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和同音字

“解决问题”和同音字

一、“排忧解难”和同形词语(论文文献综述)

孙元成[1](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朴正宇[2](2020)在《八尾市多国语言资讯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关于八尾市多国语言资讯志的交际翻译实践报告。伴随着各国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派遣留学生及向各国移民居住的人,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八尾市。为此八尾市设立了国际交流中心,通过各方面的资讯消息,以用于更好地同外国友人交流及学习,在国际交流层面上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鉴于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准确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专业术语成为了翻译时的重点,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重语句的表达,对原文的文化知识背景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交际翻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笔者想通过对资讯志中所出现的标题、词语以及长句的翻译来初步探讨和研究交际翻译的策略。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通过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既要保证译文忠于原文基础,也要保证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正确理解原文。另外,根据用词不同,则需要根据前后文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在日语中,许多用词是根据日语的汉字来进行直译,因此就需要对此进行灵活翻译,不可盲目使用直译手法。而在进行长句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考虑到语句是否通顺并且含义是否表达清楚。本次研究结合了笔者翻译经历,从交际翻译的方法、对译者的要求、交际翻译的直译、交际翻译的案例分析这四个层面总结了此次翻译。在交际翻译的意义中,介绍了交际翻译的注意点,并根据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纽马克翻译理论说明了交际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性。在对译者的要求中,主要阐明了作为一名译者应该要具备对原文原意的尊重及正确的理解能力。在交际翻译的直译中,首先解释了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与汉语意思相同的日语汉字,如此就可以直接使用直译,即方便又能保证准确表达原文。但如果太过专注于直译的话就会出现错译或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情况。在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对标题翻译、词语翻译、长句翻译进行了举例说明。首先根据初始译文,然后运用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对译文进行修正。

杨艺雯[3](2020)在《构式“退一步V(p)”的特征及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重点研究作为让步话语标记的“退一步V(p)”,文章分别探讨了“退一步V(p)”在作为连动短语、状中短语和让步话语标记时的语法性质,并从历时的层面对构式“退一步V(p)”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构式“退一步V(p)”是由表两个连续动作的连动短语“退一步V(p)”演化而来。文章主要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平面理论的角度分析该构式,并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构式“退一步V(p)”演化路径和形成动因及机制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研究“退一步V(p)”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文章的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其次从共时层面对“退一步V(p)”的各构件性质和其在汉语中的存在状态进行研究;然后从三个平面理论出发,对其语义、句法和语用特征依次进行探究,语用特征主要是对演变成话语标记的“退一步V(p)”的探究,主要从语篇、话题和人际功能出发;最后从历时层面对其历时虚化过程进行论述,并从构式语法化角度对构式“退一步V(p)”的虚化动因和机制作整体说明。

莫晓莹[4](2019)在《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语素的角度,对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哈尼语碧约方言(以下简称“碧约话”)进行描写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哈尼语的研究和其他彝语支系研究的前提下,借鉴其他民族语的语素分析研究方法和成果,对碧约哈尼语从基本语素、语素分类、构词法等各方面做全方位的描写和分析,进而从语素层面探求哈尼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和方言的特征。本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哈尼语及语素构词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综述,阐述本文研究的来源、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参照现有语料,借鉴其他民族语的语素分析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替换法对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料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第三章,分别从音节形式、来源、意义和功能等几个角度对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进行分类和描写。即具体总结和罗列出碧约哈尼语的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单义语素、多义语素和同义语素;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固有语素和借词语素等,通过类型学分析窥探碧约哈尼语语素在各个类型中的特点。第四章,从构词角度划分单纯词和合成词,总结归纳碧约哈尼语合成词的语素构成规律,分析合成词中语素的语义加合、语义倾斜和语义转移三种语义关系。第五章,总结碧约哈尼语语素的类型特点。讨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继续深入的方向。

李倩[5](2019)在《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在语言文化方面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代日语若干字词源于历史汉语。基于两国一直以来的密切关系,对日汉语教学更应当重视汉日语言关系,而且汉语教学的国别化研究也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音韵学和语源学的理论,试图探析汉日唇音同源词语音上的对应规律,将汉语同源词原理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相结合,以寻求一种更科学的对日汉语词汇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本文列举了可以应用于对日汉语教学的汉语唇音同源词族,从语音、词形、词义方面做出了解释。通过这种词汇教学方法,词汇教学和学习过程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汉语词汇的来源及演变过程、与现代日语词汇的联系,学生学会建立新的词汇联系,进行同源词系联,培养有效记忆,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压力,激发学习兴趣。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汉日唇音同源词述论,研究和厘清词源、字源、汉语唇音同源词等相关概念;阐述历史汉语唇音同源词对现代日语词汇的影响分析汉语唇音同源词影响下的日语“ハ、バ、マ”行词汇的读音;探讨将同源词原理应用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通过统计《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对唇音同源词进行汉日读音对应关系分析,发现对应规律。汉语唇音声母“b、p、f”与日语“八”行或“バ”行音对应;声母“m”和零声母“w”与日语“マ”行或“バ”行音对应,一般吴音读“マ”行,汉音读“バ”行;从词形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出词形完全相同的、笔画稍异的、词形差异较大的汉日唇音同源词,预测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的重难点。第三章对适用于对日汉语教学的同源词族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同源词族的共同隐性义;结合教学实际与日常生活,对同源词族涉及到的词语按照《大纲》中的等级分级整理,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扩充;列举适合对日汉语教学的词语,并提出相应的同源词族教学方法。第四章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同源词族“包,抱,泡,胞,炮,苞”以及相关的20个词语为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了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族的具体教学方案,使同源词的教学方法真正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本章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师应利用汉日唇音同源词读音的对应规律增强母语正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区分汉日形体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同源词原理相关知识的引进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进行词汇扩展,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袁昱菡[6](2019)在《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文中提出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的变化,所以汉语的词汇多是通过词根与词根的组合来构词,词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句法结构保持着一致性。以往的构词法研究总是局限于共时平面,当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时,会发现一些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词根与词根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历时发展中的结构变异,并试图解释其中的动因与机制。依据词根间的语法关系,复合词一般被分为并列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以及主谓式,本文以这五类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说明其古今结构的变异情况。汉语中语素以其简短的组合形式来表达丰富的语义内涵,与复杂的句法形式相比,缺乏虚词、语序等确定组合关系的语法手段。这会导致语素间语义和语法关系在理解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词义框架的制约下能够得以消解。然而,当语素或词语的意义改变,或人们用词过程中不自觉的忽视或对意义重新理解时,都可能会造成词语内部组合关系的变化。例如“颜色”一词,其成词之初属于定中结构的复合词。随着词义的发展,“颜”被重新理解为了“颜色”义,其结构在今天已经被重新分析为了并列结构。本文的“结构变异”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的系统中属于A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变化为B结构。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对《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每个复合词的古今结构进行了一一的对比分析,作了穷尽式的考察,试图从中归纳总结出每种结构的复合词的变异情况。通过统计发现,这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古今由此结构变为彼结构的所占数量并不多,共计265例。这在整个复合词系统中所占比例虽然很小,但是这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容忽视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些结构变异的复合词中,以并列式复合词的变异类型和数量最为丰富,偏正结构次之,动宾结构与主谓结构复合词的历时变异情况较少。最后,由于补充式结构出现的时间较晚,成词之后的结构和意义相对稳定,因此发生结构变异的现象最少,在所搜集的语料中仅有一例。不同类型复合词结构的变异情况有着不少相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点。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试图对这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做出解释,探寻其中的规律。变异的动因与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如词义或语素义的改变,词性的转类,字形的掩盖等;另一方面是人们认知行为的影响,即人们无意识地对意义的重新理解,包括对语素义、词义以及语素间的语义关系的重新理解,具体而言包括聚合类推、语法类推、异质激活等。在此基础上,再对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时,就可能会出现复合词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属于重新理解导致的结构的重新分析。结构变异现象除了涉及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复合词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特殊的结构上。包括早期的外来音译词,它们外来词的身份被汉语自源词所取代,在结构上由单纯词变为复合词;一些由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双音词,成词之初结构本不可分析,在重新理解的推动下演变成了可分析的结构;一些复合词在成词之初结构是唯一的、确定的,到了现代汉语中具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还有一些复合词由一种词性和一种结构发展出了名动两种词性和两种结构,这是一种多构化的现象。总的来说,从历时的角度对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时,会发现纷繁多样的变异情况,这也进一步说明从古至今的词汇系统中,改变的不仅有词义,还包括一些词语的词法结构。复合词结构的分析判定应以意义为主,形式为辅。意义在结构变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词汇材料中的意义变化,会发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即有些是词义不变,语素义改变;或者词义改变,语素义不变;还有些是语素义和词义都变化。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意义或者人们对意义的理解都一定会发生改变。构词法所描写的对象是词汇,构词法又属于语法系统,所以构词法可以看作是联结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一座桥梁。此外,意义是词汇研究的核心要素,在结构的判定和变异中都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这些词语古今结构的变异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意义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词汇结构与语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试图将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互动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除此之外,词语结构的古今对比分析还打破了以往词汇结构研究总是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局限性,使共时与历时联系起来。然而,由于复合词数量的庞大,加之作者知识结构方面的局限,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只能以相关的辞书作为客观标准,难以对每个词的词汇化具体过程以及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具体情况做出细致的描写,尚且只能依据两个时段的对比,进行总体规律的考察。这些不足之处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

田菊[7](2019)在《“X是X了”及其相关格式研究》文中认为“X是X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交流中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本文从构式语法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构式认定,并从三个平面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同时,将“X是X了”与其相关格式进行对比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X是X了”,阐述此构式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语料来源及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单说明。第二章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X是X了”进行构式认定,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构式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句法和语义的描写并归纳出构式义。第三章从语用角度对“X是X了”进行研究,并论述此构式的表达功能和话语功能。第四章将“X是X了”与同语式“X是X”“X都X了”进行比较,找出其与相关构式的异同点。第五章总结全文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冷梅洁[8](2019)在《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宾易位句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将主语和宾语互相易位后,句法仍然可以合法成立且语义基本相同的特殊句式。表面上该句式看似可以不受汉语语序的束缚,但是这种特殊性实际上受语言系统中语义语用的限制。本文以主宾易位句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主宾易位句进行新的分类体系构建,并在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研究,考察该句式可易位的语义互易动因和语用选择机制,并尝试运用主宾易位句来例证“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合理性,从更深层次探索语义与语用的互动关联机制。首先,依据《句法语义范畴标记集》,将搜集筛选出的459例主宾易位句进行语料标注处理工作,构建了主宾易位句式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中,基于语料库中筛选出的296个动词(剔除重复后)按照陈述结核范畴进行一级分类,将主宾易位句式区分为以自动核、协动核、状态核、存现核、关系核、感知核为核心的6大类;第二层级中,根据NP的角色范畴(包括基本角色范畴和附加角色范畴)进行下位分类,区分为29个次类。其中以自动核为核心的包括4个次类,以协动核为核心的包括18个次类,以状态核为核心的包括2个次类,以存现核为核心的包括3个次类,以关系核为核心的包括1个次类,以感知核为核心的包括1个次类。其次,在新体系的基础上对各类型主宾易位句进行了详尽的语义分析。本文选择从主宾易位句的VP和前后NP入手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在对动词进行语义研究时,先按照《词汇义类标记集》归纳进入该句式的动词语义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参照《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对各类型句式中的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尽可能提取了相同类型句式的共同义征和不同类别的区别性义征。概括了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指出了各个模式下主宾易位句的结构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易位的难易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新体系下的主宾易位句共有30种语义结构模式,并在总结的模式下分析了各语义结构模式所表达的整式句义,提取了前后NP的角色范畴义征。此外,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存在歧义性现象的句式的语义问题。再次,从语义和语用两个维度探讨分析了可易位的语义互易动因和语用选择机制。从语义动因角度出发,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施受关系的对立性特征模糊虚化,动词不再着重凸显动作性,动补式述语成分的语义指向具有双向性。从语用选择角度出发,选择言语交际活动和语篇两种语体应用场景,从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主宾易位句的易位选择机制:主题和焦点的变化,适用语境的不同及歧义的分化,语篇的动态选择性,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在考察语篇对主宾易位句的动态选择时,本文从语篇视角的转换和语篇衔接的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论述,其中语篇衔接的选择性又从衔接模式和衔接顺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衔接模式下包括两种模式:话题不断转换的衔接模式和一个话题控制的衔接模式;衔接顺序下分析了四种顺序原则:信息传递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空间顺序原则、认知顺序原则。最后,本文尝试从汉语的视角探索“语义—语用”的界面问题,运用主宾易位句来例证“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合理性,并从更深层次探索语义与语用的互动关联机制。通过研究,提出过分强调语义、语用的独立性或过分强调语义、语用的统一性都是不合理的,语义与语用之间存有界限的同时还存在互动关联机制。研究发现,认知可以成为语义和语用的关联纽带。研究结论为“语义—语用”界面理论在汉语中的适用性提供新的例证,从而丰富“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增强该理论的解释力。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仍存在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语义与语用互动关联机制的深层次探究也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的深度较为粗浅。因此从汉语的视角对“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探索,亟待后续学者的深化研究。

锺珏[9](2018)在《《全隋文补遗》所见碑志字词专题研究》文中提出清人严可均编纂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全隋文》三十六卷,被誉爲研究隋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全隋文》的“全”,是对清末这个特定时代而言的。严氏之後的百余年,敦煌遗书被发现,《文馆词林》、《玉烛宝典》等文献失而复得,全国各地碑刻文献不断出土,这爲增补《全隋文》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由韩理洲1校编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隋文补遗》(以下简称《补遗》),收录严氏未1的大量隋代墓志、造像记、诏敕等,亦补缺严氏已录但残泐已甚的部分文章,以墓志、造像记爲主体。碑刻文献作爲“同时文献”,是研究隋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在整理时发现,《补遗》释文存在较多文字误、衍、缺、脱等问题。其原因,或爲志石长埋地下而不免磨泐残缺,或爲释文所据拓本并非善本,或爲碑石文字俗)多次发生,或爲其释文径转它书而检校不严。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文字释读、断句标点等方面的疏误在所难免,极大影响材料的科学有效利用。因此,优选拓片并以之爲基础全面校补《补遗》录文十分必要。本文从文献学、碑刻学、文字学、词汇学的角度,对《补遗》碑志文进行详细的释文校勘,在此基础上,归纳释文错误类型,分析其错误原因;考释《补遗》校理过程中发现的三十一个疑难字,总结疑难字考释方法;进行年龄义、史籍义、子嗣义三类词语的研究,以期爲文献学、语言文字学及汉字史、词汇史研究提供可靠材料、理论参考和实践借监。全文分爲以下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研究材料、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及重难点。第二章释文校补。根据收集到的拓片,对《补遗》碑志释文进行详细校补,基本内容包括年份编号、碑刻标题、刻石时间,正文校勘,系统归纳释文错误类型,分析其错误原因几个部分。第三章疑难字考释。选取《补遗》校理过程中发现的三十一个疑难字进行考释,主要从字形、具体文义两方面入手,指出相关着作的释读错误,总结疑难字考释方法。第四章年龄义、史籍义、子嗣义词语研究。对《补遗》已校释文中较具特色的年龄义、史籍义、子嗣义词语进行研究,描写三类词语的基本面貌,分析其词义特徵,旨在爲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沙娜[10](2018)在《彝语诺苏话量词研究》文中指出量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类。自汉语的量词单独立类以来,量词就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甚至被看作是区别于印欧语系或其他语系语言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语言类型学理论视角下,量词次类中的个体量词和部分集合量词因其所具有的典型类型学特征而被概以“分类词”、“类别词”之名,并备受关注。除了类型学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语法化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彝语语法研究的词类划分是在汉语词类划分的理论背景下展开的,所以彝语量词的立类并没有经历如汉语量词单独立类时那般的曲折历程。不过,这种立类上的便利并没有给彝语量词的研究带来必然的繁荣。时至今日,以汉语为代表的量词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的今天,彝语的量词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纯粹讨论彝语量词的学术论文都没几篇,专题性讨论彝语量词的着作更是闻所未闻。而实际上,彝语的量词也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个别的古谚语等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之外,量词在句法中的搭配运用具有强制性,语篇出现率极高,句法功能非常发达,语法功能的扩展形式丰富,具有其独有的类型学特征,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描写和研究。本文以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的量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类型学、语法化等理论的视角,参照量词类型学提出的分类词描写框架,比较全面详尽地描写彝语诺苏话的量词系统,分析其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的各种表现特征。本文加上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八章,具体的章节内容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个章节主要对选题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论文章节的安排等情况。第二章是对选题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及选题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进行阐述。选题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对类型学理论及语法化理论等进行简要的阐述,以说明选题研究是在这些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检索法,分析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结构主义描写分析法、转换分析法等;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北部方言的诺苏话,其中以圣乍话为主,所地话为辅;材料的来源有多本彝语权威字典、彝族传统经典文献、彝族经典口传故事、当代母语小说文本以及对母语自省获得的材料数据。第三章是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彝语量词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探讨。首先,我们对彝语量词产生的历史层次、彝语量词产生的大概年代及其彝语量词产生的类型学动因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讨论;其次,我们对彝语量词的次范畴的分类情况、个体量词的丰富性、个体量词计量对象的扩展、通用量词的产生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和阐述。第四章的内容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国内外对量词的分类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哪一种分类法比较符合彝语量词的分类,并对彝语量词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分类和解释描写。其中,彝语亲属关系集体量词是最具彝语量词类型学特征的量词词类。我们第一次将其单独立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彝语量词的共时特征进行了总貌性的阐述。第五章主要是讨论彝语量词的形态及句法分布情况。在讨论彝语量词句法分布情况时,我们运用结构主义描写法、转换分析法、替换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等方法对彝族的量词的各类别进行描写和分析,以考察研究彝语名量词、动量词等量词类别的句法分布与句法功能。第六章是从语法化理论视角下对彝语量词的语法功能扩展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一个章节里,我们主要从彝语数量结构的扩展功能、彝语量词的构词功能、彝语量词的数标记功能、彝语量词的“助化”功能、彝语量词的强调凸显功能、彝语量词的修辞功能等六个方面来讨论彝语量词的语法化扩展功能。第七章专门探讨彝语量词定指和泛指的指涉功能。彝语量词的指涉功能实际上也是彝语量词语法功能得到扩展的一种情况,但由于这种语法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将其单列一章来讨论。在这个章节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诺苏话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的量词的指涉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比较,并对彝语量词的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进行了梳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论文的创新点、难点,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排忧解难”和同形词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忧解难”和同形词语(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材料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一、类化与非类化
        二、音化与非音化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第一节 历时演变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语音研究
        二、反映词汇演变
        三、揭示语法现象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结语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凡例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2)八尾市多国语言资讯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序论
    1.1 先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翻译的任务过程
    2.1 翻译前的准备
    2.2 对译者的要求
    2.3 翻译过程
        2.3.1 理论选择
        2.3.2 译中过程
        2.3.3 整理与总结
第三章 交际翻译方法
    3.1 交际翻译的注意点
    3.2 交际翻译的重要性及影响性
    3.3 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标题翻译
    4.2 词汇翻译
    4.3 长句翻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译文/原文对译
谢辞

(3)构式“退一步V(p)”的特征及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构式研究现状
        1.2.2 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1.2.3 构式“退一步V(p)”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构式“退一步V(p)”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分析
    2.1 “退一步V(p)”的构成性质
        2.1.1 “退”的性质
        2.1.2 “一步”的性质
        2.1.3 “退一步”的性质
        2.1.4 “退一步V(p)”中V(p)的性质
    2.2 构式“退一步V(p)”的语义特征分析
        2.2.1 不具备概念意义
        2.2.2 让步义
        2.2.3 篇章联接义的凸显
    2.3 构式“退一步V(p)”的句法特征分析
        2.3.1 连动短语“退一步V(p)”的句法特征
        2.3.2 状中短语“退一步V(p)”的句法特征
        2.3.3 让步话语标记“退一步V(p)”的句法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构式“退一步V(p)”的语用功能
    3.1 语篇衔接功能
        3.1.1 补充求同功能
        3.1.2 概括总结功能
        3.1.3 转折否定功能
    3.2 话题标记功能
        3.2.1 延续话题功能
        3.2.2 转移话题功能
    3.3 人际表达功能
        3.3.1 缓和语气表达
        3.3.2 主观评价表达
    3.4 小结
第四章 构式“退一步V(p)”的演化路径及形成动因和机制
    4.1 “退一步V(p)”的演化路径
        4.1.1 “退一步”的固化过程
        4.1.2 “退一步V(p)”的语法化历程
    4.2 构式“退一步V(p)”的形成动因和机制
        4.2.1 形成动因
        4.2.2 形成机制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三、文中使用符号、缩略语说明
    第三节 哈尼语概况
        一、语言系属分类
        二、碧约话声韵系统
第二章 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
    第一节 语素的切分方法和原则
        一、切分方法:替换法
        二、替换法的原则
    第二节 碧约哈尼语的语素切分
    第三节 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汇总
第三章 碧约哈尼语的语素类型
    第一节 按语音形式分类
        一、单音节语素
        二、双音节、多音节语素
    第二节 按意义分类
        一、按语素性质分类
        二、按义项多寡和音义关系分类
    第三节 按构词功能分类
        一、成词语素
        二、不成词语素
    第四节 按活动情况分类
        一、自由语素
        二、半自由语素
        三、不自由语素
    第五节 按来源分类
        一、固有语素
        二、汉借语素
    第六节 其他语素成分:a音节
        一、碧约话的a音节
        二、a音节的功能
第四章 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法
    第一节 单纯词
        一、单音节单纯词
        二、多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合成词
        一、派生词
        二、复合词
        三、宾谓同形结构
        四、四音格词
        五、碧约话合成词的构词规律
第五章 结论与余论
    第一节 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结论
        一、语素的分类
        二、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
        三、语素组合成词的语义关系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汉日词汇语音关系研究综述
        (二) 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三) 对外汉语同源词教学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日唇音同源词述论
    第一节 汉语唇音同源词概说
        一、词源(语源)、字源与同源词
        二、汉语词汇中的唇音同源词
    第二节 历史汉语唇音同源词对现代日语词汇的影响
        一、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二、汉语唇音同源词影响下的日语ハ、バ、マ行同源词读音
        三、唇音词汉日意义同源关系在对日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唇音同源词汉日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统计
        一、《大纲》概述
        二、《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统计
    第二节 《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汉日对比分析
        一、唇音同源词汉日读音对应关系分析
        二、唇音同源词汉日词形对比分析
第三章 适用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的同源词族
    第一节 关于词族选择和整理方法的说明
        一、同源词族的选择
        二、同源词族的整理方法
    第二节 适用于对日汉语教学的唇音同源词族
        一、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词形类同的唇音同源词族
        二、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词形无联系的唇音同源词族
第四章 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设计和教学建议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唇音同源词的选取
    第二节 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对象
        二、课型与课时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具体环节
        八、教学反思
    第三节 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硕士学位论文类
致谢

(6)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2.1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2.2 词汇与语法相结合
        1.2.3 描写与理论相结合
    1.3 研究现状
        1.3.1 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1.3.2 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1.3.3 专书与断代词汇结构分析
        1.3.4 各类构词法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穷尽分析,定性考察
    1.6 研究内容
2. 词汇结构的分析方法及作用
    2.1 词汇结构的分析方法
        2.1.1 拆词法
        2.1.2 扩展法
        2.1.3 语素法
        2.1.4 类推法
        2.1.5 形式法
        2.1.6 字形法
    2.2 构词法的作用
        2.2.1 构词法在造词中的作用
        2.2.2 构词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2.3 小结
3.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3.1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3.1.1 并列式——单纯词
        3.1.2 并列式——偏正式
        3.1.3 并列式——补充式
        3.1.4 并列式——动宾式
        3.1.5 并列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3.2 结构变异的并列式复合词的特点和规律
    3.3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3.3.1 词义的发展
        3.3.2 语法功能的转变
        3.3.3 字形的掩盖
        3.3.4 重新理解
    3.4 小结
4.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4.1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4.1.1 定中式——并列式
        4.1.2 定中式——主谓式
        4.1.3 定中式——动宾式
        4.1.4 定中式——附加式合成词
        4.1.5 定中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4.1.6 定中式——单纯词
    4.2 结构变异的定中式复合词的特点和规律
    4.3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4.3.1 词义的发展
        4.3.2 语素的发展
        4.3.3 语法性质的改变
        4.3.4 字形的掩盖
        4.3.5 重新理解
    4.4 小结
5.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5.1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5.1.1 状中式——并列式
        5.1.2 状中式——定中式
        5.1.3 状中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5.2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5.2.1 词义的发展
        5.2.2 词性转类
        5.2.3 重新理解
    5.3 小结
6.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6.1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6.1.1 动宾式——并列式
        6.1.2 动宾式——定中式
        6.1.3 动宾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6.2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6.2.1 词义的发展
        6.2.2 重新理解
    6.3 小结
7.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7.1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7.1.1 主谓式——并列式
        7.1.2 主谓式——状中式
        7.1.3 主谓式——定中式
        7.1.4 主谓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7.2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7.2.1 词义的发展
        7.2.2 重新理解
    7.3 小结
8. 其他类型的结构变异现象
    8.1 补充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8.2 外来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8.2.1 外来单纯词——附加式复合词
        8.2.2 外来单纯词——定中式复合词
        8.2.3 外来单纯词——并列式复合词
    8.3 超层次复合词结构的重新分析
    8.4 结构明确的复合词——结构歧解的复合词
        8.4.1 结构歧解的复合词
        8.4.2 造成结构歧解的原因
    8.5 小结
9. 复合词结构发展中的一词多构现象
    9.1 复合词多构化的类型
        9.1.1 并列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2 主谓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3 定中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4 状中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5 动宾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6 补充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2 复合词多构化的特点
        9.2.1 新词性的产生
        9.2.2 各类复合词多构化的语义和语法条件
    9.3 一词多构化的原因
    9.4 小结
10. 意义与结构变异的关系
    10.1 词义不变,语素义改变
    10.2 词义改变,语素义不变
    10.3 词义改变,一个语素的意义改变
    10.4 词义改变,两个语素的意义都改变
    10.5 重新理解
    10.6 小结
11. 构词法与语法、语义间的关系
    11.1 构词法与语法的互相影响
        11.1.1 构词法影响语法
        11.1.2 语法影响构词法
    11.2 构词法与语义的互相影响
        11.2.1 构词法影响语义
        11.2.2 语义影响构词法
    11.3 词法与句法的联系
        11.3.1 新语素义的产生与词语结构明确化
        11.3.2 句法中的名词作状语与状中式复合词
        11.3.3 动词带代体宾语与动宾式复合词
        11.3.4 词法与句法中的转指
        11.3.5 词法与句法中的同形异构
        11.3.6 复合词的来源
    11.4 小结
12. 结语
    12.1 研究结论
    12.2 创新之处
    12.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X是X了”及其相关格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章 作为构式的“X是X了”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X是 X了”是一个构式
    2.2 “X是 X了”构式的句法分析
        2.2.1 “X是 X了”构式的构件分析
        2.2.2 “X是 X了”的句法功能
        2.2.3 “X是 X了”的语篇位置
    2.3 “X是 X了”构式的语义分析
        2.3.1 “X是 X了”的构式义
        2.3.2 “X是 X了”的语义类型
第三章 构式“X是X了”的语用分析及其功能考察
    3.1 “X是 X了”的语用分析
        3.1.1 “X是 X了”与先述话语的关系
        3.1.2 “X是 X了”与后续句的关系
    3.2 “X是 X了”的表意功能
    3.3 “X是 X了”的话语功能
        3.3.1 评价立场
        3.3.2 反预期
第四章 “X是X了”与相关格式的比较
    4.1 “X是 X了”与“X是 X”的比较
        4.1.1 形式和句法上的异同
        4.1.2 语义上的异同
        4.1.3 语用上的异同
    4.2 “X是 X了”与“X都 X了”的比较
        4.2.1 句法方面
        4.2.2 语义方面
        4.2.3 语用方面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价值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研究思路
        0.2.2 研究方法
    0.3 结构安排和术语界定
        0.3.1 结构安排
        0.3.2 术语界定
第1章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现状综述
    1.1 早期主宾易位句式的零星性研究
    1.2 主宾易位句的分类研究
    1.3 主宾易位句的次类研究
    1.4 主宾易位句可易位的条件及动因尝试性解释研究
    1.5 主宾易位句的语用因素研究
    1.6 小结
第2章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对象和语料处理
    2.1 研究对象
        2.1.1 主宾易位句的界定
        2.1.2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范围
        2.1.3 小结
    2.2 语料处理
        2.2.1 语料来源
        2.2.2 标注体系
    2.3 小结
第3章 主宾易位句的分类研究
    3.1 分类依据和分类标准
    3.2 分类结果
        3.2.1 以自动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2 以协动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3 以状态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4 以存现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5 以关系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6 以感知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3 小结
第4章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研究
    4.1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研究
        4.1.1 目前动词的语义分类体系
        4.1.2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类型
        4.1.3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特征分析
        4.1.4 小结
    4.2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
        4.2.1 自动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2 协动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3 状态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4 存现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5 关系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6 感知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7 小结
    4.3 小结
第5章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
    5.1 “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研究综述
        5.1.1 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起源
        5.1.2 语义、语用的分界观
        5.1.3 语义、语用的界面观
        5.1.4 语义、语用的并合观
        5.1.5 小结
    5.2 主宾易位句可易位的语义原因
        5.2.1 施受关系的对立性特征模糊虚化
        5.2.2 动词不再着重突显动作性
        5.2.3 动补式述语成分语义指向的双向性
    5.3 主宾易位句的语用选择机制
        5.3.1 主题和焦点的变化
        5.3.2 适用语境的不同及歧义的分化
        5.3.3 语篇的动态选择性
        5.3.4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5.4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界面
        5.4.1 主宾易位句的界面观例证
        5.4.2 主宾易位句“语义—语用”界面的认知关联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全隋文补遗》所见碑志字词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材料
    第二节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重难点
第二章 《全隋文补遗》释文校补
    第一节 墓志校补
    第二节 碑碣校补
    第三节 释文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全隋文补遗》疑难字考释
    第一节 疑难字考释方法
    第二节 疑难字例释
第四章 《全隋文补遗》年龄义、史籍义、子嗣义词语研究
    第一节 年龄义词语研究
    第二节 史籍义词语研究
    第三节 子嗣义词语研究
    第四节 词义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校补碑志目录
附录2:《全隋文补遗》年龄义、史籍义、子嗣义词语总表
後记

(10)彝语诺苏话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彝语研究现状
        1.2.1 国外彝语研究
        1.2.2 国内彝语研究
    1.3 彝语量词研究现状
        1.3.1 彝语量词的分类流派
        1.3.2 彝语量词的研究
    1.4 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选题的难点
        1.4.2 选题的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理论方法及材料来源
    2.1 研究理论背景
        2.1.1 语言类型学理论
        2.1.2 语法化理论
    2.2 研究的方法及目标
    2.3 研究材料来源
第3章:彝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3.1 彝语量词的产生
        3.1.1 彝语量词产生的历史层次
        3.1.2 彝语量词产生的层次年代
        3.1.3 彝语量词产生的类型学动因
    3.2 彝语量词的发展
        3.2.1 彝语量词次范畴及个体量词的发展
        3.2.2 彝语个体量词计量对象的扩展
        3.2.3 彝语通用量词的产生
第4章:彝语量词的分类与共时特点
    4.1 彝语量词的分类
    4.2 彝语量词的分项解释与统计
        4.2.1 个体量词
        4.2.2 集合量词
        4.2.3 亲属关系量词
        4.2.4 度量衡量词
        4.2.5 时间量词
        4.2.6 临时量词
        4.2.7 动量词
    4.3 彝语量词的共时特点
        4.3.1 彝语量词的系统趋于稳定
        4.3.2 彝语量词的组合能力强
        4.3.3 彝语量词的单音节性
        4.3.4 彝语名量词相对发达
        4.3.5 彝语量词存在音变的特点
        4.3.6 彝语量词实词性强
        4.3.7 彝语量词名物化功能强
        4.3.8 彝语量词广泛的通用性
        4.3.9 彝语量词“ABAB”式重叠
        4.3.10 彝语量词的色彩义
第5章:彝语量词的形态与句法分布
    5.1 彝语量词的形态
    5.2 彝语量词的句法分布
        5.2.1 名量词的句法分布
        5.2.2 动量词的句法分布
    5.3 小结
第6章:彝语量词语法功能的扩展
    6.1 数量结构的功能扩展
        6.1.1 序指结构
        6.1.2 遍指结构
        6.1.3 逐指结构
        6.1.4 约指结构
        6.1.5 分指结构
        6.1.6 倍指结构
        6.1.7 比较级的结构
    6.2 量词的构词功能
        6.2.1 词根化构词
        6.2.2 词根重叠化构词
        6.2.3 词缀化构词
        6.2.4 名物化构词
        6.2.5 四音格化构词
    6.3 数标记的功能
    6.4 个体量词助化功能
    6.5 修辞的功能
    6.6 强调凸显的功能
第7章 彝语量词指涉功能与历史层次
    7.1 所地话量词的泛指与定指功能
        7.1.1 所地话量词的泛指结构与意义
        7.1.2 所地话量词的定指结构与意义
    7.2 圣乍话量词的定指与泛指
        7.2.1 圣乍话量词的泛指结构与意义
        7.2.2 圣乍话量词的定指结构与意义
    7.3 彝语量词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
        7.3.1 所地话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
        7.3.2 圣乍话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
第8章: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量词的分类语句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排忧解难”和同形词语(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八尾市多国语言资讯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朴正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3]构式“退一步V(p)”的特征及形成研究[D]. 杨艺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D]. 莫晓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5]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研究[D]. 李倩. 扬州大学, 2019(02)
  • [6]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D]. 袁昱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X是X了”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 田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D]. 冷梅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9]《全隋文补遗》所见碑志字词专题研究[D]. 锺珏. 西南大学, 2018(01)
  • [10]彝语诺苏话量词研究[D]. 沙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解决问题”和同音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