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小品的写作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邹磊[1](2021)在《初中语文科普文阅读教学图式理论运用研究》文中提出
李淑一[2](2021)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国作品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9年,“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新版本教材中外国作品的选编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最大程度发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的教学价值,论文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通过多个维度对外国作品的选文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对当下外国作品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行之有效的外国作品教学改进策略。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而后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梳理,最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的相关概述。这一部分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既往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经验与时代发展需要四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外国作品选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依据。二是从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三方面分析了“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应具备的价值。第三部分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的分析。首先从选文数量、体裁、国别、时代、作者、主题、篇目以及编排等角度分析了“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选文情况。而后结合上述分析,对“部编本”中外国作品的选文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第四部分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两种方式,对当前“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归纳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结合前几部分的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提出了外国作品教学改进策略。针对教师层面,提出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等策略;针对学生层面,提出自我完善、拓展文本、整合资源等策略。第六部分根据提出的教学策略,以《跳水》为例,进行了外国作品教学的设计。
刘润[3](2021)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用类文本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主要类型之一。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研究,笔者发现实用类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结合三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不愿意花心思去解读实用类文本,很多学生也会因为实用类文本内容比较枯燥,对实用类文本根本提不起兴趣,这就导致实用类文本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尴尬的境地。现代社会需要实践型的人才,初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实用类知识,而且可以结合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和服务社会。全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论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这部分是论文写作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对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进行概述,其主要阐述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并论述了实用类文本与语文核心素养、写作教学、日常生活以及中考的联系,挖掘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第三部分是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对新教材中实用类文本的选文情况、编排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在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中要把握新教材中实用类文本选文的多样性、集中性、实践性等特点,为更好地研究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做准备,充分发挥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是探究新教材中的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以渭南市临渭区某初中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实用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统编本教材编写理念解读不够、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不足、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等问题,为下文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笔者主要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的改进策略,即教师应在备课时重读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教材,在课堂中创设活动情境、贴合课堂教学等。学生首先应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预习,完成预习任务量表;最后学生要走出课堂,搭建生活实践平台,让实用类文本教学进入一个新起点。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和知识竞争的时代,实用类文本是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所以,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实用类文本的价值,为语文教师教实用类文本和学生学习实用类文本提供较为系统、清晰的理念与实践策略,有效改善教师不会教,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提高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意义。希望一线教师能对实用类文本的课堂教学思维模式重新定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王丹妮[4](2021)在《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高中语文部编本必修教材为例》文中认为群文阅读的统整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考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文学特质的讨论、阅读形式及阅读练习、读写的结合。这四个统整层次分别代表群文阅读教学统整的四个方向,都是从语文教学的完整性出发,丰富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达到助推语文教学发展的目的。群文阅读教学亮点在于可选择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和教材外的内容,围绕议题组建多个文本构成文本群体。教学中围绕议题对多个文本展开阅读、对比、议论、统合,这样的过程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而统整方向当中的“读写的结合”注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板块之间的联系与迁移,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着重塑造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当下,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该论题在于研究基于群文阅读模式去探索部编本新教材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从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学情为背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地探索教材特点和科学的教学策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的引言主要包括:一、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二、研究综述包括“读写结合教学”,“群文阅读”,“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以及“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四个方向的内容。三、研究的目的。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五、研究创新点。正文部分通过四个章节来展开:第一章梳理“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等相关理论概念。第二章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生心理,部编本教材编排和群文阅读课型体系等方面,针对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读写结合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章节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现状着眼,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读、写两个教学模块分离的问题,并归纳总结出阅读、写作分离的原因。第四章基于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探究读写结合的具体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的问题。通过任务激发策略、文本教学策略、转化写作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针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群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为高中语文部编本必修新教材提供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由于自身实践研究不够深入,以及部编本教材尚未在全国广泛使用,在课例的收集方面呈现不足,导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有欠缺,日后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苟靖[5](2021)在《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合格的读者需要同时掌握阅读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数不胜数,语文教学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以上两种阅读能力放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是在我国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和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遇到实用类文本便草草了之,这样的做法既与课程标准的内涵相违,同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闻、报告、演讲稿等实用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而实用文的阅读能力对现代社会公民来说已经愈发重要。同时国外的课程和教材对于实用文的重视程度都较高,如NAEP、PISA等国际知名的测试中明确提出信息类文本,也就是实用文的测试要求,其他国家对于实用文阅读的重视从中可窥见一二。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实用文教学内容的呈现对于实用文教学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基于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实用文的筛选和整理,对实用文的数量和亚类进行统计,教材中一共有科普文、新闻、议论文、演讲辞这四中实用文亚类,本研究按照年段、类型选取八篇课文分析其教学内容。基于文献研究法理清实用文和阅读教学的概念,并构建本文的内容分析框架——六层次阅读能力评估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进行分析,以得出教材中提示的教学内容,同时搜集关于每篇课文的十份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统计在教师的教案中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频次,以从整体上了解教案中实用文的教学内容。研究发现:教案与教材中所提示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较高;六层次阅读评估框架中不同实用文亚类差异性不大;不同来源的实用文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阅读能力结构一致;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对复述、重整和评鉴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低阶能力的培养以及个别实用文教学内容有待商榷。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实用文的教学提出的建议:第一、把握实用文的文体性质;第二、关注高阶能力的培养;第三、兼顾文体和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侯晓婷[6](2021)在《数学教育家刘薰宇的论着之研究》文中提出刘薰宇一生经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初期三个时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育家关于数学教育的思想、观点、着作以及自身的人格品质等都可以作为反思当前数学教育、继承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宝贵财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研究了刘薰宇的论着。挖掘刘薰宇论着的特点及教育价值,以期对我国当代中学生、数学教育工作者、数学科普读物的撰写者有所借鉴。通过整理与研究发现其成果包括数学科普着作、数学教材和文章,均对当时和现今产生了深远影响。所编《数学趣味》《数学的园地》《马先生谈算学》等科普着作每一本都再版多次;在当时没有官方统一规定使用某种数学教科书的背景下,所编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等科目的数学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刘薰宇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有130余篇,其中关于数学教育方面的文章有24篇。刘薰宇的数学科普着作的教育价值包括:(1)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2)层层深入引导,重视学习方法;(3)倡导“全人教育”;(4)数文结合,感受数学的趣味性;(5)知识传承,广受肯定。刘薰宇编写教材的教育价值包括:(1)重视“例习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2)习题设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学习;(3)及时练习,重视知识的巩固。刘薰宇数学教育方面文章的教育价值包括:(1)考虑学生潜力,发展数学严谨性;(2)重视数学学习方法;(3)注重独立思考能力。
朱维[7](2021)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复述指导”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策略,指示引导学生以口头的方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完整而连贯地叙述的一种教学方法。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不仅在单元目标中提出了明确的复述要求,而且在课后习题中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法。有效的复述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口语表达和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复述,洞悉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了解学生在口语表达和思维发展中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方式。考虑到复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价值,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明晰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是怎样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改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复述的对策建议有哪些。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本研究从认知、实践和教学效果三个维度设计了研究框架,选取了上海市S小学中不同类型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师,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展开具体调查。课堂观察法主要考察分析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对复述指导的实践情况;访谈法主要深入了解教师对复述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并不理想,教师们普遍在复述的概念本质和功能目标的认知上侧重理解和表达层面,复述内容选取上缺乏对其他体裁和想象文本内容的挖掘,复述指导语上缺乏对复述类型和注意要点的明确说明,复述评价不具针对性和复述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一是全面系统地提高教师对复述的认知,二是拓展其他体裁和文本中可复述的内容,三是提供合适的方法或支架,提高指导效果,四是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注重复述评语具体化,五是合理安排复述时间。本研究期望这几点对策能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复述提供参考依据。
付玉琪[8](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陈雯君[9](2020)在《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越来越强调语文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用类文本以其突出的实用性功能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提到了应有的地位。但在一线教学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问题仍不少。教师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普遍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理论系统,有关这类文本教什么、怎么教的知识都比较零碎,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实用文的教学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与必要性。本文将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新课标作为理论指导,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考查评价、学生指导等角度,对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对近年关于实用文教学的研究现状作了文献综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提出了主要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明确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依据部分学者的观点以及考试大纲和新课标的说明区分了实用文的类型及特征;其次阐述了实用文在中学的教育意义;最后概述了实用类文本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二章是对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的调查与优秀课例的分析,分三点展开:第一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了实用文教学“教”的情况和“学”的情况;第二以收集历年高考试题的形式分析了考查选文、试题及写作命题的特点与问题;第三选择一则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课例,为策略研究获得一些启发。第三章从新课标、教师、考查评价、学生这四个角度具体阐述了实用文教学完善的策略:于新课标的指导而言,第一是以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实用文教学方向,第二是以实用文学习任务群落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于教师提高而言,第一是改变教师关于实用文教学的固有观念,第二是提升教师PCK,促进专业能力发展,第三是建构实用文教学新模式;于考查评价的完善而言,第一是拓宽阅读视角,丰富实用类文本考查题型,第二是强化试题选文的时代性特征,第三是转变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维评价训练体系,第四是平衡实用类文体考查的读写比例;于学生指导而言,第一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实用文的应用价值,第二是尝试以趣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四章则选取了笔者自身两则教学实践课例,将本文的策略研究付诸实践并继续反思提高。
葵子彤[10](2020)在《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清末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我国课程意识逐渐觉醒,课程体系走向成熟,这段承上启下时期也是数学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并向现代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在时代背景与教育思潮糅合中,开展创办学校、编撰教科书等教育实践,涌现较丰富的教学成果与课程思想。刘薰宇先生(1896-1967)也在此期间致力于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背景、数学学科特性及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形成阶段、呈现要素、总体结构与功能作用的研究层次与逻辑链条,将刘薰宇的思想进行剖析与重整从而纳入课程思想体系,以便更系统完整地保存与传承我国本土人物课程思想,更好地为当代课程改革提供内生动力与源泉。本文围绕三大问题:刘薰宇课程思想经历了哪些形成发展的阶段?刘薰宇课程思想要素如何得以剖析与呈现?刘薰宇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与当代启示是什么?选取研究对象刘薰宇论着及其历史评价作为主要文献回顾资料,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期望经由多重视角呈现历史,实现与文本对话。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为研究提供框架、视角与内容,界定研究时间及核心概念及其操作性定义,基于泰勒目标原理课程理论、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媒介记忆理论以及质化研究扎根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文本分析法及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二、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形成发展。通过分析文本资料、结合历史事件、成长过程、教育实践、政治背景与社会思潮,作为刘薰宇课程思想的形成动力,其课程思想形成历经了三个阶段:1896-1919年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奠基阶段,1919-1930年课程思想结构性要素塑造阶段,1930-1967年课程思想整体结构系统论述阶段,为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构建提供特别事件。三、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呈现要素。秉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史观研究文本,借助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编码整理。借鉴教育家个人画像研究框架,将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可视化分析,结合发展历程与特别事件,刘薰宇课程思想的形成性要素为以数学为核心涵盖多领域的知识结构、理性分析问题意识突出的思维结构、教育评估发展推动力强劲的能力结构以及心系家国与学生情怀深厚的情意结构。同时对文本再次进行可视化分析,剖析所呈现要素并纳入研究框架,重构其课程思想的结构性要素为课程价值思想要素、课程目标思想要素、课程内容思想要素、课程组织思想要素与课程评价思想要素。四、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整合与凝炼刘薰宇课程思想作为人物层面的形成性要素以及作为理论层面的结构性要素,基于泰勒目标课程理论与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的框架与原理统整刘薰宇的课程思想结构并分析其中较显着的特征。其逻辑结构为立足于人文精神的课程价值立场,知识、思想与情意的课程目标表达,直接与间接经验互动的课程内容选择,兼顾学生与学科的课程组织体系,个性、平等与延伸的课程实施变革以及关注目标与价值的课程评价取向。五、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知古鉴今,在厘清刘薰宇课程思想的结构与特征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意义,并对课程改革发展进行现实观照。其价值在于加速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进程,激发数学科普读物成长新动力,广泛深远地影响区域教育发展。其当代启示在于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定位,指向本性生长和家国意识的课程目标,数学课程内容符号化与生活化融合,分科与综合课程在互动中走向整合,致力于原创性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实施以及构立足人文教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科学小品的写作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小品的写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说明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外国作品选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新教材编写理念的指引 |
三、既往教材选编经验的启示 |
四、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应具备的价值分析 |
一、认知价值 |
二、审美价值 |
三、伦理价值 |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分析 |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情况 |
一、选文数量统计 |
二、选文体裁梳理 |
三、选文国别统计 |
四、选文时代统计 |
五、选文作者梳理 |
六、选文主题分类 |
七、选文篇目分析 |
八、选文编排情况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情况评价 |
一、外国作品选文特点 |
二、外国作品选文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汇总 |
二、教师访谈结果汇总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外国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 |
二、外国作品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基于外国作品选文特点的教师教学改进策略 |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破中外作品教学无差别化现状 |
二、完善教学内容,打破中外文化隔膜 |
三、教学方法革新,彰显外国作品独特价值 |
第二节 立足实现外国作品独特价值的学生学习策略 |
一、自我完善,夯实外国作品学习基础 |
二、文本拓展,推动外国作品有效阅读 |
三、资源整合,融入外国作品学习全过程 |
第五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教学举隅——《跳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概述 |
(一)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及其特点 |
1.“实用类文本”概念的提出 |
2.实用类文本的种类及其特点 |
(二)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
1.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2.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
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4.加强学生学习能力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分析 |
(一)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选文概况 |
(二)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编写特点分析 |
1.选文特点:多样性 |
2.编排特点:集中性 |
3.课型特点:实践性 |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师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 |
1.问卷说明 |
2.数据统计分析 |
(二)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
1.问卷说明 |
2.数据统计分析 |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教授实用类文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学生学习实用类文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改进策略 |
(一)在教师教学方面 |
1.重读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教材 |
2.创设活动情境,贴合课堂教学 |
3.启发点拨,指导读写结合 |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
1.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
2.重视预习,完成预习任务量表 |
3.走出课堂,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高中语文部编本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综述 |
(二)“群文阅读”研究综述 |
(三)“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综述 |
(四)“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教材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群文阅读及读写结合概述 |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厘清 |
(一)群文阅读概念 |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三)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概念 |
二、读写结合概念厘清 |
第二章 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读写结合教学可行性 |
一、理论依据 |
(一)费劳尔和海耶斯写作认知模型 |
(二)语言模因 |
(三)认知迁移 |
二、现实要求 |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 |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三、客观条件分析 |
(一)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
(二)新教材的运用与探索 |
(三)群文阅读课型体系 |
第三章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 |
一、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
(二)问卷调查内容和结果 |
二、高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
(一)阅读教学文本缺乏广泛性 |
(二)学生写作缺乏动机和创新 |
(三)阅读和写作教学产生分离 |
三、高中语文读、写教学问题归因 |
(一)教师缺乏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尝试 |
(二)师生忽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
(三)教材设计忽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
第四章 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
一、任务激发策略 |
(一)准备任务 |
(二)设想过程 |
(三)提炼议题 |
(四)运用活动加以强化 |
二、文本教学策略 |
(一)从文本正向出发,引导学生以读者思维拉近阅读与文本 |
(二)从文本逆向出发,引导学生将写作与文本二者联动 |
(三)从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储备读写结合的基石 |
三、转化写作策略 |
(一)思想激活,写作有感而发 |
(二)篇章建构,写作有章可循 |
(三)手法借鉴,写作有法可依 |
四、多元评价策略 |
(一)自评,优化语言 |
(二)师评,提升知能 |
(三)网评,开拓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
1.1.2 实用文阅读教学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羸弱的境地 |
1.1.3 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 |
1.3.2 实用文 |
1.3.3 阅读教学内容 |
第2 章 文献综述 |
2.1 阅读能力 |
2.1.1 阅读能力的构成 |
2.1.2 阅读能力的评价 |
2.2 实用文的相关研究 |
2.2.1 实用文的概念 |
2.2.2 实用文的文体特点 |
2.2.3 实用文分类 |
2.3 实用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1 实用文的教学价值 |
2.3.2 实用文的教学目标 |
2.3.3 实用文的教学内容 |
2.3.4 实用文的教学策略 |
第3 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思路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工具 |
3.3.1 分析框架构建依据 |
3.3.2 基于六层次阅读系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框架 |
第4 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实用文篇目分析 |
4.1.1 实用文篇目统计及分类 |
4.1.2 实用文亚类分析 |
4.2 实用文亚类的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科普文教学内容分析 |
4.2.2 新闻教学内容分析 |
4.2.3 演讲辞教学内容分析 |
4.2.4 议论文教学内容分析 |
4.3 实用文的能力指向分析 |
4.3.1 指向复述的教学内容分析 |
4.3.2 指向解释的教学内容分析 |
4.3.3 指向重整的教学内容分析 |
4.3.4 指向伸展的教学内容分析 |
4.3.5 指向评鉴的教学内容分析 |
4.3.6 指向创意的教学内容分析 |
第5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教案与教材中提示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较高 |
5.1.2 六层次阅读评估框架中不同实用文亚类差异性不大 |
5.1.3 不同来源的实用文教学内容所指向的阅读能力结构一致 |
5.1.4 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对复述、重整和评鉴能力的培养 |
5.1.5 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更为关注低阶能力的培养 |
5.1.6 个别实用文教学内容有待商榷 |
5.2 研究建议 |
5.2.1 把握实用文的文体性质 |
5.2.2 关注高阶能力的培养 |
5.2.3 兼顾文体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数学教育家刘薰宇的论着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刘薰宇的数学科普着作及其教育价值 |
2.1 生平简介 |
2.2 刘薰宇的数学科普着作及其现代版本 |
2.3 个案分析 |
2.3.1 《数学趣味》 |
2.3.2 《数学的园地》 |
2.3.3 《马先生谈算学》 |
2.4 教育价值 |
2.4.1 注重知识与生活联系 |
2.4.2 层层深入引导,重视学习方法 |
2.4.3 倡导“全人教育” |
2.4.4 数文结合,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
2.4.5 知识传承,广受肯定 |
第3章 刘薰宇编写的数学教材及其教育价值 |
3.1 刘薰宇编写的数学教材 |
3.2 数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
3.2.1 《开明算学教本》 |
3.2.2 《开明算学教本 三角》 |
3.2.3 《开明算学教本 几何》 |
3.2.4 《开明算学教本 算术》 |
3.2.5 《开明算学教本 代数》 |
3.3 数学讲义个案分析 |
3.3.1 《开明几何讲义》内容概要 |
3.3.2 《开明几何讲义》特点分析 |
3.4 教育价值 |
3.4.1 重视“例习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3.4.2 习题设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学习 |
3.4.3 重视知识的引入,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
3.4.4 及时练习,重视知识的巩固 |
第4章 刘薰宇发表的数学教育类文章及其教育价值 |
4.1 刘薰宇发表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文章 |
4.2 个案分析 |
4.2.1 怎样学习数学 |
4.2.2 “思索”的展开 |
4.2.3 我对于算学的趣味 |
4.2.4 非有真凭实据勿下断语 |
4.2.5 从算术到代数 |
4.2.6 几何学习 |
4.3 教育价值 |
4.3.1 考虑学生潜力,发展数学严谨性 |
4.3.2 重视数学学习方法 |
4.3.3 注重独立思考能力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数学科普着作 |
5.1.2 数学教材 |
5.1.3 文章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学语文教学中复述的重要价值 |
1.1.2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复述指导的现状研究 |
1.4.2 复述的类型研究 |
1.4.3 复述的功能研究 |
1.4.4 指导学生复述的方法研究 |
1.4.5 对现有成果的总体述评 |
2.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复述指导 |
2.1.2 复述与相关概念区别 |
2.2 复述指导的理论基础 |
2.2.1 斯温(Swain)“输出假说”理论 |
2.2.2 支架式教学理论 |
3.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1.2 研究维度框架的制定 |
3.1.3 研究工具的编制 |
3.2 结果分析 |
3.2.1 认知层面分析 |
3.2.2 实践层面分析 |
3.2.3 指导效果层面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4.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问题与对策 |
4.1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中的问题与成因 |
4.1.1 教师缺乏对复述思维提升和教学反馈功能的关注 |
4.1.2 复述内容的选取上缺乏对其他体裁和想象内容的深挖 |
4.1.3 复述指导语中缺乏复述类型和注意要点的清晰说明 |
4.1.4 复述方法或支架的提供缺乏启发性 |
4.1.5 复述评价缺乏对思维提升的点评 |
4.1.6 复述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 |
4.2 改进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对策 |
4.2.1 全面系统地提高教师对复述的认知 |
4.2.2 拓展其他体裁和文本中可复述的内容 |
4.2.3 提供合适的方法或支架,提高指导效果 |
4.2.4 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注重复述评语具体化 |
4.2.5 合理安排复述时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实用类文本的分类、特征及教学意义与要求 |
(一)实用类文本的分类及特征 |
(二)强化高中实用文教学的意义 |
1.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目标 |
2.更好地体现了高考《考试大纲》的育人导向 |
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生活 |
(三)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分析 |
(一)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1.实用文教师教学状况调查分析 |
2.实用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
(二)实用类文本高考考查情况分析 |
1.实用文阅读选文情况分析 |
2.实用文阅读试题设置情况分析 |
3.实用文写作命题情况分析 |
(三)实用类文本名师教学课例分析 |
三、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完善策略 |
(一)从新课标出发的完善策略 |
1.以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实用文教学方向 |
2.以实用文学习任务群落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 |
(二)从教师角度的完善策略 |
1.转变教师关于实用文教学的固有观念 |
2.提升教师PCK、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
3.建构实用文教学新模式 |
(三)从考查评价出发的完善策略 |
1.拓宽阅读视角,丰富实用类文本考查题型 |
2.强化试题选文的时代性特征 |
3.转变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维评价训练体系 |
4.平衡好实用类文体考查的读写比例 |
(四)从学生角度的完善策略 |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实用文的应用价值 |
2.以趣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四、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一)《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实践与反思 |
1.教材内容分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
4.教学过程 |
5.课后教学反思 |
(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践与反思 |
1.教材内容分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
4.教学过程 |
5.课后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人物课程思想传承是课程史研究职责 |
2.课程思想引领是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 |
3.刘薰宇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人物课程思想史相关研究 |
2.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数学课程思想相关研究 |
3.数学家刘薰宇相关研究 |
4.已有研究整体特征述评 |
(五)研究理论基础 |
1.泰勒目标原理课程理论 |
2.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 |
3.媒介记忆理论 |
4.质化研究之扎根理论 |
(六)研究时间及核心概念界定 |
1.时间范围及阶段划分 |
2.课程思想及数学课程思想 |
(七)研究思路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工具 |
二、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形成发展 |
(一)1896-1919年: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奠基阶段 |
1.1896-1904年:家庭教育奠定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之基础 |
2.1904-1916年:基础教育积累对课程思想感性认识之材料 |
3.1916-1919年:高等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知识与研究能力厚植 |
(二)1919-1930年:课程思想结构性要素塑造阶段 |
1.1919-1924年:春晖中学创办影响教育理念与开启教学研究 |
2.1924-1928年:厘清教育救国理想与重视教育中的个体价值 |
3.1928-1930年:在赴法研修与南洋游学中突破教育研究局限 |
(三)1930-1967年:课程思想整体结构系统论述阶段 |
1.1930-1937年:在立达学园课程建设中把握课程思想结构 |
2.1937-1951年:西南地区教育实践铸就为人品格与教学风格 |
3.1951-1967年:由课程教材独立生发出服务本土的课程思想 |
三、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呈现要素 |
(一)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 |
1.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编码与整理分析 |
2.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中课程思想要素 |
(二)课程思想的结构性要素 |
1.课程价值思想要素 |
2.课程目标思想要素 |
3.课程内容思想要素 |
4.课程组织思想要素 |
5.课程实施思想要素 |
6.课程评价思想要素 |
四、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 |
(一)课程价值立场:立足于人文精神 |
1.体现技术与人文面向 |
2.承担国家与文化责任 |
3.唤醒与回归人的本性 |
(二)课程目标表达:知识、思想与情意 |
(三)课程内容选择:直接与间接经验互动 |
1.课程内容设置符遵循程目标要求 |
2.课程内容构成体现动静融合观念 |
3.课程内容多元选择提供实施弹性 |
(四)课程组织体系:兼顾学生与学科 |
1.纵向课程调整由易到难排列,横向课程实行选科制补充分科制 |
2.初步呈现将学习者心理顺序与学科课程逻辑顺序相统一的倾向 |
3.课程体系以直线式编排为主,知识领域间渗透螺旋式编排思想 |
(五)课程实施变革:个性、平等与延伸 |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但指导性策略有待明确 |
2.呈现平等合作师生主体关系,但发掘学生能动性不足 |
3.将知识作为教学延伸点,但以课堂生成为生长点欠缺 |
4.重视知识技能、方法与态度,但对活动经验关注不够 |
(六)课程评价取向:关注目标与价值 |
1.评价视域融合性 |
2.评价标准多元性 |
3.评价主体开放性 |
五、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
(一)刘薰宇课程思想及活动的对我国教育的价值 |
1.加速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
2.激发数学科普读物成长新动力 |
3.广泛深远地影响区域教育发展 |
(二)刘薰宇课程思想及实践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
1.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定位 |
2.指向本性生长与家国意识的课程目标 |
3.数学课程内容符号化与生活化融合 |
4.分科与综合课程在互动中走向整合 |
5.致力于原创性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实施 |
6.构建立足人文教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学位论文类 |
3.期刊类 |
4.其他类 |
附录 |
附录1:刘薰宇发表的数理类论文 |
附录2:刘薰宇发表的教育类论文 |
附录3:刘薰宇编写的着作 |
附录4:刘薰宇编着的教科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致谢 |
四、科学小品的写作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科普文阅读教学图式理论运用研究[D]. 邹磊.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D]. 李淑一.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统编本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D]. 刘润. 延安大学, 2021(12)
- [4]基于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高中语文部编本必修教材为例[D]. 王丹妮. 延安大学, 2021(12)
- [5]基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的小学实用文教学内容研究[D]. 苟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数学教育家刘薰宇的论着之研究[D]. 侯晓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复述指导的现状研究[D]. 朱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9]高中实用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中心[D]. 陈雯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10]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D]. 葵子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