一、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表达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易全勇[1](2020)在《miR-127-5p靶向抑制GLUL调控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性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iR-127-5p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研究目的:在视网膜类疾病中miRNAs存在差异表达并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是目前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病变中关于miRNAs的差异表达的研究较少,但是我们推测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也存在miRNAs具有差异表达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通过microarray技术筛选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中以及对照组存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s。研究方法:为了寻找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相关的miRNAs,本研究采用microarray分析方法检测4例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组织和4例正常对照组玻璃体组织中miRNAs的表达变化。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扩大临床样本,应用qRT-PCR方法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以及37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组织进行验证。研究结果: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组织和正常对照玻璃体组织中存在61个miRNA存在差异表达,其中有24个(39.3%)miRNA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中表现为上调,37个(60.7%)miRNA表现为下调。下调最明显的主要有:miR-127-5p、miR-486-3p、miR-660、miR-197、miR-425-5p、miR-518b、miR-376a、miR-145、miR-518d、miR-191、miR-221、miR-564。上调最明显的主要有:miR-454、miR-302a、miR-888、miR-302c、miR-1305、miR-519b-3p。miR-127-5p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中下调最为显着,在37例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与20例对照组玻璃体中,qRT-PCR实验验证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中miR-127-5p表达水平显着下调,miR-127-5p在表达水平升高后可以抑制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玻璃体存在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的miRNAs表达谱,下调幅度最大的miR-127-5p经扩大样本qRT-PCR得到验证,其主要涉及细胞增殖调控,miR-127-5p在表达水平升高后可以抑制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第二部分miR-127-5p调控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与凋亡行为研究目的: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中miR-127-5p显着下调,miR-127-5p外源表达水平升高可显着降低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活性,因此我们推测miR-127-5p可能会调控在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的的Müller细胞的其他行为,因此在本部分实验中我们将研究miR-127-5p表达水平升高后对于Müller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使用miR-127-5p mimics(10μM、30μM、100μM)转染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使miR-127-5p表达水平上调。使用CCK-8实验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侵袭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研究结果:10μM、30μM、100μM的miR-127-5pmimics转染Müller细胞后可显着抑制Müller细胞增殖能力。miR-127-5p表达水平升高显着抑制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侵袭能力以及迁移能力。miR-127-5p表达水平升高后显着促进了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凋亡能力。结论:miR-127-5p表达水平升高可以抑制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并促进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凋亡。第三部分miR-127-5p调控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miR-127-5p表达水平升高后可以抑制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并促进Müller细胞凋亡,但是目前关于miR-127-5p对于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miRNAs通常可以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水平从而调控生理活动,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鉴定miR-127-5p的靶基因并研究该靶基因是否在miR-127-5p对Müller细胞行为调控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并联合蛋白质谱组学等方法,寻找其潜在的靶点。通过qRT-PCR及蛋白质谱组学数据,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了miR-127-5p的潜在靶点GLUL,进一步的通过免疫印记法及qRT-PCR进行验证。通过蓄力比对,我们找到了miR-127-5p与其靶基因GLUL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报告基因以及结合位点序列突变进行验证,同时在在Müller细胞中转染miR-127-5p inhibitor,观察降低细胞内源性miR-127-5p后,是否能逆转GLUL的降低。观察应用si RNA敲低GLUL来低表达GLUL后对Müller细胞的活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考察miRNA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是否是GLUL依赖的,在Müller细胞中转染miR-127-5p后,再过表达GLUL,观察是否够逆转miR-127-5p效应。研究结果:通过数据库预测及蛋白质谱筛选到GLUL是miR-127-5p潜在靶点。且在临床样本中检测发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中GLUL m RNA表达水平在与正常人相比是明显升高的。细胞实验证明miR-127-5p能够明显抑制GLUL m RNA及蛋白水平,报告基因结果显示其能显着抑制GLUL 3’UTR活性。证明GLUL是miR-127-5p的靶基因,si RNA敲低GLUL也能明显抑制大鼠Müller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并诱导明显的细胞凋亡,这与miR-127-5p效果一致。同时过表达GLUL能够部分的缓解miR-127-5p诱导的细胞活性的下降。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miR-127-5p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存在负相关性。miR-127-5p对Müller细胞功能的影响是通过靶向GLUL来介导的。且临床样本中GLUL m RNA水平呈正相关。我们的研究发现了特发性黄斑前膜相关的调控机制:miR-127-5p直接靶向GLUL抑制其表达进而调控Müller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miR-127-5p与GLUL可能是治疗或者阻止特发性黄斑前膜发展的潜在靶点。
田根全[2](2019)在《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AQP4,GLAST,GS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活血通络利水方对急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模型大鼠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L-gluta-mate/L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也称EAAT1)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25只BN雄性大鼠,随机抽取5只,造高眼压模型,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5只BN大鼠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找出其变化规律;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6小时和8周为两个时间观察点,将20只BN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银杏叶片对照组,造模给药,然后用OCT观察4组BN大鼠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检测中药和银杏叶片的效果。实验二:2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第一组是正常对照组,其余6组为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分别选取造模后6小时、12小时、1天、3天、1周、2周的6个时间点的大鼠。然后按6个时间点麻醉处死提取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 Blot实验,找出AQP4、GLAST以及GS表达最显着的时间点。2根据上述结果,选择造模后6小时为时间观察点;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为模型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银杏叶片对照组,造模给药6小时后,进行麻醉处死大鼠,提取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 Blot实验,从而对比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银杏叶片对照组之间AQP4、GLAST以及GS的表达高低的变化关系。结果实验一:1在6小时的时候,神经纤维层厚度增强,表示现在还处于水肿期,而在4周、8周、12周时厚度降低,表明大鼠的由于高眼压造成了神经纤维层的变薄。2采用中药和银杏叶干预后,发现在6小时时其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8周时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程度减轻。实验二:1在AQP4、GLAST以及GS表达最显着的时间点为6h,其余时间点比较无显着意义。2在6h时,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组织中的AQP4表达最低,中药组与银杏叶片对照组AQP4表达高于模型对照组,但是低于正常对照组,中药组和银杏叶片对照组的差异无显着意义;中药组与银杏叶片对照组GLAST与GS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但是高于正常对照组,中药组和银杏叶片对照组的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1活血通络利水方能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视网膜初期的水肿程度和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厚度;长期观察能减少视神经纤维层变薄,保护视神经。活血通络利水方能提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AQP4、GS和GLAST的表达水平和活性,从而起到保护视网膜组织的作用。2活血通络利水方能提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GS和GLAST的表达水平和活性,从而保护视网膜组织。图5幅;表9;参81篇。
孙伟[3](2019)在《δ-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往对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往往忽略了造模引起的视觉损伤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本研究改良了传统的开颅电凝法脑缺血模型及四血管阻断(4-vessel occlusion,4VO)全脑缺血模型,建立了改良的开颅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的4VO连续阻断模型与4VO间断阻断模型。此外,又选择经典的Longa线栓阻断模型、SD与Wistar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比较上述缺血模型中的主要脑损伤及视网膜损伤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Longa线栓阻断法作为大鼠脑缺血伴视网膜损伤的动物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δ-阿片受体(delta opioid receptor,DOR)拮抗剂naltrindole,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行为学检测,观察电针大鼠“水沟”、“睛明”穴,对视网膜损伤是否存在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电针的保护作用与DOR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常用大鼠脑缺血模型对视网膜损伤的比较研究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首先针对经典开颅电凝法脑缺血模型不能进行再灌注研究的缺点进行了模型改良,建立了新的大鼠开颅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对Pulsinelli建立的4VO模型死亡率高,电凝不全、易伤及脑干及脊髓等缺陷,进行了技术创新,建立新的4VO连续阻断模型与4VO间断阻断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经典的Longa线栓阻断法模型、SD与Wistar大鼠的两血管阻断(2-vessel occlusion,2VO)模型,比较上述模型中的主要脑缺血及视网膜损伤差异。各模型均分别分为假手术组、D1模型组、D3模型组、D7模型组、D14模型组、D28模型组,于造模1、3、7、14、28天取材,脑及视神经离体样本经HE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与LFB染色(luxol fast blue staining)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眼球离体样本经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对视网膜各细胞层进行厚度分析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细胞密度分析。D28模型组于术后28天使用明暗箱检测大鼠的光线辨识能力,Y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综合脑、视神经、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神经行为学的检测结果,从而评价上述模型在脑损伤与视网膜损伤中的差异。第二部分:δ-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选用Longa线栓阻断法造模,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MCAO模型组(MCAO)、MCAO模型电针治疗组(MCAO-E)、MACO模型假电针组(MCAO-S)、MCAO模型+电针治疗+拮抗剂naltrindole组(MCAO-E-N),每组6只。Sham组、MCAO组、MCAO-E组、MCAO-S组于造模前30 min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CAO-E-N组玻璃体腔内注射10μl的100 n M拮抗剂naltrindole。电针穴位选取“睛明”和“水沟”,MCAO-E、MCAO-E-N组于缺血30 min时开始电针治疗,并持续至再灌注后30 min,假电针组仅刺入大鼠穴位,不予通电。24 h后取材,CV染色(crystal violet staining)观察脑梗死的组织病理改变并计算脑梗死体积比。眼球离体样本经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并对视网膜各细胞层进行厚度分析与RGCs细胞密度分析,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从而评价电针对于视网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讨这种改善作用是否与DOR有关。结果:第一部分:常用大鼠脑缺血模型对视网膜损伤的比较研究改良的开颅阻断法模型术后脑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该模型的脑梗死区域仅局限于皮层,而纹状体、海马、脑白质未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视神经、视网膜亦未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D28的明暗箱、Y迷宫检测未观察到神经功能损伤。线栓阻断法模型采用经典的Longa造模方法,术后1天脑皮层、纹状体即观察到明显的缺血性改变,甚者累及海马区域及脑白质,其后缺血损伤呈渐进性加重。视网膜的HE染色检测,术后1天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出现了有显着性的细胞层增厚(P?0.05),术后3天观察到了2只动物的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的空泡形成,其他阶段未观察到明显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视网膜GFAP、GS免疫荧光标记染色术后1天即开始观察到明显的阳性表达。D28的Y迷宫、明暗箱检测未观察到动物在学习记忆与光线辨识能力上的神经功能损伤。SD大鼠2VO模型,脑缺血损伤区域主要为脑灰质(海马)以及白质(视束),术后28天有2只大鼠观察到海马CA1区缺血性改变,而皮层、纹状体各阶段未观察到明显的缺血性改变。术后1天可见视神经神经纤维缺血损伤,随后28天渐进性加重。视网膜术后1天即可观察到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改变可见于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与外核层,其后缺血改变渐进性加重,至术后28天视网膜的损伤明显,主要损伤可见于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及外网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细胞层厚度与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RGCs数量变少,细胞密度与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8天的Y迷宫检测结果显示大鼠存在学习记忆损伤。Wistar大鼠2VO模型,脑缺血损伤区域主要为脑白质,尤其是视束,术后3天即可观察到神经元损伤,而各阶段的海马、皮层、纹状体未观察到明显的缺血性改变。视神经术后1天可见神经纤维缺血损伤,随后28天缺血损伤渐进性加重。视网膜术后1天即可观察到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改变可见于GCL、IPL、INL、ONL,其后缺血改变渐进性加重,至术后28天视网膜的损伤明显,主要损伤可见于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内核层、外网状层、感光细胞层(photoreceptor layer,PL)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视网膜总厚度及各细胞层厚度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RGCs数量变少,细胞密度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8天的明暗箱检测结果显示大鼠存在视觉功能损伤。改良的4VO连续阻断模型,分离并结扎双侧第1颈椎与第2颈椎间隙中穿过的椎动脉,术后24 h连续夹闭颈总动脉20 min行四血管阻断造模。术后脑缺血损伤区域主要为海马CA1区,术后1天海马CA1区开始观察到锥体细胞缺血损伤,随后损伤持续加重,海马CA3与DG区、皮层、纹状体、白质区域无缺血性改变。视神经、视网膜亦未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28天的Y迷宫检测结果显示大鼠存在学习记忆损伤。改良的4VO间断阻断模型,分离第1颈椎与第2颈椎间隙中穿过的椎动脉,使用动脉夹同时阻断双侧椎动脉与颈总动脉,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循环3次进行4VO间断阻断造模。术后脑缺血损伤区域主要为海马CA1区,术后1天海马CA1区开始观察到锥体细胞缺血损伤,随后损伤持续加重,海马CA3、DG区神经元未观察到缺血性改变。皮层、纹状体、白质区域无缺血性改变。视神经、视网膜亦未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28天的Y迷宫检测结果表明大鼠存在一定的学习记忆损伤。第二部分:δ-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Longa线栓阻断法造模后24 h的大脑CV染色结果显示MCAO-E、MCAO-S、MCAO-E-N脑梗死体积与MCAO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MCAO组、MCAO-S组、MCAOE-N组ONL、INL细胞层增厚,与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E组未检测到有显着性的增厚。GFAP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见,MCAO组、MCAO-S组、MCAO-E-N组GCL/NFL层大量表达GFAP,MCAO-E组视网膜仅在GCL/NFL层有微弱GFAP表达。GS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见,MCAO组、MCAOS组、MCAO-E-N组于GCL/NFL、IPL、INL、OPL、ONL层大量表达,MCAO-E组视网膜仅在GCL/NFL、INL、ONL层有GS表达。提示电针治疗对视网膜损伤有改善作用,而这种改善作用能被naltrindole翻转。结论:1.缺血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开颅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到皮层损伤,改良的4VO连续阻断模型、改良的4VO间断阻断模型,观察到灰质(海马)损伤,但均未观察到白质及视网膜损伤;SD大鼠2VO模型,观察到灰质(海马)、白质损伤并伴有视网膜损伤、Wistar大鼠2VO模型观察到白质损伤并伴有视网膜损伤,而灰质(海马)无明显损伤;Longa线栓阻断法模型观察到皮层、纹状体甚至灰质(海马)、白质损伤并伴随有视网膜损伤。2.电针“水沟”、“睛明”穴对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眼球玻璃体注射DOR拮抗剂naltrindole可以翻转电针的保护作用,提示DOR可能在电针抗视网膜损伤中是一关键环节。
张宁[4](2019)在《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兔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后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前房灌注升高眼压的方法建立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兔玻璃体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视网膜组织水肿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重2-2.5kg的新西兰兔22只,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各11只,造模前7天开始灌胃,给药组灌胃活血通络利水方(21.3g/kg/d),每日2次,模型组则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1模型组和给药组各取6只,采用前方灌注加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并在视网膜缺血60min后,将眼内压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从而制成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动物模型。于造模前、造模后6h、12h、1d、2d、3d、5d各时间点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精确测量视网膜厚度;2从模型组和给药组各取5只,在玻璃体内植入微透析探针,用等渗磷酸盐缓冲液1.5μl/min的灌注速平衡60min后,每20min收集1次,收集3次,作为自身对照,120min后开始制作RIRI模型,从造模开始持续收集透析液,同样每20min收集1次,最后把从造模前,缺血过程中,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的透析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兔视网膜中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变化趋势。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造模前兔OCT像显示视网膜的层间结构清晰,界限明显,造模后的视网膜结构逐渐紊乱、层次模糊。造模后6h3d时视网膜厚度逐渐增加,1d时厚度达到最大值;造模后第5d时视网膜厚度降低至造模前水平(P>0.05)。统计结果分析显示,造模后6h3d给药组视网膜的增厚程度均较弱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高眼压开始天门冬氨酸(Asp)即出现一过性升高,随后恢复正常。模型组玻璃体液中的谷氨酸(Glu)在缺血后10min出现了急剧升高,随后下降至基线水平,再灌注后10min再次显着升高,达基线水平的289.2%,随后再次下降至基线水平。至再灌注3h后谷氨酸(Glu)水平再度出现攀升,在再灌注290min时达基线水平的643.7%。给药组谷氨酸(Glu)水平也出现了小幅升高,但升高幅度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的升高幅度,在再灌注290min时达基线水平的330.2%。在再灌注270min、290min、310min时间点,给药组谷氨酸(Glu)水平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中药给药组玻璃体液中甘氨酸(Gly)、牛磺酸(Ta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变化不显着,在各时间点两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视网膜水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视网膜中Glu的过量释放,来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从而发挥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与此同时对Asp、Gly、Tau、CABA等水平影响不显着。图27幅;表13个;参91篇。
苏学敏[5](2019)在《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缺氧及拮抗谷氨酸毒性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谷氨酸(Glu)刺激及缺氧条件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效应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活血通络利水方对缺血缺氧Müller细胞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40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活血通络利水方低、高剂量组及银杏叶片组,每组10只。给药组给予大鼠相应药物,空白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7日后腹主动脉处取血,离心过滤提取正常大鼠血清和含药血清。体外培养纯化SD大鼠乳鼠的原代Müller细胞,传代至P3代后进行细胞鉴定并用于实验,HE染色及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不同浓度Glu干预Müller细胞,MTT法检测选出最佳Glu干预浓度制备细胞毒性Glu模型,500μmol/LCoCl2培养Müller细胞24h制备细胞缺氧模型。将P3代Müller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活血通络利水方低、高剂量组及银杏叶片组。分别用细胞毒性Glu模型和细胞缺氧模型培养24 h,两个模型组分别加入正常大鼠血清、中药低剂量含药血清、中药高剂量含药血清、银杏叶片含药血清。HPLC法检测经Glu毒性刺激下的各组细胞剩余Glu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模型干预下各组细胞上GLAST、GS及AQP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培养、纯化并鉴定Müller细胞,光镜下观察Müller细胞成团生长,胞体较大,呈星形、长梭形、多角形等多种形态分布。HE染色可见细胞包浆丰富,胞膜清晰,浅红色,核多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2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随着Glu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25mmol/LGlu浓度下Müller细胞成活率达60%80%,成功构建Glu毒性模型。3HPLC法检测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活血通络利水方各剂量组及银杏叶片组干预后的Müller细胞Glu浓度均降低(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发现:Glu毒性损伤下细胞GLAST、GS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AQP4蛋白表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血通络利水方各剂量组及银杏叶片组血清干预后细胞GLAST、GS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增高,AQP4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药物治疗有效。与银杏叶片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缺氧条件下的细胞GLAST、GS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AQP4蛋白表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血通络利水方各剂量组及银杏叶片组血清干预后的细胞GLAST、GS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增高,AQP4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药物治疗有效。与银杏叶片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活血通络利水方能促进Müller细胞对Glu的吸收,具有拮抗Glu兴奋毒性作用。2活血通络利水方可能通过上调Glu毒性刺激下及缺氧状态下Müller细胞上GLAST、GS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QP4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维持Müller细胞对Glu的正常摄取,有效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图28幅;表4个;参120篇。
秦亚丽[6](2018)在《益气温阳通络法干预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大鼠视网膜低灌注损伤模型目的: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视网膜功能和形态学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分别在术后第7d、14d、28d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观察大鼠视网膜循环时间和血管形态,视网膜电流图(EGR)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PSI-NR)观察大鼠眼球表面血流灌注量变化。大鼠过量麻醉后处死,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眼底动脉变细,静脉轻度扩张,14d时可见小血管瘤、出血,28d时可见血管节段性充盈和无灌注区;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在14d、28d时出现明显延长(P<0.05),静脉充盈时间在7d、14d和28d时均明显延长(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a、b波的潜伏期均明显延迟、振幅均明显降低(P<0.05)。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眼球表面血流灌注量持续下降(P<0.05),28d时最严重。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致密、排列整齐,细胞丰富、染色深;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疏松、排列紊乱,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神经节细胞层(RGCs)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内核层、外核层萎缩,空泡样变性明显。结论:研究表明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可以成功诱导大鼠视网膜低灌注损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研究眼部慢性缺血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观察益气温阳通络法对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功能和形态的保护作用目的: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诱导实验性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观察益气温阳通络法(眼底3号)干预大鼠视网膜功能和形态学的变化。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只,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术后给予治疗组大鼠眼底3号方(益气温阳通络法)水煎液灌胃(14.40g/Kg/d),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腹腔注射(2.5u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实验周期为28d。采用FFA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循环时间;采用EGR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采用PSI-NR观察各组大鼠眼球表面血流灌注量变化。大鼠过量麻醉后处死,摘取双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通过光、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FFA: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动脉充盈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静脉充盈时间明显缩短(P<0.01)。(2)ERG: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a波潜伏期缩短,a和b波振幅升高(P<0.05)。(3)PSI-NR:治疗组大鼠眼球表面血流灌注量较模型组和对照组均可见增加(P<0.05)。(4)HE: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相对整齐,RGCs数量相对丰富,视网膜全层和内、外核层的萎缩程度明显减轻(P<0.01)。(5)电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核固缩明显,细胞器减少,可见大量增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外核层细胞核大小不一,核膜皱缩、内陷,细胞外节疏松变形,并发生断裂、溶解;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尚整齐,周围散在分布的小胶质细胞,外核层细胞较完整,染色质密切均匀,细胞外节排列整齐;对照组大鼠神经细胞损害情况较模型组略有改善。结论:益气温阳通络法(眼底3号)可能通过增加眼部血流灌注量、促进视网膜血液循环,以减轻BCCAO诱导的大鼠视网膜低灌注性损伤,进而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并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第三部分益气温阳通络法干预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目的:在建立实验性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模型基础上,通过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益气温阳通络法干预视网膜低灌注损伤的疗效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只,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术后给予治疗组大鼠眼底3号方(益气温阳通络法)水煎液灌胃(14.40g/Kg/d),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腹腔注射(2.5u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实验周期为28d。大鼠过量麻醉后处死,立刻摘取一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iNOS、NOX4、Bax、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经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免疫组化的显色强度并进行定量分析;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AQP4和GFAP的表达;摘取另一侧眼球在冰块上剥离视网膜,检测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变化;提取视网膜内蛋白,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 iNOS、NOX4、Bax、Bcl-2、AQP4 和 GFAP 的表达量。结果:(1)MDA和SOD含量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SOD含量下降,MDA含量上升(P<0.01);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SOD水平上升,MDA水平下降(P<0.05)。(2)免疫组化:①iNOS和NOX4表达: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iNOS和NOX4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干预后视网膜中iNOS和NOX4表达减少(P<0.05),阳性表达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②Bax和Bcl-2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Bax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Bcl-2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视网膜中Bax表达量降低(P<0.05),Bcl-2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3)免疫荧光:AQP4与GFAP共表达在Muller细胞上,模型组大鼠视网膜AQP4和GFAP阳性表达增加,表达在视网膜各层。治疗组大鼠视网膜AQP4和GFAP阳性表达减少。(4)Western-Blot:①iNOS和NOX4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NOS和NOX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视网膜iNOS和NOX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②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大鼠视网膜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③AQP4和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AQP4和GFAP蛋白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视网膜AQP4和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AQP4蛋白相对表达下降(P<0.01),GFAP 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BCCAO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可能氧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和胶质细胞活化增生等机制密切相关。2.益气温阳通络法(眼底3号方)可能通过调控抗氧化、抗凋亡、抑制胶质细胞增生等机制改善视网膜低灌注性损伤。
李勇,闵颖君,郎莉莉,钟一声,张润琦[7](2017)在《局部应用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amin synthetase,GS)和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L-glutamate-L-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高眼压下的视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共66只,均通过巩膜上静脉结扎法制作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选取右眼作为造模眼,左眼作为对照眼,其中12只于造模后1周、2周和3周测量眼压,观察比较双眼眼压变化情况。余54只随机分为3组,眼局部分别应用SCH442416滴眼液、ZM241385滴眼液和载体滴眼液滴术眼,分别为SCH442416滴眼液组、ZM241385滴眼液和载体滴眼液组,连续滴用3周后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GS和GLAS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1周、2周和3周造模眼眼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滴用SCH442416滴眼液或ZM241385滴眼液3周后,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GS和GLAST mRNA表达与载体滴眼液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SCH442416滴眼液组和ZM241385滴眼液组大鼠视网膜中GS和GLAST mRNA的表达,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SCH442416滴眼液组或ZM241385滴眼液组大鼠视网膜中GS和GLAST蛋白表达与载体滴眼液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SCH442416滴眼液组和ZM241385滴眼液组大鼠视网膜中GS和GLAST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巩膜上静脉结扎能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方法稳定可靠。腺苷A2a受体拮抗剂SCH442416和ZM241385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GS和GLAST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两种不同的拮抗剂作用似乎无明显差异。
熊淑毓[8](2017)在《生物肽FK18在神经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的新型生物肽FK18在不同神经损伤性疾病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神经损伤的体内外模型,包括:谷氨酸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和NMDA诱导视网膜损伤的神经兴奋性损伤模型,以及OGD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和急性高眼压诱导视网膜损伤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MTS试验、流式细胞技术、HE染色技术、TUNEL试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细胞及电生理等方法检测神经细胞的活性、凋亡水平及视网膜结构功能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对Akt及Erk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相关凋亡蛋白水平的检测。将FK18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并置于不同温度下分别孵育不同时间,用HPLC技术检测FK18纯度以测定其稳定性。通过MTS试验、HE染色、电镜及电生理对FK18的体内外安全性进行评估。构建DR动物模型,通过TUNEL试验、免疫荧光技术、western blot以及电生理观察FK18对早期DR的保护作用。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FK18能显着提高SH-SY5Y细胞的活性约12.24%,并减少其凋亡约6.52%;能有效缓解损伤后视网膜各层结构的紊乱,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约294个/mm2,并能显着改善损伤所致视觉功能的损害。在神经兴奋损伤模型中FK18也有类似的作用效果。FK18能有效提高FGFR1、Akt磷酸化水平,降低谷氨酸损伤所致Erk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并能进一步促进Bad磷酸化、提高Bcl-2/Bax比例、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细胞浆转移,最终导致caspase-3、caspase-9活化的减少,从而达到抑制凋亡的作用。FK18在多种溶剂中经历48小时不同温度的孵育后,仍有97%未被降解。FK18对SH-SY5Y细胞活性及视网膜结构功能均未见毒性作用。在DR模型中可观察到FK18能降低早期DR所致的视网膜凋亡、Müller细胞的活化以及视觉功能的异常。结论:生物肽FK18在神经兴奋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均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早期DR所致视网膜损伤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FK18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与FGFR1受体相作用实现,其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调节Akt、Erk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于莎莎[9](2017)在《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盲性眼外伤。本研究选择可重复多次应用的经巩膜电刺激(trans-sclera electrical stimulation,TsES)方式,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optic nerve crush,ONC)中研究延迟性TsES治疗对视网膜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这种治疗方式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首先建立大鼠ONC伤动物模型。在ONC前7天经视上丘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性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之后在大鼠球后视神经1.5mm处钳夹视神经5秒制作ONC模型,在ONC后1天、3天、7天和14天,记录大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ERG);对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眼球做视网膜铺片,计数FG标记的存活RGC数量,计算RGC存活率,计数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iba-1,GFAP的表达,同时检测8-羟基鸟嘌呤(8-hydroxyguanine,8-OHG),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2)和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在视网膜中表达。Western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SOD-2 以及 NQO-1 表达的变化。第二,比较延迟性TsES在ONC模型中的作用。在大鼠ONC模型基础上,在ONC第3天,巩膜表面外置一对金电极给予电刺激治疗,电流强度分别为:0 μA(pad 对照组)、50 μA、100 μA 和 150 μA,电刺激频率为 20Hz,2.5ms/phase duration,单次治疗时间持续30分钟,电流为交流电。在ONC后第7天和第14天,记录大鼠ERG,处死大鼠做视网膜铺片,计数FG标记的存活RGC数量,比较不同组RGC存活数量以及存活率,比较各组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第三,对延迟性TsES的视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在ONC第3天,给予电刺激治疗,电流强度为:100 μA,刺激频率为20Hz,2.5ms/phase duration,治疗时间持续30分钟,电流为交流电。在ONC后7天和14天处死大鼠。视网膜切片标本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ba-1和GFAP,SOD-2和NQO-1,促存活因子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r-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p-AKT)),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hrophic factor,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FGF-2)在视网膜上表达的变化。进一步用Western检测TsES治疗对不同信号因子表达的影响,包括p-AKT,SOD-2 等。研究结果首先:大鼠ONC后1天、3天、7天和14天,FG标记RGC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8%、40%和15%。在ONC后3天开始小胶质细胞活化,在损伤后7天和14天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2周可达464.01±75.45个/mm2。iba-1和GFAP表达均随着损伤时间而增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ONC后1天和3天氧化损伤标志物8-OHG上调,抗氧化酶SOD-2下降。Western结果表明ONC后3天时凋亡诱导因子AIF相比正常组表达明显升高,ONC后1天NQO-1表达开始上调,3天时表达最高,之后开始下降。ERG结果为:视神经钳夹伤后7天和14天:PhNR幅值从视神经钳夹伤后1天就已经明显降低,伤后7天和14天,RGC细胞大量死亡,伴随着PhNR幅值明显降低,相比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荧光金标记RGC在ONC后7天时,模型组RGC存活率为34%,pad 对照组 36%,50 μA TsES 组 42%,100 μA TsES 组 50%,150 μATsES 组 39%。100 μA TsES组RGC存活率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后2周时,模型组RGC存活率为13%,pad对照组组13%,50 μATsES组为14%,100μA TsES组为17%,150 μA TsES组为21%,其中150 μA TsES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150 μA TsES组与100 μA ONC组相比,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在ONC后7天时,TsES治疗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相比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G结果表明延迟性TsES能够改善视神经损伤急性期视网膜的功能。其中以100 μA TsES组最为明显,1周时100 μA TsES组PhNR幅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时100 μATsES组PhNR幅值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与对照组相比,延迟性ONC治疗组,在视神经损伤后1周:胶质细胞表达iba-1较对照组偏低。RGC层SOD-2和NQO-1的表达升高;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和内核层p-AKT表达相比对照组增加;RGC层和内核层中BDNF表达相比对照组增加;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和内核层,FGF-2表达相比对照组增加。此外,在ONC后2周,这种趋势降低。Western结果表明视神经损伤后1周视网膜p-AKT、SOD-2、bax和AIF的表达各组间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SD大鼠球后视神经1.5mm处钳夹5秒建立大鼠ONC模型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研究视神经损伤和神经保护机制。延迟性经巩膜外置金电极在大鼠ONC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中电刺激的参数:电流强度100 μA,20Hz交流电,双相波,2.5ms/phase duration,电刺激30min,神经保护效果较好,可用于长期电刺激治疗的研究中。延迟性TsES神经保护作用主要的机制可能是上调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抗氧化酶NQO1和SOD-2在视网膜的表达;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p-AKT的表达;上调视网膜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FGF-2的表达。
胡倩倩[10](2014)在《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大鼠急性和慢性青光眼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和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ion factor, LIF)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在急性和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1.健康SD大鼠以前房灌注正常生理盐水的方法使眼压升高至70mmHg,维持1h。右眼作为正常对照。回复正常眼压后12h、24h、2d、3d和7d处死动物。2.健康SD大鼠烧灼巩膜上静脉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眼压升高后3d、1w、2w、3w、4w处死动物。分别取上述模型动物的视网膜组织行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以HE染色检测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取视网膜组织提取总蛋白及总RNA,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LIF. LIF-receptor (LIFR)及LIF下游信号通路分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s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磷酸化Akt(P-Akt)、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和磷酸化ERK (P-ERK)蛋白表达水平,以Real-time PCR检测LIF和LIFR 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相比,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急性高眼压组视网膜内丛状层及内核层变薄,视神经节细胞数量逐渐减少;TUNEL染色结果显示急性高眼压组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增加,急性高眼压后24h细胞凋亡数量最多。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再灌注后12h及3d,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凋亡晚期表现,染色质浓缩、边集,线粒体空泡化,发生明显肿胀,再灌注后12h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再灌注后3d。与正常对照相比,急性高眼压组LIF蛋白表达上调,急性高眼压后12h表达水平最高;LIFR蛋白表达水平于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LIF mRNA表达水平上调,急性高眼压后12h表达最高;LIFR mRNA在急性高眼压后表达上调,3d时表达水平最高。下游信号通路分子蛋白STAT3、Akt及其磷酸化形式P-STAT3、P-Akt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急性高眼压组ERK表达无明显变化,P-ERK表达下调。2.与正常对照相比,HE染色结果显示慢性高眼压后视网膜内丛状层、外核层明显变薄,神经节细胞减少,细胞核大小不一,慢性高眼压后4w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TUNEL染色结果显示慢性高眼压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慢性高眼压后LIF蛋白表达上调,慢性高眼压后2w表达最高;LIF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高眼压后4w表达最高。LIF mRNA表达明显上调,慢性高眼压后3d表达最高,LIFR mRNA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于4w时达最高水平。下游信号分子蛋白STAT3、Akt及其磷酸化形式P-STAT3、P-Akt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相比,慢性高眼压组ERK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ERK表达水平2w时无明显变化,3d、1w、3w和4w时表达下调。结论LIF在急性及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损伤/保护过程,STAT3、P-STAT3、Akt、P-Akt与LIF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变化提示LIF可能是通过JAK/STAT3及Akt信号通路介导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损伤/保护过程。
二、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表达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miR-127-5p靶向抑制GLUL调控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性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1.黄斑前膜简介 |
2.黄斑前膜致病机制研究现状 |
3.miRNA在黄斑前膜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一部分 miR-127-5p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iR-127-5p调控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行为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127-5p调控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üller细胞的功能及在常见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AQP4,GLAST,G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药物、仪器耗材以及实验试剂 |
1.1.2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作 |
1.1.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1.1.4 检测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纤维层厚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 |
1.2.2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造模后BN大鼠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
第2章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AQP4、GLAST、GS的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药物、仪器耗材以及实验试剂 |
2.1.2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作与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Westernblot检测造模后与造模服用通络利水方后AQP4、GLAST、GS的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2.3 讨论 |
2.3.1 造模与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2.3.2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影响 |
2.3.3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AQP4 的影响 |
2.3.4 缺血、缺氧时GLAST与 GS的生理功能及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其的影响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分子机制与治疗 |
3.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
3.1.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
3.1.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谷氨酸浓度变化及兴奋毒性 |
3.1.3 Müller细胞与谷氨酸 |
3.1.4 水通道蛋白(AQP4)与谷氨酸的关系 |
3.1.5 视网膜水肿 |
3.1.6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与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关系 |
3.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治疗 |
3.2.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3.2.2 西医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δ-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常用大鼠脑缺血模型对视网膜损伤的比较研究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实验用品及试剂的准备 |
2.3 大鼠开颅阻断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2.4 大鼠线栓阻断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2.5 SD大鼠2VO模型 |
2.6 Wistar大鼠2VO模型 |
2.7 4VO连续阻断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
2.8 4VO间断阻断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
2.9 术后检测指标 |
2.10 大鼠脑及视神经样本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1 大鼠眼离体样本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视网膜图像分析 |
2.12 数据统计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生存状况比较 |
3.2 大鼠瞳孔对光反射比较 |
3.3 大鼠前肢抓力检测结果比较 |
3.4 明暗箱检测结果比较 |
3.5 Y迷宫检测结果比较 |
3.6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
3.7 大鼠视神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
3.8 大鼠眼离体样本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
4 讨论 |
4.1 开颅阻断法模型 |
4.2 线栓阻断法模型 |
4.3 SD大鼠2VO模型 |
4.4 Wistar大鼠2VO模型 |
4.5 4VO连续阻断模型 |
4.6 4VO间断阻断模型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δ-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实验用品及试剂的准备 |
2.3 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的研究 |
2.4 术后检测指标 |
2.5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
2.6 大鼠眼离体样本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视网膜图像分析 |
2.7 数据统计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生存状况观察及神经功能评分 |
3.2 大鼠瞳孔对光反射检查 |
3.3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
3.4 大鼠眼离体样本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视网膜图像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两血管阻断法致大鼠脑慢性灌注不足模型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4)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兔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后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仪器与设备 |
1.1.3 实验方法 |
1.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检查视网膜水肿的厚度 |
1.1.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lu、Asp、Gly、Tau、GABA含量的表达 |
1.2 结果 |
1.2.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
1.2.2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结果 |
1.3 讨论 |
1.3.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相关问题 |
1.3.2 微透析技术与HPLC联用优势 |
1.3.3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的治疗作用 |
1.3.4 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 |
1.3.5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中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表达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中西医认识进展 |
3.1 西医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发生机制的认识 |
3.1.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的表现 |
3.1.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机制 |
3.1.3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I)损伤的防治 |
3.2 中医对RIRI损伤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 |
3.2.1 “目络瘀阻”是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核心病机 |
3.2.2 从“目络瘀阻”的角度提出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缺氧及拮抗谷氨酸毒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品及制备方法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仪器 |
1.1.5 相关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的制备 |
1.2.2 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
1.2.3 Müller细胞的鉴定及HE染色 |
1.2.4 细胞谷氨酸毒性模型及缺氧模型的建立 |
1.2.5 细胞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
1.2.6 HPLC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剩余谷氨酸浓度 |
1.2.7 Western blot法检测GLAST、GS及 AQP4蛋白表达水平 |
1.2.8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
1.3.2 Müller细胞的鉴定 |
1.3.3 Müller细胞的HE染色 |
1.3.4 谷氨酸毒性模型的建立 |
1.3.5 谷氨酸毒性损伤及缺氧状态下各组细胞形态 |
1.3.6 HPLC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剩余谷氨酸浓度 |
1.3.7 Western blot法检测GLAST、GS及 AQP4蛋白表达水平 |
1.4 讨论 |
1.4.1 活血通络利水方立题依据 |
1.4.2 活血通络利水方的组成及药效学分析 |
1.4.3 谷氨酸毒性模型及缺氧模型的建立 |
1.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1.4.5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Müller细胞摄取谷氨酸能力的影响 |
1.4.6 活血通络利水方对GLAST、GS及 AQP4表达的影响 |
1.5 问题与展望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西医学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2.1.1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与谷氨酸的相关性 |
2.1.2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与AQP4 的相关性 |
2.1.3 谷氨酸与AQP4 的关系 |
2.2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西医治疗进展 |
2.3 中医学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2.3.1 中医病因 |
2.3.2 中医病机 |
2.4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医治疗 |
2.5 活血通络利水中药复方及制剂 |
2.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益气温阳通络法干预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颈源性眼缺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网膜缺血的动物模型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视网膜低灌注性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大鼠视网膜低灌注损伤模型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2.2 鼠尾-视网膜循环时间 |
2.3 视网膜电流图 |
2.4 眼球表面血流灌注量检测 |
2.5 视网膜光镜观察 |
2.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鼠尾-视网膜循环时间变化 |
2 ERG潜伏期和振幅变化 |
3 眼表血流灌注量变化 |
4 视网膜形态学结构变化 |
讨论 |
1 模型选择 |
2 低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功能和形态变化 |
结论 |
第二部分 观察益气温阳通络法对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功能和形态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2.2 干预给药 |
2.3 鼠尾-视网膜循环时间 |
2.4 视网膜电流图 |
2.5 眼球表面血流灌注量 |
2.6 视网膜光镜观察与厚度测量 |
2.7 视网膜透射电镜观察 |
2.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鼠尾-视网膜循环时间变化 |
2 ERG潜伏期和振幅变化 |
3 眼表血流灌注量变化 |
4 视网膜形态学结构变化 |
5 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益气温阳通络法干预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2.2 干预给药 |
2.3 视网膜中SOD和MDA水平检测 |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NOS、NOX4、Bax和Bcl-2在大鼠视网膜表达情况 |
2.5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QP4、GFAP共表达情况 |
2.6 Western Blot分析iNOS、NOX4、Bax、Bcl-2、AQP4和GFAP的表达量 |
2.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各组大鼠视网膜SOD和MDA含量变化 |
2 各组大鼠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阳性表达结果 |
2.1 各组大鼠视网膜中iNOS和NOX4表达情况 |
2.2 各组大鼠视网膜中Bax和Bcl-2表达情况 |
3 免疫荧光检测AQP4和GFAP表达情况 |
4 Western-Blot检测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
4.1 大鼠视网膜iNOS和NOX4蛋白定量结果 |
4.2 大鼠视网膜Bax和Bcl-2蛋白定量结果 |
4.3 大鼠视网膜AQP4和GFAP蛋白定量结果 |
讨论 |
1 视网膜低灌注性损伤机制探讨 |
1.1 氧自由基损伤 |
1.2 Bcl-2/Bax相互拮抗作用 |
1.3 胶质细胞增生活化 |
2 眼底3号方疗效机制探讨 |
2.1 中医认识 |
2.2 抗氧化机制 |
2.3 抗凋亡和抗胶质细胞增生机制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局部应用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配制 |
1.3 高眼压大鼠模型制作 |
1.4 眼压测量 |
1.5 实验分组和给药方式 |
1.6 实验取材 |
1.7 Real-time PCR |
1.8 Western blot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眼压 |
2.2 各组视网膜GS和GLAST mRNA的表达 |
2.3 各组大鼠视网膜GS和GLAST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8)生物肽FK18在神经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生物肽FK18对神经兴奋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生物肽FK18对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生物肽FK18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生物肽FK18稳定性及体内外安全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部分 生物肽FK18在早期DR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9)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和耗材 |
1.1.3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实验方法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视网膜铺片: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小胶质细胞 |
1.2.2 视网膜切片组织病理学变化 |
1.2.3 视网膜Iba-1表达 |
1.2.4 视网膜GFAP表达 |
1.2.5 视网膜氧化损伤标志物8-OHG表达 |
1.2.6 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表达 |
1.2.7 视网膜醌氧化还原酶-1 NQO-1表达 |
1.2.8 视网膜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 |
1.2.9 大鼠视网膜电图 |
1.3 讨论 |
1.3.1 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动物模型的选择 |
1.3.2 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标记和计数方法 |
1.3.3 视网膜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的作用 |
1.3.4 视网膜AIF和NQO-1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的作用 |
1.3.5 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中的应用 |
1.4 小结 |
二、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对大鼠视神经钳夹引起视网膜损伤的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剂及耗材 |
2.1.3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以及溶液的配置方法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经巩膜电刺激装置的调试和参数设定 |
2.1.6 实验方法 |
2.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视网膜铺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小胶质细胞 |
2.2.2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 |
2.2.3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 |
2.2.4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 |
2.2.5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2.2.6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对于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电刺激方式的选择 |
2.3.2 电刺激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
2.3.3 电刺激对视神经损伤急性期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
2.3.4 电刺激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Muller细胞活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三、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试剂及耗材 |
3.1.3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以及溶液的配置方法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经巩膜电刺激装置的调试和参数设置 |
3.1.6 实验方法 |
3.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Iba-1表达 |
3.2.2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GFAP表达 |
3.2.3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SOD-2表达 |
3.2.4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NQO-1表达 |
3.2.5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p-AKT表达 |
3.2.6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BDNF表达 |
3.2.7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FGF-2表达 |
3.2.8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AIF表达 |
3.2.9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治疗后视网膜BAX变化 |
3.3 讨论 |
3.3.1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能够激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
3.3.2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促进视网膜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
3.3.3 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上调Nrf2-ARE通路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 |
3.3.4 电刺激的增加脉络膜视网膜血流量 |
3.3.5 电刺激对于视皮层电活动以及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一 神经保护及再生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刺激在神经损伤以及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大鼠急性和慢性青光眼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和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青光眼性视神经节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 |
1.2 LIF简介 |
1.2.1 LIF基因和蛋白 |
1.2.2 LIF的信号转导 |
1.2.2.1 JAK/STAT3信号通路 |
1.2.2.2 Janus激酶(Janus-activated kinase) |
1.2.2.3 STAT家族 |
1.2.2.4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 |
1.2.2.5 JAK-STAT信号通路与神经损伤 |
1.2.3 PI3K/Akt信号通路及作用 |
1.2.3.1 PI3K |
1.2.3.2 Akt |
1.2.3.3 PI3K/Akt信号通路与神经损伤 |
1.2.4 ERK信号通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抗体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Realtime PCR引物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急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建立 |
2.2.2 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建立 |
2.2.3 眼压的测定 |
2.2.4 视网膜组织切片的制备 |
2.2.5 视网膜透射电镜标本的制备 |
2.2.5.1 透射电镜视网膜标本取材及前固定 |
2.2.5.2 视网膜透射电镜切片的制备 |
2.2.6 视网膜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2.2.7 视网膜组织总RNA提取 |
2.2.8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 |
2.2.8.1 石蜡切片脱水 |
2.2.8.2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
2.2.8.3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 |
2.2.9 Realtime PCR反应 |
2.2.9.1 逆转录 |
2.2.9.2 Realtime PCR |
2.2.10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 |
2.2.10.1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 |
2.2.10.2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LIF在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的表达 |
3.1.1 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 |
3.1.2 急性高眼压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 |
3.1.3 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LIF和LIFR表达量的变化 |
3.1.4 急性高眼压后LIF下游信号通路分子表达量的变化 |
3.2 LIF在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的表达 |
3.2.1 巩膜上静脉烧灼后不同时间眼压测定结果 |
3.2.2 慢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 |
3.2.3 慢性高眼压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 |
3.2.4 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LIF和LIFR表达量的变化 |
3.2.5 慢性高眼压后LIF下游信号通路分子表达量的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表达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27-5p靶向抑制GLUL调控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性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作用研究[D]. 易全勇. 苏州大学, 2020(06)
- [2]活血通络利水方对RIR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AQP4,GLAST,GS表达的影响[D]. 田根全.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δ-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大鼠脑缺血伴随的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孙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兔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后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D]. 张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活血通络利水方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缺氧及拮抗谷氨酸毒性作用的研究[D]. 苏学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益气温阳通络法干预大鼠视网膜慢性低灌注损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秦亚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7]局部应用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J]. 李勇,闵颖君,郎莉莉,钟一声,张润琦. 眼科新进展, 2017(07)
- [8]生物肽FK18在神经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熊淑毓.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9]延迟性经巩膜电刺激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 于莎莎. 天津医科大学, 2017(11)
- [10]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大鼠急性和慢性青光眼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和意义研究[D]. 胡倩倩. 厦门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