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房切除患者对乳房重建态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危兴邦[2](2021)在《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早期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2012-2020年共9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治的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数种不同乳房重建方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探讨各类影响因素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指导更多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重建手术的开展。方法:对2012-2020年共9年间在我科进行的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假体及自体重建的71例病人进行研究,查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问卷及门诊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满意度评分,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因素。根据设定的排除与纳入标准剔除失访病例7例,最终纳入6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与植入物乳房重建各亚组非参数检验,年龄与BMI在手术方式选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体皮瓣行乳房重建手术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长。乳房重建术后早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方式、BMI≥27、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即刻乳房重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是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满意度调查中,BMI、保留NAC、并发症与一般满意度具有相关性。手术方式、保留NAC与形体满意度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保留NAC是一般满意度和独立满意度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方式是形体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乳房切除术后即刻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相较于植入物乳房重建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并发症并非患者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患者形体满意度优于植入物乳房重建患者。3.保留NAC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提高乳房重建患者满意度。
雎琪玉[3](2021)在《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现状,探讨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决策支持工具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在山东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人口学和疾病特征资料)、癌症患者参与治疗护理问卷、决策后悔量表、决策冲突量表、全面健康素养测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决策准备量表。使用SPSS 25.0和PROCESS 3.3插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多元线性回归、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等。结果1.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程度得分为1.87±0.57,参与态度得分为1.34±0.38,68.0%的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程度低,69.7%的乳腺癌患者参与态度积极,参与治疗决策程度与参与态度存在差异(t=-18.172,P<0.001);乳腺癌患者决策后悔的百分制得分为24.98±13.14。2.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参与程度在不同治疗方式(P=0.001)、是否转移(P=0.011)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患者决策后悔在癌症确诊时间(P=0.039)、不同治疗方式(P=0.016)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乳腺癌患者决策冲突百分制得分为30.11±20.97,55.8%的乳腺癌患者存在决策困境,36.7%的患者存在延迟决策;乳腺癌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为24.80±4.54;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45.66±6.15;乳腺癌患者决策自我效能百分制得分为65.46±27.51;乳腺癌患者决策准备百分制得分为49.50±31.47,60.9%患者治疗决策准备不足。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参与态度与参与治疗决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02,P<0.001),与决策后悔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r=0.093,P>0.05);乳腺癌患者决策冲突与参与程度和决策后悔均呈正相关关系(r=0.632,P<0.001;r=0.453,P<0.001);乳腺癌患者健康素养与参与程度和决策后悔均呈负相关关系(r=-0.307,P<0.001;r=-0.278<0.001);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与参与程度和决策后悔均呈负相关关系(r=-0.336,P<0.001;r=-0.236,P<0.001);乳腺癌患者决策自我效能与参与程度和决策后悔均呈负相关关系(r=-0.480,P<0.001;r=-0.417,P<0.001);乳腺癌患者决策准备与参与程度和决策后悔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4,P<0.001;r=-0.511,P<0.001)。5.采用温忠麟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以决策冲突为因变量,控制人口学和疾病特征变量,以参与态度、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决策自我效能、决策准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与态度(β=0.12,P<0.05)、决策自我效能(β=-0.199,P<0.05)和决策准备(β=-0.313,P<0.001)对决策冲突有预测作用。以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程度为因变量,控制人口学和疾病特征变量,将参与态度、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决策自我效能、决策准备作为自变量,决策冲突作为中介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参与态度、决策准备、决策冲突对参与治疗决策程度有直接预测作用(β=0.364,β=-0.230,β=0.382,均P<0.001);参与态度、决策自我效能、决策准备通过决策冲突对参与治疗决策程度有间接预测作用,间接效应分别为0.046,-0.076,-0.120。Bootstrap结果显示,决策冲突的中介作用显着,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01,0.091),(-0.143,-0.016),(-0.190,-0.059),均不包括 0。以乳腺癌患者决策后悔为因变量,控制人口学和疾病特征变量,将参与态度、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决策自我效能、决策准备作为自变量,决策冲突作为中介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决策冲突、决策准备对决策后悔有直接预测作用(β=0.249,β=-0.316,均P<0.001);决策准备通过决策冲突对决策后悔有间接的预测作用,间接效应为-0.078。Bootstrap结果显示,决策冲突在决策准备与决策后悔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95%置信区间为(-0.151,-0.022),不包括 0。结论1.乳腺癌患者参与态度积极,但参与治疗决策程度较低,参与程度与参与态度不一致。2.乳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后悔程度较低,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对治疗决策较满意。3.乳腺癌患者参与态度、决策冲突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程度;决策准备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程度;患者参与态度可以通过决策冲突间接正向预测参与程度;患者决策自我效能和决策准备可以通过决策冲突间接负向预测参与治疗决策的程度。4.乳腺癌患者决策冲突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决策后悔;决策准备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患者的决策后悔,也可以通过决策冲突间接负向预测决策后悔。
周鹏[4](202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影响选择保乳手术的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新辅助化疗实现保乳手术,可以满足乳腺癌患者治疗疾病和追求生命质量的双重需求。但仍有部分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选择行乳房切除术。因此,本研究分析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优化手术方式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乳腺癌,并经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的2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特点修订而成(见附表1)。调查人员由本课题组医务人员组成,在问卷填写前,使用统一的解释语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及填写要求,征得患者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所有量表均在填写完成后统一编号收回。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分类资料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将可能影响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χ2=9.611,P=0.002)、分期(χ2=11.062,P=0.001)、癌症家族史(χ2=6.894,P=0.009)、分子分型(χ2=6.894,P=0.009)、新辅助化疗疗效(χ2=17.088,P<0.001)、外科医生的建议(χ2=16.587,P<0.001)、化疗不良反应(χ2=2.030,P=0.042)以及手术并发症(χ2=13.793,P=0.003)是影响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外科医生的建议是影响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独立因素。新辅助化疗疗效越好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越大,疗效为CR的患者相对于疗效为SD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8.697倍(OR=8.697,95%CI 1.82-41.569,P=0.007),疗效为PR的患者相对于疗效为SD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7.215倍(OR=7.215,95%CI1.567-33.218,P=0.011)。外科医生建议患者保乳的程度越重,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越大,外科医生强烈建议保乳的患者相对于外科医生不推荐保乳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5.034倍(OR=5.034,95%CI1.554-16.308,P=0.007),外科医生建议保乳程度为“一般”的患者相对于外科医生不推荐保乳的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是4.359倍(OR=4.359,95%CI 1.38-13.765,P=0.012)。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决策的过程,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新辅助疗效以及乳腺专科医生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对优化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手术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引导,共同作出最优选择。
郭秋怡[5](2021)在《即刻与延期乳房重建术后BREAST-Q评分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不同乳腺癌患者在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的并发症上存在着差异,这也往往是患者满意度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对乳房重建术后患者报告结局研究,有助于传递乳房肿瘤整形手术最佳方法的证据,指导进一步的临床决策。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前瞻性乳房重建手术的队列,观察和评价患者术后的结局指标,比较不同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报告结局(BREAST-Q)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乳腺中心的乳腺癌患者接受乳房重建手术共102例,符合入组标准并发放BREAST-Q调查问卷共74份,最终回收问卷共52份,应答率为70.2%。患者行乳房重建术后3个月有并发症者有11人(21.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伤口延迟愈合,共6例(11.50%);其次为皮下积液,共3例(5.77%)。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BMI分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偏瘦组和体重正常组(p=0.100)、偏瘦组和超重组之间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之间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比较不同重建手术时机的BREAST-Q评分是否有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即刻重建组和延期重建组的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躯体健康-胸壁、信息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医疗团队满意度的对比p值分别为0.265、0.154、0.390、0.730、0.182、0.16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刻重建组和延期重建组的乳房满意度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34)。探究该乳腺中心的乳房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社会心理健康评分(p=0.013)、信息满意度评分(p=0.033)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结果显示,≤30岁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比31-40岁患者更高(p=0.012),且其信息满意度也比31-40岁患者(p=0.016)和≥41岁患者更高(p=0.014)。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无乳头乳晕复合体组医疗团队满意度评分比有乳头乳晕好复合体组高(p=0.026)。结论:本中心的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手术以植入物乳房重建为主,自体重建比重较小。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超重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对于手术时机选择,我们更倾向于延期乳房重建,因为延期重建的乳房满意度比即刻重建更高。我们建议加强对30岁以上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及疾病相关信息普及。
许煜胜[6](2021)在《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术后一步法乳房重建和二步法乳房重建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总结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操作流程规范及常见并发症,并比较一步法和二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重建的成本效益以及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今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经验。方法:对在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本科室行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假体重建(一步法)和延期-即刻组织扩张器植入重建(二步法)的63名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植入物乳房重建相关临床病历资料,对比分析不同重建方式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总体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电话随访及到院随访等方式调查患者对重建术后乳房外形美容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不同重建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的63例患者均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植入组织扩张器或假体。一步法假体重建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二步法重建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34);一步法假体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30);二步法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所有植入物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已完成扩张器-假体置换的二步法重建组,住院总花费(51195.37±5088.11)元与住院总天数(21.90±2.90)天,明显高于一步法假体重建组(40098.76±5862.45)元与(11.53±3.10)天,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P<0.05);即刻一步法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的优良满意度78.95%对比所有二步法重建患者的77.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但是采用NSM方式的植入物乳房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的优良满意度86.49%对比采用SSM方式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1.在即刻植入物乳房重建中,一步法假体乳房重建对比二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以及NSM方式对比SSM方式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上没有差异,患者对一步法假体重建与二步法重建的乳房外形满意度相似。2.二步法乳房植入物重建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明显高于一步法假体乳房重建,在相似的乳房外形满意度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经济负担。3.患者对NSM方式重建的优良满意度明显高于SSM方式,提示乳房美学单元NAC的保留,对于提高患者对重建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王全兰[7](2021)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韧性潜在类别与身体意象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潜在剖面分析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类别,并分析患者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与身体意象的关系,为后期制定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的个体化心理韧性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韧性和身体意象水平,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使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的305名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行设计)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疾病资料,心理韧性量表(14 items Resiliency Scale,RS-14)测量患者的心理韧性,脱发困扰量表(Chemotherapy Induced Alopecia Distress Scale,CADS)和乳腺癌体像问卷(Body Image after Breast Cancer Questionnaire,BIBCQ)测量患者的身体意象。使用Epi 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Mplus 7.0进行心理韧性的潜在剖面分析,SPSS 21.0进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结果(1)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得分为(71.07±10.82)分,脱发困扰得分为(13.55±8.75)分,体像水平得分为(149.78±24.62)分。(2)除脱发困扰量表的生理维度外,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与脱发困扰及其情感方面维度、日常活动维度、人际关系维度(r=-0.559、-0.665、-0.408、-0.368,P<0.001)和体像水平及其疾病易感维度、身体羞耻维度、功能受限维度、身体关注维度、透视维度、患臂关注维度(r=-0.691、-0.633、-0.197、-0.696、-0.554、-0.658、-0.419,P<0.001)均呈负相关。(3)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C1“低韧性-消极应对”组(18.9%),C2“中韧性-正性调节”组(46.9%),C3“高韧性-积极接纳”组(34.2%)。(4)乳腺癌患者的年龄(F=9.866,P<0.01)、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医疗保险、家庭月收入和居住地(x2=9.866,58.347,58.741,27.281,33.461,P<0.01)在心理韧性的3个类别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除患臂关注、透视维度、人际关系与生理方面四个维度的得分在“中韧性-正性调节”组和“高韧性-积极接纳”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患者的体像及其身体关注维度、疾病易感维度、身体羞耻维度、功能受限维度与脱发困扰及其情感方面维度、日常活动维度在3个心理韧性潜在类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913,103.667,100.293,77.94,108.166,89.583,120.025,39.778,P均<0.05)。(6)不同心理韧性类别之间的心理韧性量表总得分具有重合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身体意象处于低水平,患者的心理韧性分为3个具有不同特征的潜在类别且不同类别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身体意象水平,“低韧性-消极应对”组身体意象水平最低,身体意象困扰最重;“中韧性-正性调节”组次之,“高韧性-积极接纳”组较轻。医护人员应关注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低、离职、经济能力较差和居住地较偏远的乳腺癌患者,且应根据患者心理韧性类别的特异性特征制定更具针对性和个体性的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患者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进而促进患者身体意象水平的提升。
王全兰,李惠萍,杨娅娟,张婷,陈娟娟,吴丹燕[8](2021)在《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相关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的概念、测评工具及目前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提出测评工具的相关不足与思考,旨在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测评工具提供参考,并为开发适合我国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测评工具提供借鉴。
李妙[9](2020)在《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认知、态度、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医疗保险类型、种族/民族)、临床因素(癌症分期、是否接受放射治疗、生命质量、乳房切除类型)、患者缺乏乳房重建知识(乳房重建意识薄弱、术前教育不足),对策主要包括规范普及乳房重建多层次教育,树立患者对乳房重建的正确认识,加强社会支持,制定促进乳房重建相关政策,旨在促进我国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知信行研究提供依据。
彭翠娥,李赞,毛煌兴,王萪达,吕春柳,周波,伍鹏,陈小兵,王青霞,许安吉[10](2020)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体像困扰现状及生活质量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的体像困扰现状、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体像困扰现状、术后生活质量,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体像自评水平较高,乳房重建患者满意度较高。患者的体型与术后的社交活动、性活动、角色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性乐趣与性行为、未来看法与社交活动、系统疗法副作用与行为和心理均显着相关(P<0.05)。本组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体像自评水平和生活质量较理想,应密切关注其术后情况,给予积极指导。
二、乳房切除患者对乳房重建态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房切除患者对乳房重建态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早期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及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病例临床资料 |
3.1.1 纳入病例一般资料 |
3.1.2 纳入病例并发症状况 |
3.2 不同手术方式的研究结果 |
3.2.1 自体皮瓣与植入物乳房重建的比较 |
3.2.2 背阔肌皮瓣与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的比较 |
3.2.3 假体与扩张器乳房重建的比较 |
3.3 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并发症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
3.3.2 并发症发生率多因素分析 |
3.4 满意度调查 |
3.4.1 满意度单因素分析 |
3.4.2 满意度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3)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患者参与治疗决策 |
2.1.1 患者参与治疗诀策相关概念 |
2.1.2 患者参与治疗诀策测量工具 |
2.1.3 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现状 |
2.2 决策后悔 |
2.3 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影响因素 |
2.3.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2.3.2 疾病特征因素 |
2.3.3 决策需求因素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伦理审查 |
3.4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3.5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乳腺癌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和疾病特征 |
4.2 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与决策后悔现状 |
4.2.1 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现状 |
4.2.2 乳腺癌患者决策后悔现状 |
4.3 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3.1 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在人口学和疾病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
4.3.2 患者决策后悔在人口学和疾病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
4.4 乳腺癌患者决策需求因素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4.1 参与态度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4.2 决策冲突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4.3 健康素养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4.4 社会支持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4.5 决策自我效能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4.6 决策准备与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关系 |
4.5 乳腺癌患者决策需求因素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4.5.1 患者决策需求因素对参与治疗决策的预测 |
4.5.2 患者决策需求因素对决策后悔的预测 |
第五章 讨论 |
5.1 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现状分析 |
5.1.1 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现状分析 |
5.1.2 乳腺癌患者决策后悔的现状分析 |
5.2 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
5.2.1 人口学和疾病特征对参与治疗决策的影响 |
5.2.2 人口学和疾病特征对决策后悔的影响 |
5.3 乳腺癌患者决策需求因素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作用分析 |
5.3.1 参与态度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5.3.2 决策冲突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5.3.3 健康素养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5.3.4 社会支持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5.3.5 决策自我效能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5.3.6 决策准备对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预测 |
5.4 乳腺癌患者决策冲突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影响选择保乳手术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新辅助化疗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乳腺手术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即刻与延期乳房重建术后BREAST-Q评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调查工具 |
3.临床信息收集 |
4.观察结局指标 |
5.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1.人口统计学及临床样本描述 |
2.术后并发症 |
3.患者报告结局 BREAST-Q 评分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BREAST-Q量表在乳房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常用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结果 |
2.1 患者资料统计结果 |
2.2 乳房重建成本效益 |
2.3 乳房重建效果评价 |
2.4 典型病例 |
讨论 |
3.1 结果的分析总结 |
3.2 乳房重建的临床应用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韧性潜在类别与身体意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特定心理问题 |
1.2 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的研究概述 |
1.3 心理韧性与身体意象的关系 |
1.4 方法学依据 |
1.5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1.7 操作性定义 |
1.8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数据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乳腺癌患者社会人口学信息与疾病资料分析 |
3.2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和身体意象得分情况 |
3.3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与身体意象的关系 |
3.4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潜在剖面分析 |
3.5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特点及命名 |
3.6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潜在类别在社会人口学信息和疾病资料上的分布差异 |
3.7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潜在类别与身体意象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韧性和身体意象的水平 |
4.2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 |
4.3 不同心理韧性类别的患者在社会人口学特征存在差异 |
4.4 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类别与身体意象的关系 |
5 结论 |
6 创新之处 |
7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题使用量表 |
附录2 伦理批准 |
附录3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相关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身体意象的概念 |
2 测量工具 |
2.1 乳腺癌患者特异性身体意象评估量表 |
2.1.1 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量表(The Body Image after Breast Cancer Questionnaire,BIBCQ) |
2.1.2 乳房治疗影响量表(Breast-Impact of Treatment Scale,BITS) |
2.1.3 身体意象与关系量表(Body Image and Relationships Scale,BIRS) |
2.1.4 性适应和身体意象量表(Sexual Adjustment and Body Image Scale,SABIS) |
2.1.5 乳腺癌患者体像自评问卷(Body Image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Breast Cancer,BISQ-BC) |
2.1.6 新身体意象量表(New Body Image Scale) |
2.2 乳腺癌患者非特异性身体意象评估量表 |
2.2.1 身体意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 |
2.2.2 乳房整形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BREAST-Questionnaire,BREAST-Q) |
2.3 乳房重建/再造术后身体意象评估量表 |
2.3.1 乳房再造满意度问卷(Breast Reconstruction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BRECON-31) |
2.3.2 修订后外观模式清单(Appearance Schemas Inventory-Revised,ASI-R) |
3 小结 |
(9)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知信行现状 |
2 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影响因素 |
2.1 人口统计学因素 |
2.1.1 年龄和居住地 |
2.1.2 文化程度和职业情况 |
2.1.3 婚姻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 |
2.1.4 保险和种族/民族 |
2.2 临床因素 |
2.2.1 癌症分期和是否接受放射治疗 |
2.2.2 乳房切除类型和生命质量 |
2.3 乳房重建相关知识缺乏 |
2.3.1 乳房重建意识薄弱 |
2.3.2 乳房重建术前教育不足 |
3 提升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对策 |
3.1 规范普及乳房重建相关知识 |
3.2 加强社会支持 |
3.3 制定促进乳房重建相关政策,加强组织支持力度 |
4 小结 |
(10)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体像困扰现状及生活质量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评价工具 |
1.2.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本组患者体像困扰现状调查 |
2.3 本组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
2.4 本组患者体像现状与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乳房重建后对体像影响 |
3.2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对生活质量影响 |
四、乳房切除患者对乳房重建态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早期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危兴邦. 南昌大学, 2021(01)
- [3]乳腺癌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和决策后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雎琪玉. 山东大学, 2021(09)
- [4]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影响选择保乳手术的因素分析[D]. 周鹏.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即刻与延期乳房重建术后BREAST-Q评分比较[D]. 郭秋怡. 汕头大学, 2021
- [6]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D]. 许煜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7]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韧性潜在类别与身体意象的关系[D]. 王全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相关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J]. 王全兰,李惠萍,杨娅娟,张婷,陈娟娟,吴丹燕. 中国护理管理, 2021(01)
- [9]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研究进展[J]. 李妙.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12)
- [10]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体像困扰现状及生活质量情况调查[J]. 彭翠娥,李赞,毛煌兴,王萪达,吕春柳,周波,伍鹏,陈小兵,王青霞,许安吉. 齐鲁护理杂志,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