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分析

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杰,崔建国,吴月亮,王钦美,邓继峰[1](2021)在《基于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林业生物技术课程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林业生物技术课程融合了林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以及林木育种学的多学科内容,其涉及的技术及相关原理信息量非常大。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为高等农林院校林学类研究生开设的"林业生物技术"学术学位课程,对于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通过系统传授该领域前沿知识,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全方位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林业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出发,结合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科研和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以期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梁德洋[2](2021)在《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的评价选择是种子园改建和升级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红松国家级良种基地的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为材料,对亲本生长性状、木材性状、种实性状、光合性状、针叶元素含量、激素含量变化及子代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价选择优良亲本无性系及子代家系,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50个红松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并构建指纹图谱,为红松良种选育与种子园升级换代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为选育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优良的红松材料,本研究以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对其树高、地径、胸径和材积等16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差异显着,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4.37%~48.03%,重复力范围为0.013~0.900。树高、胸径、3 m径、5 m径和材积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且遗传相关性水平与表型相关性水平相似。以4个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为综合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选出综合得分在前5的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PK28)为优良无性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46%、15.88%、39.90%和6.72%,遗传增益分别为8.58%、13.02%、32.72%和3.83%;此研究结果为红松育种方案的改进提供重要信息,为红松良种选育提供优良材料。(2)为选育木材性状优良的红松资源,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性状(基本密度、木质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棕纤维素含量、碳含量、纤维长度、纤维宽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木质素含量外(P=0.114),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09%~24.04%;除木质素含量(0.27)外,各指标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58~0.88,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r>0.787),木材性状间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549),其余性状相关未达显着水平。利用综合评价法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以生长性状为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和PK01入选,入选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87%、12.50%和28.57%;以木材性状为评价标准,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20、PK34、PK27、PK03和PK02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木材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4.15%~21.27%;以生长和木材联合选择,无性系PK20、PK19、PK29、PK27和PK49等5个无性系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1.38%~18.02%。该研究为红松优良无性系评价和种子园的改建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3)为选取种子产量高、营养含量丰富的优良红松无性系,本研究测定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种实性状与营养含量。结果显示,除含水率外,各无性系间其余性状均有极显着差异;变异参数分析结果可知,除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种仁长度和出仁率外,其余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均高于10%;除含水率外,其余性状的重复力均大于0.8,属于高重复力;种子宽度与种子重量、种仁长、种仁宽、种仁重、千粒重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由通径分析结总影响可知,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含水率对油脂含量均具有正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的正影响最大;种仁长度对千粒重具有负影响,种仁宽度、单粒种子重和单果种子重量对千粒重均具有正影响,其中单粒种子重的影响最大。按照10%的入选率,在种子表型性状方面,无性系PK04、PK49、PK08、PK32和PK03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单果种子重、单粒种子重、种仁长度、种仁宽度和千粒重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29.26%、25.42%、5.36%、9.23%和27.05%;种子营养含量方面,无性系PK33、PK16、PK47、PK26和PK39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千粒重、油脂、蛋白质、含水量和灰分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7.75%、11.40%、31.56%、5.29%和-38.35%;联合选择时,无性系PK23、PK49、PK29、PK31和PK10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各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35.64%~24.05%;各评价方法遗传增益范围分别为5.30%~27.02%、-38.32%~30.92%和-35.61%~23.56%。(4)为了解红松光合特性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Lico-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了光合指标的测定。光合指标日变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典型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曲线。对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响应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各曲线均呈“S”型,并且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在饱和光强下,3个无性系的最大 Pn 变化范围为:P27(15.00 μmol·m-2·s-1)~PK15(15.99 μ mol·m-2·s-1)。饱和光强和饱和环境二氧化碳条件下(Ca),3个无性系最大Pn变化范围为25.08 μmol·m-2·s-1~27.35 μ mol·m-2·s-1,。对50个红松无性系瞬时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50个无性系间Pn、Gs、Ci和Tr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各光合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9.04%~38.25%,重复力范围为0.57~0.94,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间、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间均呈现极显着相关水平。该研究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5)为了解红松针叶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规律,本研究对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针叶中的铜、锌、钙、镁、锰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91%(K)~64.69%(Cu),其中Mn、Cu和Ca元素表型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35%。此外,各性状重复力较高,均超过0.95,属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Mg和Mn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Zn元素含量与树高、胸径和材积呈显着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选出各元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9个(PK02、PK48、PK43、PK45、PK13、PK32、PK41、PK46和PK47),这9个无性系在各元素含量的分别均值高出整体平均值 10.90%(镁)、7.65%(锰)、12.42%(锌)、7.03%(钾)和 59.58%(钙)。本研究可选出对微量元素利用率高的红松优良材料。(6)为探究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的激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材料,进行不同部位叶芽激素含量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激素GA3和GA7在不同芽之间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之间以及时间与部位的交互作用均存在显着差异。根据激素含量在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中的变化规律,发现GA3、GA4、GA7的含量在红松不同发育阶段占据主要位置,且变化规律相似。无性系PK08、PK29、PK04、PK03和PK41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优良无性系的GA3、GA4和GA7含量分别高出平均值23.94%、54.26%和 17.26%;遗传增益分别为 22.98%、51.00%和 24.53%。该研究为果用红松良种选育辅助选择提供技术支撑。(7)为选育生长快的优良红松子代家系与优良亲本,本研究测定了红松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成活率和存活率,除4年地径外,其余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除成活率外,其余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各性状遗传力均高于0.30,属于中高等遗传力,高变异、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通过一般配合力选出5个优良亲本无性系PK38、PK21、PK26、PK20和PK49。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选出5个优良子代家系PK29、PK38、PK21、PK37和PK48。本研究可为红松种子园的改良和升级换代提供优良材料和理论基础。(8)为申报红松良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指纹图谱构建与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对引物可以清晰的将50个无性系分开,构建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特异性指纹图谱,并构建各无性系指纹图谱的二维码。聚类分析表明,50个红松无性系被分为3类,同一类别内的无性系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1、PK05、PK07、PK12、PK13、PK14和PK15等19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2、PK06、PK20、PK27、PK32、PK33 和 PK45 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 PK03、PK04、PK08、PK09、PK10和PK11等24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获得的指纹图谱二维码对红松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品种鉴定及红松种子市场高效监管均有积极的作用。

郭树杰,毋建军,闫奕心,叶伟[3](2021)在《林木种质资源概念及调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理清林木种质资源的概念及调查方法,对做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查阅了大量国内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提出了林木种质资源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结果表明,广义的林木种质资源相当于林木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主要应用于物种资源保护;狭义的林木种质资源指用于林木品种选育和种苗生产的遗传资源,主要应用于育种和用于种苗生产。针对种质资源的不同概念,并结合当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普查和重点调查的目标、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尚未开展种质资源普查的地区,提出了具体调查方法选择建议。

鲁仪增[4](2019)在《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无性系分子鉴别》文中认为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为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其根、枝、皮、叶、花、果中均含有黄酮类(flavonoids)成分,几乎全株入药。其中《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槐米含有质芦丁(rutin,约13%28%)、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及其糖苷等成分;槐角中除含有上述成分外,还含有异黄酮类(isoflavones)物质等。国槐入药部位功能与成分不仅具有清热泻火、止血、降血压、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镇痛、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明目益气等药理作用,还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及蜜源树种,在药用种质收集与挖掘、现代林业与景观生态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其种质资源研究技术缺失、精准鉴定和系统评价不足。本论文旨在开发g SSR、EST-SSR和cp SSR标记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槐无性系分子鉴别技术及分子身份证数据库;对国槐古树及栽培群体进行STRUCTURE群体分析、分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与亲缘关系分析。研究表明,国槐古树及现代栽培群体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筛选了186个无性系,可作为将来构建国槐核心种质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国槐种质资源收集与分类规范保护管理策略,为国槐种质资源的保护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SSR引物开发、验证与筛选。基于磁珠富集及测序法,获得30条核基因组序列,设计41对g SSR引物,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选28对,终选9对;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国槐无性系叶片de novo测序,从7520个EST-SSR位点中综合筛选并设计EST-SSR引物100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选59对,复选30对,终选12对;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堇花槐叶绿体基因组de novo测序,从全基因组171个cp SSR位点中筛选、设计引物51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选10对,复选为6对,终选3对。不同来源的引物、同一来源不同引物在遗传参数评估、亲缘关系分析及STRUCTURE亚群体划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宜选用双亲遗传标记及单亲遗传标记开展国槐相关研究。终选的3对cp SSR、9对g SSR和12对EST-SSR引物在槐属和马鞍树属的平均通用率达66%以上,其在5个国槐栽培群体100个个体中的位点多态性水平较高;但是变异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个体间(74%)、其次为群体内(22%),群体间最少(4%);亲缘关系较近,其中北京市国槐栽培群体与辽宁省国槐栽培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山东省国槐栽培群体、河南省国槐栽培群体、山西省国槐栽培群体的亲缘关系依次渐远。NJ法聚类将100个个体划分为2组,Ⅰ组包含17个个体,Ⅱ组包含83个个体,STRUCTURE分析也建议划为2个亚群体,国槐古树栽培群体内的迁入个体较少。(2)依据特异等位基因及等位基因鉴别国槐无性系。64个国槐无性系通过特异等位基因片段信息进行鉴别。24对SSR引物扩增等位基因片段长度的小值、大值和大小双值信息的鉴别能力依次增高,535个国槐无性系中的2个可能为异名同物。采用其中14对SSR高效引物组合构建了534个国槐无性系的分子身份信息数据库,并将其每个无性系的分子身份信息与档案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二维码图形数据库。(3)开展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制定保护利用策略。国槐古树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经度方向上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纬度方向上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经度方向上从西到东逐渐降低再稍微增高,遗传分化处于中低水平;纬度方向上自中部向南北方向降低,遗传分化水平总体较低,其变异来源于个体间(68%69%)、群体内(28%30%)和群体间(1%2%);国槐二级古树栽培群体与国槐一级古树栽培群体关系最近,与国槐的三级古树栽培群体、现代栽培无性系、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依次渐远;分别加入白刺花和侧花槐2个同属外类群及来自美国和韩国的国槐种质资源之后,上述亲缘关系总体未变。其遗传距离较小、遗传一致度较大,其亲缘关系总体较近,可能来源于2个STRUCTURE亚群体。优树选择是其变异的主要利用途径,应采取原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4)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逐步聚类法及随机取样法构建了当前国槐种质资源样本的核心种质。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及逐步聚类法可以更好的获得国槐的核心种质。其中,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筛选的核心种质(186个无性系),其等位基因数量最高(378个),保留率达97.4%;其次为基于逐步聚类法获得的核心种质(155个无性系),其等位基因保留率达到95.8%。筛选的186个无性系在国槐原有种质的主坐标分布图、三维分布图中分布较均匀,t检验结果虽然未达到显着水平,但是相关数据支持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筛选的种质为国槐的重要种质,可作为将来国槐核心种质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璐[5](2018)在《喀左县山杏国家保存库种质资源价值评价》文中指出山杏种质资源是山杏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山杏良种选育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条件。本文以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保存库价值评价体系,运用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其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明确该保存库中山杏种质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深入了解山杏保存库的价值,为山杏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补偿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017-2041年经济价值总和为75258.5万元。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018年生态总价值为754.09万元。(2)通过对西伯利亚杏、野杏和喀左县当地普通山杏的生物量测量发现,西伯利亚杏和野杏比喀左县当地普通山杏更具有生态价值。西伯利亚杏、野杏和当地普通山杏的单株鲜重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西伯利亚杏单株干重与野杏、当地普通山杏单株干重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而野杏和当地普通山杏单株干重之间无显着差异。(3)野杏林中负离子浓度最高,其次为西伯利亚杏林负离子浓度,空地负离子浓度最低,三个地点负离子浓度均值之间呈现极显着水平。负离子浓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均为18:00,最低值出现时间为11:00-13:00。通过对8:00、14:00、18:00三个时间点负离子浓度多重比较发现,野杏林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西伯利亚杏林和空地。(4)构建的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社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包括目标层1项、综合评价层4项、因子评价层12项,通过专家打分法和模糊数学五分制计分法,得出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进行社会价值评价为“较好”。

李欢,张云川,刘长红,赵勇,苗海伟[6](2018)在《北票市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及保护利用对策》文中指出为了解北票市林木种子资源现状,利用2年时间进行了调查。该文在获得资源种类、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利用对策,为这些树种的遗传育种和资源保存奠定基础。

吴晓凡[7](2018)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文中提出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中基本的生产资料,而良种的培育是提高营林质量保证种苗产量和质量,加速林木资源增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一些规划脱离实际,建设内容不完整,欠缺长远的发展战略设计,严重影响了良种基地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今良种基地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朝阳市《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开展了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全方位综合分析林木良种基地的特点,得出开展建设规划需要结合林学、生态学、景观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林学基础理论所涉及的林木良种选育与生产、良种采集与贮藏、苗木培育及采种林的营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良种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生态学涉及到有关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选择所要培育的树木良种的适生区域及最佳的基地建设场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在充分利用良种基地的地域优势和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的景观统筹规划,需要熟悉景观美学理论;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对于考虑林木良种的供给与需求和建成之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分析所要经营的产业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经营收入的最大化,是良种基地建设规划是否可行并能否付诸实施的保障。(2)良种基地规划的技术途径包括工作准备、踏查选址与前期资料收集,测图与标准地调查,评估项目自然条件与经营条件;确定规划目标、明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制定可行性报告;总体布局规划以及分区设计,包括基地区划、生产区单项工程设计、辅助区单项工程设计;林木良种基地的工艺技术规划设计;建设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基地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3)在林木良种基地总体规划布局中,应首先考虑目标优良树种的繁育模式和总体功能需求,并以此来确定基地类型和功能区划。布局规划在满足良种生产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景观效应,以达到游客观光的目的。林木良种基地总体规划设计分为生产区工程规划设计与辅助区工程规划设计两部分进行。(4)良种基地规划成果体现在文本成果、图面文件和表格档案,文字档案一般需要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书、技术合同、管理和技术报告等;图面文件成果包括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区划图、无性系配置设计图、苗木定植图、道路规划图、灌溉系统规划图等;表格档案成果包括标准样地调查表、优树登记表、优树与无性系编号表、投资估算表等。(5)通过对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现状的调研,和对立项目标的确认,规划建设高标准文冠果示范林、采种母树林、实生种子园、优良无性系种子园、种质收集圃、采穗圃、试验测定区和综合管理区的8个分区。种植文冠果24万株,其主要经济产物是种子,其次是果壳、花枝、叶等。基地每年能为朝阳市及其周边县区提供大量高质文冠果新优产品,满足公司内需要求,储备原油,为地区的良种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丁立娜[8](2014)在《对辽宁省林木良种选育及推广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林木良种选育及推广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文章从林木良种选育、生产、推广使用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采取的对策等进行了阐述。

马庆华,王贵禧,梁维坚,梁丽松,赵天田[9](2013)在《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全世界有16种,我国原产8个种和2个变种;我国现有榛林的95%是野生平榛,选育的平欧杂种榛和引进的欧洲榛是目前主要的栽培种。从平榛资源调查和选优、平欧杂种榛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我国其他榛属资源的利用和国外榛属资源的引种等方面对我国榛子的育种现状进行了介绍;对我国及国外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比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从现有平欧杂种榛在科研和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代平欧杂种榛的目标性状改良及今后榛属植物的育种策略等方面,对榛属育种与资源利用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与国内同行专家进行交流。

刘红[10](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二、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林业生物技术课程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1.1 授课内容体系不全面
    1.2 教材不适
    1.3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2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关注生物技术前沿
    2.2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3 结语

(2)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种子园研究进展
    1.2 生长性状选育进展
    1.3 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4 种子性状研究进展
    1.5 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6 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
    1.7 激素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亲本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2.2.2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2.2.3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均值分析
        2.2.4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相关性分析
        2.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红松亲本无性系木材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3.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3.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的平均值分析
        3.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红松亲本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及营养含量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4.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4.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红松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均值分析
        4.2.5 红松无性系营养含量均值分析
        4.2.6 油脂含量通径分析
        4.2.7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5 红松亲本无性系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无性系PK27光合指标日变化
        5.2.2 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合-光强(Pn-Par)响应曲线
        5.2.3 3个红松无性系Pn-Ca响应曲线
        5.2.4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方差分析
        5.2.5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变异参数分析
        5.2.6 50个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平均值
        5.2.7 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2.8 光合因子回归方程构建
    5.3 本章小结
    5.4 讨论
6 红松亲本无性系叶片元素含量的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6.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6.2.3 各无性系元素含量均值分析
        6.2.4 无性系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5 聚类分析
    6.3 本章小结
    6.4 讨论
7 红松亲本无性系芽激素含量变异研究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7.2.2 红松无性系激素浓度变化分析
        7.2.3 50个红松无性系开花期激素含量方差分析
        7.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7.2.5 红松无性系激素含量与种子性状相关性分析
        7.2.6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7.4 讨论
8 红松子代家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1.3 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8.2.2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8.2.3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平均值分析
        8.2.4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8.2.5 一般配合力
        8.2.6 红松子代家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8.3 本章小结
    8.4 讨论
9 红松亲本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
    9.1 试验材料和方法
        9.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9.1.2 试验方法: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指纹图谱鉴定
        9.2.2 红松亲本无性系聚类分析及亲缘关系
    9.3 本章小结
    9.4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林木种质资源概念及调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种质资源概念
    1.1 概念使用现状
    1.2 辨析与建议
2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目标、对象和内容
    2.1 目标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内容
        2.3.1 普查
        2.3.2 重点调查
3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3.1 前期调查
    3.2 实地调查
        3.2.1 普查
        3.2.2 重点调查
4 结论

(4)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无性系分子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植物种质资源鉴别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鉴别研究进展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核心种质构建研究进展
    1.3 国槐无性系鉴别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国槐的化石记录
        1.3.2 国槐及其种下单元的分类地位
        1.3.3 国槐SSR标记开发研究进展
        1.3.4 国槐无性系鉴别研究进展
        1.3.5 国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6 国槐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槐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多态性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国槐SSR引物设计方法
        2.1.5 不同类型国槐SSR引物筛选方法
        2.1.6 不同类型国槐SSR引物多态性验证及有效性评价方法
        2.1.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国槐gSSR特征及其引物开发
        2.2.2 国槐叶片转录组测序及EST-SSR引物开发
        2.2.3 基于堇花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cpSSR引物开发
        2.2.4 不同类型国槐SSR引物设计
        2.2.5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筛选
        2.2.6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多态性验证
        2.2.7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及其组合有效性评价
    2.3 讨论
        2.3.1 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的开发与验证
        2.3.2 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的有效性评价及筛选
        2.3.3 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的通用性
        2.3.4 堇花槐的系统发育位置
    2.4 小结
第三章 国槐无性系鉴别及分子身份证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等位基因分析
        3.2.2 国槐无性系鉴别分析
        3.2.3 国槐无性系分子身份证研建
        3.2.4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国槐无性系分子身份证构建
    3.3 讨论
        3.3.1 国槐指纹图谱与分子身份证
        3.3.2 基于SSR标记研制国槐分子身份证可行性及稳定性
        3.3.3 作物分子身份证构建软件的适用性
        3.3.4 分子身份证编制规则
        3.3.5 分子身份证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国槐遗传多样性及其核心种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采集范围的确定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国槐不同区域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国槐不同类别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4.2.3 基于SSR标记构建国槐核心种质
        4.2.4 国槐186份核心种质的来源、亲缘关系及其分子身份证
    4.3 讨论
        4.3.1 国槐现代栽培遗传多样中心
        4.3.2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4.3.3 亚群体的个体组成及其特征
        4.3.4 国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5.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喀左县山杏国家保存库种质资源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种质资源概述
    1.2 国内外种质资源保存库概述
    1.3 种质资源价值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评价体系
    2.1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概况
    2.2 山杏种质资源特征
    2.3 山杏种质资源服务功能
    2.4 评价体系构建
第三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经济价值评价
    3.1 评价方法
    3.2 计算方法
    3.3 数据来源
    3.4 经济价值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经生态价值评价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社会价值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体系构建方法
    5.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5.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5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5.6 社会价值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北票市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及保护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自然条件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调查内容
    2.2调查方法
3 调查结果
4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分布特点
5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及利用途径
    5.1造林树种
    5.2园林绿化树种
    5.3果树型树种
    5.4药用植物
    5.5蜜源植物
6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对策
    6.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保护意识
    6.2建立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档案
    6.3研究继续科学研究, 保护与繁育并重
    6.4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加强林业技术指导

(7)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规划进展评述
        1.1.1 国内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1.1.2 国外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1.1.3 国内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情况的比较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有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的剖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良种”
        2.1.2 “林木良种”的界定
        2.1.3 林木良种繁育场所相关概念
        2.1.4 林木良种工程
    2.2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基础理论剖析
        2.2.1 林学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2.2.2 生态学理论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2.2.3 景观美学在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中的应用
        2.2.4 农业经济学在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中的应用
    2.3 林木良种基地类型的界定
    2.4 我国林木良种基地区域分布特征
3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内容的规划
    3.1 基地规划设计的准备
        3.1.1 规划设计人员组成
        3.1.2 规划设计经费
        3.1.3 调查装备的准备
    3.2 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判
        3.2.1 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3.2.2 现状特征的分析研判
    3.3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确定
        3.3.1 规划指导思想的确定
        3.3.2 基本原则的拟定
    3.4 林木良种基地功能判定
        3.4.1 确定依据
        3.4.2 常见良种基地生产区的功能特征
        3.4.3 常见附属功能区的特征与作用
    3.5 林木良种基地布局设计
        3.5.1 林木良种基地的构成要素
        3.5.2 规划设计布局原则
        3.5.3 良种基地规划技术途径
        3.5.4 良种基地生产区布局设计
    3.6 基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
        3.6.1 造林规划设计
        3.6.2 辅助区单项工程设计
    3.7 林木良种基地工艺设计
        3.7.1 林木良种选育工艺设计
        3.7.2 林木良种生产工艺设计
        3.7.3 林木良种推广工艺设计
    3.8 良种基地建设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3.8.1 投资估算
        3.8.2 效益评价
4 案例分析-以《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建设背景
        4.1.2 项目涉及范围与规模
        4.1.3 项目建设性质与定位
        4.1.4 建设依据
        4.1.5 指导思想与原则
    4.2 基地建设条件
        4.2.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4.2.2 经营条件分析
        4.2.3 政策条件
        4.2.4 市场条件
    4.3 总体规划与分区布局设计
        4.3.1 总体规划
        4.3.2 分区布局设计
    4.4 工程设计
        4.4.1 道路设计
        4.4.2 灌排水设计
        4.4.3 服务设施设计
    4.5 文冠果良种基地工艺设计
        4.5.1 文冠果良种选育工艺设计
        4.5.2 文冠果良种生产工艺设计
        4.5.3 文冠果良种推广工艺设计
    4.6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4.6.1 投资概算
        4.6.2 效益评估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8)对辽宁省林木良种选育及推广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1.1 林木良种选育、推广、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1.2 缺乏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专项资金。
    1.3 缺乏林木良种推广管理的制约机制。
    1.4 林木良种品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
2 采取的对策
    2.1 建立稳定的林木良种推广体系和制度
    2.2 建立林木良种推广专项资金
    2.3 制定严格的选育、推广计划
    2.4 加大林木良种审 (认) 定和宣传力度
        2.4.1 提高林木良种管理人员水平
        2.4.2认真做好林木良种审 (认) 定工作
        2.4.3 加大宣传创建品牌
    2.5 加大林木良种基地投入提高良种产量
    2.6 建立林木良种推广示范基地

(9)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榛子的育种现状
2 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3 国外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4 问题与展望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林业生物技术课程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J]. 张丽杰,崔建国,吴月亮,王钦美,邓继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0)
  • [2]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D]. 梁德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林木种质资源概念及调查方法研究[J]. 郭树杰,毋建军,闫奕心,叶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01)
  • [4]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无性系分子鉴别[D]. 鲁仪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5]喀左县山杏国家保存库种质资源价值评价[D]. 王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北票市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及保护利用对策[J]. 李欢,张云川,刘长红,赵勇,苗海伟. 辽宁林业科技, 2018(03)
  • [7]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D]. 吴晓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对辽宁省林木良种选育及推广工作的思考[J]. 丁立娜. 防护林科技, 2014(01)
  • [9]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创新[J]. 马庆华,王贵禧,梁维坚,梁丽松,赵天田. 果树学报, 2013(01)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辽宁省林木育种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