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江市1999~2001年0~4岁儿童生存水平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易[1](2021)在《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PM2.5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空气污染数据、健康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对我国和南京市的PM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空气污染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了PM2.5污染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滞后关系,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南京市日呼吸系统门诊量进行了模拟,并对2021-2035年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进行预估,分析了PM2.5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有效治理空气污染、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解析了我国、江苏省和南京市PM2.5时空变化特征。我国PM2.5污染严重区域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天山山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区。从2000年至2018年,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稠密区经历了一次PM2.5污染加重后减轻的过程,2014年后我国PM2.5污染区域总体上呈现出范围减小、强度减弱的趋势。江苏省的PM2.5污染空间上呈现出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徐州市和苏南地区是2个污染中心。2014年后江苏省PM2.5污染改善明显,尤其是苏南污染中心的改善最为显着。人为活动是导致江苏PM2.5污染的主导因素,气象要素的影响非常小。在人为影响因素中,社会进步、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2000年至2014年,南京市PM2.5总体上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主城区高于郊区的分布特征,主城区和南部的高淳区是两个污染中心。2014年后南京市PM2.5改善明显,尤其是南部地区和主城区PM2.5污染状况改善最为显着。南京市PM2.5污染浓度有着显着的季节效应,冬季、春初和秋末PM2.5污染较重,夏季和秋初污染较轻;一年12个月中PM2.5污染浓度呈U形分布,1月和12月PM2.5浓度最高,8月最低;一天24小时中,PM2.5浓度峰值主要出现在上午8-9时和夜晚21-23时。(2)确定了PM2.5是引起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关联度最大的空气污染因素,PM2.5污染对于南京市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有着约2-8年的滞后期。(3)南京市日均PM2.5浓度每提高10μg/m3会使得居民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增加0.11倍,绝大多数患者会在PM2.5污染出现2至4天后因呼吸系统疾病前往医院就诊。男性因PM2.5污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高于女性;0-14岁儿童因PM2.5污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最高,较低浓度的PM2.5也会导致儿童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65岁以上老人,15至64岁的人群风险最小。(4)未来PM2.5浓度降低可显着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的预估量。构建的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于2015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数据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对全部呼吸系统疾病模拟的R2为0.7319。对2021-2035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预估结果显示,降低PM2.5浓度可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不同情景下在2035年全部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预估量最多的为SSP3-7.0,约为8.4万,最少的是SSP4-3.4,约为6.6万。
陈敏[2](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李倩[3](2020)在《国际视野下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对近几年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深入了解江苏省分级诊疗政策、双向转诊、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寻找江苏省深化医疗改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将国外各国经验与江苏省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完善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也为全国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罗伯茨模型从控制项目、中间绩效措施以及绩效实施目标三方面共11维结构对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泰尔系数和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对江苏省医疗卫生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进行公平性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江苏省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率进行纵向、横向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日本、古巴、泰国五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历史沿革以及现状,得出以下启示:分级诊疗制度的必要性;明确政府及市场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定位;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实行家庭医生制度,限制患者就医选择;重视医疗服务质量,亟须信息公开。2.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1)配置现状:江苏省各项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床位数量平稳上升,共增加99229张,增长率为25.3%;医疗机构数量上涨1233个,增长3.85%;卫生工作者共增加149696名,增长率为25.4%;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增加171亿元,增长率为83.5%;医疗机构总支出费用5年内增长1074亿元,增长率达到56.2%;2018年医护比例为1:1.114;基层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比例超过90%,医院拥有的床位数量及增速远超基层医疗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均在增加,但诊疗人次比例失衡加重;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率都低于1.5%。(2)配置公平性:江苏省基础医疗资源的配置整体上是公平的,按地域配置的公平性机构数>床位数>卫生工作者,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床位>卫生工作者>医疗机构,整体上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高于按地域配置的公平性,公平程度苏中>苏南>苏北。苏南、苏中、苏北的基础医疗资源密度指数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苏北地区的医疗机构密度指数最高,苏南地区床位数和卫生工作者密度指数最高。卫生财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不高,按地域分配相对不公平,按人口配置比较公平,苏北地区财政补助收入的公平性最差,苏南地区的总支出费用公平性最差。南京市的HRDI和增长速度都远高于省内平均水平和其他城市,苏北地区各市的HRDI值最低。(3)配置效率: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较高,2018年综合效率达到0.947,DEA有效的城市共有9个,分别是南京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DEA结果弱有效的城市有镇江市、扬州市,DEA结果无效的城市有无锡市和连云港市。2014-2018年江苏省tfpch均小于1,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在降低,除南京市和扬州市其余11座城市的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下降的情况,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1.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1)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卫生资源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合理性欠缺;(3)卫生资源配置总体公平,地域间差异较大;(4)卫生资源效率整体较高,部分城市需要调整;(5)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技术效率亟待提高。2.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2)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3)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4)促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疗保险政策杠杆作用:(5)建立居民健康信息库,推进“互联网+医疗”;(6)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夯实分级诊疗根基;(7)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章琳洁[4](2020)在《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对南京某高职院校青少年女性血样中血红蛋白数据分析,判断是否贫血并计算贫血发病率,同时对血样中其他贫血相关成分:血清铁(Serum iron,SI)、未结合铁(Unsaturated Iron-Binding Capacity,UIBC)、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g saturation,TS)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贫血相关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膳食调查等对贫血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对比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前后的贫血治愈率、膳食摄入情况,探讨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对学生膳食情况的影响以及贫血改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抽取南京某高职院校600名女生,进行全血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铁(Serum iron,SI)等相关指标测定和膳食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筛检出贫血学生88名。将88例贫血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进行均衡性检验,确保干预前两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含量、铁、蛋白质以及能量的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告知贫血情况和饮食注意事项。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包含富含铁膳食干预、课堂健康教育以及家长健康信息干预。在干预期间,研究人员对干预组的学生有3次一对一指导,了解干预组学生的食物摄取情况,及时纠正,时刻监督干预组学生的饮食情况。对照组不进行上述相关干预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对两组研究对象再次进行血红蛋白检测、主观感受调查以及膳食调查。结果:对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58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8.99%。根据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判断,587名女学生中检出缺铁性贫血患者88例,贫血的患病率为15.00%。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女学生的成绩、早餐情况、水果的食用频率、零食的食用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学生之间在生源地、母亲受教育程度、月经量、晚餐食用情况、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频率以及肉类食物的食用量6个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学习成绩和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频率可能收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干扰,P>0.05;生源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月经量、晚饭情况、肉类食物的食用量均为高职院校女学生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贫血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生源地为农村、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以及能正常食用晚餐为该类学生贫血的保护因素(OR>1)。而肉类食物的食用量对发生贫血的保护作用随着食用量的增高而增高(OR=26.445)。贫血组女生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显着低于非贫血组,未结合铁和总铁结合力显着高于非贫血组(P值均<0.05)。贫血组血清铁水平为12.62±6.79μmol/L。进一步分析发现88名贫血女生普遍出现贫血相关自觉症状。贫血女学生各类食物均有摄入,每日人均能量的摄入量为RNIs的78%,总能量摄入不足,每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总量约为68.31g。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后发现,贫血女学生的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钙、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的摄入均存在不足的情况。在开展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干预组有24人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超过120g/L,贫血治愈率达54.5%,对照组为14人,治愈率31.8%,干预组的贫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5)。干预组铁元素的每日摄入量为21mg(营养素摄入量数据呈偏态分布,取中位数),显着高于对照组17mg,两组数据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铁吸收相关的营养素蛋白质摄入量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维生素C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对于纠正学生贫血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陈志军[5](2019)在《基于监测大数据的蔬菜中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控制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我国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药残留风险监测工作,获取了大量有效监测数据,为实施农药残留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数据关联应用度低、定量安全性评价方法缺失等问题阻碍着农药残留风险决策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论文围绕我国农药残留评估与管理需求,以蔬菜中农药残留为例,应用关联大数据开展了基于最大残留限量和基于改进内梅罗指数的安全性评价,系统分析了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分布状况与主要风险来源,并提出了农药残留风险的5级评价制;此外,本论文采用整合概率评估方法,选择甲胺磷为参照农药,对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的累积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定量分析了我国10个消费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水平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总体合格率为96.77%,总体残留水平较低,且呈现逐年缓慢向好的态势。(2)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分布水平不均,主要的风险隐患集中在少数“产品+农药”组合中,如豆类、茄果类蔬菜中的克百威,叶菜类蔬菜中的乐果、氟虫腈等,控制好这些不合格率相对较高的蔬菜与农药组合的残留水平,对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整体水平具有显着意义。(3)从监测环节上看,后端批发市场、超市的合格率低于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各环节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与农药降解预期相反,这一方面反映出风险监测的抽样工作中还存在样品覆盖面不足、样品代表性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比例仍然较低,大量来源于分散性生产方式的产品流入后端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端的风险控制。(4)基于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构建的农药残留风险指数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上与基于最大残留限量的评价结果一致,但在风险源与风险大小的识别能力上更加灵敏,并且该评价结果是无量纲的定量数值,更加有利于风险交流的开展。(5)包含儿童在内的我国10个消费人群,在P99.9和P97.5暴露水平下,食用蔬菜产生的19种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累积暴露量都没有超过急性参考剂量ARfD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与主要发达国家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居民的暴露量相对较低。本论文提出的农药残留指数及其5级评价制、多残留累积风险概率评估方法,满足了农药残留的定量安全性评价需求,弥补了原有定性评估方法的一些不足。这些方法并没有对产品的适用性进行限定,可快速推广到其他种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工作中,为相关风险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王书平[6](2019)在《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卫生资源规划是政府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卫生公平高效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卫生资源规划的核心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规划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卫生资源规划缺少合理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从而带来卫生资源配置跟着卫生管理者的感觉走,脱离居民的实际需求。这也导致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卫生服务提供不能满足健康需求等问题。如何利用卫生资源规划更好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仍然需要在规划制定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健康需求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对健康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的工作意义重大。现有相关研究表明需求预测方法主要是三类,分别有趋势外推法、回归模型方法和微观模拟模型。趋势外推法很少涉及未来健康需求影响因素,并且也因需要长时间的数据而影响预测效果。回归模型方法不能考虑参数之间互相影响关系。微观模拟模型能在个体层面上整合需求影响因素的有效信息,能够有效克服趋势外推法和回归模型方法的缺点,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需求的总量及结构。现有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主要是基于供方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这些研究对居民健康需求的研究不足,因而影响了卫生资源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的衔接,不利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也不利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的改革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如何在需方的基础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的研究领域。未来大量与卫生相关的宏观环境将会发生很大改变,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生育政策、医保政策及分级诊疗政策等也会调整完善。个体的微观因素也在发生改变,如年龄、教育、婚姻等。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和个体层面的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着居民需求总量和结构。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量化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和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给居民需求总量和结构带来的影响;为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确保居民需求与卫生资源有效衔接,应该如何配置不同类型的卫生资源总量及结构;基于当前卫生资源现状,不同类型卫生资源调整的策略有哪些。回答好上述三个问题,旨在为我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相关核心信息和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预测2020-2030年健康需求总量及结构,为合理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提供核心信息,从而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和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具体研究目的:(1)分析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2)构建健康需求的微观模拟模型;(3)利用微观模拟模型预测辽宁省2020-2030年健康需求总量及结构;(4)基于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出需求总量及结构的基础上,预估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总量及结构;(5)基于当前卫生资源现状,量化不同类型卫生资源调整策略措施及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现场调查数据:主要包括居民家庭卫生服务调查、医生工作效率调查和患者合理流向调查数据。居民家庭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辽宁省内9区和6县,每个区(县)选取4-6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选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选择60-70户居民,共计选择78个街道/乡镇、158个居委会/村、9434户和27477个居民。医生工作效率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5个地市,每个城市选择1家省办/市办医院和1家县办医院,共选取3家省办医院、3家市办医院和5家县办医院。省办医院/市办医院按照工号随机选取调查当天在岗职工20%医生,县办医院抽取调查当天在岗全部医生,共调查2984名医生。患者合理流向调查是从参与医生效率调研医院按照省办医院、市办医院和县办医院每类随机抽取2家,共计6家医院。病例抽取是按照分阶段随机抽取,首先随机化抽取4个季度中一个季度,其次,利用随机函数抽取5%的病案号,共选择4619个病例。本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微观模拟模型,即模型构建分为四步,第一,明确出模型中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第二,利用相关数据来获取主要参数的未来变化概率函数。第三,在现有2014年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基础上,确定主要参数与结果之间关联函数,然后利用主要参数的变化概率函数与关联函数预测2015-2030年的结果指标数值,并用通过R语言编程实现。第四,利用2015-2017年现有统计年鉴数据及辽宁省慢性病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校验。其次,该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混合logit回归模型和列联表函数来明确微观模拟模型中主要参数的未来变化概率函数。并且还利用Logistic回归、Possion回归、负二项回归来确定微观模拟模型中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之间关联函数。最后,该研究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模型预测出需求的总量与结构转化为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研究结果1.构建微观模拟模型。根据微观模拟模型目的和研究概念框架明确出模型中主要参数和主要结果指标。基于其它调查数据库、各类统计年鉴中数据和宏观政策的目标数据,利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主要参数2014-2029年概率变化函数或者概率变化具体数值。在2014年辽宁省卫生服务调查个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抽样权重,扩大样本数量。对比抽样样本与扩大样本之间居民两周患病率和年住院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基于2014年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建立主要参数与主要结果指标之间关联函数。在构建关联函数时,利用90%的样本数据,剩余10%的样本用于关联函数校验,并且明确出关联函数的预测临界值和准确性。然后利用主要参数概率变化函数更新主要参数,把更新后的2015-2030参数数值带入到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之间关联性函数,根据关联函数的临界值,确定个体结果事件是否发生,最后计算出2015-2030年结果指标。利用2015-2017年的慢性病调查数据结果和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校验的结果显示模拟数据与校验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构建的微观模拟模型在预测需求时是有效的。2.利用构建出的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出2020-2030年需求的总量。根据模型中死亡率两种不同的参数获取方式和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的两种不同的关联函数,构建出四种不同模拟情景。按照四种不同情景下,模型分别预测出2020-2030年居民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总量和分城乡、分年龄组的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5.2%-17.6%、15.6%-19.0%和17.1-21.1%。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年住院率分别为 1 2.9%-15.1%、14.6%-18.8%和 18.7%-20.6%。3.需求结构按照患者就诊现状保持不变、患者向基层机构分流和患者向大医院聚集等情景计算。患者就诊现状保持不变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1和情景2,其分别来源于2014年需方调查和2017年供方提供患者就诊现状。需求结构合理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3和情景4,情景3是在情景2基础上患者由大医院向基层下转1 0%;情景4是指2009年供方患者就诊现状,并在其基础上患者由大医院向基层下转10%。需求结构进一步恶化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5和情景6,情景5是指在情景2基础上患者由基层向上大医院上转5%,情景6是指在情景2的基础上患者由基层向大医院上转10%。4.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总量在2020-2030年间呈现出增长趋势,与现状相比,床位数与执业(助理)医师数呈现处相反趋势。以需求向基层机构分流患者流向情景为例。对于需求结构合理的患者流向情景下,2020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04-5.49张和2.34-4.05人、2025年分别为 4.38-6.48 张和 2.27-4.42 人、2030 年分别为 5.11-6.92 张和 2.684.95 人。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的结构以患者流向情景3为例展示。2030年每千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0.98-1.16张和1.58-1.82人;每千人口县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24-1.37张和0.45-0.52人;每千人口市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30-1.54张和0.61-0.68人;每千人口省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0.56-0.66张和0.33-0.38人。5.与现状相比,2030年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39-1.75张,减少量占比约为5%-20%;而需要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22-1.17人,增加量占比约为10%-40%。在同一门诊/住院情景下,患者合理流向情景下需要减少床位数的数量最小,而在此情景下需要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的数量是最大的。6.就不同类型机构的床位数与执业(助理)医师来说,患者流向的情景对其影响比较大,在不同患者流向情景下呈现出的趋势各不相同。以2030年患者流向情景3为例展示。2030年,需要增加基层机构床位数和和增加基层机构、县办医院和市办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市办医院和省办医院床位数和减少省办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2030年,需要增加每千人口基层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分别为0.11-0.36张和0.87-1.09人。2030年需要增加每千人口县办医院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为0.05-0.13人。对于市办医院来说,2030年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床位数,减少量为0.33-0.57张,需要增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为0.03-0.13人。需要减少省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减少量分别为0.10-0.20张和0.01-0.05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辽宁省居民2020-2030年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呈现出上升趋势;(2)辽宁省2020-2030床位数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而执业(助理)医师的主要任务是增加总量和调整结构;(3)患者向基层分流带来的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分级诊疗政策有效实施,也是未来卫生政策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通过量化不同级别医院功能的考核指标来确保医院功能定位落实;(2)发挥财政投入在引导医院落实功能定位中作用;(3)发挥医保在促进患者合理流向中的作用;(4)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转型为家庭病床和医养结合病床;(6)加强不同层级医院间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的创新(1)目前大部分国内卫生资源配置研究都是基于供方数据为基础。本论文是国内较少的基于需方的健康需求来配置卫生资源,首先构建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居民未来的健康需求,然后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健康需求转为卫生资源。(2)本研究是国内首次较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应用微观模拟模型。国外微观模拟模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够解决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核心技术,即能够利用基于需方个体数据预测居民未来的需求总量和结构。该模型在预测需求过程中能够对需求的因素进行多层次、多因素、非线性的动态整合,并且能够在个体基础上有效整合个体层面需求影响因素和宏观政策层面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测算出患者合理流向的情景下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及不同类型卫生资源配置数量,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卫生资源规划的实施提供可以操作性的指标和规划的考核提供了细化指标。研究不足和展望(1)受到资料限制,微观模拟模型的个别参数获取概率函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全国或全省相关资料。这些参数变化概率函数不能更好反映出每个地市、城乡、不同年龄人群之间差异。未来在辽宁省开展这些参数的相关调查,从而获取该参数相应的概率函数变化函数。(2)本研究在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需求基础上,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需求转化为资源时,需要利用各类卫生资源的效率指标,但是效率指标获取方式主要为结合卫生资源效率的变化趋势、现状和专家咨询等,因此卫生资源效率指标相对比较主观。
嵇昱[7](2019)在《江苏省甲型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及耐药突变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抗流感病毒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流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早期、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可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抗流感病毒药物,分别是烷胺类药物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目前人类中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已对烷胺类药物普遍耐药,而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大多保持敏感,但依然有零星的耐药株产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开展流感病毒耐药性监测至关重要。研究目的:对2016-2018年江苏省国家级哨点医院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了解当前的疫情趋势,对流感暴发或流行及时预警,并结合当前情况探讨流感防控对策;对江苏省2016-2019年A型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和耐药突变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情况,以期为A型流感病毒耐药候选位点的筛选和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收集江苏省2016-2019年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对阳性病例进行亚型鉴定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表型分析法对神经氨酸酶耐药毒株进行筛选,通过基因型分析法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A和NA基因片段。2.统计分析:使用Excel 15.30软件对2016-2018年江苏省国家级哨点医院及网络参比实验室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绘制剂量-反应曲线,计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参考株序列,使用Lasergene 7.0 DNAStar软件包中的MegAlign、Edit Seq对目的基因序列进行拼接、修剪,使用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对目的基因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流行特征:2016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省哨点医院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ILI)1915844例,采集标本91823例,分离流感病毒阳性11016株,ILI%平均值为5.64%,分离阳性率为12.00%。各年龄组阳性病例数,以0岁组3453例最多,其次是5岁组3356例,最少的为60组仅671例;不同年龄组的ILI分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689,P<0.001)。男性和女性流感样病例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1.74%和12.29%,女性的流感分离阳性率高于男性(χ2=6.62,P=0.01)。苏南地区流感样病例分离阳性率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χ2=74.88,P<0.001)。2.病原学特征:2016年-2018年流感阳性病例分离比例最高为季节性H3N2(3666例),其次为H1N1pdm09(3355例)和B型Victoria系(249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仅分离2株,另外混合型25例,未分型64例。不同性别感染甲型乙型流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2>0.05)。3.流行趋势:以江苏省2016年第1周至2018年第50周(每年52周,共154周)ILI数据建立ARIMA模型,得到预测模型为ARIMA(0,1,2)。应用该模型对江苏省2018年第51周和第52周的流感样病例检测数进行回代预测,2018年第51周和第52周的预测值及其95%CI分别为17431(1354821314),18851(1496822735),其实际观测值分别为18752和19983,均位于预测值的95%CI内。4.表型分析法耐药结果:根据《国家流感监测技术(2017年版)》中规定的A型流感病毒表型分析法药物敏感性的划分标准,纳入本次试验的74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中,有4株对Oseltamivir的敏感性降低,5株对Oseltamivir的敏感性高度降低;以及4株对Zanamivir的敏感性降低,2株对Zanamivir的敏感性高度降低。纳入本次试验的16株季节性H3N2对Oseltamivir和Oseltamivir均敏感。16株季节性H3N2中,对Oseltamivir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0.24±0.06 nmol/L,对Zanamivir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0.3106±0.07 nmol/L。纳入本次试验的5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7N9中,发现一株对Oseltamivir的敏感性降低,其余均保持敏感。5株H7N9禽流感病毒中,对Oseltamivir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最大值为46.21,最小值为0.6716,中位数为0.8909;对Zanamivir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最大值为5.568,最小值为0.5832,中位数为0.7069。5.基因型分析法耐药结果:95株病毒中共5株A型流感病毒发生耐药相关突变,耐药突变频率为5.26%,发现3种类型的NA耐药位点突变,分别是E119K、H274Y和D151G。本次研究中,来自江苏淮安清江浦地区的5株A(H1N1)pdm09(SWL1976、SWL11523、SWL1967、SWL11516和SWL11041)都出现了对Oseltamivir敏感性降低/高度降低的情况,但基因型分析法未发现已知的耐药位点变异。通过对其NA基因氨基酸位点的分析,发现对Oseltamivir敏感性高度降低的SWL1976、SWL11523、SWL11041三株均发生了S105N突变。研究结论:江苏省2016-2018年流感监测的结果显示,三年间流感样病例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15岁以下儿童是流感病毒侵袭的主要人群,提示在流感流行季节需要额外关注对儿童的防护,加强对幼托机构、幼儿园、中小学等机构的消毒工作。病原学监测结果来看,江苏省流感病毒H1N1pdm09、季节性H3N2、B型Victoria和B型Yamagata同时在人群中流行,每年以不同优势株交替或同时出现。江苏省流感的发病高峰集中在冬春季节,冬季发病以A型流感病毒为主,春季以B/Victoria发病例数最高。A型流感病毒耐药突变发生的频率较高。当前流行株对Zanamivir保持敏感,但对Oseltamivir的敏感性下降。江苏淮安清江浦地区发现了NAI药物敏感性降低株地区性聚集的现象,因此应持续加强对该地区流感病毒的耐药监测,预防耐药株的流行。
傅雪敏[8](2019)在《2008-2016年中国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的进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常见的儿童自限性传染病,重症患者会引起多种神经性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20世纪末期至今,该疾病开始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持续高发,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周边国家更是手足口病的重灾区。2008年中国安徽省阜阳市的首次手足口病大暴发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密切关注,这一疾病也在同年被列为国家丙类法定传染病,并设置了相关肠道病毒:肠道病毒A71(Enteroviru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A16,CVA16)的病毒监测系统。HFMD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A71和CVA16是引起HFMD的最主要的肠道病毒。在中国,从2008年首次大规模流行手足口病以来,每年都有超过百万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非EVA71和非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的流行比例开始逐年增长,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血清型。但是,影响手足口病的高风险因素、与特殊致病相关的基因组突变特征以及全面系统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进化史概况等问题,都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从地方性城市HFMD流行特点和全国肠道病毒序列两个角度入手,分别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肠道病毒的流行与进化及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的分子流行病学概况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研究分析。为了研究2008-2016年中国地方性城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进化特征。我们收集了2008-2016年期间江苏省镇江市共37202例HFMD的病例资料,并用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共3707例手足口病人的咽拭子样本。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了手足口病季节性混合流行模式,即不同年间单峰和双峰交替流行,以及在镇江市幼儿园和学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散发性病例报道。经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4岁以下的儿童极易感染手足口病,散居儿童和男孩有更高风险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在检测为阳性的样本中,我们也证实了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的患病率从2008年到2016年在不断增加。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镇江市2008-2016年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的分布和流行,我们挑选了初筛检测为阳性的610份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样本,通过巢氏PCR方法扩增肠道病毒的VP1基因并测序。最终我们共获得238个VP1部分基因片段的序列,包括93个EVA71(39%),79个CAV16(33%),29个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virus B3,CVB3)(12%),24个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VA6)(10%)和13个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5.5%)。因为CVB3主要与心肌炎有关,偶尔与心力衰竭、脑膜炎有关,但是较少在手足口病例中报道,且基因分型标准不统一。但是根据镇江市手足口病病原谱的比例分布,我们发现CVB3流行率较高,仅次于EVA71和CVA16。随后,我们在数据库中下载了所有可用的CVB3全长基因组和VP1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学和遗传距离分析,CVB3可分为7种基因型A-G。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之前报道的CVB3序列中95%以上属于基因型G,并且多与无菌性脑膜炎和心肌炎相关。但是,镇江所有CVB3序列均属于基因型A,且都是HFMD轻症病例。由此可见镇江市手足口病例确实存在着特殊的基因型分布和流行特征,这种少见的CVB3高流行率和新的基因型分布可能揭示了中国手足口病患者中CVB3的新流行趋势,对监测和防控CVB3的流行风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最后,为了对手足口病相关的肠道病毒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和进化史分析,我们从已发表文献报道中总结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血清型的流行趋势和病原谱分布。据此,我们发现从2008年到2016年,中国的EVA71流行率呈急剧下降趋势,而其他肠道病毒正在快速增长。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中国常见四种血清型(EVA71,CVA16,CVA6,CVA10)的基因序列,通过进化分析和地域时间分析,我们发现每种肠道病毒都由一种主要基因型或亚型主导流行,其中四种主要基因型或基因亚型分别为:EVA71C4,CVA16B1,CVA6D和CVA10C,占中国所有手足口病病例的90%以上。四种主要的肠道病毒基因型也显示出不同的地理和流行病学特征,并在不同区域与其他基因型形成共流行。结果表明,更多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应该集中在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上,尤其针对一些不发达地区。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进化信息对病毒学监测,疾病管理和疫苗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国家政府制定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有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保障。
江恬雨[9](2019)在《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效率评价的角度,定量分析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作的影响,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的实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2017年乡镇卫生院卫统1-2表、《机构补充调查表》、《湖北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以及实地调研和关键知情人访谈。本研究以8家县域医共体单位内的共37家乡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优选、专家咨询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县域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ootstrap-DEA和Bootstrap-Malmquist方法测度2010-2017年乡镇卫生院的静态效率值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然后通过文献阅读、关键知情人访谈和专家咨询确定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借助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效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结果】(1)2010-2017年间,样本乡镇卫生院的人员投入、床位投入、设备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8%、6.27%和11.00%;总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人次数、年末孕产妇健康管理人数、年末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等5项产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3%、16.95%、-5.59%、5.09%和11.22%;样本乡镇卫生院总体床位资源利用率均低于70%,平均住院日维持在7-8天之间。(2)经Bootstrap-DEA方法测算出2010-2017年样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5685、0.5775、0.6133、0.6234、0.6187、0.6273、0.6078、0.5838,总体效率水平偏低下,呈现先增长后微弱下降的趋势,同期的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各年份依次为0.7104、0.6861、0.6863、0.6807、0.6868、0.6783、0.6443、0.6113),规模效率则出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各年份依次为0.8327、0.8907、0.9137、0.9320、0.9216、0.9342、0.9340、0.9160)。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经Bootstrap纠偏后的效率值显着低于传统DEA测算的效率原始值(p<0.05)。(3)运用Bootstrap-Malmquist方法测算出的样本乡镇卫生院2010-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不断改善(2010-2014年逐年增长了10.0%、1.6%、6.0%、1.7%)和不断恶化(2014-2017年逐年降低了-5.5%、-3.1%、-8.2%)的两个阶段,但总体仍是相对改善的(2010-2017年间总体上升了20.5%),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4)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0.05显着性水平下,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的显着影响因素有政府财政补助(负向)、辖区重点人群总数(正向)、病床使用率(正向)以及本科及以上人员数(负向);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有政府财政补助(负向)、驾车至核心医院所需时间(正向)、病床使用率(正向)以及本科及以上人员数(负向);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有人均GDP(正向)、是否加入医共体(正向)以及病床使用率(正向)。【结论】(1)2010-2017年样本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投入与卫生服务产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但仍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2)从静态效率看,样本乡镇卫生院纯技术效率较低是造成总体技术效率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提示需要关注乡镇卫生院组织管理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动态效率看,2010-2017年样本乡镇卫生院全要素生产率有所进步,主要是受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提示机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技术革新速度滞后,不利于乡镇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3)从影响因素看,加入医共体建设可以明显增加乡镇卫生院扩大规模所获得的规模效率,但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提高床位使用率可以显着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需要加强全科医生、本科及以上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提供中的作用;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乡镇卫生院规模效率;政府财政补助因缺乏客观的需求评估,并未有效促进投入产出的转化过程;与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相符合,辖区重点人群总数增多可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地理位置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对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要求更高。(4)针对如何促进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评价;医联体运行管理制度化,建立整合长效互动机制;创新规范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配套医保政策,重塑医共体内激励机制。
陈云[10](2018)在《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对居民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安徽、江苏、上海三省市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总量、人均数、地均数及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地均卫生资源水平,居民健康各指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及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与居民健康指标及水平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在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方面:2000-2015年,绝大部分地市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保持增长,各地市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的高、低值聚集区均较稳定。具体而言,2000-2015年,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保持增长的地市占比分别为90.32%、96.77%;人均卫生资源水平的高值集聚区稳定在苏中的南通,苏南的常州、苏州以及上海,低值集聚区稳定在苏北的宿迁、连云港;地均卫生资源水平的高值聚集区稳定在苏中的南通,苏南的苏州以及上海,低值聚集区除2000年为连云港外,其他年份均为安庆。(2)在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变化方面:2000-2015年,所有地市的居民健康水平保持增长,居民健康水平的高值聚集区较为稳定,低值聚集区变化较大。具体而言,2000-2015年,居民健康水平的高值聚集区较为稳定,包括苏中的南通,苏南的常州、苏州以及上海,没有稳定的低值区。(3)在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方面:区域尺度上,1990-2015年,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高度相关,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无相关关系。省域尺度上,1990-2015年,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水平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与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弱;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指标及水平的相关性要强于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指标及水平的相关性。1990-2015年,与区域尺度相比较,省域尺度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要稍弱于区域尺度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市域尺度上,2000-2015年,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均与平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水平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与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弱;人均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与居民健康指标及水平的相关性总体上要强于地均卫生资源指标及水平与居民健康指标及水平的相关性。2000-2015年,在人均卫生资源指标中,只有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对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居民健康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均较小;在地均卫生资源指标中,只有地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对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居民健康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影响同样均较小。2000-2015年,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的一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均对居民健康水平均有一定正向影响,影响均较大;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只有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
二、镇江市1999~2001年0~4岁儿童生存水平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江市1999~2001年0~4岁儿童生存水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PM_(2.5)来源与影响因素研究 |
1.2.2 PM_(2.5)时空分布研究 |
1.2.3 PM_(2.5)对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
2.1 研究数据 |
2.1.1 空气污染数据 |
2.1.2 健康数据 |
2.1.3 气象数据 |
2.1.4 社会经济数据 |
2.1.5 人口数据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于机会约束的随机数据包络分析法 |
2.2.2 灰色关联分析 |
2.2.3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
2.2.4 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 |
第三章 PM_(2.5)污染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全国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3.2 江苏省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3.3 江苏省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构建不同级别的投入与产出指标 |
3.3.2 基于不同级别指标的PM_(2.5)污染影响要素分析 |
3.3.3 二级投入指标对PM_(2.5)污染影响分析 |
3.3.4 二级投入指标对PM_(2.5)污染影响分析 |
3.4 南京市2000-2018年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市空气污染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关联性分析 |
4.1 南京市居民死亡数据特征分析 |
4.2 空气污染影响因子构建 |
4.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六个空气污染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4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更大时间尺度上PM_(2.5)年均浓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京市PM_(2.5)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
5.1 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数据特征分析 |
5.2 PM_(2.5)浓度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
5.3 不同PM_(2.5)浓度对于不同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滞后期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021-2035 年南京市某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预估 |
6.1 基于LSTM模型的PM_(2.5)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模拟分析 |
6.2 未来不同情景下呼吸系统门诊量的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的不足 |
7.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研究动态 |
2.1.1 文献综述 |
2.1.2 研究述评 |
2.2 基础理论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3.1 发展历程 |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
3.2 比较分析 |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
3.3 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
3.4 基本特征 |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
3.5 阶段特征 |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
5.2.1 基本类型 |
5.2.2 有效性分析 |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
5.3.1 基本类型 |
5.3.2 有效性分析 |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
5.4.2 主要特点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抽样调查分析 |
5.5.2 典型调查分析 |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
8.4 算例 |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
(3)国际视野下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1.2.2 分级诊疗 |
1.2.3 家庭医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1.2.4 医疗机构 |
1.2.5 医联体 |
1.2.6 卫生资源配置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资料来源 |
1.6 创新性与不足 |
1.6.1 创新性 |
1.6.2 不足 |
第2章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2.1 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2.1.1 美国 |
2.1.2 英国 |
2.1.3 日本 |
2.2 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2.2.1 古巴 |
2.2.2 泰国 |
2.3 五个国家的特点及经验启示 |
2.3.1 特点 |
2.3.2 经验启示 |
第3章 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
3.1 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
3.2 江苏省分级诊疗制度研究 |
3.2.1 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历程 |
3.2.2 分级诊疗政策措施分析 |
3.3 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
3.3.1 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3.2 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3.3.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3.4 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障碍 |
3.4.1 医疗服务参与者角度 |
3.4.2 现有政策措施角度 |
3.4.3 医疗资源配置方面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
4.1.2 卫生资源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合理性欠缺 |
4.1.3 卫生资源配置总体公平,地域间差异较大 |
4.1.4 卫生资源效率整体较高,部分城市需要调整 |
4.1.5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技术效率亟待提高 |
4.2 建议 |
4.2.1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
4.2.2 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
4.2.3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
4.2.4 促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疗保险政策杠杆作用 |
4.2.5 建立居民健康信息库,推进“互联网+医疗” |
4.2.6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夯实分级诊疗根基 |
4.2.7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体质测量和贫血情况 |
2.3 贫血影响因素 |
2.4 贫血自觉症状调查 |
2.5 贫血患者膳食调查结果 |
3 讨论 |
3.1 贫血发病率 |
3.2 血清生化指标与贫血 |
3.3 贫血患者体质指数分布状况 |
3.4 贫血患者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
3.5 贫血主观感觉与症状 |
3.6 贫血影响因素 |
第二部分 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评价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贫血改善状况 |
2.2 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比较 |
2.3 复合式营养健康干预后能量及营养素摄入达标率比较 |
3 讨论 |
3.1 干预后能量及各营养素改变 |
3.2 干预后贫血改变 |
3.3 建议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干预措施的现况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基于监测大数据的蔬菜中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农药残留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
1.2.1 欧美的农药残留监测情况 |
1.2.2 我国的农药残留监测情况 |
1.2.3 我国的农药残留风险监测体系与业务流程 |
1.3 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3.1 农药毒性评价 |
1.3.2 农药残留风险的累积性 |
1.3.3 整合概率评估方法 |
1.3.4 评估模型研发与应用 |
1.4 研究趋势与展望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限量标准的农药残留安全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蔬菜监测品种 |
2.1.2 农药残留 |
2.1.3 判定标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总体合格率 |
2.2.2 各监测环节的总体合格率 |
2.2.3 各产品类别的总体合格率 |
2.2.4 各农药残留的总体合格率 |
2.2.5 “地区-监测环节”不合格率分析 |
2.2.6 “地区-品种”不合格率分析 |
2.2.7 “地区-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分析 |
2.2.8 “监测环节-品种”不合格率分析 |
2.2.9 “监测环节-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分析 |
2.2.10 “品种-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分析 |
2.2.11 “农药残留-品种”不合格率分析 |
2.2.12 “风险事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内梅罗指数的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农药残留指数综合评价体系 |
3.1.3 内梅罗指数 |
3.1.4 农药残留分指数 |
3.1.5 农药残留指数与累积指数 |
3.1.6 农药残留综合指数 |
3.1.7 五级评价制 |
3.1.8 百分制指数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五级评价阈值 |
3.2.2 百分制指数 |
3.2.3 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污染水平 |
3.2.4 各监测环节的农药残留水平 |
3.2.5 农药残留的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累积性风险评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调查数据 |
4.1.2 食品消费数据 |
4.1.3 农药毒理学数据 |
4.1.4 累积暴露量的估计与风险表征 |
4.1.5 不确定性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我国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多残留状况 |
4.2.2 相对效能因子 |
4.2.3 累积暴露量及其风险评估 |
4.2.4 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卫生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及应用 |
2.2 国内外卫生资源规划相关研究 |
2.3 居民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相关研究 |
2.4 卫生资源配置方法及应用 |
2.5 微观模拟模型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3.1 理论基础 |
3.2 概念框架 |
3.3 技术路线 |
3.4 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
3.5 分析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
4.1 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的现状 |
4.2 辽宁省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
4.3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的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观模拟模型的构建及2020-2030年需求预测 |
5.1 微观模拟模型构建 |
5.2 辽宁省2020-2030年居民需求总量预测 |
5.3 辽宁省2020-2030患者就诊机构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的预测 |
6.1 辽宁省2020-2030年不同类型机构资源效率 |
6.2 基于微观模拟的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预测 |
6.3 辽宁省2020-2030年资源目标实现差距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7.1 方法学讨论 |
7.2 居民需求变化为资源调整提供依据 |
7.3 2020-2030年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总量调整策略 |
7.4 实现患者合理流向下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 |
7.5 患者就诊继续向大医院聚集导致资源的调整 |
7.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研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 |
1. 研究的创新 |
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1. 微观模拟模型参数更新概率 |
2. R语言实现的程序展示 |
3.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江苏省甲型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及耐药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绪论 |
第一章 江苏省2016-2018 年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江苏省2016-2019 年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江苏省2016-2019 年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流感耐药监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2008-2016年中国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的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传播和发病机制 |
1.2 手足口病国内外流行概况 |
1.3 影响手足口病流行的相关因素 |
1.4 肠道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概况 |
1.5 手足口病疫苗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
1.6 研究设计与拟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2008-2016 年江苏省镇江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与总结 |
第3章 镇江市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CVB3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进化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及总结 |
第4章 2008-2016 年中国手足口病四种主要血清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进化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
1.3.2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
1.3.3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的改善策略分析 |
1.4 技术路线 |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文献资料 |
2.1.2 数据资料 |
2.1.3 资料收集 |
2.1.4 质量控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 |
2.2.2 定量分析方法 |
2.2.3 定性研究方法 |
2.3 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
2.3.1 选择原则 |
2.3.2 指标选取 |
2.3.3 相关性分析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乡镇卫生院效率涵义 |
3.2 乡镇卫生院效率类型 |
3.3 Bootstrap-DEA |
4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 |
4.1 样本乡镇卫生院的地域分布及医共体成立年份分布情况 |
4.2 各县域医疗共同体成立背景及主要举措 |
4.2.1 Y市医共体建设情况 |
4.2.2 Z市医共体建设情况 |
4.2.3 B市医共体建设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5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
5.1 样本乡镇卫生院投入产出变化情况 |
5.1.1 样本乡镇卫生院资源投入变化现状 |
5.1.2 样本乡镇卫生院服务产出变化情况 |
5.1.3 样本乡镇卫生院床位利用效率变化情况 |
5.2 样本乡镇卫生院静态效率值分析 |
5.3 Bootstrap-DEA效率值与传统DEA效率值的比较分析 |
5.4 样本乡镇卫生院动态效率值分析 |
5.4.1 乡镇卫生院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析 |
5.4.2 乡镇卫生院技术效率的变化分析 |
5.4.3 乡镇卫生院技术进步的变化分析 |
5.4.4 乡镇卫生院效率变化估计结果显着性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选取 |
6.1.1 效率影响因素的筛选原则 |
6.1.2 效率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 |
6.1.3 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6.2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6.2.1 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含义 |
6.2.2 效率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6.3 基于Tobit的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3.1 面板数据Tobit计量模型建立 |
6.3.2 面板数据Tobit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讨论与建议 |
7.1 研究方法的讨论 |
7.1.1 研究设计方面 |
7.1.2 研究数据方面 |
7.1.3 模型选择方面 |
7.1.4 指标体系方面 |
7.2 研究问题的讨论 |
7.2.1 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结果讨论 |
7.2.2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讨论 |
7.3 政策建议 |
7.3.1 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评价 |
7.3.2 医联体运行管理制度化,建立整合长效互动机制 |
7.3.3 创新规范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
7.3.4 贯彻落实配套医保政策,重塑医共体内激励机制 |
8 创新与不足 |
8.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访谈提纲 |
附件3 医共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补充调查表 |
(10)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基本概念与数据来源 |
1.1.1 基本概念 |
1.1.2 数据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区概况 |
1.5.1 区位与范围 |
1.5.2 自然地理环境 |
1.5.3 经济社会条件 |
2 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
2.1 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1.1 医疗卫生机构数区域、省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2.1.2 医疗卫生机构数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2.2 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2.1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区域、省域尺度的时间变化 |
2.2.2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2.3 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3.1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区域、省域尺度的时间变化 |
2.3.2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2.4 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评价及其时空变化 |
2.4.1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评价 |
2.4.2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区域、省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2.4.3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皖苏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
3.1 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1.1 平均预期寿命区域、省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1.2 平均预期寿命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2 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2.1 婴儿死亡率区域、省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2.2 婴儿死亡率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3 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1 孕产妇死亡率区域、省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3.2 孕产妇死亡率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4 居民健康水平的评价及其时空变化 |
3.4.1 居民健康水平的评价 |
3.4.2 居民健康水平区域、省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4.3 居民健康水平市域尺度的时空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1 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区域尺度的时空关系 |
4.2 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省域尺度的时空关系 |
4.3 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市域尺度的时空关系 |
4.3.1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市域尺度的时空关系 |
4.3.2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市域尺度的时空关系 |
4.3.3 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市域尺度的时空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年鉴、年鉴类 |
专着类 |
论文类 |
报刊、网络资源类 |
7 致谢 |
8 附表 |
四、镇江市1999~2001年0~4岁儿童生存水平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PM2.5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效应分析[D]. 周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3]国际视野下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研究[D]. 李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某高职院校女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章琳洁.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监测大数据的蔬菜中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D]. 陈志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6]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书平. 山东大学, 2019(03)
- [7]江苏省甲型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及耐药突变研究[D]. 嵇昱. 东南大学, 2019(05)
- [8]2008-2016年中国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的进化研究[D]. 傅雪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19(07)
- [9]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下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江恬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皖苏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陈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