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 (LAN) 多模光纤选择的注意事项——A1a 50μm 和 A1b 62.5μm 多模光纤的比较

局域网 (LAN) 多模光纤选择的注意事项——A1a 50μm 和 A1b 62.5μm 多模光纤的比较

一、本地网络(LAN)用多模光纤的选择考虑──A1a类50μm与A1b类62.5μm多模光纤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敏[1](2021)在《光互连中分束器的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光通信系统具有功耗低、集成密度高、带宽大、设备成熟以及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光学分束器等无源器件作为FTTH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系统以实现信息的高效快速传输。在无源光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光学分束器的传输性能和集成度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低损耗且小尺寸的光功率分束器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光束传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BPM)研究了Y型光分束器中结构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从而达到低损耗、小尺寸的设计目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以Y型光分束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光束传播法对其光场传输及功率分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在Rsoft中建立Y型光分束器的结构模型,并分析梯形波导、过渡波导、S形弯曲波导三种结构参数对功率传输性能的影响。研究Y型光分束器中三种结构参数变化对插入损耗和偏振相关损耗的影响。同时为减小实际工艺制作与仿真设计之间的误差,分别对波导宽度、高度、S形弯曲输出波导分叉处的间距以及输入光场的偏移进行损耗容差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分析的效果。通过响应曲面法分析梯形波导、过渡波导、S形弯曲波导三种结构参数对插入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测模型与真实数据拟合程度良好,得到了三种结构的最优参数组合,优化后Y型1×2光分束器的总传输功率为96.60%。2.依据非对称Y型光分束器的设计原理,建立几何结构模型,分析影响分光比的输出波导横向偏移量、S形弯曲波导长度和输出波导宽度三个结构参数。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各结构参数对附加损耗影响的显着性,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具有较大可调范围分光比10%:90%到50%:50%且低附加损耗的非对称Y型光分束器。3.使用光束传播法对多输出端口Y型光分束器的传输性能进行研究,以四个输出端口为例,研究了树形和Sparkle两种级联方式的平面Y型1×4光分束器,同时设计了两种三维1×4光分束器,并对比了四种结构传输性能。结果分析表明,单级三维1×4光分束器具有更低损耗和更小尺寸的优势。

杨郭杰,丁春来,徐海涛,成康康,王震[2](2019)在《多模光纤的技术发展与标准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叙述以LED为光源的OM1/OM2,到激光优化的OM3/OM4,再到新型宽带多模光纤OM5的进展。简要概述国内、外多模光纤标准的历史沿革,对A1多模光纤的尺寸参数、光学和传输特性作了详细论述。最后介绍了波长850nm的VCSEL激光优化的OM3/OM4与OM5的带宽性能,以及弯曲不敏感多模光纤(BIMMF)的特性要求。

周雯[3](2016)在《某于多重晶格光子晶体高速多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Hz波是介于微波段与红外波段之间的电磁波,具有丰富的频谱带宽,良好的穿透性能以及低光子能量,在频谱分析、成像和宽带通信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移动流量的剧烈增长,未来无线THz通信传输速率需求将会达到数十Gb/s,研究频谱利用率高的THz波调制技术成为了亟须发展的方向。高速多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研究对于波分复用THz无线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光子晶体具有周期性介电质结构,因其独特的禁带效应以及光子局域特性,可以自由控制光子的传播。光子晶体有望在THz功能器件的研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为THz通信系统的集成化和小型化作出贡献。随着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需要,采用光子晶体实现高速,插入损耗低,消光比高的THz波调制器已经成为THz波调制技术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研究的各种THz波调制器均以光子晶体为载体。本文围绕着THz波无线通信系统中所应用的光子晶体多波长THz波调制器展开研究。在多种晶格光子晶体中,引入光学非线性材料使其成为折射率可调谐光子晶体,通过光控和磁控等调制手段来引起谐振腔中的缺陷模的变化,进而实现对THz波的通断调制。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调制手段下的光子晶体THz波调制器的设计原理、器件结构和性能,主要内容包括:(1)改进耦合模理论(CMT),应用改进后CMT分析多重晶格组合微腔中缺陷模的谐振谱和模场分布,其中模式频谱由本征态耦合系数KS决定,而线性叠加系数K nA则是影响本征态模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利用时域耦合模理论(TCMT)分别对多模单腔直接耦合结构和单模多腔异侧耦合结构的光子晶体调制器进行了理论推导,推导出多个波长光波入射时,调制器透射率表达式。(2)提出了基于复式晶格的光控多波长THz波调制器。设计复式晶格直接耦合结构的四波长THz波调制器,探讨点缺陷位置变化对调制性能的影响,优化结构参数,优化后该太赫兹波调制器的消光比为44.5dB,插入损耗为0.23dB,调制速率约为7.1GHz。利用复式晶格异侧耦合结构实现六波长THz波调制,消光比为11.2dB,插入损耗为0.04dB,调制速率为4.17GHz。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异侧耦合结构更适用于复式晶格多波长(载波数量大于4)THz波调制器的设计,在插入损耗以及信道隔离度性能方面占据优势;而直接耦合结构复式晶格的四波长THz波调制器在消光比方面更优。(3)分别提出了基于三重晶格单腔与组合微腔的光控多波长THz波调制器。将组合微腔和波导直接耦合构成调制器,利用时域耦合模理论(TCMT)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调制器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点腔构成组合微腔的结构可以实现四波长THz波的“通”、“断”调制,其消光比为34.08dB,插入损耗仅为0.21dB,调制速率为4GHz;基于相同点腔构成组合微腔的THz波调制器可分别实现五、六、八波长的THz波调制,三重晶格多波长THz波调制器具有消光比大,插入损耗小,无信道串扰的优势。(4)提出了基于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磁控THz波调制器,将谐振腔和波导直接耦合连接构成调制器,利用FDTD方法分析该调制器分别在垂直磁场传播和平行磁场传播时的稳态场强分布和时域稳态响应。结果表明,当TE波传输方向与外加磁场垂直时,磁场和点缺陷半径尺寸的变化会造成缺陷模式的迁移和消失。调节InSb介质柱半径尺寸2r为8.228μm和13.997μm时,控制磁场强度为0T和1.26T时,分别可实现频率在3.2-3.25THz范围内的缺陷模消失型调制器,以及频率落在1.95-2.0THz范围内的迁移型调制器,前者性能更优,其消光比高达33.61dB,插入损耗为0.36dB,调制速率达到4GHz;当TE波传输方向平行于外加磁场时,单频光在谐振腔中分裂成左旋以及右旋圆偏振光,控制磁场强度为0T和0.8T时,实现对左旋右旋光的迁移型调制,消光比高达29.13dB,插入损耗仅为0.08dB,调制速率为8GHz。综上所述,本文不仅分析了多重晶格组合微腔的模式谐振谱和模场分布,还分别利用TCMT理论和FDTD方法计算仿真了基于多重晶格多波长调制器的性能指标,分析了影响调制器性能的各种参数。设计了基于复式晶格、三重晶格的光控THz波调制器以及基于磁光效应的光子晶体磁控THz波调制器,调制速率均达到4GHz以上。这些成果对THz无线通信调制技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何洋[4](2016)在《光电负反馈下光注入1550nm 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光电子时代的到来,半导体激光器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激光光源之一,各类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激光器在光存储、光互连、光通信和光电显示等领域倍受人们的青睐。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作为新型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的典型代表,其相对于其它半导体激光器,具有体积小、阈值电流低、可实现动态单纵模工作、远场发散角较小、动态调制频率高、易与光纤耦合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VCSELs在自由运行或适当的外部扰动下可呈现出单周期(P1)、二倍周期(P2)、准周期(QP)、混沌(CO)等一系列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这些动力学行为在光信息处理、光混沌保密通信、高频微波产生技术、高速真随机数获取技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波长(<1μm)VCSELs的材料体系、结构、器件性能,以及其在自由运行或在光注入、光反馈、光电反馈等外部扰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近年来,随着长波长(>1μm)VCSELs制作工艺的日臻完善,其工作性能得到显着提高,且在通信、信息处理、光生微波等领域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对长波长VCSELs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虑到长波长VCSELs的诸多实用价值,本文基于VCSELs的自旋反转模型,研究了光电负反馈下1550 nm正交偏振光注入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由运行工作在Y线偏振模式的1550 nm VCSELs,在适当的注入强度和失谐频率条件下,该激光器可呈现出稳态(S)、稳定注入锁定(SIL)、P1、P2、多周期(MP)、CO等多种非线性动力学状态以及偏振转换现象(PS);引入光电负反馈后,1550 nm正交偏振光注入VCSELs将呈现出双频准周期(Q2)、三频准周期(Q3)等动力学状态。在注入强度和失谐频率构成的参数空间,对于确定的反馈延时时间,反馈强度大小对该激光器的动力学状态分布有明显影响;对于确定的光电反馈强度,在注入强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反馈延时时间对该激光器动力学状态分布也有明显影响,而对于注入强度相对较大的区域,该激光器始终工作在P1或SIL态,即反馈延时时间对激光器动态行为的影响较弱。

武媛[5](2015)在《基于功率谱分析法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腔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结构简单、动态特性丰富、稳定性好,已成为高速真随机密钥产生、混沌保密通信、高精度雷达测距以及混沌光时域反射仪等应用中最广泛使用的光源。然而,外腔谐振导致混沌信号具有反馈时延特征、暗含周期性,将降低混沌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削弱产生的随机数的无序性。因此,混沌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的隐藏已成为混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利用功率谱分析法,首先研究了最简单的镜面反馈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EEL)时延信息能否被抑制。然后,探索了时延信息能被隐藏的滤波反馈方案。主要工作及结果总结如下:1)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镜面光反馈混沌EEL时延信息的提取。利用我们提出的功率谱分析方法,针对已有研究提出的可以抑制或隐藏时延信息的情形,发现镜面光反馈混沌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是可以识别的。同时研究发现:时序分析方法自相关函数法(ACF)和互信息法(MI)能否识别时延信息取决于时间序列的长度。选取足够长的时序进行时域分析,ACF和MI也能提取出上述情形的时延信息。此外,功率谱分析法可以识别ACF和MI不能识别的单反馈和双反馈τ1:τ2≈1:2且FPR1> FPR2的情形。因此,基于功率谱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固定时延反馈的混沌半导体激光器系统,时延信息是无法被抑制的。2)提出了滤波光反馈混沌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可以隐藏时延信息。数值模拟分析了滤波器参数(滤波器的线宽和频率失谐量)、反馈外腔参数(反馈强度和外腔长度)对时延信息识别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反馈强度下,滤波反馈时延信息比镜面反馈时延信息难于识别。初步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3)提出了滤波光反馈垂直腔面激光器(VCSEL)时延信息隐藏方案。基于自旋反转模型(SFM),扩展建立了滤波光反馈VCSEL的速率方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馈速率下,镜面反馈VCSEL的时延信息可以容易地提取出来;而滤波反馈VCSEL的时延信息,当联合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参数(滤波器的线宽、频率失谐)时,时延信息是可以被隐藏的。此外,详细分析了滤波器的线宽和频率失谐,对滤波反馈VCSEL时延信息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滤波器线宽越窄,时延信息越容易被隐藏;滤波器与VCSEL的频率失谐较大时,时延信息可以被抑制。

王辉[6](2014)在《混合固体量子系统中光子和声子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和自然原子相比,固体量子系统具有尺寸较大、耦合较强、容易大规模集成等优点。而混合固体量子系统能够利用各个系统的优点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可以设计成一些新型的量子相干器件。如微腔、超导量子比特和机械振子组成的混合系统中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可以用来设计单光子或者双光子开关;纳米机械振子与传输线振子同时和超导量子比特耦合可以做成量子传感器,利用量子比特调控机械振子和传输线振子之间的信息交换;而两个回音壁模式微腔耦合组成的PT(parity-time)对称腔可以实现光子单向传输,类似于光子二极管等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微腔、超导量子比特(或二能级系统)和纳米机械振子组成的三体混合固体量子系统。主要研究对光子和声子的调控,具体内容如下:我们首先研究光力系统的腔场和超导量子比特耦合形成三体混合系统,超导量子比特影响探测场在光力系统中的传输。我们发现调节量子比特和腔场的耦合强度可以改变光力系统电磁诱导透明窗口的宽度和位置,使混合系统对不同频率的信号有选择性的吸收。量子比特也会影响腔场的非经典效应。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光力系统的力学模式和二能级系统耦合的三体混合系统。量子比特和声子形成缀饰态,导致光力系统的声子能级劈裂,混合系统会出现双色电磁诱导透明现象。我们发现调节二能级系统和力学模式的耦合强度可以改变两个透明窗口之间的距离,而改变二能级系统的跃迁频率可以实现双色透明窗口和单透明窗口之间的转换。二能级系统也会导致光子能级的移动,影响光力系统中腔场的统计性质,如光子阻塞、隧穿及反聚束等效应。由于光子和声子都具有玻色性质,光学激光器成功实现后,近几十年来声子的相干输出,即,声子激光一直吸引了不少关注。本文研究了多模光力系统中声子激光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阈值条件、稳定性、相变及统计性质等。我们发现除了超模反转导致的增益之外,非成对超模算符也会导致声子激光出现新的增益。和光学激光不同,声子激光的相变过程会出现对称性破缺现象。另外我们发现强驱动下多模光力系统会出现Hopf分岔,导致声子二阶关联函数出现共振峰。本论文讨论了几种简单三体混合固体量子系统中声子和光子的调控。我们的结果可以用来设计单光子或双光子开关、单光子源、声子激光器等器件,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及全光电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张晶桦[7](2014)在《绥江县电信网络系统改造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骨干项目,对于加快金沙江水电开发、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影响,原绥江县城需要整体搬迁,绥江的通信将全面瘫痪。随着绥江新县城建设的有序推进,为确保新县城搬迁后该区域用户的正常通信,强化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电信公司对绥江通讯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讨论,在原来的老旧的组网模式和通信技术上进行了更加现代化的设计。这对于电信行业和通信技术都是一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技术设备的全面兼容。本文对电信接入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且对其在国内的应用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新型的组网模式运用到绥江通讯系统设计中,从而提出了一个基于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的FTTB+LAN和FTTB+ADSL组网模式的设计方案。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绥江新县城城域网的需求分析、设计原则,给出了城域网的目标网络结构及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新县城内电信终端用户组网模式设计和本地管网的设计。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绥江县各淹没集镇的有线接入网的复建设计,根据现有的问题提出了合适的OLT建设方案、组网和接入网的建设方案,包括宽带规划与管理、网管及保护方式。第四章介绍了绥江县各淹没集镇的电信基站复建,确定了基站间光缆线路的路由和线路敷设方式,明确了电信基站机房的布局和设备选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绥江的复杂地形对电信基站的无线传输信号进行了仿真,给出CDMA网络设施复核信息表。最后一章讲述绥江县城电信机房的复建,主要包括电信端局机房和两个分机房的设计和设备选型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基站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工程为光缆入地块、光缆入建筑、光缆入户、基站地址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现已进入实施阶段。虽然本文研究设计的内容已经达到了实用化的阶段,但是在设备的选型上需要谨慎对比,在线路的敷设上需要对复杂的地形进行勘测,随着工程进度的深入,在后面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设备兼容性和线路管道的施工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付涛[8](2014)在《新型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纤维复合材料的声发射源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航海与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复合材料的结构健康监测也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重视。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已无法实时监测复合材料结构服役期间因受静、动载荷,疲劳而产生的损伤和破坏,亟待开发新技术实现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在线健康监测。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与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等多种技术相融合,在无损检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声发射传感器通常为压电陶瓷材料,不仅易受电磁干扰,而且因为体积大而不适合埋藏于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中。本文研制了一种可埋藏在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内的新型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将其应用于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平板结构的声发射源定位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熔锥型光纤耦合器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型光纤声发射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细小的毛细玻璃管封装,易埋藏于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中。从振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传感器的振动特性,指出封装管对传感器内耦合光纤的预拉伸力是影响传感器对应力波响应的主要因素。利用光波导理论分析了光纤声发射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得出传感器耦合区的光纤纤芯间距与传感器对应力波的敏感特性之间的关系。根据电子显微镜测量传感器内部光纤的细观结构尺寸,使用有限差分光束传输法模拟光纤传感器中光波导的传输特性,仿真结果为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提供参考。针对新型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开发了声发射源定位监测系统。在监测系统程序中嵌入声发射源定位算法,能够及时准确判断声发射源位置,提高测试效率。其次,将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埋藏在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中,形成具有感知应力波、识别声发射源位置功能的智能纤维层合板,突破了传统压电声发射传感器体积大、不易埋藏在复合材料结构中的限制。结合商用压电声发射传感器,对比测试了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对应力波的幅频响应特性,证明新研制的光纤声发射传感器适用于低频声发射源监测。该传感器可以识别出具有波形特征的扩展波(S0波)与弯曲波(A0波),通过实验测量出它们在不同材料平板中不同方向的传播速度,为识别声发射源位置提供信息。再次,研究了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材料平板的声发射源定位方法,使用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及其源定位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与验证,包括声发射源的线性定位和平面定位两种方式。在研究声发射源的线性定位方法中,将三个光纤声发射传感器以等间距线性阵列布局在纤维复合材料平板内任意方向上,在无需应力波传播速度的前提下识别出声发射源位置。将该方法应用于长为1.2m的玻璃纤维风机叶片模型,通过等间距的逐点测试,相对误差不超过1.3%,验证了该线性定位方法较高的准确性。在研究声发射源的平面定位方法中,使用代数算法对传感器正方形布局测量的声发射源坐标进行计算。实验结果显示三个参量的代数算法在迭代运算中易产生非线性误差和非实数解。为解决以上缺点,建立了时间差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算法。该算法适用于传感器任意布局的源定位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为削弱应力波在各向异性的纤维复合材料中不同方向的传播速度不一致对代数算法的影响,提出了传感器菱形布局的源定位算法。该方法利用菱形两个对角线方向的速度计算声发射源位置,实现了声发射源在各向异性材料平板内的高精度快速定位功能。最后,使用落锤低速冲击方法模拟冰雹和沙石等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冲击测试,应用本文建立的光纤声发射源定位系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落锤冲击源进行定位研究。通过光纤声发射传感器的表面粘贴和埋藏两种方式,准确地识别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源位置。分析预埋缺陷与冲击损伤对声发射源定位的影响程度,证明光纤声发射传感器阵列的测量结果与嵌入在源定位系统内的代数算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在一定的冲击能量范围内,传感器对应力波的幅值响应线性地反映出落锤冲击能量,具有操作方便、数据处理简单、可靠性强等优点。综上,本文研制的新型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开拓了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传感器阵列埋藏在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中的研究成果,为自感知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声发射源定位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晖[9](2014)在《大芯径光纤基模诱导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大芯径多模光纤中的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净化效应,对于改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输出光束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中的模式特性研究入手,对描述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模式特性的物理模型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净化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对模式净化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在理论方面,将多模光纤特有的模式特性和折射率分布特性与传统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重叠积分理论,良好地解释了放大过程中模式特性的物理起源。在实验方面,主要以多种芯径的GI多模光纤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模诱导受激布里渊放大的实验方案,攻克了选模激发、光程控制、图像采集等实验关键技术,在62.5μm、105μm、200μm三种芯径光纤为介质的条件下,均实现了高效率的模式净化,特别是在百微米芯径量级的光纤中首次实现了高质量的模式净化效应,输出光束的M2因子达到了1.5。同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建立了模式净化效应的物理模型,合理地解释了在多模光纤中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实现模式净化和基于受激布里渊放大实现模式净化的异同,并相应地定义了自发型模式净化和诱导型模式净化的概念。

王建国[10](2014)在《DWDM技术在传输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WDM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光通信新技术,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DWDM波道数已由8波、16波,发展到32波、40波、160波。随着IP业务的与日俱增,电信业的增长点从以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服务向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转移。DWDM解决了传统电信业务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的基本问题,超长距离DWDM传输技术由于节省了大量的电中继设备,能够大幅度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系统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升级扩容潜力及高效方便的维护特性。本文介绍了DWDM光传送网出现的历史背景,分析了DWDM光传送网的基本原理,着重阐述了目前DWDM的关键技术,并对DWDM的关键器件进行了介绍和原理分析,最后结合宁夏传输网工程项目的配置和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设计。

二、本地网络(LAN)用多模光纤的选择考虑──A1a类50μm与A1b类62.5μm多模光纤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地网络(LAN)用多模光纤的选择考虑──A1a类50μm与A1b类62.5μm多模光纤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光互连中分束器的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互连中分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偏振分束器的研究现状
        §1.2.2 波长分束器的研究现状
        §1.2.3 光功率分束器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波导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
    §2.1 光波导的电磁理论
        §2.1.1 平板光波导
        §2.1.2 条形光波导
    §2.2 光波导器件的分析方法
    §2.3 有效折射率法
    §2.4 光束传播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型光分束器的优化设计与损耗分析
    §3.1 Y型光分束器设计原理
    §3.2 建立结构模型
    §3.3 结构参数分析
        §3.3.1 梯形波导结构
        §3.3.2 过渡波导结构
        §3.3.3 S形弯曲输出波导结构
    §3.4 损耗结果分析
        §3.4.1 结构参数变化对损耗的影响
        §3.4.2 损耗容差分析
    §3.5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插入损耗分析
        §3.5.1 响应曲面法原理
        §3.5.2 响应面因素水平
        §3.5.3 响应面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与多输出端口Y型光分束器的优化设计
    §4.1 非对称Y型光分束器的设计
        §4.1.1 非对称Y型光分束器设计原理
        §4.1.2 建立结构模型
        §4.1.3 非对称Y型光分束器的传输性能分析
        §4.1.4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附加损耗分析
    §4.2 平面多输出端口Y型光分束器结构设计
        §4.2.1 建立结构模型
        §4.2.2 结构参数分析
        §4.2.3 设计结果对比分析
    §4.3 三维多输出端口Y型光分束器结构设计
        §4.3.1 建立结构模型
        §4.3.2 结构参数分析
        §4.3.3 设计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多模光纤的技术发展与标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A1类多模光纤的技术演进
3 多模光纤的标准进展
4 弯曲不敏感多模光纤(BIMMF)的特性要求
5 结语

(3)某于多重晶格光子晶体高速多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Hz波技术简介和研究现状
        1.1.1 THz波技术简介
        1.1.2 THz波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1.1.3 THz波调制器的研究进展
    1.2 光子晶体简介和研究现状
        1.2.1 光子晶体定义
        1.2.2 光子晶体分类
        1.2.3 光子晶体基本特性
        1.2.4 光子晶体调制器原理
        1.2.5 光子晶体THz波调制器的性能参数
    1.3 光子晶体THz波调制器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4.1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子晶体数值计算方法
    2.1 平面波展开法
        2.1.1 光子晶体的本征方程推导
        2.1.2 平面波展开法的基本公式
        2.1.3 多重晶格光子晶体带隙计算
    2.2 时域有限差分法
        2.2.1 基本公式
        2.2.2 稳定性条件
        2.2.3 吸收边界条件与激励源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子晶体多波长调制器的耦合模理论分析方法
    3.1 单波长光子晶体调制器的时域耦合模理论分析
        3.1.1 直接耦合结构的光子晶体单波长调制器
        3.1.2 侧耦合结构的光子晶体单波长调制器
        3.1.3 光子晶体多模式调制器的时域耦合模理论分析
    3.2 组合微腔缺陷模的耦合模理论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式晶格光子晶体光控多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特性分析
    4.1 基于复式晶格直接耦合结构的四波长THz波调制器
        4.1.1 直接耦合结构调制器的结构模型
        4.1.2 直接耦合结构四波长THz波的调制特性
        4.1.3 直接耦合结构太赫兹波调制器的性能优化
    4.2 基于复式晶格四波长THz波调制器直接耦合结构与侧耦合结构的性能比较
        4.2.1 缺陷模特性仿真与分析
        4.2.2 调制性能比较
    4.3 基于复式晶格的六波长THz波调制器
        4.3.1 基于复式晶格的六波长缺陷模谐振特性
        4.3.2 基于复式晶格直接耦合结构六波长THz波调制器
        4.3.3 基于复式晶格异侧耦合结构六波长THz波调制器结构模型
        4.3.4 基于复式晶格异侧耦合结构的六波长THz波的调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三重晶格光子晶体光控多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特性分析
    5.1 基于三重晶格单腔的三波长THz波调制器
        5.1.1 三重晶格单腔三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结构模型
        5.1.2 三重晶格单腔三波长THz波的调制特性
    5.2 运用FDTD法和CMT理论对基于三重晶格组合微腔缺陷模的性能研究
        5.2.1 对相同点腔构成的线型组合微腔的缺陷模进行分析
        5.2.2 对不同点腔构成的线型组合微腔的缺陷模进行分析
    5.3 基于三重晶格组合微腔的多波长THz波调制器
        5.3.1 基于三重晶格不同点腔构成组合微腔的四波长THz波调制器
        5.3.2 基于三重晶格组合微腔与复式晶格结构的四波长THz波调制器的性能比较
        5.3.3 三重晶格相同点腔构成组合微腔的多波长THz波调制器
        5.3.4 基于三重晶格组合微腔与复式晶格结构的六波长THz波调制器的性能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磁控THz波调制器的特性分析
    6.1 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介电张量模型
        6.1.1 垂直于磁场传播的TE波磁化等离子体
        6.1.2 平行于磁场传播的TE波磁化等离子体
    6.2 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点缺陷的特性分析
        6.2.1 垂直磁场方向传播的缺陷模谐振特性
        6.2.2 平行磁场方向传播的缺陷模谐振特性
    6.3 垂直于磁场传播的磁化等离子体THz波调制器
        6.3.1 垂直磁场传播的缺陷模迁移型THz波调制器
        6.3.2 垂直磁场传播的缺陷模消失型THz波调制器
    6.4 平行于磁场传播的磁化等离子体THz波调制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光电负反馈下光注入1550nm 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VCSELs的发展历史
    1.3 VCSELs的结构
    1.4 VCSELs的各波段研究现状及应用
        1.4.1 340nm波段VCSELs的研究现状
        1.4.2 630nm~670nm波段VCSELs研究现状
        1.4.3 750nm~780nm波段VCSELs研究现状
        1.4.4 850nm与 980nm波段VCSELs研究现状
        1.4.5 1300nm与 1550nm波段VCSELs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VCSELs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VCSELs的基本理论模型
        2.2.1 Lang-Kobayashi (L-K) 速率方程
        2.2.2 自旋反转模型 (Spin-Flip Model, SFM)
    2.3 扩展的VCSELs的速率方程
        2.3.1 噪声项的引入
        2.3.2 光注入VCSELs速率方程
        2.3.3 光电反馈VCSELs速率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一外部扰动下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3.1 引言
    3.2 正交偏振光注入下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3.3 光电负反馈下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电负反馈和正交偏振光注入共同作用下 1550nm 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
    4.3 光电反馈光注入 1550nm 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4.3.1 正交偏振光注入VCSEL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4.3.2 光电负反馈 1550nm正交偏振光注入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5)基于功率谱分析法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1.2.1 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混沌激光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2.2 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混沌激光应用研究现状
    1.3 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特征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典型识别时延信息的方法
    2.1 引言
    2.2 时域分析方法
        2.2.1 自相关函数
        2.2.2 互信息
        2.2.3 排列熵
        2.2.4 预测误差
        2.2.5 极值统计
    2.3 频域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法
        2.3.1 功率谱密度
        2.3.2 维纳辛钦定理
        2.3.3 时延信息的提取
第三章 功率谱分析方法识别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
    3.1 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外腔时延特征
    3.2 光反馈混沌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装置
        3.2.2 单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实验结果
        3.2.3 双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实验结果
        3.2.4 单反馈与双反馈τ1:τ2≈1:2 时延信息识别的比较
    3.3 光反馈混沌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数值分析
        3.3.1 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理论模型
        3.3.2 单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数值模拟结果
        3.3.3 双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数值模拟结果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滤波反馈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抑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
    4.3 滤波光反馈混沌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隐藏的结果
    4.4 参数影响
        4.4.1 滤波器线宽对滤波反馈 EEL 时延信息隐藏的影响
        4.4.2 滤波器频率失谐对滤波反馈 EEL 时延信息隐藏的影响
        4.4.3 反馈强度对滤波反馈 EEL 时延信息隐藏的影响
        4.4.4 时间延迟对滤波反馈 EEL 时延信息隐藏的影响
    4.5 实验结果
    4.6 结论
第五章 滤波光反馈 VCSEL 时延信息抑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VCSEL 理论模型
        5.2.1 VCSEL 的自旋反转模型(SFM)
        5.2.2 滤波反馈 VCSEL 速率方程模型
    5.3 滤波反馈 VCSEL 与镜面反馈 VCSEL 时延信息抑制结果比较
    5.4 滤波器参数对滤波反馈 VCSEL 时延信息抑制的影响
        5.4.1 线宽对滤波反馈 VCSEL 时延信息抑制的影响
        5.4.2 频率失谐对滤波反馈 VCSEL 时延信息抑制的影响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6)混合固体量子系统中光子和声子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固体量子系统简介
        1.1.1 超导量子比特
        1.1.2 微型光腔系统
        1.1.3 纳米机械振子
    1.2 简单两体混合系统
        1.2.1 微腔与机械振子混合系统
        1.2.2 微腔与量子比特混合系统
        1.2.3 机械振子与量子比特混合系统
    1.3 三体混合系统
        1.3.1 量子比特和光力系统的腔场耦合
        1.3.2 量子比特和光力系统的力学模式耦合
        1.3.3 两个光学模式和一个力学模式耦合
    1.4 多体混合系统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光力系统光学模式和超导量子比特耦合的混合系统中光子的传输
    2.1 引论
    2.2 模型和计算
        2.2.1 理论模型
        2.2.2 海森堡-郎之万方程
    2.3 光子传输
        2.3.1 稳态解
        2.3.2 输出场及响应
        2.3.3 电磁诱导透明和信号放大
    2.4 光子统计性质
        2.4.1 腔场的涨落
        2.4.2 二阶关联函数
        2.4.3 非经典效应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光力系统力学模式和二能级系统耦合的混合系统中光子的传输
    3.1 引论
    3.2 模型和计算
        3.2.1 理论模型
        3.2.2 海森堡-郎之万方程
    3.3 稳态值及双稳
        3.3.1 稳态解
        3.3.2 双稳态
    3.4 光子传输
        3.4.1 输出场及响应
        3.4.2 电磁诱导透明及四波混频
    3.5 本章总结
    附录:系数 A+和 A?的推导
第4章 光力系统力学模式和二能级系统耦合的混合系统中光子的非经典效应
    4.1 引论
    4.2 理论模型
    4.3 主方程和弱驱动极限
        4.3.1 主方程
        4.3.2 弱驱动极限
    4.4 统计性质
        4.4.1 光子阻塞
        4.4.2 光子隧穿
        4.4.3 光子反聚束
    4.5 本章总结
    附录:公式 (4-15)中的展开系数
第5章 多模光力系统中的声子激光
    5.1 引论
    5.2 理论模型
    5.3 稳定性分析
        5.3.1 力学双稳
        5.3.2 系统稳定性
    5.4 声子激光
        5.4.1 声子激光方程及阈值条件
        5.4.2 增益和超模反转
        5.4.3 声子激光相变
    5.5 声子的统计性质
    5.6 本章总结
    附录A:运动方程的推导
    附录B:公式 (5-32)中的系数推导
    附录C:力学模式的涨落算符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绥江县电信网络系统改造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电信通讯基础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设计内容
第2章 绥江新址电信城域网设计
    2.1 绥江新址电信本地管网设计
    2.2 绥江新址电信终端用户组网模式的设计
    2.3 城域网目标网络结构
    2.4 城域网业务及网络需求分析
        2.4.1 业务定性分析
        2.4.2 业务定量分析
    2.5 网络发展目标及数据网络建设方案
    2.6 传输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7 传输网络建设原则
        2.7.1 业务预测考虑的主要因素
        2.7.2 设备制式选择
    2.8 传输网络建设方案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绥江电信通信线路网络复建设计
    3.1 通信线路网络现状
    3.2 通信线路网络建设原则
        3.2.1 光缆的选择及指标要求
        3.2.2 光缆接头盒主要技术性能
        3.2.3 杆路安装的设计要求
    3.3 电缆的选择及指标要求
        3.3.1 电缆的配盘
        3.3.2 电缆接续、接头封焊的设计要求
        3.3.3 防雷防电接地指标
    3.4 通信线路网络建设方案
        3.4.1 光缆网络建设方案
        3.4.2 电缆网络建设方案
        3.4.3 驻地网建设方案
        3.4.4 杆路网络建设方案
        3.4.5 主县城通信网络的复建
        3.4.6 乡镇通信网络的复建
        3.4.7 主县城天网系统的复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绥江电信 CDMA 网络复建初步设计
    4.1 绥江电信无线接入网络的现状
    4.2 绥江电信无线网络建设的目标
        4.2.1 无线网络建设容量目标
        4.2.2 无线网络建设共建共享目标
        4.2.3 无线网络建设设备选型目标
        4.2.4 频率扩展目标
    4.3 绥江电信迁复建无线网络基础配套的设计
        4.3.1 无线网络铁塔的设计
        4.3.2 无线网络机房空调系统的设计
        4.3.3 无线网络机房监控与消防系统的设计
    4.4 绥江电信无线接入网建设方案
    4.5 CDMA 网络复建信号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绥江电信机房的设计方案
    5.1 绥江新址电信端局机房设计方案
    5.2 绥江新址电信端局机房电源系统和防雷接地设计方案
        5.2.1 电信端局机房电源系统平面布置
        5.2.2 电信端局机房电源系统建设原则
        5.2.3 电源系统建设方案
    5.3 绥江新址电信基站机房设计方案
        5.3.1 电信基站机房平面布置
        5.3.2 电信基站机房电源设备配置原则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纤维复合材料的声发射源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纤声发射传感技术
        1.2.1 光强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1.2.2 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1.2.3 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1.3 声发射源的定位技术
        1.3.1 声发射源定位的方法
        1.3.2 波达时间的确定方法
        1.3.3 声发射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及其监测系统
    2.1 引言
    2.2 光纤声发射传感器
        2.2.1 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2.2.2 传感器的细观结构
        2.2.3 传感器的振动特性分析
        2.2.4 传感器的光波导理论分析
        2.2.5 传感器的光波导仿真分析
    2.3 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
    2.4 声发射监测系统
        2.4.1 监测系统的实验装置
        2.4.2 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对应力波的检测与分析
    3.1 引言
    3.2 光纤声发射传感器对应力波的响应特性测试分析
        3.2.1 传感器粘贴在平板表面的测试分析
        3.2.2 传感器埋藏在纤维层合板内的测试分析
    3.3 应力波在正交纤维层合板中传播速度的理论分析
    3.4 应力波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
        3.4.1 传感器粘贴在平板表面的测量方法
        3.4.2 传感器埋藏在纤维层合板内的测量方法
    3.5 传感器粘贴在平板表面的测量分析
        3.5.1 应力波在各向同性材料平板表面的传播速度
        3.5.2 应力波在各向异性材料平板表面的传播速度
    3.6 传感器埋藏在纤维层合板中的测量分析
        3.6.1 玻璃纤维层合板的标定结果
        3.6.2 碳纤维层合板的标定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复合材料的声发射源定位研究
    4.1 引言
    4.2 声发射源定位的代数算法
        4.2.1 声发射源的线性定位方法
        4.2.2 声发射源的平面定位方法
    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声发射源定位方法
        4.3.1 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建立
        4.3.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结果
    4.4 声发射源的线性定位结果与分析
        4.4.1 纤维层合板的源定位结果与分析
        4.4.2 复合材料风机叶片模型的源定位结果与分析
    4.5 声发射源平面定位的实验设计
    4.6 声发射源的平面定位结果与分析
        4.6.1 传感器正方形布局的源定位结果
        4.6.2 传感器菱形布局的源定位结果
        4.6.3 传感器埋藏在纤维层合板中的源定位结果
        4.6.4 传感器菱形布局的源定位误差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落锤冲击测试研究
    5.1 引言
    5.2 落锤冲击实验方法
    5.3 落锤冲击测试分析
    5.4 光纤声发射源定位系统的落锤冲击测试分析
        5.4.1 传感器粘贴在碳纤维层合板的落锤冲击测试分析
        5.4.2 传感器埋藏在碳纤维层合板的落锤冲击测试分析
    5.5 损伤对声发射源定位结果的影响分析
        5.5.1 预埋藏缺陷的测试分析
        5.5.2 落锤冲击损伤的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大芯径光纤基模诱导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其光束质量问题
        1.2.2 多模光纤中受激布里渊散射及模式净化效应
        1.2.3 应用需求与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多模光纤中受激布里渊散射及受激布里渊放大理论
    2.1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一般描述和基本方程
    2.2 多模光纤的模式理论
        2.2.1 多模光纤的基本参数及类型
        2.2.2 多模光纤的模式特性
        2.2.3 多模光纤的模式激发
    2.3 多模光纤中的受激布里渊放大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芯径光纤基模诱导布里渊放大关键技术实验研究
    3.1 总体实验方案
    3.2 多模光纤模式激发特性实验研究
        3.2.1 模式激发现象
        3.2.2 选模激发研究
    3.3 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的光程控制研究
        3.3.1 种子光与泵浦光相遇位置的测量
        3.3.2 光程对抑制自泵浦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影响研究
    3.4 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模式特性的获取手段研究
        3.4.1 光纤端面光斑的获取
        3.4.2 泵浦光在不同芯径 GI 多模光纤内传播的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芯径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特性实验研究
    4.1 GI 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净化效应研究
        4.1.1 模式净化效应实验结果
        4.1.2 模式净化效应实验的总结及分析
        4.1.3 模式净化效应的物理图像及作用机理
    4.2 GI 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保持特性的实验判断
    4.3 GI 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效率研究
    4.4 SI 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放大效应初步探索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DWDM技术在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项目背景
    1.3 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波分复用系统概述
    2.1 波分复用的产生背景
        2.1.1 空分复用 SDM(Space Division Multiplexer)
        2.1.2 时分复用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er)
    2.2 波分复用的发展
    2.3 波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DWDM 的关键技术
    3.1 OTN 的基本介绍
    3.2 光源技术
        3.2.1 系统工作波长区
        3.2.2 系统转换器功能
        3.2.3 光源类型
        3.2.4 DWDM 系统光源的特点
        3.2.5 DWDM 系统激光器调制方式
    3.3 光放大技术
    3.4 光复用和解复用技术
        3.4.1 常用光波分复用器简介
        3.4.2 DWDM 系统的复用/解复用器件
    3.5 光转发技术
        3.5.1 概述
        3.5.2 工作原理以及性能指标
第四章 DWDM 的关键器件
    4.1 光纤类型
        4.1.1 光纤类型标准和发展趋势
    4.2 光放大器
        4.2.1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4.2.2 拉曼放大器
第五章 DWDM 系统的完善
    5.1 网络管理
        5.1.1 系统概述
        5.1.2 网元管理
        5.1.3 网元管理系统的保护
        5.1.4 网络性能
    5.2 DWDM 系统中的光监控信道研究
    5.3 DWDM 系统对光监控信道的基本要求
        5.3.1 光监控通道技术
        5.3.2 监控信道的实现
    5.4 非线性及色散补偿技术
        5.4.1 非线性效应
        5.4.2 色散补偿
第六章 宁夏省内 DWDM 系统的应用
    6.1 项目背景
    6.2 网络现状分析
    6.3 建设规模
    6.4 建设方案
        6.4.1 系统设计
        6.4.2 组网方案
        6.4.3 保护方案
        6.4.4 波道配置
        6.4.5 设备配置
        6.4.6 网管系统
        6.4.7 同步时钟
        6.4.8 机房要求
    6.5 选型设备能力介绍
        6.5.1 丰富的业务接入能力
        6.5.2 强大的业务交叉能力
        6.5.3 智能的业务调度能力
        6.5.4 稳定的业务传输能力
        6.5.5 平滑的业务升级能力
        6.5.6 全面的业务保护能力
        6.5.7 灵活的业务监控能力
        6.5.8 完备的设备保护能力
        6.5.9 高度的设备集成能力
    6.6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七章 结论
    7.1 撰写论文中遇到的问题
    7.2 撰写论文中解决的问题
    7.3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本地网络(LAN)用多模光纤的选择考虑──A1a类50μm与A1b类62.5μm多模光纤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光互连中分束器的结构优化及性能研究[D]. 赵雅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多模光纤的技术发展与标准进展[A]. 杨郭杰,丁春来,徐海涛,成康康,王震. 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九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会议文集, 2019
  • [3]某于多重晶格光子晶体高速多波长THz波调制器的研究[D]. 周雯.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1)
  • [4]光电负反馈下光注入1550nm VCSELs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 何洋. 西南大学, 2016(02)
  • [5]基于功率谱分析法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时延信息识别的研究[D]. 武媛.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8)
  • [6]混合固体量子系统中光子和声子的调控[D]. 王辉. 清华大学, 2014(05)
  • [7]绥江县电信网络系统改造方案设计[D]. 张晶桦. 湖南大学, 2014(09)
  • [8]新型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纤维复合材料的声发射源定位研究[D]. 付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 [9]大芯径光纤基模诱导受激布里渊放大模式特性研究[D]. 张建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10]DWDM技术在传输网中的应用[D]. 王建国.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局域网 (LAN) 多模光纤选择的注意事项——A1a 50μm 和 A1b 62.5μm 多模光纤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