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处理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屠瑞莹,赵榕,李兵,肖香兰,杨永红,赵海燕[1](2021)在《烹调方式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烹调方式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影响。方法对番茄进行不同时间的焯煮、蒸制、炖煮、油炒、微波处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邓肯检验。结果水煮15 min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为63.26%,β-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48.96%,水焯后损失可忽略。蒸6 min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为89.25%,β-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90.15%。炖煮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为90.21%,β-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91.96%。油炒10 min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为88.13%,β-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80.38%。微波处理5 min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为82.90%,β-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60.31%。调味料的添加基本无影响。结论水焯和蒸制处理的保存效果最好,而微波和水煮处理后的损失较大。
赵芳,于有伟,张少颖,李为琴[2](2020)在《超微粉碎协同微波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研究》文中提出以番茄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超微粉碎协同微波对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进行了研究。以番茄红素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得出了番茄红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协同微波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55 W,微波提取时间55s和料液比1∶7。在此优化条件下,番茄红素的提取率为6.46mg/100g。该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红素及其他功能性食品成分的提取提供相应参考。
王海燕[3](2020)在《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的番茄粉加工工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番茄红素是成熟番茄及其制品的主要色素及重要营养成分,主要有全反式、顺式构型,其中顺式构型的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强、生物利用率高等特点。为此,如何提高番茄制品中顺式构型番茄红素的含量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制备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的番茄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以番茄为原料,通过溶剂提取法等制备出不同比例顺式构型的番茄红素提取物,并鉴定了几种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比较了含有不同比例顺式番茄红素的生物活性,然后优化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番茄粉加工工艺,最后考察番茄粉储藏期间的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器,选择Cosmosil Cholester色谱柱使番茄红素的顺反异构体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并鉴别出番茄红素的顺反异构体有:(all-E)、(5Z)、(9Z)、(13Z)、(5Z,13′Z)。(2)采用溶剂提取、热回流诱导和反溶剂低温结晶法,制备出三种含有不同比例顺式构型的番茄红素,分别为5%、30%、55%。比较了三种样品的热特性、消化性、抗氧化性、抗癌作用的差异,得知含有55%顺式构型的番茄红素熔点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对自由基DPPH、ABTS的清除能力较大,对肝癌细胞Hep G2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明显皱缩且抗癌效果大小为55%>30%>5%。上述结果表明,顺式构型含量越高,其生物活性越高。(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工艺优化,获得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的番茄粉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微波破碎方式、冷冻干燥方法,麦芽糊精添加量1%,微波能量3 W/g,微波加热时间6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番茄粉中总番茄红素含量为585.367 mg/(100g番茄粉)、番茄红素溶出率为11.95%、顺式构型比例达到29.31%,比生番茄中的顺式构型提高了近3倍。(4)以光照、温度、包装方式、储藏时间为因素,以色泽、总番茄红素含量、顺式番茄红素含量、抗氧化性、消化性为指标,考察番茄粉储藏期间稳定性的变化,得到储藏期间对番茄粉品质影响大小顺序为:光照>普通包装>37 ℃>25℃>4 ℃,确定番茄粉的最佳储藏方式为真空包装、4 ℃避光储藏。
高瑞萍[4](2019)在《番茄制品超声辅助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番茄中富含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多酚、有机酸、维生素等活性物质,食用番茄及其制品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番茄年产量约1.7亿吨,已成为全球产量第二的蔬菜。除少部分番茄作为鲜食蔬菜外,每年约有80%的番茄被加工为不同类型的产品,包括去皮番茄、番茄酱、番茄汁、番茄沙司、番茄粉、番茄红素等。据FA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番茄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番茄制品主要以浓缩番茄酱的形式出口,形式比较单一、附加值较低。另外,由于当前番茄制品主要以热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较为传统、加工精度较低,这不仅造成了原料大量损失,也导致产品质量较差、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采用新兴技术来替代或辅助传统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中的研究热点。超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技术,具有成本低、能耗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选取去皮番茄、番茄酱和番茄汁这三类主要的番茄制品为研究对象,以超声技术为主线来探究超声辅助加工对这些制品的组分结构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声辅助番茄碱法去皮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冷超声辅助鲜榨番茄汁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超声辅助番茄酱冷破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1)通过研究超声辅助碱法去皮建立了一种能降低碱液浓度、提高产品得率及改善产品品质的番茄去皮方法。(1)建立超声辅助碱法去皮的方法。选取672个质量范围为15.64-126.66 g的三个不同品种的番茄建立去皮评价方法,得出番茄的质量(m)和表面积(A)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A=0.810m+11.5,R2=0.965),本研究中通过称重即可准确预测番茄总表面积大小,进而可以对去皮率进行准确的量化;对三个不同质量范围(30-40 g、50-60 g、70-80 g)的番茄进行去皮研究,结果发现番茄质量大小对去皮效果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去皮研究中不需要对番茄进行预先分级;在相同的去皮条件下,仅超声处理、仅碱液处理、先超声再碱液处理和先碱液再超声处理得到的去皮率分别为10.72-11.75%、30.31-34.10%、63.39%和95.44%,这表明先碱液处理再超声处理是超声技术对番茄碱法去皮的最佳辅助方式,其中碱液和超声不是简单的加合作用而是协同作用。(2)在确定先碱液处理再超声处理的番茄去皮方式后,对超声处理参数(19.13-51.92W/L,30-50 s)和碱处理参数(4-12%,10-30 s)进行优化。确定该两步超声辅助番茄碱法去皮的最优条件为:将番茄通过4%(w/v)-97℃-30 s的碱溶液处理后,进一步通过31.97 W/L-70℃-50 s的超声处理。(3)在达到100%去皮率的条件下,超声辅助碱法去皮方式得到的去皮得率(92.12-94.12%)显着高于传统碱法去皮方式得到的去皮得率(82.77%),番茄红素含量(15.52-16.78 mg/100 g)显着高于传统碱液处理(8.70 mg/100 g);传统碱法去皮导致番茄表面有大量黄色维管束暴露,而超声辅助碱法去皮保留了番茄的大部分红层。(4)通过水溶性染料渗透、结构解析、细胞壁物质降解、生物力学特性等研究共同证实了碱液和超声处理具有化学-机械协同作用,其中热碱主要以化学方式起作用,而超声主要以机械方式起作用。概括来讲:首先,热碱能够溶解番茄表面蜡质层以及角质层中的蜡质;其次,碱溶液以点状扩散模式通过脱蜡的角质层;然后,渗透的碱降解了表皮细胞和皮下细胞的胞间层细胞壁物质,致使两层之间产生缝隙;最后,超声通过空穴效应产生的机械作用导致表皮细胞层和皮下细胞层间的缝隙增大,并使得皮裂开,最终使得表皮细胞层从番茄上分离。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改善环境及提高产品品质的番茄去皮方法,也为传统热碱去皮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线索。(2)通过冷超声处理来改善鲜榨番茄汁的物理稳定性、营养特性和安全性。(1)在冷超声处理(87.52 W/cm2,10℃,0-30 min)过程中,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至15 min,鲜榨番茄汁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随后基本保持不变;而番茄汁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加,随后呈现降低趋势。(2)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及粒径测定发现,在冷超声处理的第一阶段(≤15 min),番茄汁中的细胞结构受到超声空穴效应的破坏从而使得粒径减小,对番茄汁起到了均质作用,当超声时间大于15 min后,超声对颗粒不再起作用;通过流变学特性的研究发现当冷超声处理达到第二阶段(≥20 min)时,由于番茄汁具有较强的抵抗剪切变稀的能力而使得该阶段表观黏度降低而稳定性保持稳定;通过对上清相中果胶的理化特性研究,发现冷超声处理第二阶段(≥20 min)中由于超声导致果胶分子的主链发生降解促使鲜榨番茄汁出现剪切变稀抵抗。(3)从冷超声处理的时间尺度(0-30 min)来看,番茄汁中的总酚含量持续增加;菌落总数呈现降低趋势;类胡萝卜素总量在超声处理时间增加至10min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呈现降低趋势;抗坏血酸在超声处理5 min内迅速增加,随后保持恒定。(4)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的物理稳定性、营养特性的影响具有时空特性。在冷超声处理第一阶段(≤15 min),超声主要通过空穴作用产生的机械场对番茄汁颗粒相中的颗粒产生破坏作用,使得颗粒变小并释放细胞内物质到上清相中;当超声时间延长至20-30 min时,冷超声对颗粒相不再起作用,而进入到主要以机械和化学场对上清相中果胶起作用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导致上清相中果胶物质和类胡萝卜素分别被解聚和降解。在冷超声处理的第一阶段,累积的大量的自由基会导致第二阶段中类胡萝卜素被更快的降解。同时,由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消耗大量的自由基,又使得抗坏血酸、多酚物质免受自由基导致的氧化降解。(5)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超声对两相作用的转折点,即当番茄汁中粒径约为160μm的粒子被超声完全破坏时就由主要对粒子相起作用转变为主要对上清相起作用。(3)通过超声辅助冷破灭酶来制备高黏度和高营养价值的番茄酱。(1)冷破、热破、超破和超声辅助冷破处理后使浓缩前的番茄汁中果胶甲酯酶的活性分别减少37.26、100、8.28和76.70%,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分别减少22.44、100、5.16和63.96%。这表明,超声辅助冷破是一种比冷破更为有效的灭酶方式。(2)四种灭酶方式得到的冷破酱(CBP)、热破酱(HBP)、超破酱(UBP)和超声辅助冷破酱(CUBP)的黏度分别为1295.13、2906.34、3788.57和5287.62 mPa·s。(3)四种番茄酱的流变特性中屈服应力、稠度系数、线性黏弹行为、非线性黏弹行为和类固体特性的大小顺序均为CUBP>UBP>HBP>CBP,结构恢复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基于两相变化来探究番茄酱的黏度和流变学特性的差异。从颗粒相的角度来看,颗粒的粒径大小为CUBP<UBP<HBP<CBP,这表明超声导致颗粒粒径减小的程度大于热处理,且热和超声对粒径的减小具有协同作用;从上清相中果胶含量及理化特性变化的角度来看,番茄酱上清相中水溶性果胶含量为CUBP>UBP>HBP>CBP;果胶的甲氧基化度、重均分子量以及代表主链的半乳糖醛酸的摩尔比为HBP>CUBP>CBP≈UBP。整体而言,随着粒径减小、上清相中果胶含量增加以及果胶主链长的增加,番茄酱的黏度、屈服应力、稠度系数、线性黏弹行为、非线性黏弹行为和类固体特性均逐渐增大。与酶导致体系中果胶发生降解相比,超声导致细胞壁被破坏使得颗粒粒径减小和果胶物质释放对体系的黏度和流变特性影响更大。(5)与传统热处理灭酶方式相比,超声辅助冷破灭酶能提高番茄酱的营养价值。CBP、HBP、UBP和CUBP中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113.93、83.52、83.25、133.98 mg/100 g DW,总酚含量分别为419.76、444.3、494.23、456.55μg/g DW,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138.08、132.28、153.13、153.38 mg/100 g DW,顺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21.15、23.64、25.31、25.73 mg/100 g DW。四种番茄酱的总抗氧化能力为UBP>CUBP>HBP≈CBP。本研究表明,超声辅助冷破灭酶是一种生产高黏度和高营养价值番茄酱的方法。
刘俊红,王艳珍,赵东晓,邱旭[5](2017)在《微波结合超声波提取西瓜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番茄红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以及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功能性天然色素。以成熟的沙石西瓜为原料,加入促效剂蔗糖溶液进行充分研磨后得到西瓜汁,再经微波超声波对细胞进行破碎,加入提取剂石油醚对番茄红素进行提取。主要研究了研磨时蔗糖质量浓度、微波处理功率、微波处理时间和液固比等因素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得出西瓜番茄红素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0.7%蔗糖溶液辅助研磨下,经微波80 W处理60 s,以液固比6∶1的石油醚为提取剂,结合超声波处理,番茄红素的提取量为64.6μg/g。
赵二劳,闫唯,郝丽琴,薛雅荣[6](2017)在《番茄红素提取技术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红素为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防癌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保护皮肤等多种功能活性,在食品、医药和饲料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综述近年来番茄红素提取技术及其功能活性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为番茄红素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何春玫[7](2015)在《微波皂化辅助食用油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市售番茄为原料,研究了皂化及微波处理法对食品用油提取番茄红素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溶剂、微波处理功率、微波处理时间和料液比等条件,综合考虑生产的经济性和节约提取溶剂等因素,认为最优工艺条件为:葵花籽油为提取溶剂、微波处理功率为300 W、微波处理时间为30s、料液比为1∶2,提取率达到10.43%。
王萌蕾[8](2014)在《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蔬是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来源,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是矿物质的重要提供者。食用足量的果蔬可以预防很多人类疾病。然而,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与新鲜果蔬相比,不同的烹调和贮藏方式会导致其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不同程度的损失。微波和水煮是中外较为常见的烹调方式,此外,4°C冷藏和-18°C冻藏是家庭常用的保藏方式,它们对果蔬中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影响很大。因此,本研究对果蔬进行不同烹调和贮藏方式的预处理,通过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含量变化,对果蔬作综合评价,以此来预测果蔬贮藏加工过程中的营养和功能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膳食指南,同时可以建议和指导消费者食用烹调和贮藏的果蔬。本研究通过对果蔬进行微波和水煮烹调,得到烹调果蔬与新鲜果蔬中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之间的等量效价关系,阐明微波和水煮对果蔬中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微波处理造成尖椒和番茄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分别降低了23.68%和17.54%,而胡萝卜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则提高了1.74%;水煮造成实验果蔬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全部降低,水煮后尖椒、胡萝卜、番茄、苹果、橙子和猕猴桃的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分别减少了37.51%、26.80%、21.06%、21.28%、17.92%和17.09%。本实验通过4°C和-18°C对果蔬进行贮藏,研究了果蔬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显示:4°C下,贮藏7d时,胡萝卜、苹果、橙子和猕猴桃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损失都在20%以上;贮藏14d时,尖椒和胡萝卜中维生素C分别损失了初始值的38.74%和25.01%;苹果中叶酸含量增加了初始值的21.10%,而尖椒、胡萝卜、番茄、橙子和猕猴桃中叶酸保留率分别为42.42%、70.49%、78.56%、89.94%和93.53%;尖椒中总酚含量在贮藏期间呈下降趋势,其余果蔬中总酚含量均升高;试验果蔬中总黄酮含量在贮藏期间全部下降;尖椒、苹果、橙子和猕猴桃中番茄红素含量变化不显着;用DPPH、ABTS和FRAP三种方法测定的猕猴桃抗氧化活性在贮藏期间保持稳定;-18°C冻藏条件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14d时全部下降;尖椒和番茄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持续下降;尖椒、胡萝卜、番茄、苹果、橙子和猕猴桃在冻藏14d时叶酸含量全部下降;冻藏期间果蔬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整体下降趋势,胡萝卜和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均高于新鲜状态。
吴君艳,吴存兵[9](2011)在《正交优化微波辅助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文中提出以新鲜番茄作为原料,研究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方法,结果表明: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2g/mL、微波功率420W和浸提时间25s,经2级提取,结果可达87.6%,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张萌萌,蒋国玲[10](2011)在《番茄红素的综合研究》文中认为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近年来番茄红素已成为功能食品中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番茄红素的结构、稳定性、生理功能、制备方法以及番茄红素的应用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番茄红素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微波处理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处理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烹调方式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样品的烹调处理 |
1.3.2 番茄中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检测 |
1.3.3 保存率的计算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烹调后番茄中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变化情况 |
2.1.1 焯、煮处理后的变化情况 |
2.1.2 蒸制处理后的变化情况 |
2.1.3 炖煮、油炒处理后的变化情况 |
2.1.4 微波处理后的变化情况 |
2.2 不同烹调方式间比对 |
2.3 添加调味料后的变化情况 |
3 讨论 |
(2)超微粉碎协同微波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原料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样品预处理 |
1.4 实验设计 |
1.5 番茄红素提取量的测定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番茄红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3 超微粉碎与普通粉碎比较 |
2.4 微波功率的选择 |
2.5 微波提取时间的选择 |
2.6 液料比的选择 |
2.7 正交实验 |
3 结论 |
(3)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的番茄粉加工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番茄简介 |
1.1.1 番茄 |
1.1.2 应用价值 |
1.1.3 番茄红素的简介 |
1.2 番茄粉简介 |
1.2.1 番茄粉 |
1.2.2 番茄粉干燥方法 |
1.2.3 番茄粉制备关键技术方法 |
1.2.4 番茄粉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番茄红素异构体鉴定及活性评价 |
2.1 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材料与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比例的顺式番茄红素制备 |
2.2.2 番茄红素异构体的全波长扫描 |
2.2.3 番茄红素异构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2.2.4 番茄红素异构体的热特性测定 |
2.2.5 番茄红素异构体的生物利用度测定 |
2.2.6 番茄红素异构体的抗氧化性测定 |
2.2.7 番茄红素异构体的抗肝癌活性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液相分析 |
2.3.2 番茄红素标准曲线 |
2.3.3 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全波长扫描分析 |
2.3.4 番茄红素顺反异构化鉴别结果分析 |
2.3.5 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热特性分析 |
2.3.6 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生物利用度评价 |
2.3.7 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抗氧化性比较 |
2.3.8 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抗肝癌活性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的番茄粉加工工艺研究 |
3.1 材料及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材料与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番茄粉制备工艺流程 |
3.2.2 单因素实验 |
3.2.3 响应面优化 |
3.2.4 总番茄红素含量测定 |
3.2.5 番茄红素异构体相对含量测定 |
3.2.6 抗氧化性测定 |
3.2.7 番茄粉体外消化性测定 |
3.2.8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3.2.9 水化特性测定 |
3.2.10 水分、灰分及总酸测定 |
3.2.11 感官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响应面优化 |
3.3.3 最佳工艺得到的番茄粉品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番茄粉储藏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及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色度的测定 |
4.2.2 总番茄红素含量测定 |
4.2.3 抗氧化性测定 |
4.2.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 |
4.2.5 番茄粉体外消化性测定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色泽分析 |
4.3.2 总番茄红素含量分析 |
4.3.3 抗氧化性分析 |
4.3.4 总番茄红素含量与抗氧化性相关性分析 |
4.3.5 番茄红素异构体相对含量分析 |
4.3.6 体外消化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番茄制品超声辅助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超声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
1.2 超声波的工作原理 |
1.3 超声技术在果蔬及其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1 超声在果蔬干制及冷冻加工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
1.3.2 超声在灭活果蔬制品内源酶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
1.3.3 超声在果蔬制品微生物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
1.3.4 超声在改善果蔬制品品质特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
1.4 去皮番茄制品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番茄酱和番茄汁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 参考文献 |
第2章 超声辅助番茄碱法去皮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料预处理及去皮方法 |
2.3.2 去皮方法的建立 |
2.3.3 番茄硬度测定 |
2.3.4 番茄色泽测定 |
2.3.5 番茄红素测定 |
2.3.6 番茄皮水溶性染料渗透试验 |
2.3.7 番茄皮生物机械性能测定 |
2.3.8 果胶含量测定 |
2.3.9 番茄皮结构观察 |
2.3.10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番茄去皮方法的建立 |
2.4.2 影响超声辅助碱法去皮效果的因素 |
2.4.3 超声辅助碱法去皮对番茄去皮得率及品质的影响 |
2.4.4 超声辅助碱法去皮的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3章 冷超声辅助鲜榨番茄汁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原料及器具预处理 |
3.3.2 番茄汁制备及冷超声处理 |
3.3.3 番茄汁物理特性测定 |
3.3.4 番茄汁化学特性测定 |
3.3.5 番茄汁中菌落总数测定 |
3.3.6 番茄汁营养特性测定 |
3.3.7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整体质量的影响 |
3.4.2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
3.4.3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营养特性的影响 |
3.4.4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安全特性的影响 |
3.4.5 冷超声处理对鲜榨番茄汁稳定性及营养特性影响的时空机制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4章 超声辅助番茄酱冷破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番茄酱制备方法 |
4.3.2 酶活性测定 |
4.3.3 番茄酱上清相中水溶性果胶理化性质测定 |
4.3.4 番茄酱粒径测定 |
4.3.5 番茄酱流变学特性测定 |
4.3.6 抗坏血酸测定 |
4.3.7 多酚测定 |
4.3.8 类胡萝卜素测定 |
4.3.9 抗氧化活性测定 |
4.3.10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灭酶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 |
4.4.2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上清相中果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
4.4.3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粒径的影响 |
4.4.4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黏度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
4.4.5 不同灭酶处理对番茄酱营养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4.6 参考文献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
(5)微波结合超声波提取西瓜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西瓜的处理 |
1.3.2 标准曲线的制作[7] |
1.3.3 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 |
1.3.3. 1 蔗糖溶液质量浓度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1.3.3. 2 微波功率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1.3.3. 3 微波时间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1.3.3. 4 液固比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1.3.3. 5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2.1 蔗糖质量浓度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2.2.2 微波功率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2.2.3 微波时间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2.2.4 液固比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 |
2.3 正交试验 |
2.4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及结论 |
(6)番茄红素提取技术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番茄红素的提取技术 |
1.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2 酶解辅助萃取法 |
1.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4 微波辅助萃取法 |
1.5 超临界CO2萃取法 |
2 番茄红素的功能活性 |
2.1 防癌抗癌 |
2.2 延缓衰老 |
2.3 保护心脑血管 |
2.4 增强免疫力 |
2.5 抑制骨质疏松 |
2.6 保护皮肤 |
3 结论 |
(7)微波皂化辅助食用油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流程 |
2.2 提取率计算 |
2.3 单因素试验 |
2.3.1 提取溶剂的确定 |
2.3.2 微波提取功率的确定 |
2.3.3 微波提取时间的确定 |
2.3.4 料液比的确定 |
2.4 正交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提取溶剂的确定 |
3.1.2 微波提取功率的影响 |
3.1.3 微波提取时间的确定 |
3.1.4 料液比的确定 |
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8)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贮藏对果蔬中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
1.2.2 烹调对维生素、非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中维生素的影响研究 |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烹调和贮藏条件 |
2.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3 维生素 C 的测定 |
2.3.4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3.5 叶酸含量的测定 |
2.3.6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烹调和贮藏方式下果蔬中水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
2.4.2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研究 |
2.4.3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
2.4.4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叶酸的影响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中非维生素类植物化学物质的影响研究 |
3.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烹调和贮藏条件 |
3.3.2 总酚含量的测定 |
3.3.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4 番茄红素的测定 |
3.3.5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总酚(TP)的影响研究 |
3.4.2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总黄酮(TF)的影响研究 |
3.4.3 烹调和贮藏方式对果蔬中番茄红素的影响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抗氧化活性以及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
4.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原料预处理 |
4.3.2 制备果蔬提取液 |
4.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3.4 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影响的研究 |
4.4.2 烹调和贮藏条件对果蔬铁原子还原能力影响的研究 |
4.4.3 烹调和贮藏条件对果蔬 ABTS+清除能力影响的研究 |
4.4.4 总酚、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烹调和贮藏条件下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综合评价 |
5.1 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影响的综合评价 |
5.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正交优化微波辅助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预处理 |
1.2.2 番茄红素提取工艺流程 |
1.2.3 分析方法 |
1.2.4 计算公式 |
1.3 单因素试验 |
1.3.1 微波功率的选择 |
1.3.2 微波处理时间的确定 |
1.3.3 液料比的确定 |
1.4 正交试验设计 |
1.5 提取率及提取级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对番茄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2.1.1 微波功率的选择 |
2.1.2 微波处理时间的选择 |
2.1.3 料液比的选择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提取级数的选择 |
3 结论 |
(10)番茄红素的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 |
2 稳定性 |
3 生理功能 |
3.1 高效淬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
3.2 抗癌、防肿瘤作用 |
3.3 调节免疫功能 |
3.4 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
3.5 抗疲劳作用 |
4 制备方法 |
4.1 有机溶剂浸提法 |
4.2 酶反应法 |
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4.4 微生物发酵法 |
4.5 微波辐射萃取法 |
4.6 化学合成法 |
5 番茄红素的应用现状 |
6 展望 |
四、微波处理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烹调方式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影响[J]. 屠瑞莹,赵榕,李兵,肖香兰,杨永红,赵海燕.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9)
- [2]超微粉碎协同微波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研究[J]. 赵芳,于有伟,张少颖,李为琴. 中国调味品, 2020(06)
- [3]富含顺式番茄红素的番茄粉加工工艺及稳定性研究[D]. 王海燕.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番茄制品超声辅助加工技术及其工作机制研究[D]. 高瑞萍. 西南大学, 2019(05)
- [5]微波结合超声波提取西瓜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J]. 刘俊红,王艳珍,赵东晓,邱旭.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6]番茄红素提取技术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赵二劳,闫唯,郝丽琴,薛雅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08)
- [7]微波皂化辅助食用油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研究[J]. 何春玫. 中国调味品, 2015(05)
- [8]烹调和贮藏对果蔬有效营养和功能效价的影响[D]. 王萌蕾.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9]正交优化微波辅助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J]. 吴君艳,吴存兵. 农业机械, 2011(32)
- [10]番茄红素的综合研究[J]. 张萌萌,蒋国玲. 饮料工业,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