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班主任工作中“验证效应”的利弊

谈班主任工作中“验证效应”的利弊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论文文献综述)

马义米[1](2018)在《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文中提出荣誉观是反映价值观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但是一些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出现荣辱错位的现象,分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潜伏着失调与混乱的危险。荣誉观总是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家庭的中学生,他们的荣誉观是不同的。研究中学生的荣誉观,把握社会转型期中学生荣誉观的特征及成因,进而对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誉观提出合理的建议,这对个人成长、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学生的荣誉观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研究的对象。中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荣誉观?这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选取海南省三亚市、海口市、文昌市、儋州市、琼中县和澄迈县的中学生作为调研对象,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994份是有效问卷。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首先探索了中学生荣誉观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学生荣誉观具有“崇高性”和“传统性”两个积极特征,同时还呈现出“功利性”、“不合理性”、“盲目性”三个消极特征。具体结果如下:1.具有崇高性,他们以遵循热爱祖国、敬业、诚实守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为荣;2.具有传统性,他们以热爱劳动、生活节约、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这些传统美德为荣;3.功利性,他们以钱多、官大为荣;4.不合理性,他们也以仇富、仇官为荣;5.盲目性,他们以外表美、攀比、炫富、早恋等这些所谓个性张扬的方式为豪。其次,研究者在将近三年的时间内,采取与学生、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家长、教师、研究者等多方位的多次调查、访谈、作品分析,并尤其选择了30多位高中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加入生活史研究等方法,力图探索中学生荣誉观的成因。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荣誉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家庭方面,父母的价值观、教养方式、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等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学校方面,班主任的言谈举止、不良的校风和班风、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校的管理文化等都直接影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同辈群体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同学的不良观念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社会的正能量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誉观,而反映在社会层面的负能量(例如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和丑恶的现象、媒体对社会负能量的推波助澜、网络上不良信息的煽动等)则都不利于中学生正确荣誉观的形成。第三,作为一项教育博士论文的研究,除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外,研究发现还应透过教育行动研究加以正面佐证。为此,本研究在不断完善研究发现和研究结果的同时,还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应用于所任教的政治课上,这一部分的教育行动研究发现:为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家庭、社会、学校等需要多方面形成正面教育的合力、共建荣誉教育或榜样教育联合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家庭育人功能的正面发挥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参与;第二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耐心的积极人生指导对于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第三是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影响力十分重要。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是社会荣誉观的晴雨表,一方面折射并反映了社会荣誉观,表现为“崇高性”与“传统性”的主流与“功利性”、“不合理性”、“盲目性”的支流并重;另一方面在不能把握宏观社会教化环境的现实情况下,微观教育环境的创设和行动仍然具备引领和改变中学生荣誉观的可能,尤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通过创设家校正面教育合力、教师对学生的正确人生指导教育、加强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等措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引导中学生正确荣誉观的养成。当然,如果能够结合宏观社会教化环境,强化政府的教育责任,控制各类媒体和舆论的正能量影响力,则更有利于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施一满[2](2012)在《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文中研究指明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社区“道德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全新尝试。借鉴社区“道德银行”的做法,高校建立了大学生“道德银行”,并在全国各地开始盛行。大学生“道德银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与文化多元状态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如何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如何通过大学生“道德银行”来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养成向善的道德习性?这正是本选题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所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道德银行”建设本质上是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回应,是对良好首先品德行为的激励;是借助“银行”这个功利化的外在手段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它的运行过程就是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工具性和激励性。从“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道德银行”从社区开始萌芽和产生,经由中小学而形成和发展,最后到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为代表的大学生“道德银行”得以完善和创新。社会转型、时代发展和现实冲突是“道德银行”产生的动因和困境。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支撑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整合为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的方向性准则、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的主导性准则、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的行为性准则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原则;以厘清理论依据、确立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开发主体功能、注重价值拓展为目标,以搭建组织框架、揭示主要方法为关键、以完善运行机制,实施绩效评估为保障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思路;虚实结合、层级统筹的主体方式,网络运行、道德实践的基本途径,思想教育、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要方法。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组织机构有三个层次,学校“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是决策机关,校级“道德银行”是指挥机关,院系基层“道德银行”是执行机构。“道德储蓄”提升道德品味、“道德贷款”持续道德行为、“道德奖励”激发道德追求、“道德处罚”规范道德行为是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建立以“道德币”为载体的运行平台、以“道德奖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以“道德处罚”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和以“道德利息”为核心回报机制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有效运行的保障。通过明确绩效校验的标的、制定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规定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对大学生“道德银行”进行绩效评估。

张建中[3](2007)在《江苏省示范初中评估的实践研究 ——基于苏州市的调查》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在苏州市范围内对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江苏省示范初中评估提供实证性的研究资料,为进一步规范评估,提高评估实效,促进评估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评估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1.促使政府追加了教育投入;2.是让当地政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了解学校的良机;3.创建是宣传机。二、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八个:1.示范初中评估标准不科学;2.示范初中评估偏离了教育评估的方向性原则;3.示范初中评估是伪评估;4.示范初中评估作用小、耗费大;5.申报示范初中评估的动机不纯;6.示范初中评估实质上是贴标签;7.示范初中评估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8.示范初中评估反映出政府的公共管理理念存在问题。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四条建议与对策:1.赋予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应有的权力;2.示范初中类的评估应转向薄弱初中改造的督查;3.减少总结性学校教育评估与一般性评比检查,坚持常规性督查,增加对新《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的专项督导;4.尽可能保证评估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田朝阳[4](2004)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文中认为 所谓“求证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如某人对别人或某事有某种期望和心理需求,往往会把他人的表现或某件事不论正确与否都和自己的心理需求联系起来,从而证明自己的看法或判断的正确,并采取与这种判断相适应的行动。

二、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时代的要求
        三、正确的荣誉观是中学生树立“三观”的基础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荣誉
        一、荣誉的内涵
        二、中学生的荣誉称号
    第二节 荣誉感
        一、荣誉感的内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荣誉观
        一、文献综述
        二、中学生荣誉观的内涵
        三、对已有文献的分析
第三章 中学生荣誉观的特征
    第一节 崇高性:中学生以遵循核心价值观为荣
        一、中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
        二、中学生以敬业为荣
        三、中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
        四、中学生以友善为荣
    第二节 传统性:中学生以弘扬传统美德为荣
        一、中学生以热爱劳动为荣
        二、中学生以生活节俭为荣
        三、中学生以孝敬父母为荣
        四、中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
    第三节 功利性:中学生以钱多、官大为荣
        一、中学生以钱多为荣
        二、中学生以官大为荣
    第四节 不合理性:中学生以仇富、仇官为荣
        一、中学生以仇富为荣
        二、中学生以仇官为荣
    第五节 盲目性:中学生以个性张扬为荣
        一、中学生以外表美为荣
        二、中学生以攀比为荣
        三、中学生以炫富为荣
        四、中学生以早恋为荣
第四章 中学生荣誉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父母的家庭育人教育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影响
        一、父母的品德决定中学生的荣誉观
        二、父母的言行催生了中学生的荣誉观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参与中学生荣誉观的形成
    第二节 学校的人生指导教育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滋养中学生的荣誉观
        二、教师塑造中学生的荣誉观
        三、同辈群体是中学生荣誉观形成的参照物
    第三节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荣誉观的影响
        一、官场不正之风为中学生形成错误的荣誉观提供生存的土壤
        二、扭曲的价值观是中学生形成错误的荣誉观的舵手
        三、非主流文化全面冲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
        四、不良媒体强势参与中学生荣誉观的建构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的建议
    第一节 父母要重视中学生的家庭育人教育
        一、父母要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二、父母要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三、父母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节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人生指导教育
        一、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要培养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要加强中学生的羞耻观教育
    第三节 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国家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二、要净化媒体舆论,宣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三、要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学生的荣誉观整体上是正确的
        二、中学生的荣誉观存在消极因素
        三、中学生的荣誉观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影响
        四、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荣誉观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二、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荣誉观研究的源泉
        三、观念与行为存在反差
        四、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更适合中学生荣誉观研究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三、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
后记

(2)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0.2.1 国内的研究
        0.2.2 国外的研究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0.4.1 研究重点
        0.4.2 研究难点
        0.4.3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概论
    1.1 “道德银行”
        1.1.1 “道德银行”的定义及其演进
        1.1.2 “道德银行”的本质
        1.1.3 “道德银行”的主要特点
    1.2 大学生“道德银行”
        1.2.1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概念
        1.2.2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本质
        1.2.3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特点
    1.3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建构
        1.3.1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的内涵
        1.3.2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功能
        1.3.3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旨探讨
第二章 国内“道德银行”建构的实践考察
    2.1 “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
        2.1.1 萌芽和产生——社区“道德银行”
        2.1.2 形成和发展——中小学“道德银行”
        2.1.3 丰富和创新——高校“道德银行”
    2.2 “道德银行”发展的动因与困境
        2.2.1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
        2.2.2 时代发展:呼唤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2.2.3 现实冲突:“道德银行”实践发展中的多维困境
    2.3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考察
        2.3.1 定位准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3.2 体制顺畅:院系班三级管理职责分明
        2.3.3 方法得当:虚实结合与层级统筹并重
        2.3.4 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举
        2.3.5 功能完善:储蓄业务与贷款支出齐全
        2.3.6 效果明显:素质提升与社会反响俱佳
第三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依据
    3.1 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
        3.1.1 道德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理论
        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3.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论
        3.2.1 道德观教育的原理与方法
        3.2.2 思政实践教育法的基本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
    3.3 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
        3.3.1 “德得相通”理念
        3.3.2 “德福一致”思想
        3.3.3 “道德回报”观念
        3.3.4 教化实施理论
    3.4 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借鉴
        3.4.1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4.2 弗里肯纳的“新德育”模式
        3.4.3 行为主义理论
    3.5 理论对现实难点问题的应有诠释
        3.5.1 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诠释
        3.5.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理论诠释
        3.5.3 优秀文化传统中思想道德教化的理论诠释
        3.5.4 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诠释
第四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原则
    4.1 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
        4.1.1 道德提升是建构“道德银行”的出发点
        4.1.2 思想升华是建构“道德银行”的逻辑归属
        4.1.3 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是建构“道德银行”的方向性准则
    4.2 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
        4.2.1 价值导向是建构“道德银行”的功能理念
        4.2.2 实践体验是建构“道德银行”的功能要求
        4.2.3 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是建构“道德银行”的主导性准则
    4.3 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
        4.3.1 引导激励是建构“道德银行”的行为理念
        4.3.2 规范养成是建构“道德银行”的行为目的
        4.3.3 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是建构“道德银行”的行为性准则
第五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思路
    5.1 建构基础:厘清理论依据确立基本原则
        5.1.1 厘清理论依据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前提
        5.1.2 确立基本原则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行动指南
    5.2 建构目标:开发主体功能注重价值拓展
        5.2.1 开发“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是其建构的主要任务
        5.2.2 注重“道德银行”价值的拓展是其建构的现实目标
    5.3 建构关键:搭建组织框架揭示主要方法
        5.3.1 搭建“道德银行”的组织框架是其建构的结构关键
        5.3.2 揭示“道德银行”的组建方法是其建构的技术关键
    5.4 建构保障:完善运行机制实施绩效评估
        5.4.1 完善“道德银行”运行机制是其建构的保障性环节
        5.4.2 实施“道德银行”绩效评估是其建构的保障性手段
第六章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要方法
    6.1 主体方式:虚实结合·层级统筹
        6.1.1 虚实结合是建构“道德银行”框架的基本组合方式
        6.1.2 层级统筹是建构“道德银行”体系的基本结构方式
        6.1.3 虚实结合、层级统筹是“道德银行”管理的有效方式
    6.2 基本途径:网络运行·道德实践
        6.2.1 网络运行是建构“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
        6.2.2 道德实践是建构“道德银行”目标的实现途径
        6.2.3 网络运行是激发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特色
    6.3 主要手段:思想教育·道德评价
        6.3.1 思想教育是建构“道德银行”理念的基本手段
        6.3.2 道德评价是建构“道德银行”机制的主要手段
        6.3.3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多方联动评价
第七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组织框架
    7.1 决策机关:学校“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
        7.1.1 “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的内涵
        7.1.2 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7.1.3 指导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7.2 指挥机关:校级“道德银行”
        7.2.1 校级“道德银行”的内涵
        7.2.2 校级“道德银行”的主要职责
        7.2.3 校级“道德银行”的管理方式
    7.3 执行机构:院(系)基层“道德银行”
        7.3.1 院(系)基层“道德银行”的内涵
        7.3.2 院(系)基层“道德银行”主要职责
        7.3.3 基层“道德银行”的具体运行方式
第八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
    8.1 “道德储蓄”——提升道德品位
        8.1.1 “道德储蓄”的涵义
        8.1.2 “道德储蓄”使大学生“积德”过程生活化
        8.1.3 “道德收支”是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8.2 “道德贷款”——持续道德行为
        8.2.1 “道德贷款”的涵义
        8.2.2 “道德贷款”使大学生道德诚信显性化
        8.2.3 “道德借贷还贷”是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
    8.3 “道德奖励”——激发道德追求
        8.3.1 “道德奖励”的涵义
        8.3.2 道德奖励使大学生“道德回报”人性化
        8.3.3 道德奖励是激发大学生道德追求的主要动力
    8.4 “道德处罚”——规范道德行为
        8.4.1 “道德处罚”的涵义
        8.4.2 “道德处罚”使大学生道德行为责任化
        8.4.3 “道德处罚”是规范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方式
第九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运行机制
    9.1 以“道德币”为载体的运行平台
        9.1.1 “道德币”的基本涵义
        9.1.2 “道德币”是“道德银行”日常运行的基本载体
        9.1.3 “道德币”流通运行的实践机理
    9.2 以“道德奖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9.2.1 道德激励机制的内涵
        9.2.2 道德奖励在道德激励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9.2.3 道德奖励在“道德银行”中的运行机理
    9.3 以“道德处罚”为核心的约束机制
        9.3.1 “道德银行”约束机制的内涵
        9.3.2 道德处罚在约束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9.3.3 道德处罚在“道德银行”中的运行机理
    9.4 以“道德利息”为核心的回报机制
        9.4.1 “精神回报”:道德利息的本质内涵
        9.4.2 “道德储蓄”:道德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
        9.4.3 “道德利息”在“道德银行”中的运行机理
第十章 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绩效评估
    10.1 绩效校验的标的
        10.1.1 大学生对“道德银行”的认同度
        10.1.2 社会公众对大学生“道德银行”的认可度
        10.1.3 “道德银行”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贡献度
    10.2 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10.2.1 绩效评估的总体指标分类
        10.2.2 “道德储蓄”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0.2.3 “道德贷款”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0.2.4 “道德奖惩”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0.2.5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效果的评价指标
    10.3 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
        10.3.1 确立评估项目宗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10.3.2 分类确立评估权重组织开展评价活动
        10.3.3 归一分析评价结论反馈公布评价结果
结语
    一、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拓展价值
    二、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实践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江苏省示范初中评估的实践研究 ——基于苏州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与目标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本文的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等教育评估的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一.教育评估的涵义
    二.我国中等教育评估的产生与发展
    三.江苏省示范初中评估的由来和现状
第三章 苏州市范围内示范初中评估的调查
    一.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的评估个案
    二.苏州市范围内示范初中评估的抽样调查
第四章 示范初中评估的积极意义及存在问题
    一.评估的积极意义
    二.评估的存在问题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一.赋予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应有的职权
    二.初中的综合评估应转向薄弱初中改造的督查
    三.减少总结性学校教育评估与一般性评比检查,坚持常规性督查,增加对新《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的专项督导
    四.尽可能保证评估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学生的荣誉观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D]. 马义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2]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D]. 施一满. 中南大学, 2012(03)
  • [3]江苏省示范初中评估的实践研究 ——基于苏州市的调查[D]. 张建中.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6)
  • [4]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J]. 田朝阳. 班主任, 2004(01)

标签:;  ;  ;  ;  ;  

谈班主任工作中“验证效应”的利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