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早期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蔡志威[1](2019)在《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郑州市3家医院2013-2017年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脊髓损伤发病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优化社会医疗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郑州市3家三甲医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调查并记录的变量包括:医院名称、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基础病、致伤原因、脊髓损伤平面、ASIA评分、损伤严重程度、住院日期、住院天数、治疗方式、SLIC/TLICS评分、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合并损伤、并发症、出院后是否康复,死亡人数及死因等。纳入标准:1.符合创伤性脊髓损伤诊断标准;2.损伤时年龄在15岁及以上;3.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病历资料由两名研究人员与第三方流行病学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收集,严格核对资料无误后录入EXCEL登记表,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统计TSCI患者病例资料2471例。其中,农村与城市患者比例为3.9:1。男性患者为1845例(74.7%),女性患者为626例(25.3%),男女比例为2.9:1。平均年龄为49.2±14.2岁。职业中最多的为农民与工人,占比分别为42.0%、25.1%。致伤原因主要为跌倒(35.5%),其次为高坠(32.0%)和交通事故(22.1%)。在脊髓损伤节段中,颈髓损伤患者最多(1574例),占比为63.7%,其次为胸髓522例(21.1%)。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最多见的是ASIA D级(39.1%)、其次为ASIAA级(37.9%)、ASIA C级(13.4%)和ASIA B级(9.6%)。损伤严重程度中最多见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37.2%)。77.3%的患者伴有其它合并伤,以椎体骨折最多见,占比为69.9%,其次为胸部损伤(18.3%)。22.1%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15.3%)及泌尿系统疾病(7.8%)。在本次调查研究中,1918名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占比为77.6%,573名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占比为23.2%。平均住院天数为25.0±30.4天。在骨科住院期间有29例患者死亡,其中23例因颈髓损伤导致呼吸衰竭死亡、4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2例为心脏骤停致死。【结论】目前,我国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较少。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跌倒、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是脊髓损伤主要致伤原因。年龄、职业、致伤原因等对脊髓损伤部位、ASIA评分、损伤程度、合并伤和并发症有一定影响。青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中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坠,老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跌倒。呼吸系统疾病是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出院后直接转康复科治疗患者所占比例较少。本研究可为调整郑州地区脊髓损伤防治措施、优化社会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以便更好的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及进一步规范脊髓损伤诊疗体系。
刘鹏[2](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刘振华[3](2010)在《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例系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二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11医院骨科的住院患者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和病例排除标准,选择46例48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3例25处骨折,给予改良支具治疗;对照组23例23处骨折,给与一般支具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伤部位、病程、椎体压缩率、矢状位指数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行牵引过伸按压法复位,之后给予相应支具外固定;均给予药物治疗,并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应用五点支撑、三点支撑及四点支撑过伸锻炼,后期用俯卧位飞燕点水法。所有病例于治疗前、手法复位后及支具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查胸腰椎侧位X光片,观察伤椎的复位率、矢状位指数;3个月后行疼痛评价、综合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统计,完成对预定观察指标.资料的收集。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种疗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比较两种疗法的优缺点,最后作出分析和结论。结果:临床观察中两组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法复位后椎体复位率、矢状位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改良支具治疗后椎体复位率、矢状位指数、疼痛评价、治疗显效率方面较一般支具治疗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支具设计合理,易于操作,在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中,固定牢靠,疗效肯定。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相比改良前支具治疗能更好的恢复椎体高度。②改良支具治疗能更好的矫正后凸畸形。③改良支具治疗能更好的减轻腰背部后遗疼痛。④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谭振华[4](2007)在《ALP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制一种能达到有效椎管减压、生物学固定的经椎弓根的矫形固定器,为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提供一种可靠的固定融合器械及手术操作程序。方法:应用ALPF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76例,先将脱位椎体复位,分别在伤椎的上下椎弓根上常规植入椎弓根钉,将内外自锁螺帽及其钉杆角弧形自锁块安装在杆上,将内侧螺帽向外推进使椎体高度逐渐恢复正常。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矫正、椎管狭窄的改善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ALPF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术后x线片示脱位椎体全部复位,对术前和术后最后随访的x线,进行了椎体前缘的丢失率、Cobb角的测量,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均有高度显着性(P≤0.001)。结论:ALPF可以使椎体复位满意,解决了钉杆角的松动问题,钉杆连接处采用增强设计,达到了设计要求,该器械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物理特性,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赵宏普[5](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福江,高志国,由肖瑜[6](2004)在《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2月-2003年9月的脊柱结核合并截瘫者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龄6-72岁,平均43.3岁。发病部位颈椎3例,颈胸段1例,胸椎31例,胸腰段8例,上腰段1例。截瘫指数4以上者16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或侧前方减压,42例截瘫完全恢复,2例不全恢复。结论:前方、侧前方减压手术可获得很好的手术视野,能干净的清除结核物质,彻底切除骨突,脊髓减压充分,是脊柱结核截瘫手术的理想方法。
柳天贵,任桂英,杜平,王铁军,裴秀云,胡贞[7](1997)在《鲁格氏棒在脊柱骨折并截瘫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格氏棒在脊柱骨折并截瘫手术中的应用柳天贵任桂英杜平王铁军裴秀云胡贞黑龙江省甘南县人民医院(162100)关键词脊柱骨折;并发症;手术学截瘫是脊柱损伤、骨折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应及时解除致瘫原因,使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的截瘫患者得以恢复。我院于1989年...
方小飞[8](1994)在《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方小飞脊柱骨折与脱位为骨科常见创伤之一,其中胸腰椎骨折占大多数。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包括椎体严重的爆裂性骨折,椎体压缩超过1/2,屈曲旋转及平移剪力所致的骨折脱位。且易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致残率高。为骨科治疗的...
方小飞[9](1994)在《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国内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国内治疗进展安徽省无为县人民医院(238300)方小飞随着CT的广泛应用,脊柱三维学说的建立,对脊拄骨折与脱位易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对胸腰椎骨折及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作一简述。1.胸腰椎骨折的...
王艺澎[10](2021)在《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策略有开放后路的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及微创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能够提供良好的复位及足够的强度,然而会损失更多的运动节段。短节段固定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但是远期出现断钉断棒及矫正丢失的可能性大。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弥补了单纯短节段固定的缺点,研究表明伤椎置钉不仅能够提供与长节段固定相似的复位效果与强度,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运动节段。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经皮及经Wiltse入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的优点,但微创技术的早期复位效果不理想。在微创技术基础上结合伤椎置钉,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了更大的创伤。目前,有关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大多数为传统的成对meta分析,以经皮对比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对比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及经Wiltse入路对比短节段固定这三组对比为主,但这些meta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目前仍未能得出具体哪一种手术技术的临床综合效果最好。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种不同的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间接得出经皮与经Wiltse入路两种微创技术的对比结果,同时能在几种不同的手术技术的比较中得出临床效果最优的技术。研究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Wanfang、CNKI、VIP数据库,检索随机对照试验与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软件、Stata软件等进行网状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52篇文献,总计3392例患者,比较了6种手术技术,包括单纯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皮短节段固定、经皮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末次随访VAS评分。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VAS评分的比较中,效果最好;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技术手术用时最短,而经皮短节段固定技术在术中失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中效果最好。研究结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的矫正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上效果明显,并且在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维持也有出色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疼痛缓解好的优点;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技术手术用时最少,而经皮短节段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更多的体现在创伤小及出血量少。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仍需在未来由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论证。
二、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早期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早期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资料 |
2.2 致伤原因 |
2.3 损伤平面 |
2.4 损伤严重程度 |
2.5 合并伤 |
2.6 治疗方法与花费 |
2.7 并发症 |
2.8 病死率与死因 |
3 讨论 |
3.1 人口学资料分析 |
3.2 损伤原因与地域、年龄关系分析 |
3.3 损伤平面与致伤原因关系分析 |
3.4 损伤严重程度与地域、致伤原因及损伤平面关系分析 |
3.5 合并伤与致伤原因关系分析 |
3.6 治疗方法分析 |
3.7 并发症与损伤平面关系分析 |
3.8 病死率与死因分析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寰椎骨折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3 枢椎骨折 |
1.3.1 齿状突骨折 |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
1.5 核心观点汇总 |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核心观点汇总 |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
前言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结论 |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随机分组方法及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1.3 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
2.诊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3.所用材料及治疗方法 |
3.1 支具与改良支具的制作 |
3.2 治疗方法 |
3.3 药物治疗 |
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4.1 伤椎的压缩率、复位率 |
4.2 伤椎的矢状位指数(SI) |
4.3 并发症发生情况 |
4.4 疼痛评价标准 |
4.5 综合疗效评定 |
5.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两组复位率比较 |
2 两组矢状位指数比较 |
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4 疼痛评定结果比较 |
5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比较 |
讨论 |
1.胸腰部损伤特点及生物力学浅析 |
1.1 胸腰部的解剖及损伤特点 |
1.2 胸腰部生物力学浅析 |
2.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损伤机制 |
2.1 轴向压缩外力损伤机制 |
2.2 屈曲外力损伤机制 |
3.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的理论依据 |
4.患椎的矢状位指数与Cobbs'角的选择 |
5.改良支具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5.1 过伸复位的理论依据 |
5.2 改良支具的生物力学浅析 |
5.3 改良支具的治疗特点 |
5.4 改良支具的安全性分析 |
5.5 针对支具副作用的处理 |
6.功能锻炼的作用 |
7.改良支具的疗效分析 |
7.1 骨折复位及畸形矫正方面 |
7.2 腰背部遗留疼痛方面 |
7.3 治疗的综合疗效方面 |
8.存在不足及前景展望 |
8.1 存在问题 |
8.2 未来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ALP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应用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人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术前处理和手术时间 |
(二) 手术方法 |
三、结果 |
生物力学分析 |
一、标本模型制作 |
二、实验方法 |
(一) 螺杆弯曲实验 |
(二) 螺钉弯曲实验 |
(三) 整体扭转实验 |
(四) 整体疲劳试验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结论 |
讨论 |
一、ALPF植入手术的目的 |
二、ALPF植入手术的适应症 |
三、手术时机的选择 |
四、功能锻炼 |
五、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
六、ALPF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发展 |
2.1.1 第一代脊柱内固定 |
2.1.2 第二代脊柱内固定 |
2.1.3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 |
2.1.4 椎弓根螺钉 |
2.2 胸腰段骨折的分型及发展 |
2.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
2.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
2.3.2 固定节段的选择与伤椎置钉 |
2.3.3 伤椎椎体植骨 |
2.3.4 微创脊柱外科 |
2.4 网状meta分析 |
2.4.1 定义与现状 |
2.4.2 网状meta分析的两个学派 |
2.4.3 网状meta分析的“三个假设” |
2.4.4 网状meta分析的实现 |
2.5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评价指标 |
3.3.1 疗效性指标 |
3.3.2 安全性指标 |
3.4 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 |
3.5 文献质量评价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检索结果 |
4.2 文献质量评价 |
4.3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3.1 网状证据关系图 |
4.3.2 术后即刻Cobb角 |
4.3.3 末次随访Cobb角 |
4.3.4 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 |
4.3.5 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 |
4.3.6 术中失血量 |
4.3.7 手术时间 |
4.3.8 切口长度 |
4.3.9 末次随访VAS评分 |
4.3.10 两种模型下的拟合优度比较 |
4.3.11 发表偏倚 |
第5章 讨论 |
5.1 手术疗效性结果分析 |
5.2 手术安全性结果分析 |
5.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胸腰段骨折脱位并发截瘫早期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蔡志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3]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D]. 刘振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4]ALP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生物力学分析[D]. 谭振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4)
- [5]《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6]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治疗[A]. 张福江,高志国,由肖瑜. 全国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结核病诊治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4
- [7]鲁格氏棒在脊柱骨折并截瘫手术中的应用[J]. 柳天贵,任桂英,杜平,王铁军,裴秀云,胡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7(01)
- [8]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J]. 方小飞. 颈腰痛杂志, 1994(02)
- [9]胸腰椎骨折与脊髓损伤的国内治疗进展[J]. 方小飞. 中国骨伤, 1994(02)
- [10]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王艺澎.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