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碎石土振动压实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母坤霖[1](2021)在《振动压路机压实质量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任伟[2](2020)在《建元高速公路二标段土石混合高填路基的压实过程控制及沉降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地形结构较为复杂,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当地缺乏填料,土地资源又比较紧张,路基填筑材料多来自山体或隧道开挖得来的土石混合填料。而土石混合填料不同于一般的土料与石料,其材料的组成多样,难以进行定量分类分级评价;其工程性质复杂,开挖、填筑、压实等施工过程均不易控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用以指导施工。鉴于此,本文依托建元高速公路二标段K16工点,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土石混合填料性质、填筑工艺等因素的施工影响,对选定试验段上土石混合填料高填路基的检测以及压实控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路基沉降监测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现场检测数据和理论分析表明,动态变形模量Evd可以反映路基表层填料的密实程度,但大粒径块石的存在会对其效果产生影响,振动压实值VCV能够比较全面地反应路基填筑层的结构抗力。(2)平面上及各碾压遍数间两种指标的均匀性:VCV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1%附近,平面上混合填料工况的Evd指标变异系数均已超过10%,各碾压遍数间的工况Evd指标在10%附近。平面上混合填料压实均匀建议:当现场松铺厚度50cm时,建议采用配比A类填料与B类填料按2:2~3:2控制;松铺厚度60cm时,采用A类填料与B类填料按4:2~5:2控制。填料遍数间压实均匀建议:对于多A类填料(大块石含量相对少)的工况建议叠压四遍,多B类填料(大块石含量相对多)的工况叠碾五遍或六遍。(3)通过两种路基压实指标(VCV指标和Evd指标)检测数据,研究斜坡地形、填筑层的松铺厚度、填料类型等对路基压实效果的影响。(4)通过对试验路段测试的VCV值与Evd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振动压实值与常规指标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确定连续压实测试指标的控制标准,完成对试验段路基压实均匀、压实质量以及压实稳定控制。(5)路基沉降:横断面沉降值大致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分布,位于管口的两端的沉降量较小,路基沉降量大的情况多出现在路基中线的附近,且随着观测时长的增大,该路基横断面上的沉降变化速率降低。路基左坡和右坡的累计沉降幅度一致,当观测时长达到200天后,左、右坡的平均沉降速率降低到约1mm/月。
胡长浩[3](2020)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开裂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因具有较大的刚度、较强的荷载扩散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道路基层,但相对的,其脆性大、温湿度敏感性强的特点也使其容易产生破坏。路面结构内部微裂纹孕育、扩展行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路面力学中的热点,解析细微观层面水泥稳定碎石开裂机制是描述其宏观开裂行为并提高其防裂控裂性能的重要基础。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识别材料在断裂变形过程中的应力波信号,建立声发射参数与材料断裂参数、强度之间的关系,在材料裂纹检测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运用声发射、CT扫描检测技术、数值模拟等,开展水泥稳定碎石裂纹扩展特性研究,为路面结构的防裂控裂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相关研究及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由声发射累积振铃计数、累积能量、幅值等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可知,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试验裂纹发展及破坏过程可分为压密、微裂纹萌生、裂纹稳定扩展、破坏变形等四个阶段;声发射振铃计数、能量、幅值等声发射特征参数曲线的走势反映出试件内部微裂纹的发展及扩张规律,并将荷载峰值前振铃计数、幅值第二次的升高作为峰值破坏的前兆特征,可有效评判水泥稳定碎石的开裂程度。(2)对无侧限抗压试验不同阶段的标准水泥稳定碎石试件进行分层扫描,得到试件的二维CT断层图像,通过分析图像的孔隙细观结构分布特征,得到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受到向下的荷载作用时内部开裂规律,揭示了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受压破坏的细观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声发射特征参数及二维定位图像,验证了声发射技术的准确性。(3)使用PFC2D技术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材料裂缝发展破坏的细观及微观机理。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和累积事件数曲线经历的四个阶段相吻合,验证了声发射对水泥稳定碎石破坏预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郭栋[4](2018)在《基于应力波理论的路基连续压实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续压实控制技术面世已经数十年,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已经在国内外众多的试验和实践中得到证实,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出了基于不同算法的众多连续压实指标用于碾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判别,大大提升了碾压施工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以往的连续压实理论都是基于“振动压路机—土”模型建立的。本文结合振动压实工艺、国内外理论、各种连续连续压实指标的算法与特点、国内外试验现象对连续压实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连续压实技术目前所用的机理还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不利于连续压实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研究应力波在土中的传播特点,本文在一维应力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连续压实应力波模型:振动轮通过自身的振动和与土层的基础产生并向土层传播由不同幅值应力波组成的应力脉冲。当应力波幅值大于土体屈服极限时,应力波为塑性波在土中传播,土发生塑性变形被压实;应力波幅值小于土体屈服极限时,为弹性波。弹性波在压实层与下卧层发生反射,反射波反射到振动轮与土接触面,改变振动轮振动形态和受力状态,产生连续压实值。本文结合工程中所用填料进行了室内振动压实试验。试验中振动器的加速度和频谱变化现象验证了连续压实应力波模型:一是振动压实过程中次谐波振幅和加速度最大值出现了增大—减小的循环变化,在循环变化中最大值逐步减小,符合应力波干涉现象的变化;二是振动器加速度变化过程中在波峰出现了应力波弥散现象;三是振动压实完成后土层表面密实,与碾压施工表面出现松散的现象不同,符合应力波在不同界面的反射规律。最后,本文利用LSDYNA软件对振动压实过程和Evd动态模量检测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分析:振动压实过程和Evd检测过程都表明:土模型中的应力应变都是以波的传播形态向四周和深度扩散的;土中应力变化依次沿深度开始;通过拟合振动轮中心下方土体的应力幅值,发现应力幅值沿深度变化呈现指数衰减。这些现象进一步反映了连续压实过程中应力波作用于土的机理。
程康[5](2018)在《兰新高速铁路某区段路基沉降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兰新高速铁路穿越西北黄土地区、高寒地区、戈壁及风沙地区等区域。该线路基所占比例较大,路基设计结构型式多样,其沿线路基地基土有黄土、膨胀土、红黏土、泥岩、戈壁土等多种,具有特殊工程性质,在一些恶劣自然条件下以及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会发生变形、劣化,对轨道结构平顺性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依托兰新高速铁路K2090+450K2090+750段路基沉降情况,从现场调查资料以及监测数据等对沉降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该段路基整治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及整治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不同工况下路基不同部位的垂直位移及应力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针对该种路基病害情况的整治建议,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1)通过现场调查及监测数据分析得出该段路基沉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路基基底存在砂质黄土,砂质黄土是一种在干燥状态下不易压实,遇水易发生压缩变形的地基土。路基建造微地貌改变,使原有的地表径流改变,雨水下渗后造成路基填料及地基土湿化、软化强度降低,使路基发生沉降。(2)根据该段路基发生的沉降情况及沉降原因分析,采取路基下部及基底注入硫铝酸盐水泥单液浆加固处理;利用袖阀管注浆施工工艺对发生沉降部位进行注浆加固整治,注浆过程中利用水准仪对注浆段落高程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3)注浆加固整治后,对该段路基进行了下沉变形监测,采用动态监测与静态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监测结果所测得数据分析表明:整治效果良好。(4)数值计算表明:正常情况下路基沉降量不大,可以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同时路基基床内各点处应力均不大,没有出现过大应力。若有雨水等渗入使路基填筑体及砂质黄土基底发生病害后,会造成其强度及刚度降低,路基沉降量与路基基床表面应力会显着增加;当砂质黄土基底厚度增大时路基沉降量与基床表面应力也会相应增大。注浆加固提高了基底土的强度和刚度,减小了路基沉降及路基基床表面应力大小,可以对路基病害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因此可以在整治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病害中使用。(5)结合该段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病害整治情况得出:在类似工程条件下,进行新线建造时,需加强黄土地基处理力度并做好路基填料的选择;同时应防止由于水的作用造成的路基基底沉降病害,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具体工点实际,采取科学、合理、完善的路基防排水措施;当高速铁路路基发生沉降病害后,可以采取注浆加固的措施进行整治。
刘伟胜,李思童,郭建国,段文志[6](2018)在《生态与智慧型路基建养一体化技术现状分析》文中指出从路基的压实控制与智能监测、路基的长期性能以及运营期路基的动态监测与维护3个方面对当前的生态与智慧型路基建养一体化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分析可以提高相关专家对生态与智慧型路基建养一体化技术的重视并为其研究提供建议和方向,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公路建设技术的发展。
乔峰[7](2017)在《基于4G无线网络振动压实动态监测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对公路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路的压实度是决定道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准确实时的压实度检测技术在公路施工中十分关键。传统的压实度检测方法由于存在各种缺陷而无法满足压实度监测的实时性和全面性,常常出现欠压或过压等现象,导致道路的使用寿命缩短,过早出现车辙、裂纹等缺陷。鉴于此,如何在压实度监测中做到全面高效的监管,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最大限度的保证压实度值符合规范要求,成为探索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当今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拓展了监控手段,在道路施工中也不例外。尤其是4G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诞生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虚拟仪器的发展,为实时、准确、高质量的压实度监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传输方式。本文在充分分析振动压路机压实机理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4G无线网络的振动压实动态监控系统。依托于安徽省交通厅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安徽省路面远程智能监管系统研究项目”,首先,建立了振动压实系统的数学模型,确定了路面压实度与振动轮加速度的关系。然后,在施工现场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振动轮的加速度信号,并对其进行成份分析、滤波去噪,数学拟合等处理,建立了压实度与振动加速度的相关关系式。接着,利用中国移动4G网卡以及Web Service技术,将现场的数据采集分析仪、现场服务器和远程监控客户端有效连接起来,组建了传输的硬件平台。最后借助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和端口映射软件,开发了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压实度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现场施工人员对压实度的实时把控,以及远程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接入因特网对振动压实状态的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带有无线网络传输功能的振动压实动态监控系统解决了压实度传统检测方法中随机性大和实时性差的问题,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无盲点无缝隙检测,做到了检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且其操作简洁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监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辅助和参考,也对无线网络传输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监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强[8](2016)在《粗粒土室内表面振动压实参数及土体结构分析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表面振动压实是粗粒土室内标准最大干密度的重要试验方法,公路、铁路试验规程均将其作为室内最大干密度试验的方法之一。表面振动压实来源于“更接近于现场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的实际状况”这一思想,对于室内试验,主要是对影响试验结果的参数进行研究。采用粗粒土进行室内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并测试振动参数,探讨了表面振动压实参数控制。结合试验结果及压实效能,与重型击实试验进行了对比;基于粗粒料体积填充理论,结合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对某高寒地区两种典型天然粗粒土填料的土体结构类型进行试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采用某高铁路基试验段碎石土填料进行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同时安装振动传感器测试振动参数,结合各行业规范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对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参数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振动压实效果受激振力、振动频率、振幅、振动时间等参数的影响,试验最大干密度值是这些影响参数联合作用的结果;激振力是由仪器构造决定,属于压实机械固有属性。动作用力与仪器设计参数及土体特性均有关,实测动作用力大于仪器激振力,铁路、公路规程规定“激振力”10~80kN的取值范围为钢制夯与土体表面接触时的峰值动作用力更为合理;振动压实显着作用效果时间为1min左右,合理压实振动时间可取3min;同种碎石土样,表面振动压实试验测试最大干密度值小于Z3重型击实试验,约为击实的96%左右;有效做功分析表明,相对于振动压实,击实冲击荷载作用使粗粒土挤压密实效果更好。对于室内振动压实试验的参数控制,可有两种参考思路。一是经过试验验证后,确定适用于大多数粗粒土的最优参数组合,仪器设定固定参数,形成统一参数标准;二是确定合理范围,设置为参数可调,可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对应合理参数。(2)以某高寒地区两种类型天然粗粒土填料为试验土样,基于体积填充理论,从小到大逐级剔除土样上一级粒径组颗粒后进行表面振动压实试验。根据测试干密度值变化规律,分析土体结构类型,确定骨架颗粒与填充颗粒的分界粒径,为粗粒料的级配改良提供参考。逐级剔除后,悬浮密实结构土体干密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变化较大,有陡升或陡降的现象,存在明显分界粒径,土体二元结构特性显着;骨架孔隙结构土体干密度或增加或减小,变化幅度较小,分界粒径不明显;骨架密实结构土体干密度变化曲线相对平缓,剔除最小粒径后,剩余粒径颗粒也能表现出良好的互相填充关系,土体呈多元结构。粗粒含量控制在30%~70%是土体形成骨架结构必要条件,细粒(d<0.075mm)含量的界限值在5%~10%较为合理;对于粗粒土,可以分界粒径为界限,分段分析土体级配组成及土体结构类型;当粗粒土不均匀系数很大时,曲率系数不是级配是否优良的严格控制条件。
曾丹[9](2016)在《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实时分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3亿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速达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表明,车辆数量日益增多,道路使用频次成几何级增加,道路质量越来越不能跟随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这些日益增加的车流量要求公路品质在施工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公路压实度是衡量其施工质量的一个主要参数,压实度值越高,表明施工质量越好。而传统检测压实度值的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因此,亟需研发出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连续检测压实度的方法。为了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依托江西省交通厅重点科技项目——“路基路面压实度自动连续检测新技术研究”,通过振动压路机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对其振动的加速度和路基施工材料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简化的“压路机-土壤”动力学和几何学模型来获取表征路基压实度的方法;然后,通过试验使用DH186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和DH5902动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等硬件设备采集到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对其进行频域分析、小波降噪、拟合选取周期以及有效值拟合等一系列的处理,建立加速度与压实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表达式;利用正交试验法分析各个因素影响压实度的权重,并结合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频率、振幅、路基土类和含水量为高权重因素;最后,借助Access数据库,构建不同因素水平下的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关系式的数据表,并结合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为用户开发出公路路基压实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同时开发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的实时分析系统,可实现实时调用数据库计算公式、采集、分析振动信号和显示压实度等功能。通过对大量施工现场试验数据的论证和对传统方法检测得到的公路路基压实度值及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实时分析系统得到的压实度值进行分析对比,表明开发的检测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公路路基压实度方法不能实时、连续检测的问题,提升了现场检测的效率,真正做到了智能检测,可全面、准确的反映道路压实情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庞林祥[10](2015)在《人工砾石土拉裂特性及其对超高土石坝心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批超高心墙土石坝的规划建造,人工砾石土因其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良好的防渗性能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土石坝中,因心墙材料的抗拉能力不足引起防渗心墙失稳造成的土石坝事故不在少数,人工砾石土作为心墙材料也不例外,是制约其工程应用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开展人工砾石土的拉裂特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人工砾石土的拉裂机理、拓展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人工砾石土的基本力学性质、拉裂特性、土石坝水力劈裂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心墙土石坝水力劈裂产生过程的仿真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有:1.研制了600mm型击实仪。该超大型击实仪能够进行最大粒径为120mm的土料击实,用于大粒径土料的击实等特性研究。2.基于糯扎渡水电站料场土料的基本性质,对土料掺加人工砾石后所得的人工砾石土作为300m级心墙土石坝的防渗体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人工砾石土较天然土料易于压实,相关力学指标增加,其抗渗透性并未因砾石的加入而降低,抗渗透破坏能力提高,砾石掺量35%的人工砾石土作为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土石坝的防渗体是完全可行的。3.开展人工砾石土的单轴、三轴拉伸试验,研究人工砾石土单轴、三轴拉伸破坏特征,建立了人工砾石土三轴拉伸-剪切破坏强度准则、单轴拉伸破坏本构模型、三轴拉伸破坏本构模型,建立的三轴拉伸破坏本构模型能够描述人工砾石土的压缩、拉伸全应力应变过程。4.研究水力劈裂的诱发因素,建立基于渗透软弱带的水压楔劈效应模型,并经过室内试验及数值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经过研究拱效应、渗透软弱带对于心墙土石坝水力劈裂的影响,得出水力劈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防渗土料的拉裂破坏。5.基于总应力、有效应力数值方法分析,引入弥散裂缝理论,将弥散裂缝理论与比奥固结理论相结合,推导和建立了用于描述水力劈裂发生和扩展过程的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计算方法。实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建立了适用于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土石坝抗水力劈裂产生的的具体措施。
二、碎石土振动压实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碎石土振动压实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建元高速公路二标段土石混合高填路基的压实过程控制及沉降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混合填料定义与分类 |
1.2.2 土石混填的工程特性 |
1.2.3 路基压实检测 |
1.2.4 土石混填路基沉降变形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点及填料概况 |
2.1 工点概况 |
2.2 填料概况 |
2.2.1 土石混合填料的主要特点 |
2.2.2 填料的组成结构 |
2.2.3 土石混合填料分类 |
2.2.4 现场填料 |
2.3 本章概述 |
第三章 压实检测试验 |
3.1 路基压实检测 |
3.1.1 振动压实值(VCV) |
3.1.2 动态变形模量(E_(vd)) |
3.1.3 两种指标的检测方法比较 |
3.2 试验流程与试验段工况 |
3.2.1 现场试验准备 |
3.2.2 VCV指标测试步骤 |
3.2.3 E_(vd)指标测试步骤 |
3.2.4 试验段工况 |
3.3 两指标均匀性分析 |
3.3.1 平面上的均匀性 |
3.3.2 遍数间的均匀性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不同松铺厚度情况 |
3.4.2 斜坡上情况 |
3.4.3 填料碾压遍数情况 |
3.5 两指标相关性 |
3.5.1 平面上两指标相关性 |
3.5.2 遍数间两指标相关性 |
3.5.3 相关性阀值 |
3.5.4 各工况两指标相关性总结 |
第四章 压实过程控制 |
4.1 压实均匀控制 |
4.2 压实质量控制 |
4.3 压实稳定控制 |
4.3.1 E_(vd)指标压实稳定控制 |
4.3.2 VCV指标压实稳定控制 |
第五章 路基沉降 |
5.1 概述 |
5.2 路基沉降 |
5.2.1 现场布置观测点 |
5.2.2 路基边坡沉降 |
5.2.3 路基横断面沉降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与设计项目 |
(3)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开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声发射技术应用研究 |
1.2.2 图像技术应用研究 |
1.2.3 数值模拟应用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声发射检测技术基础 |
2.1 声发射的概念及检测系统 |
2.1.1 声发射的概念 |
2.1.2 声发射试验设备 |
2.2 声发射检测基本原理 |
2.3 波的传播 |
2.3.1 波的传播模式 |
2.3.2 波速 |
2.3.3 衰减 |
2.4 声发射信号类型及表征参数 |
2.4.1 声发射信号类型 |
2.4.2 声发射信号分析方法 |
2.4.3 试验条件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开裂特性声发射试验研究 |
3.1 试件制备 |
3.1.1 原材料与级配 |
3.1.2 试件成型及养护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设备 |
3.2.2 传感器布置及参数设置 |
3.2.3 加载方案及操作 |
3.3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 |
3.3.1 振铃计数分析 |
3.3.2 能量分析 |
3.3.3 幅值分析 |
3.4 破坏前兆特征分析 |
3.4.1 荷载-振铃计数关系分析 |
3.4.2 荷载-能量关系分析 |
3.4.3 荷载-幅值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T技术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开裂特性研究 |
4.1 CT扫描原理 |
4.2 水泥稳定碎石CT试验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不同采样位置的相同阶段试件CT断层图像 |
4.3.2 不同阶段声发射与CT扫描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颗粒流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开裂特性研究 |
5.1 颗粒流PFC2D |
5.1.1 物理模型 |
5.1.2 接触本构模型 |
5.1.3 数值模拟步骤 |
5.2 PFC模拟试验 |
5.2.1 数值模型 |
5.2.2 模拟应力应变与声发射特征分析 |
5.2.3 模型破坏过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应力波理论的路基连续压实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连续压实技术简介 |
1.3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连续压实原理分析 |
2.1 振动压实原理 |
2.2 连续压实指标 |
2.3 连续压实技术目前的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3 连续压实应力波模型 |
3.1 土的弹塑性性质 |
3.2 应力波 |
3.3 连续压实应力波模型 |
3.4 连续压实指标相关性理论基础 |
3.5 本章小结 |
4 室内振动压实试验 |
4.1 试验概况 |
4.2 试验加速度信号与连续压实指标对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连续压实数值模拟研究 |
5.1 LS-DYNA简介 |
5.2 模型的建立 |
5.3 振动压路机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4 EVD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兰新高速铁路某区段路基沉降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铁路路基研究现状 |
1.2.1 基床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2.2 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研究方面 |
1.2.3 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2.4 无砟轨道沉降特性研究现状 |
1.2.5 路基沉降治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兰新高速铁路某段路基沉降调查与原因分析 |
2.1 一般铁路路基病害 |
2.2 高速铁路路基病害 |
2.3 兰新高速铁路路基病害 |
2.4 影响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
2.4.1 填料及填筑情况的影响 |
2.4.2 地基土性质及地基处理措施的影响 |
2.4.3 水分的影响 |
2.4.4 温度的影响 |
2.5 兰新高速铁路某区段路基下沉病害工点情况调查 |
2.5.1 路基沉降病害情况 |
2.5.2 路基情况调查分析 |
2.6 沉降原因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兰新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整治措施选择及施工工艺研究 |
3.1 路基沉降整治技术介绍 |
3.2 路基沉降整治措施 |
3.2.1 注浆材料 |
3.2.2 注浆施工工艺 |
3.2.3 注浆注意事项 |
3.2.4 安全注意事项 |
3.3 施工整治期间的路基变形监控测量方法及结果分析 |
3.3.1 水准测量 |
3.3.2 各断面变形监测情况分析 |
3.4 路基变形情况轨道测量仪测量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兰新高速铁路某区段路基沉降整治效果评价 |
4.1 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
4.2 静态监测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兰新高速铁路路基某沉降区段变形数值分析计算 |
5.1 PLAXIS程序简介 |
5.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5.2.1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
5.2.2 有限元计算几何模型 |
5.2.3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
5.2.4 边界及荷载条件 |
5.3 路堤变形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正常情况下路基沉降及应力计算结果 |
5.3.2 出现病害后路基沉降及应力计算结果 |
5.3.3 注浆加固后路基沉降及应力计算结果 |
5.3.4 不同工况下路基具体点位处垂直位移及应力计算结果 |
5.3.5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生态与智慧型路基建养一体化技术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路基的压实控制与智能监测 |
2 路基的长期性能 |
1) 交通荷载。 |
2) 含水率。 |
3) 填料选择。 |
4) 路面结构。 |
3 运营期路基的动态监测与维护 |
4 结语 |
(7)基于4G无线网络振动压实动态监测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压实度检测研究状况 |
1.2.2 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状况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压实度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压实度传统检测方法 |
2.2 压实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施工工艺的影响 |
2.2.2 压实机械的影响 |
2.2.3 施工材料的影响 |
2.3 振动压实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振动压实原理 |
2.3.2 数学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3.1 信号采集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 |
3.2 传感器的选型及测量原理 |
3.3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 |
3.3.1 传感器安装位置 |
3.3.2 数据采集 |
3.4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处理 |
3.4.1 施工现场实测数据 |
3.4.2 振动加速度信号成份分析 |
3.4.3 振动加速度信号滤波去噪 |
3.4.4 振动加速度信号数学拟合 |
3.5 压实度—振动加速度关系式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理论分析 |
4.1 无线网络传输与有线网络传输对比分析 |
4.2 4G(TD-LTE)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
4.2.1 网络构架 |
4.2.2 物理层关键技术 |
4.2.3 无线接口协议栈 |
4.3 无线网络平台介质 |
4.3.1 4G通讯模块的选择 |
4.3.2 无线网卡的接入 |
4.4 远程监控平台构建 |
4.4.1 B/S远程构架 |
4.4.2 远程监控功能的实现方式 |
4.5 远程监控界面的发布与接收 |
4.5.1 远程监控界面的发布 |
4.5.2 远程监控界面的接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压实动态监测远程传输技术研究 |
5.1 LabVIEW虚拟仪器功能简介 |
5.1.1 基本概念 |
5.1.2 LabVIEW图像化语言特点 |
5.1.3 LabVIEW编程环境 |
5.2 LabVIEW监控平台的设计 |
5.2.1 整体结构设计 |
5.2.2 接口程序设计 |
5.2.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5.2.4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5.2.5 程序总框图设计 |
5.2.6 前面板设计 |
5.3 使用结果分析 |
5.3.1 前期准备 |
5.3.2 试验步骤 |
5.3.3 现场参数设置 |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粗粒土室内表面振动压实参数及土体结构分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3.1 论文主要内容简介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振动压实技术及压实机理 |
2.1 振动压实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
2.1.1 振动压路机介绍 |
2.1.2 振动压路机现场压实效果影响因素 |
2.1.3 振动压路机工作参数 |
2.2 振动压实理论 |
2.2.1 振动压实机理 |
2.2.2 振动压实动力学模型 |
2.3 压实质量评价及室内最大干密度试验方法 |
2.3.1 填筑土体的压实质量评价指标 |
2.3.2 室内最大干密度试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粗粒土室内表面振动压实与参数测试 |
3.1 试验过程简述 |
3.2 试验仪器及土样介绍 |
3.3 试验过程 |
3.3.1 表面振动压实仪静压重测试 |
3.3.2 试验土样筛析试验 |
3.3.3 表面振动压实及振动参数测试试验 |
3.3.4 压实时试筒内土中应力测试 |
3.3.5 重型击实试验 |
3.4 试验结果 |
3.5 表面振动压实试验参数控制探讨 |
3.5.1 试验基本参数 |
3.5.2 振动频率、振幅以及振动加速度 |
3.5.3 激振力和动作用力 |
3.5.4 与击实试验的对比分析 |
3.5.5 对表面振动压实参数控制方式的参考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振动压实效能及接触过程探讨 |
4.1 表面振动压实效能 |
4.1.1 表面振动压实仪振动输出能量计算 |
4.1.2 表面振动压实仪钢制夯对土做功能量 |
4.2 振动压实接触过程力学 |
4.2.1 表面振动压实模型简化 |
4.2.2 振动压实接触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表面振动压实的土体结构分析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粒径特征的粗粒土工程分类 |
5.2.1 国内各行业对粗粒土的工程分类 |
5.2.2 国外粗粒土工程分类 |
5.3 基于表面振动压实方法的粗粒土分界粒径试验 |
5.3.1 粗粒土土体结构类型理论 |
5.3.2 试验土样颗粒组成及级配特征 |
5.3.3 试验过程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实践及成果 |
(9)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实时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基压实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2.1 压实效果影响因素 |
2.1.1 压实机械的影响 |
2.1.2 压实材料的影响 |
2.2 路基压实效果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
2.2.1 正交试验法和极差分析法 |
2.2.2 试验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及处理 |
3.1 振动压实原理 |
3.2 振动压实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 振动加速度的获取 |
3.3.1 硬件的选取 |
3.3.2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 |
3.3.3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小波降噪 |
3.3.4 拟合周期及加速度有效值 |
3.3.5 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相关关系 |
3.4 不同条件下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的相关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实度数据库管理系统 |
4.1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
4.1.1 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要求 |
4.1.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1.3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4.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 |
4.2.1 数据库的创建 |
4.2.2 系统功能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实时分析系统 |
5.1 总体分析及设计 |
5.1.1 设备和材料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使用人员因素分析 |
5.1.3 总体结构分析 |
5.2 系统主界面设计 |
5.2.1 参数设置 |
5.2.2 调用数据库参数设置 |
5.2.3 采集及压实度值显示界面 |
5.3 程序框图设计 |
5.3.1 接口调用注意事项 |
5.3.2 初始化程序框图设计 |
5.3.3 参数设置程序框图设计 |
5.3.4 数据库数据匹配程序框图设计 |
5.3.5 开始采集程序框图设计 |
5.3.6 停止采集程序框图设计 |
5.4 工程应用实例 |
5.4.1 施工现场准备 |
5.4.2 试验参数设置 |
5.4.3 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实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人工砾石土拉裂特性及其对超高土石坝心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2.2 砾石土的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2.2.1 砾石土的压缩与渗透特性 |
2.2.2 砾石土的本构模型 |
2.2.3 砾石土的颗粒破碎研究 |
2.3 砾石土的拉裂特性研究现状 |
2.4 心墙土石坝的水力劈裂研究现状 |
2.4.1 水力劈裂的产生机理与判别方法 |
2.4.2 土石坝水力劈裂的计算方法 |
2.5 主要研究内容 |
3 人工砾石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3.1 人工砾石土作为超高土石坝防渗体的可行性研究 |
3.1.1 糯扎渡水电站料场土料与石料的基本性质 |
3.1.2 物理与压实特性实验研究 |
3.1.3 固结与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
3.2 人工砾石土的剪切强度及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
3.2.1 三轴抗剪强度及变形指标 |
3.2.2 抗剪强度原位直剪强度试验研究 |
3.2.3 沉降变形的原位荷载试验研究 |
3.3 人工砾石土击实特性试验研究 |
3.3.1 超大型击实仪研制与击实试验 |
3.3.2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颗粒破碎对人工砾石土的力学参数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人工砾石土的拉裂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 |
4.1 人工砾石土的抗拉强度及变形试验 |
4.1.1 单轴、三轴抗拉试验方法 |
4.1.2 拉伸试验方案 |
4.1.3 单轴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4 三轴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人工砾石土的拉裂特性及强度准则 |
4.2.1 拉裂过程机理分析 |
4.2.2 单轴拉伸全应力位移曲线及断裂能分析 |
4.2.3 三轴拉伸破坏分析 |
4.2.4 三轴拉伸-剪切破坏强度准则 |
4.3 人工砾石土单轴拉伸条件下的本构关系 |
4.3.1 单轴拉伸全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4.3.2 单轴拉伸条件下的本构关系 |
4.3.3 结果验证 |
4.4 人工砾石土三轴拉伸条件下的本构关系 |
4.4.1 三轴拉伸全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4.4.2 三轴拉伸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形模量分析 |
4.4.3 变形模量与体积模量研究 |
4.4.4 结果验证 |
4.5 小结 |
5 土石坝人工砾石土心墙水力劈裂产生的机理研究 |
5.1 土石坝心墙水力劈裂产生的机理分析 |
5.2 拱效应对人工砾石土心墙影响的数值分析 |
5.2.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参数 |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渗透软弱带对人工砾石土心墙的影响研究 |
5.3.1 渗透软弱带对人工砾石土心墙的作用机理 |
5.3.2 渗透软弱带水压楔劈效应作用的数值试验分析 |
5.3.3 渗透软弱带水压楔劈效应-土工离心机模型试验分析 |
5.4 小结 |
6 土石坝人工砾石土心墙的水力劈裂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方法 |
6.1 裂缝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弥散模拟 |
6.2 人工砾石土的脆性拉裂模型 |
6.2.1 拉伸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
6.2.2 拉裂判别准则 |
6.2.3 拉裂裂缝弥散矩阵 |
6.2.4 断裂模型应力释放矩阵 |
6.2.5 拉伸裂缝的有限元计算 |
6.2.6 算例分析 |
6.3 人工砾石土心墙水力劈裂的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方法 |
6.3.1 饱和人工砾石土比奥固结理论及其有限元方程 |
6.3.2 开裂后的渗透矩阵 |
6.3.3 水力劈裂发生与扩展过程的仿真计算方法 |
6.4 小结 |
7 土石坝防渗心墙的水力劈裂计算分析实例 |
7.1 水力劈裂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方法的实例验证计算 |
7.1.1 工程概况 |
7.1.2 计算概述 |
7.1.3 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7.1.4 水力劈裂的诱发因素分析 |
7.2 糯扎渡人工砾石土心墙土石坝水力劈裂有限元仿真模拟 |
7.2.1 计算概述 |
7.2.2 计算方案 |
7.2.3 蓄水速度与初始渗透软弱带对心墙水力劈裂的影响分析 |
7.2.4 心墙拱效应与渗透软弱带对心墙水力劈裂的影响分析 |
7.3 小结 |
8 结论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碎石土振动压实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动压路机压实质量检测系统研究[D]. 母坤霖. 长安大学, 2021
- [2]建元高速公路二标段土石混合高填路基的压实过程控制及沉降变形研究[D]. 任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开裂特性研究[D]. 胡长浩.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应力波理论的路基连续压实机理研究[D]. 郭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8(12)
- [5]兰新高速铁路某区段路基沉降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研究[D]. 程康.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6]生态与智慧型路基建养一体化技术现状分析[J]. 刘伟胜,李思童,郭建国,段文志. 市政技术, 2018(01)
- [7]基于4G无线网络振动压实动态监测传输技术研究[D]. 乔峰.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8]粗粒土室内表面振动压实参数及土体结构分析试验研究[D]. 黄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9]振动压实连续检测数据实时分析技术研究[D]. 曾丹.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10]人工砾石土拉裂特性及其对超高土石坝心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庞林祥.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