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面料的开发与应用

防晒面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防晒织物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花[1](2021)在《针织面料防晒衣的服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服装的紫外线防护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针织防晒衣很受人们的喜爱,其面料多采用涤纶和锦纶纤维制成,面料轻薄柔软。为了探讨针织防晒衣的防紫外线性能和服用性能,本文选取19种市场上常见的针织防晒衣面料为研究对象,包括7种涤纶针织防晒衣面料、8种涤纶/氨纶混纺针织防晒衣面料和4种锦纶/氨纶混纺针织防晒衣面料,并进行1#~19#的编号。对针织防晒衣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除8#、9#、11#、12#四种织物外,其余15种织物的UPF均大于40,且UVA小于5%,可以叫做防紫外线产品;由织物结构参数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关联度可知,织物厚度对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较大,其次是面密度;经30次标准洗涤后,除8#、19#织物外,其余织物UPF的耐水洗变化率均小于10%,织物防紫外线的耐洗涤性良好,故水洗对针织防晒衣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影响不大。对针织防晒衣面料的力学性能和外观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涤纶针织防晒衣面料的顶破性、折皱性整体优于涤/氨针织防晒衣面料、锦/氨针织防晒衣面料的;19种针织防晒衣面料的耐磨性、悬垂性、抗起毛起球性较好,硬挺度较差。对针织防晒衣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锦/氨针织防晒衣面料的导热性、接触冷暖感、吸湿性整体优于涤纶针织防晒衣面料、涤/氨针织防晒衣面料的,其透气性整体比它们的差;涤纶针织防晒衣面料的芯吸性整体优于涤/氨针织防晒衣面料、锦/氨针织防晒衣面料的;同种纤维的织物,当织物密度、面密度相近时,纬平针织物的接触冷感比罗纹织物的好;双珠地网眼织物的透气性比罗纹织物的好;织物密度和织物透气性呈负相关关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针织防晒衣面料的12个评价指标的关联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7#涤纶针织防晒衣面料的服用性能和防紫外线性能整体优于其他面料的,其中5#针织防晒衣面料的服用性能最佳,透气性和透湿性最好;当针织防晒衣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良好时,采用防紫外线纤维面料的透气性和透湿性比经过防紫外线后整理面料的好,双珠地网眼面料的透气性和透湿性比其它针织面料的好。

夏晗[2](2021)在《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选用产于云南的麻栎壳作为研究对象,对麻栎壳进行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研究,为实现麻栎壳染料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实验参考。首先,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到麻栎壳染料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水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50,在80℃下提取40 min。对麻栎壳进行提取动力学研究,得到麻栎壳染料提取符合二阶提取动力学模型。为了结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对麻栎壳染料的提取进行了中试及大样试验,得到提取率稳定在31%-32%,为进行麻栎壳染料提取及应用的工业大生产提供参考。其次,将麻栎壳染料及单宁酸标准品进行显色反应后的紫外扫描谱图及两者的红外谱图分析对比,证明麻栎壳染料中含有单宁酸物质。通过6种大孔树脂对麻栎壳染料中单宁酸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性能对比,选择D101型树脂进行纯化麻栎壳中的单宁酸。然后对D101树脂进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101树脂吸附麻栎壳染液中单宁酸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在25℃下更有利于D101型树脂对麻栎壳染液中单宁酸的吸附;通过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确定D101树脂纯化麻栎壳染料的最优工艺为:使用60 m L的麻栎壳染液,1 m L/min吸附,再用70%的乙醇溶液2 m L/min解吸,麻栎壳中单宁酸的质量分数由纯化前的16.44%提高到纯化后的36.67%,纯度提高了1.23倍,证明了D101型号树脂对纯化麻栎壳中的单宁酸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麻栎壳染料真丝染色条件进行工艺优化,得到了最优的上染条件:浴比1:40,溶液pH控制在5-6,T=80℃,t=40 min,所得织物的K/S值为3.56,各种色牢度等级都大于4,由此可见麻栎壳染料是一种色牢度优良的植物染料。通过对麻栎壳染料染色的真丝抗紫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的UPF值可达到50+,产品具有防晒功能。通过对麻栎壳染料及其上染的真丝的抗氧化性能测试得知麻栎壳染料的IC50为46.5(?)g/m L,经过十次水洗后的麻栎壳染料对DPPH的清除率仍可以达到50%以上。通过抗菌测试显示麻栎壳染料对金葡菌和白念菌的MIC为1000(?)g/m L,染色真丝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9.62%和71.33%,抑菌圈宽度大致为0-1 mm,可以达到抗菌标准。

韦玉辉,苏兆伟,靳雅丽[3](2020)在《日常防晒服的防晒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防晒服装的防晒性能的影响因素,本文选择12种常见的防晒服装面料作为研究载体,并借助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仪,详细探讨服装颜色、织物经纬密度、织物厚度、织物面密度、后整理方式、织物湿度(模拟汗液量)、洗涤次数(模拟家庭滚筒洗涤)对防晒服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趋势,并对其结果进行机理解释。结果表明:服装颜色、织物经纬密度、织物厚度、织物面密度、后整理、织物湿度均不同程度的影响防晒服装的防晒性能。冷色系相比于暖色系,防晒性能更好;织物经纬密度和厚度对抗紫外性能呈正相关;织物湿度(模拟汗液量)与织物防晒性能呈负相关;洗涤对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影响不大,前5次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其防护性能下降,超过5次时,防护性能随洗涤次数的增加,变化不大。此研究结论既可为设计师在进行防晒服装面料选择时提供参考,也可为消费者购买合适的防晒服提供指导。

何佳磊[4](2020)在《结构色材料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印染是纺织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但染料褪色严重,染料的制备和染色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染料及助剂残留,同时,染色过程耗水耗能大,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绿色环保、永不褪色的结构色染料的出现为发展绿色印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是目前将结构色应用于织物染色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和难题:1、结构色和织物表面的粘附力不足,附着在织物表面的结构色不耐水洗,不耐摩擦,染色后极易脱落。2、结构色通常由微球层层组装得到,微球之间弱的相互作用力也易导致结构色机械强度差。多巴胺聚合后形成的聚多巴胺(PDA)具有对不同基质的普适性、粘附迅速、高强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且聚合后的黑色聚多巴胺还具有对杂散光的广谱吸收性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二选择。本论文以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P(St-MMA-AA)单分散微球为基本构成单元,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在多巴胺预处理的棉织物表面自组装得到高机械强度的光子晶体结构色涂层、具有无角度依赖性能的非晶光子晶体结构色涂层及功能化结构色涂层。具体的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首先多巴胺对棉布进行预处理,形成黑色聚多巴胺涂层并具有很好的粘性,以单分散纳米微球为基本组成单元,通过重力沉降法在棉织物表面自组装,织物表面的聚多巴胺涂层对组装的乳胶粒产生有效的粘附作用,有效的增强了组装得到的结构色及其与织物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织物表面制备得到高机械强度、具有绚丽色彩的结构色染料,并具有很好的染色效果。同时有效解决浅色基底对结构色生色效果的干扰,提高结构色的色纯度。(二)使用提拉法,在经聚多巴胺溶液处理后的棉布表面自组装获得无角度依赖的非晶光子晶体结构色。制备工艺简单,适合结构色的大面积快速制备。同时非晶光子晶体结构色也表现出优异的力学表现,该非晶结构色涂层可以承受30天以上的水浸泡、10次以上的洗涤以及1分钟以上的连续摩擦而不发生明显脱落,仍然保持明亮的结构色。(三)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单分散的P(St-MMA-AA)-阿伏苯宗(AVO)微球,并在经聚多巴胺预处理的棉织物表面自组装获得防晒结构色涂层,测试证明该结构色涂层除了优异的染色性能之外,同时具备优异的抗紫外线能力。

郭英英[5](2019)在《ZnO/TiO2-棉织物的制备及光防护评价》文中提出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慢性暴露对人体皮肤造成各种损害,包括晒黑、皮炎、光老化,甚至皮肤肿瘤等。纳米ZnO与TiO2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紫外线防护产品,主要将其整理至棉织物,赋予棉织物抗紫外线与抗菌功能,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但高浓度的纳米ZnO与TiO2对皮肤产生不良反应,如红肿、瘙痒等,其生物安全性评价缺乏。因此,本论文拟制备兼具高效抗紫外线、抗菌功能的ZnO/TiO2-棉织物,评价其生物安全性能,并通过具有PDZ(Postsynaptic density-95/Discs large/Zonula occludens-1,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he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的表达水平来评估ZnO/TiO2-棉织物的光防护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ZnO与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使用均匀沉淀法与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ZnO与TiO2并对其进行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与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结果显示ZnO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为70 nm;TiO2呈椭圆形,直径约为60 n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与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结果显示ZnO由O和Zn元素组成,TiO2由O和Ti元素组成。这些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纳米ZnO与TiO2。(2)浓度筛选与ZnO/TiO2-棉织物的制备及评价紫外线透过率结果显示0.025%浓度的纳米TiO2的UVA透过率小于1%。抑菌实验结果显示0.010%浓度的纳米ZnO可显着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0.025%浓度的纳米TiO2可显着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生物安全评价结果显示二者的安全性能良好。综合纳米ZnO与TiO2的抗紫外线、抗菌效果以及生物安全性能,筛选出ZnO与TiO2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010%与0.025%。使用水溶性钛酸酯、聚丙烯酸钠、纳米ZnO(0.010%)与TiO2(0.025%)制作整理液,并将其整理至棉织物。紫外线透过率、抑菌与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ZnO/TiO2-棉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抗菌功能和生物安全性能。(3)建立基于TAZ表达水平评价ZnO/TiO2-棉织物光防护效应的新方法使用5、10和20 J/cm2 UVA慢性照射细胞,每天一次,连续照射五天,可成功构建细胞光损伤(本文以光老化为代表)模型。细胞活力检测与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TAZ可能与光老化有关。采用10 J/cm2 UVA慢性照射TAZ过表达后的细胞,检测细胞周期与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TAZ可通过调控细胞增殖来参与细胞光老化。进一步检测ZnO/TiO2-棉织物覆盖后UVA照射细胞的TAZ表达,发现其TAZ表达明显高于普通棉织物组且与UVA未照射组相当,提示TAZ可作为光损伤与光老化的分子标记物来评价棉织物的光防护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制备出兼具高效抗紫外线、抗菌功能以及良好生物安全性能的ZnO/TiO2-棉织物,并初步建立基于TAZ表达水平来评价ZnO/TiO2-棉织物光防护效应的新方法,为开发新的光防护产品和光防护评价方法奠定了基础。

陈荣圻[6](2019)在《紫外线照射下的相关有害化学物质》文中提出介绍的紫外线吸收剂只局限于二苯甲酮和苯并三唑2类,主要是减缓塑料制品因光照而发生的老化,而且都是致癌、致诱变、致生殖毒性物质(CMR)。紫外线屏蔽剂适用于纺织品涂层整理,为无机化合物,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简单介绍了纳米材料及其内涵。受媒体启发,探讨了防晒霜的危害,三氯生受紫外线照射产生CMR的机理,以及紫外防护的误区。

陈梦琴[7](2019)在《光敏变色纺织品紫外暴露与变色响应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外辐照下,光敏变色织物的颜色可以发生可逆变化,且变色响应过程及程度受到色母粒种类和浓度、紫外辐照强度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适当的紫外线(UV)照射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有益,但长久照射会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光敏变色织物在不同辐照强度与辐照时间下,颜色的响应及变化性能;从而反过来,通过织物变色响应性能,表征紫外辐照的强度和合理的皮肤紫外暴露时间。通过模拟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对光敏变色织物进行辐照试验,记录织物的颜色响应过程;通过读取与量化表征颜色,形成织物在特定紫外强度下的色谱系;基于色谱系,利用变色织物的颜色响应表征紫外强度,结合紫外线的皮肤生理效应分析,计算在该特定紫外强度下皮肤产生红斑的时间,为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合理建议与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光敏变色织物颜色响应变化过程中,颜色的量化与分析,具体如下:首先,选择5种不同颜色的光敏变色纱线,在同一工艺参数下分别织造,以紫外强度为变量进行辐照试验,选择标准光源箱为实验环境,D65为照明光源,分别将5种不同强度的紫外光源接入光源箱中,利用数码测色法以1秒/张的速度记录织物全程的颜色变化,由于数码相机拍摄和紫外光源均会造成织物颜色失真,需要将标准色卡与光敏变色织物置于同一环境一起拍摄,以进行织物图片颜色校正。其次,对辐照实验中光敏变色织物响应过程中的颜色进行读取表征与分析,分析在不同紫外辐照下织物HSV各通道的变化趋势,并分别记录各织物在不同紫外辐照下织物颜色稳定后的HSV信息,在颜色库中找到与织物颜色最接近的标准色块,完成色谱系的提取,以织物颜色为信号反向表征紫外线的强度。第二部分,紫外线的皮肤生理效应分析与合理的皮肤紫外暴露时间理论分析,具体如下:首先,掌握紫外线各不同表征指标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条件,对紫外线皮肤生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合理的日晒时间与紫外强度、服装紫外防护系数和人体耐受度有关。其次,分别以红斑紫外、UPF和最小红斑量这三个指征表示上述三个因素,通过分析这三个因素推出公式,计算在不同的紫外强度下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与安全的日晒时间,达到预测和预防紫外线的目的。本论文研究成果主要有:(1)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表征光敏织物紫外响应全程的颜色变化。由于图片采集设备与紫外光源均会导致织物颜色失真,根据织物颜色特征采用多项式回归模型,利用标准色卡对获取的织物图片进行颜色校正,读取输出每张织物图片校正后的HSV直方图,取占直方图80%面积范围的HSV通道区间均值代表织物颜色信息,客观表征织物的颜色信息,经过验证发现颜色的表征是有效的。(2)研究发现,光敏变色织物在实验所采取的各级紫外强度下,织物颜色变化均能在1分钟内达到稳定,且辐照强度不改变,织物稳定后的HSV值也不发生改变;课题所采用的光敏变色织物的色相与饱和度均随着辐照时间呈指数函数变化,前期变化速度快,后期慢慢趋近平稳,色相与饱和度的稳定值随辐照增强而变化,但是当辐照到达一定强度,色相就会达到稳定,不再随辐照增强而变化,而饱和度在实验所选取的辐照条件下,随紫外强度一直增大。通过方差分析,五组织物的饱和度在5级紫外辐照下的响应过程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颜色变化区分紫外线强度。(3)通过分析紫外线的各项表征指标,并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紫外强度、皮肤最小红斑量、防晒系数与合理的皮肤日晒时间的函数关系;根据紫外线指数和不同皮肤类型对应的最小红斑量,计算不同紫外线强度诱导皮肤产生红斑的所需时间,从而量化了不同防晒系数的纺织品对皮肤暴露时间的延长时间。

张晖[8](2018)在《木质素的降色及其在木质素基化学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木质素以制浆副产物的形式被生产出来,且可以预计,伴随着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的开发及利用,会有更多的木质素被生产出来。当前,仅有2%的工业木质素被有效利用,虽然在相关研究上已经取得进展,但是定向地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依然存在巨大挑战。由于木质素是天然的富含芳香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将木质素用作染料分散剂或防晒霜添加剂,可以说把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推向了新高度,但工业木质素较深的颜色完全限制了其在这些方向上的发展。因为唯有浅色的木质素才可以降低木质素作为染料分散剂时的沾污性,也只有以浅色的木质素作为紫外线防晒添加剂时,才可以扩大木质素基防晒霜的应用场合,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木质素的颜色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目前的木质素降色方法在降低木质素颜色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破坏了木质素的结构,换句话说,想要得到颜色浅且结构保留完整的木质素是十分困难的。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主要进展和成果如下: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桉木木质素进行了磺化,分别为高温磺化,磺甲基化以及磺内酯磺化,所得木质素磺酸盐的磺化度分别达到了1.52,1.60与1.58 mmol/g。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凝胶色谱以及白度测试等检测手段对磺化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高温磺化导致了木质素的进一步降解,磺甲基化虽然在相对分子质量上表现良好,但是产品表现出了较深的颜色。利用磺内酯磺化获得的木质素磺酸盐显示出了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且在所有样品中表现出了最浅的颜色。这表明羟基封闭式的磺内酯磺化方法在保持木质素结构以及降低木质素颜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硼氢化钠还原的方法对磺内酯磺化木质素进行了进一步的降色处理,相比于颜色最深的磺甲基化木质素,磺内酯磺化木质素的白度值被提升了76.1%。木质素还可以通过非化学反应的方法进行降色。以甲醇/水为溶剂,对木质素进行分级处理,可得到溶解与不溶解的两种级份。溶解的级份相对分子质量较低,颜色较浅;不溶解的级份相对分子质量较高,但颜色较深。通过凝胶色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可见光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对两级份进行了表征,并以此为基础,对两种级份产生颜色差异的机理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不溶解的级份中含有大量的缩合结构,这些结构使该级份具备了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较低的反应活性。此外,不溶解级份中含有更丰富的共轭双键及醌型结构,这些结构共同导致该部分表现出了较深的颜色。利用羟基封闭式的磺化方法对分级级份进行了进一步改性,并以染料分散剂的标准对磺化木质素进行评测。浅色的部分在颜色表现上占据了明显优势,相比于颜色最深的对照样品,其白度值被提升了85.8%。不仅如此,在分散性测试中,浅色的木质素磺酸盐达到了最高级别5级,并对多种纤维织物表现出了优秀的沾污阻抗性,以涤纶与棉的效果最为显着。其他一些因素同样可以决定木质素颜色的深浅。本文通过对木质素的微观形貌进行调控,制备了具有不同颜色表现的木质素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白度测试,表观密度测试,粒径分析以及比表面积测试对木质素微观形貌与木质素颜色表现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与总结。实验结果表明当木质素同时具备较小的颗粒尺寸与稠密的颗粒间隙时可以表现出较浅的颜色。具备这样结构的木质素颗粒聚集体相比于未进行处理的原始木质素,在颜色表现上可以提升三倍。这种看似疏松的微观结构降低了木质素的宏观密度,也可看作降低了木质素单位体积内发色基团的含量,因而浅化了木质素的表观颜色。基于以上的降色方法,结合羟基封闭式的化学改性方法,成功制备的一种浅色的木质素固体颗粒,将其应用到木质素基防晒霜的制备中。由于木质素与防晒霜中含苯环的物质存在着协同效应,在添加木质素后,防晒霜的防晒功效被大幅提升。在5 wt%的木质素添加量下,木质素基防晒霜的SPF值达到了50.69,此时这种浅色的木质素基防晒霜并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沾污。

王晓菊[9](2018)在《防晒手套的研究和设计》文中提出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阐述了纺织品抗紫外线原理、影响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归纳了提高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重点从纤维原料、织物结构参数、染色及纺织品改性处理等方面介绍了抗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紫外线纺织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消费者对防晒手套的认知、喜好及需求等,共发放303份问卷,分析了顾客对需要进行防晒保护季节的认知、以及对防晒手套的颜色、款式及面料等方面的喜好。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发现防晒手套主要以线上的形式进行销售,面料以冰丝、棉、锦纶、涤纶针织面料居多,款式固定,缺少变化,穿戴舒适性较差且缺少防紫外线标识等,以往对手套的研究注重通过科学技术改善其功能性方面,而缺乏对手套装饰技法、不同种类手套结构特点及消费者对不同款式手套的喜好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采取阅读史籍文献、市场调研、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手套色彩、风格、装饰及图案等装饰技法进行分析总结,解析不同种类手套的结构特征及设计要点。根据调研结果探索消费者对不同款式防晒手套的偏好和期望,为设计师开发防晒手套提供依据。然后,对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防晒手套及防晒手套面料进行了厚度、抗紫外线性能、透湿性能和透气性能,硬挺度等实验测试。从调研款式中挑选了 11副手套,分别对他们进行抗紫外线性能测试实验,仅有5副达到GB/T18830-2009的要求,其它均未达标。现共收集33种面料,并对其透湿性能、透气性能及抗紫外线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在各项测试的基础上,筛选出抗紫外线性能及综合性能较好的14#和24#面料为本课题后续防晒手套设计实验所用。最后,选取防晒需求较高的汽车驾驶、骑行、室外作业等典型穿戴场合,进行防晒手套的设计。针对不同场合进行专访,并进行穿着环境分析和动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 3款防晒手套。对3款防晒手套进行了坯布试样验证,防晒面料试样设计实验,人体穿戴实验,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良好。本课题对防晒手套的研究和开发为后续同类研究打下基础,为防晒手套的设计提供参考。

赵迪[10](2018)在《水凝胶微纳米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微纳米胶囊技术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壁材将固体小颗粒、液体微滴或气体芯材包覆起来,形成直径一般在1 nm1000μm的微球的微型包覆技术。将芯材微胶囊化可隔绝外界环境对芯材的影响进而提高芯材的贮存稳定性,因此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微纳米胶囊体系逐渐被开发出来。微纳米胶囊技术显着改善了芯材容易挥发和变质的不足,但却引入了胶囊粒径大且不均匀、有毒单体的使用和芯材包埋率较低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和开发小粒径且包埋率高的环保新型微纳米胶囊体系。水凝胶材料是由环境友好型高分子和水分子组成,集吸水、保水、缓释于一体的三维网络结构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含水量、高稳定性、刺激响应性等优点。其在纺织、医药及其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基于此研究背景,为制备新型功能化的环境友好型微纳米胶囊体系,本论文基于水凝胶技术,设计和制备了以下几种水凝胶微纳米胶囊体系:1.为了解决传统的单因素变量法探究工艺条件成本高的问题,本研究工作采用响应面法,得到了制备最大包覆率薄荷素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以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自交联形成的聚合物为壁材,解决了传统微胶囊体系有毒单体残留的问题。将制备的香精水凝胶微胶囊整理到织物表面,可实现织物香味的持久留香。该性能为水凝胶微胶囊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2.在成功制备香精水凝胶微胶囊的基础上,利用相分离原理,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得到了水包油水凝胶纳米胶囊形成的参数范围。基于伪三元相图,以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壁材,薄荷素油为模板芯材,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小尺寸单分散的水凝胶纳米胶囊。该水凝胶纳米胶囊可使薄荷素油的储存热稳定性由50℃提高至100℃。同时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大小可通过壁材单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进行调节。这对于制备粒径可控的水凝胶纳米胶囊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3.提出了一种以环境友好型水凝胶为模板,在其内部引入铁源再通过原位还原形成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方法。本研究工作首先以N-叔丁基丙烯酰胺(TBA)、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先采用乳液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小尺寸、单分散的P(TBA-co-AA)纳米水凝胶。接着利用原位还原法制备了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该水凝胶纳米胶囊体外成像清晰,对比度高,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4.把水凝胶与纳米胶囊相结合,成功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智能水凝胶纳米胶囊体系,即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由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临界温度的可控性使得体系对胰岛素具有优异的pH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该水凝胶纳米胶囊作为一种新型长效胰岛素释放剂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潜力巨大。5.以水凝胶微纳米胶囊技术为基础,本研究工作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基础单体,分别与丙烯酸、N-叔丁基丙烯酰胺、N-苯基丙烯酰胺、2,3,4,5,6-五氟苯酚基丙烯酰胺以及L-N-丙酰基苯丙氨酸(APhe)在水中进行共聚反应得到一系列粒径均匀的纳米水凝胶。研究表明,纳米水凝胶在蛇毒以及血清中对蛇毒金属蛋白酶(SVMP)有较强的亲和抑制作用且对其他蛇毒成分也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有望达到用单一类型的纳米水凝胶替代血清抗体的目的。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水凝胶为载体,成功设计和制备了具有不同功能性的新型微纳米胶囊体系,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评估和探讨,为其他水凝胶微纳米胶囊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防晒织物的开发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晒织物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针织面料防晒衣的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防晒衣的防晒原理和测试方法
        1.2.1 防晒衣的防晒原理
        1.2.2 提高防晒衣面料防紫外线性能的途径
        1.2.3 防紫外线织物的相关标准及测试方法
    1.3 防晒衣的市场及研究现状
        1.3.1 市场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与方法
第2章 针织防晒衣面料的基本参数
    2.1 实验用织物的选择
    2.2 织物基本参数的测试及分析
        2.2.1 织物密度
        2.2.2 织物厚度
        2.2.3 织物面密度
第3章 针织防晒衣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研究
    3.1 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测试及分析
    3.2 影响织物防紫外线因素的分析
    3.3 织物防紫外线的耐洗涤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织防晒衣面料的力学性能与外观性能研究
    4.1 织物顶破性
    4.2 织物耐磨性
    4.3 织物硬挺度
    4.4 织物悬垂性
    4.5 织物抗皱性
    4.6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防晒衣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5.1 织物导热性
    5.2 织物接触冷暖感
    5.3 织物吸湿性
    5.4 织物透湿性
    5.5 织物透气性
    5.6 织物芯吸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针织防晒衣面料服用性能综合评价
    6.1 灰色关联分析
    6.2 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步骤
    6.3 关联度求解
    6.4 综合评价结果与讨论
    6.5 针织防晒衣面料最优参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染料及其开发现状
        1.1.1 天然染料概述及分类
        1.1.2 天然染料研究现状
        1.1.3 天然染料的提取
        1.1.4 天然染料的纯化
        1.1.5 天然染料的抑菌性
    1.2 麻栎及其研究现状
        1.2.1 麻栎概述及其研究
        1.2.2 麻栎壳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工艺流程
        2.2.2 麻栎壳染料提取效果的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麻栎壳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2.3.2 麻栎壳染料提取的正交实验
        2.3.3 麻栎壳染料提取动力学研究
        2.3.4 麻栎壳染料大样生产实验
    2.4 小结
3 麻栎壳染料的纯化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麻栎壳染料的成分分析
        3.2.2 单宁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大孔树脂预处理
        3.2.4 静态吸附与解吸
        3.2.5 乙醇体积分数对D101 型号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3.2.6 动态吸附与解吸
        3.2.7 验证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麻栎壳染料主要成分
        3.3.2 单宁酸标准曲线
        3.3.3 静态吸附与解吸
        3.3.4 等温吸附过程
        3.3.5 乙醇体积分数对D101 型号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3.3.6 动态吸附
        3.3.7 验证实验
    3.4 小结
4 麻栎壳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麻栎壳染料染色工艺
        4.2.2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颜色及牢度测试
        4.2.3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抗紫外测试
        4.2.4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抗氧化测试
        4.2.5 麻栎壳染色织物的抗菌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麻栎壳染料真丝染色工艺研究
        4.3.2 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织物的抗紫外性能研究
        4.3.3 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4.3.4 麻栎壳染料染色真丝的抗菌性能研究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日常防晒服的防晒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测试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织物颜色的影响
    2.2 织物规格参数的影响
    2.3 后整理工艺的影响
    2.4 织物湿度(汗液量)及其水洗的影响
    2.5 服用性能分析
3 结论

(4)结构色材料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界中的结构色及其生色原理
    1.3 结构色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机械强度光子晶体结构色的制备及其在织物染色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晶光子晶体结构色的快速制备及其在织物染色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晒结构色的制备及其在织物染色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5)ZnO/TiO2-棉织物的制备及光防护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及其防护
        1.2.2 ZnO/TiO_2-棉织物对紫外线防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1.2.3 光防护效应的评价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ZnO与 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纳米ZnO与 TiO_2的制备
        2.2.4 纳米ZnO与 TiO_2的表征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纳米ZnO与 TiO_2的物理特性
        2.3.2 纳米ZnO与 TiO_2的化学特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浓度筛选与ZnO/TiO_2-棉织物的制备及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菌株及细胞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试剂
        3.2.4 细胞培养及收集
        3.2.5 纳米ZnO与 TiO_2抗紫外线检测
        3.2.6 纳米ZnO与 TiO_2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3.2.7 纳米ZnO与 TiO_2对细胞活性影响的检测
        3.2.8 整理液的配制
        3.2.9 整理工艺
        3.2.10 紫外线透过率检测
        3.2.11 抑菌检测
        3.2.12 UVA照射细胞
        3.2.13 活性氧检测
        3.2.1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纳米ZnO与 TiO_2抗紫外线检测结果
        3.3.2 纳米ZnO与 TiO_2抗大肠杆菌检测结果
        3.3.3 纳米ZnO与 TiO_2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
        3.3.4 纳米ZnO与 TiO_2对细胞活性影响的检测结果
        3.3.5 ZnO/TiO_2-棉织物抗紫外线检测结果
        3.3.6 ZnO/TiO_2-棉织物抗菌检测结果
        3.3.7 ZnO/TiO_2-棉织物抑制紫外线诱导的活性氧产生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建立基于TAZ表达水平评价ZnO/TiO_2-棉织物光防护效应的新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细胞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实验试剂
        4.2.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4.2.5 细胞培养及收集
        4.2.6 UVA照射细胞
        4.2.7 MTS法检测细胞活性
        4.2.8 免疫印迹
        4.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10 细胞TAZ过表达
        4.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4.2.12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UVA慢性照射对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
        4.3.2 UVA慢性照射对细胞Lamin A/C、Lamin B1、TAZ和 CTGF基因表达的影响
        4.3.3 低剂量UVA对细胞P16、P21、TAZ和 CTGF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低剂量UVA对细胞周期与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TAZ过表达及UVA诱导的光老化对细胞周期与细胞TAZ、CTGF、P16、P21和CDK4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ZnO/TiO_2-棉织物抗光老化过程中对细胞TAZ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紫外线照射下的相关有害化学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紫外线概述
2 纺织品防紫外线整理和整理剂
    2.1 基本原理
    2.2 二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
        2.2.1 品种和合成[1]
        2.2.2 紫外线吸收机理[2]
        2.2.3 二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生态环保问题
        2.2.4 水杨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
        2.2.5 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开发[4-5]
        2.2.6 紫外线吸收剂整理工艺[2]
3 紫外线屏蔽剂
4 紫外线屏蔽效果的标准
5 防晒霜的潜在风险[10]
6 严防三氯生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CMR[11]

(7)光敏变色纺织品紫外暴露与变色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光敏变色纺织品研究现状
        1.3.1 光敏变色纺织品
        1.3.2 螺吡喃的变色机理
        1.3.3 影响光敏变色材料变色性能的因素
        1.3.4 织物变色响应性能研究现状
        1.3.5 光敏变色材料的应用
    1.4 纺织品与紫外线防护
        1.4.1 防紫外纺织品
        1.4.2 紫外强度的表征指标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织物与仪器
        2.2.1 光敏变色织物
        2.2.2 实验仪器
    2.3 织物基本信息
        2.3.1 织物厚度
        2.3.2 织物密度
    2.4 织物的紫外防护系数
        2.4.1 织物的防晒系数标准
        2.4.2 测试仪器与方法
    2.5 紫外暴露下织物的变色响应
        2.5.1 测色方法与颜色的表征
        2.5.2 影响数码测色准确性的因素
        2.5.3 拍摄环境
        2.5.4 拍摄步骤
    2.6 多项式回归法校正颜色
        2.6.1 颜色校正的方法
        2.6.2 校正流程
        2.6.3 数据拟合方法
        2.6.4 色差计算与标准
    2.7 颜色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2.7.1 HSV颜色空间
        2.7.2 织物图片颜色信息提取
        2.7.3 颜色量化分析
    2.8 数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织物的颜色校正与提取
    3.1 基于多项式回归的颜色校正
        3.1.1 标准色卡的选择
        3.1.2 校正前后色差评估
        3.1.3 颜色校正后的织物
    3.2 织物图片颜色信号提取
        3.2.1 颜色提取方法
        3.2.2 织物的HSV三通道直方图
        3.2.3 各织物在紫外辐照下全程颜色变化
4 光敏变色织物的紫外响应性能分析
    4.1 织物A1(石榴红)变色响应性能分析
        4.1.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1.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1.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2 织物A2(粉)的变色响应性能分析
        4.2.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2.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2.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3 织物A3(橙)的变色响应性能分析
        4.3.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3.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3.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4 织物A4(蓝)的颜色量化分析
        4.4.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4.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4.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5 织物A5(胭脂红)的颜色量化分析
        4.5.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5.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5.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6 织物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卡对比
        4.6.1 织物A1(石榴红)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2 织物A2(粉)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3 织物A3(橙)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4 织物A4(蓝)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5 织物A5(胭脂红)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光敏变色织物对紫外线的指示
    5.1 合理的紫外暴露剂量
        5.1.1 紫外线红斑效应
        5.1.2 紫外线与维生素D
    5.2 紫外线与安全日晒时间
        5.2.1 紫外线数据来源与分析
        5.2.2 安全日晒时间的关系
        5.2.3 防晒织物的防护作用
    5.3 光敏变色织物的紫外指示
    5.4 日光下织物的紫外变色响应过程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木质素的降色及其在木质素基化学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资源简述
    1.2 木质素的基本概念
    1.3 工业木质素
        1.3.1 木质素磺酸盐
        1.3.2 碱木质素与硫酸盐木质素
    1.4 木质素的利用
        1.4.1 木质素的分散性
        1.4.2 木质素染料分散剂
        1.4.3 木质素的紫外线吸收特性
        1.4.4 基于木质素紫外吸收特性的新应用
    1.5 木质素的颜色
        1.5.1 松柏醛、阿魏酸及联二苯结构
        1.5.2 醌型结构
        1.5.3 芪类及其他不饱和结构
        1.5.4 缩合结构
        1.5.5 金属离子及氢键的影响
    1.6 木质素的降色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3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硫酸盐木质素的磺化改性及颜色表现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高温磺化
        2.2.3 磺甲基化
        2.2.4 丁烷磺内酯磺化
        2.2.5 磺化度测定
        2.2.6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2.2.7 紫外及可见光(UV-vis)光谱测定
        2.2.8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9 ~1H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2.2.10 白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素磺酸盐的制备与磺化度测定
        2.3.2 UV-vis光谱分析
        2.3.3 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比较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1H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2.3.6 木质素磺酸盐颜色评价
    2.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硫酸盐木质素的醇分级降色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硫酸盐木质素的分级
        3.2.3 凝胶色谱法(GP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3.2.4 ~(13)C核磁共振(NMR)谱图分析
        3.2.5 二维碳氢相关谱(2D-HSQC)谱图分析
        3.2.6 木质素的碱性硝基苯氧化(NBO)
        3.2.7 木质素级份的热重分析及元素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质素的醇分级
        3.3.2 分级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3.3 木质素热稳定性分析
        3.3.4 木质素级份之间的结构差异
        3.3.5 引起木质素级份颜色差异的原因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浅色木质素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木质素的分级
        4.2.3 木质素的磺化
        4.2.4 磺化度的测定
        4.2.5 凝胶色谱法(GP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4.2.6 傅里叶变换(FTIR)红外光谱分析
        4.2.7 ~1H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4.2.8 样品颜色表现评测
        4.2.9 木质素分散剂的沾污性评测
        4.2.10 木质素分散剂的分散性及热稳定性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4.3.2 木质素红外光谱分析
        4.3.3 ~1H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4.3.4 木质素样品的颜色评价
        4.3.5 木质素磺酸盐的分散性及热稳定性评测
        4.3.6 木质素磺酸盐的沾污性评测
    4.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观形貌对木质素颜色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木质素的干燥
        5.2.3 木质素微颗粒的制备
        5.2.4 木质素的乙酰化
        5.2.5 木质素样品的表征与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干燥方式对木质素颜色的影响
        5.3.2 微观形貌与木质素颜色的关系
        5.3.3 浅色木质素的设计与制备
    5.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浅色木质素基防晒霜的制备与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防晒霜木质素填料的制备
        6.2.3 木质素基防晒霜的制备
        6.2.4 紫外防护性能测试
        6.2.5 防晒因子(SPF)的计算
        6.2.6 防晒剂及防晒霜的红外光谱表征
        6.2.7 木质素基防晒霜的紫外老化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木质素与工业防晒剂的紫外吸收效果对比
        6.3.2 木质素防晒效果评价
        6.3.3 共混木质素防晒霜的颜色及性能表现
        6.3.4 木质素增强防晒效果的原因
    6.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防晒手套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防晒功能手套的防晒原理和测试方法
        1.2.1 防晒功能手套的防晒原理
        1.2.2 提高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途径
        1.2.3 抗紫外线织物的相关标准及测试方法
    1.3 防晒功能手套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第二章 防晒功能手套市场调研
    2.1 防晒手套认知与需求调研
        2.1.1 问卷的制定和发放
        2.1.2 调研问卷分析
    2.2 防晒手套市场现状调研
        2.2.1 手套种类
        2.2.2 防晒手套市场调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晒面料测试实验
    3.1 面料测试实验目的与思路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思路
    3.2 实验对象的选取与实验设计
        3.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3.2.2 实验设计
    3.3 各项测试实验原理及方法
        3.3.1 织物厚度测试
        3.3.2 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测试
        3.3.3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3.3.4 织物透气性测试
        3.3.5 织物透湿性测试
        3.3.6 织物硬挺度测试
        3.3.7 织物顶破强力测试
    3.4 试样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面料筛选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晒手套设计方案
    4.1 设计思路与目标
        4.1.1 防晒手套的设计思路
        4.1.2 防晒手套的设计目标
    4.2 防晒手套面辅料材料的选择
    4.3 防晒手套设计
        4.3.1 防晒手套的结构设计
        4.3.2 防晒手套外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手套试样验证与评价
    5.1 坯布手套试样实验
    5.2 手套试样修改与防晒手套试样实验
    5.3 防晒手套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10)水凝胶微纳米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纳米胶囊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1.1 微胶囊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1.2 纳米胶囊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2 微纳米胶囊的结构及作用
        1.2.1 微纳米胶囊的芯材
        1.2.2 微纳米胶囊的壁材
        1.2.3 微纳米胶囊的作用
    1.3 微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
        1.3.1 微纳米胶囊的传统制备方法
        1.3.2 微纳米胶囊的新型制备方法
    1.4 微纳米胶囊的应用
        1.4.1 生物医药领域
        1.4.2 工程塑料领域
        1.4.3 食品工业领域
        1.4.4 相变材料领域
        1.4.5 纺织品领域
        1.4.6 日化品领域
    1.5 微纳米胶囊的未来研究方向及面临的挑战
        1.5.1 微纳米胶囊的未来研究方向
        1.5.2 微纳米胶囊面临的挑战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香精水凝胶微胶囊的制备以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器材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的制备
    2.4 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的筛选
    2.5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2.5.1 水凝胶微胶囊的扫描电镜(SEM)表征
        2.5.2 水凝胶微胶囊的透射电镜(TEM)表征
        2.5.3 水凝胶微胶囊的粒径及分散性表征
        2.5.4 水凝胶微胶囊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
        2.5.5 水凝胶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表征
        2.5.6 水凝胶微胶囊的包埋率表征
        2.5.7 水凝胶微胶囊的缓释性能表征
        2.5.8 香精水凝胶微胶囊纺织品的制备以及耐水洗性的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2.6.1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形成的机理探究
        2.6.2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的形貌特征探究
        2.6.3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的探究
        2.6.4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2.6.5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热稳定性的探究
        2.6.6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释放性能的探究
        2.6.7 PBDDMA水凝胶微胶囊耐洗性能的探究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香精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以及形成机理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实验器材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香精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
        3.3.1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
        3.3.2 PBD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
        3.3.3 PHD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
    3.4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3.4.1 表面张力的表征
        3.4.2 水包油乳液的表征
        3.4.3 水凝胶纳米胶囊的透射电镜(TEM)表征
        3.4.4 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粒径及分散性表征
        3.4.5 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
        3.4.6 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热稳定性能表征
        3.4.7 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包埋率表征
        3.4.8 反应单体残留量的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形成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可能性的探究
        3.5.2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形成机理的探究
        3.5.3 芯材含量对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粒径及PDI的影响探究
        3.5.4 乳化剂含量对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粒径及PDI的影响探究
        3.5.5 超声时间对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粒径及PDI的影响探究
        3.5.6 反应温度对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粒径及PDI的影响探究
        3.5.7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聚合动力学的探究
        3.5.8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红外分析
        3.5.9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储存稳定性的探究
        3.5.10 PEGDMA水凝胶纳米胶囊热稳定性的探究
        3.5.11 不同含碳单体制备水凝胶纳米胶囊粒径的探究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酸)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以及性能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实验器材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P(TBA-co-AA)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4.3.1 不同反应温度下P(TBA-co-AA)纳米水凝胶的合成
        4.3.2 不同交联剂浓度下P(TBA-co-AA)纳米水凝胶的合成
        4.3.3 不同分散剂浓度下P(TBA-co-AA)纳米水凝胶的合成
        4.3.4 不同TBA单体浓度下P(TBA-co-AA)纳米水凝胶的合成
    4.4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
    4.5 P(TBA-co-AA)纳米水凝胶及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4.5.1 P(TBA-co-AA)纳米水凝胶及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粒径及分散性表征
        4.5.2 P(TBA-co-AA)纳米水凝胶及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
        4.5.3 P(TBA-co-AA)纳米水凝胶及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透射电镜(TEM)表征
        4.5.4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铁含量的表征
        4.5.5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晶体性能的表征
        4.5.6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磁性能的表征
        4.5.7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的体外成像的表征
    4.6 结果与讨论
        4.6.1 温度对P(TBA-co-AA)纳米水凝胶粒径及PDI影响的探究
        4.6.2 交联剂浓度对P(TBA-co-AA)纳米水凝胶粒径及PDI影响的探究
        4.6.3 分散剂浓度对P(TBA-co-AA)纳米水凝胶粒径及PDI影响的探究
        4.6.4 TBA单体浓度对P(TBA-co-AA)纳米水凝胶粒径及PDI影响的探究
        4.6.5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6.6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晶体性能的探究
        4.6.7 P(TBA-co-AA)和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粒径及形貌的探究
        4.6.8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磁性能的探究
        4.6.9 P(TBA-co-AA)磁性水凝胶纳米胶囊体外成像的探究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以及性能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及实验器材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3 HPMC-PMAA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5.3.1 不同反应时间下HPMC-PMAA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5.3.2 不同交联剂浓度下HPMC-PMAA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5.3.3 不同引发剂浓度下HPMC-PMAA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5.3.4 不同单体比例下HPMC-PMAA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5.4 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制备
    5.5 HPMC-PMAA纳米水凝胶及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5.5.1 HPMC-PMAA纳米水凝胶及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粒径及分散性表征
        5.5.2 HPMC-PMAA纳米水凝胶及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透射电镜(TEM)表征
        5.5.3 HPMC-PMAA纳米水凝胶及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
        5.5.4 HPMC-PMAA纳米水凝胶相转变温度的表征
        5.5.5 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载药量与包封率的表征
        5.5.6 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温敏性能的表征
        5.5.7 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pH敏感性能的表征
    5.6 结果与讨论
        5.6.1 反应时间对纳米水凝胶的粒径和PDI影响的探究
        5.6.2 交联剂浓度对纳米水凝胶的粒径和PDI影响的探究
        5.6.3 引发剂浓度对纳米水凝胶的粒径和PDI影响的探究
        5.6.4 单体的比例对纳米水凝胶的粒径和PDI影响的探究
        5.6.5 HPMC纳米水凝胶的化学结构分析和形成机理的探究
        5.6.6 MAA浓度对纳米水凝胶的LCST影响的探究
        5.6.7 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温度敏感释放行为的探究
        5.6.8 HPMC-PMAA胰岛素水凝胶纳米胶囊的pH敏感释放行为的探究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对蛇毒金属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的纳米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探究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及实验器材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单体化合物的合成
        6.3.1 单体2,3,4,5,6-五氟苯酚基丙烯酰胺(5FPAA)的合成
        6.3.2 单体L-N-丙酰基苯丙氨酸的合成
    6.4 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6.5 纳米水凝胶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6.5.1 纳米水凝胶的粒径及分散性表征
        6.5.2 纳米水凝胶对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试验的表征
        6.5.3 纳米水凝胶对蛇毒金属蛋白酶在蛇毒及血清中选择性吸附的表征
    6.6 结果与讨论
        6.6.1 一代纳米水凝胶的结构及其抑制作用的表征
        6.6.2 二代纳米水凝胶的结构及其抑制作用的表征
        6.6.3 三代纳米水凝胶的结构及其抑制作用的表征
        6.6.4 纳米水凝胶对蛇毒蛋白酶选择性吸附的探究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情况
附录二:致谢

四、防晒织物的开发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织面料防晒衣的服用性能研究[D]. 孟花.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麻栎壳染料的提取、纯化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D]. 夏晗. 常州大学, 2021(01)
  • [3]日常防晒服的防晒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 韦玉辉,苏兆伟,靳雅丽.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02)
  • [4]结构色材料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D]. 何佳磊. 东华大学, 2020(01)
  • [5]ZnO/TiO2-棉织物的制备及光防护评价[D]. 郭英英. 重庆大学, 2019(02)
  • [6]紫外线照射下的相关有害化学物质[J]. 陈荣圻. 染整技术, 2019(08)
  • [7]光敏变色纺织品紫外暴露与变色响应性能研究[D]. 陈梦琴. 东华大学, 2019(01)
  • [8]木质素的降色及其在木质素基化学品中的应用[D]. 张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防晒手套的研究和设计[D]. 王晓菊.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10]水凝胶微纳米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赵迪. 东华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防晒面料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