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草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前景与实施

改良草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前景与实施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良草原发展前景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1](2020)在《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于自然循环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在全球的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户作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主体,其所追求的高效益、低风险的生产目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干扰严重,该问题在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尤为凸显。这样碳失衡的生产方式不但不利于全球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户长久的增产增收。随着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探寻有利于农业碳中和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而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源头的控制与治理,源头管控的关键在于生产者行为的规范,因此,开展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典型调研区域,从心理主观与外界客观两个角度,对有关的农业碳中和农户生产行为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旨在厘清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并为制定促进农户实施农业碳中和生产行为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特性、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类型展开分析。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与基础理论发现,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不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投入成本的最小化,也会追求公平、互惠、利他与满意等目标,同时尽可能规避不确定条件下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农户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有限理性人,其生产行为是经过价值判断后才会采取的行动。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模型以及技术接受理论模型,结合农业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利用生态环境演变的MA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业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形成机理框架,即农户生产行为的实施决定于其生产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两点,一是农户对于现有行为存在威胁的认知与感知程度,另一个是农户对于将要采取的生产行为所持有的行为效果、自我能力以及主观规范的评价。因此,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组成了心理主观因素,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共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作用。其次,依托于理论分析所构建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本文从实证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开展验证性与探索性的分析与探讨。利用描述性统计法,对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状况、农户生产意愿以及农户行为的采纳现状作出分析,发现农户现阶段呈现出认知水平有限、主观行为评价不够积极、生产意愿较高、行为采纳水平一般的特点。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自我行为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发现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对自我能力评价水平以及自我能力评价水平对主观规范均有积极的显着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与理论分析框架中的描述一致,农户的严重性与易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自我能力评价与主观规范对于生产意愿均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其中严重性认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多元层级回归法以及Logit-ISM模型,探讨了外界客观因素对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以及行为实施的影响状况。研究发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特征均会对上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影响;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环境责任感以及生产习惯越强,意愿向行为转化效率越高;出现农资购买困难、突发性的灾害以及农户行为评价消极三种状况时,会直接导致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农户较高的风险厌恶特点会阻碍农户生产行为的发生。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构建了农户行为优化的机制与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制度的缺乏与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行为采纳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规范性研究的方法,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提出了以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成本与收益均衡以及因地制宜为原则的生产行为优化机制,即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内部约束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依据机制内容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农户成长培训体系以及制度与法律体系。

张延成[2](2020)在《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世界仅存的四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总面积15.78×104km2,其中耕地8.81×104km2,包括哈尔滨(局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黑河(局部)5个地级行政区、33个市县。本区地带性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宜耕性强,自然禀赋优越,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索取,导致黑土理化性状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黑土区正在由“生态功能区”转变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已成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本论文采取遥感与信息化手段,借助大地域、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及土壤侵蚀模型判别技术,并与DEM数据、土地利用、行政区划、高程分带、土壤分类矢量数据融合叠加,创建生成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地理空间数据集,揭示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赋存状态、消长态势及空间分异格局,为我省实施黑土地保护,维持耕地红线,开展耕地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基础支撑。为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优化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供了科学依据。1、明确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本底及现状分布。经遥感辨识与GIS分析,2000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面积本底为79560.58km2,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本底为39758.59k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耕地年侵蚀总量可达到4680×104t/a,相当于年损失15600hm2耕地。2019年黑土区耕地面积现状为88050.56km2,占区域总面积的55.8%。按坡度分级划分,黑土区<0.25°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69.3%,>15°耕地占耕地面积的0.01%。按高程分带划分,黑土耕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中部海拔100-200m之间,占耕地总面积的55.1%。按土壤类型划分,黑土区耕地的主要地带性土壤为黑土,其次为黑钙土、暗棕壤,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0.7%、18.2%、9.1%。2、揭示了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消长态势及演变特征。采用GIS叠置分析技术,经对两个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对比分析,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79502.73km2增加到2019年的88050.56km2,其变化量概括为:一是其它土地类型转变为耕地21449.17km2;二是耕地转出其它土地12901.87km2。总体而言,本区耕地面积的相对变量有限增长,但耕地转入转出的绝对变量变幅较大,尤其是部分可能引发逆向效应的指标(如林地草原开垦、湿地开发)和局部地区(如黑河市)表现突出。3、明确了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现状、消长态势及演变特征。采用CSLE和耕地风蚀模型,结合相关要素的数字化成果对耕地水土流失强度开展图斑尺度的解算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力风力侵蚀总面积36676.55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1.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32651.29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漫川漫岗农业区;风力侵蚀面积4025.26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农牧风沙区。评价时段2000年~2019年跨度内,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9758.59km2降低到2019年的36676.55km2,按各级强度级别消长态势划分,其中轻度侵蚀变化量为+7638.40km2,中度侵蚀变化量为-9241.10km2,强烈侵蚀变化量为-1701.48km2,极强烈侵蚀变化量为+32.39km2,剧烈侵蚀变化量为-3675.14km2。水土流失演变整体形势趋缓。4、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遥感评价。基于黑土耕地辨识与消长态势研判,耕地水土流失目前仍为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亟待开展水土保持成效评价,指导水土流失科学治理,采用遥感数据与水土保持监测成果,通过典型剖析与宏观调查开展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以来,黑土耕地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治理面积453.45km2。农发工程实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598.36km2。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9758.59km2降低到2019年的36676.55km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14485.33km2,减幅为64.5%,治理区各项工程年可拦蓄径流总量31795.26×104m3/a,保土总量达651.37×104t/a,相当于年可减少损失黑土耕地1736.98hm2。5、提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基于项目研究成果,针对评价时段内耕地转入转入消长变化强烈、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以及多年治理出现水土流失中强度面积减少、轻度面积增加的特征规律,通过对社会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的剖析,分别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策略,防止耕地转入转出变幅扩大;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典型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提高标准,多元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等防治策略。为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黑土耕地提出了科学建议。目前,黑龙江省黑土41.7%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胁迫之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黑土耕地将长期面临水土流失加剧和耕层变薄的严峻挑战,应加大对黑土保育科技支撑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黑土区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保护黑土地,筑牢北大仓。

张华英[3](2019)在《风沙土肥力及微生物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机制》文中认为风沙土农田土壤结构松散,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农田生产力下降。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水分养分、促进作物增产,因此寻求一种适宜耕作技术是促进风沙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于2013-2017年在科尔沁风沙区比较了 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旋耕+秸秆覆盖、深松、高留茬旋耕)和传统耕作(CT)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揭示保护性耕作对风沙土蓄水保墒保肥的调控机制,以期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显着地(p<0.05)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4a以深松显着降低0-40 cm 土壤容重3.39%-8.78%;保护性耕作分别提高0-100 cm 土层平均含水量和贮水量7.75%-47.68%和 6.01-50.91mm;0-40 cm 土层>0.25 mm 团聚体含量提高 5.52%-20.61%;0-40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64%-14.51%、0.21%-23.70%、2.67%-16.85%、0.81%-25.95%和 1.55%-14.55%,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养分含量逐年递增。试验前2a以深松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改善效果最佳,随耕作年限的延长,秸秆覆盖效果逐渐提升。4a均以秸秆覆盖对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提升幅度最大,速效磷以深松效果最佳;20-40cm土层各化学指标均以深松改善效果最佳。2.保护性耕作显着地(p<0.05)提高了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土层土壤酶活性及酶综合指数。4种酶活性年际间均表现为2014<2015<2013<2016。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分别提升0-40 cm 土层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0.91%-28.38%、4.00%-41.89%、0.87%-26.36%和 0.60%-33.90%。在 0-20cm 以秸秆覆处理下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酶综合指数最高:在20-40cm 土层以深松表现最好。但碱性磷酸酶在0-40cm各土层均以深松处理表现最佳。3.保护性耕作提高了细菌群落a多样性,以免耕处理最高。保护性耕作通过增加全氮、含水量、大团聚体、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富营养型细菌Proteobacteria(Alpha-、Beta-、Gamma-和 Delt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昶Gemmatimonadete s丰度,降低了寡营养型细菌 Chloroflexi、Acidobacteria、Firmicutes、Planctomycetes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覆盖对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增幅最大,分别提高29.14%和36.76%;以免耕对Gemmatimonadetes丰度提升最大,为30.52%。耕作措施对播种后及收获时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组分差异不显着。基于FAPROTAX功能预测,保护性耕作显着(p<0.05)影响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丰度与群落组成。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反硝化细菌Proteobacteria和Rhodoplanes的丰度,降低了起硝化作用的Crenarchaeota和氨氧化古菌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的丰度,提高了参与亚硝酸盐氧化过程的Nitrospirae和Nitrospira的丰度。4.保护性耕作显着地影响了不同时期的土壤真菌群落a多样性指数及结构(p<0.05)。风沙土农田真菌群落结构以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为主,属水平上以 Guehomyces、Alternaria、Mortierella、Cladosporium 和 Fusarium 为主,其中秸秆覆盖通过提高土壤碳氮比提升了 Basidiomycota和Guehomyces含量43.84%。FUNGuild功能预测表明,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降低了病理型真菌36.56%-61.62%。耕作措施显着地影响了植物病原真菌丰度及结构,尤以播种后土壤中病原真菌组分变化较大,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主要降低了病原真菌属Alternaria、Cladosporium和Fusarium的比例。5.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加了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节点数、连接数、平均连通度、模块数,使得网络结构复杂化。保护性耕作提高了网络中重要节点的个数,改变了其关键物种种类。门水平上,传统耕作中关键物种以Ascomycota为主,免耕中以Bacteroidetes为主,而秸秆覆盖和深松中则以Ascomycota和Proteobacteria为关键物种。6.保护性耕作显着改善了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p<0.05),提高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分别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3.25%-27.17%、3.22%-27.81%和2.77%-24.99%。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全氮、大团聚体、碱解氮关联度较高。试验前2a以深松处理玉米产量及效益较高,但随耕作年限的延长,秸秆覆盖、免耕产量及经济效益逐渐提升,但以免耕节省成本投入,其产投比最大。

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4](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文中提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阐述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农牧交错区高秆穴播作物模式、矮秆条播作物模式、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和草原改良模式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阐明了农牧交错区在保护性耕作发展中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农艺技术创新滞后、机械装备专用性和可靠性低、杂草发生及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对今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定位、发展趋势、内涵界定、装备选择和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刘光瑞[5](2019)在《深松浅旋对退化苜蓿草地生产力、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宁夏南部山区约17万hm27龄以上苜蓿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产力下降,牧草品质差。为此,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比较A1B1(深松30cm+浅旋5 cm)、A1B2(深松30cm+浅旋 10 cm)、A2B1(深松 40cm+浅旋 5 cm)、A2B2(深松 40cm+浅旋 10 cm)、A3B1(深松50cm+浅旋5cm)、A3b2(深松50cm+浅旋10cm)等农艺措施对退化苜蓿草地产量、牧草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和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了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深松浅旋对苜蓿株高、分枝数、叶茎比、鲜干比和产量都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A3B2处理组苜蓿株高、干草产量和叶茎比达到最高,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17.89 cm、5043.77 kg·hm’2和0.38。A1B2处理单株苜蓿一级分枝数达到最大,为25.87个。0~30cm 土层区域内,在深松浅旋处理下苜蓿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均降低;综合各农艺性状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A3B2处理对苜蓿生产力提升效果最佳。(2)深松浅旋处理对苜蓿干草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有显着影响(P<0.05),A3B2较对照组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了 4.6%;A1B2与对照组相比,苜蓿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脂肪含量分别增加了 27.15和0.6%,该处理下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降低了 4.11%和3.05%。利用隶属函数对苜蓿干草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处理A1B2对苜蓿品质提升效果最为显着。(3)深松浅旋各处理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紧实度有显着影响(P<0.05),可提高0~60cm土壤孔隙度,降低0~20 cm、40~60 cm 土壤容重和0~40 cm 土壤紧实度。各处理不同程度上提高了 0~6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和6项土壤肥力。通过对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等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A3B1是提升土壤肥力的最佳耕作模式。综合分析得出,深松50 cm+浅旋10 cm能有效地提高退化苜蓿草地生产力,深松30 cm+浅旋10 cm可有效改善苜蓿草品质,深松50 cm+浅旋5 cm能有效提升退化苜蓿草地土壤肥力。因此,在宁夏南部山区退化苜猜草地更新复壮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宜的农艺措施。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6](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胡军,逄诗超,李海亮[7](2014)在《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采用传统的草原改耕地、过度放牧等耕作方式,致使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传统耕作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农牧交互区中农业区和草原区适合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未来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8](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彭君[9](2012)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耕(0-tillage)又名零耕、直接播种,是在未被犁耕过的土壤上,用免耕机具豁开一条窄窄的缝直接播种,将耕作减少到只要保证种子发芽即可,虽然国内其它地方对免耕耕作都有成熟的技术和方法,但其生态区域的地理、气象以及植被覆盖的差异,不同免耕耕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生态范围,西藏对免耕耕作的研究还属空白,2005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的资助下,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从内地引进了免耕机开始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做免耕耕作相关试验。本文以在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开展的免耕试验示范项目为依托,研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运用ANOV的LSD方差分析法,对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种植的价值进行评判,以便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西藏高寒旱作农区针对主栽麦类作物的免耕种植技术模式并分析了机具配备方法:在对西藏主要免耕项目示范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高寒旱作农区主栽麦类作物的种植特点,确定了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种植麦类作物的基本技术模式。通过跟踪试验对主要免耕技术示范区免耕耕作机具进行选型与配备,要求陕西户县播种机厂针对西藏生产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了免耕播种机具的多项改良,设计出了新型的2BMF-5型免耕施肥播种机。2、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麦类作物示范区土壤理化性能试验研究:用烘干法在麦类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分别对冬小麦“肥麦”、春青稞“藏青320”土壤含水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免耕耕作的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氮,结果表明免耕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土壤速效氮在两种耕作方式下差异不明显,因本文研究时间较短尚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相关研究有待深入。3、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示范区麦类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对在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下种植的冬小麦“肥麦”和春青稞“藏青320”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对测产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两种耕作模式下的投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对相应的免耕生产技术进行配套组装集成后,在麦类作物减产达25公斤/亩的情况下基本与传统耕作持平;减产小于25公斤/亩则免耕即为增效。4、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示范区杂草危害严重,是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免耕耕作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中杂草问题更为突出,免耕耕作减少对土地翻耕这一程序,没有对杂草进行有效地破坏和翻晒,使杂草容易滋生和繁殖与作物竞争资源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免耕方式下杂草的控制方法,研究免耕耕作条件下杂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完善免耕耕作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使免耕耕作方式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

徐慧[10](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良草原发展前景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良草原发展前景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农业碳平衡
        1.1.2 农业环境问题治理进入新时期
        1.1.3 特殊的农牧交错带,需要探寻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碳中和相关研究
        1.2.2 农业与“碳”相关研究
        1.2.3 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1.2.4 农牧交错带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文章可能的创新
        1.6.2 文章研究的不足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碳中和
        2.1.2 农户
        2.1.3 农户生产行为
        2.1.4 农户生产意愿
        2.1.5 农牧交错带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
        2.2.2 行为人理论
        2.2.3 行为经济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激励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构建与调查设计
    3.1 农业碳中和体系构建与驱动机制分析
        3.1.1 农牧交错带的碳中和体系构建
        3.1.2 碳中和农业实现的驱动因素分析
    3.2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3.3 碳中和农业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变量说明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3.4.1 问卷设计流程
        3.4.2 研究区域选取与概况
        3.4.3 数据获取与样本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与行为主观评价研究
    4.1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1.1 认知分类与考察
        4.1.2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分析
        4.1.3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行为主观评价分类与问题设置
        4.2.2 行为主观评价现状分析
        4.2.3 行为主观评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意愿形成机理分析
    5.1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分析
        5.1.1 农户生产意愿的测度方式
        5.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1.3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描述与分析
    5.2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变量的选取与假说的提出
    5.3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3.3 农户生产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识别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决策机制分析
    6.1 农户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6.1.1 碳中和生产行为测度方式
        6.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测
        6.1.3 农户生产行为现状描述与分析
    6.2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
        6.2.1 变量选取与假说提出
        6.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6.3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6.3.1 悖离因素的变量选取与说明
        6.3.2 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决策影响研究
        6.4.1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6.4.2 农户风险偏好测度
        6.4.3 实证检验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生产行为优化机制与体系的构建
    7.1 构建农户碳中和生产优化机制的必要性
        7.1.1 宣传不到位,农户的认知水平低
        7.1.2 激励机制缺乏,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一般
        7.1.3 约束机制缺乏,农户逆向选择行为普遍
    7.2 优化机制建立原则
        7.2.1 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原则
        7.2.2 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7.2.3 因地制宜原则
    7.3 生产行为优化机制构建
    7.4 生产行为优化体系构建
        7.4.1 技术支撑体系
        7.4.2 农户成长体系
        7.4.3 法律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因素
        8.1.2 农户行为认知与感知水平较低
        8.1.3 农户碳中和生产行为评价水平一般
        8.1.4 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普遍较高
        8.1.5 行为决策受到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8.1.6 碳中和生产行为亟需配套的扶持政策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碳中和生产行为农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2)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区域生态环境与水土流失现状评述
    1.2 遥感和水土流失概念与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际遥感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遥感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2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区域概况
    2.1 地理区域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地资源
    2.5 土壤资源
    2.6 生物资源
    2.7 水文概况
    2.8 社会经济
    2.9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情况
        2.9.1 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
        2.9.2 水土流失类型与分布
        2.9.3 水土保持现状
3 黑土耕地本底遥感调查及水土流失分析
    3.1 耕地本底值获取方法与途径
        3.1.1 基础数据
        3.1.2 本底值遥感调查的技术路线
    3.2 本底值遥感调查研究方法
    3.3 黑土耕地本底分布情况
        3.3.1 总体分布
        3.3.2 行政单元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分布
        3.3.3 行政单元黑土耕地坡度分级分布
    3.4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分析评价
    3.5 小结
4 黑土耕地变化遥感调查及水土流失评价
    4.1 黑土耕地遥感辨识与空间提取技术
        4.1.1 基础遥感数据源
        4.1.2 解译技术路线
        4.1.3 技术实现过程
        4.1.4 解译结果与分析
    4.2 黑土耕地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界定技术
        4.2.1 基础数据
        4.2.2 技术路线
        4.2.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系统
        4.2.4 土壤侵蚀模型
        4.2.5 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
        4.2.6 解译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遥感评价
    5.1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实施
    5.2 水土流失防治农业生态开发工程实施
    5.3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遥感评价
        5.3.1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典型评价
        5.3.2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总体评价
        5.3.3 保护黑土耕地效果评价
        5.3.4 经济效益评价
        5.3.5 社会效益评价
    5.4 小结
6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管理建议
    6.1 区域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1.1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水土保持区划格局
        6.1.2 水土保持区划总体防治方略
        6.1.3 水土保持区划分区防治建议
    6.2 策略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2.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策略,防止耕地转入转出变幅扩大
        6.2.2 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典型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
        6.2.3 提高标准,多元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6.3 技术支持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3.1 开展科学研究
        6.3.2 组织技术示范与推广
        6.3.3 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风沙土肥力及微生物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2.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4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2.4.1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2.4.2 土壤化学性状指标
        2.4.3 土壤生物学性状
        2.4.4 作物产量测定
        2.4.5 水分利用效率
    2.5 气象资料收集
    2.6 数据处理
        2.6.1 测序数据处理与优化
        2.6.2 功能预测分析
        2.6.3 生物信息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生育期日降水量与日平均气温变化
    3.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3 不同耕作措施对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2.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3.2.5 小结
    3.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状指标的显着性分析
        3.3.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7 小结
    3.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酶综合指数的影响
        3.4.6 小结
    3.5 不同耕作措施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的影响
        3.5.1 不同采样时期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3.5.2 高通量测序序列深度分析
        3.5.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3.5.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3.5.5 小结
    3.6 不同耕作措施下微生物网络结构分析
        3.6.1 不同耕作措施下微生物网络性质
        3.6.2 网络拓扑结构和可视化
        3.6.3 小结
    3.7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7.1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7.2 不同耕作措施对水分产出率的影响
        3.7.3 作物产量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7.4 作物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3.7.5 经济效益分析
        3.7.6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1.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1.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4.1.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4.1.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4.1.8 保护性耕作对微生物生态网络的影响
        4.1.9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10 综合讨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4.2 结论
        4.2.1 保护性耕作改善风沙土物理性状
        4.2.2 保护性耕作提高风沙土化学质量
        4.2.3 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酶活性
        4.2.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4.2.5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4.2.6 微生物生态网络结构
        4.2.7 保护性耕作提高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
5 创新点
6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区域概况及生态环境特点
    1.1 农牧交错区区域概况
    1.2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
        1.2.1 干旱缺水,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2.2 水土流失严重
        1.2.3 天然草地退化严重
2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阶段
    2.2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3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
    3.1 秸秆留茬覆盖技术及成效
    3.2 免少耕播种技术及成效
    3.3 深松技术及成效
    3.4 轮作休耕技术及成效
    3.5 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效
    3.6 农艺配套技术及成效
4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
    4.1 高秆穴播作物模式
    4.2 矮秆条播作物模式
    4.3 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
    4.4 草原改良模式
5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1 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制定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
    5.2 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5.3 机具的专用性和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5.4 病虫草害加重限制了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推广
6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建议
    6.1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定位
    6.2 能否成为主体耕作技术
    6.3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涵与外延
    6.4 关于装备问题
    6.5 关于经费投入问题
    6.6 关于长效机制问题

(5)深松浅旋对退化苜蓿草地生产力、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苜蓿简介
    1.2 深松
    1.3 浅旋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深松浅旋对退化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深松浅旋对退化苜蓿品质的影响
    3.3 深松浅旋组合处理对退化苜蓿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耕作模式处理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模式处理下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4.3 苜蓿综合评价
    4.4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
    4.5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7)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黑龙江西部农牧交错区传统耕作模式分析
    2.1 试验区简介
    2.2 耕作方式的对比
3 农牧交错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
    3.1 大垄双行玉米滴灌技术
    3.2 抗旱免耕精量坐水播种一体化技术
    3.3 高留茬春季灭茬播种技术
4 农牧交错区草原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
    4.1 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
    4.2 农牧交错区禁牧养草和草原改良
5 黑龙江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机具发展建议
    (1) 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和开发
    (2) 从单纯的土壤耕作机具向综合可持续方向发展
    (3) 加强免耕播种机滤水效率的研究工作
    (4) 加强田间杂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 结论

(8)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9)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1.2.1 免耕的概念与起源
        1.2.2 免耕耕作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免耕耕作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免耕农业对经济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配套技术研究
    2.1 试验示范区基本情况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墒情对麦类作物免耕播种出苗的影响
        2.3.2 不同播种深度对麦类作物出苗影响
        2.3.3 麦类作物不同留茬高度研究
        2.3.4 配套免耕播种机
    2.4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麦类作物免耕技术研究小结
第三章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效益分析
    3.1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麦类作物产量变化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分析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生产成本变化分析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第四章 免耕耕作在西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问题
        4.1.1 体系问题
        4.1.2 杂草防治问题
        4.1.3 免耕耕作认识问题
    4.2 解决对策
        4.2.1 体系问题对策
        4.2.2 杂草控制对策
        4.2.3 免耕耕作认识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文图名索引
英文图名索引
中文表名索引
英文表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1.2 研究进展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1.2.4 研究方法
        1.2.5 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2.1.4 研究假设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2.3.2 自然环境因素
        2.3.3 经济社会环境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范围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3.2.1 垦利县
        3.2.2 镇赉县
        3.2.3 察布查尔县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3.3.1 垦利县
        3.3.2 镇赉县
        3.3.3 察布查尔县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3.4.1 垦利县
        3.4.2 镇赉县
        3.4.3 察布查尔县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4.2.1 农户基本概况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4.3.2 建立模型
        4.3.3 数据模拟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4.4.1 结果分析
        4.4.2 政策启示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5.2.1 研究区域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5.3.2 建立模型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启示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6.2.1 研究区域现状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6.3.3 建立模型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政策启示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7.1.1 基本原则
        7.1.2 集成路线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7.3.2 管理方式集成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7.4.1 法律手段
        7.4.2 行政手段
        7.4.3 经济手段
        7.4.4 社会手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良草原发展前景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 李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D]. 张延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风沙土肥力及微生物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机制[D]. 张华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J]. 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3)
  • [5]深松浅旋对退化苜蓿草地生产力、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刘光瑞. 宁夏大学, 2019
  •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7]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J]. 胡军,逄诗超,李海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06)
  • [8]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9]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D]. 彭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改良草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前景与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