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论文文献综述)
蒋峰[1](2020)在《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测定并注释食甜螨科(Glycyphagidae)的害嗜鳞螨(Lepidoglyphus destructor)和嗜渣螨科(Chortoglyphidae)的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us arcuat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以期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两者在无气门亚目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采用DNeasy Blood&Tissue Kit试剂盒对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总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害嗜鳞螨的线粒体全序列先根据通用引物对COX1、CYTB、rrnS及ND4-ND5基因的目的片段进行扩增,扩增产物切胶回收克隆纯化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一代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再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直至拼接成环状。拱殖嗜渣螨提取DNA后,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二代测序。应用MITOS网页工具对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初步注释,再根据GenBank中其他已发表的粉螨的线粒体基因组注释(NC023778,NC024637,NC026079,NC038207)进行比较,并使用Geneious手动矫正注释,使用OGDRAW绘制出线粒体基因组图谱。使用MITOS网页工具推测出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参数为05-invertebrate),未预测到的t RNA采用已注释粉螨线粒体基因进行手动比对,得到22个tRNA基因。基于先前报道的长食酪螨线粒体rRNA模型来构建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线的rRNA模型。根据Mfold网页工具推测控制区的茎环结构,并通过Tandem Repeats Finder工具检测控制区的串联重复序列。根据GenBank已经公布的37种真螨目螨类及果螨科(Carpoglyphidae)的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线粒体13个编码蛋白基因DNA序列,2种寄螨目蜱类作为外群,结合本研究测得的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的蛋白基因,共计42种物种,分别构建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Bayesian Inference,BI)系统发育树。结果:害嗜鳞螨线粒体基因组长14 641 bp(GenBank登录号:MT248117),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组长14 865 bp(GenBank登录号:MT248116)。2种粉螨均具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以及一个控制区。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的基因排列顺序与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伯氏嗜木螨(Caloglyphus berlesei)、粉尘螨(Dermatophagides farina)和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一致。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的tRNA基因较短,分别为(54.18±2.72)bp和(53.59±4.66)bp,并且普遍不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害嗜鳞螨仅trnK基因能折叠成三叶草结构,拱殖嗜渣螨仅trnC和trnK基因能折叠成三叶草结构。害嗜鳞螨rrnS基因和rrnL基因分别长661 bp和1 020bp,拱殖嗜渣螨rrnS基因和rrnL基因分别长660 bp和1 019 bp,并且2种螨的rrnS基因和rrnL基因均位于J-链上,并位于trnN和trnW基因之间,rrnS基因和rrnL基因之间均有trnV基因阻隔。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的均有一个控制区,并且均存在两个稳定的茎环二级结构及一个串联重复单位,可视为微卫星元件。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真螨目内主要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具有一致的拓扑结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拱殖嗜渣螨(C.arcuatus)与薄口螨属(Histiostoma)的Histiostoma blomquisti和速生薄口螨(Histiostoma feroniarum)两个物种聚为一支,表明嗜渣螨科(Chortoglyphidae)与薄口螨科(Histiostomatida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食甜螨科(Glycyphagidae)则为一个单支。结论:本研究成功测序并注释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的线粒体基因组,也是食甜螨科(Glycyphagidae)和嗜渣螨科(Chortoglyphidae)中螨类首次被注释,是无气门亚目螨类乃至真螨目的螨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的一个补充,可为该类螨类的种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与38种真螨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嗜渣螨科与薄口螨科螨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食甜螨科、果螨科和粉螨科的则呈单系性。
黄辉[2](2014)在《云南省齐氏姬鼠等三种野鼠体表恙螨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云南省境内的齐氏姬鼠、社鼠和针毛鼠3种野鼠为研究对象,专题研究这3种野鼠体表恙螨的寄生状况、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相关生态问题,探讨不同地域中3种鼠类宿主体表优势恙螨和媒介恙螨的物种组成和变化规律。方法:现场调查的原始资料来源于2001-2012年对云南省境内25县(市)的累积调查。常规统计3种野鼠及其体表恙螨的构成比(Dr)、感染率(RM)、平均多度(MA)感染度(MI)、物种丰富度指数(S)、均匀性指数(E)、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用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和聚块指数(m*/m)进行每种野鼠体表主要恙螨的空间分布型测定。按照不同经纬度和海拔梯度进行地域和海拔分层,对比研究3种野鼠及其体表主要恙螨(优势恙螨和媒介恙螨)的寄生状况和变化情况。(5)用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初步拟合3种野鼠体表恙螨群落的种-多度关系,并根据理论曲线拟合结果初步预测相关群落内的恙螨总物种数。用系统聚类分析对这3种野鼠体表恙螨群落相似性进行比较。结果:(1)累计捕获齐氏姬鼠、社鼠和针毛鼠3种野鼠共2369只,从这2369只野鼠体表共计采集到恙螨幼虫13562只,分类鉴定为3亚科14属156种(包括19种待定恙螨),其中占总恙螨数5%以上的有4种:小板纤恙螨(2558只,18.86%),攸氏无前恙螨(1815只,13.38%),乡野纤恙螨(820只,6.05%),王氏纤恙螨(815只,6.01%)。(2)从齐氏姬鼠体表共采集到88种恙螨,多数螨种的个体数量在5-121只之间,小板纤恙螨所占构成比最高(27.05%),预测其总物种数可能在110种以上。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的总感染率(28.83%)与总平均多度(4.93只螨/鼠)、总感染度(17.11只螨/鼠)与总平均多度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71。(3)从社鼠体表共采集到109种恙螨,多数螨种数量在1-40只之间,攸氏无前恙螨所占构成比最高(37.56%),预测其总物种数可能在142种以上。社鼠体表的总感染率(34.33%)与总平均多度(6.35只螨/鼠)、总感染度(18.50只螨/鼠)与总平均多度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50。(4)从针毛鼠体表共采集到恙螨75种,多数恙螨的数量在1-40只之间,微板无前所占构成比最高(19.79%)。针毛鼠体表的总感染率(35.51%)与总平均多度(9.49只螨/鼠)、总感染度(26.71只螨/鼠)与总平均多度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61。(5)在云南省境内,齐氏姬鼠、社鼠和针毛鼠这3种野鼠对恙螨的承载潜能很大,其体表恙螨种类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小板纤恙螨在云南省的分布广,数量大,是3种野鼠体表的共同优势螨种。三种野鼠体表主要恙螨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型分布。(6)三种野鼠体表恙螨寄生状况及优势螨种在不同地域和海拔梯度中的变化明显,三种野鼠体表均并存多种优势螨种,多数恙螨的宿主特异性很低。(7)社鼠和针毛鼠体表恙螨群落相似性较高,而齐氏姬鼠体表恙螨群落与前2者之间的相似性低。结论:(1)在云南省境内,齐氏姬鼠、社鼠和针毛鼠这3种野鼠对恙螨的承载潜能很大,体表恙螨种类十分丰富,可同时承载多种优势螨种。小板纤恙螨、攸氏无前恙螨和微板无前恙螨分别是齐氏姬鼠、社鼠和针毛鼠体表最主要的优势螨种。(2)鼠体恙螨寄生状况随不同地域和海拔梯度变化而变化,恙螨的宿主特异性很低。小板纤恙螨是多种野鼠体表的共同优势螨种,可能是云南省广大山区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耿明璐[3](2013)在《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的宿主与环境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2种恙螨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生境选择及宿主选择情况,探讨2种恙螨的宿主特异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云南省恙虫病主要媒介在宿主选择和环境选择方面的规律性。方法:结合云南省不同地理方位、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2001-2011年在云南省境内选取了23县(市)进行野外调查,诱捕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用手术刀片刮取小兽的双侧耳廓和外耳道采集恙螨幼虫,置于预先装有70%乙醇的EP小管内临时保存,用霍氏液常规封片后在显微镜下逐一鉴定螨种。选用构成比(Cr)、感染率(P)、平均多度(MA)、感染度(MI)分析每种恙螨在小兽宿主体表的寄生状况。用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及聚块指数(m*/m)(?)(?)定同种恙螨在同一宿主不同个体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用直线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体表寄生恙螨个体数量与宿主参数(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用非参数U检验(Mann-Whitney U-tests)检验体表寄生恙螨个体数量在雌雄宿主体表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检测体表寄生恙螨个体数量与宿主参数(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用协调系数(cofficient of association, V)对2种恙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Bi)测定每种恙螨的生态位宽度。结果:2001-2011年在云南省23县(市)共捕获小兽11817只,经鉴定鉴定为啮齿目(Rodentia)、食虫目(Ⅰnsectivora)、攀鼩目(Scandentia)、兔形目(Lagomorpha)及食肉目(Carnivora,仅限于小型食肉动物)5目12科34属67种。从全部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恙螨幼虫10848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3亚科24属234种。在所采集鉴定出的恙螨中,地里纤恙螨共采集到5497只,占所有恙螨的5.067%,构成比较低,其而微红纤恙螨仅仅采集到654只,占所有恙螨的0.603%,构成比低。云南省23县(市)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小兽宿主种类组成随纬度、生境的变化而变化。云南省地里纤恙螨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坝区,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云南省微红纤恙螨主要分布在北纬20°以南的低纬度和低海拔河谷坝区地带,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通过对云南省2种恙螨在不同宿主体表的感染率(P)、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地里纤恙螨在不同宿主体表的的平均多度(MA)和感染率(P)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微红纤恙螨在不同宿主体表的的的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之间也具有正相关关系。聚块指数显示,地里纤和恙螨微红纤恙螨在大多数宿主小兽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对黄胸鼠体表的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之间的协调数V分析显示,黄胸鼠体表的地里纤恙螨与微红纤恙螨之间存在正协调关系。生态位宽度研究显示:地里纤恙螨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宿主特异性较低。结论:(1)云南省恙螨物种多样性很高,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主要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的坝区地带;(2)地里纤恙螨的主要宿主随纬度和生境的不同存在较大变化,在低纬度低海拔坝区地带的主要宿主是黄胸鼠;(3)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均可寄生多种小兽体表,宿主特异性低,黄胸鼠体表的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存在宿主选择上的部分重叠。
詹银珠[4](2011)在《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结构及其宿主选择》文中指出目的:在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基本结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云南省恙螨物种多样性及其在宿主选择的规律性,重点探讨小板纤恙螨和地里纤恙螨这两种媒介恙螨在云南省不同地域、不同宿主的分布情况。方法:(1)根据云南省不同地理方位、地形、地貌、气候与生态等诸多特点,于2001-2009年选取了19县(市)为野外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小兽。用手术刀片刮取耳廓、外耳道(固定采集部位)的全部恙螨,置于预先装有70%乙醇的EP小管内临时保存,再用Hoyer’s液封片,后在显微镜下鉴定螨种;(2)恙螨的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均匀度(E)及优势指数(J)这4个参数为观察指标,描述不同小兽体表的恙螨群落结构;(3)选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Cih)来描述每一种恙螨的生态位。再用SPSS16.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划分不同恙螨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群。结果:(1)2001-2009年在云南省19县(市)共捕获小兽10222只,隶属于5目11科34属62种。在10222只小兽的双侧耳廓、外耳道共采集到92990只恙螨,鉴定为3亚科22属224种。云南省恙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既高于国内其它省(区)的恙螨物种数,也高于云南省小兽体表寄生的吸虱、跳蚤和革螨的物种数。224种恙螨中,有21种恙螨(共76389只)的构成比的大于1%,共占全部恙螨(92990只)的82.15%,定义为云南省主要恙螨种。其中小板纤恙螨和中华纤恙螨是云南省的优势恙螨种。(2)小兽体表普遍寄生恙螨,总染螨率为28.17%,总螨指数为9.10只/鼠。多数小兽体表可被多种恙螨寄生而多数恙螨种也可寄生于多种小兽体表。62种小兽中,有18种小兽的构成比大于1%,是云南省主要小兽种。其中有17种小兽体表被10种以上的恙4瞒寄生。大绒鼠最多,体表寄生了111种恙螨。(3)群落相似性研究显示:不同小兽体表寄生的恙螨群落相似性不仅与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分类地位和近缘关系有关,还与小兽宿主栖息场所和活动生境,恙螨本身的生理特性,当地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有关。(4)生态位宽度研究显示:21种主要恙螨种中,微板无前恙螨生态位宽度最广,宿主特异性最低;副须纤恙螨生态位最窄,宿主特异性最高。(5)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1种主要恙螨划分为5个生态位重叠群,其中绒鼠纤恙螨、云南叶片恙螨、西盟合轮恙螨、枪棒爬虫恙螨、舌板背展恙螨、小板纤恙螨聚为一类,主要重叠寄生于大绒鼠、齐氏姬鼠体表。中华纤恙螨、永胜纤恙螨、于氏纤恙螨、树鼩纤恙螨、副须纤恙螨、印度囊棒恙螨聚为一类,它们的共同宿主是褐家鼠、斯氏家鼠等:寒冬纤恙螨、乡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地里纤恙螨、下关纤恙螨为一类,它们主要重叠寄生于臭鼦鼱和短尾鼩;攸氏无前恙螨、微板无前恙螨为一类,共同宿主主要是中华姬鼠和卡氏小鼠等;王氏纤恙螨、徐氏合轮恙螨为一类,主要重叠寄生于大绒鼠和大足鼠等。可见不同亚科、不同属、不同种的恙螨可拥有共同的小兽宿主,存在交叉寄生和重叠寄生的现象。(6)小板纤恙螨在云南省分布广,数量多,主要集中在高海拔(2000m以上)、低降水量地区(年均降水量小于1100mm),主要宿主为大绒鼠、齐氏姬鼠;地里纤恙螨在云南省主要分布于低海拔(1300m以下)、降水量丰沛地区,主要宿主为黄胸鼠。结论:(1)云南省恙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小板纤恙螨和中华纤恙螨是云南省优势恙螨种。除地里纤恙螨外,云南省可能并存多种传染病媒介恙螨。(2)小兽体表普遍寄生恙螨,同一种宿主可有多种恙螨寄生,同一种恙螨可同时寄生于多种宿主体表。(3)多数恙螨种生态位宽度广,宿主特异性低。不同恙螨种在小兽体表有交叉寄生和重叠寄生。(4)小板纤恙螨主要集中于滇南、滇西北的高海拔、低降水量地区;主要宿主是大绒鼠和齐氏姬鼠。地里纤恙螨主要分布于滇中、滇南的低海拔、降水量量丰沛地区,主要宿主为黄胸鼠。
闫毅[5](2009)在《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云南鼠类体表的主要革螨类群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研究。通过对采自云南28县市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详细形态学比较研究和分类学研究,记述了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3科(厉螨科Laelapidae,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和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17属(厉螨属Laelaps,血厉螨属Haemolaelaps,阳厉螨属Androlaelaps,地厉螨属Dipolaelaps,上厉螨属Hyperlaelaps,新曲厉螨属Neocypholaelaps,鼹厉螨属Oryctolaelaps,竹厉螨属Rhyzolaelaps,华厉螨属Sinolaelaps,毛厉螨属Tricholaelaps,下盾螨属Hypoaspis,血革螨属Haemogamasus,真厉螨属Eulaelaps,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棘刺螨属Echinonyssus,拟脂刺螨属Liponyssoides,禽刺螨属Ornithonyssus),共83种,其中包括6个云南省新记录种:网纹广厉螨Cosmolaelaps retirugi Ma,Yang et Zhang,2004;荷氏血革螨Haemogamasus hodosi Buiakova et Goncharova,1961;三峡血革螨Haemogamasussanxiaensis Liu et Ma,2001;拟达呼尔血革螨Haemogamasus paradauricus Teng et Pan,1964;田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microti Hsu et Ma,1964;青海赫刺螨Hirstionyssus qinghaiensis Guet Yang,1986)。记述了3科及17属的鉴别特征和6个云南新记录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详细记载了每一个种的寄主名录,地理分布和每一个种的寄主新记录。编制了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所有已知亚科、属、种的检索表,并对云南省新记录种和17个属的部分代表种绘制了准确反映特征的形态图。本研究为69种革螨增加了寄主新记录,其中有65种革螨增加了鼠类寄主新记录。累计增加寄主新记录种数达403种,其中累计报道鼠类寄主新记录达297种。对云南鼠类体表革螨各属、各种与寄主种类的对应关系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应用PAUP*4.0系统发育软件,通过内、外群的比较,选用了38个特征进行分析,首次对中国厉螨亚科14个属进行了属间的支序分析的探讨。使用NJ法建树,得到能较好的反映厉螨亚科下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支序图,结果表明:国内已知14个属除新曲厉螨属以外,其余13属为一单系群;新曲厉螨属的分类地位尚需进一步探究。支持将上厉螨和毛厉螨分别独立成属,隶属于厉螨亚科。对云南鼠类体表的3科17属83种革螨进行了区系分析,分别分析了17个属和83个种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区系构成特点,结果显示:这83种革螨的区系类型十分复杂,有大多数的种类为东洋界区系型;在中国区系中,又以西南-华中区区系型为主。通过对83种革螨寄主多样性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发现鼠类体表革螨的寄主范围极为广泛,绝大多数的革螨可以在多种鼠类寄主体表被发现,甚至还可在其他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以及它们的巢穴中被发现。其中69种革螨增加了寄主新记录,累计增加寄主新记录共403种;65种革螨增加鼠类寄主新记录,累计增加鼠类寄主新记录297种。
林坚贞,马立名,张艳璇,季洁,陈霞[6](2007)在《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回顾90年代后我国革螨分类概况,并报道中国革螨14科37属76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46种;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纪录各4种;湖北省新纪录3种;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新纪录各2种;海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纪录各1种;重庆直辖市新纪录2种和上海直辖市新纪录1种。
马英,杨锡正,陈洪舰[7](2003)在《纤恙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恙螨科)》文中提出记述纤恙螨属LeptotrombidiumNagayoetal.,1916 1新种 ,即尖扎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L .)jianzhaensissp .nov .,标本采自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地区红耳鼠兔Ochotonaerythrotis体上。模式标本存放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文内量度单位均为 μm。
杨振琼,刘亦仁[8](2003)在《湖北省恙螨初步名录》文中提出根据文献报告及调查所得 ,湖北省已知恙螨计有 1 4属 41种。文内对种名、宿主及分布予以祥细记载
刘井元,向选森,马立名[9](2003)在《恙螨四新种及对猪尾鼠体外寄生虫地理分布初探(蜱螨亚纲,恙螨科)》文中研究指明记述采自湖北西部恙螨科Trombiculidae4新种,吴氏叶片恙螨Trombiculindus(Plumosicola)wuhouyongiLiuetMa,sp.nov.,武陵山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wulingshanenseLiu,XiangetMa,sp.nov.,猪尾鼠纤恙螨L.(L.)typhlomyisLiuetMa,sp.nov.和敦清徐氏恙螨HsuelladunqingiLiuetMa,sp.nov.,文中综合讨论了猪尾鼠Typhlomyscinereus体外已知16种寄生虫,蚤、螨和吸虱的地理分布及与宿主动物的关系等问题。模式标本存放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马英,杨锡正[10](2002)在《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文中研究指明描述恙螨科Trombiculidae 2新种 :多毛恙螨属的湖东多毛恙螨Multisetosahudongensissp .nov .和新恙螨属的河湟新恙螨Neotrombiculahehuangensissp .nov .,标本均存放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二、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论文提纲范文)
(1)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线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螨种的采集、分离、鉴定及培养 |
2.2.2 螨体DNA的提取 |
2.2.3 害嗜鳞螨线粒体基因组的扩增 |
2.2.4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组扩增 |
2.3 DNA序列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害嗜鳞螨全序列与碱基分析 |
3.1.1 害嗜鳞螨线粒体基因结构与排布 |
3.1.2 害嗜鳞螨基因注释 |
3.1.3 害嗜鳞螨线粒体基因排列 |
3.1.4 害嗜鳞螨线粒体碱基组成 |
3.1.5 害嗜鳞螨蛋白质编码基因 |
3.1.6 害嗜鳞螨线粒体tRNA基因 |
3.1.7 害嗜鳞螨线粒体rRNA基因及二级结构 |
3.1.8 害嗜鳞螨线粒体控制区 |
3.2 拱殖嗜渣螨全序列与碱基分析 |
3.2.1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结构与排布 |
3.2.2 拱殖嗜渣螨基因注释 |
3.2.3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排列 |
3.2.4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碱基组成 |
3.2.5 拱殖嗜渣螨蛋白质编码基因 |
3.2.6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tRNA基因及二级结构 |
3.2.7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rRNA基因 |
3.2.8 拱殖嗜渣螨线粒体控制区 |
3.3 无气门亚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 |
3.3.1 无气门亚目线粒体基因组排列顺序与结构比较 |
3.3.21 0种粉螨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 |
3.3.31 0种粉螨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无气门亚目螨类系统发育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方法 |
2.1 参考序列与外群的选择 |
2.2 系统发育树构建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真螨目螨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云南省齐氏姬鼠等三种野鼠体表恙螨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完成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的宿主与环境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前言(Introduction)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结果(Results) |
讨论(Discussions) |
结论(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附录 |
文献综述(Review) |
参考文献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4)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结构及其宿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前言(Introduction)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结果(Results) |
讨论(Discussions) |
结论(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附录1:恙螨名录(Appendix 1 Name list of chigger mite) |
附录2:小兽宿主名录(Appendix 2 Name list of smallmammals) |
附录3:发表论文目录及代表性论文(Attachment-3 Contentsof published paper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paper) |
文献综述(Review)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5)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一、鼠类体表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
(一) 鼠类体表生活的昆虫纲类群 |
(二) 鼠类体表生活的蛛形纲类群 |
(三) 啮齿动物及其体表革螨的多样性 |
二、革螨系统学的发展 |
(一) 革螨类在蜱螨亚纲的分类地位 |
(二) 革螨股的分类系统 |
(三) 鼠类体表革螨的分类沿革 |
1.厉螨科Laelapidae |
2.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
3.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四) 国内研究简史 |
三、生物学特性 |
(一) 发育和繁殖 |
(二) 食性 |
(三) 寿命和耐饥饿力 |
四、与人类的关系 |
五、分类特征及术语 |
(一) 颚体(gnathosoma) |
1.螯肢(chelicera) |
2.须肢(pedipalps) |
3.头盖(tectum) |
4.口下板(hypostome) |
5.上唇(labrum) |
6.内磨叶(internal malae) |
7.颚角(corniculi) |
8.涎针(salivary styli) |
9.下颚沟(hypognathal groove) |
(二) 躯体背面(dorsum idiosoma) |
1.背板(dorsal plate) |
2.背面毛序(chaetotaxy)和孔(pore) |
(三) 躯体腹面(venter idiosoma) |
1.原三胸板(tritosternum) |
2.胸前板(presternal plate) |
3.胸板(sternal plate) |
4.胸后板(metasternal plate) |
5.内足板(endopodal plate) |
6.生殖腹板(genito-ventral plate) |
7.肛板(anal plate) |
8.足后板(metapodal plate) |
9.全腹板(holoventral plate) |
10.生殖孔(genital opening) |
11.气门(stigma)、气门板(peritrematic plate)和气门沟(peritreme) |
(四) 足(legs) |
1.转节和股节 |
2.膝节和胫节 |
3.跗节Ⅱ-Ⅳ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一) 标本采集工具 |
(二) 标本采集与保存 |
(三) 标本制作 |
1.封固液配制 |
2.玻片标本制作步骤 |
二、研究方法 |
(一) 寄主鼠类的分类方法 |
(二) 革螨的分类方法 |
第三章 分类记要 |
一、厉螨科Laelapidae Berlese |
厉螨亚科Laelapinae Berlese |
(一) 厉螨属Laelaps Koch |
1.阿尔及利厉螨Laelaps algericus Hirst,1925 |
2.金氏厉螨Laelaps chini Wang et Li,1965 |
3.(鼠平)厉螨Laelaps clethrionomydis Lange,1955 |
4.毒厉螨Laelaps echidninus Berlese,1887 |
5.极厉螨Laelaps extremi Zachvatkin,1948 |
6.福建厉螨Laelaps fukienensis(Wang),1963 |
7.贵州厉螨Laelaps guizhouensis Gu et Wang,1981 |
8.鸿基厉螨Laelaps hongaiensis Grochovskaya et Nguen-Xuen-Xoe,1961 |
9.耶氏厉螨Laelaps jettmari Vitzthum,1930 |
10.柳氏厉螨Laelaps liui Wang et Li,1965 |
11.巢鼠厉螨Laelaps micromydis Zachvatkin,1948 |
12.纳氏厉螨Laelaps nuttalli Hirst,1915 |
13.贫毛厉螨Laelaps paucisetosa Gu et Wang,1981 |
14.太原厉螨Laelaps taingueni Grochovskaya et Nguyen-Xuan-Hoe,1961 |
15.特氏厉螨Laelaps traubi Domrow,1962 |
16.土尔克厉螨Laelaps turkestanicus Lange,1955 |
17.兴义厉螨Laelaps xingyiensis Gu et Wang,1981 |
18.景东厉螨Laelaps jingdong Tian et al,1990 |
(二) 血厉螨属Haemolaelaps Berlese |
19.异样血厉螨Haemolaelaps anomalis Wang,Liao et Lin |
20.茅舍血厉螨Haemolaelaps casalis(Berlese) |
21.中华血厉螨Haemolaelaps chinensis Wang |
22.心形血厉螨Haemolaelaps cordatus Teng et Pan |
23.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f(Ewing) |
24.李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liae Wang |
25.东方血厉螨Haemolaelaps orientalis Teng et Pan |
26.鼯鼠血厉螨Haemolaelaps petauristae Gu et Wang |
27.半漠血厉螨Haemolaelaps semidesertus Bregetova |
28.特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traubi(Strandtmann) |
(三) 阳厉螨属Androlaelaps Berlese |
29.徐氏阳厉螨Androlaelaps hsui Wang et Li |
30.单阳厉螨Androlaelapa singularis Wang et Li |
(四) 地厉螨属Dipolaelaps Zemskaya et Pionlkovskaya |
31.短尾鼩地厉螨Dipolaelaps anourosorecis(Gu et Wang) |
32.江口地厉螨Dipolaelaps jiangkouensis Gu |
33.何氏地厉螨Dipolaelaps hoi Chang et Hsu |
(五) 上厉螨属Hyperlaelaps Zachvatkin |
34.田鼠上厉螨属Hyperlaelaps microti(Ewing) |
(六) 新曲厉螨属Neocypholaelaps Vitzthum |
35.印度新曲厉螨Neocypholaelaps indica Evans |
(七) 鼹厉螨属Dryctolaelaps Lange,1955 |
36.比氏鼹厉螨Oryctolaelaps bibikovae Lange,1955 |
(八) 华厉螨属Sinlaelaps Gu et Wang |
37.云南华厉螨Sinolaelaps yunnanensis Tian |
(九) 竹厉螨属Rhyzolaelaps Bergetova et Grokhovskaya |
38.异毛竹厉螨Rhyzolaelaps inaequipilis Bregetova et Grokhovskaya |
(十) 毛厉螨属Tricholaelaps Vitzthum |
39.鼠颚毛厉螨Tricholaelaps myonysognathus(Grochovskaya et Nguen-Xuan-Hoe) |
下盾螨亚科Hypoaspidinae Vitzthum |
(十一) 下盾螨属Hypoaspis Canestrini |
40.黔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chianensis Gu |
41.李氏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leeae Tseng |
42.溜下盾螨Hypoaspis(Geolaelaps)lubrica Voigts et Oudemans |
43.兵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miles(Berlese) |
44.巴氏下盾螨Hypoaspis(Laelaps)pavloskii(Bregetova) |
45.胸前下盾螨Hypoaspis(Geolaelaps)praesternalis Willmann |
46.网纹下盾螨Hypoaspis(Cosmolaelaps)retirugi Ma,Yang et Zhang(云南新记录) |
血革螨亚科Haemogamasinae Oudemans |
(十二) 血革螨属Haemogamasus Berlese |
47.凹胸血革螨Haemogamasus Concavus Teng et Pan |
48.达呼尔血革螨HaemogamasusdauricusBregetova |
49.背颖血革螨Haemogamasus dorsalis Teng et Pan |
50.顾氏血革螨Haemogamasus gui Tian,1990 |
51.荷氏血革螨Haemogamasus hodosi Buiakova et Goncharova(云南新记录) |
52.东北血革螨Haemogamasus mandschuricus Vitzthum |
53.山区血革螨Haemogamasus monticola Wang et Li |
54.巢仿血革螨Haemogamasus nidiformis Bregetova |
55.橄形血革螨Haemogamasus oliviformis Teng et Pan |
56.拟达呼尔血革螨Haemogamasus paradauricus Teng et Pan(云南新记录) |
57.拱胸血革螨Haemogamasus pontiger(Berlese) |
58.方形血革螨Haemogamasus quadratus Teng et Pan |
59.四毛血革螨Haemogamasus quadrisetatus Vitzthum |
60.四川血革螨Haemogamasus szechwanensis Zhang |
61.三峡血革螨Haemogamasus sanxiaensis Liu et Ma,2001(云南新记录) |
62.多齿血革螨Haemogamasus multidentis Guo et Gu,1997 |
63.六毛血革螨Haemogamasus sexsetosus Guo et Gu,1998 |
64.三叉毛血革螨Haemogamasus trifurcisetus Zhou et Jiang |
(十三) 真厉螨属Eulaelaps Berlese |
65.东方真厉螨Eulaelaps dongfangis Wen |
66.松鼠真厉螨Eulaelaps dremomydis Gu et Wang |
67.互助真厉螨E.huzhuensis Yang et Gu |
68.上海真厉螨Eulaelaps shanghaiensis Wen |
69.厩真厉螨Eulaelaps stabularis(Koch) |
70.拟厩真厉螨Eulaelaps stabularis Yang et Gu |
赫刺螨亚科Hirstionyssinae Evans et Till |
(十四) 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 Fonseca |
71.越中赫刺螨Hirstionyssus callosciuri Bregetova et Grokhovskaya |
72.湖北赫刺螨Hirstionyssus hupehensis Hsu et Ma |
73.中印赫刺螨Hirstionyssus indosinensis Bregetova et Grokhovskaya |
74.淡黄赫刺螨Hirstionyssus isabellinus(Oudemans) |
75.田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microti Hsu et Ma(云南省新记录) |
76.新华赫刺螨Hirstionyssus neosinicus Teng et Pan |
77.青海赫刺螨Hirstionyssus qinghaiensis Gu et Yang(云南新记录) |
78.松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sciurinus(Hirst) |
79.鼩鼱赫刺螨Hirstionyssus sunci Wang |
80.线鼠赫刺螨Hirstionyssus tamiopis Wang |
(十五) 棘刺螨属Echinonyssus Hirst |
81.鼻棘刺螨Echinonyssus nasutus Hirst |
二、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Kolenati |
(十六) 拟脂刺螨属Liponyssoides Hirst |
82.鼠拟脂刺螨Liponyssoides muris(Hirst) |
三、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Oudemans |
(十七) 禽刺螨属Ornithonyssus Sambon |
83.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Hirst) |
第四章 中国厉螨亚科革螨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
1 原理及方法 |
1.1 支序系统学概述 |
1.2 系统发育所选用的计算机程序 |
1.2.1 PAUP~*4.0(Beta 10)软件的简介 |
1.2.2 系统树(支序图)参数说明 |
1.2.3 分析步骤 |
2 厉螨亚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2.1 内群和外群 |
2.2 特征形状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地理区系分析 |
一、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地理分布 |
二、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区系构成特点 |
三、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区系构成特点 |
四、讨论 |
第六章 云南鼠类体表革螨的寄主多样性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1.结果与结论 |
2.讨论 |
3.有待克服的问题 |
4.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宿主动物名录 |
(6)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论文提纲范文)
寄螨科Parasitidae |
维螨科Veigaiidae |
球革螨科Bulbogamasidae |
胭螨科Rhodacaridae |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
虫穴螨科Zerconidae |
囊螨科Ascidae |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
蛾螨科Otopheidomenidae |
美绥螨科Ameroseidae |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
表刻螨科Epicriidae |
派盾螨科Parholaspidae |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
厚厉螨科Pachylaelaptidae |
厉螨科Laelapidae |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
毛盾螨科Trichoaspididae |
角绥螨科Antennoseiidae |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
多盾螨科Polyaspididae |
尾足螨科Uropodidae |
尾辐螨科Uroactiniidae |
孔洞螨科Trematuridae |
糙尾螨科Trachytidae |
前爪螨科Prodinychidae |
黑面螨科Celaenopsidae |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
厉螨科Laelapidae |
寄螨科Parasitidae |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
美绥螨科Ameroseiidae |
胭螨科Rhodacaridae |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
派盾螨科Parholaspidae |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
维螨科Veigaiaidae |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
虫穴螨科Zerconidae |
(8)湖北省恙螨初步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纤恙螨属 Leptotrombidium Nagayo et al., 1961 |
二、叶片恙螨属 Trombiculindus Radford, 1948 |
三、新恙螨属 Neotrombicula Hirst, 1952 |
四、真恙螨属 Eutrombicula Ewing, 1939 |
五、徐氏恙螨属 Hsuella Wang et al., 1989 |
六、合轮恙螨属 Helenicula Auay , 1954 |
七、新棒恙螨属 Neoschoengastia Ewing, 1929 |
八、爬虫恙螨属 Herpecarus Vercammen-grandjean, 1960 |
九、真棒恙螨属 Euschoaengastia Ewing, 1938 |
十、无前恙螨属 Walchia Ewing, 1931 |
十一、棒六恙螨属 Schoengastiella Hirst, 1915 |
十二、背展恙螨属 Gahrliepia Oudemans, 1912 |
十三、螯齿恙螨属Odontacarus Ewing, 1929 |
十四、滑顿恙螨属 Whartonia Ewing, 1944 |
(10)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论文提纲范文)
1 湖东多毛恙螨, 新种Multisetosa hudongensis sp. nov. (图1~4) |
2 河湟新恙螨, 新种Neotrombicula hehuangensis sp. nov. (图5~8) |
四、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论文参考文献)
- [1]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D]. 蒋峰.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2]云南省齐氏姬鼠等三种野鼠体表恙螨生态研究[D]. 黄辉. 大理学院, 2014(01)
- [3]地里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的宿主与环境选择[D]. 耿明璐. 大理学院, 2013(S2)
- [4]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结构及其宿主选择[D]. 詹银珠. 大理学院, 2011(01)
- [5]云南鼠类体表主要革螨的分类研究[D]. 闫毅. 贵州大学, 2009(S1)
- [6]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J]. 林坚贞,马立名,张艳璇,季洁,陈霞. 武夷科学, 2007(00)
- [7]纤恙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恙螨科)[J]. 马英,杨锡正,陈洪舰. 动物分类学报, 2003(04)
- [8]湖北省恙螨初步名录[J]. 杨振琼,刘亦仁. 蛛形学报, 2003(02)
- [9]恙螨四新种及对猪尾鼠体外寄生虫地理分布初探(蜱螨亚纲,恙螨科)[J]. 刘井元,向选森,马立名. 动物分类学报, 2003(01)
- [10]恙螨科二新种记述(蜱螨亚纲:恙螨科)[J]. 马英,杨锡正. 动物分类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