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宇[1](2021)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实现的路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是一条世界公认最难治理的大河,治理黄河的路径取决于治理黄河的总目标。治理黄河的目标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人类早期把防洪当作治黄的一元目标,春秋战国以来治理黄河的目标从防洪向开凿运河甚至作为一种战争的手段等多元化目标转变。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后逐步形成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生动表达,并依此构建了建设平安黄河、智慧黄河、文化黄河和幸福黄河的路径。
胡庭浩[2](2020)在《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指出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在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然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受到城市化和采煤活动的持续影响,生态结构不断变化,人居环境受损,威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围绕“如何构建适用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网络”这一核心问题,综合运用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GI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采煤沉陷区对城市GI体系重构的贡献度,剖析了GI重建的方法,建立了“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不同需求导向GI构建”的方法体系,并以徐州为研究区对其进行GI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揭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发展的基本特征。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研究入手,分析了城市GI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同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分析了研究区GI相关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因子覆盖水平。研究得出,一方面,煤炭开采造成黄淮东部地区产生大量动态发展的采煤沉陷区,改变了城市原有GI的基本格局,对城市生态本底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采煤沉陷区的动态性和易积水性,改变了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单一性陆生生境,这些区域也可成为GI重构的重要资源。由于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当前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系统性建构意识较为薄弱。(2)创立了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方法。鉴于采煤沉陷区的生态脆弱性和景观格局不稳定性,采用生境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对采煤沉陷区内斑块的生态韧性进行评价,利用阈值法结合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叠加,识别生态韧性评价结果为:“非常高”、“高”、“中等”的三级斑块作为采煤沉陷区GI的本底要素,完成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3)建立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调节服务需求、支持服务需求、文化服务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调节服务需求下的雨洪管理、热岛效应缓解,支持服务需求下的环境固碳、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需求下的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6个二级指标构成。研究采用综合径流系数、单窗地表温度反演、生物多样性当量、In VEST碳汇水平、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来分别量化表征6个二级指标,将表征结果按照需求强弱等量划分为6个等级以体现GI构建优先级水平差异,完成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打分获得的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权重判定,通过权重叠加分析分别得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4)提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方法体系。分别从GI的构成、构建尺度、生态效益、构建方法层面剖析了城市GI构建的一般范式,结合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方法体系,形成“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多需求GI构建”的基本模式。(5)制定了多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策略。首先,研究选取城市GI本底要素识别结果中的一级和二级斑块作为GI核心区,使用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GI核心区进行分析进而得到GI廊道,完成GI网络的定型。其次,将GI核心区和廊道与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根据GI构建优先级水平将核心区和廊道划分为三个等级,完成GI网络的分级。最后结合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导向,分别制定了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导向下的GI构建方案和相对应的管控策略。论文有图114幅,表39个,参考文献205篇。
李文学[3](2019)在《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黄河重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事关治黄大局,其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不断推动对治黄认知的深化。结合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工程规划建设背景、运行管理实践等情况,简要回顾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由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治河思想发展演变。基于新时代黄河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快推进古贤骨干水库工程建设的治黄建议。
郭书林[4](2019)在《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旱灾害频发。在60多年人民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国内专家和学者及时总结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留下了许多关于治黄方略方面的着作和论文。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起步(1955—1989年);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深入(21世纪以来),其着述,主要集中于治理黄河的专题性着作和论文之中。
王春奎[5](2015)在《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基础,是生命之本,人一刻也离不开水。水资源在当今经济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去对待水资源,国家对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黄河是我国重要流域河流之一,她是我们的母亲河,承载了华夏儿女的繁衍生息,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治理自古就有,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近代黄河开发治理因经济利益之争处于了无序状态。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对黄河下游的水质和生态流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黄河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鉴于黄河治理的现状,黄河主管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论断,并形成了理论体系。但是现在黄河流域管理机构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保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体系的实施和保证黄河健康生命,必须要改革当前的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机制和体制,本文运用公共管理所学的经济理论、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等理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吸取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了比较法、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综述法等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基层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机构履行水行政职能缺少必要的条件、管理机构缺少自主管理权、管理机构横向沟通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欠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存在问题、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定位不当。通过查问资料和经验总结,查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黄河及管理机构的发展史所决定的、黄河在社会中不同时期作用的侧重点不同、黄河河流管理机构模式顶层设计不到位、国家对黄河及其管理机构的经费投入不足。找出根源后,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典型流域河流管理者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在流域河流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现阶段流域河流管理机构模式的分析,结合自己在黄河基层管理部门十几年工程建设与管理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了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的设想:1、对黄河流域单独立法,制定符合黄河实际的《黄河法》。2、建立合理规范的黄河流域管理权利结构。3、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4、改革内部机构设置,打破人才培养瓶颈。5、畅通黄河管理机构经费渠道。6、强化省、市(县)级管理机构水资源管理职能。
赵悦,刘云,张安鲁[6](2009)在《浅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思路与举措》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黄委会提出并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本文概述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衡量标志,并简要分析了实现上述标志的主要举措与建议。
肖培青,王文善[7](2008)在《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背景下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战略》文中指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新的治河理念给水土保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简述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历程,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面临的挑战,基于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建设的发展战略。新的形势下,水土保持战略治理的着眼点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主要途径是以淤地坝坝系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来最大限度地拦截粗泥沙,同时,在生态修复、水土流失防治、"模型黄土高原"等基础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期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新的贡献。
毕立泉[8](2006)在《黄河河口区域的科学界定》文中研究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现行流路范围和规划预备流路范围应该是按《黄河河口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划定河口延伸区为河口管理范围。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是黄河三角洲上河口治理、各种经济开发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能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是最理想的管理局面。
本版编辑 黄河设计公司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黑河流域管理局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黄委水保局 黄委水调局 黄委防讯办公室 黄委监察局[9](2006)在《深刻理解《江泽民文选》精神实质 倾力推动治黄事业稳步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与时俱进创建一流的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 根据委党组要求,黄河设计公司把学习《江泽民文选》落实到五“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创新、讲奋斗,以创建一流勘察设计企业,吏好地服务于黄河治理开发。 一、讲学习,造?
李国英[10](2006)在《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文中提出此文为本刊特约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教高为庆祝黑龙江院成立50周年专刊撰写的论文。作者于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任黑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期间,他为理顺龙江治水观念,从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起到表率的推动作用;为提高松花江、嫩江城市及农田防洪标准,全面整治松嫩堤防工程获得国家投资并建成达标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为省防汛抗旱通讯调度系统达到国家领先水平做出了呕心沥血的奉献;为保护国土,促进边境河流护岸工程的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影响令人折服;特别是为实现龙江东、中、西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水田布局,为今后水田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路,至今仍为主导方针。该论文为作者近年所着治黄系列论文,特别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巨着带有哲理性的一个浓缩,很值得水利工作者、生态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一读。
二、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1)“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实现的路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黄目标历史演进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的形成 |
(一)人类治黄目标的历史演进 |
1. 人类早期把防洪当作治黄的一元目标 |
2. 多元治黄目标在春秋战国以来逐步形成 |
(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的形成 |
1. 黄河花园口堵口 |
2. 解决黄河频繁决口难题 |
3.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4.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内涵的价值追求 |
(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
(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生动表达 |
1.“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生动表达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治理黄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实现的路径构建 |
(一)建设平安黄河 |
1. 确保防洪安全 |
2. 推进生态安全 |
(二)建设智慧黄河 |
(三)建设文化黄河 |
(四)建设幸福黄河 |
(2)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实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特征研究 |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
2.2 城市GI结构特征分析 |
2.3 城市GI功能特征分析 |
2.4 城市GI规划特征分析 |
2.5 城市GI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3 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方法 |
3.1 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分析 |
3.2 城市GI构建的理论范式 |
3.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的技术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GI本底要素识别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
4.3 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的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 |
4.4 基于MSPA法的城市全域GI本底要素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1 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5 综合服务需求下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需求导向下的GI构建策略 |
6.1 GI网络的定型分级 |
6.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5 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门峡水库建设运用实践及启示 |
1.1 三门峡水库建设决策背景 |
(1)除害兴利理念下的蓄水拦沙治理方略。 |
(2)黄河清与三门峡高坝大库。 |
1.2 三门峡水库改建及运用方式调整 |
(1)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 |
(2)三门峡水库低水位运用方式。 |
1.3 三门峡水库建设运用启示及治黄思想发展 |
2 小浪底水库建设运用实践及启示 |
2.1 小浪底水库建设背景 |
(1)淮河“75·8”特大暴雨洪水后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洪水处理方针的形成。 |
(2)“拦、用、调、排”防洪减淤基本思路的演变。 |
(3)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与黄河下游断流。 |
2.2 小浪底水库运用实践 |
(1)调水调沙实践与主要成效。 |
(2)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显着改观。 |
2.3 小浪底水库建设运用启示及治黄思想发展 |
(1)下游河道治理方略与滩区综合治理。 |
(2)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与水沙调控体系的提出。 |
(3)洪水、泥沙综合处理和利用思路的丰富完善。 |
3 新时期治黄重大水库工程建设建议 |
3.1 新时期治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下游防洪安全问题。 |
(2)水资源紧缺问题。 |
(3)水生态及水环境问题。 |
3.2 加快推进古贤水库建设的建议 |
(1)古贤水库有利于保障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屏障安全。 |
(2)古贤水库可显着降低潼关高程、提高渭河下游防洪能力。 |
(3)古贤水库是区域生态富民工程。 |
4 结 语 |
(4)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起步 (1955—1989年) |
2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
3 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研究的深入 (21世纪以来) |
(5)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管理机构模式 |
2.1.2 流域管理体制 |
2.1.3 流域管理体制与流域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
2.1.4 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 |
2.1.5 系统及系统工程 |
2.1.6 顶层设计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 |
2.2.2 公共利益 |
2.2.3 部门利益 |
2.2.4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第三章 当前黄河河流管理机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
3.1.1 基层管理机构职能单一 |
3.1.2 管理机构履行水行政职能缺少必要的条件 |
3.1.3 管理机构缺少自主管理权 |
3.1.4 管理机构横向沟通缺乏 |
3.1.5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
3.1.6 公众参与机制的欠缺 |
3.1.7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3.1.8 内部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3.1.9 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定位不当 |
3.2 原因分析 |
3.2.1 黄河及管理机构的发展史所决定的 |
3.2.2 黄河在社会中不同时期作用的侧重点不同 |
3.2.3 黄河河流管理机构模式顶层设计不到位 |
3.2.4 国家对黄河及其管理机构的经费投入不足 |
第四章 国外流域河流典型管理机构模式及启示 |
4.1 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机构模式 |
4.1.1 田纳西流域管理机构建立 |
4.1.2 田纳西流域管理机构的特点 |
4.2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机构模式 |
4.2.1 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的建立 |
4.2.2 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管理机构特点 |
4.3 法国流域管理机构模式 |
4.3.1 法国流域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
4.3.2 法国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的特点 |
4.4 国外流域河流管理机构模式的启示 |
4.4.1 国外流域管理机构模式总结 |
4.4.2 启示 |
第五章 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模式设计 |
5.1 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历次改革 |
5.2 构建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建议 |
5.2.1 对黄河流域单独立法,制定符合黄河实际的《黄河法》 |
5.2.2 建立合理规范的黄河流域管理权利结构 |
5.2.3 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
5.2.4 改革内部机构设置,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
5.2.5 畅通黄河管理机构经费渠道 |
5.2.6 强化省、市(县)级管理机构水资源管理职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浅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思路与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内容 |
2 衡量“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标志 |
2.1“堤防不决口” |
2.2“河道不断流” |
2.3“污染不超标” |
2.4“河床不抬高” |
3 实现“四个不”正常指标的治理途径和工作措施 |
3.1“水少”问题 |
3.2“沙多”问题 |
3.3“水沙不平衡” |
3.4 黄河流域生态问题 |
4“三条黄河”的建设 |
5 结语 |
(10)维持河流健康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1 河流生命概念的建立与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 |
1.1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 |
1.2 人类对河流的伤害及其后果 |
1.3 河流生命概念的建立 |
1.4 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 |
2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体系 |
2.1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研究内容 |
2.1.1 理论体系 |
2.1.2 生产体系 |
2.1.3 伦理体系 |
2.2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过程的阶段划分 |
2.2.1 近期 |
2.2.2 中期 |
2.2.3 远期 |
2.3 “1493”治河体系 |
3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行动及其效果 |
3.1 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 |
3.2 调水调沙 |
3.2.1 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运行的调水调沙 |
3.2.2 基本不同来源区水沙过程对接的调水调沙 |
3.2.3 基于干流水库群联合调度和人工扰动的调水调沙 |
四、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论文参考文献)
- [1]“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目标实现的路径构建[J]. 张瑞宇. 社科纵横, 2021(06)
- [2]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D]. 胡庭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J]. 李文学. 人民黄河, 2019(10)
- [4]当代中国治理黄河方略的研究综述[J]. 郭书林.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03)
- [5]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研究[D]. 王春奎.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6]浅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思路与举措[J]. 赵悦,刘云,张安鲁.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6)
- [7]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背景下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战略[A]. 肖培青,王文善. 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8]黄河河口区域的科学界定[A]. 毕立泉. 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 2006
- [9]深刻理解《江泽民文选》精神实质 倾力推动治黄事业稳步发展[N]. 本版编辑 黄河设计公司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黑河流域管理局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黄委水保局 黄委水调局 黄委防讯办公室 黄委监察局. 黄河报, 2006
- [10]维持河流健康生命[J]. 李国英.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