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行贷款项目国际招投标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涛[1](2020)在《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低价中标法”是指在我国招投标活动中采用的,以“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为代表的,以投标价格作为唯一竞争因素的一类评标方法。实践中“最低价中标法”被不当使用,带来影响工程质量、破坏竞争秩序、滋生腐败等消极影响。由于“低价中标”违法行为大多出现在使用“最低价中标法”进行评标的项目中,加上少数媒体对低质低价问题工程的报道渲染,将引发“低价中标”的原因归咎为“最低价中标法”,导致社会大众产生“最低价中标法”与“低价中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误解。为此,建设工程领域以及法学界部分学者一度呼吁要废除“最低价中标法”。然而,“最低价中标法”作为招投标实践中广泛使用的评标方法,是一种中立性的评标方法,并无好坏之别,亦非必然导致“低价中标”。“最低价中标法”在我国历经近四十年的招投标活动检验,与“综合评标方法”等其他评标方法相比,在招投标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最低价中标法”作为最符合招投标初衷的一种评标方法,应当保留,但也需要具有完善的适用保障制度为其发挥最大效用廓清障碍。本文除绪论与结论外,论文主体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最低价中标法”概述。本部分内容首先通过对“最低价中标法”及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最低评标价法”、“最低价中标法”、“低价中标”、“成本”等概念之间的关联,指出为适应社会习惯称呼以及研究便利,本文采用“最低价中标法”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最低价中标法”界定为以“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为代表的,以投标价格作为唯一竞争因素的一类评标方法的总称。其次,对“最低价中标法”的历史沿革进行阐述分析,明确“最低价中标法”实质为第一密封拍卖,对其历史演进的梳理可知“最低价中标法”已然成为招投标事业中一种普遍适用的评标方法。最后,对“最低价中标法”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其具有利于节约投资、刺激竞争、规范市场、与国际规则接轨等积极影响。第二部分——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的缺陷。本部分主要从“低价中标”违法行为的法律原因、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后果进行实践分析,指出造成“低价中标”的问题根源并不是“最低价中标法”,而是因“最低价中标法”在招投标活动中的适用保障制度缺陷所致。通过对“最低价中标法”在招投标实践活动中的适用进行法律体系化梳理,会发现此种评标方法在适用中存在诸多保障制度的缺陷。在招标人权责制度方面,招标人作为招标的发起人和招标结果的承受人,缺乏对招标人设置不合理控制价之行为的法律规制,也缺失赋予招标人标后审核权的法律规定。在投标人“低价中标”法律责任问题上;由于投标人“低价中标”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法律后果缺失,加上当前履约保证金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低价中标”。在评标专家制度上,存在评标专家权益保障不足和责任机制缺失的问题。在招投标监督制衡制度上,存在公示系统更新慢以及公示内容严重缺失等不足。第三部分——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的完善。本部分主要讨论如何从法律制度层面廓清“最低价中标法”在招投标活动中适用的诸多障碍。要解决招投标活动中“低价中标”带来的系列问题,需要有效发挥“最低价中标法”在招投标活动的制度价值,针对“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缺陷,从法律制度适用条件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在招标人权责制度上明确招标人对招标控制价的责任以及增加标后审核环节。就招标人的权责制度层面,增设投标人“低价中标”的民事行政责任遏制投标人的“低价中标”。明确评标专家的权责制度等方面完善现行评标制度。在社会监督角度方面,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构建全过程透明公示的社会监督制度。通过对“最低价中标法”的适用保障制度的体系化完善,让“最低价中标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使其为招投标事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最大的效用。
罗用能[2](2016)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GZ省实践》文中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领域征地和移民安置补偿制度实践中诞生的诸多新的政策、机制工具之一。所谓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是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淹没)耕地,以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前被征用(淹没)土地年亩产值或主要农产品(如水稻或小麦等主粮)的产量为基础,换算成当地等值的主粮实物或现金形式以长期逐年兑付方式补偿给失地移民,补偿期限与工程项目运行的寿命同期。发端于工程建设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其实践旨在化解移民安置难题,解决移民长远生计。该机制也是对移民后期扶持的一个长期机制。该机制近年来不断获得项目所在地移民、政府、项目法人等各方认可,广泛推行,是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安置区社会实现长期安稳和谐、生态恢复的一块新基石。近年来,与该机制直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倍受关注,也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选择关注其某一个方面要素或某一个问题的某些要素,缺乏全要素或主要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实践实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调查剖析,试图对现行移民安置补偿制度框架外的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进行再认识和诠释。全文以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系统、结构、功能、矛盾、信息、监管和运行保障机制等主体要素为分析框架,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着重概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及移民安置制度系统的演进历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实践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辩证思考,在阐释移民安置补偿目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辩证考察分析水利水电工程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制度实践的现状与困境,对移民安置补偿功能作用进行再分析。第三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理性分析,辩证考察水利水电工程内在结构性关系,描述工程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简述创新的移民安置补偿方式——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实践对工程结构各个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蕴涵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入论述水利水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所蕴涵、所实践、所体现的科学发展理念,即以人为本是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价值目标、统筹兼顾是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基本追求等。第五章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完善与优化,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完善优化的基本原则、完善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必要维度和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方案的重要路径等。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旨在归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对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的未来作用、目标效应作出基本的预测性结论,提出相关展望和热情期盼。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视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方法,从义利、扶贫、生态等维度出发,系统研究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范围涵盖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涉及的主要方面和相关深层次因素,如法律法规政策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以及具体补偿标准调整机制、保障机制、决策协调机制、规范执行机制及监督管理机制等,从而突破了其他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进而以理论成果为依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为指向,深入探讨如何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木桶中不协调、不健全的主要短板补齐补全,提出了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现实方案完善与优化的原则与对策。
胡英波[3](2016)在《复杂环境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态势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行业作为各国间开展经贸合作的有效方式,对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正式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长为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内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在复杂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其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呈现出快慢起伏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国际工程市场变得异常复杂、更具有动荡性,这不仅给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提出新的挑战,而且增加了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实现持续发展的难度。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形势下全球国际工程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处于怎样的发展状况,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如何培育自身的动态能力以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本文首先在PEST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环境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影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环境的各种宏观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同时重点分析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和状况。其次,通过检索《工程新闻纪录(ENR)》近十年来对外发布的全球250强国际工程承包商的数据,分析国际工程承包和我国国际承包发展的态势。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进行细致分析,找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未来发展中所面临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这不仅是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现状的内在原因,也是企业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再次,本文在动态能力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特点,建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并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现状为例进行评价研究。最后,本文第六章在第五章动态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我国国际工程发展策略,为企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变化,获得长久发展提供借鉴。
张雯[4](2015)在《项目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在诸多领域广泛应用,项目管理学科从形成到成熟已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采用信息可视化方法绘制科学知识图谱,进行项目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演进和前沿研究,可以有效疏理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的演化历程,对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数据源自Web of Science(1962—2013年)和CNKI (1981-2013年)收录的项目管理相关文献,基于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并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进行文献回溯可全面、直观地探寻学科发展规律。首先使用Web of Science中1962—1989年的数据绘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剖析项目管理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通过聚类文献解读展现基础理论的发展情况,确立了项目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主要由管理学和计算机学科内容、PERT/CPM、研发项目、冲突管理为代表的组织理论构成,并将项目管理学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然后,对Web of Science和CNKI中采集的1990—2013年数据进行转存、清洗、关键词分词处理,使用SQL语句构建关键词共现关系,将关系数据表输入到Gephi绘制每4年6个时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模块化算法完成图谱模块划分,采用度数进行节点大小排序,并结合中介中心性及词频指标综合分析,追踪项目管理学科热点演进过程,探寻热点前沿形成过程,总结了项目管理成熟阶段的5个前沿方向:风险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管理、进度管理和建设管理。通过对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学者的热点研究分析,明确了中国项目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最后,通过全景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提取自我网络的方法,对国际和中国学者项目管理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总结了中国与国际学者项目管理研究的差异,以及中国学者对国际项目管理研究的贡献。论文采用信息可视化方法,通过对学科知识图谱的分析完成项目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的研究,并提出中国项目管理学科发展建议,研究方法与结论可为项目管理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丽梅[5](2014)在《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港口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塑造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世界港口大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之首。受全球化影响,港口规模急剧扩张,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港口大国向港口强国的转型,推动港口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加强港口空间组织与布局规律的研究,以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优化港口土地利用。论文采用“格局-过程-机制-优化”分析方法,对港口的空间形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以及优化控制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港口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全球化是港口体系重组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未来应加强区域化对港口体系与港口物流网络整合作用的研究,加强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港口中的应用研究,并亟待开展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研究。同时围绕港口的空间属性开展图解评述,指出现有研究成果港口体系模型多于港口单体模型,有必要深入港口内部,对港口空间组织与布局规律进行研究,以完善港口用地优化的空间模型方法。通过国内外7大着名港口案例剖析,对港口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特点进行总结,指出港口空间结构为主辅结构,码头岸线是港口空间组织的重要要素,常见的港口形态有:带形结构、组团结构以及“T”形+组团混合结构3种。港口用地随港口代际功能的演化而演化,用地类型趋于多元,结构比例接近城市用地构成,港城一体化趋势明显。港口空间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技术进步因素、产业经济因素、城市发展因素和运营管理因素,其中后3者规划可控,是优化控制的切入点。论文认为港口区域化、柔性化、生态化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港口区域化理论、第四代港口理论、港口产业集群理论、港城一体化理论是指导未来港口发展的4大基本理论,分别影响着港口物质储运物流系统、港城产业系统和集疏运交通系统的布局,并推动着港口朝着网络化、垂直化以及集约化方向发展。未来天津港要重视无水港对港口空间和用地的重构作用,加强港城一体化建设。
王亮[6](2014)在《斯里兰卡某亚行贷款项目竞标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投标竞标是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常用的公平有效的竞争方式。投标定价同时兼顾赢标概率和利润率,在竞标者自身情况差异和竞争者信息不充分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如何合理的确定投标价格是个难题。本论文就这个问题尝试进行探讨和分析。本论文首先提出“如何在有限信息的条件下,制定合理的投标方案、制定合理的投标报价,从而争取最大可能地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赢取标的”这个问题,然后在综合学习研究了建筑工程成本理论、SWOT理论、招投标相关理论、以及竞标定价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工作中的实例为案例,进行层层剖析分析。本文先从可以确定的信息入手,通过标书分析、业主偏好分析来相应确定我方的技术方案,再通过我方的技术方案进行我方的成本分析。其次,在分析出固定成本后,展开竞争对手分析,通过和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分析,判断出我方在竞标中的处境。这些分析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可以通过业主偏好权重打分、CPM工具、POWERSWOT工具等方法来进行简单量化分析。再次,根据较为准确的成本数据和科学量化的竞争优势数据制作出胜出概率曲线和利润率曲线,通过两条曲线的最佳平衡点来确定最优投标报价。最后根据公司的实际战略计划和不确定因素的风险分析,对计算得出的最优投标报价进行调整,最终得出较为理想的投标价格。
吴洪涛[7](2013)在《我国政府采购领域信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采购试点,2002年《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正式建立。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扩展和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政府采购规模越来越大,而政府采购作为国家管理公共财政支出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也越发突显。政府采购除具有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功能外,还被用作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工具。而要发挥好政府采购的功能,离不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及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信任,离不开政府采购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虽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须同时看到,由于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政府采购领域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采购当事人相互间的不信任,将会增加政府采购成本、降低政府采购效率,且难以达到通过政府采购节约公共资金的目的。而政府采购信任与政府信任密切相关,政府采购领域信任危机必然会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公众对政府采购的整体不信任,实质就是对政府的不信任,而对政府的不信任必须会导致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当前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信任问题已使我国政府采购制度饱受诟病。对政府采购领域的信任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引发信任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化解当前信任危机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政府采购信任问题首先必须对信任理论进行全面梳理,进行解析信任的作用并找出信任的生成机制。基于此,本文在对西方信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来研究信任问题,微观层面的信任主要是基于人格特征、人际交往、理性计算及所处的社会情境而产生;中观层面主要是指对抽象系统及制度的信任;宏观层面主要是从道德、文化层面来解释信任,并创新性提出信任是维护合作秩序的一种自平衡机制。政府采购信任问题一方面涉及政府采购制度本身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涉及在制度规制下的各参与方相互间的信任。制度本身的可信度源于制度的统一性、科学性、权威性。但我国《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在多个方面存在冲突,因而制度本身的可信度不高。由于政府采购中存在较长委托代理链,而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存在委托方与代理方相互间的信任关系,由此引出公众对政府,政府财政部门对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与社会中介机构等主体相互间的信任关系。政府采购宏观信任主要是指公众对政府采购制度及对作为政府采购管理者的政府的信任,而微观层面或操作层面的政府采购信任则指作为采购人的政府,包括政府采购工作人员与评标委员会这一临时机构、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等政府采购当事人相互间的信任。在全面剖析政府采购信任影响因素及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对政府采购领域信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提出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化取向是导致政府采购领域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采购权作为一种行政权本应由政府行使,如果政府本身都不能行使好,何以能保证赢利性的社会中介机构能出于公共利益考量来保证合理使用公共资金?何以能保证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对委托出去的采购权实现有效监督?政府采购市场化取向是政府责任的退缩,只有通过建立责任政府、廉洁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才能重拾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进政府采购的公信力,从而建立和维护公众对政府采购的整体信任度。而构建政府采购微观信任机制的关键首先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公共采购示范法》、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公共采购指令》及美国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本文从政府采购结构性要素与政府采购过程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政府采购微观层面当事人之间信任关系的问题。结构性要素方面主要包括科学界定采购人范围、确保供应商资质、增进采购官员职业伦理道德与技能等方面来提高政府采购当事人本身的可信度。而构建基于政府采购过程控制、保证政府采购当事人诚信行为的各种信任外在保障机制则是能否建立微观政府采购信任关系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从采购人行为约束、失信惩戒及信誉培育三方面提出了构建微观政府采购信任的八大机制,包括权力制衡机制、利益冲突回避机制、有效竞争机制、公共问责机制、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信誉培育机制、权利救济机制。
杨丽[8](2012)在《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山东水利事业健康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986年,山东省开始利用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赠款援助来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底,山东省共完成水利利用外资投资40多亿人民币,其中利用外资20多亿元人民币,重点实施了一系列的公益性水利工程和项目,为山东省水利建设增加了资产,注入了活力,对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大大加快了山东省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山东水利事业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接触了解、扩大交流合作的过程,是水利事业适应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借助水利利用外资公益性项目,山东省不仅引进了国外金融组织的贷款资金,而且引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水利建设技术,它们就像源头活水,对推动山东水利事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山东省公益性水利项目利用外资已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这三十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30年,是国家水利利用外资的30年,也是山东水利利用外资的30年。因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背景和时间结点进行的。笔者希望在国家改革开放的30年暨水利利用外资的30年的背景下,通过对山东这样一个行政大省的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项目进行梳理和研究,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进行研究,找出本省水利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政策、机制,人的因素等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这也正是本文从深刻性与全面性上进行的创新性研究。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下,本文对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内涵、分类及特征进行了公共性的解析。水资源本身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就是不可替代的公共物品。而水利公益性项目作为公益事业,由于这类公共物品受益的广泛性,投资者直接收益的不明确性,所以难以由市场竞争来完成,一般应由政府来组织投资和管理。特别是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国内配套资金作为保障,水利配套资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分析研究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时,笔者也将政府、政策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作了深刻的剖析。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机制方面的漏洞和不完善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要在新时期、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为全省水利事业改革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不仅要转变理念,解放思想,还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保障措施和制度,使“外资”更好的服从服务于山东水利事业发展的大局。
罗巍[9](2011)在《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法律及实践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源于1985年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是我国招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经过近30年的不断改进,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随着我国国门的不断敞开,我国涉外贸易管理体制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何真正实现保护国家、社会、企业的合法利益,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率,保证招投标质量和产品质量是当前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工作。本文以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特点为基础,通过对法律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和发掘国际招标尚须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在文中提出的各种不足,均来自于实际招标过程。分析的范围包括了法律、操作流程、文件规范、专家管理、招标机构、专业网站、监管机制等,全面覆盖了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的各个层面。研究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对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的不断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新博[10](2009)在《PPP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PP(公私合营)项目一般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来进行建设和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危机所引发的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PPP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对PPP项目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提高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绩效水平,实现PPP的最终战略目标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结合绩效评价的理论和PPP项目的本质特点,对PPP项目绩效的评价范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本文以KPI绩效评价思想为基础,从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出发,通过PPP项目核心过程的模块化分析,提取了一般性关键绩效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将物元分析法应用到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通过建立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评判模型和关联函数进行评判,以定量的等级表示绩效的结果。在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上,鉴于中国PPP项目监管的缺失,本文在借鉴英国与澳大利亚PPP项目监管体系及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PPP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构想,并结合绩效评价的实践建立了相应的PPP项目绩效评价实施流程。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在一般性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PPP项目绩效评价实施框架,并将此运用到地热PPP项目中。首先,针对地热开发领域,通过广泛的专家调研和案例分析,确立了地热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然后,并针对具体的项目,对项目的指标和权重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对项目的实际执行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同项目实际和政府绩效稽查的结果比较得出,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比较合理和全面,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二、世行贷款项目国际招投标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行贷款项目国际招投标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最低价中标法”概述 |
一、“最低价中标法”及相关概念 |
(一)“最低价中标法”及相关概念 |
(二)低价中标 |
(三)成本 |
二、“最低价中标法”的历史沿革 |
(一)“最低价中标法”的起源 |
(二)“最低价中标法”的国外演进 |
(三)“最低价中标法”的国内演进 |
三、“最低价中标法”的积极作用 |
(一)有利于节约投资 |
(二)有利于刺激竞争 |
(三)有利于规范市场 |
(四)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
第二章 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的缺陷 |
一、招标人权责制度缺失 |
(一)招标人设置不合理招标控制价的行为缺乏法律规制 |
(二)招标人标后审核制度缺失 |
二、投标人“低价中标”法律责任制度缺失 |
(一)投标人“低价中标”的民事责任缺失 |
(二)投标人“低价中标”的行政责任缺失 |
(三)过低的履约保证金难以遏制“低价中标” |
三、评标专家的权责制度存在缺陷 |
(一)评标专家的权益难以保障 |
(二)评标专家责任承担制度不完善 |
四、公示制度尚不完善 |
(一)信用系统数据不完善 |
(二)项目信息公示内容不全 |
第三章 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的完善 |
一、完善招标人权责制度 |
(一)构建招标人设置不合理招标控制价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二)建立以招标人为主的标后审核制度 |
二、明确投标人“低价中标”的责任 |
(一)明确投标人“低价中标”的民事责任 |
(二)建立针对“低价中标”的行政责任制度 |
(三)提高“最低价中标法”项目的履约担保上限 |
三、构建权责统一的评标专家权责制度 |
(一)强化评标专家权益保障 |
(二)完善评标专家责任追究制度 |
四、完善公示制度 |
(一)依法保障公示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
(二)扩充招标项目的公示内容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GZ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及其特点 |
1.1.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补偿制度演变 |
1.1.3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初步实践与探索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
1.2.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水利水电工程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辩证思考 |
2.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制度演进的思考 |
2.1.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实践的初步考察 |
2.1.2 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认识 |
2.2 如何看待传统移民安置补偿 |
2.2.1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实践成效辨析 |
2.2.2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困境探讨 |
2.2.3 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困境成因分析 |
2.3 破解传统移民安置补偿困境的思考 |
2.3.1 有土安置补偿的内在矛盾 |
2.3.2 可能的方案:长期补偿机制加多样化移民安置 |
第3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理性分析 |
3.1 水利水电工程矛盾和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再认识 |
3.1.1 如何看待和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移民之间的关系 |
3.1.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梗概 |
3.1.3 怎样看待移民长期补偿机制 |
3.1.4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的宏观政策环境因素 |
3.1.5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的地理环境因素 |
3.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计列模式 |
3.2.1 长期补偿实物补偿标准参照模式 |
3.2.2 长期补偿耕地指标分解计列模式 |
3.3 移民长期补偿三维保障机制 |
3.3.1 风险保障金机制 |
3.3.2 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 |
3.3.3 常态化管理机制 |
3.4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取得的效应 |
3.4.1 破解生产安置土地等束缚 |
3.4.2 保障移民长远生计,促进就业多样化 |
3.4.3 减少工程初期投资成本 |
3.4.4 淡化工程征地补偿同地不同价矛盾 |
3.4.5 维护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 |
3.5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面临的风险因素 |
3.5.1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内生风险 |
3.5.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外部风险 |
第4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蕴涵的科学发展理念 |
4.1 长期补偿机制:科学发展观在移民安置中的体现 |
4.1.1 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认识 |
4.1.2 科学发展观在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中的基本要求:生态正义 |
4.2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价值维度:以人为本 |
4.2.1 移民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
4.2.2 移民安置的价值回归 |
4.2.3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价值目标 |
4.3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
4.3.1 统筹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 |
4.3.2 统筹多种安置补偿方式 |
4.3.3 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
4.3.4 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 |
4.4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4.4.1 追求移民可持续发展 |
4.4.2 追求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
4.4.3 追求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5章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完善与优化 |
5.1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完善与优化的基本原则 |
5.1.1 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实践中的矛盾与“短板” |
5.1.2 完善与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机制必须坚持的原则 |
5.2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的四个维度 |
5.2.1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法律法规机制 |
5.2.2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保障机制 |
5.2.3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协调机制 |
5.2.4 完善移民长期补偿的方案编制机制 |
5.3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机制方案的六大路径 |
5.3.1 优化方案编制的内容结构 |
5.3.2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 |
5.3.3 建立并优化互联网+移民长期补偿机制 |
5.3.4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方案的实践运作机制 |
5.3.5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资金链常态化管理机制 |
5.3.6 优化移民长期补偿的监管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3)复杂环境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态势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工程承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动态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的基础理论综述 |
2.1 国际工程承包相关理论 |
2.1.1 国际工程承包的内涵 |
2.1.2 国际工程承包内容 |
2.2 动态能力相关理论 |
2.2.1 动态能力的内涵 |
2.2.2 动态能力生成因素 |
2.2.3 动态能力的维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复杂环境及发展态势分析 |
3.1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复杂环境分析 |
3.1.1 工程承包市场环境要素分析 |
3.1.2 国际工程承包各区域市场的环境分析 |
3.2 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态势 |
3.2.1 国际工程承包的总体发展状况 |
3.2.2 国际工程承包的区域市场发展状况 |
3.2.3 国际工程承包的行业市场发展状况 |
3.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发展态势 |
3.3.1 我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历程 |
3.3.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整体发展现状 |
3.3.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
3.3.4 我国国际工程的区域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国际承包企业SWOT分析 |
4.1 中国承包商的优势(Strength) |
4.2 中国承包商的劣势(Weakness) |
4.3 中国承包商的机会(Opportunity) |
4.4 中国承包商的威胁(Threat) |
4.5 SWOT分析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分析及评价 |
5.1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
5.1.1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 |
5.1.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特征 |
5.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维度 |
5.2.1 环境洞察能力 |
5.2.2 机会获取能力 |
5.2.3 资源整合能力 |
5.3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 |
5.3.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5.3.2 评价指标设定 |
5.4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评价 |
5.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4.2 评价的步骤 |
5.4.3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策略 |
6.1 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策略 |
6.2 关注市场环境变化,识别机遇与风险策略 |
6.3 关注利益相关者,加强外部协调策略 |
6.4 建设柔性组织策略 |
6.5 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策略 |
6.6 增强企业制度创新能力策略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4)项目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项目管理研究进展 |
1.2.2 项目管理相关领域可视化研究分析 |
1.2.3 理论基础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国际项目管理学科演进分析 |
2.1 1962—1989年项目管理学科知识基础分析 |
2.1.1 以Taylor为核心的知识基础分析 |
2.1.2 以PERT/CPM为核心的知识基础分析 |
2.1.3 以冲突管理为核心的组织理论知识基础分析 |
2.1.4 以研发项目为核心的知识基础分析 |
2.1.5 1962—1989年项目管理学科知识基础演进小结 |
2.2 1990—2013年国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
2.2.1 1990—2013年国际项目管理学科演进概况 |
2.2.2 1990—2013年国际项目管理学科关键词分析 |
2.2.3 国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
3.1 1981—1989年国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
3.2 1990—2013年国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演进 |
3.2.1 1990—2013年国内项目管理学科关键词分析 |
3.2.2 国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
3.3 1990—2013年中国学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
3.3.1 中国学者项目管理国际发文概况 |
3.3.2 1990—2013年中国学者项目管理主题文献关键词分析 |
3.3.3 中国学者项目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学者和国际项目管理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
4.1 1990—2013年中国学者和国际项目管理研究概况对比分析 |
4.2 中国学者和国际项目管理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主要创新点 |
3.中国项目管理学科发展建议 |
4.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港口空间与用地优化研究综述 |
1.2.1 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研究概述 |
1.2.2 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1.2.3 港口空间与用地研究展望 |
1.3 研究方案及方法探寻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港口与用地相关理论 |
2.1 必要概念及内涵 |
2.1.1 港口及相关概念内涵 |
2.1.2 土地利用及相关概念内涵 |
2.2 港口功能演变与布局理论 |
2.2.1 港口功能演变与代际划分 |
2.2.2 现代港口理论及发展新趋势 |
2.2.3 港口功能与用地的对应关系 |
2.3 区位理论与港口功能区位选择 |
2.3.1 区位理论的发展演变 |
2.3.2 应用区位论之港口区位研究 |
2.4 土地利用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1 土地利用学 |
2.4.2 土地利用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
2.4.3 土地利用优化内容及方法 |
第三章 国内外港口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 |
3.1 港口案例与基本参数比较 |
3.1.1 港口案例遴选 |
3.1.2 港口基本情况 |
3.1.3 基本技术参数比较 |
3.2 港口空间格局与组织特点 |
3.2.1 规划中的港口 |
3.2.2 港城空间关系 |
3.2.3 港口空间模型 |
3.2.4 港口空间组织规律 |
3.3 港口土地利用与用地变化 |
3.3.1 港口土地利用 |
3.3.2 港口用地变化分析 |
3.4 港口空间与用地布局特点 |
3.4.1 港口布局特点 |
3.4.2 布局特点异同分析 |
第四章 港口演化与空间组织机制 |
4.1 基于案例的港口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
4.1.1 港口演化 |
4.1.2 港口演化驱动因素 |
4.2 港口操作流程与空间组织 |
4.2.1 船舶进出港过程 |
4.2.2 客货装卸、存储、分运过程 |
4.2.3 操作单元空间组织 |
4.2.4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 |
4.3 港口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 |
4.3.1 自然地理因素 |
4.3.2 技术进步因素 |
4.3.3 产业经济因素 |
4.3.4 城市发展因素 |
4.3.5 运营管理因素 |
第五章 港口发展新趋势与空间优化模型 |
5.1 第四代港口与用地变化 |
5.1.1 第四代港口及港口发展新趋势 |
5.1.2 第四代港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
5.1.3 第四代港口用地变化分析 |
5.2 无水港与港口用地趋势 |
5.2.1 无水港物流分析与功能层次 |
5.2.2 无水港内部功能组织 |
5.2.3 无水港对港口的反作用机制与空间重构 |
5.2.4 区域化阶段港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
5.3 港口空间组织优化模型 |
5.3.1 港口空间区域整合的网络优化模型 |
5.3.2 基于港城一体的交通网络优化模型 |
5.3.3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紧凑协作优化模型 |
5.3.4 港口再生与滨水空间优化模型 |
5.4 优化模式对用地的影响与要求 |
5.4.1 港口码头用地 |
5.4.2 仓储物流用地 |
5.4.3 临港工业用地 |
5.4.4 集疏运交通用地 |
5.4.5 其他 |
第六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优化实证研究 |
6.1 天津港概况 |
6.1.1 基本情况 |
6.1.2 演变历程 |
6.1.3 规划中的港口 |
6.2 土地使用现状 |
6.2.1 现状概要 |
6.2.2 土地管理现状 |
6.2.3 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
6.3 现状用地综合效益评价 |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2 指标权重确定 |
6.3.3 评估过程 |
6.3.4 评价结论与建议 |
6.4 规划用地约束条件分析 |
6.4.1 既有规划约束评述 |
6.4.2 各港区潜力提升方向 |
6.5 天津国际化港口用地优化建议 |
6.5.1 港城空间区域整合的用地优化建议 |
6.5.2 港城一体化交通系统优化建议 |
6.5.3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用地优化建议 |
6.5.4 港口再生与滨水空间优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中国古代航运大事简表(到公元1840年止) |
附件 2:2000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50位 |
附件 3:2013年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 |
附件 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
附件 5:城乡用地分类与代码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6)斯里兰卡某亚行贷款项目竞标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斯里兰卡项目需求情况 |
1.1.2 亚行贷款金额逐年增加 |
1.1.3 投标单位竞争激烈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分目标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1.3.1 论文思路 |
1.3.2 论文结构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项目成本分析国内外研究 |
2.2 优势、劣势分析相关研究 |
2.3 国内招投标和亚行招投标相关研究 |
2.4 投标定价决策相关研究 |
第3章 斯里兰卡某污水管理项目实例研究分析 |
3.1 斯里兰卡某污水管理项目简介 |
3.2 项目的投标流程和要求分析 |
3.2.1 项目的投标流程 |
3.2.2 项目时间要求 |
3.2.3 项目的技术要求与商务要求 |
3.3 业主的竞争偏好分析 |
3.4 我方的各项成本构成及分析 |
3.4.1 我方设计成本 |
3.4.2 我方设备采购成本 |
3.4.3 我方施工成本 |
3.4.4 我方管理成本 |
3.4.5 我方利润及不可预见费用: |
第4章 竞争对手分析、我方和竞争对手的 SWOT、CPM 分析 |
4.1 潜在的竞争对手 |
4.2 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SWOT 分析 |
4.2.1 中工国际+青岛市政联合体 SWOT 分析 |
4.2.2 中工国际+青岛市政联合体 SWOT 分析和 CPM 分析 |
第5章 POWER SWOT 分析,定价策略及相应的风险分析 |
5.1 POWER SWOT 简单定量分析 |
5.2 定价策略及相应的风险分析 |
5.3 竞标定价的思路 |
第6章 论文总结分析 |
6.1 论文总结 |
6.2 成功/失败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LIST OF ELIGIBLE COUNTRIES |
附录 B 世行/亚行与我国的招标投标差异对比表 |
附录 C 两步招标流程图 |
附录 D 工程设计的收费标准 |
附录 E 建设管理费包括内容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政府采购领域信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信任概念界定及其理论研究脉络 |
一、 信任的概念及其词义辨析 |
二、 西方信任理论研究脉络及视角 |
三、 政府信任——信任理论在当代政治学领域的应用 |
四、 信任理论:走向新的综合与均衡 |
第二节 政府采购概念及基本理论研究 |
一、 政府采购的概念与特征 |
二、 政府采购的源起及其思想演变 |
三、 政府采购的功能及采购模式 |
四、 政府采购行为的性质及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属性 |
第三节 政府采购信任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 |
一、 政府采购信任的概念与类型 |
二、 政府采购信任的功能 |
第二章 政府采购信任影响因素及其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宏观政府采购信任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
一、 政府采购的制度化(法治化)及其现状 |
二、 政府采购廉洁度及其现状 |
三、 政府采购透明度及其现状 |
四、 政府采购公正性及其现状 |
五、 政府采购绩效及其现状 |
六、 政府采购中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性及其现状 |
第二节 微观政府采购信任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
一、 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性及其现状 |
二、 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现状 |
三、 政府采购竞争性及其现状 |
四、 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及其现状 |
五、 失信惩戒制度的有效性及其现状 |
第三章 政府采购信任危机探源及市场化取向的反思 |
第一节 政府采购信任危机的根源分析 |
一、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设置混乱 |
二、 社会中介机构难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三、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失灵 |
第二节 政府采购市场化取向的批判与反思 |
一、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诘难 |
二、 对政府采购业务市场化取向的反思 |
第四章 宏观政府采购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政府在构建与公众信任关系中的责任 |
一、 构建责任政府采购机制 |
二、 构建阳光政府采购机制 |
三、 构建廉洁政府采购机制 |
四、 构建法治政府采购机制 |
第二节 合作治理:增进公众对政府采购事务参与程度 |
一、 公众参与政府采购需求确定 |
二、 公众参与采购项目实施 |
第五章 从政府采购结构性要素看微观政府采购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科学界定政府采购主体范围 |
一、 国际组织及英美两国有关政府采购主体的规定 |
二、 我国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二节 明确划分政府采购客体对象 |
一、 国际组织有关政府采购客体的规定 |
二、 我国政府采购客体界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三节 明确社会中介机构性质 |
第四节 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与管理制度 |
一、 供应商的定义 |
二、 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 |
三、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供应商资质规定 |
第六章 从政府采购过程看微观政府采购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构建基于采购人信任行为的约束机制 |
一、 建立政府采购权力制衡机制 |
二、 建立政府采购利益冲突回避机制 |
三、 建立政府采购有效竞争机制,构筑科学采购方式体系 |
第二节 构建基于采购人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
一、 建立政府采购行政问责机制 |
二、 建立政府采购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机制 |
第三节 构建基于供应商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
第四节 构建鼓励交易双方信任行为的信誉生成机制 |
一、 建立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机制 |
二、 建立政府采购信誉培育机制 |
三、 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权利救济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附录 |
(8)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不足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内涵与理论解析 |
2.1 水利公益性项目的内涵与特征 |
2.2 水利利用外资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
2.3 水利部门公共性解析 |
第三章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基本现状、创新点及发展趋势 |
3.1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基本现状及成就 |
3.1.1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 |
3.1.2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 |
3.1.3 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是元贷款项目 |
3.1.4 山东水利利用外资正在建设中的公益性项目 |
3.2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创新点及发展趋势 |
3.2.1 山东水利利用外资公益性项目组织管理及建设模式创新 |
3.2.2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
4.1 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与政府方针政策之间的错位与脱节 |
4.2 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缺乏有效稳定的管理机构 |
4.3 水利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均衡、不到位 |
4.4 水利公益性外资项目实施效率低、周期长 |
第五章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水利投融资体制的落后和单一 |
5.2 水利利用外资项目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及管理体制不顺畅 |
5.3 水利外资项目严格的选项、立项程序与国内现有体制下的建设程序不能有效对接 |
5.4 水利利用外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
第六章 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的对策分析 |
6.1 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理念的转变 |
6.2 建立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保障机制 |
6.2.1 制度保障 |
6.2.2 机制保障 |
6.2.3 政策保障 |
6.2.4 人才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法律及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 招投标理论综述 |
2.1 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 |
2.1.1 采购 |
2.1.2 招标的基本概念 |
2.2 招投标的历史沿革 |
2.2.1 招标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 |
2.2.2 招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2.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发展历程 |
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特点及意义 |
2.3.1 招标的一般特点 |
2.3.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特点及意义 |
2.4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涉及的学科 |
2.5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方式及基本程序 |
2.5.1 招标方式 |
2.5.2 招标流程 |
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在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3.1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法律发展历程及体系 |
3.1.1 我国招标法律体系的构成 |
3.1.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法律建立的历程 |
3.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法律中存在的不足 |
3.3 法律中可能产生的混淆 |
4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4.1 招标人问题 |
4.1.1 规避招标 |
4.1.2 设置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潜在投标人 |
4.1.3 不明确评标办法 |
4.1.4 招标文件编制水平不高 |
4.1.5 影响评标专家 |
4.1.6 违法进行合同谈判 |
4.2 评标办法问题 |
4.3 专家管理问题 |
4.4 中国国际招标网问题 |
4.5 招标机构问题 |
4.6 监管机制问题 |
5 案例分析 |
一、项目概况 |
二、招标准备 |
三、招标文件 |
四、评标办法 |
五、招标公告 |
六、招标过程 |
七、合同谈判 |
八、招标代理机构收取代理费 |
6 发展对策研究 |
6.1 完善法律法规 |
6.2 做好招标的各类准备工作 |
6.3 使用合理的评标办法 |
6.4 专家及专家库发展研究 |
6.5 推进信息化建设 |
6.6 建立优秀的招标代理队伍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PPP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1.2.2 项目绩效评价的概念和特征 |
1.2.3 国外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现状 |
1.2.4 国内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现状 |
1.2.5 PPP 项目相关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PPP 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2.1 PPP 项目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
2.1.1 PPP 项目的定义 |
2.1.2 PPP 项目的本质特征 |
2.2 PPP 项目绩效评价的定义和特征 |
2.2.1 PPP 项目绩效评价的定义 |
2.2.2 PPP 项目绩效评价的范畴 |
2.3 PPP 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1 基于CSF 的关键绩效指标 |
2.3.2 PPP 绩效评价方法 |
第3章 PPP 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3.1 PPP 项目绩效形成机理分析 |
3.1.1 PPP 项目绩效指标构建思路 |
3.1.2 PPP 项目参与方战略目标 |
3.2 PPP 项目关键成功因素(CSF)识别 |
3.3 PPP 项目关键成功要素模块分析 |
3.3.1 PPP 模式产生及过程机理分析 |
3.3.2 PPP 项目关键成功要素的过程化分析及指标定义 |
3.4 PPP 项目关键绩效指标 |
3.4.1 定量指标 |
3.4.2 定性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P 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4.1 PPP 项目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1 物元分析模型 |
4.1.2 PPP 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
4.2 PPP 项目绩效评价实施流程 |
4.2.1 PPP 项目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构想 |
4.2.2 PPP 项目绩效评价计划阶段 |
4.2.3 PPP 项目绩效辅导阶段 |
4.2.4 PPP 项目绩效评价阶段 |
4.2.5 PPP 项目绩效考核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PP 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5.1 民用地热开发项目概述 |
5.2 基于民用地热开发的PPP 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
5.2.1 民用地热PPP 项目绩效指标体系 |
5.2.2 民用地热PPP 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
5.3 北苑家园地热供暖项目 |
5.3.1 项目背景 |
5.3.2 华清北苑PPP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
5.3.3 华清北苑PPP 项目绩效评价分析 |
5.3.4 华清北苑PPP 项目绩效评价动态分析 |
5.3.5 华清北苑PPP 项目绩效评价与政府绩效稽查分析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6.2.1 本文存在的不足 |
6.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A 北京民用地热开发项目案例 |
附表B 专家访谈列表及访谈内容 |
附表C 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世行贷款项目国际招投标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工程领域“最低价中标法”适用保障制度研究[D]. 汪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2]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GZ省实践[D]. 罗用能.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3]复杂环境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态势及策略研究[D]. 胡英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项目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可视化分析[D]. 张雯.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08)
- [5]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D]. 张丽梅. 天津大学, 2014(08)
- [6]斯里兰卡某亚行贷款项目竞标定价问题研究[D]. 王亮. 清华大学, 2014(09)
- [7]我国政府采购领域信任问题研究[D]. 吴洪涛. 苏州大学, 2013(08)
- [8]山东水利公益性项目利用外资研究[D]. 杨丽. 山东大学, 2012(02)
- [9]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法律及实践问题研究[D]. 罗巍.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4)
- [10]PPP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赵新博. 清华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