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尔塔拉铁锌矿成因探讨

锡尔塔拉铁锌矿成因探讨

一、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征西[1](2019)在《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提出内蒙古高尔旗—朝不愣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部之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内。区内已发现朝不楞等共20余处大中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点、矿化点,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厘定出三个主要成矿系统: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中生代陆内伸展环境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7个成矿亚系统。针对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亚系统内的小坝梁铜多金属矿床、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以及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床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以总结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内的找矿方向。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小坝梁铜(金)矿床与区内蛇绿岩套、细碧岩、角斑岩时空关系密切,围岩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龄为314.36±0.42Ma和313.8±1.2Ma,指示矿床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属VMS型矿床。2、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白钨矿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14±15Ma,与矿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5-323Ma)一致。矿床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均一温度(390-430℃),矿石内硫化物S(δ34S为+2.3‰+3.5‰)和Pb同位素均具有明显的岩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矿床成矿作用与碰撞后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浅部侵位、分异后为巴彦都兰铜矿形成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流体。3、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断裂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成矿作用可能为晚中生代,明显晚于矿区出露的花岗岩(306.8±2.1 Ma)和流纹斑岩(323.8±4.3 Ma)。矿石S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硫可能来源于岩浆和地层,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产物,因此,矿床属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4、朝不愣铁多金属矿床属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石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52.9±3.0115.7±1.2 Ma,蚀变岩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6.4±1.6Ma,矿区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8±1.6 Ma和148±1.4 Ma,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致的时空关系。多元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早白垩世岩浆岩和矿区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5、沙麦钨矿床矿体产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部,是较为典型的断裂-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前人获得的白云母Ar–Ar年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与本文获得的围岩中细粒花岗岩(142.5±1.0Ma)、中粒花岗岩(141.9±1.1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0.2±0.99Ma)的锆石U-Pb年龄几乎完全一致,指示这套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和流体基础,进一步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岩浆作用来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6、研究区成矿时代集中在晚古生代和和中生代的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主要时间段,古生代-中生代的多旋回岩浆-构造-流体系统是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控矿因素,NW、NE向构造体系直接控制了区内矿田、矿床以及矿体的空间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论文最终圈定了10处矿集区,其中3处为已成型矿集区,7处为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的潜在矿集区。论文最后对各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特征以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综合论述。

刘雅洁[2](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伦贝尔市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的中北段,是我国16个重要成矿带中的5个重点金属成矿带之一。矿床十分发育,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矿物种类多、成矿时间集中、规模大以及成矿密度高,表现出较好的找矿潜力。本地区地质勘查程度低,因此本文提出对本区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效果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勘探方法,为本区以后地质找矿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本次收集了呼伦贝尔市地区主要典型矿床的地质资料,选取草原覆盖区有3个,分别为谢尔塔拉铁锌矿床、甲乌拉银铅锌矿床和哈达图牧场铅锌矿床,森林覆盖区有2个,为二道河铅锌矿床和八岔沟西铅锌矿床。通过对典型矿床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分析本文分析出如下规律:1、常规的物探方法(如磁法、电法、重力)测量方法在呼伦贝尔市地区寻找各类矿产基本有效;2、本区的各类金属矿床应用磁法勘探均有一定的效果;3、常规的电法(激电中梯、激电联剖、激电测深)对寻找金属硫化物含量较高的矿床比较有效,形成明显的激电异常区,且矿致异常与非矿异常一般有一定的规律进行区分;4、重力测量对寻找具有一定规模并与围岩有一定的密度差异的矿床十分有效;5、地质找矿不能采用单一的工作方法,要同时结合地质成矿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区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应用效果研究,总结了本地区主要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找矿规律,为未来在本区寻找多金属矿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田淑娟,闫玉城,曲志广,冀春雨[3](2018)在《内蒙古七一牧场北山铅锌矿区矿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勘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兴安地槽褶皱系(Ⅲ)喜桂图旗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Ⅲ3)喜桂图旗复背斜(Ⅲ32)的南西段北西翼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中北段部位的交汇部位,不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而且成矿区带位置优越。断裂与各期褶皱构造紧密伴生,对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于矿区内发育的北西向断裂,这些断裂构造为六一牧场—牧场北场北东向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呈现"成群、平行、张扭性"产出特征,是矿区最主要的容矿构造。矿区位于谢尔塔拉铁、锌、硫成矿带,该成矿带多金属矿床资源丰富,是寻找热水喷流沉积和岩浆热液矿床有利地段。

江思宏,张莉莉,刘翼飞,刘春花,康欢,王丰翔[4](2018)在《兴蒙造山带成矿规律及若干科学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形成于古生代,在中生代遭受了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东部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强烈改造。该造山带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因此对该造山带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找矿勘查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根据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该区已发现的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与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关系不大。根据兴蒙造山带内的成矿与不同构造体系演化之间的关系,将研究区内的矿床分为4类:(1)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形成于500210 Ma,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Cu-Mo、Mo和A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和矽卡岩型Pb-Zn矿床,矿床形成环境主要为岛弧及古亚洲洋闭合后的碰撞与伸展阶段;(2)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形成时间240110 Ma,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Cu-Mo和Mo多金属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中低温热液脉型Pb-Zn-Ag矿床和热液脉型Ag多金属矿床,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缘弧、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碰撞造山-后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崩塌阶段;(3)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210100 Ma,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Mo(W、Cu)矿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4)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有关的矿床,矿床主要形成于150120 Ma,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Mo(Cu、W)矿床、热液脉型Pb-Zn-Ag和Cu多金属矿床、高温岩浆热液型稀有稀土元素、W(Sn)、Sn矿床和矽卡岩型Fe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环境处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这两大构造体系的叠加区域,总体属于一个伸展的构造背景。不同构造体系下的成矿特点是不同的,而所富集的主要金属元素也有差别。根据所产出的不同金属的资源量大小对比,Cu主要产在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Mo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Pb-Zn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和古亚洲洋构造体系,Au主要产在古太平洋构造体系,Ag和Sn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W主要产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区域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

王祥东[5](2017)在《内蒙古林东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以银、铅、锌、铁、锡、铜、钼等为优势矿种,矿床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以及复合型矿床为主。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研究区先后探明了一批银-铅锌-铁锡矿床,使该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银铅锌锡的资源产地。本文以内蒙古林东地区的两个典型矿床(浩布高、双尖子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典型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矿化特征、成矿作用时代、银赋存状态、矿物元素组成、成矿流体特征以及物质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揭示成矿机制,深入认识矿床成因,进而总结区域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指明方向。浩布高铁锌矿主要产在早白垩世乌兰坝黑云母花岗岩与大石寨组的外接触带,矽卡岩化是矿区最重要的蚀变类型。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明显受控于大理岩,具上部铅锌下部铁锡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特征、矿物交代关系以及矿物结构,将浩布高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矽卡岩期和多金属硫化物期,进一步细分为五个成矿阶段:(1)早矽卡岩阶段;(2)晚矽卡岩阶段;(3)氧化物阶段;(4)早期硫化物阶段以及(5)晚期硫化物阶段。对乌兰坝岩体以及后期切割矿体的闪长玢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认为成矿时代集中在134–139 Ma,这也与矽卡岩型辉钼矿Re-Os年龄137.5 Ma相符,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浩布高矿床主要发育三类石榴子石,主量元素显示Grt-Ⅰ以钙铁榴石为主,交代Grt-Ⅰ形成的Grt-Ⅱ和Grt-Alt明显表现出钙铝组分增加的趋势;微量元素显示从Grt-Ⅰ颗粒到边缘Grt-Alt,轻稀土元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蚀变过程中,石榴子石会发生Fe、Mg元素含量减少,Al、Mn元素含量增加。分析表明石榴子石元素的组成以及变化主要受控于流体组分、氧逸度和温度。浩布高矿床主要发育两类磁铁矿(Mag1和Mag2),磁铁矿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Mag1比Mag2具有更高的Ti、V、Mg和Mn含量,而Mag2则具有高的Si、Al和Sn含量。分析表明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与变化主要受控于流体的组分和温度,磁铁矿的成因判别图解显示其主要为矽卡岩成因。对浩布高矿床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矽卡岩阶段的成矿流体以高温(445-550℃)、高盐度(51.44-58.16 wt.%NaCleqv)为特征。在成矿过程中,流体的沸腾作用促使Fe、Sn等金属元素发生富集沉淀;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开始逐渐降低,体现出天水混合的演化趋势,温度的降低和成矿环境的变化导致Pb、Zn等金属元素富集沉淀。石英H-O同位素和方解石C-O同位素也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晚期硫化物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参与。浩布高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2.7–+0.1‰)和原位硫同位素(-3.0–-1.0‰)分布范围一致,暗示硫的来源以岩浆硫为主;硫化物的铅同位素也显示出浩布高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特征。总之,浩布高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均具有岩浆源的特征。双尖子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研究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为一典型的中温岩浆热液脉状矿床。矿体由脉群组成,主要赋存在二叠系大石寨组板岩中,受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和双尖子山破火山机构控制,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五个成矿阶段:(1)黄铁矿-毒砂阶段;(2)闪锌矿-石英阶段;(3)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4)石英-方解石-银矿物阶段;(5)黄铁矿-碳酸盐阶段。围岩蚀变以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为主。初步查明了双尖子山矿床银的赋存状态:(1)呈针状、乳滴状出溶在方铅矿内部;(2)呈不规则状独立银矿物形式交代闪锌矿等硫化物;(3)呈多种银矿物集合体形式交代闪锌矿等硫化物;(4)呈独立银矿物形式嵌布在石英颗粒之间的裂隙或包裹于石英颗粒内部;(5)以离子形式类质同象替代方铅矿中的铅离子。对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为130.9±0.7 Ma,这与闪锌矿的Rb-Sr年龄一致,暗示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对双尖子山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表明,早期成矿流体具有高温(300–320℃)、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毒砂-黄铁矿阶段);银铅锌矿化的温度主要集中在170–260℃之间,属于中温成矿;成矿流体盐度以低盐度(0.35–7.73wt.%NaC leqv)、低密度(0.80–0.95 g/cm3)为特征。方解石的C-O同位素显示早期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δ18OV-SMOW‰=5.41–5.86‰),后期有向大气降水演化的趋势;双尖子山矿床硫化物的原位硫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广(δ34S=-37.8‰–+2.2‰),其中胶状黄铁矿内部δ34S值变化范围为-22‰–-8‰,边缘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1‰–0.6‰,暗示早期黄铁矿为沉积成因,边缘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其他含硫矿物δ34S主要集中在-4‰–+2‰,显示出“塔式分布”特征,说明硫以岩浆硫为主。单矿物硫同位素显示,早期形成的黄铁矿具有较高的δ34S值(-1.8–+0.2‰),方铅矿的δ34S值最低可达-4.4%,这与大石寨组未蚀变的板岩的δ34S值(-4.9–-6.5‰)接近,暗示Pb、Zn、Ag矿化可能有地层硫的加入。综上,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的硫同位素分布具有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大的特点,成矿期硫化物具有岩浆硫“塔式分布”的特点,说明双尖子山矿床具有岩浆硫的特征,并且有地层硫的加入。硫化物的铅同位素也显示出双尖子山矿床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特征。总之,双尖子山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均具有岩浆源的特征,成矿过程中有地层硫和大气降水的加入。为了查明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本文对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获得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显示浩布高和双尖子山成矿岩体分别形成于139.1±2.2 Ma和130.9±0.68 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2)主量元素显示出富Si、Al、Na、K,贫Mg、Fe、Ca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3)微量元素显示出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Th、U、Zr等元素,并且具有高Rb、Y低Sr的特征;(4)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特征,并且表现出强烈的Eu负异常;(5)岩石成因类型属于A2型花岗岩,形成于拉张构造体制下;(6)Sr-Nd-Hf研究表明成矿岩体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0.705206–0.705582)、较高的εNd(t)值(0.60–1.58)和εHf(t)值(4.9–8.9)以及年轻的两阶段Nd模式年龄(800–880 Ma)和Hf模式年龄(563–778 Ma),同位素特征表明早白垩世成矿岩体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新元古代地幔派生的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亦受到古老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对研究区两个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表明,两矿床均同属伸展构造背景下与早白垩世A2型花岗质岩浆岩有关的Fe-Sn-Ag-Pb-Zn成矿系列。基于对研究区两个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以及构造背景进行综合研究,对比已有区域成矿规律,对研究区成矿作用的控矿条件、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就控矿地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地层既可以为成矿提供必要的成矿元素,也可以改变流体性质,促使成矿元素富集沉淀;构造主要为成矿提供导矿和容矿空间;岩浆岩可以为成矿提供必要的物源和热源,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高氧逸度)也影响着成矿元素的运移方式。(2)就成矿的时间规律而言,前人多关注研究区矿床在成岩成矿上的时间分布规律,即由北东向南西成矿时代具有由老变新的趋势。对单个矿床而言,研究区内很多矿床均表现出多时代叠加成矿的特点,比如白音诺尔和双尖子山矿床,均与两期成矿事件的叠加有关。(3)就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而言,除了受到格子状构造格架的控制以外,在成矿元素方面,表现出高温成矿元素组合Fe-Sn-Cu-Mo与中低温元素组合Ag-Pb-Zn叠加成矿;在矿化方面,在垂向上也表现出上部铅锌下部铁锡的分带特点(浩布高矿床)。(4)找矿前景方面,研究区不但是寻找Ag-Pb-Zn的有利靶区,在矿区的外围和深部也要注意对锡矿和铜钼矿的寻找。

刘汉仑[6](2019)在《内蒙古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境内,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同时处于我国着名的二连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内,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矿床流体包裹体、C-H-O-S-Pb同位素,锆石及地球化学等相关测试,系统的讨论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地质年代学及构造背景演化,深入总结了矿床成因。研究区内地层仅出露泥盆系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及第四系,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分别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展布,且北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容矿构造。矿区出露粗粒正长花岗岩,多位于区内南部,总体呈东西向分布,在部分深部钻孔中可见石英闪长岩。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脉穿切关系等特点可将热液成矿系统划分为三个阶段:(Ⅰ)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Ⅱ)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阶段;(Ⅲ)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黄铁矿-方解石阶段。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其中硅化与矿化最为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主要发育三种类型包裹体: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安格尔音乌拉铅矿床成矿流体由中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逐渐过渡演变为中-低温度、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300360℃,盐度为0.5851.65wt.%NaCl eqv;Ⅱ阶段包裹体峰值均一温度为240280℃,盐度为2.405.99wt.%NaCl eqv;Ⅲ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60200℃,盐度为0.873.85wt.%NaCl eqv。安格尔音乌拉矿床硫主要来源为上地幔和深部地壳;铅的来源具有明显的混源特征,可以判定成矿物质有地幔物质的参与并伴有地壳物质的混染。石英闪长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体完全一致,且矿体大多直接赋存于其中,可将其看做矿床成矿岩体,其结晶年龄152.0±1.5Ma,可以近似的看为该矿床的成矿年龄,为中生代晚侏罗世;区内南东部分析早白垩世的正长花岗岩(136.1±0.9Ma)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I型花岗岩特征相近。因此,推测区内正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结合二连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在120170Ma的构造演化史,本文认为: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在古太平洋的俯冲作用环境下,地壳深部的岩浆热液携带大量成矿物质,在含矿热液流体沿着构造破碎带上升至近地表过程中,伴随着与部分围岩发生反应,含矿热液在构造碎裂带交代蚀变的发生和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成矿体系温度和压力的骤然降低导致热液体系的不平衡,使成矿物质从热液中析出沉淀,在有利部位充填形成了矿体。

马玉波,邢树文,肖克炎,张彤,田放,丁建华,张勇,马路阔[7](2016)在《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指出大兴安岭成矿带是2008年确定的首批16个重要成矿带之一,随着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对其开展新一轮研究总结。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重新厘定大兴安岭成矿带的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5个III级成矿带,初步建立了Cu-Mo-Ag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谱系,并将其主要成矿期归纳为两期:海西期和燕山期;在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评价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主要成矿类型为热液型银铅锌矿、斑岩型铜钼矿和接触交代型铁锡多金属矿。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Cu、Mo、Ag、Sn、Pb、Zn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16个远景区,其中10个为重点远景区,6个为远景调查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涂金飞[8](2016)在《大兴安岭北段上坑锅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该区矿床资源的重视及资金投入的加大,该区找矿成果显着,陆续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铅锌银、钼和铀等矿产地。上坑锅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西坡成矿亚带,塔河根河中生代Mo、Pb、Zn、Ag、U成矿远景区,具有巨大的找矿前景。矿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光华组的一套火山碎屑岩,发育两个火山喷发旋回。矿区发育中心式喷发的火山机构,火山口位于矿区中心部位,呈圆形展布,向南西侧伏,火山机构为成矿提供了通道,而火山机构周围的断裂带为铅锌矿体的就位、富集提供了空间。上坑锅铅锌矿床有15条铅锌矿体,均为隐伏矿体,受F9断裂带控制,呈脉状近平行展布,矿体总体走向北东34°—北北东11°,倾向北西—北西西,倾角56°~80°。矿石矿物组合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局部)、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铁矿—闪锌矿三种类型。强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硅化蚀变组合是找矿的重要标志。矿石稀土元素结果显示,矿床岩浆热液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矿体元素垂直分带序列与典型热液型矿床分带序列基本吻合;元素沿矿体走向具有明显的由高温到低温的分带规律,表明成矿热液是由火山口沿构造向外运移的。矿石中硫化物S、Pb同位素显示,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深部岩浆;通过方铅矿和闪锌矿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获得矿床成矿温度267~350℃,属于中温热液矿床。矿床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上坑锅矿床是陆相火山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机理为:中生代时期,来自深部的岩浆在上侵过程中,不断重熔基底物质,同时攫取了基底地层中的铅锌等成矿物质,形成了富含铅锌等金属硫化物的岩浆。当火山喷发时,将已分异的岩浆和部分金属硫化物相继喷出地表;火山喷发作用晚期,火山通道被后来贯人的流纹斑岩充填而封闭,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成矿物质进一步与岩浆硅酸盐熔体分离进入成矿溶液;火山作用末期,由于断裂构造频繁活动,致使次火山岩和围岩发生破碎,形成裂隙,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空间,富含铅锌等金属硫化物的岩浆热液通过渗透、交代和充填作用形成脉状铅锌矿体。

戴慧敏[9](2016)在《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建模及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1999年以来更新的区域化探数据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了地球化学图件更新,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了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分布特征研究,重新对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进行地球化学分区,使用了原始数据直接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并与地质背景衬度法圈定异常进行了对比。在开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找矿模型研究和资源量估算探讨。由于数据为不同年代、不同采样单位及不同实验测试单位在地球化学图件编制中多个图幅间出现了等量线环绕子区边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均不较好地校正本区出现的系统误差,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地球化学背景的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单点离群数据在地球化学图面上出现“牛眼点”现象,经对比各种网格化模型认为改进的距离倒数幂指数加权法能最大程度削弱上述现象。根据元素组合及区域分布特征,将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划分为四个地球化学区和五个成矿地球化学异常区带,与研究区矿集区分布吻合。各地球化学区地球化学参数对比显示,各地球化学区内主要元素相对于其他地球化学区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根据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和地质背景对比,总结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床的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陆相火山热液型Cu-Au-As-Sb和Cu-W-Sn-Mo;矽卡岩型特征元素组合Cu-Pb-Zn-Au-Ag-Sb-Bi;基性超基性岩型铜矿床特征元素组合为Cu-Ni-Cr-Co;斑岩型铜矿床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Cu-Au-Mo-Zn-Pb;海相火山岩型特征元素组合为Cu-Zn-Pb-Au-Ag-As-Cd-Hg。通过多宝山典型铜钼矿床以面金属量法对呼玛地区找矿靶区资源量估算,经验证对比,进一步对大兴安岭成矿中北段Ⅲ级成矿带进行资源量预测,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资源量为761.7万吨。

武广,王国瑞,刘军,周振华,李铁刚,吴昊[10](2014)在《大兴安岭北部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文中认为文章以大兴安岭北部内生金属矿床、海相火山岩型硫铁矿矿床和砂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其划分为7个矿床成矿系列,即:多宝山地区与加里东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钼矿床成矿系列,呼玛地区与华力西期辉长岩和花岗岩有关的铁、钛、金矿床成矿系列,伊尔施黑河地区与华力西期花岗岩和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牙克石地区与华力西期海相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铁、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得尔布干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伊尔施呼玛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铁、锌、铜、钼、钨矿床成矿系列和黑龙江流域与第四纪冲积沉积作用有关的砂金矿床成矿系列。大兴安岭北部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表明,从奥陶纪到新生代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7个主要的构造演化及成矿时期,依次出现奥陶纪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泥盆纪陆块边缘拉张环境的岩浆型和热液脉型矿床、泥盆纪—石炭纪俯冲碰撞环境的海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石炭纪弧后盆地环境的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俯冲碰撞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早侏罗世—早白垩世俯冲环境的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和新生代地壳差异运动带砂金矿床。大兴安岭北部优势矿种为铜、钼、金、银、铅、锌,主攻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热液脉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冲积型和海相火山岩型。

二、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区域侵入岩
        2.2.2 区域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5.1 综合异常的圈定
        2.5.2 综合异常分布特征
    2.6 区域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2.7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第三章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3.1 小坝梁铜(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岩与成矿时代
        3.1.4 .成矿物质来源
        3.1.5 矿床成因分析
    3.2 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岩成矿时代
        3.2.4 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
        3.2.5 矿床成因浅析
    3.3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3.3.1 晚古生代蛇绿岩构造背景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3.3.2 区域碰撞后伸展体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
第四章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4.1 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亚系统-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1.3 矿床地质特征
        4.1.4 成岩成矿时代
        4.1.5 成矿物质来源
        4.1.6 矿床成因浅析
    4.2 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统-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矿床地质特征
        4.2.4 成岩成矿时代
        4.2.5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4.3 热液脉型钨成矿亚系统-沙麦钨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成岩成矿时代
        4.3.4 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与矿床成因
    4.4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5.1 区域成矿规律
        5.1.1 矿床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5.1.2 矿床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2 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总结
        5.2.1 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床
        5.2.2 与岩浆热液有关以充填为主的热液脉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5.2.3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5.2.4 与高温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钨矿床
    5.3 找矿方向分析
        5.3.1 哈达特陶勒盖—莫若格钦铅锌银锡矿集区(编号Ⅰ)
        5.3.2 迪彦钦阿木—查干敖包钼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Ⅱ)
        5.3.3 1017高地—都格尔林银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Ⅲ)
        5.3.4 阿扎哈达—格勒敖包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1)
        5.3.5 敖包陶勒盖—奥尤特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2)
        5.3.6 扎日阿音乌拉—巴彦都兰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3)
        5.3.7 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4)
        5.3.8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潜在远景区(编号5)
        5.3.9 塔尔巴格吐—额尔登陶勒盖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6)
        5.3.10 小坝梁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7)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зюме содержания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位置、交通
    1.3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与分析
    3.1 谢尔塔拉铁锌矿床
    3.2 甲乌拉银铅锌矿床
    3.3 二道河铅锌矿床
    3.4 八岔沟西铅锌矿床
    3.5 哈达图牧场铅锌矿床
第4章 结论
    4.1 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及找矿方法规律分析
    4.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内蒙古七一牧场北山铅锌矿区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 (J2tm)
        2.1.2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 (J3m)
        2.1.3 下白垩统梅勒图组 (K1ml)
        2.1.4 第四系 (Q)
    2.2 构造
        2.2.1 北东向断裂构造
        2.2.2 北西向断裂构造
        2.2.3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2.2.4 近东西向断裂
    2.3 岩浆岩
    2.4 围岩蚀变
    2.5 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
    2.6 矿石质量特征
        2.6.1 矿石物质成分
        2.6.2 矿石结构及构造
    2.7 矿体围岩及夹石情况
3 矿床成因

(4)兴蒙造山带成矿规律及若干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兴蒙造山带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特点
    3.1 古生代
    3.2 三叠纪
    3.3 侏罗纪
    3.4 白垩纪
4 不同构造体系的成矿特点及对比
    4.1 不同构造体系的成矿特征
    4.2 不同构造体系的成矿元素富集程度对比
5 构造演化与成矿
    5.1 古亚洲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5.2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5.3 古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5.4 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合与成矿
6 尚存在的若干科学问题
    6.1 兴蒙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的产出环境及其潜力
    6.2 古老陆块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6.3 经典的板块构造环境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在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是否适用?
    6.4 为什么在三叠纪 (印支期) 形成了如此众多的矿床?其构造背景到底是什么?
    6.5 松辽盆地演化及其对成矿的控制
    6.6 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对大兴安岭地区成矿的影响
7 结论与认识

(5)内蒙古林东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概况及地理位置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
        1.3.2 热液银铅锌矿床的研究进展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深大断裂
        2.2.3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三章 岩浆岩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3.1 岩浆岩岩相学特征
    3.2 岩浆岩年代学特征
    3.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3.4 岩浆岩Sr-Nd-Pb-Hf同位素特征
    3.5 成岩动力学背景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1 浩布高铁锌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化特征
    4.2 双尖子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化特征
第五章 典型矿床成因研究
    5.1 浩布高矿床成因
        5.1.1 石榴子石/磁铁矿研究
        5.1.2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3 成矿物质来源
        5.1.4 成矿流体演化
        5.1.5 成矿年代学
        5.1.6 成矿过程
    5.2 双尖子山矿床成因
        5.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2.3 成矿流体演化
        5.2.4 成矿年代学
    5.3 矿床对比及成矿模式
        5.3.1 矿床对比分析
        5.3.2 成矿模式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
    6.1 成矿条件分析
        6.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6.1.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6.1.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6.2 时空分布规律
        6.2.1 时间分布规律
        6.2.2 空间分布规律
    6.3 找矿前景分析
        6.3.1 铅锌矿找矿前景
        6.3.2 铜钼矿找矿前景
        6.3.3 铁锡矿找矿前景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以及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内蒙古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位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任务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实际完成工作量
    1.7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生界
        2.1.3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海西中期侵入岩
        2.3.2 海西晚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3 矿石组构及特征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矿床成因讨论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2.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4.2.4 成矿流体碳氢氧同位素特征
        4.2.5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6 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4.3 地质年代学
        4.3.1 石英闪长岩
        4.3.2 正长花岗岩
    4.4 区域构造演化
    4.5 矿床成因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基本特征
    1.1分布范围
    1.2成矿特征
        1.2.1主要成矿区带
        1.2.1.1上黑龙江(边缘海)Au-Cu-Mo成矿带
        1.2.1.2新巴尔虎右旗-根河(拉张区)Cu-MoPb-Zn-Ag-Au-非金属成矿带
        1.2.1.3东乌珠穆沁旗-嫩江(中强挤压区)FeCu-Cr-PbZn-Ag-W成矿带
        1.2.1.4白乃庙-锡林浩特Fe-Cu-Mo-PbZn-Cr成矿带
        1.2.1.5突泉-翁牛特铅锌-银-铜-铁-锡成矿带
        1.2.2主要成矿期次
    1.3矿床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
        1.3.1主要矿床成因类型
        1.3.2典型矿床
        1.3.2.1比利亚谷银铅锌矿
        1.3.2.2岔路口钼矿
        1.3.2.3乌奴格吐山铜钼矿
        1.3.2.4拜仁达坝、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
2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2.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2.3勘查部署建议
3结论

(8)大兴安岭北段上坑锅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铅锌资源概况
    1.2 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特征
    1.3 上坑锅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倭勒根岩群吉祥沟岩组
        2.1.2 晚古生代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1.4 第四纪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2.4.1 成矿区带划分
        2.4.2 区域主要矿床类型
        2.4.3 区域矿床成矿时代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白垩系下统光华组(K_1gn)
        3.1.2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3.2 矿区构造
        3.2.1 断裂构造
        3.2.2 火山机构
        3.2.3 隐爆角砾岩筒
    3.3 矿区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4 矿化特征
    3.5 围岩蚀变及分带
        3.5.1 围岩蚀变特征
        3.5.2 围岩蚀变分带
第四章 矿化带、矿体、矿石特征
    4.1 矿化带特征
        4.1.1 Ⅰ号矿化带
        4.1.2 Ⅱ号矿化带
        4.1.3 Ⅲ号矿化带
        4.1.4 Ⅳ号矿化带
        4.1.5 Ⅴ号矿化带
    4.2 矿体特征
        4.2.1 Ⅱ-M1矿体
        4.2.2 Ⅰ-M1矿体
        4.2.3 Ⅰ-M2矿体
        4.2.4 Ⅰ-M3矿体
        4.2.5 Ⅲ-M2矿体
    4.3 矿石质量
        4.3.1 矿石矿物成分
        4.3.2 矿石化学组分
        4.3.3 矿石结构、构造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次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矿石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5.2.2 矿床微量元素组合特征
        5.2.3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3 稀土元素特征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 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6.1.1 矿床硫同位特征
        6.1.2 硫同位示踪
        6.1.3 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6.2 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6.2.1 矿床铅同位特征
        6.2.2 铅同位示踪
第七章 矿床成因分析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7.1.1 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
        7.1.2 F9断裂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1.3 火山机构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2 成矿物质来源
    7.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9)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建模及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产概况
    2.1 大地构造环境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成矿特点及控矿因素
第3章 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
    3.1 成矿区带划分
    3.2 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成矿规律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1 物性特征
    4.2 区域重力场特征
    4.3 区域磁场特征
第5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1 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
    5.2 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分布特征与成矿环境分析
    5.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6章 典型矿床研究及找矿靶区圈定
    6.1 铜典型矿床
    6.2 找矿靶区的圈定方法
    6.3 找矿靶区的划分依据
第7章 找矿模型
    7.1 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
    7.2 资源量预测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大兴安岭北部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大兴安岭北部优势矿种和矿床类型
3大兴安岭北部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基本特征
    3.1多宝山地区与加里东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钼矿床成矿系列
    3.2呼玛地区与华力西期辉长岩和花岗岩有关的铁、钛、金矿床成矿系列
    3.3伊尔施_黑河地区与华力西期花岗岩和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
    3.4牙克石地区与华力西期海相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铁、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
    3.5得尔布干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
    3.6伊尔施_呼玛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铁、锌、铜、钼、钨矿床成矿系列
    3.7黑龙江流域与第四纪冲积沉积作用有关的砂金矿床成矿系列
4大兴安岭北部矿床成矿系列的形成和演化
5结论

四、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D]. 高征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2]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法研究[D]. 刘雅洁. 吉林大学, 2019(10)
  • [3]内蒙古七一牧场北山铅锌矿区矿床成因探讨[J]. 田淑娟,闫玉城,曲志广,冀春雨. 世界有色金属, 2018(23)
  • [4]兴蒙造山带成矿规律及若干科学问题[J]. 江思宏,张莉莉,刘翼飞,刘春花,康欢,王丰翔. 矿床地质, 2018(04)
  • [5]内蒙古林东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D]. 王祥东.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6]内蒙古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刘汉仑. 吉林大学, 2019(10)
  • [7]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J]. 马玉波,邢树文,肖克炎,张彤,田放,丁建华,张勇,马路阔. 地质学报, 2016(07)
  • [8]大兴安岭北段上坑锅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D]. 涂金飞. 南京大学, 2016(05)
  • [9]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北段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建模及潜力评价研究[D]. 戴慧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10]大兴安岭北部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J]. 武广,王国瑞,刘军,周振华,李铁刚,吴昊. 矿床地质, 2014(06)

标签:;  ;  ;  ;  ;  

锡尔塔拉铁锌矿成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