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心律失常2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冲,杨冰,陈楠[1](2021)在《CK-MB、cTnI、IL-10水平对小儿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白介素10(IL-10)水平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4月间某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该时段内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血清中CK-MB、cTnI、IL-10水平,观察3种因子水平随小儿心肌炎病情分期的变化,分析3种因子单项诊断和联合诊断小儿心肌炎时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K-MB、cTnI、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小儿心肌炎患儿血清IL-10水平高于迁延期,迁延期IL-10水平高于慢性期(P<0.05);急性期、迁延期、慢性期小儿心肌炎患儿血清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CK-MB、cTnI、IL-10联合诊断AMI的曲线下方面积(AUC)为0.828,高于CK-MB(0.676)、cTnI(0.799)、IL-10(0.592)(P<0.05)。结论:检测血清CK-MB、cTnI、IL-10水平对临床诊断小儿心肌炎有较大帮助,能体现病情发展不同阶段炎症反应的进展程度,3种因子联合检测有较高诊断价值。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梁冬梅[3](2020)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进行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取得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择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作为研究阶段,研究对象均为这个时间段在我院接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并处于迁延期的患者共96例,将其进行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治疗。将两组各项治疗指标展开比较。结果:研究组各项心肌酶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可采取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可改善患儿心功能以及心肌酶指标。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4](2020)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病毒性心肌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尚缺乏规范和指导中医诊疗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专家共识研制而成。该指南介绍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刺治疗以及预防康复等内容,可以为从事病毒性心肌炎防治的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王国锋[5](2019)在《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舒心方对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干预作用,探讨舒心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冀舒心方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将68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冠心病的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心理疏导),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加服舒心方,疗程3个月。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三个量表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相关条目的分数,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临床疗效、焦虑及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较前有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临床研究提示了舒心方干预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后,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说明了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李全生[6](2019)在《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高脂合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的保护作用。以Nrf2/HO-1通路介导的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为切入点,旨在揭示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1)将100只大鼠随机分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动物常规饲养,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2周,其他条件相同。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每日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益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灌服中药煎液10ml/kg,灌胃次数为日2次,MIRI造模前连续给药1周。各组大鼠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注2小时后,原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冻存于-20℃,后进行心肌梗死面积测定。同时大鼠腹主动脉进行取血,后分离血清备用。心肌梗死面积测定取材剩余的心脏组织冻存于-80℃超低温冰箱中备用。(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TG、TC、HDL-C及LDL-C)。(3)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心肌酶谱水平(CK、CK-MB、HBDH及LDH)。(4)TTC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5)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6)分析各组大鼠心电图ST段及T波变化。2.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1)造模及分组同上。(2)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3)RT-q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mRNA表达。(4)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3.益脉颗粒通过Nrf2/HO-1通路影响高脂合并MIRI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1)造模及分组同上。(2)荧光探针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OS的活性。(3)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MDA、SOD、GSH-px的活性。(4)RT-q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HO-1 mRNA的表达。(5)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Bax、Bcl-2、Caspase3、Nrf2及HO-1蛋白的表达。结果:1.血清血脂水平检测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TG,TC,LDL-C水平,显着升高HDL-C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2.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表明,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CK、CK-MB、HBDH、LDH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3.HE染色显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只有少量坏死区域,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心肌细胞间质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构清晰,能够显着改善心肌组织MIRI损伤的病理学改变。4.心肌梗死面积检测发现,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P<0.01)。5.心电图结果分析表明,益脉颗粒高剂量可显着回降MIRI大鼠升高的ST段及T波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6.ELISA检测结果显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MIRI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7.RT-qPCR法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1)。8.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9.荧光探针法检测ROS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下调ROS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0.ELISA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升高大鼠血清SOD、GSH-px水平,显着降低MD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大鼠心肌组织Bcl-2水平,显着降低Bax、Caspase3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大鼠心肌组织Nrf2、HO-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13.RT-qPCR法检测结果示,益脉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提高大鼠心肌组织Nrf2、HO-1mRNA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1.益脉颗粒可以起到改善高脂合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血脂紊乱及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2.益脉颗粒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细胞凋亡来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3.益脉颗粒可以通过调控Nrf2/HO-1通路进而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张序文[7](2019)在《《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外感相关的心病证在《内经》有丰富论述,后世多有传承与发挥。当今对于五脏病证多从内伤论治,对外感脏病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内经》外感脏病相关文献,分析阐述外感脏病的医理,选择外感心病作为研究重点,对主要相关病证概念、源流做一系统梳理和分析,解析经旨,辨别正误,阐释内涵,以冀为当今中医临床心病诊疗拓宽思路与方法。方法:1.以病证名为线索,证候为主要判断依据,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对重要医籍进行人工检索,并借助中医古籍在线检索平台,利用关键词全文检索进行查漏补缺。2.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古籍所载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病因、病机、发病、证候、转归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对外感心病类证的内涵进行理论的整合与完善。结果:1.通过筛选,选定纳入的外感心病所辖病证有:心风、心痹、心疟、伤寒心悸、风厥、心咳六种。2.心风自《素问˙风论》专篇论述以来,历代逐渐偏离了《内经》本义,特别在与同类病证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宽泛化、模糊化的趋势,以致后世医家难以准确把握其病证内涵,因而使心风病证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被边缘化;3.心痹相关论述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然相关论述缺乏系统性;后世医家虽有诸多论述,但有个别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其病因乃外邪入侵与情志内伤共同致病,病位在心,病机为邪聚于心,痹阻心脉;其证候特点涉及“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两方面;4.心疟属于《内经》所载十二疟之一种,由风寒之邪客于五脏,而发为是病,故属于外感心病;5.伤寒心悸在《内经》中有实际病证,然病证名缺如,相关原文提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因素密切相关,故借“伤寒心悸”之名,对此类病证文献进行研究;6.“风厥”见于《内经》多个篇章,在病因、证候方面均提示与外感有关;此外,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发现该病证还与心有着密切的关联;7.心咳出自《素问·咳论》,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后世又有医家提出“心咳责之内伤”的观点,使心咳病证的理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其外感致病因素逐渐被淡化。然而在本文所提出的外感心病理论框架下,发现这些古代疾病还有更深层的内涵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结论:1.“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是五脏病之外感病因的理论依据;“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是外感脏病时气五行变化的规律;“阴阳俱感,邪乃得往”是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2.外感心病的发生得之六淫邪气,病位在心,证候特点主要在于外感表证、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三方面。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为心的两大生理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因而在临床上二者所对应的症状往往同时伴见。3.“外感心病”,虽为强调心病的外感因素,同时也并不否认其内伤因素的存在。《内经》对于五脏疾病的病因认识是持外感内伤二元观的,在某些情况下,内伤因素可能占据主要原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外感因素则较之内伤因素更为主要,因此就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4.《内经》对脏病的外感病因的认识,汉唐宋有传承与发展,虽金元之后有所忽视,但其临床价值仍值得进一步重视。
顾丽雯[8](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张序文,陈晓[9](2018)在《炙甘草汤的理论梳理及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简要梳理《伤寒论》炙甘草汤方的适应症、组方及煎煮法;并综述近10年来应用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结果:炙甘草汤最初的适应症为伤寒后"脉结代,心动悸",与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较为符合;实验研究证实炙甘草汤具有抗病毒作用、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以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在临床治疗中,炙甘草汤主要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复期符合气血阴阳俱虚证者,其在与西药联合应用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劳慧敏[10](2017)在《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养心活血解毒方对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干预疗效,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发挥作用的可能存在的机制,找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靶点。方法:健康SPF级BALB/c小鼠常规饲料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利巴韦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养心活血解毒方,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灌胃14天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检测小鼠血清心肌酶谱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FAS、FASL在心肌中的表达,Western Blot观察JAK2、STAT3蛋白在心肌中的蛋白含量。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养心活血解毒方高、中剂量可明显改善小鼠生活质量,各中药组死亡率较低,中药各组小鼠体重减少不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2.小鼠心肌酶的变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CK-MB均降低(P<0.05),其中以中药中剂量组CK-MB降低明显(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与利巴韦林组CK-MB水平相当(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LDH均降低(P<0.05),其中中药中、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差异。3.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心肌受损较重,心肌细胞出现灶性病变,部份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出现片状变性、坏死,炎症细胞灶状分布在坏死心肌的周围。利巴韦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轻,中药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较轻。4.ELISA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IL-6水平,中药中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组均可升高IL-10水平,中药高、中剂量组升高显着,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FAS、FASL阳性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L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利巴韦林组表达相当(P>0.05)。6.Western Blot检测心肌JAK2、STAT3蛋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JAK2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JAK2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利巴韦林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STAT3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TAT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结论:1.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促进模型小鼠体重的增长,减轻心肌损伤。2.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IL-6的水平,升高血清中IL-10的水平,可抑制炎症,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3.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降低心肌组织中JAK2、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心律失常2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心律失常2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K-MB、cTnI、IL-10水平对小儿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血清CK-MB、cTnI、IL-10水平 |
2.2 比较不同病情分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K-MB、cTnI、IL-10水平 |
2.3 分析血清CK-MB、cTnI、IL-10单因子及联合检测小儿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
3 讨论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3)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小儿患者心肌酶指标 |
2.2 比较两组小儿患者心功能指标 |
2.3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 |
2.4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
2.5 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的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证据评价与分级 |
1.4 指南推荐原则 |
2 指南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
3 诊断 |
3.1病史与体征 |
3.2 疾病分期 |
4 病因病机 |
5 辨证论治 |
5.1 急性期 |
5.1.1 热毒侵心证 |
5.1.2 阳虚气脱证 |
5.2 迁延期或慢性期 |
5.2.1 心肺气虚证 |
5.2.2 痰湿内阻证 |
5.2.3 气滞血瘀证 |
5.2.4 气阴两虚证 |
5.2.5 阴虚火旺证 |
5.2.6 心脾两虚证 |
5.2.7 阴阳两虚证 |
6 针刺治疗 |
7 预防与康复 |
8 结语 |
[专家委员会与指南工作组名单] |
(5)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汇缩略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指标 |
4.统计分析 |
5.结果 |
5.1 病例选择与入组 |
5.2 一般资料比较 |
5.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焦虑评分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抑郁评分比较 |
5.5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6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
5.7 安全评价 |
6.讨论与分析 |
6.1 西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
6.2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
6.3 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机理 |
6.4 结语、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
SAS(焦虑自评量表) |
SDS(抑郁自评量表) |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综述1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医学伦理 |
(6)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益脉颗粒通过Nrf2/HO-1 通路影响高脂合并MIRI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内经》外感心病总论 |
1.中医对外感与五脏病的认识 |
1.1 中医的外感内伤病因观 |
1.2 中医对外感与五脏受病的认识 |
2.“外感脏病”概念的提出 |
2.1 对“外感脏病”提法的说明 |
2.2 《内经》对“外感脏病”相关概念的论述 |
2.2.1 如何理解脏病多内伤的认识? |
2.2.2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五脏病的外感病因 |
2.2.3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外感脏病时气五行的规律 |
2.2.4 阴阳俱感,邪乃得往—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 |
2.2.5 外感脏病的发病特点 |
2.2.6 外感脏病之病形特征 |
2.2.7 外感脏病的传变途径 |
2.2.8 外感脏病的治疗及预后 |
2.2.9 外感脏病的现代临床依据 |
3.《内经》对外感心病的若干认识 |
3.1 心的生理病理概述 |
3.1.1 心之生理 |
3.1.2 心之病变 |
3.2 外感心病概念之由来 |
3.2.1 有关心病的早期记载 |
3.2.2 外感心病的定义 |
4.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
5.外感心病所辖病证的界定 |
5.1 纳入文献的选择 |
5.2 文献剔除的标准 |
5.3 文献的纳入结果 |
5.3.1 心风病证概要 |
5.3.2 心痹病证概要 |
5.3.3 心疟病证概要 |
5.3.4 伤寒心悸病证 |
5.3.5 风厥病证概要 |
5.3.6 心咳病证概要 |
第二部分 《内经》外感心病各论 |
1.心风 |
1.1 基于《素问·风论》的心风解读 |
1.1.1 五脏风之发生体现“天人相应”观 |
1.1.2 五脏风内伤外感之辨 |
1.1.3 “心风”证候特点 |
1.2 心风历代演变的线索追踪 |
1.2.1 “心中风”病证的出现 |
1.2.2 传承中的整合与演变 |
1.3 心风“失传”原因的分析 |
1.4 小结 |
2.心痹 |
2.1 《内经》之心痹概述 |
2.2 病因病机考 |
2.2.1 病因 |
2.2.2 病机 |
2.3 后世之论述流分二端 |
2.4 同名异病之辨 |
2.5 心痹与胸痹心痛之辨 |
2.6 阳明之有余不足为脉痹心痹之疑 |
2.7 小结 |
3.心疟 |
3.1 心疟之寒热征象存有二说 |
3.2 心疟病证源流 |
3.3 心疟病因病机 |
3.4 小结 |
4.外感心悸(伤寒心悸) |
4.1 心悸病名源流 |
4.1.1 早期非医文献中具有不同称谓 |
4.1.2 心悸病名在医学文献中的演变 |
4.1.3 “伤寒心悸”类病证源流考 |
4.2 “心悸”的脉象表现 |
4.3 现代临床实践的证据 |
4.4 小结 |
5.风厥 |
5.1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概述 |
5.2 “风厥”病因病机分析 |
5.2.1 “风厥”病因或与外感有关 |
5.2.2 “风厥”病机归于心 |
5.3 “风厥”症状辨析 |
5.3.1 “背痛”、“善噫”为心之病 |
5.3.2 “善欠”非肾病独有 |
5.3.3 “惊骇”亦与心病有关 |
5.4 小结 |
6.心咳 |
6.1 外感为其主要病因 |
6.2 心咳病证源流简述 |
6.3 心咳证候解析 |
6.4 心咳外感内伤之辨 |
6.5 小结 |
7.讨论 |
7.1 对“心不受邪”与“外感心病”的认识 |
7.2 论“外感心病”病因中外感与内伤的辩证关系 |
7.3 中医“外感心病”与西医“感染性心脏病”异同的分析 |
7.4 对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再思考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炙甘草汤的理论梳理及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8)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9)炙甘草汤的理论梳理及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探讨 |
1.1 关于适应证 |
1.2 关于君药的争议 |
1.2.1 以炙甘草为君药: |
1.2.2 以生地黄为君药: |
1.2.3 其他观点: |
1.3 关于煎煮法 |
2 实验研究 |
2.1 抗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
2.2 抗心律失常作用 |
3 临床研究 |
3.1 辨证分型 |
3.2 临床疗效观察 |
3.2.1 炙甘草汤的疗效观察: |
3.2.2 炙甘草汤联合西药的疗效观察: |
3.2.3 炙甘草汤对心肌炎后遗症的疗效: |
4 讨论 |
4.1 炙甘草汤证属于外感病心系病证 |
4.2 炙甘草汤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
(10)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名追溯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二、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机治法的认识 |
(一)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中医病因 |
(二) 病机研究 |
(三)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法 |
三、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一) 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 |
(二) 免疫机制介导的心肌损伤 |
(三) 心肌纤维化 |
四、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研究进展 |
(一) JAK/STAT信号通路的组成 |
(二) 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与调控 |
(三) 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生理生理学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小鼠一般情况 |
(二) 生存情况 |
(三) 体重变化 |
(四) 对小鼠血清CK-MB水平的影响 |
(五) 对小鼠血清LDH水平的影响 |
(六)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病理变化 |
实验二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的干预效应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 |
(二) 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阳性表达 |
(三)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表达 |
讨论 |
一、病机讨论 |
(一) 气阴两虚 |
(二) 热毒 |
(三) 瘀血 |
二、组方配伍及方药分析 |
(一) 组方依据及方解分析 |
(二)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分析 |
三、疗效及机理分析 |
(一) 各对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的影响 |
(二) 调节心肌酶谱水平 |
(三) 对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四) 对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的影响 |
(五) 对小鼠心肌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
(六) 对小鼠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影响 |
结语 |
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心律失常2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K-MB、cTnI、IL-10水平对小儿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 任冲,杨冰,陈楠.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04)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疗效观察[J]. 梁冬梅.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0)
- [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J].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8)
- [5]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国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益脉颗粒对高脂合并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D]. 李全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D]. 张序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9]炙甘草汤的理论梳理及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 张序文,陈晓. 陕西中医, 2018(05)
- [10]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D]. 劳慧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