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签名与笔迹认证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飞腾[1](2021)在《电子签名笔迹动态特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子签名的频繁使用使得关于电子签名笔迹的真伪纠纷增多,电子签名笔迹检验对于解决此类纠纷至关重要。在当前的签名笔迹检验实践中,以静态特征检验为主,对动态特征的检验较少。为此,本文对电子签名笔迹的动态特征开展实验研究,旨在启发检验人员在实践中注意对动态特征的利用,为签名笔迹检验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电子签名设备及其解析软件获取电子签名笔迹的动态特征数据,设计了书写姿势与书写模式两种影响条件、套摹与临摹两种签名摹仿方式,研究了电子签名笔迹的书写时长、平均速度、平均压力、书写速度变化曲线、书写压力分布五个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条件下同一人电子签名笔迹书写时长、平均速度、平均压力具有稳定性;与坐姿签名相比,站姿签名时书写时长相近,平均速度、平均压力较大;与工整签名相比,自然签名时书写时长较小,平均速度、平均压力较大;摹仿与摹本电子签名笔迹的书写时长、平均速度、平均压力均存在明显差异,摹仿签名时书写时长较大,平均速度较小,套摹签名时平均压力较大,临摹签名时平均压力较小。(2)同一条件下同一人电子签名笔迹书写速度变化曲线具有稳定性;不同姿势书写的电子签名笔迹之间的书写速度变化曲线相关系数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不同书写模式的电子签名笔迹之间的书写速度变化曲线相关系数较小,相似程度较低;摹仿与摹本电子签名笔迹的书写速度变化曲线有明显差异,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相似程度较低。(3)同一条件下同一人电子签名笔迹书写压力分布具有稳定性;不同姿势书写的电子签名笔迹书写压力分布在整体压力值上存在差异,在压力值为零的部位、多数部位压力值相对大小情况、多数笔画压力值变化规律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同书写模式的电子签名笔迹书写压力分布在各个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摹仿与摹本电子签名笔迹的书写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压力分布的各个方面均有偏差或不一致。
鲁熹[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离线手写签名认证是利用个人手写的签名图像对其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具有成本低、易于接受等优点,在安全、金融、司法、刑侦等领域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方法的兴起,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系统的性能不断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精心伪造的签名与真实签名区分度较小,并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的签名差异较大等难点,高精度离线手写签名认证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针对离线手写签名认证技术,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区域分割的签名认证算法。该算法首先对签名图像进行自适应分割,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签名图像分割区域的特征,根据区域特征之间的平均距离对签名进行认证。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本文在距离度量、距离融合、损失函数等方面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签名图像进行预处理。为了防止背景噪声的干扰,利用二值化算法去除了签名图像的背景。为了消除不同签名灰度分布以及签名位置的不一致性,对签名进行了灰度归一化和矩归一化。2.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区域分割的签名认证算法。针对熟练伪造签名与真实签名差异往往存在于笔划细节这一难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变换网络的分割网络对签名图像进行自适应区域分割,使得后续的网络能够聚焦于签名的细节从而提升认证性能。实验结果证实了基于自适应区域分割的签名认证算法的优越性。3.提出了改进的自适应区域分割签名认证算法。为了充分利用签名包含的细节信息,本文采用注意力循环比较器交替比对签名区域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融合签名分割区域之间的距离,本文设计了自适应距离融合模块,输出最终的比较结果。此外,本文针对签名认证问题的特点,设计了平滑双间隔损失函数,有效地缓解了训练过程中的过拟合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实验结果证实了注意力循环比较器、自适应距离融合模块、平滑双间隔损失函数的有效性和互补性。本文在国际公开的手写签名数据集CEDAR(英文)、GPDS Synthetic(英文)、BHSig-H(印地文)、BHSig-B(孟加拉文)以及中文手写签名数据集Chn Sig上,进行了多项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实现高精度、多语种的手写签名认证,具有较高的泛化性能。
姬楠[3](2021)在《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手写认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网络空间环境建设中,信息泄露事件屡屡发生,为人们的信息安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屏障很重要,对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融合多模态手写特征和减轻手写内容影响两个方面对基于手写行为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抵御手写认证中的熟练伪造攻击,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提升手写认证系统的性能与安全性,从而保护用户身份认证信息与网络应用空间的安全。目前的手写认证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限制,如单一模态无法充分表征写者手写行为过程的诸多特性,以及以签名为手写内容的传统认证容易被伪造者获知签名内容并捏造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动静态手写特征融合模型。本文针对静态手写和动态手写两种单模态手写认证的局限性,提出将两种模态手写特征融合提升手写认证系统性能的方案。本文以卷积神经网络为模型基本框架,考虑到动静态手写的位置相关性和时序相关性,从数据层面、网络模型不同维度特征空间和高维嵌入式特征三个方面设计动静态手写特征融合方案。此外,本文引入成功应用于人脸识别研究的Arcface损失函数,用以增强类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提升网络模型的性能。根据在公开数据集及自采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本文提出的方案被验证可以有效提升手写认证系统的性能。2.提出了一种独立于内容的手写认证方法。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身份认证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攻击者也会通过复制、重放攻击等方式获取身份认证信息,从而冒充合法用户访问应用环境,危害网络空间的安全,因此保护身份认证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以上问题出发,设计了一种独立于文本内容的手写笔迹风格特征提取模型,从数据增强、风格注意力机制和损失函数构造三个角度设计削弱手写内容影响的方案,使得手写特征提取模型将注意力放在与手写内容无关的手写笔迹风格特征上,从而实现将不易被获取并模仿的手写风格作为鉴别真伪手写的主要依据。通过在公开数据集和自采集数据集上的相关对比实验,本文验证了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涂舜[4](2020)在《不同感应方式的书写设备对电子签名笔迹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感应方式的书写设备对电子签名笔迹的影响。方法通过Excel绘制表格,利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验证比较。结果发现两种电子签名笔迹在连笔特征、签名布局、运笔等方面变化较明显。结论同一人在电磁式与电阻式书写设备上形成的电子签名笔迹在字形、搭配位置及比例、书写风貌、字体、单字的基本写法、笔顺等方面较稳定,可为电子签名笔迹检验提供实践依据。
王连昭[5](2020)在《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文中认为鉴定意见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发挥着的作用日趋重要,由于其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又被称作科学证据,甚至对审判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对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十分重视: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2016年5月1日,重新修订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正式实施。2016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对证人、鉴定人的法庭质证规范。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提高出庭作证率。”2016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意见》。2016年11月,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委托书》等7种文书格式。2017年9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获批,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基于以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规定与司法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司法鉴定技术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实证调研中发现的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鉴定意见的质证、审查等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的相关建议,为落实“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司法鉴定标准化,在诉讼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司法鉴定的作用,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约22万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笔迹鉴定意见概述。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规范,前提是需要明确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相关基本属性,只有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诠释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笔迹鉴定意见属于司法鉴定意见的一个类别,是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笔迹鉴定意见产生于司法鉴定活动,应用于诉讼审判活动,具有科学性与法律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于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的理解,应从鉴定科学、诉讼法律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视域下加以把握。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历史发展。我国笔迹鉴定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古代的萌芽与起源,近代的变化与演进,现代的进步与繁荣等三个阶段,同时应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特点与优势。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实践中,对笔迹鉴定的理论是否科学的质疑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对主观经验判断的质疑与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困惑。从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与笔迹特征、经验判断与定量分析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进行探讨,再从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理性把握,丰富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理论。最后,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整理英美法系国家可采性与相关性等规定,大陆法系国家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等规定,以及我国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的相关规定,研究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以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现状分析与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完善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规定以及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机制。第二章,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标准化是我国笔迹鉴定以及司法鉴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完善司法鉴定证据审查的前提与基础。本章从四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进行阐述。首先,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整合各方观点,详细论述司法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笔迹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从标准、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三个视角,探讨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科学性与法律性、统一性与适时性、明确性与模糊性等基本属性。第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包括: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和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四个部分。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可分为案件受理程序标准、案件鉴定程序标准和案件归档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可分为形成方式技术标准、鉴定条件技术标准、比较检验技术标准和综合评断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可分为基本情况表述标准、鉴定过程表述标准、鉴定意见表述标准和比对表的制作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可分为鉴定意见质证标准、鉴定意见认证标准和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标准。第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最后,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实施保障。提出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并采取动态的修正模式。第三章,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本章包含四个实证研究项目,实证研究的对象依次是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表述情况与存在问题,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运用情况,笔迹鉴定标准的实践与改革建议。首先,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以我国10家司法鉴定机构的130份近两年(2017-2018年)的笔迹鉴定意见书为研究样本,对目前笔迹鉴定意见书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轻程序”、分析说明模板化、比对表标识不规范、非确定性鉴定意见不断增多等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及原因分析,说明这些存在问题导致的消极后果,探讨从统一并提高笔迹鉴定表述标准,加强笔迹鉴定文理表达研究,把握笔迹鉴定表述的简略性与详细性、模糊性与准确性、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特点等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书的制作与表述加以完善。第二,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市2018年涉及笔迹鉴定的408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变量包括裁判文书数量与类型、申请鉴定事由、审判层级、法院层级与单位、鉴定机构、笔迹鉴定项目、笔迹鉴定意见结果、是否重新鉴定、法院采信情况、案件判决情况多个要素,较为全面的展示了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在案件诉讼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实践应用中出现的裁判文书表述、鉴定启动程序、鉴定人出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鉴定意见认证采信等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革优化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采用“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实践认知问卷”对我国8所司法鉴定机构99名文书鉴定人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发现,鉴定人充分认可《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对笔迹鉴定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意义,但对于鉴定意见的种类与分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还不够明确,对获得继续培训教育有较大需求。建议通过制定《笔迹鉴定技术规范指导意见》解释、说明相关技术难点,落实《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快面向鉴定人、办案人员的技术规范指导、应用、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技术规范影响力,充分发挥技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最后,笔迹鉴定标准实践与改革的调研分析。采取走访调研、电话采访、微信调研、委托调研等方式。调研提纲针对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共设计了35个问题,主要侧重了解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对现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司法鉴定标准、笔迹鉴定标准的主观评价以及优化改革的主流态度。为研究、完善我国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标准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建议。第四章,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基于实践中笔迹鉴定意见书在制作与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鉴定人开展鉴定工作,书写鉴定文书的具体情况,以《司法鉴定意见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基本情况、检验过程与分析说明、鉴定意见三个主要部分,提出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等相关研究与建议。首先,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将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分别与已经废止的司法部《文书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和公安部登记管理,同时制定并使用的公共安全行业鉴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案情概述表述规范,鉴定材料表述规范,委托要求表述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检材检验表述规范、样本检验表述规范、比较检验表述规范、综合评断表述规范、比对表的制作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最后,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参考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比较分析我国国家标准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对笔迹鉴定结果种类的不同划分以及区别和联系。结合我国对不同种类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针对现有技术标准鉴定意见分级偏主观,级别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缺乏足够的量化依据和客观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在鉴定意见种类判断依据的规定上应对鉴定人对鉴定种类的选择上加以一定的限制。在现行技术规范的表述标准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表述规范,并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第五章,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目前学术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主要集中于法律层面和程序层面,没有针对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具体研究成果和立法规定,导致法官在审查鉴定意见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从笔迹鉴定的技术标准、技术原理、技术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重点研究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第一,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从鉴定意见书的“基本情况”部分、“鉴定过程与分析说明”部分、“鉴定意见与附注”部分的提出质证要点。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从鉴定意见不予采信的情形、限制采信的情形(有条件采信)、证明力降低的情形,对完善、细化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提出相关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基于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仅具雏形且可塑性强的考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与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想,实施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管理为主,法院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以期进一步促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第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产生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有诸多因素,可以归纳为启动程序、鉴定材料、技术标准、重新鉴定等几方面原因。我国应尽快构建冲突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和选择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司法鉴定为诉讼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温金梅[6](2020)在《面向金融的手写签名认证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线上金融服务迅速发展,“金融风控”越来越被大众重视。在进行线上交易时,用户身份和意愿的真实性是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手写签名由于易采集、个体特异性、难伪造、不侵犯用户隐私等优势是目前接受度最高的身份认证方式。现有的签名认证的技术主要有静态签名认证和动态签名认证。本文基于现有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扩展和延伸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基于现有的签名认证方法,提出了动静结合的签名认证技术。由于单独使用动态或静态认证都会丢失部分签名信息。动静结合的技术在认证时能将签名的动态和静态信息都参与认证计算,提升了签名信息的利用率。本文实验证明,动静结合认证的认证率高于单独的动态或静态认证技术。第二,深入研究了静态签名认证技术,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提取签名图像特征,结合SVM对特征进行分类,采用TrAdaBoost算法增强分类器并实现了源域到目标域的迁移学习。使用TrAdaBoost算法避免了多重任务并行导致的认证模型复杂、模型参数多、训练时模型难以收敛等问题,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TrAdaBoost算法对于模型增强的有效性。第三,提出了基于坐标的多维极值动态时间规划方法M-CEDTW。基于签名的坐标序列获取其极值点序列、极值点序列对应的速度序列和时间序列,使用动态时间规划算法DTW对参考模板和待测签名的各序列分别匹配,并用动态权重法融合多维匹配距离,使用个性化阈值判定认证结果。最后,对本文提出的M-CEDTW方法和单维属性认证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证明M-CEDTW的认证性能优于单维度认证。第四,设计并实现了手写签名认证系统。系统包括两部分:用户签名认证的客户端Signature Verification App和签名认证模型管理系统(Signature Verification Model Manager System,SVMMS)。App具有签名信息注册、登录、向服务器端发送认证请求和接收响应等功能。SVMMS是基于Web的模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样本管理、模型管理、用户管理、存储管理、以及可视化五个功能模块。本文给出了算法过程和系统实现的关键部分设计的详细描述和图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系统的可用性。
周桂雪,艾攀枫,潘自勤[7](2019)在《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的静态笔迹特点研究——以Wacom Bamboo Slate CDS610S数位板为例》文中认为目的以wacom手写板为例,探究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笔迹的静态特征反映规律及鉴定条件。方法将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的静态笔迹与同步形成的纸笔签名笔迹特征进行比对,分析其特征反映规律。结果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笔迹在书写水平、字形、书体、字的倾斜方向、文字布局、文字写法、搭配比例特征方面未见明显变化,特征反映较稳定、准确;而笔压、运笔、笔痕、笔顺特征反映方面存在信息缺失或反映失真情况。结论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笔迹存在特征缺失、反映失真现象,主要集中在立体、运笔特征及微观层面特征的反映上;宏观二维层面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稳定;可以利用同一认定的思维方法对该类签名笔迹进行鉴定条件审查和进行人身同一认定。
姚舜[8](2019)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以练习摹仿笔迹鉴定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笔迹鉴定,是一门旨在解决存疑文书上的文字是否是当事人所写或存疑文字是何人所写的,属于司法鉴定领域内物证技术范畴下的科学鉴定项目。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作为一种新兴的笔迹鉴定项目,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现如今国内理论研究都尚且匮乏,且在实践操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都急需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从中国国内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在司法鉴定学科中是一门由于司法活动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学科。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其实质就是谈论如何在实际的鉴定中解决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于司法鉴定学科知识领域的扩充和实践领域的完善,更是对我国司法活动的技术支持。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客观上就是通过对电子捕获式签名进行鉴定以满足司法活动的需求的一种鉴定门类。要彻底的掌握这种新兴的笔迹鉴定的种类,其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掌握,一个是理论知识,另一个就是实践操作。相应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目标,就是为司法活动中案件争议点的解决提供客观且科学的意见。本文从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案例的探讨、实验的设计和总结几种研究方法出发,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理论分析开始,加之以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和总结,以期获得对该种新兴的签名笔迹鉴定较为完备的认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结果、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本文的导言部分,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的界定,随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进行了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并阐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罗列了本文的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点。笔者研究发现,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名称界定和概念界定在国内的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开宗明义,定义先行,只有在明晰了这种新兴的笔迹鉴定的内涵概念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在当今的司法鉴定学界甚至于法学界,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共识已然达成,那就是这一新兴签名笔迹急需大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研究成果已难以满足司法活动的需求,故需要从理论是实践两个方面深入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展开研究,以期实现司法鉴定对司法活动的持续支持。在理解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对其进行准确且清晰的定义。故笔者认为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指的就是有书写能力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通过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书写载体所书写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能反映其本人特有的书写动作习惯,且能够被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痕迹。本文的第一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在本部分中,笔者将会从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下定义为出发点,进一步比较其和传统意义上的笔迹鉴定的异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概述。主要的论述点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与司法活动的关系。其中的重点是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只有在明确了这种新兴的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后才能为后续进一步的探讨其实验与检验奠定扎实的基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是司法实践、侦查学活动等与法律相关的诉讼活动中泳衣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的技术性、科学性的调查方式,同时,其也是司法鉴定学科中、物证技术领域内、文书检验相关的专业型鉴定项目。多年以来,国外以及中国国内的各类经典学术着作和理论文章,都已经对笔迹鉴定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相当充分的阐述;同时,针对于笔迹鉴定实践的不同实际情况,如各类伪装笔迹的鉴定、左手伪装、随意伪装、自我临摹等,司法鉴定人也在不断的逐步摸索和探求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系统、具备相当可检验性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体系。尽管对于传统笔迹鉴定的理论体系已近乎于完全,而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的理论研究却显有涉及。故笔者认为,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的理论研究应从有关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和外延展开,明确分析其理论含义的基本范围边界,以期为其进一步的鉴定做出充分的理论准备。本文的第二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在本部分中,在确定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目标,如其可检验性与摹仿成分以及寻找相关规律的目标之后,展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研究,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出发真实探寻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整个流程。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基于其有理有据,所以说本章的实验实则是科学研究进程中对于“据”的研究。不论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所展开的鉴定,还是对单纯的电子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其对于鉴定人员的要求都是复合型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条道路”,即鉴定人员不仅仅需要熟知笔迹形态学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对分析、整理电子数据有所掌握。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特殊性和新兴性,其需要的更是复合型的鉴定人才。同时的,复合型的鉴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具备能够在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进行分析和检验后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鉴定结果的人。其实,鉴定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性意见,更需要根据客观事实来总结得出主观意见的能力,如单纯的对比书写的时间、速度和力度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以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各项指标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以期达成司法鉴定“证伪”的科学目标。本文的第三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结果。在本部分中,主要讨论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发现、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发现的相应解释以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传统的签名笔迹特征的比较。本章主要注重汇总和分析上一章节中实验部分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探讨,故本章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分析问题,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实验过程中所客观可得的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本文的第四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在本部分中,主要论述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所存在的方法论以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质量管理。笔迹鉴定质量管理是每个司法鉴定机构和每个专业的司法鉴定人员所必须引起重视的环节。正因为司法鉴定与司法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司法鉴定为司法活动中的事实认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所以说,把好质量监控这一关特别是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在保证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蓬勃发展的同时,遵循一定的规矩,从而使其发展道路更为稳定和通畅。本文的第五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在本部分中,主要对外部书写条件变化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伪装手段对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诸如书写工具变化的影响、书写姿势变化的影响以及左手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随意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研究,不应该只拘泥于当下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分析能力,而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一鉴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点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期。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过程,正因为其新颖性,故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部分。本文的论述,尝试从实践和理论同时出发以期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冰山一角展开探索。由于笔者的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这一庞大的课题还未能进行深入的挖掘,望学界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这一问题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从理论的提升为出发点,更好的指导司法鉴定实践。
刘力[9](2019)在《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离线手写签名认证是一种利用个人书写习惯中的特有规律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具有方便、可靠且易于被人们接受等特点,在司法、金融、商务以及政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离线手写签名认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由于真实签名与熟练伪造签名之间的差异较小以及训练样本库规模受限等难点,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针对熟练伪造签名与真实签名的认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度量融合的离线签名认证算法。具体而言,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签名图像的多区域特征提取,利用Siamese网络将特征提取与相似性度量相结合从而实现端到端的训练,提高了认证算法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签名图像预处理。针对签名图像中包含的背景噪声、角度倾斜、笔迹颜色以及签名位置和大小差异,本文对签名图像进行了预处理。预处理包括背景消除、倾斜矫正、笔画灰度归一化以及图像矩归一化。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签名特征提取算法。本文对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选择了DenseNet结构;通过结合SE-Net结构,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离线签名认证的特征提取网络。该特征提取网络充分利用了真伪签名之间的差异信息,并通过融合深层和浅层特征增强了特征的表达能力。3.基于Siamese网络的离线签名认证算法。本文构建了改进的Siamese网络,并通过将特征提取与相似性度量相结合,实现端到端的训练;针对熟练伪造签名与真实签名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签名中的笔画书写细节等,提出了基于区域度量融合的离线签名认证算法。该算法将签名图像划分为若干子区域、提取子区域特征,计算相似性度量之后,利用融合多个子区域的相似性度量实现签名认证,有效地提升了算法的性能。针对国际公开的GPDS数据集和CEDAR数据集,测试了算法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周桂雪,潘自勤[10](2018)在《数字手写签名的认证功能分析及应用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电子签名已在商务、政务、医疗、金融、教育、能源等各个行业获得广泛使用,当前电子签名的研发重点主要侧重于以密码学为基础的加密技术以及数字身份认证技术,真正用于实践的身份认证技术种类少,关注点单一,不能充分解决电子签名人真实身份的事后认证问题,因而不能充分、有效解决有关电子签名人身份确认的法庭争议。根据应用场景,在电子签名应用中恰当引入数字手写签名技术,有助于弥补当前电子签名中身份认证技术的不足。
二、电子签名与笔迹认证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签名与笔迹认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签名笔迹动态特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电子签名与电子签名笔迹概念辨析 |
1.1.1 电子签名 |
1.1.2 电子签名笔迹 |
1.1.3 电子签名与电子签名笔迹的关系 |
1.2 电子签名笔迹检验研究概述 |
1.2.1 签名笔迹的检验 |
1.2.2 电子签名笔迹的特征 |
1.2.3 电子签名笔迹检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设计与实施 |
2.1 实验思路 |
2.2 实验对象 |
2.3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3.1 电子签名设备与解析软件 |
2.3.2 数据分析软件 |
2.3.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样本采集 |
2.4.1 正常电子签名笔迹样本采集 |
2.4.2 摹仿电子签名笔迹样本采集 |
2.5 实验操作 |
2.5.1 动态特征的选取 |
2.5.2 动态特征原始数据的获取 |
2.5.3 动态特征的研究方法 |
2.6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2.6.1 描述性统计 |
2.6.2 假设检验 |
2.6.3 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分析 |
3 书写时长、平均速度、平均压力特征的研究 |
3.1 同一条件下同一人的特征稳定性研究 |
3.2 条件变化对特征的影响研究 |
3.2.1 书写时长特征 |
3.2.2 平均速度特征 |
3.2.3 平均压力特征 |
3.3 摹仿与摹本签名笔迹的特征对比研究 |
3.3.1 书写时长特征 |
3.3.2 平均速度特征 |
3.3.3 平均压力特征 |
3.4 实验小结 |
4 书写速度变化曲线特征的研究 |
4.1 同一条件下同一人的特征稳定性研究 |
4.2 条件变化对特征的影响研究 |
4.3 摹仿与摹本签名笔迹的特征对比研究 |
4.4 实验小结 |
5 书写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 |
5.1 同一条件下同一人的特征稳定性研究 |
5.1.1 分析过程展示 |
5.1.2 规律总结 |
5.2 条件变化对特征的影响研究 |
5.2.1 书写姿势对书写压力分布的影响 |
5.2.2 书写模式对书写压力分布的影响 |
5.3 摹仿与摹本签名笔迹的特征对比研究 |
5.3.1 套摹与摹本签名笔迹书写压力分布对比 |
5.3.2 临摹与摹本签名笔迹书写压力分布对比 |
5.4 实验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书写组相关数据统计图 |
附录B 部分志愿者签名笔迹书写压力分布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深度学习的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难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2 离线签名数据集与预处理算法 |
2.1 离线签名数据集 |
2.2 预处理算法 |
2.2.1 签名背景去除 |
2.2.2 灰度值归一化 |
2.2.3 签名居中表示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自适应区域分割的签名认证算法 |
3.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
3.1.1 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基本计算单元 |
3.1.2 参数优化算法 |
3.1.3 其他提升性能的技术 |
3.2 基于空间变换网络的分割网络 |
3.2.1 多头定位网络 |
3.2.2 分割变换 |
3.2.3 采样器 |
3.3 特征提取网络与距离度量 |
3.4 本章小结 |
4 改进的自适应区域分割签名认证算法 |
4.1 基于注意力循环比较器的比较网络 |
4.1.1 循环神经网络 |
4.1.2 注意力循环比较器 |
4.1.3 比较网络细节 |
4.2 自适应距离融合 |
4.3 平滑双间隔损失函数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设置 |
5.2 评价标准与实验细节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基于自适应区域分割的签名认证算法实验结果 |
5.3.2 改进的自适应区域分割签名认证算法实验结果 |
5.3.3 不同参数设置对比实验 |
5.3.4 分割结果可视化实验 |
5.4 与文献性能对比分析 |
5.4.1 同数据集训练测试实验性能对比 |
5.4.2 跨数据集训练测试实验性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内容总结 |
6.2 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手写认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离线手写认证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在线手写认证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多模态手写数据融合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 卷积神经网络 |
2.1.1 卷积层 |
2.1.2 激活层 |
2.1.3 池化层 |
2.1.4 全连接层 |
2.1.5 ResNet网络结构 |
2.2 数据增强技术 |
2.2.1 有监督的数据增强 |
2.2.2 无监督的数据增强 |
2.3 多模态融合方法 |
2.4 注意力机制 |
2.5 神经风格迁移 |
2.6 相关数据集 |
2.6.1 BiosecurID数据集 |
2.6.2 CIEHD数据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静态手写特征融合的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算法框架 |
3.2.1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3.2.2 多模态融合方案 |
3.2.3 损失函数 |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1 实验设置 |
3.3.2 性能评价指标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独立于内容的手写认证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算法框架 |
4.2.1 数据增强方案 |
4.2.2 风格注意力模块 |
4.2.3 损失函数构造 |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1 实验设置 |
4.3.2 性能评价指标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4)不同感应方式的书写设备对电子签名笔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实验设计 |
1.1.1 实验对象及实验内容 |
1.1.2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步骤 |
1.2.1 实验过程 |
1.2.2 分析笔迹特征 |
1.2.3 得出实验结果 |
2 检验与分析 |
2.1 书写风貌特征 |
2.2 布局特征 |
2.3 字体特征 |
2.4 字形特征 |
2.5 字的大小特征 |
2.6 字的结构、搭配比例特征 |
2.7 运笔特征 |
2.8 连笔特征 |
2.9 笔顺特征 |
2.1 0 写法特征 |
2.1 1 笔痕特征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布局特征改变 |
3.2 字形改变 |
3.3 搭配位置及比例改变 |
3.4 运笔特征改变 |
3.5 连笔特征改变 |
4 结语 |
(5)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标准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问题的创新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内涵与外延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属性与功能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分类与表述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比较与评析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与起源:古代笔迹鉴定的最初探索 |
二、变化与演进:近代笔迹鉴定的逐步转型 |
三、进步与繁荣:现代笔迹鉴定的高速发展 |
四、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优势比较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理论基础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质疑困惑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探讨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理性把握 |
第四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 |
一、证据材料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评判 |
第二章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内涵 |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界定 |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特性 |
四、笔迹鉴定标准的作用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 |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 |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 |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 |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 |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 |
四、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 |
第四节 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保障基础 |
一、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
二、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 |
三、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 |
四、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采取动态修正模式 |
第三章 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 |
一、文书研判:笔迹鉴定文书表述规范之现状 |
二、理性剖视: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问题 |
三、改革进路: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完善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样本概述 |
二、统计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二、结果与讨论 |
三、结论 |
第四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改革的调研分析 |
一、调研情况概述 |
二、现行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情况分析 |
三、优化统一笔迹鉴定标准调研分析 |
第四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 |
一、国家标准 |
二、行业标准 |
三、比较评析 |
第二节 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案情概述表述规范 |
二、鉴定材料表述规范 |
三、委托要求表述规范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检材检验表述规范 |
二、样本检验表述规范 |
三、比较检验表述规范 |
四、综合评断表述规范 |
五、比对表的制作规范 |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 |
一、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 |
二、笔迹鉴定结果的依据 |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
第五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 |
一、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标准研究 |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 |
一、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 |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认证标准研究 |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
一、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现状 |
二、现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三、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探讨 |
第四节 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 |
一、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
二、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产生原因 |
三、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 |
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选择机制 |
结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面向金融的手写签名认证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手写签名认证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静态手写签名认证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动态手写签名认证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内容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 |
2.1 静态手写签名认证方法 |
2.1.1 图像的常见特征及提取方法 |
2.1.2 分类器的选择 |
2.2 动态手写签名认证方法研究 |
2.2.1 隐马尔可夫模型 |
2.2.2 基于DTW的动态签名认证模型 |
2.2.3 现存方法的分析及比较 |
2.3 签名认证算法的性能评估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态手写签名认证研究 |
3.1 总体技术路线 |
3.2 自建手写签名数据集 |
3.2.1 线下签名图像采集 |
3.2.2 线下签名图像预处理 |
3.2.3 移动设备签名图像的采集 |
3.2.4 移动设备签名图像的预处理 |
3.3 样本特征提取模型设计 |
3.3.1 优化策略 |
3.3.2 模型结构 |
3.4 分类模型设计 |
3.4.1 分类器及参数优化 |
3.4.2 基于Tr Ada Boost的迁移增强模型 |
3.5 深度卷积网络结合SVM分类 |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1 实验环境 |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手写签名认证研究 |
4.1 总体技术路线 |
4.2 动态签名数据采集 |
4.3 动态签名数据预处理 |
4.4 基于极值点的多维属性融合认证 |
4.4.1 获取签名坐标的极值点序列 |
4.4.2 获取极值点对应的时间序列 |
4.4.3 获取极值点对应的速度序列 |
4.4.4 各属性权重及阈值设定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手写签名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架构设计 |
5.2 服务器端设计 |
5.2.1 模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5.2.2 模型管理系统设计 |
5.2.3 模型管理系统实现 |
5.3 应用端设计 |
5.3.1 开发及测试环境 |
5.3.2 移动端需求分析 |
5.3.3 移动端功能实现 |
5.3.4 移动端页面设计及展示 |
5.4 动静结合的签名认证模式 |
5.5 系统认证测试 |
5.5.1 测试环境 |
5.5.2 测定判定阈值 |
5.5.3 系统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的静态笔迹特点研究——以Wacom Bamboo Slate CDS610S数位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式手写板成字原理 |
2 仪器与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收集样本 |
2.2.2 观察与统计 |
3 结果 |
4 电磁式手写板签名笔迹特征反映规律分析 |
4.1 数字笔迹质量受导出格式影响 |
4.2 宏观二维层面空间位置、形态特征反映稳定 |
4.3 立体、动态特征反映缺失 |
4.4 笔画细微特征反映变化多 |
4.4.1 笔画宽度“钝化”现象明显 |
4.4.2 起收笔部位及点状笔画易变化 |
4.4.3 连笔特征变化明显 |
5 结论 |
(8)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以练习摹仿笔迹鉴定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四、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及外延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外延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形成中的要素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方式 |
第三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意义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间的互动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对司法活动意义 |
第二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目标 |
一、确定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可检验性 |
二、识别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中的摹仿成分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设计 |
一、实验器材 |
二、样本提取 |
三、实验目标 |
第三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过程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之分别检验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之比较检验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之综合评断 |
第三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记的鉴定结果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发现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书写时间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书写压力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书写速度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解释 |
一、基于书写时间的解释 |
二、基于书写压力的解释 |
三、基于书写速度的解释 |
第三节 本实验目前的困境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一、现阶段实验的困境 |
二、实验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 |
第一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方法论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辩证关系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方法论的运用 |
第二节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质量管理 |
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受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
二、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实施环节的质量管理 |
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质量管理 |
第五章 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 |
第一节 外部书写条件变化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 |
一、书写工具变化的影响 |
二、书写姿势的变化 |
第二节 不同伪装手段对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 |
一、左手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 |
二、随意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重点及难点 |
1.4 离线签名数据库 |
1.5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预处理算法 |
2.1 背景消除 |
2.2 倾斜矫正 |
2.3 笔画灰度归一化 |
2.4 图像矩归一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签名特征提取算法 |
3.1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3.1.1 卷积层 |
3.1.2 池化层 |
3.1.3 参数优化 |
3.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及其特点 |
3.2.1 AlexNet结构 |
3.2.2 VGG网络结构 |
3.2.3 ResNet结构 |
3.2.4 DenseNet结构 |
3.3 离线签名特征提取网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iamese网络的离线签名认证算法 |
4.1 Siamese网络签名认证算法 |
4.1.1 特征度量方法 |
4.1.2 网络参数优化 |
4.2 改进的Siamese网络签名认证算法 |
4.2.1 SE-Block结构 |
4.2.2 多层特征融合 |
4.2.3 空间金字塔池化 |
4.2.4 区域度量融合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实现细节及评价标准 |
4.3.2 不同特征提取网络结构的实验结果 |
4.3.3 不同特征度量方法的实验结果 |
4.3.4 改进的Siamese网络实验结果 |
4.3.5 性能比较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数字手写签名的认证功能分析及应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手写签名相关概念解析 |
1.1 在线签名与离线签名 |
1.2 数字手写签名称谓解析 |
1.2.1 数字手写签名的国内相关称谓 |
1.2.2 数字手写签名的国外相关称谓 |
1.2.3 数字手写签名称谓厘定 |
2 数字手写签名的认证功能分析 |
2.1 数字手写签名的信息采集功能选择 |
2.2 数字手写签名的身份认证功能分析 |
2.3 数字手写签名的意愿认证功能分析 |
3 数字手写签名的应用建议 |
3.1 数字手写签名与数字签名联用加强认证可靠性 |
3.2 数字手写签名与其他生物技术联用增强身份认证效能 |
3.3 关注采集设备采集参数的种类和质量 |
3.4 完善法庭证明方法 |
四、电子签名与笔迹认证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签名笔迹动态特征的实验研究[D]. 黄飞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D]. 鲁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手写认证方法研究[D]. 姬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不同感应方式的书写设备对电子签名笔迹的影响研究[J]. 涂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5]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D]. 王连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面向金融的手写签名认证技术研究与应用[D]. 温金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电磁式手写板数字签名的静态笔迹特点研究——以Wacom Bamboo Slate CDS610S数位板为例[J]. 周桂雪,艾攀枫,潘自勤. 中国司法鉴定, 2019(05)
- [8]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以练习摹仿笔迹鉴定为视角[D]. 姚舜.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9]离线手写签名认证算法研究[D]. 刘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数字手写签名的认证功能分析及应用建议[J]. 周桂雪,潘自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