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访问方法研究

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访问方法研究

一、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存取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伟[1](2020)在《BOTDR应变检测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对这些大型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实时结构健康监测预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使用全分布式光纤进行结构健康监测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BOTDR)光纤传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型基础设施的结构健康监测中。然而传统的BOTDR系统由于信号检测原理的限制,系统的检测时间过长。检测距离越长意味着测量时间也越长,因此难以实现快速监测。本文针对传统的BOTDR系统中快速实时监测困难的问题,使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并行运算技术,研究新型的BOTDR应变测量系统信号处理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的BOTDR快速并行处理算法,解决传统信号解调方法中耗时长的问题,实现应变信号的快速监测。针对传统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数据采集量大、存储空间有限、无法远程监控等问题,研究设计基于云数据处理的分布式光纤应变远程监测系统,实现应变信息的远程数字化监控和海量数据的云存储,为将来实现大数据分析提供海量数据的支撑。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研究分布式光纤BOTDR应变检测系统的应变检测原理。详细分析目前BOTDR系统中的各种信号解调算法,深入研究各信号解调算法的实现机理及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GPU并行运算的STFT-BOTDR快速并行处理算法。(2)研究GPU并行计算的软硬件架构和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线程并行机制,深入分析基于STFT的BOTDR系统信号时频转换流程,设计并优化基于GPU并行运算的STFTBOTDR快速并行处理算法,形成一种基于GPU并行运算的STFT-BOTDR快速并行处理算法,实现BOTDR应变信号的快速解调。(3)研究分布式光纤应变检测系统的数据云处理机制,基于动态数据对象(Active X data objects,ADO)技术设计云数据库访问接口,利用多线程机制设计上位机程序多线程并发访问模块,从而实现数据实时高效的传输;最后,设计基于数据云处理的BOTDR应变远程监测数据库系统方案,用来存储和分析STFT-BOTDR系统采集处理的监控数据和异常信息,实现应变数据的快速云处理和远程监控。(4)通过上述分析,针对设计的STFT-BOTDR快速并行处理算法设计了实验测试方案,并搭建软硬件平台。实验结果表明,与CPU平台的并行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GPU-STFT-BOTDR快速并行处理算法在相同的参数条件下,FFT时间、信号累加平均时间以及寻峰算法执行时间均有显着的提升。10公里光纤中,若空间分辨率为2m时,FFT点数最优参数为1024,布里渊频移的测量精度最优达到±1.9MHz,系统最快解调速度可达3秒,可实现应变的快速实时监测。(5)针对设计的分布式光纤应变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了实验测试方案,对系统连续运行的稳定性、实时响应性以及数据库系统数据可视化监测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实现快速的应变监测、异常数据云处理和存储功能,有效的解决了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大数据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问题。

彭丽维[2](2019)在《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软件实现》文中认为联锁表作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规范,在保证车站的列车运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联锁系统的第一步就是设计联锁表,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是依靠人工的方式来对联锁表进行编制审核,这种方式对于小型站或者铁路货场来说会比较容易,然而当站场结构变复杂之后,由于计算机联锁系统和人为干扰的复杂性,快速且准确地生成联锁表变得相当困难,使得联锁表的生成和审核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因此,怎样开发出一套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方便且快捷的自动生成联锁表的系统,通过完整的系统属性配置,使该系统可以准确地输出与现有联锁系统相匹配的联锁表,这才是当前联锁系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研究进路控制过程的联锁逻辑,提出适用于不同车站站场平面图的通用联锁设计规则,在此基础上为各类信号设备建立图元模型,开发出能描述各种不同站型的图形界面,生成不同场型的站场型数据结构。通过生成的站场型数据结构,运用高度无往返搜索算法与联锁规则相结合对车站所有进路进行搜索,得到所有进路的联锁信息,按照联锁表的生成要求,将搜索到的进路保存到EXCLE和AutoCAD文件中,实现联锁表的自动生成。本文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所述:(1)经过对信号设备的图形描绘和对相关信号设备图形组合的定义,为信号机、轨道区段、道岔等基本信号设备设计了图元模型,以此实现了车站站场平面图设计与绘制的功能。使得负责数据开发的相关信号设计人员能够利用本系统迅速地重绘出一个可视化车站平面布置图,与原来的站场设计图一致,使得软件能够进行可视化开发。(2)基于对信号设备类型不同的剖析,建立起了以联锁系统的信号设备为父类,具体信号设备(信号机、轨道区段、道岔等)为子类的信号设备类图结构,该类图结构以继承关系为主,并根据此类图结构将对站场的图形描述转换到对站场拓扑结构的描述,为联锁表的后期自动生成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3)通过对站场拓扑结构的分析,采用高度无往返搜索算法,对所有的列车、调车和延续进路进行搜索,并结合拓扑结构,处理较为复杂的条件敌对、进路变更点、中岔等联锁关系。(4)最后展示了可视化的车站平面模型,采用ActiveX和ADO技术,实现C++与AutoCAD和EXECL的接口,将生成的联锁逻辑信息通过文件的方式输出,自动生成联锁表。

闫振雄[3](2019)在《弓长岭铁矿分段崩落法数字化采矿与回采指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在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应用广泛。该方法是在松散岩层的覆盖条件下进行矿石回采工作的,其落矿过程和放矿过程具有不可视性,这不仅造成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较高,而且给回采指标的优化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数字矿山建设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技术在矿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回采指标的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地下矿山回采系统数字化技术研究”,以弓长岭铁矿为工程依托单位,开展了基于数字化回采技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指标优化研究。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建设存在的基础数据种类不足,缺乏数据集成与共享的软件平台,矿石损失率、贫化率高等三个问题,构建回采指标优化模型,提出崩落体形态数值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回采指标的优化措施,建立数据集成与共享的软件平台——“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基于结构化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完成系统设计框架的构建。采用现场调研、原位地应力测量、扇形炮孔爆破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放矿试验等技术手段,获取弓长岭铁矿采场结构参数、扇形炮孔爆破参数、采场地压活动状态、崩落体形态特征、现场出矿品位变化趋势和矿石损失率、贫化率等构建回采指标优化模型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基于关系数据模型,通过需求分析确定数据库所需处理数据的种类和具体内容,通过概念设计得到基础数据的E-R模型,通过逻辑设计将E-R数据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通过物理设计利用数据库软件Access完成“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基于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对系统登录模块、数据添加模块、数据查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修改模块、数据输出模块和回采指标优化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通过调用子VI技术集成各功能模块,完成“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基于“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以实测地应力作为力学边界条件,调用 ANSYS/LS-DYNA、AUTO CAD、3D MINE、PFC3D 联合建立具有崩落矿石块度分布特征的崩落体形态数值模型,并模拟放矿过程,实现弓长岭铁矿回采过程的数字化。以崩落体形态数值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放矿口外延长度L和外延角度α条件下的放矿过程,得到与之对应的回采指标,建立以L和α为自变量的回采指标回归方程,并预测弓长岭铁矿的最优放矿口尺寸参数,实现回采指标优化的目标。

李龙辉[4](2014)在《车辆行驶轨迹的特征参数重构及对行车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车辆区域连续行驶轨迹是其运行道路线形的直观体现,线形参数好坏直接影响汽车运行安全和道路通行率。本文开发了车辆区域行驶轨迹的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算法并提出其校验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道路的汽车行驶稳定性进行检测,对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系统分析车辆运行轨迹的勘测技术及其特点,提出基于车载GPS的区域连续行驶轨迹检测技术。采用惯性测速系统SPEED-BOX采集车辆位置坐标、姿态角等数据,针对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短、异常突出点及毛刺多的特点,本文创建基于模糊识别技术(方位角识别)的线形识别方法,根据公路线形设计理论建立平面线形参数重构体系(前处理-偏心改正-线形识别-分组拟合-整体连接);并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建立纵面线形参数重构方法。分析汽车在平纵组合路段上行驶的运动特性,建立其稳态运行的平衡方程,由不发生侧翻、侧滑危险工况的极限条件,提出汽车在空间三维路面上行驶时的侧翻、侧滑预测模型,并深入研究模型中侧翻阈值和横向力系数的取值。同时,对车辆边下坡边转弯的工况进行受力分析,得到下坡转向时不发生转向失效最高运行车速的预测模型。基于VC++6.0开发车辆行驶稳定性检测系统。以西安市关中环线环山路(东汤峪至清禅寺)段作为工程实例,利用SPEED-BOX记录车辆行驶轨迹,采用线形参数重构模块处理车载GPS数据,得到实例道路行驶轨迹的线形参数(桩号及其坐标、平曲线半径、纵坡、曲线长度等),并将重构结果与《公路设计规范》进行比较,验证了重构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应用论文研究成果对实测道路K7+463K15+495段的行车稳定性进行预测,得到汽车侧滑、侧翻和下坡转向失稳时的临界运行车速和失稳路段,以此获得各路段安全行驶的极限车速,为设定限速和改善路段现状提供理论依据,保障汽车的行车安全。

张晔[5](2014)在《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综采技术的发展,刮板输送机作为矿井运输的核心设备,呈现出产品系列多样化,结构功能复杂化等特点。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设计理念,极大提升了刮板输送机的研制与开发能力,但因设计过程多以人工计算分析为主,尚存在设计效率低下,重复设计等弊端。针对上述弊端,以国内某矿山机器生产企业设计的某型号刮板输送机为对象,将现代设计理论和知识工程理论引入现有刮板输送机研发过程中,完成了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具体工作如下:对刮板输送机传统设计流程及方法进行总结研究,并集成到计算机应用程序中用于新产品开发。对刮板输送机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强度等有限元分析,将分析过程及数据进行整合,辅助设计人员有效利用CAE数据。在UG中建立刮板输送机零部件参数化模型,通过自下而上装配得到整机数字样机,对关键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可快速准确完成零部件的修改和二次建模工作。对设计中涉及的知识、实例等建立知识库,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数据、参数的快速存取、浏览和查询功能,设计知识和经验等资源共享。建立系统帮助文件,辅助设计人员快速掌握系统使用方法,提高设计效率。以现代设计理论和知识工程理论为背景,充分利用矿山工程技术、数据库技术、CAD/CAE二次开发技术和知识工程技术等手段,以UG/NX 7.5为平台,以VS 2010的微软基础类(MFC)和NX/Open API程序作为开发工具,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了集概念设计、参数化设计、CAE分析、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该设计系统可帮助提高刮板输送机的设计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促进应用企业知识创新,改善设计环境,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应用企业CAD/CAE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加速应用企业刮板输送机的技术改造。

熊书敏[6](2012)在《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为古老的采矿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采矿业正在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甚至无人采矿的方向发展。自从上世纪末提出“数字矿山”的概念以来,其定义、内涵和框架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是地下矿数字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山平行系统、数字矿山、感知矿山的支撑软件。我国地下矿山的信息化建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构建管控系统提高地下矿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建立于3DGIS技术、虚拟现实与动画技术、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之上,涉及矿山众多业务和各种生产系统,系统复杂,功能繁多,其功能还会随着数字矿山建设的进程而不断扩展。本文从当前矿山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出发,以建立一个平台性的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为目标,围绕地下矿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方式、自动化建模技术、实时数据集成技术、工况可视化技术、漫游技术和软件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从构建矿山平行系统的角度论述了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的定义、目标、功能、主要支撑技术以及在矿山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2)讨论了可视化管控系统对矿山空间数据模型的需求,提出了地下矿空间数据模型的总体设计思路,并设计了一种针对井巷工程和生产系统的参数化实体与网络复合数据模型和一种针对地下矿所有要素的面向实体的多维混合时空数据模型。在空间数据模型的层次上解决了分析和可视化的统一性问题、多维属性的支持问题和空间对象行为建模的问题。3)研究了地下矿空间数据组织技术。设计了一种覆盖地下矿山所有要素的分类编码体系,解决了地下矿空间要素的编码问题。引入“视点”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点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实现了三维场景的快速定位与显示控制。4)提出了基于参数化实体与网络复合数据模型的自动化建模方案,实现了井巷工程与生产系统的快速建摸与更新。针对地下矿三维建模的需要,提出了一套建模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对于规范地下矿建模工作,提高建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研究了地下矿工况可视化技术和场景漫游技术。提出了一套可视化方案,包括基于纹理动画的生产系统仿真技术、基于骨骼动画的设备行为仿真技术、基于三维地理网络的人员位置仿真技术和多功能信息面板技术,解决了各生产系统状态、设备行为、人员位置、环境监测值和报警的可视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全路径漫游网络和有限状态机的交互式井巷漫游方式,实现了快速而灵活的井巷漫游的功能。6)研究了矿山实时数据采集与集成技术,以及利用实时数据控制可视化效果的机制。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层次式状态传递机制和一种通用的数据驱动机制,通过关联对象之间的状态传递方式解决了从各种低层传感器到高层系统的状态传递问题,并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实现了各种对象动画的控制、信息面板的更新和人员行为和位置的更新。7)对管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层次式系统+功能插件+服务接口”的管控系统体系结构,奠定了管控系统作为数字矿山支撑软件的架构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数字矿山的理论,解决了构建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来的系统在一些地下矿山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薛小明[7](2012)在《水轮机特性曲线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在水电站设计中,水轮机模型综合特性曲线对于水轮机的选型设计与分析水轮机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往往这些曲线是以图像的形式提供给设计人员。在进行选型设计与性能分析时,需要大量而重复地在特性曲线图上采取相应的数据点,传统的手工采集方法不仅工作量大、繁琐,而且采集精度也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化设计需求。随着数字化仪的普及,使用数字化仪替代手工方法进行数据录入,虽然在效率与精度方面有所改进,但其昂贵的市场价格是很多设计人员难以接受的。本文基于Delphi7.0与SQL 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了一套水轮机特性曲线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应用软件,主要实现的功能有:鼠标点击数据采集、采集精度判断、三次样条数值拟合、采集数据管理、模型综合特性曲线重绘与数据后期处理。本文从系统实现的角度,首先介绍了水轮机模型综合特性曲线处理的原理,其次介绍了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实现与关键技术。利用Delphi7.0的鼠标点击事件实现特性曲线的数据采集,采集数据数值拟合部分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同时,利用Delphi7.0丰富的组件库与控件扩展功能开发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开发周期短、易维护的应用软件,在模型综合特性曲线重绘与数据后期处理中调用了Delphi7.0第三方控件AdvStringGrid与TeeChart;在数据采集与后期处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本系统基于Delphi7.0强大的数据库功能,结合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数据的集中管理,其中与数据库的连接采用目前流行的ADO数据库访问技术;最后在数据后期处理当中,充分利用数据库查询功能,实现了复杂等效率曲线计算表的自动生成。

王科[8](2009)在《基于IP传感器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市场上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的局面,使得不同协议之间通信困难。各总线的控制器、传感器也只适合各自的领域应用,相互之间互不兼容,从而给系统的扩展及维护等带来不利影响,使现场总线工业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及相关技术的日益完善,突破了传统通信方式的时空限制和地域障碍,使更大范围内的通信变得十分容易。在这种背景下,基于IP传感器的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逐渐成为新的开发热点。本论文以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各自的特点,在深入研究TCP/IP体系结构及其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以智能IP传感器为硬件平台,分别实现了B/S和C/S两种远程监控系统,重点实现了基于C/S模式对IP传感器采集来的现场数据在网络所能及的范围内适时发布和共享。B/S模式下,在嵌入式IP传感器端搭建Web Server,将传感器采集来的实时数据存入SQLite数据库,利用CGI技术完成与用户浏览器的动态交互,实现了B/S下远程监控的功能。论文重点实现了C/S模式下的远程监控,以Visual C++为编程工具,针对IP传感器硬件平台,开发了基于C/S的远程监控软件,实现了对分布在网络上的IP传感器进行参数设定,历史查询、实时监控、动态曲线等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了一些关键技术,例如Socket技术实现IP传感器的网络通讯,ADO技术在后台数据库中的实现等,对远程实时监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唐伟其[9](2009)在《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的公路路基横断面设计》文中认为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横断面设计涉及到的数据量大,人工设计过程相当繁琐且容易出错。因此,应用CAD技术对于提高横断面设计质量、效率及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系统中横断面路面超高加宽计算、横断面自动设计原理及方法、自定义实体技术以及数据与图形联动的交互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分段方法完成了线路任意桩号处路面特征点超高值和加宽值的计算。首先找出超高加宽特征断面,将线路分成若干性质单一的分段,保证每一分段中路面任一部分的横坡都是线性变化的,这样可用内插方法计算任一里程处路面横坡,在此基础上即可完成路面特征点超高和加宽值的计算。与此同时还实现了基于自定义技术的超高加宽分段数据的交互修改,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2)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采用数据与图形联动方式输入横断面路面、边坡和边沟等模板数据,具有实用方便、简单和直观的特点。(3)在综合分析道路路基横断面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横断面路面、边坡和水沟模板,实现了整体式和分离式道路横断面自动设计,采用拼合方法完成了部分分离式路基的横断面设计。(4)构建了挡土墙参数数据库,采用ADO技术操作Access数据库,实现对挡土墙设计参数的读取。采用ActiveX技术操作Excel表格完成路基各种表格的输出。(5)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定制横断面实体,探讨了横断面图形交互设计与修改的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开发了横断面交互设计与修改模块。

薛成超[10](2008)在《自动扶梯参数化设计系统框架构建及若干模块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参数化设计为理论基础,结合江南快速电梯公司目前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生产状况,根据当前生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现有模式进行了改造。针对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中不同零部件的特点,建立了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基本结构。文章主要通过族表(Family Table)和Pro/Toolkit模块对三维设计软件pro/e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建立SQLServer数据库和数据表,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VC++和SQL Server的无缝连接。并以Pro/Toolkit及VC++6.0开发的参数化平台,对模型信息进行动态的修改以及工程数据库的操作,文章综合了参数化设计、特征建模和软件集成等技术,将产品的特征和产品中凝聚的知识、经验和规则一体封装。根据Pro/E生成的模型,统计模块直接从数据库搜索模型对应的属性,进行汇总,生成产品BOM,输出产品设计参数,以支持并实现快速响应设计。笔者针对江南快速电梯公司的JET-L型人行道的金属桁架部分进行了知识系统的构建,介绍了整梯系统模块化划分的原则并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模块化划分,通过对人行道结构的详细分析和驱动方案的确定,完成了人行道金属桁架基础模型的构建并对基础模型进行了基于条件的阵列的创建和组的划分。制定了人行道的入口参数和驱动变量;通过对零部件结构数学模型的建构,实现了驱动变量的数学表达,并将其固化在系统脚本中,最终实现了模型的驱动。

二、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存取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存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OTDR应变检测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OTDR数据解调方法研究现状
        1.2.2 GPU在光纤传感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BOTDR应变检测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
    2.1 BOTDR应变检测原理分析
        2.1.1 自发布里渊后向散射及其增益谱特性
        2.1.2 布里渊频移与应变传感机理
    2.2 BOTDR布里渊信号探测方法
        2.2.1 布里渊信号的直接探测法
        2.2.2 布里渊信号的相干探测法
    2.3 BOTDR应变信号数据处理方法
        2.3.1 基于微波外差频率扫描的数据处理方法
        2.3.2 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数据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STFT-BOTDR快速并行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3.1 GPU并行计算机理研究
        3.1.1 GPU并行计算及硬件架构分析
        3.1.2 CUDA软件架构及编程模型分析
        3.1.3 CUDA核函数与线程并行机制研究
    3.2 基于STFT的 BOTDR原始时频信号分析
        3.2.1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分析
        3.2.2 基于STFT的 BOTDR原始时频信号分析
        3.2.3 STFT-BOTDR系统信号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基于GPU的 STFT-BOTDR快速并行数据处理方案优化设计
        3.3.1 分段数据补零及CUFFT算法并行处理优化
        3.3.2 FFT变换及数据累加平均并行处理优化
        3.3.3 寻峰算法并行处理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云处理方法研究
    4.1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1.1 数据云处理机制
        4.1.2 基于数据云处理的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 BOTDR应变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4.2.1 BOTDR应变数据结构分析
        4.2.2 BOTDR上位机系统海量数据访问云服务器接口设计
        4.2.3 BOTDR应变检测系统多线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4.3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云处理方案设计
        4.3.1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云数据库应变数据需求分析
        4.3.2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云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3.3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云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3.4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云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4.3.5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云数据库实施运行与维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TFT-BOTDR应变检测系统数据处理方法实验对比分析与性能测试
    5.1 STFT-BOTDR应变检测系统数据处理实验方案总体设计
        5.1.1 STFT-BOTDR系统应变数据处理实验方案设计
        5.1.2 STFT-BOTDR快速并行数据处理方案GPU运行平台搭建
    5.2 STFT快速并行处理算法实现与实验对比分析
        5.2.1 基于CPU的 STFT并行算法优化实验对比
        5.2.2 基于CPU与 GPU的 BOTDR快速并行算法实验对比
        5.2.3 基于CPU与 GPU的累加平均算法及寻峰算法实验对比
    5.3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云处理方法性能测试
        5.3.1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云处理方法连续运行性能测试
        5.3.2 BOTDR应变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云处理方法实时性测试及数据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联锁表自动生成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2 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2.1 铁路信号联锁关系
        2.1.1 联锁表格式
        2.1.2 联锁表编制的原则
        2.1.3 联锁表的作用
    2.2 系统总体框架
        2.2.1 系统结构分析
        2.2.2 软件工作流程
    2.3 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
        2.3.1 软件开发技术
        2.3.2 数据库接口访问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图元模型设计及站场型数据建立
    3.1 图元模型介绍
        3.1.1 图元的概念
        3.1.2 图元数据模型的构造原则
        3.1.3 图元数据模型的存取结构
        3.1.4 信号设备的图元模型
    3.2 图元模型设计及存储
        3.2.1 绝缘节模型建立
        3.2.2 道岔模型建立
        3.2.3 轨道区段模型建立
        3.2.4 信号机模型建立
        3.2.5 文字模型建立
        3.2.6 特殊模块的数据结构模型建立
    3.3 站场拓扑结构的建立
        3.3.1 指针场的划分
        3.3.2 站场拓扑结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联锁表自动生成算法及实现
    4.1 联锁表自动生成算法设计
        4.1.1 进路搜索算法的设计
        4.1.2 算法的性能分析
        4.1.3 联锁表进路自动搜索
    4.2 基本联锁处理
        4.2.1 搜索列车进路
        4.2.2 调车进路
        4.2.3 确定变更按钮
    4.3 特殊联锁处理
        4.3.1 超限绝缘节
        4.3.2 带动道岔
        4.3.3 延续进路
        4.3.4 中岔
        4.3.5 敌对进路
    4.4 本章小结
5 联锁图表展示
    5.1 站场平台建立与绘制
        5.1.1 仿真平台
        5.1.2 站场绘制
    5.2 联锁表生成前的预处理
        5.2.1 变更进路预处理
        5.2.2 更改道岔区段名
    5.3 联锁数据生成
    5.4 联锁表输出
        5.4.1 输出到EXCEL
        5.4.2 输出到CAD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3)弓长岭铁矿分段崩落法数字化采矿与回采指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矿山的发展现状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发展现状
        1.2.3 数字化技术在崩落法矿山的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回采指标优化模型及数字化回采系统框架构建研究
    2.1 回采指标优化目标的确立
    2.2 回采指标优化决策及优化措施
        2.2.1 回采指标优化决策
        2.2.2 回采指标优化措施
    2.3 回采指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2.3.1 回采指标优化模型基础数据的种类分析
        2.3.2 回采指标优化模型基础数据的集成与共享
        2.3.3 崩落体形态数值模型的建立方法
        2.3.4 建立回采指标优化模型
    2.4 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框架构建研究
        2.4.1 系统需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4.2 系统需求结构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回采指标优化模型基础数据的采集
    3.1 弓长岭铁矿工程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矿区地质
        3.1.4 生产概况
    3.2 弓长岭铁矿现场调研数据采集
        3.2.1 采场结构参数与爆破参数
        3.2.2 采场放出矿石块度分布情况
    3.3 采场地压活动状态基础数据采集
        3.3.1 空心包体地应力测量原理
        3.3.2 测点布置及详细参数
        3.3.3 地应力实测结果
        3.3.4 温度标定试验
        3.3.5 围压率定试验
    3.4 崩落体形态基础数据采集
    3.5 现场放矿试验基础数据采集
    3.6 本章小结
4 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构建
    4.1 数字化回采系统基础数据库构建
        4.1.1 系统基础数据库选型
        4.1.2 系统基础数据库设计
        4.1.3 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4.2 数字化回采系统功能模块的搭建
        4.2.1 功能模块开发工具简介
        4.2.2 数据库访问方式选择
        4.2.3 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4.3 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
        4.3.1 数字化回采系统的设计原则
        4.3.2 数字化回采系统的建立
        4.3.3 数字化回采系统的功能与性能
    4.4 小结
5 弓长岭铁矿数字化回采指标优化研究
    5.1 弓长岭铁矿三维应力状态分析
    5.2 弓长岭铁矿扇形炮孔爆破模型应力分布特性研究
        5.2.1 扇形炮孔爆破模型的建立
        5.2.2 荷载、约束与边界条件
        5.2.3 模型内应力分布特性
    5.3 弓长岭铁矿崩落体形态数值模型的建立
        5.3.1 不同应力区间点云模型的建立
        5.3.2 不同应力区间实体模型的生成
        5.3.3 崩落体形态数值模型的建立
        5.3.4 弓长岭铁矿放矿过程数值模拟
    5.4 弓长岭铁矿回采指标优化研究
        5.4.1 出矿品位变化趋势及矿石回采指标分析
        5.4.2 回采指标回归方程的建立
        5.4.3 回采指标预测及变化规律分析
        5.4.4 弓长岭铁矿回采指标优化措施
    5.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崩落法矿山数字化回采辅助决策系统”软件程序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车辆行驶轨迹的特征参数重构及对行车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辆区域行驶轨迹检测和参数重构研究
    2.1 区域行驶轨迹数据采集
        2.1.1 区域行驶轨迹勘测[15]
        2.1.2 GPS 定位技术
        2.1.3 SPEED-BOX 简介
    2.2 行驶轨迹平面线形参数重构
        2.2.1 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2.2.2 车辆运行轨迹与道路线形关系
        2.3.3 行驶轨迹平面参数重构方法
    2.3 行驶轨迹纵面线形参数重构
    2.4 重构算法技术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行驶稳定性预测模型开发研究
    3.1 汽车行驶运动学模型
        3.1.1 平曲线行驶运动学分析
        3.1.2 下坡时运动学分析
    3.2 汽车侧翻预测模型
    3.3 汽车侧滑预测模型
    3.4 下坡行驶转向稳定性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辆公路行驶稳定性检测系统开发
    4.1 基于 ADO 的轨迹数据读取模块设计
    4.2 原始曲线绘制模块设计
    4.3 实例道路的车辆轨迹采集和自动化重构
        4.3.1 平面线形自动化重构
        4.3.2 纵面线形自动化重构
        4.3.3 整体重构结果输出
    4.4 实例道路车辆行车稳定性检测
        4.4.1 侧滑检测
        4.4.2 侧翻检测
        4.4.3 下坡行驶转向稳定性检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5)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刮板输送机设计动态
        1.3.2 数字化系统设计动态
        1.3.3 有关问题讨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总体方案与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系统功能与框架设计
    2.3 系统开发工具
        2.3.1 UG OPEN
        2.3.2 Visual Studio
        2.3.3 SQL Server数据库
    2.4 关键技术
        2.4.1 系统菜单编译
        2.4.2 UG动态链接库建立
        2.4.3 ADO数据访问接口建立
        2.4.4 MFC应用程序框架建立
    2.5 小结
第三章 概念设计子系统
    3.1 引言
    3.2 总体设计
    3.3 设计原理与方法
        3.3.1 选型设计
        3.3.2 数据处理
    3.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3.4.1 界面设计
        3.4.2 计算程序编译
        3.4.3 数据库建立
    3.5 实例运行
    3.6 小结
第四章 CAE分析评价子系统
    4.1 引言
    4.2 总体设计
    4.3 设计原理与方法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图片数据处理技术
    4.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4.4.1 交互式界面设计
        4.4.2 程序设计
    4.5 实例运行
        4.5.1 查询评价功能
        4.5.2 数据库扩展功能
    4.6 小结
第五章 关键零部件CAD参数化设计子系统
    5.1 引言
    5.2 总体设计
    5.3 基本原理与方法
        5.3.1 参数化建模技术
        5.3.2 用户界面开发技术
    5.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5.4.1 用户界面设计
        5.4.2 编译程序设计
    5.5 实例运行
    5.6 小结
第六章 知识管理子系统
    6.1 引言
    6.2 总体设计
    6.3 基本原理与方法
    6.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4.1 实例库
        6.4.2 零件库
    6.5 实例运行
        6.5.1 实例库
        6.5.2 零件库
    6.6 小结
第七章 帮助子系统
    7.1 引言
    7.2 总体设计
    7.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7.3.1 帮助文件制作
        7.3.2 帮助文件系统调用
    7.4 实例运行
    7.5 小结
第八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8.1 引言
    8.2 系统测试试验
        8.2.1 测试原则
        8.2.2 测试内容
        8.2.3 测试方法
        8.2.4 测试步骤
        8.2.5 测试结论
    8.3 实例应用
        8.3.1 概念设计子系统实例应用
        8.3.2 参数化CAD设计子系统实例应用
        8.3.3 知识管理子系统实例应用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主要结论
    9.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的定义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数字矿山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组态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井下定位系统上位机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基于三维GIS的矿山管控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存在的问题
        1.3.6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分析
    2.1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的目标
    2.2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2.3.1 三维可视化技术
        2.3.2 计算机动画技术
        2.3.3 虚拟现实技术
        2.3.4 三维GIS技术
        2.3.5 三维建模技术
    2.4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的定位
        2.4.1 与数字矿山的关系
        2.4.2 与虚拟矿山系统的关系
        2.4.3 与矿山SCADA的关系
        2.4.4 与矿山组态监控软件的关系
        2.4.5 与数字开采软件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矿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组织技术
    3.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3.2 矿山空间要素的特征
        3.2.1 矿山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
        3.2.2 井巷工程和生产系统的空间特征
    3.3 地下矿三维空间数据模型设计思路
        3.3.1 矿山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存在的问题
        3.3.2 地下矿三维空间数据模型需求分析
        3.3.3 地下矿三维空间数据模型设计总体思路
    3.4 参数化实体与网络复合数据模型
        3.4.1 PENDM模型的元素组成
        3.4.2 井巷工程与生产系统整体骨架模型
        3.4.3 PENDM模型的数据结构设计
        3.4.4 PENDM模型的应用示例
    3.5 面向实体的混合时空数据模型
        3.5.1 基于属性视图的多维属性模型
        3.5.2 含骨架的混合时空数据模型
        3.5.3 数据模型的应用示例
    3.6 地下矿空间要素分类编码
        3.6.1 空间要素分类编码的研究现状
        3.6.2 空间要素分类的基本因素
        3.6.3 矿山空间要素分类原则
        3.6.4 矿山空间要素分类与编码方法
        3.6.5 矿山空间要素分类与编码的实现
    3.7 地下矿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3.7.1 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技术
        3.7.2 基于视点的地下矿空间数据组织技术
        3.7.3 基于视点的地下矿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矿井巷与生产系统自动化建模技术
    4.1 基于PENDM模型的井巷工程自动化建模技术
        4.1.1 井巷建模技术回顾
        4.1.2 基于PENDM模型的井巷自动化建模算法特点
        4.1.3 自动构建井巷工程三维实体模型的基本思路
        4.1.4 井巷工程PENDM模型的构建
        4.1.5 中线加断面的井巷体建模方法
        4.1.6 井巷交岔口的建模
        4.1.7 算法应用
    4.2 基于PENDM模型的排水系统自动化建模技术
        4.2.1 地下矿排水系统建模需求与思路
        4.2.2 地下矿排水系统PENDM模型
        4.2.3 水管自动化建模
        4.2.4 设备自动导入并定位
        4.2.5 算法应用
    4.3 基于PENDM模型的主运输系统自动化建模技术
        4.3.1 地下矿主运输系统建模需求与思路
        4.3.2 地下矿主运输系统PENDM模型
        4.3.3 胶带运输机系统自动化建模
        4.3.4 机车运输机系统自动化建模
        4.3.5 无轨运输系统的建模
        4.3.6 溜矿系统自动化建模
        4.3.7 算法应用
    4.4 地下矿三维建模流程与质量控制
        4.4.1 地下矿三维建模流程
        4.4.2 地下矿三维建模基本要求
        4.4.3 地下矿模型数据采集与处理要求
        4.4.4 地下矿三维模型制作
        4.4.5 地下矿三维建模检查验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矿实时数据集成技术
    5.1 直接面向硬件的数据采集和管理
        5.1.1 基于多线程的实时数据处理技术
        5.1.2 数据库设计
        5.1.3 实时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5.2 基于OPC技术的数据集成
        5.2.1 OPC技术概述
        5.2.2 基于OPC DA规范的监测数据服务器的开发
        5.2.3 基于OPC DA规范的客户端组件的开发
    5.3 面向数据库的数据集成
        5.3.1 ODBC技术
        5.3.2 DAO技术
        5.3.3 RDO技术
        5.3.4 OLE DB技术
        5.3.5 ADO技术
        5.3.6 ADO.NET技术
        5.3.7 数据库访问技术的选择
    5.4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数据集成
        5.4.1 Web Service技术简介
        5.4.2 利用Web Service技术进行数据集成的原理
    5.5 其它数据集成方式
    5.6 数据集成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矿工况可视化及相关技术
    6.1 地下矿工况可视化技术
        6.1.1 地下矿工况可视化需求分析
        6.1.2 基于纹理动画的生产系统仿真
        6.1.3 基于骨骼动画的设备行为仿真
        6.1.4 基于三维地理网络的人员位置仿真
        6.1.5 多功能信息面板技术
        6.1.6 面向对象的层次式状态传递机制
        6.1.7 工况可视化的实时数据驱动机制
    6.2 地下矿三维场景漫游技术
        6.2.1 场景漫游技术概述
        6.2.2 场景操纵技术
        6.2.3 虚拟全路径漫游网络及其数据结构
        6.2.4 虚拟全路径漫游网络的构建
        6.2.5 有限状态机简介
        6.2.6 基于FSM的漫游器行为模型
        6.2.7 基于FSM和VFPRN的交互式井巷漫游功能的实现
        6.2.8 VFPRN在井巷自动漫游中的应用
    6.3 与Google Earth的集成技术
        6.3.1 概述
        6.3.2 Google Earth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6.3.3 集成Google Earth的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7.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7.1.1 软件体系结构介绍
        7.1.2 管控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选择
        7.1.3 管控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7.2 管控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7.2.1 管控系统的功能设计
        7.2.2 管控系统的实现
    7.3 管控系统应用实例
        7.3.1 管控系统在地下煤矿的应用
        7.3.2 管控系统在地下磷矿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成果

(7)水轮机特性曲线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水轮机模型综合特性曲线处理
    2.1 水轮机模型综合特性曲线
    2.2 水轮机运转综合特性曲线
    2.3 坐标转换
    2.4 数据拟合原理与统一处理
    2.5 特性曲线数据采集原则
3 特性曲线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3.1 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3.2 ADO 数据库访问技术
    3.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3.4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3.5 系统窗体设计
4 特性曲线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实现
    4.1 数据采集关键技术与实现
    4.2 数据后期处理实现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资料

(8)基于IP传感器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现状
        1.1.2 以太网进军工控网络的优势
        1.1.3 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引入
    1.2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以太网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
    2.1 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工业控制网络技术
        2.2.1 现场总线技术
        2.2.2 以太网技术
        2.2.3 基于以太网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发展概述
    2.3 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网络理论研究
        2.3.1 开放式通信模型
        2.3.2 IP协议及功能
        2.3.3 TCP/UDP协议及功能
        2.3.4 HTTP协议概述
    2.4 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法研究
        2.4.1 C/S模式
        2.4.2 B/S模式
        2.4.3 基于以太网的远程监控实现方法的提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嵌入式IP传感器的软硬件平台
    3.1 嵌入式IP传感器系统组成
    3.2 IP传感器硬件平台S3C2410概述
        3.2.1 系统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3.2.2 S3C2410微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
        3.2.3 ADC接口
        3.2.4 以太网接口
    3.3 嵌入式IP传感器软件平台
        3.3.1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3.3.2 基于ARM系统的Linux开发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S模式的远程监控在IP传感器上的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Web Server在IP传感器上的搭建
    4.3 嵌入式数据库在IP传感器上的实现
    4.4 CGI实现动态页面的交互
    4.5 测试运行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C/S模式的实时监控在IP传感器上的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2 IP传感器下位机软件设计
        5.2.1 设置部分软件设计
        5.2.2 数据采集部分软件设计
    5.3 IP传感器上位机界面模块设计
    5.4 IP传感器通信指令设计
        5.4.1 设置部分通信指令设计
        5.4.2 数据采集部分通信指令设计
    5.5 IP传感器函数接口设计
        5.5.1 设置部分函数接口设计
        5.5.2 数据采集部分函数接口设计
    5.6 IP传感器通信示例
        5.6.1 设置部分通信示例
        5.6.2 数据采集部分通信示例
    5.7 关键技术的实现
        5.7.1 Socket技术实现IP传感器的网络通信
        5.7.2 ADO技术在后台数据库中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的公路路基横断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路线CAD的研究概况
        1.1.1 国外路线CAD发展概况
        1.1.2 国内路线CAD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道路横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系统的开发环境
        1.4.1 图形环境
        1.4.2 数据库平台
        1.4.3 开发语言及工具
        1.4.4 操作系统
    1.5 系统开发所依据的标准
第二章 横断面路面的超高加宽计算
    2.1 平曲线超高
        2.1.1 超高的设置及过渡
        2.1.2 超高的计算
    2.2 平曲线加宽
        2.2.1 全加宽值的确定
        2.2.2 加宽缓和段设置
    2.3 分离式路基横断面超高加宽计算
        2.3.1 分离式路基过渡段
        2.3.2 分离式路基超高加宽
第三章 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的横断面数据输入
    3.1 概述
    3.2 ObjectARX应用程序基础
        3.2.1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
        3.2.2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执行过程
    3.3 定制实体
        3.3.1 定制实体技术
        3.3.2 定制实体的实现
    3.4 横断面路幅模板数据输入
        3.4.1 标准横断面路面模板
        3.4.2 面模板数据输入方法及流程图
        3.4.3 路面模板实体的数据交互过程
    3.5 平面超高加宽数据的交互修改
        3.5.1 超高加宽分段参数修改方法及流程图
        3.5.2 超高加宽分段实体的交互修改过程
    3.6 横断面边坡模板数据交互修改输入
        3.6.1 边坡模板数据交互修改方法及流程图
        3.6.2 边坡模板实体的数据交互修改过程
第四章 横断面自动设计原理及方法
    4.1 概述
    4.2 整体式路基横断面设计
    4.3 横断面的路幅外设计
        4.3.1 路堤或路堑边坡设计方法及流程图
        4.3.2 挡土墙设计
    4.4 分离式路基横断面设计
        4.4.1 部分分离式路基横断面设计
        4.4.2 完全分离式路基横断面设计
    4.5 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研究
        4.5.1 横断面面积的计算方法
        4.5.2 横断面其他部分填挖面积的计算
        4.5.3 土石方数量的计算
    4.6 采用ADO技术访问Access数据库
        4.6.1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简介
        4.6.2 ADO技术简介
        4.6.3 采用ADO技术访问Access数据库
    4.7 土石方数量表及路基设计表的生成
        4.7.1 访问Excel的方法及选择
        4.7.2 利用ActiveX自动化技术生成Excel表格
第五章 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的横断面交互
    5.1 概述
    5.2 定制横断面实体
        5.2.1 面向对象思想
        5.2.2 定制面向对象的横断面实体
    5.3 横断面交互设计
        5.3.1 横断面交互原理
        5.3.2 横断面交互内容
        5.3.3 横断面交互功能的实现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10)自动扶梯参数化设计系统框架构建及若干模块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自动扶梯的发展历程
    1.3 参数化设计概述
    1.4 参数化设计的发展状况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整体规划
    2.1 江南快速电梯公司当前自动扶梯生产模式及存在问题
        2.1.1 当前生产模式
        2.1.2 以上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
    2.2 基于知识的扶梯参数化设计原理及构成
        2.2.1 基于知识的参数化设计
        2.2.2 基于知识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与系统构成
    2.3 系统开发语言及数据库技术
        2.3.1 VC++作为系统开发语言的优势
        2.3.2 数据库的选用及其与VC++的接口
    2.4 参数化设计系统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架构
        2.4.1 C/S体系结构概述
        2.4.2 采用C/S体系结构的优势
        2.4.3 系统服务器中数据库的架构形式
第3章 参数化系统各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Pro/Engineer软件简介
    3.2 非线性变化件和标准件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3.2.1 族表的结构
        3.2.2 零件族表的建立
        3.2.3 装配体族表的建立
        3.2.4 单层族表与多层族表
    3.3 线性变化件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3.3.1 Pro/Toolkit简介
        3.3.2 Pro/Toolkit数据结构
        3.3.3 创建Pro/tookit应用程序的基本模式
        3.3.4 基于Pro/Toolkit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3.4 统计模块的实现
第4章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
    4.1 菜单项目的加载
    4.2 数据库的主要管理模块
        4.2.1 全局子表模块
        4.2.2 系统常用参数管理
    4.3 系统开发端模块设计
        4.3.1 模板树窗口及模板引用模块
        4.3.2 基本信息模块
        4.3.3 入口参数模块
        4.3.4 标准条件模块
        4.3.5 脚本编辑模块
        4.3.6 属性编辑模块
        4.3.7 脚本编辑工具模块
        4.3.8 基于参数化设计系统知识融合的基本过程
第5章 自动人行道知识系统的构建
    5.1 自动人行道整梯的模块化分
        5.1.1 产品子模块的划分原则
        5.1.2 产品子模块的划分
    5.2 JET-L型人行道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5.2.1 JET-L型自动人行道的设计范围
        5.2.2 Pro/e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5.3 入口参数及相关变量的确定
        5.3.1 入口参数的确定
        5.3.2 相关变量的确定
    5.4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变量的求解
        5.4.1 JET-L型自动人行道桁架结构分析
        5.4.2 金属桁架中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求解
        5.4.3 中部桁架单片装配的模型驱动
        5.4.4 变化零件的参数化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存取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OTDR应变检测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闫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图元模型的联锁表自动生成软件实现[D]. 彭丽维.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弓长岭铁矿分段崩落法数字化采矿与回采指标优化研究[D]. 闫振雄.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4]车辆行驶轨迹的特征参数重构及对行车稳定性影响研究[D]. 李龙辉. 长安大学, 2014(03)
  • [5]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研究[D]. 张晔.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5)
  • [6]地下矿生产可视化管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熊书敏. 中南大学, 2012(03)
  • [7]水轮机特性曲线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D]. 薛小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8]基于IP传感器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研究[D]. 王科. 北方工业大学, 2009(09)
  • [9]基于自定义实体技术的公路路基横断面设计[D]. 唐伟其. 中南大学, 2009(04)
  • [10]自动扶梯参数化设计系统框架构建及若干模块的开发[D]. 薛成超. 东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基于ADO技术的分段数据访问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