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养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补气养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一、益气升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后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1](2018)在《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焦虑、痴呆大鼠脑功能影像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2015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1600万,除高致死率、致残率外,脑卒中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记忆功能障碍、情绪障碍,并逐渐发展成为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卒中后焦虑(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PS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卒中后精神疾患又会阻碍功能康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因其常见且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难以发现及诊断,造成治疗的延迟。因此,对卒中后精神疾患的研究需要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在遗传、病理和生化等多方面针对病因的研究未取得明显进展的情况下,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状态进行显像研究。目前相对于VaD和PSD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关于PSAD的研究则十分少见,且未对从脑卒中到VaD、PSAD和PSD的发生发展过程功能影像变化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目的:采用动物在体实验研究的方法,以颐脑解郁方为干预手段,拟从神经功能影像角度围绕前额叶皮质和海马,观察脑出血向PSD、PSAD和VaD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脑区代谢和神经纤维变化情况,以及颐脑解郁方在卒中后精神疾患不同阶段的干预作用。探讨联合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卒中后精神疾患早期诊断的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出血模型组、脑出血假手术组、脑出血中药组、PSD模型组、PSD假手术组、PSD中药组、PSAD模型组、PSAD假手术组、PSAD中药组、VaD模型组和VaD中药组。采用胶原酶尾壳核注射法建立脑出血模型。脑出血模型组、假手术组灌胃蒸馏水7d,脑出血中药组灌胃颐脑解郁方7d,后行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检查。脑出血手术后7d,联合不确定空瓶刺激制备PSAD模型;联合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制备PSD模型;在脑出血术后第22天,通过跳台实验筛选VaD模型。PSAD、PS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及VaD模型组灌胃蒸馏水,中药组灌胃颐脑解郁方,连续灌胃4周。在灌胃1、2、4周三个时间点上动态性观察大鼠表征学和行为学变化。在灌胃结束后,即行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y spin labeling,ASL)观察相关脑区代谢物、神经纤维和脑灌注情况。结果:1.表征及行为学结果(1)形态等表征学结果:PSAD大鼠在空瓶刺激结束后可见明显攻击行为、撕咬鼠笼,修饰行为(梳理皮毛和洗脸)明显减少,毛须竖立,被毛凌乱干枯无光泽,进食量少。PSD组大鼠在造模结束后表现为神态倦怠、被毛枯黄成缕无光泽、蛰伏在角落、反应淡漠、大便稀溏等表现。VaD模型组大鼠可见自发活动减少、不活跃、倦卧、梳理次数减少,毛发较暗淡,对外界刺激反应下降,行动迟缓。经过4周的药物干预,PSAD模型组和中药组均可见应激反应和探究行为减少,但中药组更为显着。PSD、PSAD和VaD模型组状态基本同前,中药组大鼠总体状态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但仍不及正常组。(2)PSD组行为学结果:给药4周时,PS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体重明显下降(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4周时PSD模型组大鼠的蔗糖水消耗明显减少(P<0.01),3个时间点上中药组大鼠蔗糖水较模型组消耗增加(P<0.0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在1、2、4周时,PSD模型组的旷场总分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第4周时可见得分升高(P<0.05)。(3)PSAD组行为学结果:给药1周后,中药组较模型组体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2、4周时,PSA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体重下降(P<0.01)。高架十字迷宫显示,在1、2、4周时PSAD模型组的OE/TE、OT/TT值明显下降(P<0.05,P<0.01),而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OE/TE、OT/TT值升高(P<0.05,P<0.0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从第2周开始,PSA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OFT总分明显降低(P<0.05,P<0.01)。4周时,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旷场总分升高(P<0.05)。(4)VaD组行为学结果:VaD模型组与中药组比较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跳台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VaD模型组大鼠在1、2、4周三个时间点上,模型组较中药组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5,P<0.01)。VaD模型组大鼠的初始角度在1周、4周较中药组升高(P<0.05),穿越平台次数在1、2、4周中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P<0.01)。2.磁共振波谱结果PSD、PSAD和VaD都存在NAA含量的降低,与出血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P<0.01),各中药组与对应模型组比较NAA/Cr水平升高(P<0.05,P<0.01)。PSD可见左侧前额叶皮质(PFC)的Glu的相对含量降低,而PSAD主要在右侧PFC可见Glu的相对含量升高(P<0.05)。PSAD的右侧PFC可见Cho/Cr水平降低,PSD和VaD的左侧PFC可见Cho/Cr水平降低(P<0.05,P<0.01)。3.功能磁共振结果(1)DTI:PSD、PSAD和VaD模型组右侧PFC的FA值较正常组、脑出血模型组、脑出血假手术组和脑出血中药组均显着降低(P<0.05,P<0.01)。PSD模型组的左侧PFC的FA值较正常组和脑出血中药组显着降低(P<0.05)。PSAD模型组和VaD模型组的右侧扣带回与正常组比较,FA值降低,VaD模型组的FA值较正常组、ICH模型组和ICH中药组降低(P<0.05,P<0.01)。PSD、PSAD和VaD中药组的FA值较对应模型组升高(P<0.05,P<0.01)。(2)ASL:PSAD模型组右侧PFC的CBF值较ICH模型组升高显着(P<0.01),VaD模型组双侧Hp的CBF较正常组降低(P<0.01),中药组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PSD模型组右侧PFC的CBF值较正常组降低(P<0.0l),PSD中药组的CBF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1.卒中后抑郁、焦虑、痴呆模型大鼠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学特征。PSAD表现为探究次数的减少,应激反应增加;PSD表现为兴趣的降低,行为抑制;VaD表现为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颐脑解郁方可以改善抑郁、焦虑症状以及记忆能力。2.海马和前额叶皮质是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痴呆的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PSD以海马和前额叶皮质表现突出,PSAD以右侧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变化明显,VaD大鼠的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均可见病理变化,但以双侧海马损伤为主。3.从脑出血向PSD、PSAD和V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见海马、前额叶皮质不同程度的代谢物改变、纤维束损伤和能量变化。颐脑解郁方可以通过改善脑代谢和能量代谢,修复受损纤维束等途径缓解卒中后抑郁、焦虑和痴呆的发生。4.研究结果提示多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较好的观察脑卒中向卒中后抑郁、焦虑、痴呆发展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且具有一定疗效评价意义。创新性:1.首次将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向卒中后精神疾患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中。2.应用颐脑解郁方干预脑卒中后精神疾患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了中药干预的内在机理,并寻找其作用靶点。

陈勇勇[2](2016)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影响及体内代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丹红注射液是由活血化瘀药的经典药对丹参和红花研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类疾病具有显着的疗效。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时,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会发生变化,损伤大脑的不同脑区,对海马区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关于丹红注射液对于脑血管类疾病的脑内神经递质以及在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较少。本论文采用微透析技术和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HPLC-ECD/Q-TOF-MS分析手段,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研究:(1)优化微透析速率、电化学工作电压、流动相种类及比例等检测条件,建立检测主要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多巴、多巴胺、5-羟吲哚乙酸和酪氨酸的微透析-HPLC-ECD方法学。结果显示5种待测成分均与脑内其它干扰物质达到基本分离,专属性良好,5种成分最小检测限分别为3.3、4.0、3.1、4.0和6.0 ng/mL,且在10~1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精密度和稳定性RSD均小于5.0%。以上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准确、灵敏、稳定,可适用于脑内痕量神经递质的定量检测。(2)采用所建立微透析-HPLC-ECD方法,研究了丹红注射液对大鼠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中肾上腺素、多巴和5-羟吲哚乙酸3种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酪氨酸含量均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其中肾上腺素和多巴出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5-羟吲哚乙酸呈现先降低再升高最后下降规律,且该三种成分在9h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而酪氨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在给药后0-1.5 h内,发现了与药物原型丹参素保留时间一致的化合物,说明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3)采用HPLC-Q-TOF-MS分析手段,初步研究了丹红注射液在大鼠脑、心、肝三脏器的代谢情况。分别在给药组的脑、心、肝中发现了11、18和19种差异性化合物,并结合二级质谱数据分别鉴定出了其中的5、14和8种化合物。结果发现了隐丹参酮、紫草酸、丹参素、丹酚酸A和D这五种成分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一步验证了(2)中丹参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且丹红注射液中主要成分在肝和心中的代谢形式主要是甲基化和葡萄糖醛酸化。

李以然[3](2015)在《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鼠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从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以及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的保护作用和具体机制。[研究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45只,体重(185±10)克,根据实验要求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N=15)、模型组(E,N=15)、中药加运动组(CE,N=15)。除去对照组不做任何训练之外,其它2组按计划进行7周逐级增加负荷的跑台运动训练,以此建立慢性运动性疲劳模型。对照组无任何的运动训练,正常饲养;模型组在每天训练结束后半小时之内,灌胃一次安慰剂生理盐水;中药加运动组训练结束后半小时之内,灌胃一次复方中药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研究结果]:(1)大鼠海马组织5-羟色胺、多巴胺含量的比较:和S组比较,E组的大鼠海马组织5-HT的含量明显上升,而多巴胺的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和E组比较,CE组的大鼠海马组织5-HT的含量明显下降,而多巴胺的含量明显上升(P<0.05)。(2)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的比较:和S组比较,E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凋亡的细胞数量大大增加(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和E组比较,CE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量大大减少(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大鼠海马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比较:和S组比较,E组大鼠海马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明显上升(P<0.05);和E组比较,CE组大鼠海马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4)大鼠海马细胞bax蛋白表达的比较:和S组比较,E组大鼠海马细胞内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和E组比较,CE组大鼠海马细胞内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1)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通过对多巴胺、5-羟色胺等中枢神经递质指标的调节,达到延缓了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2)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组织内的细胞凋亡,对中枢神经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3)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通过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的调节,抑制了细胞凋亡,对中枢神经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

罗贯军[4](2014)在《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后大鼠纹状体5-HT及TPH含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时间和负荷游泳运动后SD大鼠纹状体5-羟色胺(5-Hydroxyptamine,5-HT)及其合成关键酶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的含量变化。探讨不同时间和负荷游泳运动对大鼠纹状体5-HT及TPH的影响和可能的影响机制,以期能为研究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些神经生物学依据,并为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将66只成年2月龄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一次性力竭运动-即刻取材组(O1组)、一次性力竭运动-24小时取材组(O2组)、四周中等负荷训练-即刻取材组(EM4-1组)、四周中等负荷训练-24小时取材组(EM4-2组)、四周大负荷训练-即刻取材组(EB4-1组)、四周大负荷训练-24小时取材组(EB4-2组)、七周中等负荷训练-即刻取材组(EM7-1组)、七周中等负荷训练-24小时取材组(EM7-2组)、七周大负荷训练-即刻取材组(EB7-1组)、七周大负荷训练-24小时取材组(EB7-2组),共11组。各组分别在运动后不同时段断头取材并用4%中性甲醛固定,所有脑组织均用石蜡包埋,以备HE染色、免疫组化实验使用。用美国生产的Nikon﹠SPOT(软件为Version3.0)进行采图并测定5-HT和TPH的积分光密度值(Integreted Optical Density,IOD),然后把所得数据转换到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所有原始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各组大鼠试验后体重均有所增长,且与七周大负荷训练组(EB7-1组和EB7-2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0.05)。(2)在HE染色结果中,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形态的完整性及细胞间质的致密程度均随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降低,运动后24h取材和即刻取材对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无明显差别。(3)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5-HT和TPH的表达量均随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升高,运动后24h取材比即刻取材脑内5-HT和TPH都有所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鼠中枢性运动疲劳发生时,纹状体区表现为神经元活性抑制,纹状体区内5-HT和TPH含量升高,这种变化可能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原因之一。(2)长时间中等负荷训练中大鼠纹状体内5-HT和TPH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这种趋势符合长期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由应激到适应的变化规律;(3)中等负荷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适应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能力,有利于减缓体重的增长,提示:中等负荷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对提高体适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大负荷运动和一次性力竭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运动后恢复24小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无明显恢复,提示:一次性力竭运动和大负荷运动不利于机体疲劳的恢复,在运动训练及健身运动中不宜长时间采用,在大负荷运动中若机体出现运动性中枢疲劳,教练员或健康指导员应依据运动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运动量。

史淑宁[5](2014)在《复方抗焦虑胶囊药效学研究及机制探讨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通常是由预先知道的但又不可避免以及行将发生的恶性事件引发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忧虑、紧张不安等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并经常伴有心悸、多汗、呼吸窘迫、手脚发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在我国,焦虑症已成为现代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缺乏有效的中成药品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焦虑症的纯中药制剂,只有九味镇心颗粒一种;焦虑的产生与多种行为反应(如惊厥、冲动、攻击和药物依赖)有关,可能是由多基因调控的,目前对其病理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抗焦虑中成药的开发与机制研究很有必要。复方抗焦虑胶囊组方为临床有效方剂马蹄香抗焦虑复方,是由马蹄香(又名蜘蛛香Rhizoma Valeriana Jatamansi),合欢皮(Cortex Albizia),炒酸枣仁(the parched Semen Ziziphi Spinosae),灯心草(Medulla Junci)四味药组成。治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对于治疗肝气郁结、心神不宁型焦虑症有显着疗效。课题组前期以地西泮为阳性药展开复方抗焦虑胶囊的药效学和机制探讨研究,表明其具有稳定的抗焦虑作用。复方抗焦虑胶囊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心神不宁型焦虑症,其作用机制与调节GABA转导效应;调节Cdk5/p35通路的表达;抑制脑组织中5-HT、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紊乱相关。九味镇心颗粒主要适用于心脾两虚型焦虑症。那么,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相比,抗焦虑药效如何?复方抗焦虑胶囊的作用机制除上述之外,还与哪些信号通路相关?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本课题针对课题组前期制备复方抗焦虑胶囊,通过小鼠与大鼠行为学实验进一步系统地比较其与唯一市售抗焦虑纯中药制剂一九味镇心颗粒的药效,探讨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皮层及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对ERK/CREB通路的影响;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为复方抗焦虑胶囊其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的依据,同时,为复方抗焦虑胶囊的临床前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医治疗焦虑症开发新的治疗途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药效学研究1.1小鼠药效学实验研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LDB)、旷场实验(OFT)和自主活动实验比较评价了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的剂量为4.8g/kg/d时,在不提高动物的活动性前提下,可以显着增加进入开臂时间和次数百分比,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九味镇心颗粒只可以提高小鼠的开臂时间百分比。明暗箱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抗焦虑胶囊剂量为4.8g/kg/d时,可显着增加小鼠在明箱中的时间与在明箱中的活动次数。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剂量为2.4g/kg/d时,可显着增加小鼠进入中央区的次数,表现出抗焦虑作用。自主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和九味镇心颗粒在产生抗焦虑药效作用的剂量下没有增加小鼠自主活动性,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无影响。1.2大鼠药效学实验研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旷场实验、Vogel饮水冲突实验和急性应激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比较评价了复方抗焦虑胶囊和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九味镇心颗粒组在不提高动物活动性的前提下,能显着增加大鼠进入开臂时间和次数百分比,具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Vogel饮水冲突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抗焦虑胶囊的不同剂量组与九味镇心颗粒均可显着增加电击情况下大鼠的饮水次数。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中剂量组、九味镇心颗粒组可显着增加大鼠在旷场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同时,地西泮组、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可显着增加大鼠进入中央区的次数。大鼠急性应激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动物在给予应激束缚后,在高架十字迷宫模型上表现出焦虑,在开臂的探索活动明显受到抑制,而复方抗焦虑胶囊显着提高了大鼠进入开臂的时间和次数,产生了抗焦虑作用,九味镇心颗粒在此模型上则没有显示出抗焦虑作用。2机制探讨2.1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海马及皮层ERK/CREB通路的影响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了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的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证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p-ERK与p-CREB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可显着减少大鼠海马和皮层中p-ERK与p-CREB的表达水平。提示复方抗焦虑胶囊的抗焦虑作用可能通过调节ERK/CREB通路,发挥其抗焦虑作用。2.2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蛋白印迹测定法检测了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BDNF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地西泮组、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均使大鼠的BDNF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这表明,BDNF蛋白参与急性焦虑信号,复方抗焦虑胶囊可通过调节BDNF产生抗焦虑作用。此外,文献报道,ERK-CREB通路与BDNF蛋白的表达关系密切,ERK-CREB通路的变化可以影响BDNF蛋白含量的表达,而实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焦虑胶囊对ERK-CREB通路和BDNF蛋白的表达都有显着的影响,因此提示胶囊也可能通过调节它们的相互反应而发挥其抗焦虑作用。2.3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测定法检测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中c-fos表达的影响,这也是从第三信使的角度深入探讨其抗焦虑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fos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及总光密度值明显上升(P<0.05)。证实了束缚应激可以诱导下丘脑室旁核c-fos的表达,下丘脑参与了应激的调控。而与模型组相比,地西泮组及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均使c-fos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及总光密度值明显下降(P<0.05)。提示降低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可能为复方抗焦虑胶囊抗焦虑作用机制之一。3结论采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LDB)、旷场实验(OFT)和自主活动实验,大鼠高架十字迷宫、Vogel饮水冲突、旷场和束缚应激实验,从非条件反射模型和条件反射型惩罚性模型等不同角度比较评价了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增加了药效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复方抗焦虑胶囊的机制研究表明其发挥抗焦虑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大鼠脑组织ERK-CREB通路;影响BDNF的表达;减少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来实现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后续的复方抗焦虑胶囊的“新药临床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并为中药复方制剂抗焦虑药效和机制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李阳[6](2014)在《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NE及TH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和负荷游泳运动对SD雄性大鼠下丘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及其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的变化,比较一次力竭游泳运动与长期不同负荷游泳训练下丘脑NE的含量及其合成代谢的差异,分析下丘脑NE与TH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运动方式下丘脑NE含量及其代谢酶的动态变化对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66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一次性性力竭组(IS),四周中等负荷训练组(4WMS),四周大负荷训练组(4WOS),七周中等负荷训练组(7WMS),七周大负荷训练组(7WOS),且每组运动后采取即刻取材和24小时后取材。取材之后采用HE染色观察下丘脑组织的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定量分析下丘脑NE含量及TH含量的变化。结果:1、体重:中等负荷运动和过度负荷运动都抑制了大鼠体重的增长速度率,大负荷运动组的体重增长速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中等负荷组(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4WOS组和7WOS组即刻取材组大鼠HE染色切片,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排列紊乱,有部分细胞染色加深,细胞形态不完整,24小时后有所缓解。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NE含量的变化:与C组相比,IS组、4WOS组和7WOS组NE表达都有下降趋势,且变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WMS组和7WMS组都有上升,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后即刻组比,IS组24小时后有持续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性(P>0.05),4WMS组、4WOS组、7WMS组和7WOS组均有上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TH含量的变化:与C组相比,IS组、4WOS组和7WOS组TH表达都有下降趋势,且4WOS组和7WOS组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运动后即刻组比,IS组24小时后有持续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性(P>0.05),4WMS组、4WOS组、7WMS组和7WOS组均有上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下丘脑NE和TH的表达在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后变化不一,NE和TH的含量大小与运动应激的强度有关。在长期中等运动负荷过程中,NE和TH的表达有先增加而后逐渐回降的变化趋势,符合长期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由应答到适应的一般变化规律;2、大鼠运动疲劳时,运动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在下丘脑则表现为抑制,下丘脑NE和TH含量持续下降抑制下丘脑的活动,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之一;3、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抑制了中脑TH活性,而长期中等负荷有氧耐力训练有助于提高大鼠下丘脑NE及TH含量,提高中枢兴奋性,从而能够改善中枢机能,延迟中枢疲劳的发生时间。

段永强[7](2014)在《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学所论述的“脾”是一个功能性结构单位,从“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包括了胃肠、胰腺、肝胆、脾脏甚至大脑等脏器的部分生理功能,是一个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而在病机演变上,中医“脾虚证”的发生涉及消化、免疫、内分泌、神经、运动等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研究表明益气健脾类单味中药或复方(如人参、党参、黄芪、红芪以及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对脾虚证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生命系统观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认为,生命现象(生理活动和病理状态)的发生本质上都是机体内外和不同系统、不同组织细胞之间多种细胞信号传递或相互影响的结果(即整合生理学和整合病理学),这种认识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五脏一体观等理论内涵相一致。其中Ca2+/CaM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且与调节细胞各种酶的活性、调节肌肉收缩和舒张、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参与刺激分泌藕联、调节糖代谢、调节前列腺素和胰岛素合成与释放、增强大脑记忆等生理作用密切相关。近年来学界对脾虚证实质的研究体现出从多系统、多脏器、多角度、多层次(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的趋势。从中医临床证候学的角度来分析,“脾虚”症候要素包括:面色淡白或萎黄,纳呆食少而运化迟滞、腹胀或腹泻、食后胀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严重者则形体消瘦、肌肉萎缩、倦怠少动、恶风易感、体虚多病、或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细或沉弱等“体虚”之证,涉及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物质代谢、运动等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或低下,故“脾虚证”证候要素具有躯体泛化的趋势和效应。现代研究证明Ca2+/CaM-CaMⅡ信号转导通路在多种疾病发生、多脏器功能紊乱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基于上述Ca2+/CaM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和脾虚证相关研究可以推测:Ca2+/CaM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中医所论述的“脾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等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探讨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研究目的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以“脾虚证”的临床证候要素和病机演变规律研究为基础,提出“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证候模式,并根据Ca2+/CaM相关信号通路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建立"Ca2+/CaM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可能作用”工作假说,以期从Ca2+/CaM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角度深入研究脾虚证病机内涵、证候基础以及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对该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法(苦寒耗气法+游泳力竭法+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并应用红芪提取物和四君子汤反证治疗。通过检测大鼠一般生存状态、每日平均摄食量和每日平均体质增加量、游泳耐力时间、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血清D-木糖含量、小肠组织胃肠激素GAS、MOT、SS、VIP含量等指标评估脾虚证大鼠模型。在成功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检测脾虚证发生过程中以及益气健脾中药(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干预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不同脏器(小肠、胰腺、骨骼肌、肝)组织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CaM信号通路中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磷酸化CaMKⅡ相关蛋白差异表达变化规律。研究结果1.脾虚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怠动少食、被毛稀疏、消瘦拱背、动作迟缓,并伴见每日摄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排便次数增多、肛周污秽,部分动物出现脱肛等“脾虚”症状,脾虚证宏观证候积分显着升高,而且游泳耐力时间明显下降(P<0.05),胃残留率升高而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P<0.05),且以脾虚模型21d组变化显着(P<0.05);2.脾虚7d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脾虚模型14d、21d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以脾虚模型21d组变化显着(P<0.05);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脾虚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 Ca2+-Mg2+-ATPase和SDH活性显着下降(P<0.05),LDH活性显着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脾虚7d组大鼠小肠组织GAS、MOT有降低趋势,SS和VIP含量有升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1d组大鼠小肠组织GAS、MOT显着降低,SS和VIP含量显着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脾虚21d组大鼠小肠组织[Ca2+]i浓度显着升高(P<0.05),但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i浓度显着降低(P<0.05),同时小肠组织Ca2+/CaM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p-CaMKⅡ表达上调(P<0.05),而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 p-CaMKⅡ表达下调(P<0.05)。4.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能够明显改善脾虚大鼠一般生存状态,提高游泳耐力时间和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P<0.05),升高小肠胃肠激素GAS、MOT水平,降低SS、VIP水平(P<0.05),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5.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能够明显提高脾虚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P<0.05),提高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和SDH活性(P<0.05),降低LDH活性(P<0.05),并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6.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能够明显降低小肠组织[Ca2+]i浓度(P<0.05),升高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i浓度;同时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均能下调小肠组织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P<0.05),上调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以及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P<0.05),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研究结论1.采用苦寒破气法、游泳力竭法和饥饱失常法能够成功复建较为理想的脾虚证动物模型,表现为脾虚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较正常大鼠差,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逐渐出现平均每日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肛温降低且游泳耐力时间下降,脾虚证宏观证候积分显着升高;脾虚证大鼠胃残留率升高而小肠推进率减低,血清D-木糖、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胃肠激素GAS、MOT、SS、VIP分泌紊乱,且造模时间以21d为宜。2.脾虚证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存在糖代谢功能低下;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和SDH活性显着下降,LDH活性显着升高,提示脾虚证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细胞能量代谢紊乱。3. 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在脾虚证病程中存在表达差异,在小肠组织以高表达为主:[Ca2+]i浓度升高,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 p-CaMKⅡ蛋白表达上调;而在胰腺、骨骼肌、肝脏组织中[Ca2+]i浓度降低,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 p-CaMKⅡ蛋白以低表达为主。4.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发生涉及机体糖代谢平衡紊乱,而且伴有小肠、胰腺和骨骼肌能量代谢紊乱,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在脾虚大鼠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5.红芪提取物、四君子汤均能改善脾虚大鼠一般生存状态,延长游泳耐力时间,调节胃肠激素GAS、MOT、SS、VIP分泌和胃肠转运功能;提高脾虚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小肠、胰腺、骨骼肌、肝组织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调节小肠、胰腺、骨骼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和CaM、CaMKⅡ、p-CaMKⅡ蛋白正常表达,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着,说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复方四君子汤较单味药红芪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更具有优势。

邓少东[8](2013)在《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设计以巴戟天中低聚糖类成分为研究对象,结合导师组前期研究基础开展巴戟天药材中低聚糖类成分的质控研究,及其低聚糖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一步完善巴戟天药材的质控体系。采用动物体内及体外等实验方法,考察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对肝脏中CYP3A4酶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的口服制剂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拟阿尔海茨默(AD)动物模型,探讨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的抗AD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为其抗AD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采用亲水作用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建立巴戟天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巴戟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以巴戟天低聚糖类提取物的出膏率、低聚糖含量以及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巴戟甲素、耐斯糖为考察指标,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活性炭与D-900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结合溶剂法对巴戟天低聚糖提取物进行纯化,以HPLC-UV-ELSD、UV、LC-MS等方法检测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低聚糖等指标的含量及纯度。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大鼠体肠单向灌流法研究巴戟天低聚糖部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考察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类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点,确定各成分的最佳吸收部位,并考察了 P-gp对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吸收的影响。利用β-D-呋喃果糖苷酶对巴戟甲素进行水解,确定巴戟甲素是否β-D-呋喃果糖苷酶的底物,同时确定巴戟甲素的酶水解产物,并初步研究其酶促反应动力学。以肝脏CYP3A4酶的探针底物氨苯砜,考察不同剂量巴戟天低聚糖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成份巴戟甲素对大鼠肝脏CYP3A4活性的影响,以预测其联合应用CYP3A4亚型酶代谢的药物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D-半乳糖联合Aβ 25-35制备拟阿尔海茨默大鼠模型,连续给予巴戟天提取物(BT)、巴戟天低聚糖部位(BD)、巴戟甲素(BJ)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考察给药前后对AD模型大鼠的体重和脏器系数等的影响;采用试剂盒酶-标仪法测定AD大鼠脑海马区及皮质区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等氧化指标,以及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TchE)、Na+/K+-ATPase、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NO、NOS等指标的含量;采用HPLC-ECD法检测AD大鼠脑海马区及皮质区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其相关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左旋多巴(L-DOPA)的含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考察BJ、BD、BT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中APP、Tau、Caspase-3、SY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巴戟天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分别在2.128~21.28 μ g(r= 0.9993),1.864~18.64 μ g(r=0.9996),1.92~19.2 μ g(r=0.9998),1.912~19.12 μ g(r=0.9995),2.368~23.68 u g(r=0.9994)线性关系良好,其回收率在92.81%~102.8%(n=6)之间。不同产地巴戟天药材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的含量分别在 1.25%~6.07%、0.57%~6.06%、1.61%~6.82%、2.41%~7.71%、3.84%~10.10%之间。巴戟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中各因素对出膏率、低聚糖、巴戟甲素及耐斯糖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溶剂中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次数。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影响。从工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2B1C2D2,即用15倍量的4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后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有显着提高,纯化工艺重现性良好。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巴戟甲素在大鼠体肠单向灌流研究结果表明巴戟甲素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各肠段存在吸收差异,其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不变,表明巴戟甲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P-gp抑制剂对巴戟甲素肠吸收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P-gp对巴戟甲素有肠道外排作用,可减少其肠吸收,说明巴戟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巴戟甲素酶水解研究确定了巴戟甲素为β-D-呋喃果糖苷酶的底物,其水解后得到的单一产物为β-D-呋喃果糖。初步得到该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为:rp=0.9565Cs/(12.8761+Cs),其中Km=12.8761mg·mL-1,Vm=0.9565mg·mL-1·h-1。巴戟天提取物中5种低聚糖成分在大鼠全肠段的吸收速率(Ka)均无显着差异(P>0.05),其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地增加,说明药物不存在自身浓度抑制现象,提示巴戟天提取物中5种低聚糖成分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均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吸收速率依次为:巴戟甲素≥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对不同肠段中各成分的吸收进行比较,总体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成分的吸收具有差异性(P<0.05)。P-gp抑制剂对巴戟天提取物肠吸收的影响考察结果显示盐酸维拉帕米可显着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这种促吸收效果是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引起的,由此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灌胃给药28 d后,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AD模型组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长于空白组,而各给药组明显得到改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在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之比均有所上升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也显着增加。脏器系数测量结果显示,模型组脑、脾、睾丸等脏器系数比正常对照组都降低,而给予BJ、BD、BT治疗后,BD、BT对各脏器系数均有增加的作用,BJ对脑、肝、睾丸等脏器系数有增加的作用。BJ与BD可以提高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及皮质层中SOD、Na+/K+-ATP、GABA,降低MDA、TChE的活性,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可致大鼠脑海马及皮质层的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而分别给予BJ、BD、BT治疗后,均可显着提高大鼠脑海马及皮质层中NE、DA、5-HT的含量,从而达到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的效果。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DA/HVA、NE/E、5-HT/5-HIAA的比值,说明BJ、BD、BT可抑制相关的代谢路径。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可致大鼠脑海马中APP、Tau、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SY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分别给予BJ、BD、BT治疗后,各蛋白表达水平异常的情况均有所缓解,说明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与上调SYP、降低APP、Tau、Caspase-3的表达有关。结论:1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建立的巴戟天低聚糖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为有效评价巴戟天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并结合本研究结果,在此对巴戟天药材中低聚糖的含量限度提出初步的建议:按巴戟天药材干燥品计算,耐斯糖的含量不得少于2%,巴戟甲素的含量不得少于4%,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巴戟甲素的总含量不得少于14%。优选出的巴戟天低聚糖提取工艺各指标性成分含量较高,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工艺的重现性良好,所制得的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度高,已知成分含量大于50%,可用于开发国家规定的五类新药。2巴戟天低聚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巴戟甲素在整个肠段吸收良好,属于高渗透性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本研究将为巴戟甲素设计成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了生物学依据。β-D-呋喃果糖苷酶与巴戟甲素亲和力较强,葡萄糖对巴戟甲素的酶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示机体内的葡萄糖对巴戟甲素的代谢也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巴戟甲素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将为巴戟甲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其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巴戟天低聚糖在全肠段吸收中,其吸收速率依次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推测可能与各成分的分子大小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中,各成分在不同肠段中的Papp均大于0.072 cm·h-1,说明各低聚糖成分在整个肠段中吸收良好,属于高渗透性药物,主要与各成分均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从而易于在肠道中吸收扩散进入体内有关。3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采用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β 25-35并联合长期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发拟AD动物模型。从行为学、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能量代谢、氨基酸、神经递质和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观察了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巴戟天低聚糖可以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其作用机制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提高SOD、Na+/K+-ATP、GABA,降低MDA、TChE的活性;(2)提高神经递质水平;(3)上调SYP,降低APP、Tau、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殷加宝[9](2012)在《对网球运动员忆象比赛状态时脑电及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当今,由于体育运动的专业化和强度化,必然对运动人体科学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运动医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直接接触到人体的一些要害器官、功能等,这些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现代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赋予运动医学更艰难的任务,是要在人体生理极限和病理之间进行训练和比赛,无疑是在生物学边缘范围内进行的,每个运动员成绩的取得都会使其心理和生理几乎处于耗竭状态,运动员基本处于高度的心身应激状态,运动应激是运动训练和运动健身产生效应的生物学基础,也就是说,要使运动员在不超过生理极限的临界情况下取得最佳成绩。机体的组织能量消耗越久,就会对器官功能损害越大,这种应激性损伤机制和作用方式涉及许多方面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脑中枢神经的调控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功能。网球运动既是一项快速多变、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力量与速度结合的运动。一个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能够瞬间起动,迅速移动,立即回位等强健的身体素质、精确全面的攻防技术、稳定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头脑以及高水平的控制和反控制能力,其强度可为亚极量和中等强度,负荷大。网球训练、比赛的时间较长,在运动不同阶段既有无氧代谢,也有有氧代谢,有氧代谢越强,坚持比赛时间越长,取得胜利的机会就越大。如果参加世界级的比赛,又面临较强的对手,加之异地区域比赛、饮食、时差等因素的影响,这时运动员在精神上、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运动员必须具备极其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力,多变的战术还要求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全面的技术,因此,运动员的速度、灵敏、协调以及速度耐力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质的完美表现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高度集中并迅速转换,能够随时对临场变化的技术、战术做出精确分析和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各系统功能的整合和调控的基础,其对稳定机体的内外环境起到独特的作用,但网球专业对神经系统的这种高要求研究甚少,特别是从脑电图和神经递质角度来揭示运动中脑功能变化的文章更少,这便是本人实验探讨的出发点。结合自己的专业而言,体会到在球类运动项目中,对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棒球、垒球等等的机体状况多有研究和评价指标,而对网球运动的监督评价指标较为不足。特别是当今呈现“网球热”的趋势,因此,对网球相关的医学问题的研讨是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通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脑电图及神经递质的采集与整理分析,来揭示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程度与α波的关系,通过对安静时脑电图α波指数的变化,与忆象(对比赛或训练真实场景的逼真想象称为忆象)脑电图及神经递质的变化,了解运动员大脑功能状态,进而判断其运动能力。研究方法:分别选男、女各4名优秀网球运动员,均系18岁以上,曾参加过国际或国内大赛的、并进入前八名的二级以上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在实验前三天均没有用过任何影响脑功能的药物以及仪器。研究结果:(1)安静状态与忆象状态比较后脑电的α波振幅无明显变化,频率略有走高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越高,α波被抑制的程度也就越高。(2)脑中神经递质的变化说明大脑兴奋与抑制。从安静时到忆象时脑内的典型神经递质均有变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个别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从安静到忆象时神经递质主要是从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转向了抑制性。(3)5-羟色胺与多巴胺为拮抗性神经递质存在于大脑内,起到平衡兴奋与抑制的作用。5-羟色胺在安静时主要在右脑较活跃,多巴胺主要活跃在左脑,但在忆象状态时5-羟色胺与多巴胺相互活跃逆转,共同维护大脑中枢的神经活动。研究结论:(1)注意力集中时,α波被抑制。注意力越集中,α波越被抑制(2)安静与忆象时运动员大脑中枢神经递质变化呈规律性,尤其是5-HT与DA的优势脑对比。(3)网球运动员的脑神经在进入忆象比赛阶段大脑的波动具有规律性变化,突出了右利者的大脑活动结构的特征性。

陈地灵[10](2012)在《巴戟天低聚糖巴戟甲素抗老年痴呆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巴戟天是着名的补肾要药,也是广东的道地药材,需种植5年才能采收。长期以来巴戟天的经济价值偏低,以至于道地产区德庆、高要等地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为了开发出高水平的新药,显着提高巴戟天的经济价值,应当对巴戟天主要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老年痴呆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巴戟天低聚糖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巴戟甲素,具有抗老年痴呆症活性。为此,作者在完善巴戟甲素工业化制备工艺、巴戟天药材中巴戟甲素的定性和定量鉴别研究、巴戟甲素纯化工艺及质控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细胞和动物体内外实验结合法,观察巴戟甲素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和Ap致SD大鼠拟痴呆模型的影响,阐明其抗老年痴呆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为其抗老年痴呆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900离子交换树脂对巴戟天低聚糖进行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树脂用量、不同流速和不同pH值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以脱色率和低聚糖保留率综合评价其脱色效果,优选巴戟天低聚糖最佳脱色工艺。而后采用不同浓度乙腈-水双相多次热回流提取法从低聚糖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巴戟甲素原料药。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巴戟天中巴戟甲素定性鉴别方法;采用HPLC-ELSD法建立巴戟天中巴戟甲素定量检测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巴戟甲素对正常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采用A β25-35制备细胞损伤模型,应用MTT和LDH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UNEL试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胞[Ca2+]i,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等指标;采用试剂盒-酶标仪法测定细胞内SOD、MDA和GSH·Px等氧化指标;采用RT-PCR, 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3、BAX、P21、E2F1、CDK4、 NF-κB、JAK2/STAT3等mRNA和蛋白的表达,观察活性成分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影响,探讨巴戟甲素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实验利用硫代乙酰胆碱(ATCh)在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用下分解,生成硫代胆碱(Thiocholine),硫代胆碱与显色剂DTNB迅速作用,生成在412nm处有特征吸收的黄色物质,在酶催化反应的稳态阶段,其吸光值即可代表起始反应速率这一原理,体外评价巴戟甲素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在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评价基础上,采用SD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A β25-35各10μ g制备拟痴呆模型,下设巴戟甲素高、中、低剂量组和巴戟天组,同时设空白组、假手术组和阳性药组;连续灌胃给药25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试剂盒酶-标仪法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等氧化指标,以及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TchE)以及Na+/K+-ATPase等含量;采用HPLC-ECD法检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采用HE染色法检测脑组织中海马椎体细胞和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等相关指标,观察巴戟甲素对A β2535致SD大鼠拟痴呆模型的影响,揭示巴戟甲素抗老年痴呆药理学作用。[结果]脱色工艺研究表明D-900树脂吸附巴戟天低聚糖色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采用动态吸附,柱溶液温度45℃,流速1.0Bv·h-1,上样液pH值6.0。取由脱色工艺得到巴戟天低聚糖,加5倍量80%乙腈热回流提取30min,趁热过滤,滤渣加5倍量55%乙腈热回流提取30min,趁热过滤,取滤液调乙腈至75%,冷藏24h析晶,取结晶重复以上步骤3次,即得纯度达95%的巴戟甲素原料药。巴戟天中巴戟甲素薄层鉴别方法:取巴戟天粗粉1.0g,80%丙酮热回流1.0h,滤过,滤渣加40%乙腈热回流0.5h,滤过,滤液即为供试品溶液。吸取样品溶液3μL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无水乙醇:水:磷酸(3:2.6:2:0.3)、喷10%硫酸乙醇液,在105℃烘至斑点清晰。巴戟天中巴戟甲素定量检测方法:采用HPLC-ELSD法,Rezex RCM色谱柱(Phenomenex,300mm×7.8mm),流动相:超纯水,流速0.6mL· min-1;柱温:35℃;飘移管温度:100℃;载气:空气,流速2.0L·min-1;在此色谱条件下,巴戟甲素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无杂质峰干扰。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的巴戟甲素能促进细胞生长,且存在量效关系。巴戟甲素在100μ g·mL-1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加快,超过此浓度细胞生长开始被缓慢抑制,说明巴戟甲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MTT、LDH和流式细胞法检测结果显示A p25-35诱导PC12细胞的IC50为21.46μ mol· L-1,在该浓度下,细胞凋亡率、[Ca2+]i、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等指标,以及Caspase-3、 BAX、P21、E2F1、CDK4、NF-κB、JAK2/STAT5等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A β25-35对PC12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给予巴戟甲素与Aβ25-35处理后,其以上各项指标皆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提示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巴戟甲素具有保护A 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细胞内[Ca2+]i、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和JAK2/STAT5等促凋亡因子的激活,同时激活P21的表达,抑制CDK4、E2F1等周期蛋白的表达等有关。巴戟甲素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与反应时间具有相关性,反应前50min,随着时间延长,效果越好,反应50min后,保持一定抑制率,不再增大;巴戟甲素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与药物浓度具有相关性,浓度越大,其抑制率越大。灌胃给予巴戟甲素25d后,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Aβ模型组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长于空白组,定位航行总路程明显高于空白组,而各给药组明显得到改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在第一象限(即平台原所在区域)游泳时间(27.36±3.38)s长于其他象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第一象限游泳时间(20.77±5.63)s明显较短,巴戟甲素高剂量组(31.93±3.39)s比空白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在第一象限游泳时间明显延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结果提示Aβ具有神经毒性,可模拟老年痴呆长时记忆障碍特征;给予巴戟甲素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缩短,说明巴戟甲素具有改善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记忆障碍。脏器系数测量结果显示,模型组脑、脾、肾、睾丸等脏器系数比空白组都降低,说明Aβ影响机体脏器功能,而给予巴戟甲素后,各脏器系数相应升高,说明巴戟甲素对老年痴呆大鼠各脏器具有补益作用。各给药剂量组动物脑内氧应激水平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表现为大脑组织中SOD、CAT、GSH-Px活力增加,MDA含量降低,其中高剂量组最明显,可显着增加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P<0.01),脑组织中Na+/K+-ATPase活性显着升高;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显着升高;海马CA1区、大脑皮质和前脑基底核神经元凋亡抑制率明显降低。[结论]采用D-900离子交换树脂建立巴戟天低聚糖的脱色工艺具有显着的脱色效果,低聚糖保留率较高;再从低聚糖中采用不同浓度乙腈-水提取纯化得到巴戟甲素,其工艺稳定,操作简便,耗时比原来节省三分之二,可为大规模工业化制备工艺。实验所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具有巴戟甲素特征斑点,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能定量检测巴戟天中巴戟甲素含量。实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探讨了巴戟甲素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巴戟甲素具有抑制Aβ致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巴戟甲素通过降低细胞内[Ca2+]i,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细胞损伤的发生;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JAK2/STAT5等促凋亡因子的激活,切断Caspase-3执行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的必经之路,发挥抗凋亡作用;同时激活P21的表达,抑制CDK4、E2F1等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以纠正细胞周期的紊乱,使细胞得以正常分化,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体外巴戟甲素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实验说明巴戟甲素具有一定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并呈现量效关系。实验采用β-淀粉样蛋白多肽25-35片段(Aβ25~35)(20μg)于大鼠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诱发制备了拟痴呆动物模型。从行为学、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等方面,观察了巴戟甲素对Aβ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巴戟甲素可以改善Aβ致大鼠痴呆症状,其机制与提高抗氧化能力、激活脑能量代谢、改善胆碱能系统损伤和抑制大脑神经元凋亡等有关。本研究主要创新点1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了巴戟甲素通过降低细胞内[Ca2+]i,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JAK2/STAT5等促凋亡因子的激活,同时激活P21抑制CDK4、 E2F1等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达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2实验通过整体动物实验,揭示了巴戟甲素还可通过激活脑能量代谢、改善胆碱能系统损伤以达到防治老年痴呆症的目的。

二、益气升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后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升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后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焦虑、痴呆大鼠脑功能影像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卒中后精神疾患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常见病理机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卒中后精神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2 卒中后焦虑的中医认识
    3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认识
    4 卒中后精神疾患的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1 磁共振扩散
    2 灌注成像
    3 扩散张量成像
    4 功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焦虑、痴呆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焦虑、痴呆大鼠脑代谢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焦虑、痴呆大鼠功能磁共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影像结果综合讨论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性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影响及体内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脑内神经递质研究现状
        1.1.1 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1.1.2 脑内神经递质与脑缺血类疾病的关系
    1.2 丹红注射液的研究现状
        1.2.1 丹参-红花药对—丹红注射液
        1.2.2 丹红注射液的药理学作用
    1.3 微透析技术在研究脑内代谢中的应用
        1.3.1 微透析的简介
        1.3.2 微透析技术在脑研究中的优势
        1.3.3 脑微透析系统
        1.3.4 MD-HPLC-ECD的在脑内神经递质检测中的优势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MD-HPLC-ECD检测脑内神经递质方法学的建立及优化
    2.1 实验耗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品的配制
        2.2.2 HPLC-ECD检测条件优化
        2.2.3 微透析灌流液和速率优化
        2.2.4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色谱条件的优化结果
        2.3.2 专属性考察
        2.3.3 线性及检测限
        2.3.4 精密度和稳定性考察
        2.3.5 灌流液的选择
        2.3.6 探针体外回收率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MD-HPLC-ECD检测丹红注射液对大鼠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
    3.1 实验耗材
        3.1.1 实验仪器
        3.1.2 药品及试剂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大鼠海马区定位
        3.2.2 脑微透析取样
        3.2.3 HPLC-ECD检测条件
        3.2.4 标准品的制备
        3.2.5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体内回收率实验
        3.3.2 神经递质和酪氨酸检测结果
        3.3.3 DSS线性、检测限及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HPLC-Q-TOF-MS检测丹红注射液在体内代谢产物
    4.1 实验耗材
        4.1.1 实验仪器
        4.1.2 药品及试剂
        4.1.3 实验大鼠
    4.2 实验方法
        4.2.1 给药及采样
        4.2.2 组织处理
        4.2.3 HPLC-Q-TOF MS检测条件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HPLC-MS谱图分析
        4.3.2 化合物MS/MS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现状
        1.2.2 细胞凋亡的研究现状
        1.2.3 益气养血补肾方的配方及药理作用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随机分组
        2.2.2 实验动物训练计划
        2.2.3 复方的制备和给药方案
        2.2.5 实验取材
        2.2.6 指标测试方法
        2.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大鼠体重变化及行为学变化的结果
    3.2 三组大鼠体内CK、BUN、HB和T含量的测定结果
    3.3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的测定结果
    3.4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3.4.1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3.4.2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细胞比率的比较
    3.5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3.5.1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bcl-2 蛋白的表达
        3.5.2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bax蛋白的表达
        3.5.3 三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bcl-2 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4.讨论
    4.1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体重及行为变化的影响
    4.2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血液内CK、BUN、HB、T指标的影响
        4.2.1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血液内CK的影响
        4.2.2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血液内BUN的影响
        4.2.3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血液内Hb的影响
        4.2.4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血液内T的影响
    4.3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组织 5-HT和DA的影响
        4.3.1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组织 5-HT的影响
        4.3.2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组织DA的影响
    4.4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影响
    4.5 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BCL-2 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后大鼠纹状体5-HT及TPH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5-羟色胺的研究现状
        2.1.1 5-羟色胺
        2.1.2 5-羟色胺的合成与代谢
        2.1.3 5-羟色胺对运动疲劳的影响
        2.1.4 不同运动负荷对 5-羟色胺的影响
        2.1.4.1 长时间运动后 5-羟色胺在中枢神经不同区域的表达
        2.1.4.2 运动时间对 5-羟色胺的影响
    2.2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机制
    2.3 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 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3.1.2 实验动物分组
        3.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 SD 大鼠游泳运动负荷的确定
        3.2.1 中等负荷运动负荷的确定
        3.2.2 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的确定
    3.3 样本制备
        3.3.1 取材
        3.3.2 样本石蜡包埋
        3.3.3 切片制备
        3.3.3.1 HE 染色切片制备
        3.3.3.2 免疫组化切片制备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观察指标
        4.1.1 一般情况
        4.1.4 体重变化
    4.2 纹状体 HE 染色切片观察结果
    4.3 纹状体免疫组化结果
        4.3.1 5-HT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3.2 各组大鼠运动后 TPH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5 讨论
    5.1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2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纹状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5.3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纹状体 5-羟色氨含量及代谢的影响
    5.4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纹状体色氨酸羟化酶含量的影响
    5.5 运动引起脑 5-羟色氨升高的机理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复方抗焦虑胶囊药效学研究及机制探讨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马蹄香抗焦虑复方及各组成药物的抗焦虑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二 焦虑动物模型与其机制相关性研究进展
    综述三 焦虑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药理研究
        第一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药效比较一小鼠行为学实验
        实验一 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小鼠明暗箱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小鼠旷场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小鼠自主活动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与九味镇心颗粒药效比较一大鼠行为学实验
        实验一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大鼠旷场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大鼠Vogel饮水冲突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大鼠急性应激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机制探讨
        第一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后大鼠皮层与海马ERK/CREB通路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后大鼠皮层与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后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NE及TH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 -endocrine-immuno,NEI)概述
    2.2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调控的中枢
        2.2.1 下丘脑概述
        2.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2.3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关系
        2.3.1 中枢 NA 能神经元定位与纤维通路
        2.3.2 下丘脑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联系
    2.4 运动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影响
        2.4.1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的调控
        2.4.2 运动对内分泌影响
        2.4.3 运动对免疫机能影响
    2.5 中枢疲劳与神经递质
        2.5.1 中枢疲劳产生机制
        2.5.2 中枢疲劳与神经递质的联系
    2.6 运动对去甲肾上腺素和酪氨酸羟化酶氨酸羟化酶的影响
        2.6.1 去甲肾上腺素的来源、合成及代谢
        2.6.2 运动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2.6.3 不同时间运动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2.6.4 不同运动负荷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2.6.5 运动疲劳对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材料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3.1.3 实验对象与分组
    3.2 方法
        3.2.1 动物造模
        3.2.2 实验取材及样本的制备
        3.2.3 HE 染色
        3.2.4 免疫组化
        3.2.5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身体指标变化
        4.1.1 大鼠一般指标观察
        4.1.2 大鼠体重变化
    4.2 HE 染色结果
    4.3 免疫组化结果
        4.3.1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 NE 的 IOD 的影响
        4.3.2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 TH 的 IOD 的影响
5 讨论分析
    5.1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负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2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分析
    5.3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后大鼠下丘脑 NE 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4 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后大鼠下丘脑 TH 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7)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脾的生理功能及脾虚证研究进展
        1.2.1 脾的生理功能
        1.2.2 脾虚证的理论源流
        1.2.3 脾虚证本质研究
    1.3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3.1 应用苦寒伤中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2 应用破气耗气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3 应用饮食伤脾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4 应用劳倦伤脾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1.3.5 应用复合因素法复建脾虚证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及工作假说的建立
    2.1 前言
    2.2 基于理论与临床的“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的建立
        2.2.1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文献理论
        2.2.2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临床研究
    2.3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内涵探讨
        2.3.1 中医脾虚证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2 中医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3 中医脾虚证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4 中医脾虚证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
        2.3.5 中医脾虚证与能量代谢功能紊乱的关系
        2.3.6 中医脾虚证与运动功能紊乱的关系
    2.4 “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证候模式的研究思路
        2.4.1 基于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思路
        2.4.2 基于Ca~(2+)/CaM信号通路研究“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工作假说及可行性分析
    2.5 深化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意义
        2.5.1 基于脾虚证研究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2.5.2 基于脾虚证实质丰富症状学、疾病学和预防医学研究内涵
    2.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2.6.1 立题依据
        2.6.2 研究目的
        2.6.3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论文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脾虚证大鼠不同组织代谢相关酶活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仪器与动物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方法
        3.3.1 药物制备
        3.3.2 脾虚证大鼠模型制备
        3.3.3 分组与给药
        3.3.4 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观察、宏观证候评估及每日体重增加量、肛温测定
        3.3.5 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测定
        3.3.6 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3.3.7 大鼠小肠组织GAS、MOT、SS和VIP含量测定
        3.3.8 大鼠空腹血糖测定
        3.3.9 大鼠血清胰岛素测定
        3.3.10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测定
        3.3.11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SDH、LDH活性测定
        3.3.12 激光共聚焦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i浓度
        3.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
        3.3.14 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
        3.3.15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脾虚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
        3.4.2 脾虚各组大鼠每日体重增加量和游泳耐力时间比较
        3.4.3 脾虚各组大鼠肛温和宏观证候积分比较
        3.4.4 脾虚各组大鼠每日摄食量和血清D-木糖含量比较
        3.4.5 脾虚各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比较
        3.4.6 脾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含量比较
        3.4.7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GAS和MOT含量比较
        3.4.8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S和VIP含量比较
        3.4.9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0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DH、LDH活性比较
        3.4.11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2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3.4.13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4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SDH、LDH活性比较
        3.4.15 脾虚各组大鼠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3.4.16 脾虚各组大鼠肝脏组织SDH、LDH活性比较
        3.4.17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组织[Ca~(2+)]i浓度比较
        3.4.18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肝组织[Ca~(2+)]i浓度比较
        3.4.19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0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1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2 脾虚各组大鼠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3.4.23 脾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4.24 脾虚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4.25 脾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4.26 脾虚各组大鼠肝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3.5 讨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证大鼠不同组织代谢相关酶活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仪器与动物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药物制备
        4.3.2 脾虚证大鼠模型制备
        4.3.3 分组与给药
        4.3.4 大鼠一般生存状况、宏观证候评分及每日体重增加量、肛温测定
        4.3.5 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测定
        4.3.6 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4.3.7 大鼠小肠组织胃肠激素GAS、MOT、SS和VIP含量测定
        4.3.8 大鼠空腹血糖含量测定
        4.3.9 大鼠血清胰岛素测定
        4.3.10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测定
        4.3.11 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SDH、LDH活性测定
        4.3.12 激光共聚焦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2+)]i浓度
        4.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
        4.3.14 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肠、胰腺、骨骼肌和肝组织CaM、CaMKⅡ、p-CaMKⅡ蛋白表达
        4.3.13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
        4.4.2 各组大鼠每日体重增加量和游泳耐力时间比较
        4.4.3 各组大鼠肛温和宏观证候积分比较
        4.4.4 各组大鼠每日摄食量和血清D-木糖含量比较
        4.4.5 各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比较
        4.4.6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含量比较
        4.4.7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GAS和MOT含量比较
        4.4.8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S和VIP含量比较
        4.4.9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0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1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2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3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4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5 各组大鼠肝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
        4.4.16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SDH和LDH活性比较
        4.4.17 各组大鼠小肠、胰腺组织[Ca~(2+)]i浓度比较
        4.4.18 各组大鼠骨骼肌、肝组织[Ca~(2+)]i浓度比较
        4.4.19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0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1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2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CaM、CaMKⅡ基因表达量比较
        4.4.23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4.24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4.25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4.26 各组大鼠肝组织CaM、CaMKⅡ和p-CaMKⅡ蛋白表达比较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本论文的创新点
全文结论
研究展望
英语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部分
    第一章 巴戟天研究进展
        第一节 巴戟天药材研究进展
        第二节 巴戟天低聚糖研究进展
        第三节 巴戟甲素研究进展
    第二章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
        第一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第三节 A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评价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章 巴戟天低聚糖有效部位质控研究
        第一节 巴戟天低聚糖类有效成份含量测定研究
        第二节 巴戟天低聚糖提取工艺研究
        第三节 巴戟天低聚糖部位纯化工艺研究
    第二章 巴戟天低聚糖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第一节 巴戟甲素单向灌流在体肠实验研究
        第二节 巴戟甲素酶水解动力学研究
        第三节 巴戟天低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第四节 巴戟天低聚糖对大鼠肝脏中CYP3A4的影响
    第三章 巴戟天低聚糖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
        第一节 对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相关脏器的影响
        第二节 对A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胆碱能、氨基酸类递质以及其它指标的影响
        第三节 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的影响
        第四节 对AD模型大鼠海马脑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对网球运动员忆象比赛状态时脑电及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与特点
        1.4.1 网球运动的起源
        1.4.2 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1.4.3 网球运动的特点
2 文献综述
    2.1 脑电图
        2.1.1 脑电图的界定
        2.1.2 脑电图的产生
        2.1.3 脑电波的分类
        2.1.4 脑电图的发展简史
    2.2 神经递质
        2.2.1 神经递质的界定
        2.2.2 神经递质的产生
        2.2.3 神经递质间的相互作用
        2.2.4 神经递质的分类
        2.2.4.1 胆碱类
        2.2.4.2 单胺类
        2.2.4.3 氨基酸类
        2.2.5 神经递质的简史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研究法
        3.2.3 数据统计法
    3.3 研究步骤
        3.3.1 描记前准备
        3.3.2 实验准备
        3.3.3 忆象内容
        3.3.4 忆象细则
        3.3.5 整理
    3.4 研究仪器
        3.4.1 设备简介
        3.4.2 设备用途
        3.4.3 设备特点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脑电指数比较
        4.1.1 安静状态与忆象状态全脑ɑ波优势频率变化
        4.1.2 安静状态与忆象状全脑态ɑ波幅度变化
        4.1.3 个人安静状态与忆象状态全脑ɑ波指数变化
        4.1.4 个人安静状态与忆象状态左右枕区ɑ指数变化
    4.2 神经递质变化比较
        4.2.1 安静状态与忆象状态全脑神经递质变化情况
        4.2.2 安静状态与忆象状态左右脑各神经递质变化
    4.3 讨论
        4.3.1 Ach
        4.3.2 NE
        4.3.3 5-HT/DA
        4.3.4 谷氨酸/γ -氨基丁酸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巴戟天低聚糖巴戟甲素抗老年痴呆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研究部分
    第一章 老年痴呆症研究现状
        第一节 老年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抗老年痴呆药物研究进展
        第三节 老年痴呆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第四节 老年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章 巴戟天研究进展
        第一节 巴戟天糖类研究进展
        第二节 巴戟甲素研究进展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评价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章 巴戟甲素制备工艺及质控技术研究
        第一节 D-900树脂对巴戟天低聚糖脱色工艺研究
        第二节 巴戟甲素制备工艺研究
        第三节 巴戟天中巴戟甲素的薄层鉴别
        第四节 巴戟天中巴戟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第二章 巴戟甲素对A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巴戟甲素抗Aβ25-35诱导分化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二节 巴戟甲素对AD细胞损伤模型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第三节 巴戟甲素对AD细胞P21、CDK4、E2F1、BAX、NF-κB p65、Caspase-3等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巴戟甲素对A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JAK2/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三章 巴戟甲素对Aβ模型大鼠的影响
        第一节 巴戟甲素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评价研究
        第二节 巴戟甲素对Aβ25-35致大鼠痴呆模型行为学及相关脏器的影响
        第三节 巴戟甲素对Aβ模型大鼠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及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巴戟甲素对Aβ模型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第五节 巴戟甲素对Aβ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特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巴戟天药材及巴戟甲素原料质量研究相关图谱
    附录Ⅱ 动物实验相关图谱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益气升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后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焦虑、痴呆大鼠脑功能影像的干预作用研究[D]. 张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影响及体内代谢研究[D]. 陈勇勇. 西北大学, 2016(04)
  • [3]八珍加肉桂补骨脂汤对运动疲劳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以然. 山东体育学院, 2015(05)
  • [4]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后大鼠纹状体5-HT及TPH含量的变化[D]. 罗贯军. 成都体育学院, 2014(01)
  • [5]复方抗焦虑胶囊药效学研究及机制探讨Ⅱ[D]. 史淑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6]不同时间和负荷运动对大鼠下丘脑NE及TH等相关指标的影响[D]. 李阳. 成都体育学院, 2014(01)
  • [7]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 段永强. 兰州大学, 2014(10)
  • [8]巴戟天低聚糖益脑作用机制研究[D]. 邓少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对网球运动员忆象比赛状态时脑电及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D]. 殷加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巴戟天低聚糖巴戟甲素抗老年痴呆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地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补气养阳活血安神中药复方对急性耐力运动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