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2年濮阳市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1997—2002年濮阳市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一、濮阳市1997~2002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二平[1](2020)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设计研究 ——以郑州和开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人口正步入老龄化阶段,预计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猛增至19.6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形势愈发严重,半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逐年上升,居住与照料问题更为突出。老年人需要能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的养老机构来解决居住和照料问题。政府部门以及国家卫健委组织为解决这一现象颁布多项政策,倡导医养结合类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和创新,规范行业标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当前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养老设施设计和养老服务体系还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如何设计出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也是建筑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当前研究主要分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类型讨论、医疗方面的功能配置与组织流线、老年康复景观设计等。但是,针对医养环境现状、医养结合的深度、以及老年人对医养环境的需求研究比较欠缺。“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养老建筑发展需要数据支撑,要将需求和设计策略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需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收集有关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数据,分析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环境是否满足老年人需求,有针对性的优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疗与康养环境。本文以文献回顾为基础,将国内外关于医和养结合的相关政策和环境设计研究成果做了归纳总结,结合我国当前医养结合的模式,以及医疗和康养方面的主要关注点,提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评估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证案例调研中。本研究调研了郑州和开封两个城市共五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研收集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分析老人对环境的使用感受和认知评价等,分别从“医”与“养”两个角度展开对机构环境现状和使用满意度的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a.机构基本信息,例如机构建设时间和规模等;b.医疗服务现状,例如医疗空间配置、医养结合深度、医疗服务未满足度;c.康养服务现状,例如居住空间现状、活动空间现状、采光满意度、安静满意度、私密满意度等。根据实证调研,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郑州和开封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现状和使用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状环境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建筑环境优化策略。本文使用循证设计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评估方法,以郑州和开封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为例,提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建筑环境优化策略,对未来养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颜文君[2](2020)在《K市慢性病管理及其完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阻肺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据统计K市与慢性病相关联的疾病死因占全部死因的80%以上。为了更好的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K市逐步开展了对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的探索,同时以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大慢性病的防控投入。通过探讨K市慢性病管理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特点和目前影响工作开展的因素,提出符合K市实际的慢性病管理对策建议,为推动K市慢性病管理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资料收集、访谈归纳和深入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K市慢性病管理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之处,深入观察了解目前制约K市慢性病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慢性病患者的真正诉求。目前的研究如下:通过K市慢性病管理现状可以看出目前K市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政策组织日益完善、信息化管理提升效率、建立动态的慢性病监测体系和推动全民健身成为常态等。而同时K市慢性病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慢性病管理人力资源薄弱,卫生平台信息未完全共享,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全民健康氛围不足等。通过对K市慢性病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慢性病管理经验和黑龙江、北京等地摸索出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为K市慢性病管理提供借鉴,对优化K市慢性病管理提出可行的建议。针对目前存在问题,从加强慢性病人才队伍建设、扩展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提升全民健康氛围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K市慢性病管理体系,以最大程度地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促进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最广范围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工作。

高一程[3](2019)在《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调对赤拟谷盗的熏蒸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检疫是国家为了防止有害性的农作物病虫草同农产品的运输扩散而传播的一系列措施,它是限制人为因素而造成病虫草害传播的根本措施。目前针对检疫性有害昆虫的化学熏蒸处理是其检疫除害的主要技术措施,常用的熏蒸药剂有溴甲烷和磷化氢。溴甲烷可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的消耗和破坏,磷化氢剧毒、有腐蚀性、高度易燃和对环境有害。目前针对仓储害虫的防治工作中,使用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无毒处理技术正在兴起。本研究拟以赤拟谷盗为靶标害虫,研究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气调及其和溴甲烷混合使用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探明在集装箱中充氮气和二氧化碳对熏蒸剂溴甲烷的增效作用。在降低溴甲烷使用量的同时,探索其替代检疫处理技术,为该技术在植物检疫工作除杀相关鞘翅目检疫性害虫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各温度条件下,95%和99%的氮气气调处理对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中,在30℃条件下,99%氮气熏蒸处理6 d,赤拟谷盗幼虫的死亡率为100%;处理4 d时,成虫死亡率可达100%。在25℃条件下,95%的氮气浓度分别处理8 d和9 d,即可使赤拟谷盗的成虫和幼虫的死亡率均达到100%。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对95%和99%氮气浓度充氮气调防治赤拟谷盗具有显影响。与25℃条件相比,在30℃条件下,两种氮气浓度处理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校正死亡率达到100%时所用时间明显缩短。2.在20%和40%二氧化碳浓度水平下,处理6 d和8 d时40%二氧化碳浓度对赤拟谷盗幼虫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显着高于20%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其中,40%二氧化碳浓度处理8 d后,对赤拟谷盗幼虫和成虫的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3.通过过氮气气调的方法使集装箱中的氮气浓度达到95%左右时,使用溴甲烷常规用量的50%熏蒸处理,即可达到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成虫100%的杀虫作用。通过二氧化碳气调的方法使集装箱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左右时,使用溴甲烷常规用量的75%熏蒸处理,即可达到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成虫100%的杀虫作用。

蔡群娣[4](2019)在《区分HIV-1近期与长期感染间接ELISA法的建立与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为艾滋病)的病原体,HIV感染的潜伏期一般8-10年。传统免疫学方法检测抗HIV抗体,只能判断是否感染HIV,不能区分HIV新发感染,难以准确监测HIV流行趋势及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基于横断面样本估算HIV新发感染率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在近年来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尚未有公认的金标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HIV-1跨膜糖蛋白gp41中57氨基酸多肽(gp41-p57)能够区分HIV-1近期和长期感染,但具体的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序列,以及HIV不同基因型氨基酸的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研究目的研究gp41-p57多肽抗原在区分HIV-1近期和长期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抗原决定簇及其基因型特异性,初步建立基于我国流行的HIV-1基因亚型gp41抗原区分HIV近期和长期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为HIV新发感染率的监测、预防或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方法1.基于HIV gp41-p57序列,通过人工合成10条长短不一的系列短肽为检测抗原,以间接ELISA法研究其与HIV-1近期和长期感染样本的免疫反应特征,分析gp41多肽的抗原决定簇。2.合成源自我国流行的CRF01AE、B、CRF07BC和CRF08BC四种亚型的gp41-p57多肽,以间接ELISA法研究其与HIV-1不同基因亚型感染样本的免疫反应特征,分析gp41-p57基因型特异性。3.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和间接ELISA法分析所纯化目的蛋白的免疫活性,获得包含HIV-1 CRF01AE、B、CRF07BC和CRF08BC亚型gp41p57的融合蛋白MP4。4.以融合蛋白MP4为检测抗原,建立区分HIV-1近期和长期感染的间接ELISA法,通过与商品化试剂盒LAg-Avidity EIA检测结果比较,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研究结果1.确定了HIV gp41-p57多肽中QKFLG和GKIIC序列是区分HIV-1近期感染和长期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抗原决定簇。p57多肽两端序列EAQQHLLQLT和WNSSWSN可能影响抗原抗体的识别或结合。基于p57多肽建立的方法与商业化试剂盒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0.923,约登指数为0.92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87。说明HIV-1 gp41-p57多肽可作为区分HIV-1近期感染和长期感染方法的检测抗原。2.HIV不同基因型的gp41p57多肽序列存在差异,影响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将来自HIV-1优势基因型的gP41-p57多肽混合后作为检测抗原,可以提高检测方法灵敏度。3.与商业化试剂盒比较,基于融合蛋白MP4的检测方法对37份纵向样本和159份横断面样本的检测结果的一致率分别为0.890和0.730,灵敏度分别为90.91%和96.85%,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71.88%,近期感染预测值分别为88.24%和85.19%,长期感染预测值分别100.00%和85.19%。基于融合蛋白MP4的检测方法对159份样本重复检测三次,仅7份样本(4.40%)结果不完全一致,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为95.60%。研究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区分HIV-1近期和长期感染的gp41多肽抗原决定簇及其基因型特异性。基于我国HIV主要基因亚型gp41抗原的融合蛋白MP4,初步建立了区分HIV-1近期感染和长期感染的间接ELISA法。

胡丽君[5](2017)在《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其DNA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沙门氏菌是引发全球性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经将其列为具有中等危害和严重危害的食物传播性病原。蛋及其制品、蔬菜、肉类等均是沙门氏菌重要的传播途径。在2 500多种沙门氏菌血清型中,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ser.Enteritidi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ser.Typhimurium)及海德尔堡沙门氏菌(Salmonella ser.Heidelberg)是常见的3种致病血清型。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上述血清型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将在食品安全保障、公共卫生监测以及禽病预防和控制中发挥巨大作用。另外,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一直以来也是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通过对耐药性的监测,不仅对防控沙门氏菌疫情暴发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数据支持。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对食源性疫情暴发的检测和监控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在食品安全方面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众多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中,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仍较耗时,且技术要求和检测成本均较高,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DNA等温扩增技术,尤其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已经在众多领域的微生物病原体检测方面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首先,本研究将通过对147株分离自蛋及其制品和鸡肉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耐药基因分析等方面对3种常见血清型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为沙门氏菌监控及流行病学调研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其次,首次对肠炎沙门氏菌的2种特异性检测目的基因prot6E和sef A基因的DNA序列及其产物蛋白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为肠炎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再次,首次应用Genie III系统分别建立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LAMP方法分别对食品中的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检测,为食品及其所在环境中的沙门氏菌的检测及监测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另外,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细菌学分析手册(Bacteriological Analytical Manual,BAM)标准方法为参照,首次对新型等温扩增仪器3M Molecular Detection System(MDS)、ANSR Pathogen Detection Syste(PDS)和Genie III检测沙门氏菌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上述及相关检测系统的选择、使用、评估及新检测系统的研发等提供支持。目前,国内外传统检测方法种分离沙门氏菌所选用的增菌液和培养基种类繁多,且各种增菌液和培养基的分离效果的比较研究甚少。因此,本研通过对3M MDS和ANSR PDS仪器推荐的非选择性增菌液(蛋白胨缓冲液;buffered peptone water,BPW)与FDA BAM推荐使用的非选择性增菌液(乳糖肉汤;lactose broth,LB)在增菌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应用该两种方法对非选择性增菌(pre-enrichment)和选择性增菌(enrichment)后的样品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FDA BAM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更适宜的增菌液。最后,本研究探究存储温度及时间对待检样品氯化镁孔雀绿(Rappaport-Vassiliadis,RV)和连四硫酸盐(Tetrathionate,TT)增菌液中沙门氏菌存活的影响,旨在为完善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新试剂的研发,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法规及降低工业界检测成本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进而提高检测及监测食源性疾病爆发的能力,确保食品安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47株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肠炎沙门氏、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菌株的进化随时间、地域、来源的不同呈现多样性,且菌株间存在种间水平基因转移。2.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147株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的耐药菌株携带耐药基因不同。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表型多于海德尔堡沙门氏菌,鸡肉源性的沙门氏菌携带耐药基因表型多于蛋及其制品。另外,肠炎沙门氏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非常普遍,鼠伤寒沙门氏菌主要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或)磺胺类抗生素,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主要抗氨基糖苷类和磷酶素类抗生素。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菌株的分离率高于肠炎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此外,随时间推移,沙门氏菌的耐药率和耐药谱均有不断增加及拓宽趋势。3.对比分析68株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prot6E和sef A基因在菌株中的DNA序列及其产物蛋白结构,上述2种基因历经长期进化,仍具较高保守性。其中,发现prot6E基因存在2种非同义突变,但其突变前后蛋白结构的差异十分微小。而sef A基因虽仅存在1种非同义突变,但其蛋白结构的差异较为显着。4.成功建立了基于prot6E基因检测肠炎沙门氏菌的LAMP方法。该方法应用Genie III检测系统,耗时短、操作简便、特异性强,且灵敏度高。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蛋制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蛋制品中肠炎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5.应用Genie III成功建立了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LAMP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可将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炎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区别开来;反应灵敏度高于real-time PCR 100倍。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蛋制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蛋制品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6.应用传统检测方法、等温扩增检测系统(3M MDS、ANSR PDS、Genie III)和real-time PCR分别对沙门氏菌纯培养物、蛋及蛋制品、绿叶蔬菜样品中沙门氏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3M MDS、ANSR PDS及Genie III检测系统均适用于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且3M MDS准确率最高。7.对BPW和LB两种增菌液的增菌效果比较发现,使用BPW增菌液进行增菌培养时,3M MDS和ANSR PDS的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方法一致,应用LB增菌液进行增菌培养后,两种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样品数均少于传统检测方法,但针对该两种方法分别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未见统计学差异。对于3M MDS和ANSR PDS检测系统检测蛋制品中的沙门氏菌,BPW作为非选择性增菌液要优于LB。应用3M MDS和ANSR PDS检测RV和TT增菌样品结果表明,选择性增菌液RV优于TT。8.对136份蛋制品的RV和TT增菌后的样品于4℃条件下保存,于0-60天内选取不同时间分别进行监测,结果发现,RV增菌液保存的阳性样品数未见变化,效果优于TT增菌液(12份阳性样品转为阴性)。XLD和HE培养基检测效果优于BS培养基。

孟祥鹏[6](2016)在《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052014年期间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分布特征,探讨引起泰安市布病疫情上升的影响因素,专题调查泰安市布病疫情高发区流行状况及原因,为制定和完善泰安市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052014年泰安市人间布病发病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选择2015年泰安市布病确诊病例及可比性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泰安市整体布病发病危险因素;选择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开展专题现况调查,描述该村人群感染情况及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对比分析病例组家庭和对照组家庭的相关因素,寻找该高发区布病发病危险因素。20052014年布病发病趋势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比值比(odds ratio,O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影响因素的关联强度。结果1.20052014年泰安市累计报告布病病例164例,各年度发病率在01.47/10万之间波动,平均年发病率为0.30/10万,20052014年泰安市布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rs=0.71,P<0.05),其中20122014年上升尤为明显,且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与近年来全国、山东省布病发病趋势相比,泰安市真正出现疫情快速上升是在2012年以后,略滞后于全国和山东省;从时间分布来看,泰安市布病第二、第三季度发病较为集中;泰安市布病发病有地区差异,发病率最高的为岱岳区,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30,P<0.01);从性别分布来看,泰安市布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29.72,P<0.001),性别比为2.47;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2岁,3069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6.59%;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全部病例的84.76%。2.2015年泰安市110例布病确诊病例中,81例曾与羊有明确接触史,占病例总数的73.64%,其次是牛,共16例,占病例总数的14.55%,其他动物的暴露比例较低,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羊接触(OR=10.57,95%CI:5.6519.75)、牛接触(OR=6.07,95%CI:1.7221.49)暴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可增加患布病的风险;2015年确诊病例中,65.45%的病例有饲养接触史,18.18%有牲畜屠宰史,9.09%有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史,而对照组中有该三项暴露史的分别占13.64%、8.18%、0.91%,病例组在该三种接触方式的暴露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R值分别为12.00(95%CI:6.1323.49)、2.49(95%CI:1.085.79)、10.90(95%CI:1.3786.68),病例组和暴露组在贩运、交易等接触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为牲畜饲养史、屠宰史及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史,OR值分别为20.64(95%CI:9.8443.33)、5.04(95%CI:1.8513.70)、28.12(95%CI:3.31238.95)。3.对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开展专题血清学调查,309份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9份,阳性检出率为2.91%;029岁和70岁以上共检测了55份,未检出阳性标本,3069岁共检测254份,检出阳性9份,检出率为3.54%,3069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069岁各年龄组均有阳性标本检出,阳性检出率介于2.22%4.35%之间,其中6069岁组检出率最高,为4.35%,3039岁组检出率最低,为2.22%。4.对泰安市某布病高发村以家庭为单位信息进行发病因素的调查,共得到调查问卷112份,其中病例组家庭31份,对照组家庭81份;调查结果显示,在该村影响布病发病的家庭因素是厨房内生、熟案板是否分开、家庭成员平均每天洗手是否大于10次和是否从事生肉加工,其中生、熟案板分开(OR=0.23,95%CI:0.080.66)和平均每天洗手10次以上(OR=0.29,95%CI:0.110.80)是保护性因素,从事生肉加工(OR=3.28,95%CI:1.258.61)是危险因素。结论1.泰安市近年来人间布病发病率逐步上升,其中201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且疫情波及地区不断扩大。2.泰安市人间布病的传染源主要与羊、牛有关,暴露危险因素主要为饲养牲畜、屠宰牲畜及畜产品加工,暴露组患病风险可达到非暴露组的528倍。3.在泰安市布病高发区,感染率已达到2.91%,以家庭为单位得到的发病影响因素为厨房内生熟案板是否分开、家庭成员平均每天洗手是否大于10次和是否从事生肉加工,其中生熟案板分开和平均每天洗手10次以上是保护性因素,从事生肉加工是危险因素。

王胜启,李静,郭玉琪,钱成,马艳艳,张新,侯瑞生[7](2016)在《新形势下输入性疟疾疫情防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输入性疟疾逐年增加。以河南为例,近三年无本土病例发生,而输入性疟疾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不仅给国家带来经济和健康风险,同时也给疟疾防控和消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在对输入性疟疾防控诸多困难分析研究表明,加强组织管理是疟防工作成败的关键;强化技术培训是疟防工作的基础;综合性防治措施是疟防工作的核心;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是防控疟疾的重要手段;强化联防联控是疟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沙莎[8](2012)在《2007~2011年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该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及行业的分布,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影响该人群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行为的因素,寻求有效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素质的对策,便于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方法:选择20072011年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食品以及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33034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皮肤检查、X线胸透、大便培养和肝功能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sAg),重点检查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情况。对检测所得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食品以及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33034人;性别方面,女性较多,共22021人,占总数的66.66%;不同年龄,范围在3039岁最多,共10002例,占总数的30.28%;不同行业,在公共场所内从业人员较多,共21473例,占总数的65%。不同企业,国有企业较多,共21873例,占66.21%。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共17241例,占52.19%。此次调查中,20072009年总体比较,检出阳性430例人员,其中HBsAg阳性425例,占总检出人数的98.84%;活动性肺结核4例,占0.93%;伤寒1例,占0.23%;痢疾、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未有检出。不同性别上,男性检出HBsAg阳性率为2.02%,高于女性阳性率1.24%;不同行业上,从事食品行业HBsAg阳性率为0.96%,低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阳性率1.79%;不同企业上,国有企业HBsAg阳性率为1.32%,低于个体企业阳性率1.86%;不同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的受检人数最多,为14790人,其中检查结果是阳性的286人,阳性率为1.93%。20072009年中各年分别进行比较,在不同行业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食品行业;不同企业上,2007与2008年,国有企业的阳性检出率低于个体企业;不同文化程度上,2007年,初中及以下检出阳性率高于学历为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2008年,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阳性检出率低于初中及以下。20102011年,两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的14例阳性人员,其中ALT阳性13例,占总检出人数的92.86%;活动性肺结核1例,占7.14%;伤寒、痢疾和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未有检出。结论:1.性别上,男性从业人员人数少于女性;年龄上,在3039岁人数最多;行业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多于食品从业人员;单位性质上,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多于个体;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最多。2.20072009年,三年总检出率比较有差异,且检出率2007与2008年均高于2009年。3.20102011年,两年总检出率比较无差异。4.长春地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从业人员性别、从事的行业、所在单位的经营性质及学历。

汤泓[9](2012)在《长宁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长宁区2005-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2011年手足口病聚集性事件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系统描述长宁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对2010年长宁区管理的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了解手足口病的经济负担;综合探讨手足口病的干预措施效果,为改进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上海市长宁区2005-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收集2009-2011年长宁区手足口病聚集性事件调查处置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采集聚集性病例、监测点医院临床诊断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学分型,描述其病原学特征;对2010年长宁区管理的手足口病病例,经知情同意后,通过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进行经济负担调查,分析手足口病疾病负担。[结果]1.2005-2011年长宁区共发生手足口病2575例,年平均发病率59.7/10万。全区10个街道/镇均有病例发生,年平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新泾镇(184.7/10万)、周桥(64.3/10万)、程桥(60.9/10万),发病率居后3位的是天山(23.6/10万)、新华(25.7/10万)、华阳(31.8/10万)街道。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发病趋势,春末夏初(5-7月)、秋末冬初(10-12月)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0.6%、24.8%。以男性发病为主,男女比例为1.5:1;0-6岁的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92.7%(2387/2575);主要发病人群为幼托(54.1%)和散居儿童(37.5%)。2009年-2011年对406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74.1%,病毒型别以EV71(34%)和CoxA16(22%)为主,存在其他肠道病毒(14%)及混合感染(0.2%)情况。EV71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成为优势毒株,不同年份的病毒型别构成有显着差异(P<0.05)。2.2009年-2011年长宁区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事件117起,波及3422人,发病491例,平均罹患率为14%(4.7%-100%),报告重症病例2例;全区10个街道均有发病,主要发生在幼托机构(85%,100/117),家庭及社区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4-6月、10-12月,分别占34%(40/117)、41%(48/117);报告单位以疾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疫情监测发现为主(57%,67/117),疫情报告至末例发病及至疫情高峰的间隔时间≤0d的事件起数分别占51%(60/117)、95%(111/117),不同场所发生的事件报告来源、罹患率均有显着差异(均P<0.05);分析93起事件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由EV71和CoxA16单一病毒感染的事件分别为35起、24起,并存在EV71和CoxA16合并感染的事件(4起),涉及重症病例的事件均为感染EV71病毒;不同年份事件的病原型别构成无显着差异(P>0.05),EV71型呈上升趋势。每起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d(0-17d),病毒不同型别及关班与否对疫情持续时间未发现明显影响(P>0.05)。3.对367例手足口病病例的经济负担调查显示,门诊病例平均费用为396.3±153.4元(134.0-804.0元),住院病例平均费用为2905.9±741.2元(1880.0-6300.0元)。门诊总费用的影响因素中,不同性别、3岁以下儿童与3岁及以上儿童无差异(P>0.05),发热儿童高于不发热儿童。住院总费用的影响因素中,不同性别、年龄及发热症状均无显着差异(P<0.05)。门诊病例的直接医疗费用发热病例高于不发热病例;直接非医疗费用(包括交通费、营养费等)女性高于男性,发热病例高于不发热病例;间接损失3岁以下儿童高于3岁以上儿童(均P<0.05)。伴有发热症状的住院病例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高于不伴有发热的病例(均P<0.05)。4.长宁区手足口病发病以散发为主,对散发病例开展以健康教育、家访、指导消毒隔离等系列防控措施;一旦发现聚集性事件,及时核实疫情,落实消毒隔离、关班/关园等综合防控措施,117起聚集性事件仅2起达到暴发疫情级别,可见目前以病例隔离、病原检索、关班/关园、家访及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是行之有效的。[结论]1.长宁区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无明显的地区性,呈现季节性发病趋势。2.防控手足口病的重点场所为幼托等集体单位,防控关键时期为4-7月、10-12月,防控重点人群为0-6岁的学龄前儿童。3.住院病例的经济负担高于门诊病例,伴有发热症状的病例疾病负担更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防止住院病例和重症病例的发生,是减轻疾病负担的关键。4.提高手足口病聚集性事件报告的及时性,是有效控制疾病蔓延的关键。5.开展病原检索有助于防范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6.目前以病例隔离、病原检索、关班/关园、家访及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有效的。

钟森,扈晓宇[10](2011)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病的现况和展望》文中提出文章探讨了近20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病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外,同时,分析了目前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濮阳市1997~2002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濮阳市1997~2002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设计研究 ——以郑州和开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老龄化现状及养老特点
        1.1.2 中国老龄化现状
        1.1.3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前景和研究趋势
    1.2 研究问题、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定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回顾法
        1.4.2 实证调研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研究回顾
    2.1 相关概念和现状阐述
        2.1.1 老年人的特点
        2.1.2 养老机构的类型特征
        2.1.3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类型特征
    2.2 国内外有关养老机构环境的研究
        2.2.1 国内有关养老机构环境的研究
        2.2.2 国外有关养老机构环境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评估方法
    3.1 国内外老年人环境评估量表简述
    3.2 医疗方面的环境评估方法
        3.2.1 医疗空间配置方面的评估方法
        3.2.2 医养结合深度方面的评估方法
        3.2.3 医疗需求未满足度方面的的评估方法
    3.3 康养方面的环境评估方法
        3.3.1 居住空间的评估方法
        3.3.2 活动空间的评估方法
    3.4 调研和分析方法
        3.4.1 观察表
        3.4.2 问卷
        3.4.3 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证案例
    4.1 案例1 开封市某邦健康公寓
        4.1.1 周边场地环境及建筑布局
        4.1.2 医疗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1.3 居住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1.4 活动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1.5 调研数据分析和讨论
    4.2 案例2开封某光老年之家
        4.2.1 周边场地环境及建筑布局
        4.2.2 医疗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2.3 居住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2.4 活动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2.5 调研数据分析和讨论
    4.3 案例3 河南省某养老公寓
        4.3.1 周边场地环境及建筑布局
        4.3.2 医疗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3.3 居住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3.4 活动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3.5 调研数据分析和讨论
    4.4 案例4 某馨阳光城老年公寓
        4.4.0 活动空间设计及功能分布
        4.4.1 周边场地环境及建筑布局
        4.4.2 医疗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4.3 居住空间设计及功能分布
        4.4.4 活动空间设计及功能布局
        4.4.5 调研数据分析和讨论
    4.5 案例5 郑州某弘养老院
        4.5.1 周边场地环境及建筑布局
        4.5.2 医疗空间设计及功能分布
        4.5.3 居住空间设计及功能分布
        4.5.5 调研数据分析与讨论
    4.6 案例总结
    4.7 本章小结
5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优化策略
    5.1 医疗空间
        5.1.1 规划和建筑设计层面的建议
        5.1.2 细节设计层面的建议
        5.1.3 智能化设计层面的建议
    5.2 康养空间
        5.2.1 规划和建筑设计层面的建议
        5.2.2 细节设计层面的建议
        5.2.3 智能化设计层面的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K市慢性病管理及其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评论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K市慢性病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保障
    二、组织体系
    三、具体措施
        (一)一级预防重在健康理念
        (二)二级预防重在发现筛查
        (三)三级预防重在干预管理
第二章 K市慢性病管理成效、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K市慢性病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政策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二)信息管理提升效率
        (三)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四)全民健身渐成常态
    二、K市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健康氛围不足
        (二)慢性病管理人力资源薄弱
        (三)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四)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未完全实现信息共享
    三、K市慢性病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全民健康政策制定滞后
        (二)财政投入仍显不足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启示
    一、国外慢性病管理经验
        (一)美国模式
        (二)德国模式
        (三)法国模式
    二、国内模式
        (一)黑龙江模式
        (二)北京模式
    三、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对K市的启示
第四章 K市慢性病管理的完善建议
    一、促进全民健康氛围形成
        (一)增强政策支持
        (二)倡导全社会参与
    二、加快慢性病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全面培养全科医生
        (二)探索志愿者参与的管理方式
    三、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完善考核机制
        (二)完善薪酬和晋升制度
        (三)拓宽筹资渠道
    四、扩展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一)增强信息平台共享
        (二)发展网格化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3)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调对赤拟谷盗的熏蒸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虫害检疫对象
        1.1.1 我国植物检疫性昆虫的种类
        1.1.2 我国植物检疫性昆虫的分布、扩散
        1.1.3 我国植物检疫性鞘翅目昆虫的生物学与危害
    1.2 害虫检疫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化学熏蒸处理技术
        1.2.2 物理处理技术
        1.2.3 生物杀虫技术
        1.2.4 集装箱检疫概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赤拟谷盗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2.1 不同氮气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2.2.2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2.2.3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气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3.1.1 不同温度处理对氮气气调防治赤拟谷盗幼虫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温度处理对氮气气调防治赤拟谷盗成虫效果的影响
    3.2 氮气气调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防治效果的评价
        3.2.1 试验地点温度条件统计
        3.2.2 氮气气调处理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幼虫的防治效果
        3.2.3 氮气气调处理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幼虫的防治效果
    3.3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3.3.1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防治作用
        3.3.2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成虫的防治作用
    3.4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3.4.1 95 %氮气气调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3.4.2 40 %二氧化碳气调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4 讨论
    4.1 氮气气调处理对检疫性害虫和仓储害虫的防治作用
    4.2 二氧化碳气调处理对检疫性害虫和仓储害虫的防治作用
    4.3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常用熏蒸剂的增效性
5 结论
    5.1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
    5.2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区分HIV-1近期与长期感染间接ELISA法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HIV-1病毒简介
    1.2 HIV-1流行概况
    1.3 HIV-1的检测方法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
        2.1.2 合成肽段
        2.1.3 目的基因,质粒,菌种及引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1.6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p57及10条系列短肽与血浆样本的反应
        2.2.2 多肽pAE、pBC和pB与与血浆样本的反应
        2.2.3 pET28a-MP4转BL21(DE3)
        2.2.4 菌液PCR鉴定
        2.2.5 小量表达及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初步鉴定
        2.2.6 大量表达、变复性、亲和层析纯化及透析
        2.2.7 融合蛋白MP4的活性鉴定
        2.2.8 亲合力指数实验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样本的感染分期及基因亚型
        3.1.2 p57及10条短肽与53份血浆样本的反应特征
        3.1.3 多肽pAE、pBC和pB与HIV-1不同基因亚型感染样本的反应特征
        3.1.4 菌液PCR的鉴定
        3.1.5 MP4蛋白诱导表达
        3.1.6 MP4变性与复性
        3.1.7 Ni-NTA亲和层析纯化及免疫印迹实验
        3.1.8 间接ELISA法鉴定融合蛋白MP4活性
        3.1.9 融合蛋白MP4与10份系列血清样本及159份横断面样本的反应结果
        3.1.10 基于融合蛋白MP4的间接ELISA法的重复性评价
    3.2 讨论
第四章 全文小结
    4.1 主要内容
        4.1.1 区分HIV-1近期感染和长期感染间接ELISA法检测抗原的确定
        4.1.2 区分HIV-1近期感染和长期感染间接ELISA法检测抗原的获取
        4.1.3 区分HIV-1近期感染和长期感染间接ELISA法的评价
    4.2 创新与不足
        4.2.1 创新点
        4.2.2 不足与改进计划
参考文献
缩略词汇表(Abbreviation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其DNA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沙门氏菌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1.1.1 沙门氏菌概述
        1.1.2 沙门氏菌抗原、分类及理化特性
        1.1.3 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及危害
        1.1.4 沙门氏菌主要致病血清型与食品污染
    1.2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2.1 沙门氏菌传统检测方法
        1.2.2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3 沙门氏菌基因测序
        1.3.1 Pulse Net
        1.3.2 全基因组测序
        1.3.3 Genome Trakr
        1.3.4 CFSAN SNP Pipeline
    1.4 沙门氏菌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4.1 等温扩增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1.4.2 等温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1.4.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5 沙门氏菌对环境的抵抗力及其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
        2.1.2 被检样品种类及来源
        2.1.3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5 常用溶液及其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菌落计数(平板计数法)
        2.2.2 被检样品的准备
        2.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门氏菌全基因测序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3.1.1 沙门氏菌全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3.1.2 沙门氏菌基因组进化分析及其对比
        3.1.3 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及其对比分析
        3.1.4 肠炎沙门氏菌2种检测目的基因DNA序列及其产物蛋白结构预测对比分析
    3.2 肠炎沙门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3.3 鼠伤寒沙门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3.4 传统检测方法、等温扩增方法、real-time PCR检测沙门氏菌及其对比分析
        3.4.1 传统检测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结果
        3.4.2 3M MDS检测沙门氏菌结果
        3.4.3 ANSR PDS检测沙门氏菌结果
        3.4.4 Genie III系统检测沙门氏菌结果
        3.4.5 Real-time PCR检测沙门氏菌结果
    3.5 不同增菌液对 3M MDS及ANSR PDS检测沙门氏菌结果的对比分析
    3.6 4℃条件下不同时间RV、TT增菌液中沙门氏菌存活结果的对比分析
4 讨论
    4.1 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分析
    4.2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及其机制
    4.3 肠炎沙门氏菌2种检测目的基因的DNA序列及其产物蛋白结构预测
    4.4 肠炎沙门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4.5 鼠伤寒沙门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4.6 传统检测、等温扩增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沙门氏菌
    4.7 不同增菌液对 3M MDS及ANSR PDS检测沙门氏菌的影响
    4.8 4条件下不同时间对RV、TT增菌液中沙门氏菌存活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新形势下输入性疟疾疫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省疟疾疫情现状
2 输入性疟疾疫情带来的风险
    2.1 经济风险
    2.2 健康风险
        2.2.1输入性疟疾病例逐年增多
        2.2.2输入性疟疾绝大多数为恶性疟疾
        2.2.3输入性疟疾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
3 输入性疟疾防控存在的困难
    3.1 出入境人员数量多, 输入性疟疾管理涉及的中间环节和部门多
    3.2 出境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差,相关专业知识匮乏
    3.3 基层临床医师普遍缺乏疟疾尤其是恶性疟的诊治经验
    3.4 归国人员的卫生检疫规定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4 输入性疟疾防控建议
    4.1 加强组织管理———是疟防工作成败的关键
    4.2 强化技术培训———是疟防工作的基础
    4.3 综合性防治措施———是疟防工作的核心
    4.4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是防控疟疾的重要手段
    4.5 强化联防联控———是疟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5 结论

(8)2007~2011年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病毒性肝炎[1]
        1.1.2 痢疾
        1.1.3 伤寒
        1.1.4 肺结核
        1.1.5 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
        1.1.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1.2 疾病的危害
        1.2.1 病毒性肝炎危害
        1.2.2 痢疾危害
        1.2.3 伤寒危害
        1.2.4 活动性肺结核危害
    1.3 食品及公共场所疾病检出率研究现状
        1.3.1 病毒性肝炎
        1.3.2 痢疾
        1.3.3 伤寒
        1.3.4 活动性肺结核
        1.3.5 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
        1.3.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1.4 不同地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疾病分布
    1.5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血清检测
        2.3.2 大便培养
        2.3.3 胸部透视
        2.3.4 皮肤检查
    2.4 诊断标准
        2.4.1 传染病免疫学检测标准
        2.4.2 HBsAg+诊断标准
        2.4.3 沙门氏菌诊断标准
        2.4.4 志贺氏菌诊断标准
        2.4.5 活动性肺结核诊断标准
    2.5 质量控制
        2.5.1 实验检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
        2.5.2 实验室检测中的质量控制
        2.5.3 实验检测后阶段的质量控制
        2.5.4 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2007~2011 年长春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基本特征
        3.1.1 从业人员性别分布
        3.1.2 从业人员年龄分布
        3.1.3 从业人员行业分布
        3.1.4 从业人员企业分布
        3.1.5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3.2 2007~2009 年长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15
        3.2.1 2007~2009 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检出情况
        3.2.2 2007~2009 年不同性别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3 2007~2009 年不同年龄段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4 2007~2009 年不同行业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5 2007~2009 年不同企业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2.6 2007~2009 年不同文化程度从业人员 HBsAg 阳性分析
    3.3 2010~2011 年长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长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基本特征
    4.2 2007~2009 年受检从业人员卫生体检情况分析
        4.2.1 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2 不同性别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3 不同年龄段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4 不同行业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5 不同企业性质的受检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4.2.6 不同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分析
    4.3 2010~2011 年受检从业人员卫生体检情况分析
    4.4 长春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改善的建议
        4.4.1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
        4.4.2 优化食品及公共场所管理
        4.4.3 提高卫生监督员管理
        4.4.4 进一步开展从业人员禁忌症感染危险性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长宁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10)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病的现况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新进展
    1.1 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
    1.2 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
    1.4 扶正化瘀法抗病毒性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1.5 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研究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1.7 常见感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制定
    1.8 感染病临床基地/专科/学科建设
    1.9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立项
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中西医结合感染病防治体系不尽合理
    2.2 学科队伍萎缩
    2.3 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 缺乏现代研究
    2.4 医疗市场混乱, 无序竞争
3 对策
    3.1 拓展学科范围
    3.2 加强学科及队伍建设
    3.3 加大投入
4 小结

四、濮阳市1997~2002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设计研究 ——以郑州和开封为例[D]. 胡二平. 河南大学, 2020(06)
  • [2]K市慢性病管理及其完善路径研究[D]. 颜文君. 河南大学, 2020(06)
  • [3]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调对赤拟谷盗的熏蒸处理技术研究[D]. 高一程.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4]区分HIV-1近期与长期感染间接ELISA法的建立与评价[D]. 蔡群娣.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5]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其DNA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 胡丽君.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6]泰安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孟祥鹏.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7]新形势下输入性疟疾疫情防控研究[J]. 王胜启,李静,郭玉琪,钱成,马艳艳,张新,侯瑞生. 中国现代医生, 2016(04)
  • [8]2007~2011年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分析[D]. 沙莎. 吉林大学, 2012(03)
  • [9]长宁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D]. 汤泓. 复旦大学, 2012(03)
  • [10]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病的现况和展望[J]. 钟森,扈晓宇. 西部医学, 2011(12)

标签:;  ;  ;  ;  

1997—2002年濮阳市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