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普通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普通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普通引流和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成,张阳,张立志,孟浩,杜培,王秀虹,刘秀梅,李放,孙天胜[1](2021)在《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引流放还是不放》文中认为目的 :评估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选择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5例,女40例;年龄18~40(28.3±5.4)岁。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引流管组(78例)和无引流管组(57例)。记录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症状持续时间、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组术后拔除时间及引流量、术后体温。比较术后第1、3天仰卧静息状态下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3 d,1、3个月下地活动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计算症状性切口血肿、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进行性变化、非计划二次手术等并发症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症状持续时间、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和下地时间无引流组短于引流组(P=0.000 0)。无引流组在术后第1、3天切口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患者腰痛VAS和ODI较术前明显减轻。两组病例均未出现症状性血肿;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即刻加重两组各出现1例,均表现为感觉障碍加重,无神经功能进行性加重,经观察后感觉障碍恢复;切口感染两组各出现1例,均经药物治疗治愈;切口愈合不良两组各出现1例,均经反复换药后愈合。引流组非计划二次手术出现1例,患者由于1个月内突出复发,而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不放置引流,在严格止血和保护组织的前提下,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放置引流的创伤刺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加速康复中一个可以选择的措施。

孙丽君[2](2021)在《腕踝针结合透脓散加减对外吹乳痈成脓期疼痛镇痛效果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腕踝针疗法结合透脓散加减对外吹乳痈成脓期患者疼痛进行干预,观察患者治疗过程疼痛镇痛的有效率、疼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等指标,探讨腕踝针结合透脓散减轻成脓期外吹乳痈乳房疼痛的镇痛、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为腕踝针结合透脓散加减治疗乳痈疼痛提供新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2019年2月—2021年1月我科收住院自愿接受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置管冲洗的外吹乳痈成脓期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76例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后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并依据经验常规使用抗生素静滴,对照组在基础西医治疗基础上予透脓散加减内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腕踝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观察患者手术前后1小时、术后第3天冲洗引流后1小时、第7天冲洗引流后1小时的乳房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疼痛评分(VAS)、现在疼痛状况(PPI),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及患者对于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入组患者76名,其中两组剔除/脱落患者共5例,最终治疗组共36,对照组共35例。(1)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患者的年龄、哺乳时间、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镇痛情况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PRI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治疗7天后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小时、治疗3天后、治疗7天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I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治疗7天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 Gill总积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镇痛药物的应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于镇痛的满意度为94.4%,对照组为3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其他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治疗组对患者的乳房疼痛、睡眠质量方面、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均有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病情加重现象,且治疗前后及血压、心率未见明显波动,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本研究表明,腕踝针结合透脓散加减在改善外吹乳痈成脓期治疗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显着,患者满意度较高且经济安全。

刘成升[3](2021)在《MIS-TLIF联合单边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探析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边固定与双边固定治疗单侧两个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2)MIS-TLIF联合单边固定与双边固定治疗单侧两个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椎体与内固定位移的有限元分析。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边固定组和双边固定组,每组70例。单边固定组采取MIS-TLIF+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边固定组采取MIS-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2)用一名健康男性L3-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L3-L5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节段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在设定的载荷条件下,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并观察各种情况下两组模型腰椎及内固定的最大位移。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固定组手术时间(149.99±20.91)min、术中出血量(82.50±12.00)m L、术后引流量(81.53±9.94)m L均优于双边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融合器位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边固定椎体的最大位移前屈为0.271mm,后伸为0.456mm,左侧为0.634mm,右侧为0.547mm,左旋为0.817mm。而右旋为0.727mm。内固定最大位移前屈为0.181mm,后伸为0.304mm,左侧为0.422mm,右侧为0.365mm,左旋为0.545mm,而右旋为0.485mm。双边固定椎体的最大位移前屈为0.119mm,后伸为0.196mm,左侧为0.276mm,右侧为0.275mm,左旋为0.394mm,右旋为0.354mm。内固定最大位移前屈为0.092mm,后伸为0.153mm,左侧为0.214mm,右侧为0.214mm,左旋为0.306mm,右旋为0.275mm。结论(1)在MIS-TLIF治疗连续两个节段的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单边固定与双边固定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单边固定相较于双边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更具优势。,(2)双节段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有牢固有效的治疗方式。

仁小平[4](2021)在《脊柱内镜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术式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脊柱内镜与传统手术方式的差异。研究方法:将58例腰椎再手术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内镜组)、B组(单纯髓核摘除组)、C组(椎间融合组),组内术前术后对比来评估手术疗效,组间对比评估各手术方案之间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7-54个月,其中优36例,良12例,可10例,优良率82.76%,A组、B组、C组术后JOA、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JOA、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内镜组在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上占有优势(P>0.05),总体术后改善率69.06%。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原因复杂,对于单纯性突出复发的治疗,脊柱内镜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王朕[5](2020)在《改良VSD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是临床上多见的术后并发症,后果严重,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金属内植入物的使用使得术后感染治疗更加困难。研究报道传统闭式冲洗引流(CID)通过伤口内持续冲洗可一期缝合治愈术后感染,但引流效果较差,感染控制能力不强,经常需要多次清创手术治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具有全方位引流的特点,能彻底的引出伤口内的污染组织积液,对术后感染有好的疗效。但其无法一期缝合,且装置中的医用海绵寿命较低,经常需要手术更换,多次进入手术室导致病人的痛苦与经济损失增加。为此,我们改良了 VSD技术,并将之用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治疗上。研究目的分析改良VSD技术对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传统CID技术,探讨改良VSD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行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46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5.56±10.31岁。因治疗方式不同被分为改良VSD治疗组(24例)与传统CID治疗组(22名)。统计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细菌培养结果、术前至术后6月腰椎ODI指数与JOA评分改善值、创口面愈合情况及内植入物保留情况以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额外住院费用、清创次数、引流管堵塞次数、伤口合并症情况来评估两种方式的优劣与临床应用价值。两组的基本资料、引流管堵塞率与短期并发症等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数据量大小选用连续性校正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平均住院时间资料采用校正t检验,住院费用及清创次数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术前至术后6月ODI、JOA改善值分别行单样本t检验,两组间术前至术后6月ODI、JOA改善值的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将p值<0.05的情况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46名患者经治疗后均感染控制治愈出院,内植入物全部保留,院外随访无感染复发。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感染菌种;改良VSD组和传统CID组的清创手术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引流管堵塞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治疗额外费用与多种短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独的术前至术后6月ODI、JOA改善值单样本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术前至术后6月ODI、JOA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改良VSD技术与传统CID技术费用相当,疗效相似,均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2.改良VSD技术比传统CID技术所需的清创次数少,平均住院时间短,针对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是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选择。

陈涛[6](2020)在《腰椎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最近一些研究反对在脊柱术后常规使用引流,这是由于它并不能有效地减少症状性血肿形成,降低伤口部位感染并且可能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潜在并发症。然而常规使用引流来减少血肿形成仍是大多数外科医师的选择。本研究旨在比较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回顾性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97例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患者引流压力的不同将之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常压组,46例;另一组为负压引流组,51例。对以下两组指标进行记录、分析比较:人群特征、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总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患者体温值、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症状性血肿)。负压引流组术后第一天平均引流量为189.55±83.09m L,常压引流组为136.00±49.86m L(P=0.001)。负压组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322.86±113.58m L,常压引流组为246.41±59.62m L,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负压组和常压组留置引流时间明显不同(3.25±0.77d vs.2.96±0.47d,P=0.026)。在人群特征、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体温值和相关并发症等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没有统计学差异。常压引流明显地减少了术后引流量和留置时间但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因此,常压引流或许可作为负压引流的一种替代选择,同样安全有效。

李宗阳[7](2020)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部分患者仍需要手术治疗。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术式之一。大多数研究以表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然而融合术后腰椎运动功能丢失,相邻节段应力负荷增加,导致邻近节段退变。随着非融合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发现其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部分活动度,有效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且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目的:探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接受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的53例(Dynesys组),同期匹配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手术47例(TLIF组)。收集患者术前以及末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统计椎间盘突出复发、邻近节段退变、螺钉松动、螺钉断裂等相关远期并发症。结果:(1)100例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2~9.3年,平均8.8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ynesys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12.02±1.74)mm较术前(11.79±1.89)mm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6.98±1.98)°降至(3.8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11.92±1.85)mm较术前(12.13±1.63)mm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7.51±1.99)°升至(8.04±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LIF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12.55±1.76)mm较术前(12.34±1.82)mm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7.11±1.94)°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12.15±1.68)mm较术前(12.57±1.58)mm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7.38±2.04)°升至(9.53±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术前对比,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显示Dynesys组邻近节段椎间盘,总改善率为5.7%(3例),无明显改变比率为83.0%(42例),退变加重率为15.1%(8例);TLIF组邻近节段椎间盘总改善率为2.1%(1例),无明显改变比率为44.7%(21例),退变加重率为53.2%(25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57,P<0.05)。(5)随访期间Dynesys组1例发生椎间盘突出复发,8例出现影像学的邻近节段退变;TLIF组2例螺钉断裂,2例螺钉松动,19例出现影像学的邻近节段退变,6例发生症状学的邻近节段退变。结论:(1)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满意,与TLIF组临床效果相当。(2)与TLIF组相比,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3)与TLIF组相比,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能够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固定节段的异常活动,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3.87±1.33)°,降低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的应力负荷,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李世达[8](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规引流的合理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的合理性。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各25例。通过比较2组术后渗液量、体温、脑脊液漏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来评估PTED术后常规引流的必要性和早期临床疗效。结果:引流组血性引流量约为(535)ml,平均20ml,出现2例脑脊液漏。非引流组切口无明显红肿热痛,张力不高,渗出液量约(321)ml,平均12ml,出现1例轻微脑脊液漏。2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生严重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为一期愈合。2组住院时间、术后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天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术后引流应该个体化,在严格把握PTED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操作下,PTED术后可不必常规放置引流。

麻妙群,郑文英,郝建明[9](200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普通引流和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创口引流的最佳管理模式。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 10 0例 ,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 ,对两组病人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所需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分析 ,单盲评定。结果 :两组病人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负压引流组并发瘫痪、尿潴留、椎间隙感染各 1例 ,切口内血肿3例 ,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 ,且护理工作量显着少于负压引流组 (P <0 .0 5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 ,不仅操作简便 ,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而且可防止因负压抽吸不及时而产生正压的危险

孟凡剑[10](2019)在《改良骨膜下及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椎弓根螺钉技术问世后,由于其能够对脊柱的三柱达到有效固定的独特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内固定手术,随之后路成为胸腰椎手术首选和最常用的手术入路。目前大部分研究发现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患者原本组织结构损伤较大,与术后长期腰背痛有关,因此近年来提出肌间隙手术入路,认为肌间隙入路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创伤相对较小、手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是该入路适用范围较小,为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扩大手术适用范围,因此我们对传统入路进行改良并对改良入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69例,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另一侧为肌间隙入路(骨折患者棘突右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左侧为肌间隙入路;腰椎退变患者减压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故共138例数据。通过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暴露过程中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两侧引流量、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末次随访时MRI检测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椎旁肌面积来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胸腰椎骨折内划定术及腰椎退变椎间融合术均顺利完成,且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两种手术入路在暴露时间和暴露过程中的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以及末次随访MRI显示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椎旁肌面积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改良骨膜下入路术后引流量在骨折及退变患者中均大于肌间隙入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内固定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损伤少的优点,而改良骨膜下入路具有暴露更加充分,便于完成减压,适用范围广,学习曲线短等优点。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普通引流和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普通引流和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引流放还是不放(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1.3.2 术后处理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一般情况评估
        1.4.2 临床症状及功能评估
        1.4.3 并发症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结果
    2.2 临床症状及功能评估结果
    2.3 并发症评估结果
3 讨论
    3.1 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引流与脊柱外科加速康复技术
    3.2 引流管放置与否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分析
    3.3 引流管放置与否和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分析

(2)腕踝针结合透脓散加减对外吹乳痈成脓期疼痛镇痛效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西医对AML的认识
        1.1 AML发病的原因
        1.2 AML形成脓肿的危险因素
        1.3 AML的西医治疗方式及治疗现状
    2.中医对乳痈的认识
        2.1 乳痈的历史沿革
        2.2 外吹乳痈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现状
    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2.6 中止标准
    2.研究方式
        2.1 对照方法
        2.2 样本量评估
        2.3 随机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西医基础治疗
        3.2 治疗组
        3.3 对照组
        3.4 健康宣教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观察指标
        4.2 主要观察指标
        4.3 其他观察指标
        4.4 安全性监测项目
        4.5 不良反应记录及应对措施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1.1 课题完成结果
        1.2 一般情况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治疗前后2 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
        2.2 镇痛药的使用情况
        2.3 患者对于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2.4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2.5 其他辅助检查疗效对比
    3.不良事件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
    1.针刺治疗乳腺疾病概述
        1.1 针刺治疗乳腺疾病理论研究
        1.2 针刺治疗的机制及临床研究
        1.3 针刺治疗AML的临床研究
    2.腕踝针的概述
        2.1 .腕踝针镇痛机制探讨
        2.2 腕踝针在急性乳腺炎的应用
        2.3 腕踝针治疗外科疼痛的临床应用研究
    3 课题设计思路
    4.实验效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疼痛评分分析
        4.3 睡眠质量分析
        4.4 其他辅助检查疗效分析
        4.5 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及患者镇痛满意度分析
    5 安全性观察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针刺疗法治疗乳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MIS-TLIF联合单边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发展史
    1.3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1.4 单侧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1.5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对比传统双侧内固定模式的优势
    1.6 单侧椎弓根螺钉的相对适应症与禁忌症
    1.7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远期展望
第一部分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评价指标
        1.3 评价方法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3.2 两组疗效指标分析
        3.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1.资料
        1.1 模型的建立
    2.方法
        2.1 两种腰椎内固定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的材料属性及分析
        2.3 主要观察指标
    3.结果
        3.1 固定节段锥体的最大位移
        3.2 椎弓根螺钉的最大位移
    4.讨论
        4.1 有限元分析法简介及在脊柱生物力学的应用
        4.2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4.3 单侧椎弓根螺钉的临床应用
        4.4 邻近节段的退变
        4.5 本实验的研究结论
        4.6 本实验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生物力学应用的进展
    参考文献

(4)脊柱内镜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2.3 观测指标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再手术情况
    3.2 随访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改良VSD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VSD技术简介
    1.2 改良的VSD技术
2 改良VSD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
    2.1 引言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典型病例
    2 腰椎ODI评分量表
    3 腰椎JOA评分量表
综述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腰椎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后路术后引流管临床效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名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器械
    1.5 手术方法
    1.6 术后处理
    1.7 疗效评价及影像学观察指标
        1.7.1 疗效评价
        1.7.2 影像学评价
        1.7.3 统计椎间盘突出复发、邻近节段退变、内植物失败等并发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2 临床疗效结果
    2.3 影像学结果
    2.4 不良反应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3.2 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基础
    3.3 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的长期临床疗效及优势
    3.4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3.5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3.6 Dynesys手术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动态中和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规引流的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评价指标
    3 统计方法
    4 实验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改良骨膜下及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病例选择
    3、术前准备
    4、手术方法
    5、术后处理
    6、疗效评价
    7、统计处理
结果
    1、两种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比较结果
    2、两种入路在腰椎融合术患者中的比较结果
    3、上述两种手术的综合比较结果
讨论
结论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化治疗及微创手术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普通引流和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引流放还是不放[J]. 张志成,张阳,张立志,孟浩,杜培,王秀虹,刘秀梅,李放,孙天胜. 中国骨伤, 2021(11)
  • [2]腕踝针结合透脓散加减对外吹乳痈成脓期疼痛镇痛效果的疗效观察[D]. 孙丽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MIS-TLIF联合单边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有限元分析[D]. 刘成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脊柱内镜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D]. 仁小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改良VSD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朕. 郑州大学, 2020(02)
  • [6]腰椎术后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比较[D]. 陈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D]. 李宗阳. 河南大学, 2020(04)
  • [8]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规引流的合理性分析[D]. 李世达.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9]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普通引流和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J]. 麻妙群,郑文英,郝建明. 护理研究, 2002(12)
  • [10]改良骨膜下及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比较研究[D]. 孟凡剑.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普通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