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安远[1](2018)在《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双子寿星——隆重庆贺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耶和斯科教授百年华诞(下)》文中指出2018年是1997年诺化奖得主博耶和斯科教授的百年华诞,他俩作为现健在诺奖得主中年龄最长的双子寿星而耀映诺坛。腺苷三磷酸(ATP)是细胞内能量流的重要物质和普遍载体,在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ATP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博耶和斯科先生生平与家庭成员;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以及所获荣衔与奖项;诺奖得主中的长寿寿星,同时还阐述了ATP的发现和认识简史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诺奖得主概况。
周权男,杨礼富,王真辉[2](2014)在《砷胁迫对丛枝菌根接种玉米叶片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砷胁迫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玉米叶片蛋白表达谱的变化。以玉米叶片为实验材料,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对砷胁迫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玉米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离,并通过质谱技术和搜索NCBInr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砷胁迫后菌根接种玉米叶片中有18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有6个蛋白被成功鉴定,这些蛋白包括protein phosphatase 2C、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PEP carboxylase、两个ATP synthase CF1 beta subunit以及一个假设蛋白。该研究有助于从蛋白质水平上理解砷胁迫对菌根接种的影响以及菌根植物的抗砷作用机制。
车红花,张明雪,何伟,侯平,顾平[3](2012)在《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模型ATP6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模型ATP6(ATP synthase F0 subunit 6)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用新生2-3d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建立CVB3病毒感染模型,通过改良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克隆了受CVB3攻击的心肌细胞中被中药(益气活血中药复方)调控的基因。结果:ATP 6基因,在中药组中高表达,而病毒组中表达减弱或抑制。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复方能影响受CVB3病毒攻击的宿主细胞ATP6基因的表达,有效保护心肌、阻断病程进度,从而实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
车红花[4](2012)在《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COXⅠ、COXⅡ,ATP6,RPL27a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实验目的: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改变的心肌疾病,几乎所有的病毒均可引起心肌炎症。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3(CVB3)具有强嗜心性。本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儿童和青壮年健康。因此,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机制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随着研究的深入,CVB3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建立,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中医虽无病毒性心肌炎之病名,但从本病的发病特点可归于祖国医学的《温病》范畴,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又可归属于“心悸”、“虚劳”、“心痛”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中,总结出许多有效的用药经验和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充分显示出中医药VMC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本课题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了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实践,探索出以黄芪、白参、丹参、郁金、麦冬、白茅根等中药组成的益气活血中药复方,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通过本研究以揭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VMC)的作用机制,并且针对病原和保护心肌两个方面选择指标。以乳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建立了CVB3心肌细胞感染模型,并利用改良的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受CVB3攻击的宿主细胞与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组中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I,ATP synthase F0subunit6,ribosomalprotein L27a基因表达的变化,从基因水平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复方调控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证实益气活血法是治疗VMC的有效方法,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方药。实验方法:1、Hela细胞的复苏及培养:将冻存于液氮中的Hela细胞冻存管取出,迅速放入预先加热的37℃水浴箱中,不断摇动复温约30秒,待冻存液溶解,将细胞悬液迅速移入无菌离心管中,加入3ml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1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再加入15ml含10%FBS的DMEM培养液,用移液器反复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后移入新培养瓶中,于37°C,5%二氧化碳100%饱和湿度的CO2孵育箱中培养,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为贴壁生长细胞,生长于含有10%特级胎牛血清DMEM细胞培养液中,24h细胞即进入对数生长期,约72h细胞就能长满瓶底,当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用胰酶/EDTA将贴壁生长的细胞消化传代,整个过程要求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严格无菌操作。2、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的细胞毒性测定:将进入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用胰酶/EDTA消化,台盼蓝染色记录活细胞数(>95%),细胞计数板计数,调节活细胞浓度为5×105/ml,以每孔0.2ml接种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置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4h,当Hela细胞全部贴壁生长时,测定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最大无毒剂量。吸弃培养液,加入用DMEM培养液配置的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注射液0.2ml/孔,共计11个浓度梯度,即原液、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设4个复孔,另设4个加正常细胞生长液的对照孔。分别于24h、48h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参考正常对照孔细胞形态,以不引起细胞形态改变的最大药物稀释浓度为最大无毒浓度(TD0)。3、滴定CVB3病毒的毒力:消化后Hela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待24h后Hela细胞贴壁后,微量移液器吸去培养板中的生长液,每孔以HBSS液分别洗涤2次后,弃去HBSS液。加入含CVB3病毒的DMEM维持液(含2%胎牛血清),CVB3病毒从10倍浓度被稀释到10-1、10-8,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另设4个正常对照孔,每孔各加维持液0.1ml,置于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24h、48h后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参考正常对照孔细胞形态。4、MTT法测定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抑制CVB3致心肌细胞死亡的实验:取对数生长期心肌细胞,使用微量移液器每孔加入0.2ml半数组织感染量浓度CVB3病毒,吸附2h,使心肌细胞感染,吸弃含病毒培养液,加入含2%胎牛血清的维持液3ML,轻轻摇晃培养板洗涤细胞一遍后,依次加入含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的生长液0.2ml/孔,从药物最大无毒剂量起始稀释8个浓度,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另设1个调零孔。于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8h,每孔加入0.18ml DMEM培养液后,再加入0.02ml MTT(0.5%MTT)溶液,放入培养箱继续培养4h,吸弃孔内培养液,再加入0.15ml/孔的DMSO,置振荡器上振荡8-10min,使Formazan结晶溶解,于酶标仪上490nm处测量各孔的吸光值(OD)。5、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II,ATP6,RP L27a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改良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测定大鼠细胞CVB3感染组和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给药组基因表达的差异,并通过荧光RT-PCR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1、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细胞毒性测定结果: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128稀释浓度,相当于最大无毒剂量为7.813mg/ml;2、 CVB3病毒的毒力滴定:CVB3病毒使50%培养心肌细胞感染量为1×10-4.5;3、 MTT法测定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抑制CVB3致心肌细胞死亡的实验结果:应用不同浓度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干预CVB3攻击后的心肌细胞,结果发现最大无毒剂量干预CVB3攻击后的心肌细胞的吸光度值(OD值)最大(2.326±0.198),与其它稀释度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极为显着(P<0.001)。证实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最大无毒剂量可明显抑制CVB3感染心肌细胞的死亡,使心肌细胞存活率最高;4、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I,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I,ATP synthase F0subunit6,ribosomal proteinL27a基因表达的影响:SSH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组中cytochrome c oxidasesubunit 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I,ATP synthase F0subunit6,ribosomalprotein L27a基因的表达水平比CVB3病毒感染组明显增高,并通过荧光RT-PCR检测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与SSH结果一致。结论:1.采用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成功建立CVB3攻击的心肌细胞感染模型。2.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可以上调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I,ATP synthaseF0subunit6,ribosomal protein L27a的表达,证实了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中药复方,是通过调节上述基因,来实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3.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益气活血法是治疗VMC的有效法则,而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是治疗VMC的有效方剂,提示本方在VMC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梁高峰[5](2011)在《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astakine)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造血激素(astakine,AST)是一种甲壳动物中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软尾太平蝲蛄中发现F1F0-ATP synthaseβ亚基作为造血激素的受体参与了细胞分化,同时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选择F1F0-ATP synthaseβ亚基(BP53)作为侵染宿主的靶点之一,即WSSV与造血激素有相同的作用蛋白——BP53。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WSSV可能通过BP53感染宿主,并与造血激素竞争同一受体,进而干扰细胞分化。了解造血激素在WSSV感染中的作用可以为解析WSSV侵染宿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共分5个部分: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造血激素(lvast)全长cDNA;原核表达、纯化造血激素蛋白(LVAST),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竞争ELISA和Dynabeads磁珠免疫结合法分析BP53、LVAST、VP37三种蛋白的结合关系;体内中和实验验证造血激素蛋白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力的影响;RNAi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astakine对WSSV复制的影响。1.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全长cDNA克隆: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HM594944),并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全长共1486 bp,含有1个37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4个氨基酸,估算分子量为13.3 KD。凡纳滨对虾包含一个Prokineticin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与斑节对虾和软尾太平蝲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7 %和56 %;与脊椎动物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低于36 %。2.蛋白表达及抗体制备: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BAD/ gIIIA- lvast并转化于大肠杆菌E. coli。经L-阿拉伯糖诱导后的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有与预期相符合的目的蛋白,并利用纯化的蛋白制备了较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1:10000)。3. BP53、LVAST、VP37三种蛋白的结合关系分析:通过ELISA、竞争ELISA和Dynabeads磁珠免疫结合法验证了BP53、LVAST、VP37三种蛋白的结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LVAST与VP37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结合作用,BP53具有分别与LVAST、VP37结合的能力。同时VP37能够抑制LVAST与BP53的结合,且这种竞争抑制作用与VP37蛋白量有相关性,即增加VP37蛋白量,竞争抑制作用相应增强。研究还发现BP53与LVAST和VP37的结合共用同一位点,存在竞争结合作用。4.造血激素蛋白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力的影响:我们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注射LVAST蛋白,然后对虾进行攻毒(WSSV)处理,结果显示:注射LVAST的虾无论从开始死亡的时间还是半数死亡的时间都比阳性对照组延迟了将近两天。证明体外注射LVAST能够提高对虾对抗WSSV感染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5. Astakine对WSSV复制的影响:通过RNAi技术,注射lvast-dsRNA沉默lvast基因,再进行WSSV感染实验。以vp37为目的基因检测WSSV复制,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GreenⅡReal-time PCR)技术,采用??CT相对定量法分析LVAST对WSSV复制的影响。以0时刻vp37的量为1,分析显示:阳性对照组在5 d达到最大值;LVAST注射组的vp37水平(5 d内)约为阳性对照组的1/5,在6 d达到最大值;lvast- dsRNA注射组在5 d达到最大值,vp37水平均高于阳性对照组(2倍)。说明LVAS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WSSV的复制,而造血激素基因的缺失能够使WSSV的复制速度加快。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LVAST与VP37作用于BP53存在竞争结合作用。LVAST与BP53的结合受到VP37的抑制,且这种竞争抑制作用随着VP37蛋白量增加而相应增强。同时我们还发现LVAST与WSSV的增殖作用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为深入开展LVAST在WS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子蔚,齐孟文[6](2007)在《同步辐射在农业及生物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极高强度、高度准直、高度极化、特性可以精确控制,可以覆盖从远红外到 X 光的整个范围,构成连续可调的光源。由于其优越的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诸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测试分析和结构研究方面。本文将着重介绍同步辐射光源在农业和生物领域的应用,如生物微量元素赋存态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作物同步辐射光源照射诱变育种等,并对同步辐射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
刘成林[7](2006)在《肿瘤组织的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和谱学研究》文中指出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常规的肿瘤诊断方法主要有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等。近年来,各种新的诊断技术不断进展,使肿瘤的诊断不断接近早期、准确、微创伤或无创伤性的目标。本文用衍射增强成像(DEI)、类同轴全息成像(位相衬度成像)和吸收成像等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方法研究了各种类型的乳腺组织和子宫肌瘤的微结构;用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SR-FTIR)研究了正常乳腺组织、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乳腺癌组织的光谱特性;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SR-XRF)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方法分析了各种乳腺组织中微量元素的种类、相对含量和化学环境。同时,评价了同步辐射的X射线成像和谱学方法在辨别正常的、良性的和癌变的组织中的作用,并探讨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在医学应用中的价值。 首先,用X射线成像方法研究乳腺肿瘤和子宫肌瘤的微结构。在衍射增强成像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实验模型分析了DEI成像的过程与特点。在摇摆曲线顶部记录的图像,即衍射图像有很好的衬度,可以直接用于观察物体的内部结构;在摇摆曲线半高宽处记录的图像也有一定的衬度,它们经过像素对像素的算法处理后可以得到表观吸收图像和折射图像。表观吸收图像的特点与传统X射线图像相似,但折射图像具有更好的边界衬度,能够分辨材料内部不同折射率的微结构。同时也发现,分析晶体的本底信号会影响DEI成像的质量,但对折射图像没有任何影响,不会引起折射图像与实际物体之间的偏差。因而,折射图像用于辨别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工业检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可信度。 X射线衍射增强成像能够显示出正常乳腺组织、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乳腺癌组织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的差异性,而且不需要大量繁琐的病理切片。尽管表观吸收图像与传统医学图像相类似,在分辨这些组织上不存在优势,但表观吸收图像的衬度高于同步辐射吸收图像的衬度。而折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出各种乳腺组织的内部结构,如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微小纤维、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的纤维束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微小钙化等,这些微结构的尺度均在几十微米左右。同样,衍射图像的衬度也比吸收图像的衬度高,也能够直接用于观察乳腺组织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其用X射线胶片记录并经光学显微镜放大后,图像的清晰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辨别乳腺组织的类型上有更好的效果。对包含各种乳腺组织的摇摆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后可知:摇摆曲线的峰位和半高宽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它们的反射强度或积分强度的差异比较显着,能够反映出各种乳腺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的不同。同时,对DEI图像衬度与入射X射线能量关系的研究发现:衍射图像和表观吸收图像的衬度随X射线能量的变化关系是相似的,说明衍射图像和表观吸收图像包含的主要衬度是相似的,即吸收衬度,而折射图像的衬度随X射线能量的增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来看,对于乳腺组织来说,DEI成像在低能量端有很好的衬度,反映了衍射增强成像更适合于对轻元素的成像。 我们对子宫肌瘤进行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表明,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子宫肌瘤的表面形貌,而无法显示出它的内部结构。而衍射增强成像可以显示子宫肌瘤的内部结构。尽管在子宫肌瘤的表观吸收图像中难以完整地辨别出肌瘤的内部结构,但衍射图像和折射图像都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肌瘤内部尺度在30μm左右的微结构,包括肌瘤的漩涡状结构、透明变性、囊状变性、红色变性以及因变性而产生的空洞。这些微结构有利于提示子宫肌瘤的恶化趋势。 将位相衬度成像用于乳腺肿瘤的结构研究后发现:正常乳腺组织的吸收图像的清晰度比较高,原因是正常乳腺组织比较致密,对于对X射线的吸收相对较强。而位相衬度成像在分辨肿瘤组织内部结构方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乳腺组织中的一些精细结构,并可以反映出正常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和癌变组织结构的特异性。在位相衬度成像中,图像的衬度是与样品到探测器的距离有关的,在不同样品到探测器的距离下,位相衬度成像的分辨率是不同的。根据衬度传递函数(CTF),可以估计出乳腺癌组织中的钙化尺度在30μm左右,与衍射增强成像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其次,利用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各种类型的乳腺组织进行了研究。从SR-FTIR的结果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乳腺组织红外吸收光谱结构上的显着差异。对900-3600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仔细分析,得到的明显印象是从正常组织到良性肿瘤组织,红外吸收的丰富光谱特征变为模糊;而病变组织在癌变过程中,比较平滑的光谱变得比较复杂。另外,SR-FTIR能够很好地分辨出比较接近的峰,如1464cm-1和1474cm-1变得比较清楚。在SR-FTIR中,也发现了一些特定的吸收峰,它们可以帮助诊断乳腺组织的类型。 最后,我们还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分析了正常乳腺组织、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微量元素的种类、相对含量和化学环境等。根据SR-XRF的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微量元素的种类是相同的,但相对含量是不相同的,特别是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Ca、Fe和Zn的差异相当明显。肿瘤组织中S、Cr、Mn、Ni、Cu和se的相对含量与正常组织中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即肿瘤组织的含量相对于正常组织是增加的,而K和Ca则是负相关性。P在正常乳腺组织和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基本不变,但在癌变组织中略有下降。恶性肿瘤中的Fe和Zn是正相关性,而在良性肿瘤中则是负相关性。对组织中Ca、Fe和Zn的XANES分析后发现:只有Fe出现了边前结构,而Ca和Zn没有;在边后,肿瘤组织中Ca和Zn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与正常组织的不同,但是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中Fe的边后规律是相似的,而良性组织中的规律存在特异性。各种组织中不同元素的径向分布函数(RDF)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但它们的规律性不是很明确,说明在组织中Ca、Fe和Zn的存在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轻元素的散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 总之,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X射线图像和光谱上的差异性是显着的,各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它们可以互相印证、相互补充。因此,将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应用到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田亮,张新夷[8](2003)在《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文中指出在英国Daresbury同步辐射实验室获得的线粒体F1 -ATPase原子分辨率 (0 .2 8nm)的三维结构是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之一 ,并且是第一个基于同步辐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同步辐射具有的高通量、高准直性以及波长连续可调等优点必将会在已经到来的后基因组时代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双子寿星——隆重庆贺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耶和斯科教授百年华诞(下)(论文提纲范文)
3 ATP的发现和认识简史以及博耶和斯科博士的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
4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
5 诺奖得主中的长寿寿星 |
6 博耶和斯科教授所获荣衔与奖项 |
7 结束语 |
(2)砷胁迫对丛枝菌根接种玉米叶片蛋白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根接种剂 |
1.3 植物培养基质与底肥 |
1.4 试验设计和植物培养 |
1.5 叶总蛋白的提取、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 |
1.6 蛋白酶解及MALDI-TOF MS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砷处理后玉米叶片蛋白表达谱分析 |
2.2 加砷处理后玉米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3)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模型ATP6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品及制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
1.2.2 CVB3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建立 |
1.2.3 心肌细胞m RNA的提取 |
1.2.4 双链c DNA的合成 |
1.2.5 SSH差减杂交 |
1.2.6 测序 |
1.2.7 Gen Bank序列比较 |
2 结果 |
2.1 SSH结果 |
2.2 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 |
3 讨论 |
(4)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COXⅠ、COXⅡ,ATP6,RPL27a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Ⅱ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ATP6 的研究进展 |
实验一 CVB3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细胞毒性测定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 CVB3致心肌细胞死亡抑制实验(MTT 法)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 CVB3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 I、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 II、ATP 6、核糖体蛋白 L27a 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astakine)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 WSSV 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 WSSV 的生物学特征 |
1.2 囊膜蛋白在WSSV 侵染中的作用 |
1.3 非结构蛋白在WSSV 侵染中的作用 |
2 F1F0-ATP synthase 研究进展 |
2.1 F1F0-ATP synthase 组成及分布 |
2.2 异位F1F0-ATP synthase 作为受体参与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
2.2.1 血管生成抑制素 |
2.2.2 脂类代谢 |
3 虾造血激素的研究现状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的造血激素(astakine)全长c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对虾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对虾鳃总RNA 的提取和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2.2.1 总RNA 的提取 |
2.2.2 DNase I 消化 |
2.2.3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2.2.4 3’RACE |
2.2.5 5’RACE |
2.2.6 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全长cDNA 序列分析及氨基酸分析 |
3 结果 |
3.1 总RNA 的提取 |
3.2 3’RACE |
3.3 5’RACE |
3.4 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基因序列特征 |
3.5 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蛋白结构特征分析 |
3.6 虾造血激素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
3.7 不同种类造血激素蛋白保守性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蛋白(LVAST)的原核表达,鉴定及纯化 |
1 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载体 |
1.1 材料 |
1.1.1 质粒和菌种 |
1.1.2 主要设备及实验试剂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1.2.2 pBAD/gIIIA 质粒的提取 |
1.2.3 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的扩增与纯化 |
1.2.4 pBAD/gIIIA 质粒与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基因的双酶切 |
1.2.5 质粒重组 |
1.2.6 大肠杆菌TOP10 化转 |
1.2.7 重组菌的鉴别 |
2 阳性目的单克隆的诱导表达、鉴定及纯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试剂 |
2.1.3 主要实验设备 |
2.2 方法 |
2.2.1 重组菌的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与鉴定 |
2.2.2 造血激素蛋白的Western-blot 分析 |
2.2.3 重组LVAST 的纯化 |
2.2.4 重组LVAST 的Bradford 法定量 |
3 抗体制备 |
4 结果 |
4.1 LVAST 及重组LVAST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 质粒与目的片段造血激素的制备 |
4.3 重组克隆的菌落PCR 检测与DNA 测序 |
4.4 L-阿拉伯糖诱导重组表达及SDS-PAGE 和Western-blot 分析 |
4.5 重组造血激素蛋白的纯化和复性 |
4.6 纯化后的重组造血激素蛋白定量 |
4.7 多克隆抗体制备 |
5 讨论 |
第四章 三种蛋白 BP53、LVAST 和 WSSV-VP37 的结合性分析 |
1 材料和试剂 |
1.1 菌种和蛋白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
2 方法 |
2.1 BP53 和VP37 蛋白的诱导和纯化 |
2.2 ELISA 分析BP53 与LVAST、VP37 的结合 |
2.2.1 ELISA 检验VP37 与LVAST 的结合 |
2.2.2 ELISA 检验LVAST 与BP53 的结合 |
2.2.3 ELISA 检验VP37 与BP53 的结合 |
2.2.4 竞争ELISA 分析BP53 与LVAST、VP37 的结合 |
2.3 Dynabeads 磁珠鉴定BP53 与LVAST、VP37 的结合 |
2.3.1 偶联配体、结合BP53 蛋白 |
2.3.2 结合蛋白 |
3 结果 |
3.1 ELISA 检验VP37 与LVAST 的结合 |
3.2 ELISA 检验LVAST 与BP53 的结合 |
3.3 ELISA 检验VP37 与BP53 的结合 |
3.4 竞争ELISA 分析BP53 与LVAST、VP37 的结合 |
3.5 Dynabeads 磁珠鉴定BP53 与LVAST、VP37 的结合 |
4 讨论 |
第五章 LVAST 对凡纳滨对虾抗 WSSV 感染力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 |
1.1 对虾 |
1.2 其他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RNAi 结合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造血激素对 WSSV 复制的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对虾和质粒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 |
2.1 体外合成ds RNA |
2.1.1 PEGFP-N 1 空质粒和pBAD |
2.1.2 制备合成dsRNA 所需的双链DNA 模板 |
2.1.3 体外合成ds RNA PCR 反应体系(20 μl) |
2.1.4 体外合成ds RNA PCR 反应程序 |
2.2 RNAi 效果评估 |
2.2.1 血淋巴RNA 的提取 |
2.2.2 一步RT-PCR 法检测lvast 的转录水平 |
2.3 lvast - dsRNA 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 感染力的影响 |
2.4 RNAi 结合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造血激素对 WSSV 复制的影响 |
2.4.1 内参选择 |
2.4.2 引物设计 |
2.4.3 注射试验 |
2.4.4 样品制备 |
2.4.5 荧光定量PCR 分析 |
3 结果 |
3.1 合成dsRNA 所需的双链DNA 模板 |
3.2 RNAi 效果评估 |
3.3 lvast - dsRNA 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 感染力的影响 |
3.4 RNAi 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造血激素对WSSV 复制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肿瘤组织的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和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肿瘤诊断的影像学方法 |
§1.2 同步辐射的特点及其发展 |
§1.2.1 同步辐射及其特点 |
§1.2.2 同步辐射的发展 |
§1.3 同步辐射的医学应用 |
§1.3.1 引言 |
§1.3.2 同步辐射的医学成像 |
§1.3.3 X射线衍射 |
§1.3.4 X射线光谱学 |
§1.3.5 同步辐射微束放射治疗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衍射增强成像的原理与实验验证 |
§2.1 引言 |
§2.2 衍射增强成像的基本原理 |
§2.3 实验验证 |
§2.3.1 实验样品与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2.1 摇摆曲线 |
§2.3.2.2 DEI成像过程分析 |
§2.3.2.3 表观吸收图像与折射图像 |
§2.3.2.4 本底信号对DEI图像的影响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乳腺肿瘤的衍射增强成像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样品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衍射图像、表观吸收图像和折射图像 |
§3.3.2 吸收图像与衍射图像的比较 |
§3.3.3 用衍射图像观察微结构 |
§3.3.4 摇摆曲线 |
§3.3.5 DEI图像衬度与X射线能量的关系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子宫肌瘤的X射线衍射增强成像 |
§4.1 引言 |
§4.2 实验样品与方法 |
§4.2.1 实验样品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Ⅰ的表观吸收图像和折射图像 |
§4.3.2 样品的微结构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乳腺肿瘤的位相衬度成像 |
§5.1 引言 |
§5.2 实验样品与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乳腺癌的红外光谱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乳腺肿瘤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分析 |
§7.1 引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X射线荧光分析 |
§7.3.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7.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TP及ATP合酶 |
2 低分辨率 (0.65nm) 下的F1-ATPase分子结构[12] |
3 高分辨率 (0.28nm) 下的F1-ATPase分子结构[1] |
4 F1-ATPase分子结构与旋转催化的“结合改变机理” |
5 展望 |
四、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双子寿星——隆重庆贺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耶和斯科教授百年华诞(下)[J]. 朱安远. 科技风, 2018(30)
- [2]砷胁迫对丛枝菌根接种玉米叶片蛋白表达谱的影响[J]. 周权男,杨礼富,王真辉.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6)
- [3]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模型ATP6基因表达的影响[J]. 车红花,张明雪,何伟,侯平,顾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23)
- [4]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COXⅠ、COXⅡ,ATP6,RPL27a基因表达的影响[D]. 车红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5]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astakine)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梁高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6]同步辐射在农业及生物学中的应用[A]. 陈子蔚,齐孟文. 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 2007
- [7]肿瘤组织的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和谱学研究[D]. 刘成林. 复旦大学, 2006(02)
- [8]揭示生命能量之源——ATP合酶三维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J]. 田亮,张新夷. 核技术,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