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次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特点及改善措施

河套灌区次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特点及改善措施

一、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特点及改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马贵仁[1](2021)在《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前后水盐时空变异规律及改良效果评估》文中认为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土壤盐渍化是影响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盐碱地治理综合技术的应用愈加紧迫。2018-2020年五原县启动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该项目以“五位一体”综合改良措施为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在示范区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期间还引进多家改良企业与单位进行试验示范。本文针对盐碱地综合改良示范试点土壤盐渍化和区域水土环境变化的问题,采用区域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信息定点监测,结合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空间插值、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盐碱地综合改良条件下土壤水盐时空变异特征、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地下水动态变化、以及试验区土壤水盐平衡,并且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和传统统计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估方法,实现对改良企业与试验单位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良前,各层土壤盐分结构比在4.76%~33.05%,受结构性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且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程度较大;改良后土壤盐分结构比下降7.28%,土壤有机质结构比下降3.73%,土壤结构性增强,有机质和盐分的变异性减弱,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质化,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深松旋耕措施的实施打破了土壤犁底层,使土壤结构得以改善。土壤盐基离子中阳离子以Na+和K+为主,占离子总量的39.09%,土壤阴离子以Cl-和SO42-为主,占离子总量的18.34%和18.56%,试验区土壤盐分中主要以钠盐和硫酸盐为主,改良后盐分离子向均匀方向发展。(2)综合改良措施干预下,研究区土壤盐分表聚特征明显减弱,耕层土壤脱盐,深层土壤积盐,且各层土壤盐分分布趋于平均。春耕前,改良后期(2020年4月)较改良前期(2018年4月)耕作层土壤盐分总量降幅约为2.67g/kg,40~100cm深层土壤盐分总量增幅在1.60g/kg左右,秋收后,改良后期(2020年10月)较改良前期(2018年10月)耕作层土壤盐分总量降幅约为0.801g/kg,40~100cm深层土壤盐分总量增幅在0.537g/kg左右,改良期内随有机肥等改良剂的施加,使得土壤碳含量增加,平均增幅为2.16%,研究区耕作层土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作物生长安全区增大,更利于农作物生长。(3)地下水埋深与其矿化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盐分呈负相关关系。改良期内地下水埋深增大0.35m,地下水矿化度上升0.18 g/L,土壤盐分下降。把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8~2.2 m之间,既有利于作物生长又能一定程度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后地下水位为2.13m,说明随沟渠清淤整治、渠道衬砌等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削弱了地下水对土壤盐分的负面影响。(4)改良期内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地下水向1m土层逐年净输入盐分总量分别为0.3650,0.2821,0.1847万t,逐年减小,2018~2020年灌溉水引盐量分别为1.83、1.68、1.82万t,明沟排水排出盐分分别为1.59、1.55、1.62万t,明沟排盐效率分别为72.54%、79.25%、80.74%,排盐量逐年提高,2018~2020年1m土壤积(脱)盐量为16.58,-12.66,-23.665kg/亩,研究区改良期内控盐效果和排盐效率逐年提高,根系层土壤由积盐转脱盐,水土环境逐年改善,说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合“五位一体”综合改良措施的实施对盐渍化灌区盐碱土改良效果显着。(5)通过梳理分析制定出2类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类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土壤盐碱程度,作物生长,土壤地力及经济效益指标),8个二级指标(全盐、碱化度、保苗率、产量、有机质、全氮、体积质量、投入产出比),服务对象为施用土壤改良产品或模式展示改良效果的企业,以优良改良剂的筛选为目的;第二类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土壤盐碱程度,土壤地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指标),8个二级指标(全盐、碱化度、有机质、全氮、体积质量、投入产出比、技术规程或标准的制定、重金属负荷),服务对象为科研院所、流转企业,以年度目标达成度为评估目的。(6)采用改良德尔菲法确定了评估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评估细则及等级划分标准,并对试验区改良企业与试验单位改良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筛选出盐碱地专用有机肥、易伽硫缓释硫锌颗粒、生物菌剂盐碱土壤修复剂、生物动力调控素等4种较为优良的改良产品。

何锦[2](2021)在《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河北沧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水土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华北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同时该地区拥有的大面积浅层地下咸水和盐渍化土地却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经济有效地改良盐碱地以及开发利用浅层咸水资源,已经成为解决当地土水资源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传统意义上的排水降盐方法有着工程量大,效率低下等诸多不足。随着非开挖定向钻进技术的日趋成熟,由其衍生而来的水平井技术为滨海地区排水降盐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和方法。但如何确定水平井排水降盐的工程参数,评价其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是推广使用该方法,提高咸水开发利用效率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华北滨海平原为研究区,以土壤盐分及浅层咸水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和浅层地下水咸化成因基础上,利用野外水平井开采试验和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部咸水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分析不同人工调控措施下浅层地下咸水淡化效率,评估利用水平井技术进行盐渍化改良和咸水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适合于该地区的浅层咸水开发利用区划。通过本次研究,具体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成果:1.研究区土壤盐渍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分带特征。平面上距离海岸线越远盐渍化程度越轻,垂向上土壤盐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增大。从全区范围来看,土壤盐分与水位埋深和地下水中TDS关系密切。同时,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土壤盐渍化程度演变规律较一致。轻度盐渍化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硫酸-氯化物型为主,水质类型为微咸水;地下水盐分来源于当地海相沉积地层中矿物溶解;中-重度盐渍化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水质类型为咸水,地下水中盐分主要受海水入侵影响。2.通过野外水平井抽水试验发现:单井抽水时其补给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水平井所排水量为井管内储水;过渡阶段:所排水量主要为上部潜水补给水量;稳定阶段:所排水量的70%为承压水补给,30%为潜水补给。此外,水平井抽水会形成“盆状”降落漏斗,最大降深位置位于滤水管中部且与抽水点位置有关,在长时间抽水下,试验区地下水流场有明显改变,潜水及承压水含水层水位明显下降,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3.非饱和带水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试验区地下水埋深对潜水补给量影响较大,两者呈现非线性关系。不同水文年型下潜水补给量由负转正的最小水位埋深在2-3m之间;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将水位埋深2.5m确定为当地水平井排水降盐的合理调控深度。除连续丰水年或抽水量极小情况外,连续排水和间隔排水均能有效降低试验区地下水位。当单位排水量在1.0m3/d·m时,单眼水平井控制距离为300-800m,三眼水平井控制距离为800-1800m。同时水平井控制距离与抽水强度、水平段埋深以及滤水管长度均有相关关系。除极端干旱气象条件外,其他情景下水平井排水均能降低地下水中溶质浓度,其中潜水盐分相对淡化效率为4.25%~18.17%,淡化程度取决于淋滤水的入渗量和入渗水溶质浓度;下部承压水盐分相对淡化效率为3.93%~8.13%,盐分去除效率与水平井排水量有关。4.通过对水平井开采地下咸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技术条件分析,水平井适宜在水位埋深在3-10m,含水层埋深在5-30m,岩性为粉土或含泥粉细砂等低渗透地层条件的区域内使用;与传统管井排水降盐相比,可节约经济成本约19.2%。同时,基于对研究区开采技术条件和咸水利用方式、适宜井型等条件的分析研判,对区内浅层咸水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区划,共划分了三类:(1)农业灌溉分散开采区;(2)农业灌溉、小型咸水淡化开采利用区;(3)工业用水、城市绿化和养殖等集中开采区。此项研究的成果对于丰富水平井渗流理论、完善排水降盐技术方法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咸水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郑彦[3](2021)在《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和向日葵生长的响应及田间排水模拟》文中研究指明蒸发强、排水差和地下水位高是造成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的主要因素,极大的影响了灌区水土环境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田间暗管排水试验为基础,设置埋深1.2 m间距30 m(T1)和埋深0.8 m间距20 m(T2)两种暗管排水埋深间距组合,研究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田间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和土壤脱盐效果、地下水动态变化、向日葵的生长状况,基于DRAINMOD模型模拟不同暗管埋设参数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并优化田间末级排水暗管埋设参数,旨在为灌区合理实施并推广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0~20 cm土层土壤水盐变化幅度最大,60~100 cm较为稳定。各处理不同时期0~100 cm剖面土壤质量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13%~36%之间。总体上来看,空白对照区土壤平均含水率高于暗管排水区。暗管排水设施能够提高土壤脱盐率,且暗管埋深80 cm间距20 m处理增幅高于埋深120 cm间距30 m处理。暗管排水区各处理两年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10.62%、13.20%和8.29%、10.39%,对照区则为1.25%和-0.07%。暗管排水区较空白对照区能够更好的调节土壤水盐状况,且暗管埋深80 cm间距20 m处理较埋深120 cm间距30 m处理效果更好。(2)向日葵生育期内,暗管排水区地下水埋深分别在1.56~1.76 m和1.65~1.85m之间,对照区在1.52~1.79 m间。暗管排水区各处理不同土层全盐量变化值与地下水埋深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2019年暗管埋深120 cm间距30 m和埋深80 cm间距20 m处理收获后地下水矿化度较现蕾期下降了7.41%和10%,而空白对照区由1.92g/L到1.86 g/L,降低了3.13%。2020年,暗管排水区各处理收获后地下水矿化度较播种前降低了5.2%和6.9%,空白对照区降低了2.51%。由此可见,暗管排水可控制地下水埋深和降低地下水矿化度,以暗管埋深80 cm间距20 m处理控制效果最优。(3)在灌水技术和灌溉定额相同的情况下,2019年,暗管埋深120 cm间距30 m和埋深80 cm间距20 m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9.38%和16.88%;2020年分别增加14.11%和25.29%。以暗管埋深80 cm间距20 m处理增幅最大。暗管排水能够有效提高向日葵产量且增产效果较为明显。(4)基于DRAINMOD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较好。将地下水适宜埋深(1.8~2.0 m)作为优化排水暗管布置参数的依据,利用该模型的模拟结果优化得到了研究区适宜的排水暗管埋设参数。

迟碧璇[4](2021)在《河套灌区控制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土壤盐渍化和干旱缺水是制约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抬高暗管排水出口高度,控制排水可减少田间排水输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暗管自由排水基础上进行控制排水,对防治土壤盐渍化和缓解干旱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选取暗管排水试验区,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监测,探讨土壤水盐分布与空间变异状况受排水方式的影响;讨论控制排水的节水控盐效果;利用HYDRUS-2D模型对比不同出口控制高度和暗管间距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为今后干旱半干旱灌区实施暗管控制排水提供理论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排水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与自由排水相比,控制排水下土壤剖面的相对含水率提高8.27%,灌水期土壤相对含水率增幅提高53.64%,间歇期土壤相对含水率降幅降低8.98%。控制排水具有较好的脱盐效果,与自由排水相比,控制排水下土壤剖面的盐分含量降低36.73%,灌水期脱盐区域增加29.17%,间歇期积盐区域减少14.29%。控制排水减少暗管间距后保墒效果减弱,脱盐效果更明显。(2)控制排水在不同土层水平面上的盐分均质性较强,与自由排水相比,控制排水土壤盐分水平面变异系数在灌水前后分别降低了29.47%和47.11%。春灌使耕层的土壤盐分得到淋洗,自由排水的土壤脱盐率为10.11%;控制排水的土壤脱盐率为14.80%。与自由排水相比,控制排水下耕层的土壤脱盐率更高,水盐分布更为均匀,这有利于作物生长,保证产量稳定。(3)控制排水节水控盐效果较好。与自由排水相比,控制排水的土壤储水量高出15.19%。控制排水各层土壤电导率均较低,土壤电导率层间差异较小,经过两年的排水试验,田间土壤电导率持续降低,控制排水下剖面平均土壤脱盐率较高。与自由排水相比,控制排水地下水埋深较小,地下水中盐分较高。控制排水下玉米产量较自由排水提高7.17%,葵花产量较自由排水提高9.94%。(4)HYDRUS-2D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的运移特征。暗管间距越小,土壤含水率越低,土壤电导率越小,累计排水量也越大。与暗管水平距离越近,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的变幅越大。暗管出口控制高度越高,土壤含水率越高,土壤电导率越大,累计排水量越小。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质情况,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同时根据作物的耐盐极限,结合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水要求,探寻适合的控制排水间距和出口调控高度。综合不同暗管间距和排水出口高度下的土壤水盐和排水量,暗管间距为50m、暗管排水出口高度为40cm为最优组合。

代丽萍[5](2021)在《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文中指出河套灌区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短缺以及农田水土环境的恶化是严重制约河套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河套灌区结合当地盐碱地情况,以节水控盐增产为主要目的,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同时,降低除草剂的施用量,大力提升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制定适合河套灌区可持发展的水药模式;合理利用地下水补给,寻求较优地下水埋深。本文通过2个施药水平(除草剂名称:24%烟嘧·莠去津):P1(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和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3个灌溉定额:W1(0.8ET)、W2(1.0ET)和W3(1.2ET)、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DGW分别为:1.25 m、1.50 m、1.75 m、2.00 m和2.25 m)采用地中渗透仪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期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1.25 m、1.50 m、1.75 m、2.00 m和2.25 m)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分别为:179.60 mm、139.17 mm、119.98 mm、68.62 mm、48.38 mm。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分别为:45.97 mm、33.25 mm、17.59 mm、3.00 mm和2.17 mm。当DGW大于1.75 m时,各处理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明显减小。(2)各土壤电导率值与地下水埋深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且表层0-20 cm土层中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集聚减少,土层深度20-120 cm的土壤EC值受地下水埋深影响减小。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75 m时,表层土壤电导率值明显减小,且土壤电导率值受地下水埋深影响的变化幅度减小。(3)低灌溉定额(W1P2)对养分淋失较小,但对盐分淋洗效果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高灌溉定额(W3P2)较中灌溉定额(W2P2)的脱盐效果相当,但高灌溉定额(W3P2)比中灌溉定额(W2P2)有机质含量减少了29.5%,高灌溉定额W3P2处理造成养分流失,对玉米造成水分胁迫,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4)相同施药水平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高灌溉定额(W3P2)较中灌溉定额(W2P2),易使除草剂淋溶至深层土壤中。地下水埋深通过影响有机质含量对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产生影响,较浅的地下水埋深会增大除草剂的运移,增大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地下水埋深为1.25 m(DGW1.25m),莠去津含量为0.065 mg/kg与其他4个地下水处理均有显着差异(p<0.05),地下水埋深为2.00 m(DGW2.00m)和地下水埋深为2.25 m(DGW2.25m)无显着差异(p>0.05)。(5)在施药量为P1(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和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成熟玉米籽粒中的莠去津和烟嘧磺隆的残留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均为安全使用量。但是W2P1(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除草效果较差,易造成草害现象发生。相比W2P2(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L/hm2),W2P1(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W1P2(0.8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和W3P2(1.2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造成玉米减产。因此,推荐的灌溉制度、施药水平为W2P2处理(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和地下水埋深为2.00 m~2.25 m。

周利颖[6](2021)在《暗管排水与表层掺沙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下游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土壤粉粒含量高、物理性质差、入渗速度慢和盐分淋洗困难等问题,在施加脱硫石膏、田间深层开沟和表层掺明沙等多种盐碱地改良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暗管排水排盐工程,通过对不同暗管埋设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水力性质与养分的监测,揭示河套灌区下游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调控机理,提出最佳暗管埋设参数,并通过室内试验得出了适宜掺沙量,为河套灌区的农田排水系统的应用发展与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经过两年的多次灌水淋洗,各处理的土壤容重较淋洗前降低了0.6%~2%。在整个淋洗过程中,Na+、Cl-是更加容易淋洗的离子,不同暗管处理在0~40 cm土层4次淋洗的土壤脱盐率在5%~63%之间,不同处理土壤含盐量由11.75~28.06 g/kg降至5.28~13.02 g/kg,脱盐效果显着。(2)盐离子随暗管埋深的降低幅度依次为:0.8 m<1.1 m<1.3 m,因此适当增加土壤中的暗管埋设深度,能够增强土体的淋盐效果。暗管排水后土壤钠质化的进程会减缓,说明暗管排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缓土壤碱化的趋势。暗管排水过程中会伴随着土壤养分的流失,不同暗管埋深条件下土壤各养分指标的流失程度依次为:1.3m>1.1 m>0.8 m。(3)不同暗管间距处理的土壤脱盐率表现为:10 m>20 m>30 m。灌水后各处理土壤碱化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小间距的暗管布设更具有缓解土壤碱化程度的潜力。但暗管排水过程会使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各间距处理的流失量依次为10 m>20 m>30 m。(4)土壤饱和导水率随掺沙量的增加不断增大,0~30%掺沙处理的饱和导水率在0.00138~0.402 mm/min之间。高吸力阶段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显着(P<0.05),Van-Genuchten模型的拟合精度优于Gardner模型,不同掺沙量条件下的拟合参数α值呈显着差异(P<0.05),说明土壤的释水性能随着掺沙量的增加明显增强。(5)随着土壤表层掺沙量的增加,土壤的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运移速度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当掺沙比例为18%~24%时,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在0.065~0.091mm/min之间;掺沙比例为26%~30%时,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大于0.1 mm/min,但土壤持水能力较低。18%~24%掺沙量在20 d时30 cm土层的土壤含盐量相比不掺沙的处理降低90%以上,能够同时保证土壤的脱盐能力和持水能力。Kostiakov模型能够很好地在本研究中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

何婧[7](2021)在《沙穴条件下微咸水滴灌对异质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番茄生长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内蒙古河套灌区杭锦后旗为代表的农用地盐渍化严重,淡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灌区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目前,“滴灌+沙穴”是一种新型改良盐碱土的种植结构模式,对龟裂盐碱土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而对河套灌区内不同土壤质地、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的适用改良技术及可实施性有待进一步商榷。因此,本文以河套灌区杭锦后旗代表性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滴灌+沙穴”结构为前提条件,进行室内入渗试验以分析微咸水矿化度(0、2.0、3.0、4.0g/L)对土壤入渗特性、水盐空间分布的影响,结合室外蒸渗试验以探讨该灌区不同质地盐渍土壤(砂壤土、粉壤土、黏壤土)水热盐迁移规律、加工番茄水分耗散特征、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得出沙穴结构微咸水滴灌最优矿化度水平,明确沙穴结构种植最适宜盐渍土壤质地,为微咸水实施的可行性及改良盐渍土质的适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沙穴结构土壤湿润锋比均小于1,垂直方向水分入渗占优,黏壤土入渗水矿化度对湿润体面积影响较粉壤土提升显着,在3.0g/L及4.0g/L入渗条件较蒸馏水提升了32.51%及55.42%,3.0g/L提高垂直方向上沙土-黏壤土交界面处瞬时下水分入渗速率及入渗范围,盐渍土范围内推进距离和速度与入渗时间均呈显着乘幂关系,并基于微咸水矿化度及入渗时间双变化因子,分别对沙穴结构的粉壤土及黏壤土范围内水平及垂直方向湿润锋推进距离建立模型。(2)沙穴结构土壤水分主要聚集在异质土壤交界处,且3.0g/L处理下粉壤土及黏壤土较蒸馏水处理含水率提升最为显着,增幅为12.3%及23.39%,土壤盐分在异质土壤交界深处至湿润锋边缘处聚集,脱盐范围主要分布于异质土壤交界处,当入渗水矿化度高于3.0g/L时,土壤湿润体盐分显着增加,表明3.0g/L微咸水灌溉最优。(3)沙穴种植结构可显着改善黏壤土土壤水分分布情况,在异质土壤交界以下增幅最大,为5.92%~9.14%,对砂壤土及粉壤土根层土壤持水性能的改善效果不理想,沙穴结构提升了粉壤土及黏壤土根层土壤盐分淋洗效果,相对原状结构土壤脱盐率分别为34.74%~58.17%及46.81%~79.16%。(4)番茄生育期内日耗水强度呈先增加后降低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坐果-始熟期达到峰值,沙穴结构对黏壤土种植下作物株高及茎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依次相对增加了8.79%~11.44%及47.57%~59.60%,同时显着提升果实产量,单株增产达0.97~1.10倍,并提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54.24~61.17%,沙穴结构对粉壤土种植下番茄株高茎粗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提升受到抑制作用最显着,对黏壤土种植下番茄生长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次之,对黏壤土种植下果实品质具有较大幅度提升。综上所述,微咸水对沙穴结构土壤水分入渗起到促进作用,3.0g/L微咸水能够提高沙穴结构下粉壤土及黏壤土异质土壤交界深处含水率且提升脱盐区域范围;沙穴结构可有效改善河套灌区黏壤土种植番茄在根层土壤的水热盐环境,促进番茄生长发育进程,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结果表明微咸水沙穴滴灌异质土壤能够有效改善根层水盐环境及调节番茄生长响应,对河套灌区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史海滨,杨树青,李瑞平,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苗庆丰,李祯[8](2020)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运动与盐渍化防治研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商品粮、油基地,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种植结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逐年发生较大变化,在现代灌区建设中,存在许多机理不清的新的问题,需要理论支撑。兹从区域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微咸水灌溉农田-作物效应研究、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结构改善、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与秋浇制度等方面总结了2000年以来河套灌区的研究成果,总结发现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基于灌区生态安全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和基于多种方法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

江杰,王胜[9](2020)在《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文中提出我国盐碱地的面积为9 913万hm2,已被开垦利用还未达到20%,对于当今经济发展,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具有巨大价值。不合理开发利用会造成更大环境破坏,每个类型盐碱地改良方法不同,要因地制宜根据该地区形成因素特点,以水为中心,治盐与治水相结合,有针对性运用适合改良方法。简述国内不同类型盐碱地的形成条件和因素,并对我国不同盐碱地的改良开发状况进行总结,为今后我国盐碱地的改良、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帮助和借鉴。

王鼎[10](2020)在《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区降雨少、蒸散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引黄灌溉发展农业,地下水位常年居高不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是区域内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一大生态环境问题之所在。前人针对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治理更侧重于改良技术和单一成分改良剂的研究,而在复合型调理制剂的研发方面相对薄弱。传统的改良剂存在成分单一、施用量大、需水量大、成本高、施用不便、潜在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应用改盐、控盐材料、调酸培肥材料、保水抑盐材料按不同比例复配形成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通过探索复合调理剂配方对作物生长根区土壤盐、碱、水分、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作物根系生长范围内创造一个“低盐低碱适水适肥”的理想环境,进而为河套地区盐碱地研发出针对性强、施用方便、需水量小、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复合型生态调理产品。本研究将高分子吸附树脂、硅酸钙、脱硫石膏和膨润土分别与腐殖酸和保水剂按不同比例复配形成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田间示范,研究不同类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对盐碱土 pH、碱化度、全盐量、盐基离子含量、养分水平、水分、硬度、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监测了向日葵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主要结果:(1)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脱硫石膏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pH均显着降低,分别较对照下降了 0.23~0.50,0.18~0.39,0.45~0.79和0.41-0.78。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和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呈下降趋势,而施用脱硫石膏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呈增加趋势。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中K+、Na+和Cl-有一定吸附作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Mg2+和Cl-含量不同程度降低;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和HCO3-含量降低,Ca2+、Mg2+和SO42-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K+、Na+、Ca2+和Mg2+均不同程度增加。(2)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含水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保水效果优于其它三种复合调理剂。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硬度均显着降低,降幅分别为36.7%~58.4%和13.4%~51.7%。(3)在四种复合调理剂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EM复合菌剂对盐碱土改良促进作用较小。2.田间试验主要结果:(1)在向日葵不同生育时期,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pH和碱化度均显着降低。在向日葵苗期,小穴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量,降幅为39.3%~60.2%。在向日葵花期,小穴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和低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均显着降低,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58.3%和47.9%。在向日葵苗期和花期,大穴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量,两个生育时期降幅分别为33.3%~52.3%和35.9%~37.8%。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两种施用方式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盐量。(2)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中Na+和Cl-有一定吸附作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和Cl-含量也不同程度降低;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K+、Ca2+、Mg2+和SO42-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CO32-和HCO3-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含量不同程度增加。(3)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基本都随各复合调理剂施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4)高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均显着降低;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则显着增加。低、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及低水平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细菌微生物丰富度显着增加。研究区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类群均为子囊菌门、壶菌门、结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类群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5)不同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脲酶活性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显着增加;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向日葵苗期和花期均显着增加;低、中、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和中、高水平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向日葵花期和成熟期均显着增加;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均无显着影响。总体来看,采用小穴施用复合调理剂改良盐碱土更经济有效。中、高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向日葵保苗率均显着增加。小穴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及小穴中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改土和增产效果较明显。3.田间示范主要结果:(1)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MB-10阴阳离子混床树脂1147.5 kg hm-2、腐殖酸344.3 kg hm-2、保水剂91.8 kg hm-2)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脱硫石膏1147.5 kg hm-2、腐殖酸344.3 kg hm-2、保水剂91.8 kg hm-2)增产效果显着,在田间示范中分别比对照增产31.8%和36.8%。(2)田间示范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可同时实现增产增收,每公顷可增收5512.7元,可以考虑推广使用。由于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中配施树脂成本较高,施用后虽实现了增产但基本不能实现增收。在未来,如吸附树脂价格有所降低,也可考虑推广使用。

二、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特点及改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特点及改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前后水盐时空变异规律及改良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土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1.2.2 盐碱地改良措施研究进展
        1.2.3 土壤水盐时空变异规律研究进展
        1.2.4 土壤水盐运移及其与地下水动态关系研究进展
        1.2.5 水盐均衡研究进展
        1.2.6 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和试验设计
    2.1 地理位置
    2.2 试验区高程
    2.3 气候水文条件
    2.4 土地类型及种植结构
    2.5 土壤性质
    2.6 综合治理措施及工程实施规模
        2.6.1 盐碱地综合改良方案
        2.6.2 工程实施规模
    2.7 材料与方法
        2.7.1 试验观测项目
        2.7.2 试验指标测定
        2.7.3 数据统计分析
3 试验区土壤水盐时空变异规律
    3.1 土壤水盐描述性特征统计分析
        3.1.1 改良期内土壤含水率描述性特征统计分析
        3.1.2 改良期内土壤盐分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3.2 土壤水盐空间结构分析
        3.2.1 改良期内土壤含水率空间结构分析
        3.2.2 改良期内土壤盐分空间结构分析
    3.3 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3.4 小结
4 试验区盐碱土壤改良效果
    4.1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4.1.1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4.1.2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分析
        4.1.3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结构分析
    4.2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相关性分析
    4.3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3.1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分布格局
        4.3.2 改良前后土壤有机质分布格局
        4.3.3 反距离插值精度交叉验证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5.1 地下水动态变化
        5.1.1 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分析
        5.1.2 改良前后地下水埋深分布格局
        5.1.3 改良期内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及p H变化分析
        5.1.4 改良期内地下水离子变化分析
    5.2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试验区水盐均衡分析
    6.1 试验区水盐平衡要素及平衡方程
        6.1.1 水盐平衡要素
        6.1.2 水盐平衡方程
    6.2 试验区水分平衡
        6.2.1 蒸腾蒸发量的作用
        6.2.2 试验区引、排水量
        6.2.3 地下水渗漏补给的计算
        6.2.4 土壤储水量的计算
        6.2.5 试验区水分平衡计算
    6.3 试验区盐分平衡
        6.3.1 试验区输入盐分计算
        6.3.2 研究区输出盐分计算
        6.3.3 试验区盐分平衡计算
    6.4 小结
7 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7.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7.1.1 改良德尔菲法
        7.1.2 指标体系构建咨询步骤及内容
        7.1.3 评估指标权重评定标准
    7.2 评估指标的样本采集及测定
    7.3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评估体系的类别划分
        7.3.2 咨询结果分析
        7.3.3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7.4 评估指标的计分方法与等级划分
        7.4.1 第一类评估体系指标计分细则
        7.4.2 第二类评估体系指标计分细则
        7.4.3 评估结果等级划分
    7.5 评估结果展示与分析
        7.5.1 改良效果综合评估计算
        7.5.2 第一类体系参评单位评估结果
        7.5.3 第二类体系参评单位评估结果
    7.6 讨论与小节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河北沧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象与水文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区域地质构造与第四系地质
    2.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6 浅层咸水利用程度
第三章 土壤-浅层地下水水盐分布特征与咸水成因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土壤盐渍化特征
    3.3 浅层咸水水化学特征
    3.4 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分析
    3.5 浅层咸水成因分析
    3.6 土壤盐渍化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盐分运移研究
    4.1 浅层水平井技术
    4.2 水平井开采试验场概况
    4.3 水平井开采下的浅层咸水水盐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数值模拟与排盐效果预测
    5.1 非饱和带水盐运移模拟及控制水位的确定
    5.2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咸水水分运移预测
    5.3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咸水盐分运移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平井技术的浅层地下咸水开发可行性分析及开发利用区划
    6.1 水平井开采浅层地下咸水的可行性分析
    6.2 浅层地下咸水开发利用区划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和向日葵生长的响应及田间排水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研究
        1.2.2 暗管排水对调控地下水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DRAINMOD模型在暗管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1.3 气候与土壤条件
    2.2 试验设计
        2.2.1 暗管排水工程布置
        2.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观测指标和方法
        2.3.1 气象资料
        2.3.2 土壤水盐指标的观测
        2.3.3 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的观测
        2.3.4 向日葵生长指标及产量
    2.4 数据分析与方法
3 暗管排水对农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3.1 暗管排水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1.1 土壤含水率年度内变化规律
        3.1.2 土壤含水率年际间变化规律
    3.2 暗管排水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3.2.1 土壤盐分年度内变化规律
        3.2.2 土壤盐分年际间变化规律
    3.3 暗管排水下根层土壤水盐的变化特征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暗管排水对地下水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4.1 暗管排水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变化
        4.1.1 暗管排水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4.1.2 暗管排水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
        4.1.3 土壤全盐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
    4.2 暗管排水对向日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1 向日葵生长指标
        4.2.2 向日葵产量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田间排水模拟研究
    5.1 模型简介及其原理
        5.1.1 模型简介
        5.1.2 模型原理
    5.2 模型的主要输入参数
    5.3 模型率定与验证
        5.3.1 模拟效果的评价
        5.3.2 模型的率定
        5.3.3 模型的验证
    5.4 田间排水模拟
        5.4.1 选定合适的排水指标
        5.4.2 暗管埋设深度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5.4.3 暗管埋设间距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盐渍化灌区土壤的脱盐效果
        6.1.2 研究区地下水变化特征
        6.1.3 暗管排水对向日葵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6.1.4 DRAINMOD模型模拟田间排水过程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河套灌区控制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暗管排水下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1.2.2 控制排水下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1.2.3 水盐空间变异研究
        1.2.4 水盐运移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气象资料
    2.3 试验区土壤性质
    2.4 试验设计
    2.5 试验监测内容与测定方法
    2.6 试验期间种植和灌水情况
    2.7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3 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剖面水盐分布与变化特征
    3.1 土壤剖面水盐静态分布及分层变化
        3.1.1 土壤剖面相对含水率分布
        3.1.2 土壤含水率分层变化
        3.1.3 土壤剖面盐分分布
        3.1.4 土壤电导率分层变化
    3.2 土壤剖面水盐动态变化及分层变化
        3.2.1 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
        3.2.2 含水率变幅分层变化
        3.2.3 土壤剖面盐分变化
        3.2.4 脱盐率分层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
    4.1 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布
        4.1.1 土壤剖面水盐空间分布
        4.1.2 土壤耕层水盐空间分布
    4.2 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异
        4.2.1 土壤水盐在不同土层的水平面变异性
        4.2.2 土壤水盐在两方向的水平变异性
        4.2.3 土壤水盐垂向变异性
    4.3 土壤水盐的空间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控制暗管排水的节水控盐效果
    5.1 控制暗管排水的节水效果
        5.1.1 不同排水方式对土壤储水量影响
        5.1.2 不同排水方式对地下水埋深影响
    5.2 控制暗管排水的控盐效果
        5.2.1 不同排水方式对土壤盐分影响
        5.2.2 不同排水方式对地下水盐分影响
    5.3 控制暗管排水对作物产量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与应用
    6.1 HYDRUS模型介绍
    6.2 HYDRUS模型建立
        6.2.1 土壤水盐运移基本方程
        6.2.2 初始条件的确定
        6.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6.2.4 时空离散
    6.3 HYDRUS模型率定验证
        6.3.1 模型参数
        6.3.2 模型验证
    6.4 HYDRUS模型情景分析
        6.4.1 模拟情景设置
        6.4.2 暗管间距对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的影响
        6.4.3 暗管间距对排水量的影响
        6.4.4 暗管出口调控对土壤剖面水盐分布的影响
        6.4.5 暗管出口调控对排水量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剖面水盐分布与变化特征
        7.1.2 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
        7.1.3 控制暗管排水的节水控盐效果
        7.1.4 控制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与应用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药对作物和环境影响及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埋深对水盐运移特征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基本条件
        2.2.1 气象资料
        2.2.2 试验区土壤和水质资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地下水埋深试验设计
        2.3.2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
        2.3.3 除草控药试验设计
    2.4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试验测定指标
        2.4.2 试验的计算公式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地下水埋深对水盐动态特征的影响
    3.1 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和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的影响
    3.2 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关系
    3.3 灌溉条件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3.1 灌溉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3.2 灌溉对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影响
    3.4 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电导率的拟合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变化特征影响
    4.1 引言
    4.2 灌溉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2.1 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2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垂直动态的影响
    4.3 灌溉制度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3.1 灌溉制度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3.2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4 灌水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环境农药农残量的影响
    5.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除草剂残留量的影响
        5.2.1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中除草剂含量的影响
        5.2.2 地下水埋深对淋溶液中除草剂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位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影响分析
    6.1 除草剂对玉米地杂草防效的影响
    6.2 限水控药对玉米安全性与产量影响
        6.2.1 施药后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值影响
        6.2.2 限水控药对玉米生长指标影响
        6.2.3 限水控药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6.2.4 限水控药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6.3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的影响
        6.3.1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6.3.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水盐动态特征
        7.1.2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影响
        7.1.3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环境农药农残量的影响
        7.1.4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影响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暗管排水与表层掺沙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暗管排水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暗管排水对土壤肥力以及通气状况的影响研究
        1.2.3 暗管埋设参数对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效果研究进展
        1.2.4 表层掺沙对土壤保水性、释水性以及淋盐效果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方案与设计
    2.3 试验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入渗模型
    2.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
    2.6 土壤当量孔径及比水容量的计算
    2.7 数据分析与方法
3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重度盐渍化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3.1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容重
        3.1.2 土壤田间持水量
        3.1.3 土壤饱和含水量
    3.2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3.3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重度盐渍化土壤盐、碱以及肥力的影响
    4.1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影响
        4.1.1 不同暗管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1.2 不同暗管间距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2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土壤碱化程度的影响
        4.2.1 不同暗管埋深对土壤碱化特征的影响
        4.2.2 不同暗管间距对土壤碱化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暗管埋设条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3.1 不同暗管埋深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3.2 不同暗管间距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掺沙量对重度盐渍化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5.1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5.2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5.3 不同掺沙量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拟合参数评价
    5.4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当量孔径分布的影响
    5.5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不同掺沙量对重度盐渍化土壤入渗与水盐运移的影响
    6.1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入渗效果的影响
        6.1.1 累积入渗量
        6.1.2 湿润峰运移距离
        6.1.3 入渗速率
        6.1.4 土壤入渗模型分析
    6.2 不同掺沙量对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淋洗效率的研究
        6.2.1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6.2.2 不同掺沙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沙穴条件下微咸水滴灌对异质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番茄生长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对盐碱土壤入渗及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1.2.2 异质土壤水分入渗及盐分运移的影响研究
        1.2.3 客土改良措施对作物生长影响研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与材料与方法
    2.1 室内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土壤及试验装置
        2.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野外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3 试验观测指标及方法
    2.4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不同矿化度微咸水滴灌对沙穴结构土壤水入渗特性研究
    3.1 沙穴结构土壤湿润比特征分析
    3.2 沙穴结构土壤湿润体面积变化分析
    3.3 沙穴结构土壤入渗速率变化分析
    3.4 沙穴结构土壤湿润锋推进规律分析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不同矿化度微咸水滴灌对沙穴结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的影响
    4.1 沙穴结构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4.1.1 沙穴结构土壤含水率水平方向变化分析
        4.1.2 沙穴结构土壤含水率垂直方向变化分析
        4.1.3 沙穴结构土壤含水率二维时空分布的分析
    4.2 沙穴结构土壤盐分运移规律及脱盐半径的影响
        4.2.1 沙穴结构土壤盐分水平方向变化分析
        4.2.2 沙穴结构土壤盐分垂直方向变化分析
        4.2.3 沙穴结构土壤盐分二维时空分布分析
        4.2.4 沙穴结构土壤EC值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沙穴结构对不同质地盐渍土壤水热盐迁移的影响
    5.1 土壤温度的变化
        5.1.1 日尺度下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5.1.2 各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5.1.3 全生育期土壤剖面温度变化分析
    5.2 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5.2.1 各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5.2.2 全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分析
    5.3 土壤EC值的变化
        5.3.1 全生育期土壤剖面EC值变化分析
        5.3.2 沙穴结构对土壤脱盐效果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沙穴结构对不同质地盐渍土种植番茄耗水及生长影响
    6.1 对加工番茄耗水特征的影响
        6.1.1 全生育期日耗水量
        6.1.2 各生育期日耗水强度
        6.1.3 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
    6.2 沙穴结构对不同质地盐渍土种植加工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6.2.1 对加工番茄株高的影响
        6.2.2 对加工番茄茎粗的影响
    6.3 沙穴结构对不同质地盐渍土种植加工番茄产量影响
    6.4 沙穴结构对不同质地盐渍土种植加工番茄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6.5 沙穴结构对不同质地盐渍土种植加工番茄品质的影响
    6.6 讨论与小结
        6.6.1 讨论
        6.6.2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运动与盐渍化防治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土壤水盐时空分布规律
    1.1 区域水盐空间分布主要分析方法
    1.2 河套灌区水盐空间分布规律
2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2.1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2.2 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3 微咸水灌溉农田-作物效应
    3.1 微咸水灌溉土壤环境效应
    3.2 微咸水优化灌溉模式研究
    3.3 微咸水灌溉的作物效应
4 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结构改善
    4.1 盐碱地农业改良综合技术
    4.2 PAM、SAP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与土壤结构改善的影响
    4.3 土壤改良剂在灌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与秋浇制度
    5.1 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与机制
    5.2 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热盐模型
    5.3 河套灌区秋浇灌溉制度
6 河套灌区暗管排水
7 结论与展望
    1)基于灌区生态安全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
    2)基于多种方法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

(9)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的成因
    1.1 自然因素
        1.1.1 气候。
        1.1.2 成土母质。
        1.1.3 水文地质。
        1.1.4 地质构造和地貌。
        1.1.5 生物积盐。
    1.2 人为因素
        1.2.1 大面积开荒。
        1.2.2 水利设施不完善。
        1.2.3 农业措施的影响。
2 盐碱地的分布及改良利用
    2.1 西北硫酸盐盐碱地
    2.2 河套灌区盐碱地
    2.3 东北苏打盐碱地
    2.4 华北插花盐碱地
    2.5 滨海滩涂盐碱地
3 总结

(10)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土物理改良
        1.2.2 盐碱土水利工程改良
        1.2.3 盐碱土生物改良
        1.2.4 盐碱土化学改良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演变与分布现状
        2.2.1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
        2.2.2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演变
        2.2.3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分布现状
    2.3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3 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盆栽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
        3.2.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2.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2.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2.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3 土壤盐基离子
        3.3.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3.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3.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3.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4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
        3.4.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5 四种复合调理剂添加菌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土壤含水量和硬度
        3.5.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5.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5.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5.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6 向日葵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状况
    3.7 讨论
        3.7.1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2 土壤盐基离子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3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4 土壤含水量及硬度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5 向日葵生长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8 本章小结
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4.2.1 土壤pH
        4.2.2 土壤碱化度
        4.2.3 土壤全盐量
    4.3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4.3.1 土壤盐基阳离子
        4.3.2 土壤盐基阴离子
    4.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4.4.1 土壤有机质
        4.4.2 土壤速效氮
        4.4.3 土壤速效磷
        4.4.4 土壤速效钾
    4.5 讨论
        4.5.1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4.5.2 土壤盐基离子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4.5.3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4.6 本章小结
5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方法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真菌微生物的影响
        5.2.1 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
        5.2.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2.3 土壤真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5.3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细菌微生物的影响
        5.3.1 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
        5.3.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5.3.3 土壤细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5.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1 土壤脲酶
        5.4.2 土壤蔗糖酶
        5.4.3 土壤碱性磷酸酶
        5.4.4 土壤过氧化氢酶
    5.5 讨论
        5.5.1 土壤真菌微生物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5.5.2 土壤细菌微生物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5.5.3 土壤酶活性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6 复合调理剂施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6.2.1 向日葵出苗率和保苗率
        6.2.2 向日葵不同时期生育指标
        6.2.3 向日葵产量
    6.3 复合调理剂田间示范种植向日葵生长效果
        6.3.1 向日葵出苗率和保苗率
        6.3.2 向日葵不同时期生育指标
        6.3.3 向日葵产量
    6.4 施用复合调理剂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6.4.1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6.4.2 复合调理剂田间示范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特点及改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前后水盐时空变异规律及改良效果评估[D]. 马贵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河北沧州地区为例[D]. 何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3]暗管排水下土壤水盐和向日葵生长的响应及田间排水模拟[D]. 郑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河套灌区控制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模拟研究[D]. 迟碧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D]. 代丽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暗管排水与表层掺沙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周利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沙穴条件下微咸水滴灌对异质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番茄生长响应[D]. 何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8]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运动与盐渍化防治研究展望[J]. 史海滨,杨树青,李瑞平,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苗庆丰,李祯.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8)
  • [9]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J]. 江杰,王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3)
  • [10]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D]. 王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河套灌区次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特点及改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