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应立足悟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含[1](2021)在《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不仅关注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肩负起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等责任,旨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当下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素养提升成效不大等问题。面对语文阅读教学困境,急需寻求改善状态的阅读教学方式,众学者和教师将目光投向了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语文教育,在此背景下批注式阅读应运而生。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源于传统读书方法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充分调动个人的阅读主动性,丰富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符合课改旨意和语文学科素养相关要求,并且结合学情与阅读材料,根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感知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凭借自身的阅读思维模式和阅读经验理解文本,在感受文本、体验文本、欣赏文本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本文主要从“批注式阅读”概念与方法、教学价值、教学现状、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论述。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以文献综述、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归纳研究意义,并说明本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批注式阅读教学概述。首先界定相关概念,其次根据评点法经验以及结合当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批注的位置、形式、类型进行方法分类,最后详细分析批注式阅读教学价值,明确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首先从教材入手分析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接着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了解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最后探究批注式阅读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分析批注式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基于文本体式明确批注方向、依据教学内容确定合宜批注内容、及时反思完善批注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实施策略。第五部分是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根据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大阅读教学文本提供具体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案例,阐述设计理念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结语部分对全文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在论文撰写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论文通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价值、教学现状、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分析,以呈现具体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案例的形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也期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进一步深化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
陈爱君[2](2021)在《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X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文言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具有促进初中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先天优势。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与情感教育的衔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大势所趋。但在传统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影响下,文言文课堂中情感元素的渗透以及文言文教化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文立足教学实践,调查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论文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目前现状并确定了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文言文”、“情感教育”和“文言文情感教育”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关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教材中的具体情感,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特点及其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实际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归纳原因。第四章结合教学问题提出促进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策略。论文以第三、四章为重点。通过分析教学现状,笔者发现主要存在情感活动的内在机制发展失衡、教学方法形式化、情感教育内容受到轻视、师生地位不对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感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教师情感教育能力、传统教学思想、功利主义教学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笔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对话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策略。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立足课堂教学实际,采用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关于情感教育、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促进学生发展、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陈文玲[3](2020)在《辞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标明确提出建构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语文学科素养。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实现语文课程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需要坚定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以充分实现其语言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普遍困守于古今字词释义、文意疏通,忽视文本辞章。为解决该问题,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深化研究:本论文基于辞章视角探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并将其细化,以期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本论文先通过课堂观察和文献整理,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顺承而下,系统地梳理文言文辞章理论,明确其构成和价值,并指出以辞章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既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本要害,又有利于深入探究文本旨趣。在此基础上,基于辞章视角审视文言文阅读课程,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坚定课程“文化取向”,明确以素养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再者,基于上述分析论证,探讨文言文阅读辞章鉴赏可供参考的维度,分别从“体制”、“章法”、“语言”三个方面展开:一则循“体”读文,涉及文体类别、体貌风格;二则依“章”读文,包括认题立意、取材剪裁、谋篇布局;三则缘“语”读文,即“炼字”、“炼句”。最后,由辞章走进文言文阅读教学,从“辨体性”—“晓文意”—“考章法”—“炼字句”四个环节探讨教学路径:一则明辨体性以定其风格,涉及着眼体裁特征,探知文章风格;关注作者文风,完整文章风格。二则沟通字句以晓其文意,包括适时点拨,重点突破;语境推断,整体感知。三则考究章法以析其文理,包含把握要害,破题寻理;探源明性,析“材”得理;精研布局,谋篇窥理。四则锤炼语言以品其情致,即“炼字”以鉴文;“炼句”以悟文。本论文致力于建构辞章视角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力图从文本阅读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但由于笔者研究功底不够深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本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本研究是笔者求学生涯的终点,也将是笔者职业生涯的起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笔者将以此为方向,继续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
张小换[4](2020)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教科书内容及排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在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的必要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课本插图为主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仅符合低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也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提供必要帮助。这种寓教于图的教学方式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体悟、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为初高中阶段母语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图文教学法能否有效运用,不但直接影响一、二年级小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学习,更影响着其对浅近文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目前关于图文教学的研究,多是对绘本、图画书、简笔画等形式的关注,而对以教材为主的图文教学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对关注较少。由此,文章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为基础,对图文教学法在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这一课题进行比较系统地研究。这篇文章以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堂中图文教学的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拼音、识字、写字及浅近文章和古诗等不同内容的教学,涉及的插图或其他图文教学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图画与语言文学的关系着手。理清图画与文字、文学既一脉相承又相互演化、互为补充的关系,阐述视觉资源对言语思维提升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语文课堂中图文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部编本”教材的编制理念和编制形式同以往教材相比有了许多改进和突破,然而白玉微瑕,教师课堂中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仍存在图文契合度不高、图画与生活常识相脱离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图文教学的应用也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诸如图画使用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图文教学方法和读图方法等。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及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图文教学以儿童本位教育观为凭借、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与衔接性、坚持图文传递人文情怀彰显多元开放的现代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图文教学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堂中的运用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和策略。
吴琳[5](2020)在《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可以看出,小学古诗文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线老师总是着眼于“怎么教”,寻求教法上的突破,忽视了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思考与审视,对学生真正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古诗文内容考虑甚少。何为教学内容,应该选择怎样的古诗文教学内容成为老师的首要难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以重庆市市区的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分析当前古诗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理论,立足课标与教材,基于学情与文本,提出选择和确定古诗文教学内容的若干策略,并运用课例研究法详细分析名师课堂某些值得借鉴的方面。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具体论述: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部分从课标和教科书两方面深入解读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首先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接着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文在目标、教学和评价三方面的相关要求,以此分析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指向。然后从选文、课后习题、单元导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古诗文教材内容,明确教科书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要求。第二部分阐明了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第一部分的论述,得出古诗文教学内容在选择和确定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参照编者意图、根据文体和学情,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调查了重庆主城区一线小学老师在古诗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的现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文体考虑情况、编者意图落实情况、学情考虑情况、课标把握情况四个维度调查了一线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上的现状,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即文体特征不突出,教学内容模式化;学段特点不明确,教学内容相似化;课程性质未凸显,教学内容泛人文化。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古诗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依据,从课程开发者和教师两个角度分别提出古诗文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策略,即课程开发者应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古诗文的相关要求;教师应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正确把握课程标准,全面理解课程性质。并举出在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名师课例,具体分析可借鉴之处,为一线语文老师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李玉环[6](2020)在《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吉县二中为例》文中认为2016年9月开始,统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是由教育部直接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通用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作为连接教读课和课外阅读桥梁和纽带的自读课,有着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在实习时与九年级语文教师交流时了解到虽然统编版教材已经明确区分“教读”与“自读”课型,但在文言文自读课的实际教学上仍存在教师直接忽略课型,将文言文自读课当教读课上,无法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在听课时发现在文言文自读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沉重等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以调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教材中文言文自读课文的选编分析,总结文言文自读课的教学价值并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特色及建构主义理论,对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首先对文言文自读课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首先从自读课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入手,发现对于“自读”课的研究至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教社92版到01版,第二阶段为2016统编版至今。第一阶段集中在对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步骤的研究上;第二阶段集中在对其教学策略,单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研究上。文言文教学主要集中在对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研究上。其次对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其要么将文言文自读课从课型区分和体裁区分的角度归于宏观的自读课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从中汲取普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么对于集中在对其单篇教学反思和教学实录的研究上。主要采用了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临汾市吉县二中的初二和初三的600名学生和10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临汾省吉县二中是该县综合实力较强的初中,曾为十轨制省级示范初中,能够反映当地的教育状况,具有代表性。首先采取问卷的形式从学生对统编版教材的认知、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参与度、课后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方法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其次采用访谈法从教师对于统编版教材的使用情况、预习情况检测、课堂学习要求、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方法方面了解教师教学现状。最后通过听课录课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作为辅助调查支撑学生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结果,以探求最真实课堂环境中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发现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文言文自读课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教师无法区分课型来教学,自读课仍教读课的形式教;未深刻理解统编版教材各个系统的作用。其次学生关于自读课和教读课的认知有偏差,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区分课型;学生对于文言文自读课兴趣不高。其次文言文自读课课堂存在问题多样化的现象。课前预习不到位,评价方式单一;课堂学习要求和学法指导无法凸显学生主体性,学生参与程度低;课后复习积极性不高,评价方式固定;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言文自读课的功能;教师充分利用新教材各系统进行自读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内部动机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价等建议。
魏源伶[7](2020)在《小学随文识字教学案例研究》文中提出文字是开启学生与世界沟通的钥匙,识字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体验感。随文识字作为最适合小学阶段的识字方法之一,它以生动的识字教学博得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对随文识字教学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所以无论是从识字教学,还是从学生实践来看,如何更好地进行随文识字教学是亟需研究的课题。基于以上认识,论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并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的年级、课文类型这几方面的考量中选取了来自小学随文识字教学中共计32个案例,以增强随文识字研究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本文主要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小学随文识字教学的实践认知,其中包括了随文识字教学发展中内容的丰富、目标的深化以及意义的升华,为研究夯实基础。第二部分从随文识字教学的字词句篇、音形义、识字与写字和识字与阅读四个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中由字词句篇分析得出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从采取了递进式的教学同时需要遵循它们四者之间的出现规律,递进式识字,利用四者彼此作用,探究式识字。在音形义的教学中分析得出:及时捕捉了生字的音形义信息,反复听读生字,以音带动形义的学习,依据生字特征,让形帮助音义的理解;形象表达生字,使义感染音形。之后点明在识字与写字结合的案例呈现中: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明确了生字重难点并教写生字笔顺、抓住识字的有效时机后即识即写和合理安排写字课时以巩固识字效果,以此来达到识字与写字的有效结合,最后从识字与阅读的衔接中总结得出案例经验:立足文本,以此文本身带动识字巧设情境;自然代入,以课文情节促进识字;情感共鸣,以文章情绪感染识字;线索联结,以阅读思路启发识字四种有效的方法。第三部分从总结教学经验的角度出发,根据以上四方面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在字词句篇关系处理中应当了解四者所处位置,防止识字混乱;把握四者之间的串接技巧,避免衔接生硬。在生字音形义习得方面需要依照生字规则,有根源地识字;合理考虑学生情况,有依据地识字;恰当拓展生字宽度,有意义地识字。在识字与写字的任务中必须明晰识字与写字的对象;正确使用评价增强识字效果。在识字与阅读中应保证识阅一体,预防脱离语境;发挥阅读效用,促使自觉识字。力图从这四方面的分析研究中让小学语文教师在随文识字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改良与进步。
梁琳[8](2020)在《我的儿童语文教学主张》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语文教学立足儿童学习语文已有的经验基础,发现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儿童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满足儿童语文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儿童语文教学立足课堂语言文字的实践,由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入手,依托语言文字,透过文字的声、色、味,听到、看到、感受到课文及作者所要传达的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意思与情感,
彭靖雯[9](2019)在《文本细读法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童话作为一种以启发童智、滋养童心、焕发童趣的文学作品,其不仅是语文教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法和文本解读的不当,致使童话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地实现。而文本细读法作为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一种阅读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童话教学的现状,促进童话价值的实现。因此,本研究便以部编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文本细读法”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以此来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从而为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总结和归纳出童话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童话文本特征缺位;文本解读单一,童话课沦为道德教育课;童话教学脱离文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来提出改善策略:立足文本,让童话课洋溢童话味;开展多元解读,让童话的价值得以实现;回归文本主体,使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并通过评析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和窦桂梅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案例来探寻所提出策略的可行性。
赵迎迎[10](2019)在《《项脊轩志》解读史及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归有光是明代文坛的重要作家,被黄宗羲称为“明文第一”。归文风韵疏淡,却情韵悠长。归有光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达感情,本文对《项脊轩志》接受史及入选教材的教学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得出《项脊轩志》的教学启示。通过对有关《项脊轩志》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学界对《项脊轩志》主题的探讨集中于“亲情说”、“悲情说”和“言志说”,对其艺术特色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本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平淡的语言风格上。归有光与桐城派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归有光的古文创作思想和风格都直接影响到桐城派散文风格的确立。自20世纪以来,《项脊轩志》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本研究旨在梳理20世纪以来,《项脊轩志》作为教材的解读情况。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教材、课程标准的比较,来获得教学上的启示。本文以《项脊轩志》在语文教材与教学中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对《项脊轩志》的阅读与教学史进行分析,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项脊轩志》进行简要的文本解读,并对以桐城派为主的明清文人对《项脊轩志》的阅读和接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作为家塾教材对清代古文教育影响很大,《项脊轩志》被收录其中而影响深远。第二部分分两个历史时期阐述了《项脊轩志》入选教材以来的教育要求以及未选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本文梳理了《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自1927年以来的教学大纲、学制等影响因素,对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整理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期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明确教学指向性。第三部分统观《项脊轩志》教学史,得出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首先明确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依据教学目标更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其次《项脊轩志》对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启示。最后根据对《项脊轩志》研究,针对当今教学中对《项脊轩志》的主题解读,得到教学上的几点启示。
二、语文教学应立足悟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应立足悟文(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1.批注式阅读教学概念研究 |
2.批注式阅读教学原理研究 |
3.批注式阅读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
4.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研究 |
(三)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4.观察法 |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批注 |
2.批注式阅读 |
(二)批注式阅读方法分类 |
1.批注位置 |
2.批注形式 |
3.批注类型 |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价值分析 |
1.汲取民族传统的养分 |
2.促进多重对话的实现 |
3.有效链接阅读与写作 |
4.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
5.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本章小结 |
二、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批注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
1.课文设置旁批助读 |
2.批注方法的迁移运用 |
(二)学生批注式阅读现状问卷调查概况 |
1.调查内容 |
2.调查结果 |
(三)教师批注式阅读教学情况访谈概况 |
1.访谈内容 |
2.访谈结果 |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1.批注目标模糊性及原因分析 |
2.批注内容浅显性及原因分析 |
3.评价方式单一性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三、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
(一)走近文本——基于文本体式明确批注方向 |
1.文学类文本批注目标 |
2.论述类文本批注目标 |
3.实用类文本批注目标 |
(二)走进文本——依据教学内容确定合宜批注内容 |
1.文本理解关注整体 |
2.掌握文本语言特征 |
3.理清文本结构层次 |
(三)走尽文本——及时反思完善批注教学评价体系 |
1.及时反思:进行二次批注 |
2.立足学情:完善评价原则 |
3.形式多样:促进多元评价 |
本章小结 |
四、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 |
1.文学类文本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
2.论述类文本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
3.实用类文本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设置旁批的课文篇目统计 |
附录二:初中生语文批注式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初中语文教师批注式阅读访谈提纲 |
附录四:《散步》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
附录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
附录六:《消息二则》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
致谢 |
(2)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
1.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1.2.3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
1.2.4 优化课堂古文教学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言文情感教育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文言文 |
2.1.2 情感教育 |
2.1.3 文言文情感教育 |
2.2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特点 |
2.2.1 经典性与时代性 |
2.2.2 整体性 |
2.2.3 内隐性 |
2.3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内容的构成 |
2.3.1 情感内容维度 |
2.3.2 具体情感分析 |
2.4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理论基础 |
2.4.1 心理学理论 |
2.4.2 哲学基础 |
2.4.3 伦理学理论 |
2.4.4 语文教学论 |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文言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目的与方法 |
3.1.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1.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3.1.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 文言文情感教育欠缺的原因分析 |
3.2.1 文言文情感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
3.2.2 应试教育背景下功利取向 |
3.2.3 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制约 |
3.2.4 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 |
第四章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策略 |
4.1 注重期待视野,激发兴趣 |
4.2 深度挖掘教材,探寻情感 |
4.2.1 挖掘情感因素 |
4.2.2 依体定教 |
4.3 灵活运用教法,加深体验 |
4.3.1 诵读中感知情感 |
4.3.2 情境中体验情感 |
4.3.3 类比中深化情感 |
4.4 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情感 |
4.4.1 师生对话的基础 |
4.4.2 师生对话的重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基于情感教育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学生卷) |
附录B 初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
致谢 |
(3)辞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1.文言文 |
2.辞章 |
3.阅读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1.文言文方面的研究 |
2.辞章方面的研究 |
3.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
(五)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研究的内容 |
2.研究的方法 |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
1.片面强化文言知识识记 |
2.淡化文本文化价值探索 |
(二)教学内容建构方面 |
1.固守字词教学 |
2.忽视文本辞章 |
(三)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
1.“知识串讲”主导课堂 |
2.“以今律古”牵制教学 |
二、文言文辞章的构成和价值 |
(一)文言文辞章的构成 |
1.古文“体制” |
2.古文“章法” |
3.古文“字句锤炼” |
(二)文言文辞章的价值 |
1.切合文言特质,利于准确抓住文本要害 |
2.切合文化特性,利于深入探究文本旨趣 |
三、基于辞章视角的文言文阅读课程审视 |
(一)坚定课程“文化取向” |
(二)明确以素养为本位的课程价值 |
1.丰富学生文言经验,深化语言品质 |
2.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
3.促成学生审美鉴赏,创造审美体验 |
4.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理解传承文化 |
四、着眼于辞章的文言文阅读 |
(一)循“体”读文 |
1.文体类别 |
2.体貌风格 |
(二)依“章”读文 |
1.认题立意 |
2.取材剪裁 |
3.谋篇布局 |
(三)缘“语”读文 |
1.炼字 |
2.炼句 |
五、辞章视角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
(一)明辨体性以定其风格 |
1.着眼体裁特征,探知文章风格 |
2.关注作者文风,完整文章风格 |
(二)沟通字句以晓其文意 |
1.适时点拨,重点突破 |
2.语境推断,整体感知 |
(三)考究章法以析其文理 |
1.把握要害,破题寻理 |
2.探源明性,析“材”得理 |
3.精研布局,谋篇窥理 |
(四)锤炼语言以品其情致 |
1.“炼字”以鉴文 |
2.“炼句”以悟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第一学段教材中的图与文 |
第一节 图画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
一、图画与文字 |
二、图像与文学 |
三、言语思维与视觉思维 |
第二节 图画在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
一、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分布情况 |
二、第一学段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 |
三、第一学段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 |
第三节 图文教学法 |
一、图文教学法概念界定 |
二、图文教学应用的原则 |
三、图文教学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功能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应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图画使用的盲目性 |
二、图文契合度有待提高 |
三、缺乏科学的图文教学方法和读图方法 |
第三章 图文教学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
第一节 图文教学应用于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 |
一、社会因素 |
二、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三、教师和学生因素 |
第二节 图文教学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
一、利用图画直观进行识字教学 |
二、使用情景图转变拼音课堂教学 |
三、童诗诗画教学 |
四、利用图文叙事性,提高阅读效率 |
五、图文互动,激活写话教学 |
六、运用图画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
第三节 图文教学应用于第一学段语文教学活动的思考与启示 |
一、图文教学以儿童本位教育观为凭借 |
二、图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衔接性 |
三、坚持图文传递人文关怀,彰显多元、开放的现代价值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版) |
附录B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现状调查(学生版) |
致谢 |
(5)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一、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概述 |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 |
(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内容指向 |
(三)部编版小学古诗文教材内容及其分析 |
二、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理论基础 |
(一)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理论 |
(二)文体教学观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理论启示 |
三、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存在问题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策略探讨 |
(一)课程开发者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吉县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阐述 |
2.1.1 文言文 |
2.1.2 自读课 |
2.2 研究现状 |
2.2.1 自读课教学相关研究 |
2.2.2 文言文教学相关研究 |
2.2.3 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相关研究 |
2.3 研究现状评析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渊源 |
3.2 建构主义教学观 |
3.3 建构主义学习观 |
3.4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
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4.1 文献法 |
4.1.1 文献来源 |
4.1.2 文献整理 |
4.2 问卷调查法 |
4.2.1 调查问卷构成 |
4.2.2 调查对象 |
4.2.3 调查过程 |
4.3 课堂观察法 |
4.3.1 课堂观察对象 |
4.3.2 课堂观察记录表 |
4.4 访谈法 |
4.4.1 访谈对象 |
4.4.2 访谈提纲 |
4.4.3 访谈过程 |
5 研究结果 |
5.1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自读课选文分析 |
5.1.1 选文分布 |
5.1.2 编排结构 |
5.1.3 选编特点 |
5.1.4 教学意义 |
5.2 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5.2.1 未有效使用统编版教材各部分教学 |
5.2.2 预习任务设置单一,检测频率低 |
5.2.3 课堂学习要求难体现学生自主性 |
5.2.4 课后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不够灵活 |
5.2.5 教学方法选择运用无创新性 |
5.3 初中文言文自读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
5.3.1 对文言文自读课认知模糊,兴趣不高 |
5.3.2 课前预习习惯差,效果低下 |
5.3.3 课堂参与缺少探究,专注力下降 |
5.3.4 课后学习主动性不足 |
5.3.5 学习困难多,方法使用不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文言文自读课认识不够准确全面 |
6.1.2 文言文自读课课堂存在问题多样 |
6.2 建议 |
6.2.1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言文自读课的功能 |
6.2.2 充分利用新教材各系统进行自读课的教学 |
6.2.3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 |
6.2.4 改变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
6.2.5 从内部动机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2.6 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
结语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语文文言文自读课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随文识字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识字教学有序推动语文教学过程进行 |
(二)案例经验充分增强随文识字教学水平 |
(三)改善目前随文识字教学现状的必要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识字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随文识字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价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识字教学 |
(二)随文识字 |
(三)教学案例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小学随文识字教学的实践认知 |
一、随文识字教学内容的丰富 |
(一)识字始终贯穿于课文的学习 |
(二)识字过程中音形义紧密相关 |
(三)识字进程中听说读写有效联结 |
(四)识字与特定语境的巧妙融合 |
二、随文识字教学目标的深化 |
(一)为改善识字与语文学习的效果 |
(二)为增强识字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
(三)为改变识字时少慢差费的现象 |
(四)为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 |
三、随文识字教学意义的升华 |
(一)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字的效率 |
(二)益于提升学生对生字的感知力 |
(三)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
(四)擅于缓解学生对识字的紧张感 |
第三章 小学随文识字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一、字词句篇关系处理的案例分析 |
(一)遵循四者出现规律,递进式识字 |
(二)利用四者彼此作用,探究式识字 |
二、生字音形义学习的案例分析 |
(一)反复听读生字,以音带动形义的学习 |
(二)依据生字特征,让形帮助音义的理解 |
(三)形象表达生字,使义辅助音形的传递 |
三、识字与写字划分的案例分析 |
(一)明确生字重难点并教写生字笔顺 |
(二)抓住识字的有效时机后即识即写 |
(三)巩固识字效果及合理安排写字课时 |
四、识字与阅读结合的案例分析 |
(一)立足文本,以此文本身带动识字 |
(二)自然代入,以课文情节促进识字 |
(三)情感共鸣,以文章情绪感染识字 |
(四)线索联结,以阅读思路启发识字 |
第四章 小学随文识字教学案例的启示 |
一、合理把握字词句篇之间的关系 |
(一)理清字词句篇逻辑顺序,防止识字混乱 |
(二)协调字词句篇串接技巧,避免衔接生硬 |
二、深入理解生字音形义的有效信息 |
(一)必须依照生字规则,有根源地识字 |
(二)全面考虑学生情况,有依据地识字 |
(三)恰当拓展生字宽度,有意义地识字 |
三、妥善分配识字与写字的任务内容 |
(一)教师务必明晰识字与写字的对象 |
(二)懂得正确使用评价增强识写效果 |
四、切实发挥识字与阅读的双重作用 |
(一)保证识阅一体,预防脱离语境 |
(二)发挥阅读效用,促使自觉识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8)我的儿童语文教学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色·味”儿童语文的理论依据 |
1. 以“核心素养”为“声·色·味”儿童语文的教学指南 |
2. 举课标为“声·色·味”儿童语文的实践纲领 |
3. 践“立言”为“声·色·味”儿童语文的发展目标 |
二、“声·色·味”儿童语文的实践原则与基础 |
1. 实践原则 |
2. 实践基础 |
三、“声·色·味”儿童语文的实践策略 |
1. 还语言本味是“声·色·味”儿童语文实践策略之一 |
2. 生发想象是“声·色·味”儿童语文实践策略之二 |
3. 独特发现是“声·色·味”儿童语文实践策略之三 |
4. 获得语感是“声·色·味”儿童语文实践策略之四 |
5. 学以致用是“声·色·味”儿童语文实践策略之五 |
(9)文本细读法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童话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文本细读的研究现状 |
(三)童话教学引入文本细读法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童话文本细读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童话 |
二、童话教学 |
三、文本 |
四、文本细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理论 |
二、国内课程视野下的文本细读理论 |
(一)陈思和的文本细读理论 |
(二)王崧舟的文本细读理论 |
(三)孙绍振的文本细读理论 |
(四)韩军的文本细读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童话阅读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内容构成 |
二、问卷实施 |
(一)问卷实施对象基本情况 |
(二)问卷实施步骤 |
三、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童话认知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童话教学态度与方式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三)童话文本细读认知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童话文本细读实施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童话的文体特征缺位 |
二、童话解读单一,童话教学沦为道德教育课 |
三、童话教学脱离文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
(一)脱离文本,进行重复、机械地朗读 |
(二)为表演而表演,有形式而无实效 |
第三章 文本细读法在童话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第一节 解决小学童话阅读教学问题的相关策略 |
一、立足文体特征,让童话课洋溢童话味 |
(一)正确把握童话文体特征 |
(二)根据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细读角度展开教学 |
二、开展多元解读,让童话价值得以实现 |
(一)正确认识童话的价值 |
(二)开展多元解读,实现童话价值 |
三、回归文本主体,使教学方法落到实处 |
(一)根据文本特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
(二)回归文本内容,让教学方法发挥实效 |
第二节 结合名师教学案例,探寻策略的落脚点 |
一、《去年的树》教学案例分析 |
(一)解读《去年的树》 |
(二)《去年的树》教学案例摘录 |
(三)摘录教学案例总评析 |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分析 |
(一)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摘录 |
(三)摘录教学案例总评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项脊轩志》解读史及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清文人对《项脊轩志》的阅读和接受 |
第一节 文学方面的阅读和接受 |
一、《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研究 |
二、《项脊轩志》的写作特点研究 |
第二节 教学方面的阅读和接受 |
一、《古文辞类纂》与语文教学 |
二、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对《项脊轩志》的解读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项脊轩志》的阅读和接受(1912-2018) |
第一节 1912年—1949年间课堂接受中的《项脊轩志》 |
一、《项脊轩志》入选教材的选文比较 |
二、教材中注释及习题的比较 |
三、1912年—1949年间课程标准的变化 |
第二节 1949年—2018年间课堂接受中的《项脊轩志》 |
一、习题的变化及原因 |
二、《项脊轩志》入选教材的原因 |
三、经典课例分析 |
第三章 《项脊轩志》教学史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 |
一、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
二、《项脊轩志》教学目标的设定 |
第二节 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启示 |
一、提高教师读写结合的意识 |
二、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兴趣 |
三、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
第三节 结合背景,品味作者志向 |
一、知人论世,体会作者 |
二、补充论赞,深化主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语文教学应立足悟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 张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秦皇岛市X中学为例[D]. 陈爱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辞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D]. 陈文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教学研究[D]. 张小换. 河南大学, 2020(02)
- [5]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D]. 吴琳. 西南大学, 2020(01)
- [6]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吉县二中为例[D]. 李玉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随文识字教学案例研究[D]. 魏源伶.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我的儿童语文教学主张[J]. 梁琳. 小学语文教学, 2020(06)
- [9]文本细读法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彭靖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6)
- [10]《项脊轩志》解读史及教学实践研究[D]. 赵迎迎.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