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机油对压缩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用

冷冻机油对压缩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用

一、冷冻机油对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诚[1](2020)在《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数据中心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促使服务器电路板集成度越来越高,热流密度趋于密集化,释放的热量急速增加,有统计表明,单个电子元器件工作温度每提高10℃,其因为散热不良导致的热失效概率上升至少一倍,为满足数据中心服务器持续稳定运行要求,就需要及时对其运行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平衡。数据机房基础设施的能耗主要由电子设备、空调系统、电源系统等组成,其中空调系统能耗占比仅次于IT设备,大约占数据中心全部能耗的40%。而为有效的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必须优化改进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多联机具备区域化高效制冷能力,优势表现为密度大、占空间小、不会产生显着的损耗,能够更好运用到机房空调领域,本文经过对多联机系统设计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数据机房内的全年冷负荷在没有重大改造的前提下,全年基本持平,机房空调不会出现低负荷和部分负荷运行的情况。同时对三类主流热管技术(重力、液相动力和气相动力)的应用对比分析,重力热管在应用时有安装条件的限制,这种蒸发器在下,冷凝器在上的结构形式往往影响了重力型分离式热管的行业应用,在一些特殊场合却无法满足应用条件。液相动力热管是通过冷媒泵做功产生的驱动力,推进循环工质在换热器之间流动,在冷媒泵的驱动力作用下,热管系统内部循环工质可以克服重力势能的影响,但是其设计时因为增加了冷媒泵和切换阀门,所以相应增加了成本、切换故障以及冷媒泄露的概率。经过综合比较,本文认为,采用气相动力热管循环,既能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能耗,也能够避免重力热管和液相动力热管面临的突出问题。所以本文着手开发的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集成运用直流变频、兼顾多联和气相动力热管技术,主要取得的成果有:(1)基于行业设计标准和规范,开发设计一拖三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样机;(2)在焓差试验室模拟不同室外环境温度条件进行性能试验及研究。

陈裕博[2](2019)在《制冷剂的粘度特性及其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寻求新型环保制冷剂成为了制冷领域的研究热点。粘度是循环系统设计计算和优化中所必需的物性数据,因而制冷剂的粘度数据对于制冷系统至关重要。另外在制冷系统中,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二者之间的互溶性对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粘度特性及其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能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参照国家标准GB/T 10247-2008,结合实验需求,设计搭建了制冷剂饱和液相粘度测试系统,采用R134a作为标准液体对毛细管粘度计进行了标定。在温度范围278.15~393.15K内测量了ER-1的饱和液相粘度,验证了实验装置的可靠性。在温度范围253.15~333.15K内测量了ER-2的饱和液相粘度,结果表明ER-2的饱和液相粘度值略低于R134a。利用硬球模型、自由体积理论模型及三种关联式预测了ER-1、ER-2的饱和液相粘度值,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基于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测试系统,测量了多种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结果表明,R290与矿物油的互溶性优异;R161、ER-1与矿物油的互溶性较好,与POE油和PVE油的互溶性优异;R1234yf、R1234ze(E)不溶于矿物油,但与POE油和PVE油的互溶性优异;R32与常用于R410A的POE油、PVE油的互溶性较差。混合制冷剂ER-2、NR-1与POE油、PVE油的互溶性优异,NR-1具有替代R134a的潜力。在含油率为10%±0.5%时,测量了混合制冷剂R290/R1234yf与矿物油的临界互溶温度,随着R290含量的增加,R290/R1234yf与矿物油的互溶性增强,建议R290在混合制冷剂中的占比高于27%。结合制冷剂的元素贡献和分子极性参数,提出了新的互溶性评价参数预测了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水平。在变含油率5~30%范围内测量了R32/R161、R32/R1234yf与矿物油、POE油、PVE油的临界互溶温度,通过比较发现,以上两种混合制冷剂与POE油和PVE油的互溶性优于矿物油,R161对R32与POE油和PVE油互溶性的促进作用优于R1234yf,印证了互溶性评价参数适用于混合制冷剂。提出了一种理论临界互溶温度预测方法,评估了含油率范围1%~30%内R32/R161、R32/R1234yf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并将结果以三元图的形式呈现。

许钦清[3](2019)在《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动汽车以其显着的环保性能、低噪声、低能耗等众多优势,已经开始作为环保交通工具使用在了人们出行中。而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与传统汽车空调有较大的不同。随着电动汽车在我国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其空调系统的正确合理的使用和发生故障后的诊断维修也将成为电动汽车维修中的新问题。同时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出发。系统分析了电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采暖系统及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在此基础上对电动汽车空调各系统常见故障特点和故障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归纳总结。以汽车的故障诊断为基础,结合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特点,提出了电动汽车空调故障诊断方法。通过一些典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如北汽EV200、比亚迪F3DM等车型空调系统中实际故障,对提出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马学莲[4](2019)在《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能源供需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低温热源,复叠式高温热泵技术是首要选择。制热温度是衡量余热回收的关键指标,制热温度越高代表能质调配的指标越高,则节能的效果越明显。目前复叠式热泵的研究无法满足能质调配的技术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基于逆卡诺循环的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简称HTCHP系统。其技术特点是可实现制热温度140℃,为低温能质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基于目前单级热泵和复叠式热泵的研究现状,基于低温能质提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的循环工质的筛选、热动机械的流固耦合、换热器的优化选择、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HTCHP系统循环工质筛选的基本原则,首次建立了优选制冷剂的模型,通过对拟合公式求导确定在系统运行温度区间内工质容积制热量的最大值,优选出适合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的工质对BY-3/R245fa。试验数据证明,工质在150℃排气温度条件下压缩比合理且性能系数较高。通过对冷冻机油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选取160SZ和320SZ分别作为低温端和高温端制冷循环的润滑油。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搭建了20k W的复叠式热泵试验平台,研究系统运行参数对HTCHP系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HTCHP系统的制热温度达到142℃时,高低温端制冷循环的压缩比分别为3.84和4.13,系统的COP为1.72,系统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HTCHP系统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HTCHP系统发生?损失最大的部件为高温端电子膨胀阀、冷凝器和冷凝蒸发器。提高这三者的换热效率是提高HTCHP系统性能的关键。本文引入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预测HTCHP系统的COP、制热量以及高温端冷凝器出水温度,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对训练组数据的预测方面具有很高的精度,预测误差都在4%以内,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在对验证组数据的预测上也显示了较高的精度,误差在6%以内。

王栋[5](2019)在《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性能为研究目的,提出通过优化系统运行参数和以共沸混合制冷剂代替纯质制冷剂的方案。论文还对CO2系统测试环境室及其融霜节能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为扩大CO2制冷技术的应用范围,对“双温区”的电冰箱系统进行了理论设计。基于小型CO2系统建立了最优运行参数计算的热力学模型,在设定的工况下,利用模型预测了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依据理论计算结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小型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利用该试验台对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蒸发温度为3℃,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4℃,毛细管内径为1mm时,毛细管管长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为3.9m和270g。对比相同运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可知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准确度,可以为确定小型CO2跨临界循环中预测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优化设计后的CO2跨临界循环,筛选出R41工质,可与CO2组成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三种不同的小型系统中(冷柜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水源热泵热水器系统),不断改变工作条件,对CO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性能展开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O2/R41混合制冷剂将是取代纯质CO2制冷剂的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较低的最优高压、较大的系统COP、较低的压缩机压缩比、较低的排气温度、较高的单位制冷量和制热量。同时,CO2/R41(0.5/0.5)混合制冷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效率(超过23%),且冷柜系统?效率几乎等于热泵热水器系统,这意味着CO2/R41是一种应用于冷柜系统中的很有潜力的制冷剂。为了给以后小型CO2系统性能测试提供实验平台,基于一台冷库,设计了一个恒温室,该恒温室具有很好的控温精度,所设计的蒸发器融霜节能装置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对一台双温两门电冰箱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设计,该系统采用CO2跨临界循环,可以CO2制冷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提供思路。

张一灏[6](2016)在《富勒烯、石墨烯应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纳米粉体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润滑油添加剂,能显着提高基础油的摩擦性能。本文选用合适的纳米粉体添加到冷冻机油中,研究其减摩抗磨特性,并应用于制冷压缩机中进行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粉体形貌特征分析其物理特性并与相关文献进行佐证。结果表明:观察到洋葱状富勒烯的主体是呈球形笼状结构,局部由于分子聚合形成长链状结构,而纳米石墨烯主体是层片状结构,局部存在褶皱和包裹状结构。(2)选用纳米富勒烯和纳米石墨烯作为冷冻机油添加剂,根据纳米粉体的分散稳定性机理,配制出分散稳定性良好的纳米冷冻机油。结果表明:纳米石墨烯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较差,极易发生团聚沉降,需添加分散剂对其表面进行修饰才能稳定分散在冷冻机油中。(3)利用四球摩擦机和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SRV)对制备好的纳米冷冻机油进行摩擦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石墨烯冷冻机油减摩抗磨效果优于纳米富勒烯冷冻机油。浓度为2g/L时纳米冷冻机油的减摩抗磨及摩擦稳定性效果较好。在该浓度下纳米富勒烯冷冻机油摩擦系数相比纯油减小18.5%,磨斑直径相比纯油减小25.6%,而纳米石墨烯冷冻机油摩擦系数相比纯油减小21.1%,磨斑直径相比纯油减小42.7%。(4)应用纳米冷冻机油对滚动转子压缩机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石墨烯冷冻机油对压缩机性能的提升效果优于纳米富勒烯冷冻机油。采用纳米石墨烯冷冻机油的转子压缩机输入功率平均降低了2.22%,制冷量平均提升了0.59%,性能系数平均提高了2.84%。由于纳米粉体能有效改善冷冻机油的减摩抗磨效果,使得压缩机摩擦功耗降低,最终表现为压缩机的输入功率降低,总体能效有所提高。

徐磊[7](2016)在《实验研究R32与新型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及其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环境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制冷行业也加快了制冷剂更新换代的步伐。近年来,各种环境友好型绿色制冷剂依次被推出,目的就是在于保护臭氧层、减少温室效应,其中作为R410A替代制冷剂的R32,以优良的热力性能和环保特性成为了广受业界看好的替代制冷剂之一,但由于制冷剂和冷冻机油互溶性的要求,R32专用油的开发一直成为阻碍其实用化的障碍之一。为研究R32与油互溶性及其对空调性能的影响,本文依次搭建了制冷剂溶油性测试实验平台和空调性能测试实验平台,结合热阻数值理论计算,对新开发的R32专用冷冻机油:PVE型冷冻机油进行实用性测试。PVE油与R32互溶性测试方面,基于国家现有实验规范,对实验设备进行改善,搭建了一套适合高压制冷剂溶油性测试实验台,依次测试了R410A/POE,R32/POE,R32/PVE几种组合在各含油率下的两相分离温度,通过与传统POE油的比较,验证了新型PVE油与R32互溶性的改善。空调性能测试方面:选用一台2匹热泵分体式空调,通过数据采集设备的布置,获得了R410A/POE,R32/POE,R32/PVE组合时,空调系统各项性能参数的变化,并对PVE的油量对性能参数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到了R32与新型PVE油搭配使用时互溶性的改善及PVE油量的增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传统POE油与R32互溶性较差,不能满足R32专用油的要求,在实验测试含油率范围内,两相分离温度都明显高于R410A/POE组合,最大温差出现含油率20%左右,约为8.4°C。较差的互溶性会导致换热器内表面残留较厚的油膜,造成热阻上升,换热效果下降,同时压缩机回油困难,润滑效果下降。而搭配新型PVE油时,R32和PVE油的互溶性明显改善,混合物的两相分离温度在测试含油率范围内都低于R410A/POE和R32/POE组合,最大温差出现在含油率20%左右,达到25.9°C。新型PVE油在空调系统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同样得到改善,R32/PVE组合的压缩机排气温度相比R32/POE组合下降了约2.6°C,这是由于互溶性更好的PVE油更容易回油,压缩机润滑效果提升,摩擦热减少,并且耗功相比R32/POE组合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由于PVE油在换热器壁面不易形成油膜,减少了热阻,提升了换热效果,空调的制冷量和COP值相比R410A/POE和R32/POE组合都有提升:R32/POE组合的制冷量比R410A/POE组合高出约17.9%,R32/PVE组合高出约24.6%;R32/POE组合的COP比R410A/POE组合高出约7.74%,R32/PVE组合高出约12.79%。最后,随着PVE油量的增加,蒸发器侧热阻先减少后增加,最低值低于R410A/POE组合26.47%,低于R32/POE组合10.71%,冷凝器侧热阻一直增加,而热阻的变化也影响着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变化,最终系统的COP随PVE油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充注量270cc处。因此,作为R32专用油的新型PVE油,其与R32的互溶性不仅优于传统POE油,在空调系统的使用中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同时,还对换热效果起到了改善作用,满足R32专用油的使用要求。并且考虑到蒸发器侧热阻随油量增加的变化趋势,当充注270cc PVE油时,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卞宜峰,何国庚,蔡德华,肖如熙,张奥妮[8](2015)在《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吸收式制冷的发展在当今节能与环保两大主题之下得到了人们高度重视,其中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发展作为吸收式制冷的核心技术尤其重要。文中列举了部分在吸收式制冷方向的热门课题,指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问题的差距;根据制冷剂的不同将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分为氨系、水系、醇系、氟系以及其它共五类,回顾这五类工质对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针对这五类中传统工质对的缺陷,探讨相应的优化措施和研究新型工质对,并且与传统工质对进行性能比较。重点介绍了NH3-Na SCN和NH3-LiNO3两对工质对的研究现状,比较两者在不同工况下的优缺点;介绍了以各类盐组合的方式替代Li Br来改善Li Br-H2O强烈腐蚀特性。在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了改进现有工质对性能和发掘新型工质对的研究方向。

田田[9](2015)在《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各国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具有臭氧层消耗作用以及促进全球变暖的制冷剂逐渐被行业淘汰。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将对其在制冷系统中的使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推广使用新型环保制冷剂,加速HCFCs等制冷剂的替代进程,有必要对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使用立方形状态方程和活度系数法对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溶解度曲线进行了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推测了临界互溶温度曲线。通过比较不同制冷剂的油溶性差异,提出了溶解度参数法和经验公式法相结合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评价了矿物油和18种制冷剂的互溶性。结果表明,该法兼有溶解度参数法和经验公式法的优点,不仅适用的制冷剂种类广泛而且互溶性评估结果比较准确。根据相关标准建立了互溶性测试实验台,对多种纯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进行了测试。对RE170+R227ea+矿物油,RE170+R1234ze(E)+矿物油基于含油率15%左右的互溶性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CF3I、RE170、R161和矿物油都有很好的互溶性;R134a、R227ea、R152a和酯类油的互溶性也很好。当R227ea占混合制冷剂RE170+R227ea的质量分数从38%至55%变动时,临界互溶温度上升十分迅速。因此在RE170+R227ea矿物油制冷系统中,为防止管路堵塞或者制冷性能降低,建议R227ea的比例不超过50%。当R1234ze(E)占RE170+R1234ze(E)的质量分数从31%到70%变动时,临界互溶温度上升十分迅速,当质量分数高于70%时,溶液在室温下已经生成大量絮状物,因此建议R1234ze(E)的质量分数不超过60%。针对定含油率下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的互溶性,本文提出了两种评估方法,经验公式法和新判别式加权法。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与实验结果都比较相符。其中,经验公式法简单实用,新判别式加权法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针对R600a+R227ea+矿物油,R600a+R1234ze(E)+矿物油在不同含油率下的互溶性进行了测试,提出了适用于二元混合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评估的三角互溶图。三角互溶图以两种制冷剂和一种矿物油的质量分数为坐标,详细描述了制冷剂含量和含油率变化对互溶性的影响。对于R600a+R227ea+矿物油,当R600a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低于20%时,在很低的含油率及室温下都有可能发生两相分离;当质量分数高于35%时,则不会发生两相分离现象。对于R600a+R1234ze(E)+矿物油,当R600a的质量分数在10%25%变动时,临界互溶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低于10%时,在很低的含油率及室温下可能发生两相分离。

娄江峰[10](2014)在《纳米冷冻机油/R600a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将纳米粒子添加到冷冻机油中,采用一定的工艺可制备稳定性良好的纳米冷冻机油。纳米冷冻机油在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是降低制冷设备能耗的一种创新性研究手段。纳米粒子的添加,可以改善冷冻机油性能,尤其是摩擦和传热性能,有望同时实现制冷压缩机和换热器的性能优化。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开展纳米冷冻机油在制冷系统中应用的基础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为通过实验的手段,围绕分散稳定性良好的纳米冷冻机油的制备研究,纳米冷冻机油的热物性研究,含纳米油制冷剂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以及纳米冷冻机油在冰箱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索纳米冷冻机油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在纳米冷冻机油的制备研究方面,本文首先采用沉降观测法优选了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并且引入了湿法改性工艺和1,3-偶极环加成反应等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法、动态光散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等,系统全面的对纳米冷冻机油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纳米粒子的分散稳定机理。最终制备了以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石墨冷冻机油,含全氟辛基链的纳米富勒烯冷冻机油,和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改性的金属氧化物纳米冷冻机油,这些冷冻机油均可以长期稳定分散。同时指出空间位阻机制是纳米冷冻机油体系稳定的主要机理。在纳米冷冻机油的热物性研究方面,本文采用振荡管密度计法,旋转黏度计法,瞬变平面热源法测量了不同含量的纳米冷冻机油的密度、黏度和热导率,研究了不同形态的纳米粒子带来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影响机理。基于纳米粒子的浓度、粒径和形态开发了关于纳米冷冻机油密度、黏度和热导率的预测关联式,并且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纳米冷冻机油的密度、黏度和热导率均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相同浓度下添加片状石墨的纳米冷冻机油密度大于粒状,添加粒状石墨的纳米冷冻机油黏度大于片状;相同浓度下热导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而相同粒径下又随着颗粒材质热导率的提高而增大;开发的预测关联式,其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在纳米冷冻机油/制冷剂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压降特性的研究方面,本文设计和搭建了测试试验台,测试了纳米冷冻机油/制冷剂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提出了基于纳米粒子的浓度以及纳米冷冻机油物性参数的可定量描述纳米冷冻机油/制冷剂混合物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粒子后,混合物在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明显增大,且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干度的升高强化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质流密度的升高增大的程度有所降低;在实验工况下,添加0.2wt%纳米冷冻机油的混合物流动沸腾换热系数最大可提高19%,而摩擦压降最大提高36.6%;纳米粒子的添加对含油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和摩擦压降影响的机理可以从混合物热物理特性、沸腾换热特性和加热表面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实验关联式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在纳米冷冻机油应用于冰箱系统的研究方面,本文选取了两台家用冰箱(海尔BCD-206TAS),并进行了适当的改建和测点布置,通过冰箱性能测试系统对采用不同浓度(0-0.5wt%)纳米冷冻机油的冰箱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纳米石墨冷冻机油后,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温度的冷却速度明显加快,压缩机吸排气压力有所降低,冷藏、冷冻温度和冷冻能力等参数均得到一定改善;节能率随纳米石墨粒子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为0.1wt%时,冰箱的耗电量最高降低4.55%;采用纳米富勒烯冷冻机油的冰箱的效果更佳,当浓度为0.1wt%时,冰箱的耗电量最大降低6.1%;纳米粒子的引入可在优化冷冻机油抗磨减摩性能,强化含油制冷剂的沸腾换热性能以及改变制冷循环工况,这些均有利于冰箱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耗电量的降低。

二、冷冻机油对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冻机油对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作内容
2 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系统方案优化
    2.3 热力循环计算
3 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主要设备
    3.1 耦合冷凝器
    3.2 蒸发器
    3.3 压缩机
    3.4 电子膨胀阀
    3.5 分离器
    3.6 制冷管道
    3.7 空气过滤器
4 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试验
    4.1 试验样机
    4.2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制冷剂的粘度特性及其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制冷剂简介
        1.1.2 臭氧层破坏及相关协定
        1.1.3 温室效应及相关协定
    1.2 新一代候选制冷剂
    1.3 制冷剂粘度研究现状
        1.3.1 毛细管法
        1.3.2 振动弦法
        1.3.3 表面光散射法
        1.3.4 落球法
    1.4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研究现状
        1.4.1 冷冻机油的作用与分类
        1.4.2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粘度特性理论基础
    2.1 毛细管测量原理
    2.2 制冷剂液相粘度理论研究方法
        2.2.1 硬球模型
        2.2.2 摩擦理论模型
        2.2.3 自由体积理论模型
        2.2.4 人工神经网络
        2.2.5 关联式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冷剂饱和液相粘度实验研究
    3.1 制冷剂饱和液相粘度测试系统
        3.1.1 液相粘度测试系统简介
        3.1.2 实验步骤
    3.2 粘度计仪器常数标定
    3.3 粘度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分析及可靠性检验
        3.3.1 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
        3.3.2 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检验
    3.4 ER-1饱和液相粘度模型预测
        3.4.1 硬球模型
        3.4.2 自由体积理论模型
        3.4.3 关联式计算
        3.4.4 模型比较
    3.5 ER-2饱和液相粘度实验研究
        3.5.1 实验测试结果
        3.5.2 模型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GWP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实验研究
    4.1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测试系统
    4.2 实验样品简介
        4.2.1 制冷剂说明
        4.2.2 冷冻机油说明
    4.3 纯制冷剂互溶性研究结果
    4.4 混合制冷剂互溶性研究结果
        4.4.1 R290/R1234yf与矿物油的互溶性测试结果
        4.4.2 ER-2、NR-1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评价方法
    5.1 纯制冷剂互溶性评价参数
    5.2 混合制冷剂互溶性评价方法
        5.2.1 R161和R1234yf对R32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的影响
        5.2.2 混合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临界互溶温度预测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电动汽车空调发展现状
        1.2.2 国外电动汽车空调发展现状
        1.2.3 电动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结构原理概述
    2.1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
        2.1.1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
        2.1.2 电动汽车空调与传统燃油汽车空调的异同点
    2.2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原理
        2.2.1 蒸汽压缩式制冷原理
        2.2.2 热电(偶)制冷原理
    2.3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制热原理
        2.3.1 PTC加热系统
        2.3.2 热泵型制热原理
        2.3.3 热泵+PTC的制热方式
    2.4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驱动方式
        2.4.1 非独立式全电动驱动方式原理
        2.4.2 独立式全电动驱动方式原理
    2.5 电动汽车空调控制原理
        2.5.1 电动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电路原理
        2.5.2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压缩机变频控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常见故障及机理分析
    3.1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制冷系统常见故障及机理分析
        3.1.1 空调系统不制冷
        3.1.2 空调系统冷气不足
        3.1.3 间歇性制冷
        3.1.4 制冷系统噪声大
        3.1.5 压缩机绝缘失效
    3.2 电动空调制热系统常见故障及机理分析
        3.2.1 PTC不工作
        3.2.2 PTC过热
        3.2.3 空调制热量不够
    3.3 电动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常见故障及机理分析
        3.3.1 驱动控制器不工作,压缩机不工作
        3.3.2 驱动控制器工作正常,压缩机工作异常
        3.3.3 驱动控制器工作正常,压缩机不工作
        3.3.4 驱动控制器自检正常,压缩机不工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4.1 电动汽车常见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4.1.1 故障树分析法
        4.1.2 故障码诊断法
        4.1.3 仪器仪表诊断法
        4.1.4 经验诊断法
    4.2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原则
    4.3 电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
    4.4 电动汽车空调采暖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
    4.5 电动汽车空调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
    4.6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诊断维修注意事项
        4.6.1 操作规程
        4.6.2 操作注意事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典型故障诊断方法分析
    5.1 电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5.1.1 北汽EV200 空调系统不制冷故障
        5.1.2 比亚迪F3DM电动车空调不制冷
        5.1.3 北汽EV160 电动汽车空调制冷不良
    5.2 电动汽车空调采暖系统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5.2.1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PTC故障引起的无暖风故障
        5.2.2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PTC过热故障引起的故障
    5.3 电动汽车空调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5.3.1 北汽EV200 空调控制系统故障引起的不制冷故障
        5.3.2 北汽EV200 空调控制系统故障引起的间歇性制冷故障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及展望
    1、全文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现状
        1.1.2 我国能源现状
        1.1.3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能源利用概况
        1.1.4 低温热能利用现状
        1.1.5 低温热能利用技术
    1.2 压缩式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单级高温热泵研究现状
        1.2.2 复叠式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复叠式高温热泵的应用前景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低温热能质提升技术理论分析
    2.1 低温热能质提升原理与方法
    2.2 复叠式热泵系统循环工质的热物理性质计算
    2.3 能质提升技术的热流体机械与循环工质的耦合匹配
        2.3.1 热动机械流固耦合
        2.3.2 换热器的选择
    2.4 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试验台的设计研究
    3.1 循环工质的选择
        3.1.1 循环工质选择的基本原则
        3.1.2 低温端循环工质的筛选
        3.1.3 高温端循环工质的选择
    3.2 润滑油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的冷冻机油的选择
        3.2.1 润滑油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
        3.2.2 冷冻机油的选择
    3.3 复叠式热泵系统试验台的设计
        3.3.1 试验系统
        3.3.2 测量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试验研究
    4.1 HTCHP系统的传热过程
        4.1.1 低温端蒸发器
        4.1.2 全封闭式涡旋压缩机
        4.1.3 冷凝蒸发器
        4.1.4 高温端冷凝器
        4.1.5 电子膨胀阀(EEV)
    4.2 复叠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4.2.1 循环工质的基本物性参数
        4.2.2 试验工况
        4.2.3 试验方法
        4.2.4 试验数据分析
    4.3 HTCHP系统?分析
        4.3.1 ?分析常用指标
        4.3.2 HTCHP系统各设备的?计算公式
        4.3.3 HTCHP系统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冷剂和润滑油过量充注对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5.1 低温端制冷循环制冷剂过量充注对HTCHP系统性能的影响
        5.1.1 HTCTP系统压力
        5.1.2 HTCHP系统输入功率
        5.1.3 HTCHP系统制热量和COP
    5.2 高温端制冷循环润滑油过量充注对HTCHP系统性能的影响
        5.2.1 HTCTP系统压力
        5.2.2 HTCHP系统输入功率
        5.2.3 HTCHP系统高温端制冷循环排气温度
        5.2.4 HTCHP系统制热量和COP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6.1 BP神经网络
        6.1.1 BP神经网络简介
        6.1.2 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
        6.1.3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6.1.4 BP神经网络的设计分析
    6.2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模型建立及性能的预测
        6.2.1 BP 神经网络应用于 HTCHP 系统性能预测的适用性研究
        6.2.2 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2.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和验证分析
    6.3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的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传统制冷剂的缺点
        §1.1.2 环保制冷剂的替代方向
    §1.2 CO_2制冷剂的发展过程
    §1.3 CO_2制冷循环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1.4 CO_2制冷及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CO_2制冷循环性能优化的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毛细管几何结构及制冷剂充注量最优组合的设计计算模型
    §2.1 模型的构建及模拟研究的步骤
        §2.1.1 系统简介
        §2.1.2 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2.1.3 热力学模型构建
        §2.1.4 模拟研究步骤
    §2.2 模拟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小型CO_2热泵热水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部件主要部件的选型或设计计算
        §3.1.1 气冷器的设计计算
        §3.1.2 蒸发器及回热器的设计计算
        §3.1.3 压缩机及毛细管的选型
        §3.1.4 辅助设备的选型
    §3.2 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搭建
    §3.3 热泵热水器系统最佳充注量的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额定工况法
        §3.3.3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3.4 最佳充注量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3.3.5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3.6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应用于小型冷柜或热泵系统的CO_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力学分析
    §4.1 系统介绍
    §4.2 模型假设条件
    §4.3 热力学模型构建
    §4.4 研究步骤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热力学模型准确度的验证
        §4.5.2 系统性能分析
        §4.5.3 部件不可逆损失及系统?效率分析
        §4.5.4 CO_2/R41混合制冷剂的GWP值计算
    §4.6 系统测试环境室融霜节能装置的效果研究
        §4.6.1 恒温室及新型融霜装置的工作原理简介
        §4.6.2 新型融霜装置的性能测试结果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CO2_双温双控电冰箱的理论设计
    §5.1 冰箱制冷系统的确定
    §5.2 冰箱的热负荷计算
        §5.2.1 冷藏室的热负荷
        §5.2.2 冷冻室的热负荷
    §5.3 冰箱制冷系统热力参数的确定
    §5.4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
    §5.5 冰箱系统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方向
符号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6)富勒烯、石墨烯应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散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2.3 制冷系统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富勒烯、石墨烯形貌结构及性质
    2.1 富勒烯理论研究概况
    2.2 富勒烯的制备工艺
        2.2.1 电弧放电法
        2.2.2 催化热分解法
        2.2.3 激光辐射法
        2.2.4 水下电弧放电法
    2.3 石墨烯理论研究概况
    2.4 石墨烯的制备
        2.4.1 机械剥离法
        2.4.2 氧化还原法
        2.4.3 外延生长法
        2.4.4 化学气相沉积法
        2.4.5 电化学法
    2.5 扫描电镜SEM介绍
        2.5.1 电镜设备的选取
        2.5.2 样品制备
        2.5.3 参数的选择
        2.5.4 扫描电镜操作流程
    2.6 形貌特征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勒烯、石墨烯冷冻机油制备
    3.1 纳米冷冻机油体系内纳米粒子之间的作用力
    3.2 纳米冷冻机油体系内纳米粒子稳定机理
        3.2.1 静电稳定机理
        3.2.2 位阻稳定机理
        3.2.3 竭尽稳定机理
    3.3 纳米粉体在冷冻机油中的分散方法
        3.3.1 物理分散
        3.3.2 化学分散
    3.4 纳米冷冻机油的制备
        3.4.1 纳米粉体的选择
        3.4.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4.3 纳米流体的制备
    3.5 纳米冷冻机油的分散稳定性评价
        3.5.1 粒度分布观测法
        3.5.2 重力沉降观测法
        3.5.3 分光光度法
    3.6 本文配制的纳米冷冻机油
        3.6.1 配制方案
        3.6.2 分散剂对稳定性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勒烯、石墨烯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
    4.1 实验方案
    4.2 实验材料介绍
        4.2.1 润滑油基础油
        4.2.2 润滑油添加剂
        4.2.3 分散剂
    4.3 四球摩擦实验
        4.3.1 四球摩擦试验机
        4.3.2 四球摩擦试验机运行原理
        4.3.3 试验步骤
    4.4 往复摩擦实验
        4.4.1 往复摩擦试验机
        4.4.2 SRV(II)型往复式摩擦模拟可行性分析
        4.4.3 试验步骤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四球摩擦实验结果
        4.5.2 SRV摩擦实验结果
    4.6 摩擦磨损机理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缩机性能实验研究
    5.1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介绍
    5.2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润滑油的工作原理
    5.3 实验方案
        5.3.1 实验台介绍
        5.3.2 实验操作设计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工作
    主要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实验研究R32与新型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及其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冷冻机油开发方面的研究
        1.2.2 制冷剂溶油性测试方面的研究
        1.2.3 制冷剂与油的互溶性对于系统性能影响方面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R32制冷剂溶油性方面的理论介绍
    2.1 制冷剂R32
        2.1.1 制冷剂的选择
        2.1.2 制冷剂R32的替代可能性
    2.2 制冷剂的溶油性
        2.2.1 冷冻机油
        2.2.2 溶油性
        2.2.3 溶油性评价标准
    2.3 冷冻机油对系统的影响
        2.3.1 冷冻机油对压缩机的影响
        2.3.2 冷冻机油对蒸发和冷凝换热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32溶油性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系统开发
        3.2.1 试管主体部分
        3.2.1.1 简介
        3.2.1.2 设计阶段
        3.2.1.3 加工阶段
        3.2.1.4 组合调试阶段
        3.2.2 恒温环境部分
        3.2.2.1 简介
        3.2.2.2 设计阶段
        3.2.2.3 加工阶段
        3.2.2.4 组合调试阶段
        3.2.3 数据采集部分
        3.2.3.1 简介
        3.2.3.2 设计阶段
        3.2.3.3 加工阶段
        3.2.3.4 组合调试阶段
    3.3 室验系统开发环节小结
    3.4 实验方案
    3.5 实验步骤
        3.5.1 热电偶的精度验证
        3.5.2 耐压性测试及检漏
        3.5.3 实验系统精度验证
        3.5.4 实验混合溶液含油率的确定
        3.5.5 实验步骤
    3.6 实验结果分析
        3.6.1 R22/3GS验证实验
        3.6.2 R410A/POE,R32/POE和R32/PVE对比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R32溶油性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台搭建
        4.2.1 主体部分
        4.2.2 数据采集系统
    4.3 实验方案
        4.3.1 空调机组运行工况
        4.3.2 空调机组性能参数计算
        4.3.3 PVE油量对空调性能参数的影响
    4.4 实验步骤
        4.4.1 热电偶的精度验证
        4.4.2 实验系统的检漏
        4.4.3 实验设备的精度
        4.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R32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对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影响
        4.5.2 R32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对空调性能的影响
        4.5.3 PVE油量对换热器面积热阻的影响
        4.5.4 换热热阻对蒸发、冷凝温度的影响
        4.5.5 PVE油量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收式制冷现阶段热门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2. 1 氨系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2. 2 水系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2. 3 醇系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2. 4 氟利昂系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2. 5 其它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3 结论

(9)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制冷剂
        1.1.2 制冷剂的发展史
        1.1.3 冷冻机油简介
        1.1.4 冷冻机油的性质和分类
    1.2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理论分析
    2.1 状态方程法计算溶解度
        2.1.1 计算流程
        2.1.2 状态方程法模拟结果
    2.2 活度系数法(γ法)
        2.2.1 Flory-Huggins模型[66]简介
        2.2.2 溶解度关系曲线和临界互溶温度曲线的模拟结果
    2.3 溶解度参数法和经验公式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实验研究
    3.1 互溶性测试实验台
        3.1.1 实验装置简介
        3.1.2 控制系统介绍
        3.1.3 实验所用样品说明
    3.2 相关测量用设备的校验
    3.3 互溶性实验台准确性校验
    3.4 实验误差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纯制冷剂+冷冻机油的互溶性测试结果
        3.5.2 混合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制冷剂与矿物油的互溶性判别
    4.1 定含油率下混合制冷剂油溶性评估法
    4.2 变含油率混合制冷剂油溶性评估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纳米冷冻机油/R600a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纳米流体的研究现状
        1.2.1 纳米流体制备及分散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纳米流体热物性的研究现状
        1.2.3 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特性研究现状
        1.2.4 纳米流体应用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冷冻机油的制备及分散稳定性研究
    2.1 实验对象
        2.1.1 纳米材料的选择
        2.1.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1.3 制备线路设计
    2.2 实验装置与步骤
        2.2.1 实验装置
        2.2.2 制备方法
    2.3 纳米冷冻机油的分散稳定性
        2.3.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2 制备的优化方案
    2.4 纳米冷冻机油的稳定机理
        2.4.1 纳米冷冻机油的稳定性分析
        2.4.2 改性纳米粒子的表征
        2.4.3 稳定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冷冻机油热物理特性研究
    3.1 纳米石墨冷冻机油密度的实验研究
        3.1.1 实验装置与原理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4 密度关联式
    3.2 纳米石墨冷冻机油黏度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装置与原理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4 黏度关联式
    3.3 纳米石墨冷冻机油热导率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装置与原理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纳米冷冻机油的热导率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纳米油R600a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
    4.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1.1 实验系统概述
        4.1.2 实验台各部件的设计制作
        4.1.3 实验台的数据采集系统
        4.1.4 实验测试工况
        4.1.5 实验步骤
    4.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不确定度分析
        4.2.1 实验数据处理
        4.2.2 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分析
        4.2.3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验证
    4.3 含油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与压降的实验研究
        4.3.1 含油R600a的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4.3.2 含油R600a的压降热特性实验研究
    4.4 含纳米油R600a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与压降的实验研究
        4.4.1 含纳米油R600a的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4.4.2 含纳米油R600a的压降特性实验研究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4.4 实验关联式
    4.5 R600a/纳米冷冻机油混合物光管内的流型
        4.5.1 流型研究
        4.5.2 纳米粒子的影响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冷冻机油在冰箱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5.1.1 冰箱测试系统概述
        5.1.2 冰箱实验台设计
        5.1.3 实验台数据采集系统
        5.1.4 实验工况与过程
    5.2 纳米石墨冷冻机油对冰箱性能的影响
        5.2.1 降温性能实验
        5.2.2 耗电量实验
        5.2.3 冷冻能力实验
    5.3 纳米富勒烯冷冻机油对冰箱性能的影响
    5.4 纳米粒子应用过程中的影响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和结论
    6.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6.3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
致谢

四、冷冻机油对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带自然冷却型变频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陈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制冷剂的粘度特性及其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能研究[D]. 陈裕博. 天津大学, 2019(01)
  • [3]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许钦清. 长安大学, 2019(07)
  • [4]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马学莲. 天津大学, 2019(06)
  • [5]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D]. 王栋. 上海理工大学, 2019(04)
  • [6]富勒烯、石墨烯应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性能实验研究[D]. 张一灏.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7]实验研究R32与新型冷冻机油的互溶性及其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D]. 徐磊.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8]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J]. 卞宜峰,何国庚,蔡德华,肖如熙,张奥妮. 制冷学报, 2015(06)
  • [9]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田田. 天津大学, 2015(03)
  • [10]纳米冷冻机油/R600a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应用的实验研究[D]. 娄江峰. 上海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冷冻机油对压缩制冷系统的影响及选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