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轨道车的使用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卞荣俊,刘向宇,王成峰,王继强[1](2021)在《城轨工程车中大修维修策略及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青岛地铁3号线工程车已投入使用近5 a,即将进入中大修维修修程。针对城轨工程车维修策略、维修能力以及维修模式这3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内的工程车中大修维修情况,以及青岛地铁的工作实际,为制定出符合青岛地铁的工程车中大修维修策略及模式指明工作方向。
李振姚[2](2021)在《轨道车中大修维修项目及维修策略探讨》文中认为本文从青岛地铁2号线工程车运用现状出发,结合调研情况,从现场工器具配置、人员配置、技术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轨道车中大修维修项目及维修策略,为地铁工程车中大修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工程车中修、大修指明了方向。
何爱珍,郭宏伟,曹鹏[3](2021)在《适用于高原的GCY-300Ⅱ重型轨道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高原地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线路维修施工需求,以普通重型轨道车为基础,研发设计适用于高原的GCY-300Ⅱ重型轨道车。分别从动力传动系统、车体、电气系统、空气制动系统4方面,阐述设计方案。从车上和车下2部分,论述该车的总体布置。通过车体静强度试验、动力学性能试验、综合性能试验和高原试运行试验,验证该轨道车能够适应青藏铁路高海拔、高寒、大风沙、强紫外线等恶劣条件,满足高原环境下线路维护中物料、人员、工具等的运输。
曹海峰,王文聪,张祥[4](2020)在《适用于长大坡道的电传动接触网检修作业车设计》文中认为针对既有机械及液力传动工程车在长大坡道作业时,无法满足天窗作业需求的问题,设计适用于长大坡道的电传动接触网检修作业车。详细介绍柴油机匹配发电机作为动力驱动的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的设计方案、总体布局、主要技术参数、各组成部分以及主要技术特点等。通过采用双动力单元,增大装机功率,解决了爬坡难、速度低的问题;通过采用电传动技术,增加电阻制动系统,解决轨行机械在长大坡道下坡难的问题。
崔欣[5](2020)在《铁路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文中提出为有效提高铁路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管理水平,基于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邯郸工务段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应对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重型轨道车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铁路安全运输。
刘晓东[6](2019)在《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重型轨道车由于自重较大,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车轮的异常磨损情况,严重影响轨道车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重型轨道车异常磨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减少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的情况,确保重型轨道车的正常工作,减少经济的损失和维护的成本,希望能为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丁乔,张飞,秦晓波,李海洋[7](2019)在《GCY-307重型轨道车制动装置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针对GCY-307重型轨道车制动距离较长、闸瓦易磨损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单侧制动装置的结构原理及缺陷,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双侧闸瓦制动的改进方案,实践证明采用双侧闸瓦制动增大了轨道车制动力,缩短了制动距离并减小了闸瓦磨损,提高了机车运行安全性。
马超,李随新,穆青,李田[8](2018)在《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针对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从车轮材质、制动温升、车辆编组方式和制动力分配不匀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长大坡道连续制动引起闸瓦和车轮踏面长期接触摩擦并导致车轮温度升高是车轮异常磨耗的主要原因,制动力不均匀和制动时间过长也会对车轮磨耗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出车辆通过长大坡道时控制速度及采取间歇制动形式下坡,以降低制动频率和制动时间,控制闸瓦和车轮踏面长时间摩擦产生的温升,以及合理匹配平板车和轨道车的制动效率、调整闸瓦与车轮踏面间隙、采取粉末冶金闸瓦等措施。
王文斌[9](2018)在《GCY-100型重型轨道车车体的静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文中认为GCY-100型重型轨道车是一款为适用于普速线路而研发的轨道工程车辆,主要用于铁路建设、设备维修、抢险和检查等工作的运输设备,承担着路料运输、职工运送和机具及调车作业等任务。在该轨道车研发设计时,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运用了成熟的设计及验证方法,充分考虑了车辆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车体,作为该车的关键零部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大型空间焊接结构,其设计不仅要满足轨道车的整车布置及功能要求,为乘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车体钢结构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国家或行业内的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确保轨道车在任何工况状态下都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本论文根据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主要研究了GCY-100型重型轨道车车体的钢结构设计、静强度、刚度、静强度试验评估等有关内容。通过对车体结构在7个工况的静强度、车体垂向弯曲刚度的有限元计算,分析证明了车体结构的强度、刚度的合理性。在各工况下的最大组合应力均小于对应工况的许用应力,车体结构合理,静强度满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为了确保该车的运行安全性,验证进行结构的静强度试验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车体的静强度试验来校核在设计中采用有限元分析对车体的计算的准确性,来修正计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的取值正确性,来确定车体钢结构在实际运用中是否满足要求。本论文通过有限元分析在工程应用中的方法、技巧和精度控制的经验,修正关键参数,使得计算的结果更加逼近真实值,同时研究了车体静强度试验的工况、载荷加载的方式与试验数据处理的经验。通过对该车有限元计算和车体静强度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该车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有限元计算在危险工况、结构薄弱点以及钢结构应力应变分布等方面的分析和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试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数据达到了较高的重合度,对于有限元计算数据而言,车体静强度试验既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修正。这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其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车辆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生产实践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刘贺[10](2017)在《重型轨道车体强度分析及底架结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车体是车辆系统主要的承载部件,在运行过程中,不但要承受自身重力、各种设备载荷、车间纵向作用力,而且还要承受不同车辆间横向冲击载荷的作用力等,因此要使新型轨道车辆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必须对车辆的车体结构进行强度分析,满足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保证车辆的运行安全可靠。铁路机车车体结构优化设计,目前主要集中在强度、刚度等性能上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对于车体中的底架来说,结构和所受载荷复杂,有限元单元数量庞大,同时,能够对结构强度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例如:材料自身特性、生产制造公差以及环境因素等。因此,为了使底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使优化方案具有足够的鲁棒性,需要进行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在内的组合优化设计,使设计方案更可靠。本文对重型轨道车整车车体结构进行强度及模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车体底架部分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兼顾提高车体底架结构强度和优化方案鲁棒性的组合优化方法对底架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根据重型轨道车车体结构的特点,建立整车车体有限元模型,根据机车车辆的相关标准,对车体结构进行了 8种工况和模态的仿真计算,参照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TB/T2541-2010《内燃机、电力机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方法》、EN12663《铁道车辆车体结构要求》以及TB/T25334.1-2010《第1部分:内燃机车车体》等相关设计标准对车体结构强度进行了评价。(2)根据车体结构强度分析结果,利用Isight优化平台调用ANSYS对车体底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为了提高优化效率,降低计算成本,采用试验设计法建立底架的数学近似模型替代有限元模型进行底架结构的优化设计。以车体底架上的最高应力水平为目标函数,在满足其他工况的强度要求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底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并得出底架的优化方案。(3)对优化后的底架设计方案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从优化方案鲁棒性的角度,采用Sigma水平分析法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将设计变量理想化的确定性优化设计得到的底架优化方案无法满足工程生产制造中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因此提出组合优化设计,对底架进行兼顾提高底架结构强度和优化方案鲁棒性的组合优化设计。(4)在组合优化过程中,制定了合理的组合优化策略。在不同的优化求解阶段选用不同类型的优化算法和评价方法,将自适应模拟退火法、霍克-吉维斯以及序列二次规划三种不同类型的算法联用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考虑制造公差等不确定因素在内的轨道车车体底架的优化设计方案。将得到的底架组合优化方案结果进行仿真计算验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本文的组合优化设计方法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制造公差、使用环境以及材料自身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底架的结构强度产生的影响考虑在内,为机车车体的设计、制造生产提供了依据,对内燃机车车体结构甚至是所有轨道车辆的车体设计分析以及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车体设计的效率。
二、重型轨道车的使用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轨道车的使用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城轨工程车中大修维修策略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青岛城轨工程车中大修维修策略研究 |
2.1 前期研究 |
2.2 维修策略调研 |
2.2.1 南京地铁 |
2.2.2 深圳地铁 |
2.2.3 上海地铁 |
2.3 小结 |
3 青岛城轨工程车中大修维修能力研究 |
3.1 维修能力调研 |
3.2 青岛城轨工程车维修能力分析 |
3.2.1 各层级人员技能分析 |
3.2.2 辅助设备工装分析 |
3.2.3 检修备品备件分析 |
3.2.4 检修环境分析 |
3.3 小结 |
4 青岛城轨工程车中大修维修模式研究 |
4.1 维修模式调研 |
4.1.1 深圳地铁 |
4.1.2 上海地铁 |
4.1.3 南京地铁 |
4.2 小结 |
5 总结及建议 |
5.1 优化工程车维修策略 |
5.2 逐步提升并建立自主维修能力 |
5.3 持续开展工程车全寿命维修策略研究 |
5.4 青岛地铁启动第一次工程车项修筹备工作 |
(2)轨道车中大修维修项目及维修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岛地铁2号线轨道车集成包运用现状 |
2 轨道车中大修维修周期及维修策略 |
2.1 国铁有关维修周期标准 |
2.2 国内其他地铁公司开展情况 |
3 青岛地铁2号线轨道车中修自主维修项探讨及总结 |
3.1 自主维修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探讨 |
3.2 轨道车自主维修项点梳理 |
(3)适用于高原的GCY-300Ⅱ重型轨道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设计方案 |
2.1 动力传动系统 |
2.2 车体 |
2.3 电气系统 |
2.4 空气制动系统 |
3 总体布置及牵引特性 |
3.1 总体布置 |
3.2 牵引特性曲线 |
4 验证试验 |
4.1 车体静强度试验 |
4.2 动力学性能试验 |
4.3 综合性能试验 |
4.4 高原试运行试验 |
5 结语 |
(4)适用于长大坡道的电传动接触网检修作业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总体要求 |
3 设计方案 |
3.1 总体布置 |
3.2 主要技术参数 |
3.3 动力系统 |
3.3.1 功率等级选型 |
3.3.2 动力系统布置及传动路线 |
3.4 制动系统 |
3.4.1 空气制动系统 |
3.4.2 电阻制动系统 |
3.4.3 驻车制动 |
3.5 牵引系统 |
3.6 网络控制系统 |
3.7 作业装置 |
3.7.1 三作业平台装置 |
3.7.2 高空作业斗 |
3.8 低速走行模式 |
4 技术特点 |
5 结语 |
(5)铁路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型轨道车运用实际状况 |
2 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存在问题 |
2.1 司乘人员队伍管理有待加强 |
2.2 轨道车设备检修保养质量有待加强 |
2.3 轨道车专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3 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
3.1 提升司乘人员业务水平 |
3.2 提高设备专业维修水平 |
3.3 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
4 结语 |
(6)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损耗的主要原因 |
1.1 车轮材质 |
1.2 轮缘厚度 |
1.3 温度变化的影响 |
1.4 制动力度分布不均 |
2 车轮异常损耗相关应对措施 |
3 结束语 |
(8)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描述 |
2 原因分析 |
2.1 车轮材质影响 |
2.2 制动温升的影响 |
2.3 车辆编组的影响 |
2.4 制动力分配不均的影响 |
3 应对措施 |
4 效果 |
(9)GCY-100型重型轨道车车体的静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重型轨道车的研究背景 |
1.2 重型轨道车车体钢结构 |
1.3 有限元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4 车体结构的验证与试验应力分析 |
1.5 本文所完成的主要内容 |
2 GCY-100型重型轨道车的总体概述与车体结构 |
2.1 总体概述 |
2.2 车体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3 车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3.1 建模选择 |
3.2 材料属性 |
3.3 各工况的分析计算: |
3.3.1 垂直静载荷工况 |
3.3.2 垂直动载荷工况 |
3.3.3 纵向压缩组合工况 |
3.3.4 纵向拉伸组合工况 |
3.3.5 一位端抬车工况 |
3.3.6 整体抬车工况 |
3.3.7 扭转工况 |
3.4 验收标准 |
3.4.1 静强度要求 |
3.4.2 垂向弯曲刚度要求 |
3.5 静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
3.5.1 工况1—垂直静载荷工况 |
3.5.2 工况2—垂直动载荷工况 |
3.5.3 工况3—车钩中心线纵向压缩工况 |
3.5.4 工况4—车钩中心线纵向拉伸工况 |
3.5.5 工况5—一位端带转向架抬车工况 |
3.5.6 工况6—整体抬车工况 |
3.5.7 工况7—扭转工况 |
3.6 静强度计算结果 |
3.7 垂向弯曲刚度 |
3.8 本章小结 |
4 车体试验验证 |
4.1 车体静强度试验概述 |
4.1.1 车体静强度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
4.1.2 车体静强度试验的内容、测点布置 |
4.1.3 试验设备与试验检测记录 |
4.1.4 试验配重分布图 |
4.2 试验工况及方法 |
4.2.1 垂向静载荷试验 |
4.2.2 垂向总载荷试验 |
4.2.3 纵向拉伸试验 |
4.2.4 纵向压缩试验 |
4.2.5 一位端抬车试验 |
4.2.6 二位端抬车试验 |
4.2.7 整车抬车试验 |
4.2.8 扭转试验 |
4.3 测点布置 |
4.3.1 应力测点布置 |
4.3.2 刚度测点布置 |
4.4 数据处理与验收标准 |
4.4.1 数据处理方法 |
4.4.2 许用应力评定 |
4.4.3 合成应力的评定 |
4.4.4 刚度评定 |
4.5 试验结果 |
4.6 有限元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重型轨道车体强度分析及底架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 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目标 |
2 车体结构强度分析 |
2.1 轨道车车体结构简介 |
2.1.1 车体结构的主要组成 |
2.1.2 车体结构材料属性 |
2.2 有限元法的应用 |
2.2.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2.3 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 |
2.3.1 车体模型的简化 |
2.3.2 连接方式的模拟 |
2.3.3 单元类型的选择 |
2.3.4 网格划分的准则 |
2.3.5 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
2.4 车体强度计算分析 |
2.4.1 载荷及工况的确定 |
2.4.2 垂向载荷工况 |
2.4.3 纵向压缩工况 |
2.4.4 纵向拉伸工况 |
2.4.5 救援吊工况 |
2.4.6 整体起吊工况 |
2.4.7 运行牵引工况 |
2.4.8 组合冲击工况 |
2.5 车体模态计算分析 |
2.5.1 模态计算分析 |
2.5.2 模态分析方法 |
2.5.3 模态评定标准 |
2.5.4 模态分析结果 |
2.6 车体结构强度和刚度评定 |
2.6.1 车体强度评定 |
2.6.2 车体刚度评定 |
2.7 本章小结 |
3 底架结构优化设计 |
3.1 结构优化概述 |
3.2 优化平台的选择 |
3.3 确定性优化设计 |
3.4 基于近似模型的试验设计 |
3.4.1 试验设计方法 |
3.4.2 定义因子水平 |
3.4.3 确定输出响应 |
3.4.4 执行试验设计 |
3.4.5 DOE结果分析 |
3.5 建立车体近似模型 |
3.5.1 数学近似模型法 |
3.5.2 建立近似模型方法 |
3.5.3 近似模型方案及配置 |
3.5.4 方案对比及误差分析 |
3.6 底架结构优化设计 |
3.6.1 制定优化策略 |
3.6.2 优化设计方案 |
3.6.3 选择优化算法 |
3.6.4 算法参数配置 |
3.6.5 确定性优化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优化方案可靠性分析 |
4.1 鲁棒性(Robust)分析 |
4.1.1 田口SNR水平分析 |
4.1.2 Sigma水平分析 |
4.2 鲁棒性分析方法 |
4.3 Sigma分析原理 |
4.4 Sigma水平计算 |
4.5 可靠性优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组合优化及结果验证 |
5.1 制定组合优化策略 |
5.2 选择优化方法 |
5.3 算法参数配置 |
5.3.1 霍克-吉维斯算法配置 |
5.3.2 二阶可靠性评价方法 |
5.4 组合优化设计 |
5.5 组合优化结果 |
5.6 优化结果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重型轨道车的使用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城轨工程车中大修维修策略及模式研究[J]. 卞荣俊,刘向宇,王成峰,王继强. 铁道机车车辆, 2021(05)
- [2]轨道车中大修维修项目及维修策略探讨[J]. 李振姚. 中国设备工程, 2021(13)
- [3]适用于高原的GCY-300Ⅱ重型轨道车设计[J]. 何爱珍,郭宏伟,曹鹏. 铁道技术监督, 2021(03)
- [4]适用于长大坡道的电传动接触网检修作业车设计[J]. 曹海峰,王文聪,张祥. 铁道技术监督, 2020(06)
- [5]铁路重型轨道车运用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J]. 崔欣. 技术与市场, 2020(04)
- [6]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刘晓东. 内燃机与配件, 2019(07)
- [7]GCY-307重型轨道车制动装置结构优化[J]. 丁乔,张飞,秦晓波,李海洋. 装备制造技术, 2019(04)
- [8]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马超,李随新,穆青,李田. 铁道技术监督, 2018(10)
- [9]GCY-100型重型轨道车车体的静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D]. 王文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10]重型轨道车体强度分析及底架结构优化设计[D]. 刘贺.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