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李胜辉,焦会敏[1](2021)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色彩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文中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社会适用性的关键环节。"色彩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抽象、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色彩管理"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创新思路,然后以"印前图文设计与排版"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程中颜色相关内容的实践教学为例,探讨了"色彩管理"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融入,同时研究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最后,总结了"色彩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今后努力方向。
马凯[2](2021)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码设备颜色特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在通过数码设备获取彩色图像信息时,由于每种设备的显色原理不同,它们都具有独立的颜色特性。不同设备之间颜色传递需要颜色管理系统其中构建颜色管理系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颜色特性化。传统颜色特性化方法运算复杂,数据需求量高。因此,论文围绕人工神经网络法对数码相机和彩色打印机的颜色特性化问题,在D65标准光源下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进行研究,并且与BP神经网络进行结果对比,证明RBF神经网络在数码相机和彩色打印机颜色特性化问题上具有更低的色差。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RBF和BP神经网络的数码相机颜色特性化研究。利用Canon G11数码相机拍摄The X-rite Color Checker Digital SG 140色色卡,采集色块的RGB数据,用光谱仪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出每个色块的XYZ值,最后利用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建立颜色特性化模型,7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70组数据作为测试集。最终RBF神经网络在最优情况下的训练集CMC(1:1)?色差为1.72,CIE LAB?E*ab色差为1.79,测试集CMC(1:1)?色差为3.95,CIE LAB?E*ab色差为4.89,色差结果均优于BP神经网络。(2)基于RBF和BP神经网络的彩色打印机颜色特性化研究。均匀分割彩色打印机的RGB颜色空间,建立126个色块的训练和测试数据集,计算出每个色块的XYZ值。最后利用RBF和BP神经网络建立模型。最终RBF网络在最优情况下的训练集CMC(1:1)?色差为1.30,CIE LAB(?)E*ab色差为2.30,测试集CMC(1:1)?色差为3.60,CIE LAB(?)E*ab色差为5.65,色差结果均优于BP神经网络。(3)基于RBF和BP神经网络的数码相机和彩色打印机反向特性化研究。利用RBF和BP神经网络建立反向颜色特性化模型,再用欧式距离作为标准衡量?R、?G和?AB的误差。其中RBF网络下数码相机训练误差为4.21,测试误差为8.86,该结果优于BP神经网络下利用相同数码相机数据集的训练和测试误差。而打印机的误差过大,最后通过样本分布分析色差过大原因。
毕志诚[3](2021)在《同色异谱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色异谱防伪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防伪技术,因其具有优异的抗复制、防伪、抗污损、抗破损能力且与现有的各种二维码、一维码和Digimarc Barcode等技术完全兼容等特点,所以具有很高的防伪应用价值。现阶段实现同色异谱防伪技术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同色异谱油墨。本文为使同色异谱防伪技术具有成本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只使用普通CMYK四色油墨,利用色彩空间转换算法解决同色异谱防伪技术需要使用特殊油墨的问题。本文首先进行了色彩空间转换的相关基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不同色彩空间的原理和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分析了不同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的原理、方法和关键技术,比较了常用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的优劣势。其次,对基于多项式回归算法的色彩空间转换进行了研究。在传统多项式回归算法实现K阶调定义下的RGB-CMYK色彩空间转换的基础上,采用色彩分区的方法改进多项式回归算法,此方法节约了成本,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转换精度。最后,对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色彩空间转换进行了研究。使用Adam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来构建K阶调定义下的RGB-CMYK色彩空间转换模型,分析多项式回归算法和BP神经网络各自的特点,指出两种算法在进行色彩空间转换时的优点与不足。在模型验证时,通过数据对比和像素点视觉对比证明了此模型满足同色异谱的要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K阶调定义下的高精度色彩空间转换模型。课题通过4输入3输出的结构,实现了确定K阶调条件下的RGB-CMY色彩空间转换或确定RGB条件下不同K阶调的RGB-CMY色彩空间转换,可以简便、快捷的找到同色异谱数据。
千佳[4](2020)在《基于结构光照明的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各样的光学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三维成像中,为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利用光学的方法进行三维成像具有非接触,快速,精度高等优点。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技术(SIM,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是一种宽场显微成像技术,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成像方法,它既可以实现三维光切片成像,也能实现超分辨成像,凭借空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光毒性小、三维成像能力出众等众多优点,已经成为最适合活体生物组织超分辨动态成像和结构观察中真三维快速成像的工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围绕结构光照明三维显微成像,设计搭建了一套全彩色SIM成像系统,并在全彩色光切片算法、大视场高分辨三维成像及其数字化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传统SIM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搭建了一套能够实现厘米量级样品高分辨彩色三维成像的紧凑化成像系统,可实现普通宽场成像、SIM超分辨成像、SIM大视场彩色光切片成像及白光干涉成像等多种成像模式。紧凑化的SIM系统实际尺寸约为30cm×30cm×30cm(长×宽×高),约为原有成像系统的1/4。紧凑化的实验系统使得照明均匀度有了大幅提升,光能利用率较原有系统提升了3-4倍,大幅降低了成像时间,对于同样的样品,曝光时间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最大切片成像速度为100fps@1024×1024像素,横向分辨率520nm@20X/NA0.45,使厘米量级样品的高分辨率成像得以实现。此外,系统的硬件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均为自行设计开发。2.由于RGB色彩空间的三基色通道之间存在串扰,并且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也没有分离,使得基于多通道融合的方法在色彩复原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失真,无法准确还原样品的色彩信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SV彩色空间的彩色解码算法(HSV Color Space-Root Mean Square algorithm,HSVRMS算法),能够有效避免RGB三通道融合算法带来的色彩失真问题,可以获得物体的高分辨率全彩色三维图像。结合快速视场拼接技术,获得了尺寸为2cm左右的昆虫样品的高分辨率全彩色光切片图像,并对其表面的微纳结构进行了三维形貌定量分析。结合3D打印技术,样品成像的三维数字化得以实现。3.提出了一种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彩色光切片算法。基于HSV彩色空间的结构光照明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技术可以复原样品表面的真彩色信息,但每一层光切片都需要采集三幅固定相移差的原始图像,这对于需要多视场拼接的大尺寸样品而言,图像采集数据量大、图像重构时间长的缺点将凸显出来。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结构光照明快速三维彩色显微成像方法(Hilbert Transform based Color Opitcal Sectioning alogorithm,HT-COS算法),只需在样品的每一层采集两幅原始图像便可以重构出该层的全彩色光切片图像,因此图像采集量减少了1/3,图像重构时间节约了约28%,有效提高了彩色三维成像的效率和速度。模拟和实验验证了噪声及相移误差对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重构光切片图像质量的影响,证明了HT-COS算法具有更高的普适性和可行性。4.将深度学习应用于SIM成像中。传统的SIM三维光切片成像在每一层至少需要采集三幅不同相移的原始图像,对于需要多视场拼接的大尺寸的样品而言,这一过程不仅异常耗时,而且采集到的数据量也是巨大的。利用已有实验采集到的大量的宽场图像作为输入数据,将重构的光切片图像叠加而成的最大值投影图像(扩展景深图像)作为输出目标,在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最终实现了由宽场图像直接复原出大景深的光切片图像的目的,原始图像的数据量较传统RMS算法减少了21倍,并且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基本维持不变。
蒋兰[5](2020)在《3D打印物体色差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3D影像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3D影像采集设备不仅可对物体进行3D图像采集和模拟,还能对被测物的外形、结构、体积和纹理等进行精确地测量,再结合3D打印技术,就可实现快速、简便又物美价廉的工业制造。为了在3D打印产品的使用者和3D打印过程间搭建一座桥梁,确保3D打印产品的颜色保真度,本文将以颜色科学科研人员前期积累的平面物体颜色测量、色差评价经验以及成果为基础,针对3D打印智能制造中,缺乏3D物体色差评价经验和方法等问题,探讨3D物体色差的客观评价方法,为建立符合视觉感知的3D物体表面色差评价标准提供实验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使用Mcor Iris 3D纸基打印机制备了围绕5个CIE颜色中心(灰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两种形状(球形和平面)的3D样本共150对。其中球形样本和平面样本各占75对,平均色差大小分别为10.3和6.7CIELAB色差单位,样本直径大小均为4cm。打印前通过多项式回归法表征彩色打印机颜色特征,以获得3D打印样本的色彩RGB。整个打印过程耗时约三个半月。(2)为了研究漫散射和点光源两种照明光源以及样本形状与3D物体表面视觉感知色差之间的关联性,组织了10名观察者参与色差评价心理物理学实验,收集了视觉感知色差数据,并采用STRESS和辨色椭圆等评价手段,以及数理统计、色度椭圆拟合、Monte Carlo椭圆比较等方法对本实验数据集和以往其他实验收集的数据集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色差大小影响人眼对色差的感知,且比样本形状和照明光源对色差的影响更大。比较实验数据集的椭圆,发现球形样本的椭圆比平面样本的椭圆具有更好的相关性。(3)基于实验数据集检验了CIELAB、CIEDE2000、CIE94、CMC、DIN99d、CAM02-LCD、CAM02-UCS、CAM02-SCD、OSA、OSA_GP_Eu等十个经典色差公式的预测性能。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大色差而言,所有测试的色差公式在预测3D物体色差方面的性能都非常接近,其中用于评估大色差的CAM02-LCD色差公式的表现最优,CMC公式的表现最差。本文利用明度参数因子(kL)对色差公式进行优化,优化效果不大,说明现有的色差公式对于3D物体的预测已比较精准。
王玉文[6](2020)在《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颜色是纺织品非常重要的外观属性,影响着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对颜色再现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军用迷彩服装,由于其特殊性,其对颜色要求比普通服装更为苛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进行纺织产品颜色交流时,大多数都还是采用传统的邮寄实物样本的方式,但印花图案多为设计好的电子版图案,在电脑之间进行传递并呈色,从而配色时难度大,重现性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不同显示器的色相偏差、印花调浆人员的对色误差以及显示器与染料的不同呈色原理等,如何提高配色的稳定性以及配色精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课题针对显示器上的电子版迷彩印花设计样,结合工厂实际中的人工配色方法,通过分析此类情况人工配色的误差来源,提出一种新的配色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配色精度。主要是在配色中引入印刷中的色彩管理,配色时对照经过“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打印出的纸卡颜色进行人工配色,验证“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i1 Profiler的色彩管理最佳参数研究:以军用迷彩色为对象,基于i1 Profiler中的测色条件和“感知”参数选项分别制作ICC特性文件并在Photoshop中调用、打印,以纸张印后色差评价印品质量,探究测色条件、“感知”参数选项和打印时Photoshop中渲染方法的选择对最终印品色彩的影响。研究得出对于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纸张,应选择M2(排除UV)测色条件进行颜色测量;“感知”参数选项设置为色彩丰富(即对比度、饱和度和中性灰度分别为40、40和75时),打印时渲染方法为“绝对比色色度再现”时,采用此种参数设置后打印得到的迷彩色块图的色差相对来说最小。(2)纸张特性与印品色彩再现的关系研究:探究同种油墨在不同纸张上的呈色情况,并建立纸张性能与打印效果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纸张的打印效果得出纸张的光泽度、粗糙度、白度、油墨吸收性影响喷墨打印效果,光泽度高、白度高、表面平滑且油墨吸收性小的纸张得到的印品色彩效果更好,适合颜色的复制。其次,建立了纸张性能与打印效果的回归模型:Y(平均色差)=-0.057Z+13.103(Z为纸张性能的综合值),经过模型验证,此模型可预测纸张的打印效果,预测效果与实际打印效果基本一致。(3)织物性能对印染颜色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利用染料对八种不同结构的纯棉织物进行染色,研究得出对于染料浓度一样的不同织物,它们的K/S值随织物结构不同而不同;K/S值随染料浓度变化的曲线分布为厚帆布>府绸>贡缎,因此织物的颜色呈现与织物结构有直接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织物性能得出影响织物染色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线密度、纬密、厚度、克重、光泽度。织物性能综合值与织物染色后的K/S值呈正相关关系,织物综合值越大,染色后的表观颜色越深,配色时需要适当的根据不同的面料对显示的颜色进行补偿。(4)配色方法的验证:以标准屏幕色作为基准,通过色差比较两种配色方法。一种是“屏幕-织物”配色法,配色人员根据经过色彩校正过的屏幕颜色进行配色;另一种是“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配色人员根据经过“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打印出的纸卡颜色进行配色。研究得出“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方法可以取代“屏幕-织物”配色方法,大部分迷彩色块颜色色差低于4,除了色块5和6的色差分别为4.526、5.730,说明大部分颜色得到了较好的复制,“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是一种可行的配色方法。此外,迷彩色在纸张和织物之间的色差均小于3.5,表明纸卡和织物之间的颜色传递一致性优于屏幕和织物之间的颜色传递一致性。通过研究发现本文所使用的配色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配色方法,纸卡作为一种中间介质,颜色显示稳定且更有利于客户和生产商之间传递和交流,解决了显示器颜色显示的不确定性,可为工厂配色打样提供参考。
潘俊杰[7](2020)在《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玻璃喷墨打印是一种以玻璃为介质的喷墨打印技术,其生产制品具有抗酸碱、色泽稳定、艺术感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车窗玻璃、办公室隔断等场合。目前,玻璃喷墨打印的厂商主要以国外的以色列Dip-Tech公司为代表,其制作精美但生产造价过高,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为了降低玻璃喷墨打印的生产成本,使该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运用,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位矢结合的图像编辑方法,旨在增强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质量。该方法结合了两种图像类型的优势,通过对原有图像进行位图编辑、位矢转换、矢量图编辑、矢量渲染处理,使得最终编辑图像的效果既有位图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又兼有矢量图缩放不失真、图像清晰、存储空间小的优点。二、针对计算机处理图像和玻璃喷墨打印图像普遍存在的色差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研究,提出了一套应用于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显示器设备校准、打印机ICC Profile制作、正向以及反向ICC处理。通过对ICC Profile中特征化信息的处理,可以使设备间的图像色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打印色彩得到充分表现,提高玻璃制品出品的工作效率。三、针对现有玻璃喷墨打印分色算法中色差大、层次感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该算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准备基础色、确定打印灰度等级、像素点映射以及误差的传递。通过该算法,可以驱动喷嘴产生多种油墨量状态的墨滴。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常用的二值分色算法,该算法的打印图像整体输出色差小,图像色彩表现力、层次感得到提升。四、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Windows平台下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软件,旨在整合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功能。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位矢编辑、色彩管理以及分色处理等图像处理模块。同时,软件基于MFC和Open CV类库,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具有图像处理速度快、界面设计友好、易于维护和拓展等优点。
蔡慧丽[8](2019)在《基于模块调制的美观及大容量QR码》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二维码(two-dimensional code,2D code)逐渐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二维条码中,由于高容量、支持纠错和快速响应等优点,QR码(quick response code,QR code)占据着一个主要的地位。QR码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扫码进行线下支付、火车票防伪和产品促销等。即使QR码可以提供比一维条码更大的容量,但对于需要更大存储空间的应用来说,这仍然不够。例如,如果将QR码与个人识别相联系,那么应将生物识别数据嵌入QR码之中。但是有的数据,例如一个指纹的特征向量,可能会超过QR码的当前容量。另一方面,如果只为QR码提供有限的打印空间,那么就将限制QR码的版本,即存储容量。例如,当使用QR码作为产品的广告和促销时,打印出的QR码只能占用海报的一个小角落,以免干扰这张海报的视觉效果。要将更多数据编码到更低版本的QR码时,我们必须增加标准QR码的存储容量。QR码的最常见用途是用于产品促销。其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关于给定产品的附加消息。当打印区域受限时,我们期望QR码具有产品的外观特性并能存储更多的产品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QR码应该具有美化的外观和更高的存储容量。论文通过使用二级信息和背景图像调制模块,提供了一种统一的美化和扩容方法。该模块调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填充码字区域的模块由基于模块的二值化背景图像调制。然后,为了增加存储容量,为黑色模块和白色模块设计了低通纹理图案。普通QR码的模块由第二级信息调制。最后,这些调制模块进一步由背景图像Lab颜色空间中的L通道调制。为了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可行性,使用MATLAB实现并测试了本文所提算法。进行了图像质量以及存储容量的测试实验,并与现有算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生成的美观及大容量QR码在视觉质量以及存储容量上优于现有算法,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谢锋[9](2019)在《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三维打印(3DP)技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快速成型技术的主流之一。与其他快速成型技术相比,其成型速度更快、成型材料更广、成型工艺更为简单、设备价格更为低廉,且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高精度一次成型全彩色制件,不需要任何的后处理工艺。因此前景广阔,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然而,彩色三维打印作为三维打印技术中最具有优势的技术却发展得较为缓慢,对于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不同行业间的交互研究不够,不能将设备、材料、工艺归一化地进行系统研究,导致三者的发展不能齐头并进,总是顾此失彼,进一步导致三维打印市场得不到扩大。因此,开发出一套完备的成型系统、成型材料和成型工艺对于三维打印成型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领域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的市场价值。为此,本文围绕彩色成型系统、成型材料、成型工艺做了相关摸索和探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详尽解析了自主研发的型号为HW-P440的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了机械运动系统、喷墨系统、铺粉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过程,并从机械结构的角度入手,对现有结构做出了相应改进,解决了固有问题并提高了运动精度。大量精度测试表明,设备三维(XY平面和Z轴方向)运动精度优良,整体运动误差控制在0.02mm以内。(2)适用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的粘结剂和成型材料研发配制。深入剖析了喷头微滴喷射的原理及液滴与粉末的的粘结原理,结合平面印刷业墨水的指标要求,配制出实用的环保粘结剂,确定了成型材料主体粉末。通过粘结剂与成型材料粉末的大量试验测试发现,本文配制的成型材料粉末铺粉性能较好,与粘结剂发生粘结反应后,能成型出整体效果较好的实体制件。(3)彩色算法的编制及优化。本文基于切片软件得到的彩色截面位图信息和标准的打印输出格式,结合数字印刷中的半色调算法,深入探究其色彩转化原理。并基于C++语言面向对象设计的特点,编制了十余种真全彩位图信息转化二值点阵算法,并写成函数封装在CBit2prn类中。通过算法执行比较,确定了基于有序抖动的彩色算法,并基于MATLAB图像评价方法,得到了成像色彩最优的彩色算法。(4)成型工艺实验及缺陷解决。本文分析三维打印工艺特点,通过大量上机实验测试确定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并对成型中的缺陷提供了解决措施。研究表明,制件所有尺寸精度误差均在2.50%以内,能够成形出尺寸在2毫米以内的细微结构,并且制件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且实现了彩色实物的打印,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王笑春[10](2019)在《基于全彩色3DP工艺的大尺寸3D打印机理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3D打印是一种集智能化、定制化、自动化于一体的增材制造技术,因精度高、不需要传统模具、耗材节约、短时间一体化成型等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大量制造产业和学术机构的关注。随着打印控制技术的创新和改进,应用产业的需求,全彩色、大尺寸、高精度3D打印一定是彩色3D打印行业发展的趋势。粉末3DP工艺是现阶段为数不多可实现的全彩色3D打印工艺之一,并且无论在机械性能,耗材价格,打印速度都优于其他全彩色3D打印工艺,使之具备了构建大尺寸定制模型的潜力。但所消耗的大量打印时间,不理想的表面色彩再现精度,3D打印机的尺寸限制都在制约着构建全彩色大尺寸3D打印模型的可行性。因此针对以上三种限制因素展开本文的实验。本文详细介绍了ProJet860 Pro粉基打印机的构造和整体打印过程,基于成型过程中喷头、快轴的移动特点,找到Z轴高度、层面积、布局位置等与打印时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归纳出各因素与打印时间的数量关系,并由此提出一种印前估测打印时间算法。针对各因素的权重,提出了XYX旋转法在不改变模型尺寸的前提下缩减打印时间。基于现阶段优化粉基3D打印表面色彩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浸渍法,设置了四种浸渍组合,测量并比较各组浸渍后对单表面和多表面色彩优化的特点。结合不同浸渍表面结构表征结果,得到了微观结构差异对表面色彩再现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了浸渍剂改善方向。切割-粘合框架(CBF)是在打印仓尺寸限制下实现大尺寸模型构建的最有效方法,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粉基3D打印构件在不同浸渍方式以及不同切割角度下的机械性能,选择最佳的参数使粘合前构件强度最大化。比较了几种常用胶黏剂以合适的定量粘合粉基构件后的机械性能、间隙宽度和涂胶前后表面色差,选择最适合粉基3D打印模型的胶黏剂。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种可实现的全彩色大尺寸粉基3D打印物体构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打印时间的影响因素中数字模型的Z轴高度所占的权重最大,XYX旋转法可以有效减少打印时间,在验证实验中,最大缩减了65.7%的打印时间,应用到大尺寸模型构建过程中,可以减少十小时以上的打印时间。浸渍过程扩大了呈色色域,减小了与标准色彩的色差,但会微弱降低表面色彩的亮度,ColorBond和透明涂层喷剂是最适合粉基3D打印的浸渍组合,大幅度减小几乎所有颜色(除少数高亮度色彩)色差的同时,也减小了不同表面间的色差。数字显微图片展现了粉基3D打印不同表面在浸渍前后的结构特征,结合色彩测量数据得出表面孔隙率和涂层粗糙度的降低,以及图层透明度的增加都会使表面色差呈现减小趋势。浸渍处理后的构件机械强度会大幅度增加,ColorBond浸渍后再使用双组分环氧树脂胶涂布可以最大化机械强度,但会影响打印精度和表面色彩。与Z轴成45°分割数字模型,打印出的构件机械强度最高,α-氰基丙烯酸酯胶最适合粉基无缝粘合过程,控制定量为25mg/cm2时拥有堪比模型本身的机械强度,涂胶前后的颜色差别是人类视觉感官几乎无法察觉的。
二、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本科高校“色彩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色彩管理”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 |
1.1 实践教学内容 |
1.2 实践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
1.2.1 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印刷行业实际要求 |
1.2.2 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相结合 |
1.2.3 创造相应的院校实训条件 |
2“色彩管理”课程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融入 |
2.1“印前图文设计与排版”中的专色处理 |
2.2“数字图像处理”中的颜色转换 |
3 实验实训环节的创新设计 |
4 实践教学后的成效 |
5 结语 |
(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码设备颜色特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颜色基础和颜色特性化理论 |
2.1 数字颜色管理系统 |
2.1.1 CMS组成结构 |
2.1.2 颜色特性文件链接空间 |
2.1.3 工作色空间 |
2.1.4 颜色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
2.2 颜色视觉与标准色空间理论 |
2.2.1 颜色视觉理论 |
2.2.2 CIE 1931 RGB颜色空间系统 |
2.2.3 CIE 1931 XYZ颜色空间 |
2.2.4 CIE 1976 L*a*b*颜色空间 |
2.3 色差计算 |
2.3.1 CIE LAB色差 |
2.3.2 CMC(l:c)色差 |
2.4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
2.5 数码设备的颜色特性化方法 |
2.5.1 三维查表法 |
2.5.2 多项式回归法 |
2.5.3 人工神经网络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码相机颜色特性化方法研究 |
3.1 实验器材 |
3.2 实验过程 |
3.3 数据处理 |
3.4 RBF神经网络搭建及训练结果 |
3.5 BP神经网络搭建及训练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彩色打印机颜色特性化方法研究 |
4.1 建立样本 |
4.2 实验设备与数据采集 |
4.3 RBF神经网络搭建及训练结果 |
4.4 BP神经网络搭建及训练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码相机和彩色打印机反向颜色特性化研究 |
5.1 基于RBF神经网络反向颜色特性化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反向颜色特性化 |
5.3 彩色打印机反向颜色特性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下一步工作 |
6.1 总结 |
6.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同色异谱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平面理论 |
1.2.2 纽介堡方程 |
1.2.3 查表插值法 |
1.2.4 多项式回归算法 |
1.2.5 神经网络算法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小结 |
2 色彩空间转换的相关研究基础 |
2.1 常用色彩空间 |
2.1.1 RGB色彩空间 |
2.1.2 CMYK色彩空间 |
2.1.3 CIEXYZ色彩空间 |
2.1.4 CIEL*a*b*色彩空间 |
2.2 色彩空间转换算法 |
2.2.1 多项式回归法 |
2.2.2 纽介堡方程法 |
2.2.3 查表插值法 |
2.2.4 神经网络法 |
2.2.5 平面理论 |
2.3 小结 |
3 基于多项式回归的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研究 |
3.1 多项式回归法 |
3.2 基于色彩分区的多项式回归算法 |
3.3 样本数据采集与处理 |
3.3.1 基于Photoshop软件下的样本数据采集 |
3.3.2 基于油墨最少原则的样本处理 |
3.4 实验和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研究 |
4.1 BP神经网络概述 |
4.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3 实验和结果分析 |
4.3.1 同色异谱色彩空间转换模型准确率实验 |
4.3.2 同色异谱色彩空间转换数据对比和视觉测试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结构光照明的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
1.2 三维光学成像技术 |
1.2.1 宏观物体的三维成像技术 |
1.2.2 三维显微成像技术 |
1.3 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技术 |
1.3.1 结构光照明光切片显微技术 |
1.3.2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技术(SR-SIM) |
1.3.3 SI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
2.1 产生结构光照明的主要方法 |
2.1.1 干涉法产生结构光照明 |
2.1.2 投影法产生结构光照明 |
2.2 基于DMD投影和LED照明的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系统 |
2.2.1 DMD-LED的耦合方法及实现 |
2.2.2 D-SIM系统小型化设计 |
2.2.3 系统软硬件同步控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SV色彩空间的三维全彩色光切片技术 |
3.1 OS-SIM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3.1.1 基于2π/3相移差的RMS算法 |
3.1.2 基于π/2相移差的RMS算法 |
3.1.3 基于多通道融合的彩色OS-SIM |
3.2 彩色空间 |
3.2.1 面向硬件和物理学的彩色空间 |
3.2.2 基于人类彩色感知的彩色空间 |
3.3 基于HSV彩色空间的三维全彩色光切片成像技术 |
3.3.1 基于HSV彩色空间的彩色解码算法 |
3.3.2 理论模拟和分析 |
3.3.3 实验结果 |
3.4 大视场高分辨全彩色三维成像 |
3.4.1 视场拼接技术 |
3.4.2 快速视场拼接方法 |
3.4.3 大视场三维全彩色成像结果及分析 |
3.4.4 三维成像结果的数字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快速彩色光切片算法 |
4.1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光切片算法 |
4.2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彩色光切片算法 |
4.2.1 相移误差对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的影响对比 |
4.2.2 噪声对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的影响对比 |
4.2.3 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色彩复原保真度对比 |
4.3 实验结果 |
4.3.1 荧光样品实验 |
4.3.2 反射式样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SIM |
5.1 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型 |
5.2 深度学习在SIM中的应用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3D打印物体色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颜色视觉辨别特性及色差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颜色视觉理论 |
2.1.1 三色学说 |
2.1.2 四色学说 |
2.1.3 阶段学说 |
2.2 CIE标准色度系统 |
2.2.1 三刺激值与颜色匹配方程 |
2.2.2 CIE1931XYZ颜色空间 |
2.3 均匀颜色空间 |
2.3.1 CIE1976L*u*v*颜色空间 |
2.3.2 CIE1976L*a*b*颜色空间 |
2.4 颜色视觉心理物理学方法 |
2.4.1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 |
2.4.2 颜色视觉评价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
2.5 典型色差公式 |
2.5.1 CIELAB色差公式 |
2.5.2 CMC色差公式 |
2.5.3 CIE94色差公式 |
2.5.4 CIEDE2000色差公式 |
2.5.5 DIN99d色差公式 |
2.5.6 CIECAM02 系列色差公式 |
2.5.7 OSA色差公式与OSA_GP_Eu色差公式 |
2.6 色差公式预测性能评价方法 |
2.7 色度椭圆或椭球 |
2.7.1 色度椭圆或椭球的表征 |
2.7.2 色度椭圆或椭球的拟合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形状和颜色的3D样本制备 |
3.1 彩色打印机颜色特征化 |
3.1.1 彩色打印机颜色特征化方法 |
3.1.2 多项式回归法原理 |
3.1.3 多项式回归模型实验 |
3.2 3D物体色样的制备选取 |
3.3 Mcor Iris3D纸基打印机 |
3.3.1 2D彩色打印系统 |
3.3.2 3D打印系统 |
3.4 3D打印流程 |
3.4.1 数据准备 |
3.4.2 3D打印机设置 |
3.4.3 3D模型分层 |
3.4.4 3D模型打印 |
3.4.5 模型后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理物理学色差评价视觉实验 |
4.1 实验样本 |
4.2 灰标尺 |
4.3 实验测量仪器 |
4.4 色差评价视觉实验 |
4.4.1 实验条件 |
4.4.2 实验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数据分析 |
5.1 3D打印样本颜色均匀性评价 |
5.2 颜色的短期稳定性分析 |
5.3 灰度等级和视觉色差大小的转换 |
5.4 观察者精度 |
5.4.1 观察者自身的不确定性 |
5.4.2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性 |
5.5 色度辨色椭圆 |
5.5.1 实验数据的色度椭圆 |
5.5.2 与其他数据集的色度椭圆比较 |
5.6 典型色差公式评价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色度学理论 |
1.2.1 颜色的形成 |
1.2.2 颜色的混合 |
1.2.3 纸张印刷与传统织物印花呈色 |
1.3 常见配色方法 |
1.3.1 人工配色 |
1.3.2 计算机配色 |
1.4 色彩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1 色彩管理在印刷中的研究现状 |
1.4.2 色彩管理在纺织印花中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i1 Profiler的色彩管理参数对印品色彩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颜色样品制备 |
2.1.3 色彩管理流程 |
2.1.4 色差评价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i1 Profiler中测量条件对打印机ICC特性文件的影响 |
2.2.2 i1 Profiler中“感知”参数选项对打印机ICC特性文件的影响 |
2.2.3 Photoshop中的渲染方法对最终印品颜色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纸张特性与印品色彩再现的关系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2 颜色样品制备 |
3.1.3 实验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纸张的光泽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
3.2.2 纸张的粗糙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
3.2.3 纸张的白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
3.2.4 纸张的油墨吸收性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
3.2.5 纸张性能与纸张打印效果关系的建模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物性能对印染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案设计 |
4.1.3 测试方法 |
4.1.4 主成分分析原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织物印花和染色的显色情况探讨 |
4.2.2 织物结构性能对上染颜色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色方法的验证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2 配色方案设计 |
5.1.3 颜色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显示器校正结果 |
5.2.2 打印机色彩管理结果 |
5.2.3 配色方法对比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玻璃喷墨打印技术 |
1.2.1 彩釉玻璃 |
1.2.2 喷墨打印技术 |
1.2.3 玻璃印刷技术 |
1.2.4 玻璃喷墨打印的国内外现状 |
1.3 玻璃喷墨打印控制系统 |
1.3.1 总体框架 |
1.3.2 硬件系统 |
1.3.3 软件系统 |
1.4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
1.4.1 图像编辑处理 |
1.4.2 色彩管理技术 |
1.4.3 彩色图像分色技术 |
1.5 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2 具体内容 |
第2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编辑处理 |
2.1 引言 |
2.2 位图和矢量图 |
2.2.1 位图简介 |
2.2.2 矢量图简介 |
2.2.3 图像格式 |
2.2.4 编辑处理软件 |
2.3 位矢编辑 |
2.3.1 位图矢量化 |
2.3.2 矢量编辑 |
2.3.3 矢量图渲染 |
2.4 图层管理技术 |
2.4.1 图层技术 |
2.4.2 图层的分类 |
2.4.3 图层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
3.1 引言 |
3.2 常见的色彩模型和颜色空间 |
3.2.1 RGB和 CMYK色彩模型 |
3.2.2 HSV颜色空间 |
3.2.3 XYZ颜色空间 |
3.2.4 Lab颜色空间 |
3.3 色彩管理技术 |
3.3.1 色彩管理简介 |
3.3.2 ICC Profile |
3.3.3 渲染意图 |
3.4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 |
3.4.1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转换 |
3.4.2 显示器校准 |
3.4.3 打印机ICC Profile制备 |
3.4.4 正向和反向ICC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 |
4.1 引言 |
4.2 星光1024/M-C喷头及其驱动控制 |
4.2.1 喷头简介 |
4.2.2 喷头电子接口面板 |
4.2.3 喷头的驱动控制 |
4.3 数字加网技术 |
4.3.1 加网技术 |
4.3.2 调幅加网 |
4.3.3 调频加网 |
4.4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设计 |
4.4.1 准备基础色 |
4.4.2 确定打印灰度等级 |
4.4.3 像素点映射 |
4.4.4 误差传递 |
4.4.5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
5.1 引言 |
5.2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
5.3 图像处理软件主页 |
5.4 分色处理模块 |
5.5 色彩管理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基于模块调制的美观及大容量QR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安排 |
2 背景知识 |
2.1 引言 |
2.2 QR码概述 |
2.3 QR码的编解码过程 |
2.4 P&S过程的影响 |
2.5 Lab色彩空间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模块调制的美观及大容量QR码方案 |
3.1 引言 |
3.2 QR码容量扩展算法 |
3.3 基于模块调制的QR码容量扩展方案 |
3.4 常见的QR码美化方案 |
3.5 基于模块调制的QR码美化及容量扩展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4 美观及大容量QR码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参数设置 |
4.3 图像质量与存储容量对比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中部分彩图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维打印成型(3DP)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彩色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成型材料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 |
2.1 引言 |
2.2 系统概述 |
2.3 机械运动系统 |
2.3.1 总体结构 |
2.3.2 工作台运动结构 |
2.3.3 字车运动结构 |
2.4 喷墨系统 |
2.5 铺粉系统 |
2.6 控制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3 成型材料研发 |
3.1 引言 |
3.2 彩色粘结剂(墨水)研制 |
3.2.1 微滴喷射机理分析 |
3.2.2 粘结剂指标及参数确定 |
3.2.3 粘结剂配制及指标测定 |
3.3 成型粉末的确定 |
3.4 粘结剂与成型粉末性能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彩色填充算法 |
4.1 引言 |
4.2 切片算法及混色原理简介 |
4.2.1 切片数据格式及算法介绍 |
4.2.2 混色原理概述 |
4.3 数字图像文件解析 |
4.3.1 BMP文件结构 |
4.3.2 PRN文件说明 |
4.4 彩色算法开发过程 |
4.4.1 分色处理 |
4.4.2 半色调算法编制 |
4.5 算法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5 三维打印成型工艺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石膏粉三维成型工艺及缺陷分析 |
5.2.1 成型工艺分析 |
5.2.2 制件成型实验 |
5.2.3 成型缺陷分析 |
5.3 成型件尺寸精度分析 |
5.4 彩色算法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基于全彩色3DP工艺的大尺寸3D打印机理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目前3D打印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粉基3D打印时间优化 |
2.1 粉基3D打印机介绍及印前准备 |
2.1.1 打印机主要组件 |
2.1.2 打印机相关参数 |
2.1.3 印前准备及校准 |
2.1.3.1 残余材料清空及组件清理 |
2.1.3.2 打印头校准 |
2.2 粉基3D打印流程 |
2.2.1 3 DPrint软件设置及数字模型导入 |
2.2.2 成型过程 |
2.2.3 后处理过程 |
2.3 数字模型参数与打印时间关联分析 |
2.3.1 实验与结果 |
2.3.1.1 Z轴高度与打印时间 |
2.3.1.2 层面积与打印时间 |
2.3.2 分析与讨论 |
2.4 XYX旋转法优化打印时间 |
2.4.1 影响因子分析 |
2.4.2 XYX旋转法 |
2.4.3 方法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粉基3D打印表面色彩优化 |
3.1 3 D表面呈色理论 |
3.1.1 边界着色原理 |
3.1.2 与二维表面呈色区别 |
3.1.3 阶梯效应 |
3.2 浸渍过程对表面颜色的改善 |
3.2.1 实验方法 |
3.2.1.1 浸渍剂及浸渍方法 |
3.2.1.2 色彩测量方法 |
3.2.2 测量样本 |
3.2.2.1 单平面测量样本 |
3.2.2.2 多平面测量样本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3.1 单平面的色彩优化对比 |
3.2.3.2 多平面的色彩优化对比 |
3.3 3D打印表面微观结构表征 |
3.3.1 实验方法 |
3.3.1.1 数字显微镜观测 |
3.3.1.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3.3.1.3 粒径分析 |
3.3.2 表面结构的正交各向异性 |
3.3.3 浸渍后表面结构变化 |
3.3.3.1 单平面表面结构变化 |
3.3.3.2 多平面表面结构变化 |
3.3.4 浸渍前后结构变化与色彩优化的联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切割-粘合框架的大尺寸粉基模型构建 |
4.1 粉基3D打印模型机械性能测试 |
4.1.1 测试标准 |
4.1.1.1 三点弯曲测试标准 |
4.1.1.2 拉伸测试标准 |
4.1.2 测试样本 |
4.1.2.1 不同浸渍方式的测试样本 |
4.1.2.2 不同打印角度的测试样本 |
4.1.3 测试仪器及方法 |
4.1.3.1 三点弯曲测试方法 |
4.1.3.2 拉伸测试方法 |
4.1.4 结果与讨论 |
4.2 粘合过程相关性能研究 |
4.2.1 实验样本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大尺寸全彩色粉基3D打印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本科高校“色彩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J]. 朱明,李胜辉,焦会敏. 数字印刷, 2021(04)
- [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码设备颜色特性化研究[D]. 马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同色异谱色彩空间转换算法研究[D]. 毕志诚.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4]基于结构光照明的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方法研究[D]. 千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
- [5]3D打印物体色差评价研究[D]. 蒋兰. 温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D]. 王玉文. 东华大学, 2020(01)
- [7]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D]. 潘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5)
- [8]基于模块调制的美观及大容量QR码[D]. 蔡慧丽.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D]. 谢锋.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基于全彩色3DP工艺的大尺寸3D打印机理与性能研究[D]. 王笑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