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带网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叶丹楠[1](2021)在《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加拿大疫情期间的应急远程教育为例,从政策、技术等宏观因素及教师、学生、家庭等微观因素出发,对其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详略得当的分析,特别对教师、学生及家庭等因素进行了重点阐释。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通过五个章节,从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已有准备、疫情期间实施应急远程教育时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举措进行描述与梳理,并借助广受认同的、经典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措施进行再次分析,从中试图归纳加拿大远程教育特点,并试图对“4R”理论提出切合应急远程教育特点的改进建议。最后,结合我国远程教育现状,总结相应建议。在绪论部分,首先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缘由、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其次,分别对远程教育、应急远程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在研究综述部分,对国内外的应急教育、远程教育、应急远程教育以及“4R”危机管理理论分别进行了文献梳理,为本研究更系统、恰当地分析加拿大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育状况做好理论指导。在第一章节,描述了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概况。具体包括:加拿大远程教育发展阶段及现状。第二章节,聚焦于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准备,包括:政策方面的准备、技术方面的准备、教师方面的准备、学生方面的准备。第三章节,总结加拿大疫情期间实施应急远程教育的挑战,包括:教师方面的挑战、学生方面的挑战、家庭方面的挑战。第四章节,分别对应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阐述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第五章节,本研究主要借助经典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施现状,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包括:首先,充足的危机准备、出色的公平意识、注重合作的危机应对、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后续研究是加拿大实施应急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其次,本研究基于“4R”危机管理四步骤,结合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思考切合应急远程教育特点的危机管理四步骤。最后,通过总结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提出我国在今后应急远程教育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包括:高准备的应急远程教育、学习者中心的应急远程教育、应急为先的应急远程教育、合作的应急远程教育。在后疫情时代,远程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必然补充。加拿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前期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教师和学生准备、相关人员的培训课程等等的经验和研究,对建立我国的应急远程教育预警机制是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加拿大紧急情况下处理教育公平和数字鸿沟问题的实践对我国也有启发意义。我国和加拿大一样都拥有广袤的疆域,都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即使在发达地区如上海也有收入较低的家庭受数字鸿沟影响。本论文阐述的加拿大在应急远程教育期间采取的一系列缓解数字鸿沟的措施,对我国类似问题的解决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余玉成[2](2020)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农村初中教学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手机、自媒体行业以及现代通讯网络的逐渐成熟,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下深刻而又扎实的基础。教育教学行业正因此发生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巨变。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宣布社会信息化之路将展开长达14年的大变革,这是我国开拓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创举。教育乃兴国之策,其中教育信息化在这一战略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在2020年前,我国基本的数字服务系统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等将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现实社会中,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初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我国到2020年数字服务系统“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将选取某乡村初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手段,研究该初中在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介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作用。教育信息化将有利于提升初中教学管理效率;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学习精研业务的动力;有利于实现教学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缓解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培养一支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和传统手段相结合等。第三部分是以某乡村初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其教学管理的现状,及该初中在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够充分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进展,但运行率不高;资金不足,教学管理信息设备效率低下;培训不足以及教学团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很低等问题。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推行进展缓慢;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不足,使用率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培训形式单一,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信息技术与课堂实际教学融合度低,发挥作用有限。第四部分是对策建议,对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本文提出了四点对策: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教学信息化的重视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开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多课程融合。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文结论并做进一步研究展望。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寸待宏[4](2019)在《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云南省边疆地区与城市中学间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层层深化下正逐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论文以陇川县A中学为例,从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现状、软件建设现状和人员培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收集相关资料及统计数据,分析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与运用的具体情况,以此来了解云南省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应用净现值法及年限折旧法,对陇川县A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投资效益评估。最后基于问题,从学校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教育信息化建设软硬件运行能力保障机制、教师信息化培训及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韩乐[5](2019)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研究》文中指出
马宁宁[6](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以保证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更新。“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获得了可以与发达地区城市教师同等发展的平台。很多已经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开展教师教育活动。但限于传统的定式思维,农村教师在通过“互联网+”各类平台途径进行专业发展时遇到了多种问题与困境,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发现问题,才能为如何借助互联网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建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概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和互联网思维等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编制了“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36份,调查了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临沂市、菏泽市等非连片欠发达地区,和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部分连片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并走访了山东省内部分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11人,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并根据现状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总体和差异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问卷星”、Excel和SPSS等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对回收的23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和差异情况。态度方面、条件方面和措施方面的差异情况主要从地区、学段、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另外态度方面和措施方面还从农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专业、学历和任教科目六个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得到差异分析结果。通过调查,本文发现“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从农村教师、学校负责人到相关教育部门对“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互联网+”形式与传统形式的关系存在错误理解;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多媒体教室和教师用电脑配备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教师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效率较低;学校相关措施缺乏专家指导,相关制度不完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相关培训课程、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电脑操作不熟练、相关平台建设不完善等。最后,论文提出了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构建了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吴杨卿[7](2019)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型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至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应用技术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各个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都开通了《计算机网络》,如今该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的教材中主要讲述的是理论知识而《计算机网络》更是一门实践课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为了能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实训环境,但由于学校建设思路和资金的问题,计算机实训课程和实训平台建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发现和解决当前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改善计算机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实训平台的研究现状,对比国内外实训平台的异同之处,概括国内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建设现状。探析当前高校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设备利用率低、开放性差、无法开展资源共享、实训平台布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问题。归纳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内容不够匹配、实训内容不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等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广西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中教学效果情况以及学生对实训平台建设的建议和需求阐述了设计开放型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必要性,并且参考当前已有的网络实现平台的优缺点,作为平台设计的依据。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以建构主义理论、移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自主学习为理论指导,根据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和计算机实现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改进需求,参考设计原则,总结出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设计目标和改进思路,摸索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储备例如B/S、ASP.NET、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仿真等技术,总结出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改进思路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的总体架构。采用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引入设备的预约机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设备1对N的问题。实训操作平台采用虚实结合网络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网络实训平台设计专用的教学资源库,用于收集存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满足不同学情的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根据所设计的实训平台的功能结合教学理论、方法和策略探讨在新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对本文设计的网络实训平台的设计进行总结,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最后对平台后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展望。通过对本平台的设计,一方面希望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在建设和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改善现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支撑。
吴灏远[8](2019)在《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经邓小平同志倡导与批准,利用卫星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我国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开始发展。随着“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广播电视大学的职能发生改变。2012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开放大学揭牌成立,国家和地方各级开放大学相继改革转型。真正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教学手段等都需要重新定义。思想政治课是开放大学里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对于怀着“功利性”目的重回学校的成人在职学生来说,这种理论性强的课程通常不受重视。开放大学正在探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解释了“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几个重要概念,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其次,笔者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中“学生学”与“教师教”所面临的困境,引出了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适合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再次,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在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上的实施现状。最后分别从线上、线下的层面,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分析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开放大学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需求理论、注意力曲线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借鉴MOOC和SPOC的教学方式,在线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等科学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在线下采用问题式教学实现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达到混合式教学的状态。
崔有波[9](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邱峰[10](2011)在《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文中提出迈入21世纪,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卫生健康与生命,由此,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从临床诊断到手术治疗,还是从医疗设备到医疗理念均发生了沧桑巨变。目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革命,即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三维图形图像、自动控制与导航、机器人、生物化学以及核技术等同传统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先进的临床医疗理念、方法、手段和设备。尽管医疗设备日趋精密、智能、高效,医疗系统也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迈进,但是任何现代高、精、尖、新的诊疗技术均无法替代医务工作者实际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因此,如何对医务工作者(包括在读医学生)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已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①它也是当今全球医学教育领域中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研究目标上,论文从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视音频、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医务人员和医学院的学生在临床理论知识学习、问诊、体检、常规操作、医患沟通、综合分析、以及危重病例处理等临床技能的实际要求,探索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并设计与实现能支持这一要求的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为兵团临床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内容上,论文重点梳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远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模式:如米勒的金字塔医学模型、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知学徒模式、以及协同学习理论等。结合网络通信、多媒体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医疗技术,针对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支持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基于新模式来设计与实现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平台原型。最后,将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培训模式与平台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实证研究上,论文选择了模式与平台应用的四个不同案例和一个问卷调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和平台原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应用案例的验证与测评重点围绕临床技能培训学习的四个主要流程、实验对照组的临床知识能力考核、虚拟与真实手术模拟结果比较、临床解剖教学案例分析评测,而问卷调查则重点关注学习者对平台实际使用的感受和效果,并运用SPSS13.0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的设计已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无论在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技能培训方面都可以较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今年初,由于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本论文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方案之中。
二、宽带网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网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新意与不足 |
三 概念界定 |
(一)远程教育 |
(二)应急远程教育 |
四 研究综述 |
(一)应急教育研究现状 |
(二)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
(三)应急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
(四)“4R”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
第一章 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概况 |
一 加拿大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基于印刷媒体的函授教育阶段 |
(二)基于音视频媒体的广播电视教育阶段 |
(三)基于网络的在线教育阶段 |
(四)远程教育的新趋势——混合学习阶段 |
二 加拿大远程教育的现状 |
(一)远程教育普及率高 |
(二)各省远程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
(三)丰富多样的远程教育实践探索 |
第二章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准备 |
一 应急远程教育的政策准备 |
(一)附属于教育法案中的政策 |
(二)政策指南 |
(三)协议 |
(四)谅解备忘录 |
二 应急远程教育的技术准备 |
(一)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家背景:国家ICT发展水平 |
(二)实施远程教育的系统内准备:远程教育学习管理平台 |
三 应急远程教育的教师准备 |
(一)教师ICT现状 |
(二)为教师提供的专业支持 |
四 应急远程教育的学生准备 |
(一)学生ICT现状 |
(二)学生拥有的与接受远程教育相关的设备现状 |
第三章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挑战 |
一 教师方面的挑战 |
(一)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 |
(二)很多教师不了解远程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
二 学生方面的挑战 |
(一)学生难以适应远程教育 |
(二)弱势学生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
三 家庭方面的挑战 |
(一)家庭远程教育设施短缺 |
(二)家庭出现财务问题 |
第四章 加拿大对应急远程教育挑战的应对 |
一 教师挑战的应对 |
(一)系统层面的政策与资源保障 |
(二)为教师及其领导提供专业学习机会 |
(二)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
二 学生挑战的应对 |
(一)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三)关注弱势学生特殊需要 |
三 家庭挑战的应对 |
(一)家庭实施远程教育的资源保障 |
(二)拨款补助学生和家庭 |
(三)提供其他形式的应急远程教育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一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特点 |
(一)充足的危机准备 |
(二)出色的公平意识 |
(三)合作的危机应对 |
(四)系统的政策支持 |
(五)持续的后续研究 |
二 危机管理理论视角的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分析 |
(一)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 |
(二)从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看“4R”危机管理理论 |
三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启示 |
(一)高准备的应急远程教育 |
(二)学习者中心的应急远程教育 |
(三)应急为先的应急远程教育 |
(四)合作的应急远程教育 |
(五)恢复导向的应急远程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农村初中教学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成果 |
(三)国外研究概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成果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对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作用与要求 |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分析 |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
2.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
3.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
(二)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
1.有利于提升农村初中教学管理效率 |
2.有利于激发农村初中教师不断学习精研业务的动力 |
3.有利于农村初中实现教学全过程管理 |
4.有利于缓解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负担 |
(三)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 |
1.必须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
2.必须培养一支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师队伍 |
3.必须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和传统手段相结合 |
三、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
(一)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
(二)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够充分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 |
2.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所进展,但运行率不高 |
3.资金不足,教学管理信息设备效率低下 |
4.培训不足及教师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很低 |
(三)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推行进展缓慢 |
2.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不足,使用率低 |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培训形式单一,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 |
4.信息技术与课堂实际教学融合度低,发挥作用有限 |
四、推进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度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开支 |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
(四)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多课程融合 |
五、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边疆地区的蓬勃发展 |
1.1.2 边疆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殊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云南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 |
2.1 云南边疆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情况 |
2.2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
2.2.1 陇川县A中学基本情况 |
2.2.2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
2.2.3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概况 |
2.2.4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概况 |
2.2.5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概况 |
2.2.6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人员培训概况 |
2.2.7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数据交换与共享 |
第3章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个案建设调查分析 |
3.1 调查准备 |
3.2 基于访谈法的陇川县A中学信息化建设分析 |
3.2.1 访谈提纲 |
3.2.2 结果分析 |
3.3 基于问卷调查的陇川县A中学信息化建设效果分析 |
3.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4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4.2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评估 |
4.1 评价方法 |
4.1.1 净值法 |
4.1.2 年限折旧法 |
4.2 分析评价思路 |
4.3 分析过程 |
4.3.1 投入情况 |
4.3.2 陇川县A中学历年信息化投入的收益方面 |
4.3.3 陇川县A中学历年信息化投入的耗损方面 |
4.3.4 陇川县A中学净现金值估算方面 |
4.4 结果论述 |
第5章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
5.1 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能力 |
5.1.1 健全信息化规章制度,扭转错误功利心态 |
5.1.2 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能力,确保投资比率合理化 |
5.2 完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加大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
5.2.1 提升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丰富信息化建设资金吸纳渠道 |
5.2.2 加快配套设施更新力度,强化教学资源开发及共享 |
5.3 强化教师信息化培训及考核,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 |
5.3.1 选拔教师分层培训,厘清培训应用侧重点 |
5.3.2 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健全教育信息化激励机制 |
5.4 深化信息化教学及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 |
5.5 提升高端设备利用率,建立精品课程网站提升投资效益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结论总括 |
6.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F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
1.1.2 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度重视 |
1.1.3 “互联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
2.1.3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 |
2.1.4 欠发达地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在线学习理论 |
2.2.3 互联网思维理论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2.1 地区样本的选取 |
3.2.2 学校样本的选取 |
3.2.3 教师样本的选取 |
3.2.4 负责人样本的选取 |
3.3 调查的方法与工具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4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实施 |
3.4.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2 访谈调查的实施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教师问卷师资分布情况 |
4.2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
4.2.1 学校与教师对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总体情况 |
4.2.2 学校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总体情况 |
4.2.3 “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情况 |
4.2.4 “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与评价的总体情况 |
4.2.5 “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困难的总体情况 |
4.3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情况 |
4.3.1 学校与教师对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差异情况 |
4.3.2 学校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差异情况 |
4.3.3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内容与效果的差异情况 |
4.4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总结 |
4.4.1 总体情况总结 |
4.4.2 差异情况总结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1 教师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2 学校及相关部门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 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2 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3 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5.3.1 教师个人自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2 学校及相关部门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4 问题及原因总结 |
第六章 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态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1.1 农村教师要正确认识,注重信息技术能力 |
6.1.2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摆正态度,提高关注度 |
6.2 条件与政策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2.1 教师个人要加强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 |
6.2.2 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弥补自身差距 |
6.2.3 有关部门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关注度 |
6.3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3.1 农村教师个人要在自学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 |
6.3.2 学校要落实举措,关注教师个性化发展 |
6.3.3 当地有关部门要全方位行动,完善相关制度与配套设施 |
6.4 统筹考虑,构建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
6.4.1 支持系统及其组成 |
6.4.2 支持系统建设 |
6.4.3 支持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2: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小学问卷) |
附录3: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中学问卷) |
附录4:教师问卷调查原始数据表(仅选择题)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型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国家战略推动 |
1.2 国内外实训平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实训平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实训平台研究现状 |
1.3 国内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建设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传统实训平台存在的不足 |
2.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用户需求分析 |
第3章 设计目标、原则和理论基础 |
3.1 设计意图 |
3.2 设计目标 |
3.3 设计理论基础 |
3.4 平台的设计原则 |
3.5 教学方式探究 |
第4章 实训平台的设计 |
4.1 平台设计可行性分析和设计难点 |
4.1.1 可行性分析 |
4.1.2 系统设计难点 |
4.2 应用技术介绍 |
4.2.1 B/S模式 |
4.2.2 C#语言 |
4.2.3 ASP.NET框架 |
4.2.4 数据库技术 |
4.2.5 网络技术 |
4.2.6 虚拟仿真技术 |
4.2.7 虚拟实验室服务器 |
4.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 功能设计 |
4.4.1 用户身份验证模块 |
4.4.2 身份验证模块设计 |
4.4.3 用户管理模块和功能 |
4.4.4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5 实验预约子模块功能 |
4.4.6 预约子模块功能设计 |
4.4.7 学生预约流程设计 |
4.4.8 平台设备预约时间冲突的设计 |
4.4.9 协作交流模块 |
4.4.10 实训项目管理模块 |
4.4.11 实验报告自动生成模块 |
4.5 基于项目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库模块设计 |
4.5.1 设计目标 |
4.5.2 教学资源库内容 |
4.5.3 架构设计 |
4.6 开放性真实设备实训环境 |
4.6.1 设计目的 |
4.6.2 开放性的设计思路 |
4.6.3 开放性真实实训环境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7 虚拟场景网络实训系统 |
4.7.1 设计目的 |
4.7.2 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设计 |
第5章 实训教学过程设计 |
5.1 平台使用过程 |
5.2 教师教学过程 |
5.3 网络实训平台学生应用过程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1.1 不足 |
6.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开放性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需求前测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开放大学及远程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
(三)关于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
三、创新特色及研究方法 |
(一)创新特色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开放大学 |
(二)思想政治课 |
(三)混合式教学 |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
(一)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难处 |
(二)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教学面临困难 |
三、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
(一)混合式教学有利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相互配合 |
(二)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三)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
(四)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
四、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
(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三)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支持 |
(四)众多教学平台的支持 |
(五)学校场地的保障 |
(六)学习者的支持 |
第三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现状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工具及内容 |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良好表现 |
(一)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开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二)师生喜欢在思想政治课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
三、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中基层开放大学教师自主性较低 |
(二)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中平台及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
(三)思想政治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分工不明确 |
第四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大限制中把握小自由,变被动为主动 |
(一)师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
(二)教师重视学生学习需求 |
(三)教师积极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中的自由 |
二、选择合适教学平台,利用高质量课程资源 |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的选择 |
(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思想政治课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明确分工 |
(一)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 |
(二)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配 |
(三)混合式教学之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 |
(四)混合式教学之线下教学的具体实施 |
四、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
(一)学生线上学习的评价 |
(二)学生线下学习的评价 |
(三)学生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综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学习型社会 |
四、主要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网络社会理论 |
(三)教育冲突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
一、增加闲暇时间 |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远程医学教育 |
1.2.2 临床技能培训 |
1.2.3 临床技能见习 |
1.2.4 临床微格技能培训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内容和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远程医学教育发展 |
2.1.1 国外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1.2 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
2.2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1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
2.2.2 医学教育模式分类 |
2.3 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综述 |
2.3.1 国外医学临床技能培训 |
2.3.2 国内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现状 |
2.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分类 |
2.4 不同视域的应用综述 |
2.4.1 远程医学教育视域 |
2.4.2 临床医学模式视域 |
2.4.3 临床技能培训视域 |
第3章 远程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医学培训模式理论 |
3.1.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3.1.3 实践共同体 |
3.1.4 认知学徒模式 |
3.1.5 知识管理理论 |
3.2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架构 |
3.2.1 模式架构 |
3.2.2 模式应用支撑条件 |
3.2.3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循环流程 |
3.3 模式应用过程举例 |
3.3.1 过程1—学习 |
3.3.2 过程2—见习 |
3.3.3 过程3—实习 |
3.3.4 过程4—协作反思 |
第4章 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兵团远程医学教育网络总体架构 |
4.1.1 通信体系架构 |
4.1.2 应用平台功能组成 |
4.2 临床技能培训平台的设计 |
4.2.1 体系结构 |
4.2.2 系统组成 |
4.2.3 关键技术 |
4.3 平台原型的实现与运行 |
4.3.1 平台控制管理的实现 |
4.3.2 临床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
4.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实现 |
第5章 实践应用案例与评价 |
5.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与效果案例 |
5.1.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案例 |
5.1.2 临床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案例 |
5.2 远程三维虚拟手术模拟案例 |
5.2.1 三维虚拟骨科手术病案 |
5.2.2 三维虚拟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案例 |
5.3 培训平台应用评价分析 |
5.3.1 对象与方法 |
5.3.2 评价统计分析 |
5.3.3 评价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医学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Ⅱ:学生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应用认知度调查表 |
附录Ⅲ: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满意度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发表 |
后记 |
四、宽带网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D]. 叶丹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农村初中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 余玉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D]. 寸待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5]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研究[D]. 韩乐. 深圳大学, 2019
- [6]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宁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1)
- [7]《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型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D]. 吴杨卿.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 吴灏远. 广州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10]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 邱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