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篇作文说起——中学生作文评分标准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山珊[1](2020)在《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中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高中语文作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高中生的整体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发展的现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学生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作文的教学效率就特别低。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作文成绩的提升。本文将对高中语文作文在教学过程中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研究以云南建水一中为研究对象,以完整的文学研究为前提,将事实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深刻的调查作为基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理论相互结合,对建水一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老师的指导方法进行探索。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结果,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探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做。首先在传授作文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写作能力。本论文共有四部分,第一步先介绍的是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及文献综述,写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也是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中学作文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第一是对学生作文写作情况的调查和结果分析。第二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和采访,来分析高中生写作能力和老师的指导水平。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不乐观的情况,比如说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很落后,指导空洞。学生的作文素材不足,累积素材意识低,很多学生脱离现实进行写作。课堂以及课本还有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素材的影响很小。接下来通过调查研究,对建水一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老师评改作文问题,作文材料的选取问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考试而写作的环境,老师无力地引导,为积累而盲目积累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和分析,与现下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写作相互结合。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方法,这些包含改进作文评改,深入挖掘作文素材,进行课前演讲等。
陈晨[2](2020)在《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六年级,是学生脱离小学时代前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七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中学生活的第一年,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还不成熟。这两个阶段处于学生作文思维转化的关键期,衔接流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切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实现这两个阶段间作文教学的平稳过渡,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作文教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进行概述,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做出概念界定,二是介绍研究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三是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和部编本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体现的作文教学衔接理念。第二,统计学生问卷的数据,从写作动机、写作心理、写作要求和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进分析初一新生目前存在的作文过渡问题及其成因。第三,统计教师问卷的数据,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指导方式两方面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根据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得出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改进策略:一是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平稳读过写作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改掉小学期间形成的写作陋习、立足于班级学情,重新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习惯、取材习惯和灵活搭建文章结构的习惯、多组织课前演讲、辩论会和主题讨论会,对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二是关注教师,教师应坚守衔接理念、改变作文指导方式、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与学生和其他学段间的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本论文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现状的问题和成因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对实现这两个阶段间作文教学的平稳过渡具有借鉴意义。
高海芳[3](2020)在《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核心素养为本,拉开了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序幕,作为普通高中写作教学举足轻重的一类课型,作文讲评课由于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面临“高耗低效”的问题,而被推到了改革的前端。普通高中阶段,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的部分写作问题,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跟踪、典型作文分析来探讨并梳理目前作文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诸如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教师指导具体化和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等问题。立足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挖掘其成因,发现教学视角固化、教学“结论化”、主体意识模糊化、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基于上述发现,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以“学情”为核心,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转换视角,关注“成长”。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学生立场、整体性和丰富性、发展视角等,关注课堂的健康“生长”。其次,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在厘清课堂方向的基础上,不仅重视师生共建量规,为学生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而且重视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再次,“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重视“亲历和体验”,在反批式、交流式、合作式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进行多层次修改。最后,通过理念赋能、专业赋能、自我赋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作文讲评课的总论,为调查问卷的设置、课堂观摩后的反思以及教学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章是问题调查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分析,广泛而精准地发现问题;第三章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第四章依据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一线教学提供了积极的策略参考,极具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前景的展望。
裘珏馨[4](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指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彭新瑜[5](2020)在《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研究》文中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修改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作文修改教学在语文教学领域仍处于“未完成”状态。新版课程标准规定在必修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应“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也能够互相分享、欣赏和评价同伴的作文。为此,笔者提出了学生作文自主修改的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的作文修改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高中作文修改的现状,对作文修改中存在的修改目标模糊、缺乏修改标准、修改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为了掌握高中现有的作文自主修改教学实施情况,本文在教育实习期间,开展了如下研究:在江苏省南京市N高中等学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在了解高中师生对作文自主修改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高中师生现有的作文自主修改困难并,进行原因分析,进一步说明学生自主修改无可替代的价值。之后,在对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情况调查分析和对现有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提高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能力原则,明确高中生的作文修改主体地位,讨论高中生作文修改的内容与标准。然后,从实施路径的角度,援引教学案例,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在学生作文自主修改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文体写作和常规化写作两个层面,讨论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教学设计。最后,通过笔者执教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作文自主修改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供一线语文教师参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经过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基于高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在了解高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的尝试,引导学生自主修改论文,是十分必要,这有利于提高作文修改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也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罗贵英[6](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议论文写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评价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设置了议论文写作板块,教师在评价时所持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如何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如何依据教师的评价二次作文?本研究在总结现有议论文写作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建构了初中议论文的评价维度模型、评价指标模型、评分量表,期以为初中议论文评价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和教学实践当前现有作文评价标准缺乏细化性,评价结果缺乏发展性等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然后,对有关“作文评价”“SOLO”分类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并对“SOLO分类理论”“写作评价”“议论文”进行概念界定,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方法。第二部分,探索SOLO分类理论与初中议论文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现当前议论文评价指导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然后描述SOLO分类理论与议论文在思维训练和开放性命题方面的联系,进而将该理论用于指导初中议论文评价。第三部分,建构评价维度模型。该部分以现有写作评价标准为依据,以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依据为原则,从知识、能力、思维三个维度建构模型,并从SOLO分类理论中的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对初中议论文进行等级评定。第四部分,建构初中议论文的评价指标模型和评分量表。该部分借助树形结构图,建构评价指标模型并进行质性描述。为了使该模型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设计了易观察、可操作的评分量表。第五部分,案例实施。该部分将设计的评分量表实际应用于初中议论文写作评价,以此示范使用该评分量表的基本方法。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二次作文和教师教学,本文结合量表对学生修改作文提出了建议,对教师设计教案提供了参考。本论文以提升评价效率和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为初衷,力图建构更加客观、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议论文评价模型和评分量表,为教师评价议论文提供些许参考。
闫梦凡[7](2019)在《徐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分析与初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张祺琦[8](2019)在《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性情况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作为学生特定的书面语表达形式,最能体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语言规范流畅本是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但当前初中生作文语言情况并不乐观,错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作文语言水平,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此,本文以乐山市三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希望能引起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规范问题的关注,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进而提高学生规范用语能力。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由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三部分组成。第二部分对作文语言文字规范进行概述,包括三方面的探讨:语言文字规范与作文语言文字规范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界定,本文所持的语言规范观以及作文语言文字规范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部分了解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性情况,采用抽样调查法,从多个角度对学生作文语言规范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学生作文在书写格式、字词运用、句子表达、语段语篇及标点符号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利用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现状,发现学生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第四、五部分以调查分析结果为基础,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以及语言环境三方面探讨作文语言不规范成因,进而围绕增强学生规范用语能力、加强语言规范教学以及净化语言环境三个维度提出改善措施。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语言学习习惯及加强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规范用语能力。其次,立足于教师教学,从语言规范教学观念、语言规范教学内容、语言规范训练方法以及语言规范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加强语言规范教学,促进学生用语规范性的提高。最后,着眼于校园和社会两种语言环境,为学生营造规范用语的良好氛围。
黄真金[9](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朱晓琴[10](2014)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同时分析平面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社会成员书面语能力的建构。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研读语文教学文献,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调查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关注社会上书面语使用情况。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从作文切入,从7所中学收集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三百多篇,深入阅读、比较,考察书面语教学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探讨书面语能力建构的过程和规律。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概述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首先明确了书面语概念。参考陈建民(1984),确定一个人基本掌握汉语口语、系统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时期在中等教育阶段。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说明了书面语词汇和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简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用以描述社会成员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学是系统学习书面语时期,走上社会以后是书面语能力继续建构时期。书面语是刻意学习的结果。与口语学习条件相比,学习书面语更须努力、专注。第二部分(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包括第二、第三两章。第二章讨论词汇教学。讨论了词语教学的历史、现状、效果和改进词汇教学的意见,针对社会上词语使用的情况,肯定了社会成员加强词语学习、注意词汇规范的重要性。着重比较苏教版初中各册语文课本“字词表·常用词语”,逐一查对,肯定编写词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进行词语建构的作用,同时具体列举词表的不足,并提出了带普遍性的问题:经典名篇中某些已经过时或带有原作者个人色彩、或不符合现在规范标准的词语,不能要求学生照原样积累;编词表的人必须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要有明确的收词标准和统筹安排。为了准确评价学生词语建构的效果,从所收集的作文中按12个群体选出120篇,分列出各篇作文所用词语,进而进行综合,计算出各群体作文所用词语数(复现的只记1次)与作文总字数的比率,分析所用词语的质量;并对不同群体作文用词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横向比较。这个花费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的统计比较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词汇量逐步增加,用词质量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同步增强。对学生作文用词效果进行微观分析,这对于研究社会成员认知能力发展和词语逐步建构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第三章讨论语法教学。讨论了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现状;根据作文语言评估语法教学的效果;讨论了媒体人、公务员使用语法的情况。着力观察学生作文语言,据以描写学生语法意识逐步增强,描写学生使用虚词和组织语句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从能使用一般虚词和简单语句结构,到能使用书面语色彩更强的虚词和复杂语句结构,从能避免一般语法差错到能避免比较复杂的差错,语法能力逐步成长。分析了“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张、表现和结果。多年来,语法该“教什么、怎样教”没有解决好,这是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某些模糊说法也是导致或支持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因素。论文对所谓汉语句子组合中“意合的意味特别浓”、词语组合特别灵活的说法,对“炒肉丝、开刀的”等歧义形式的表述意见进行了讨论,认为模糊的说法必须澄清,语法教学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必须正视,并要妥善解决。第三部分(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包括第四、第五两章。第四章讨论作文教学。书面语表达能力表现为写作技能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思想水平、很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比较了几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了其指导作文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所收集作文的分析、比较表明,初中、高中的作文训练是有成效的,学生在审题、立意谋篇、确立文章结构、选取和调节素材、形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等方面逐步得到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升学考试的需要驱使学生、教师为取得好分数而煞费苦心地揣摩考试作文的命题和阅卷,采取对策,这对激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急就的作用;负面影响是,扭曲了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个人中学毕业后仍然有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结合笔者所从事的专业,还讨论了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问题。第五章讨论阅读教学。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读书、背诵。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语,获得语感,更好地掌握语法;通过阅读接受文学熏陶和思想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学习范文的写法和名家的笔法。论文考察了学生作文素材与阅读的关系。从所收集的作文中选出288篇,提取出所用素材。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阅读效果普遍好于低年级学生,较发达地区学生阅读效果更好一些。上海一个初中班学生作文素材35%来自课本,65%来自课外;江苏、浙江6校各年级作文素材,56%来自课本,44%来自课外。对作文素材来源的分析表明,学生阅读多限于教材和教辅材料,课外阅读比较薄弱。一般社会成员的阅读也有待加强。对“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和“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阅读教学法是互补的。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效果不完全相同,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的主观感受可以不一样。但是,准确理解文本是阅读的前提。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不同社会成员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要求是有差别的。但是,从提高全民素质来说,必须提倡读经典,读原着,读全文,读整本的书;浅阅读、碎阅读的状况必须改变。最后是结语。概括说明了通过作文观察到的书面语教学各环节的状况;说明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总结了书面语能力建构的结果;说明了社会成员书面语建构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会通过交际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书面语能力建构。最后说明了理想的书面语教学研究应该由群体承担,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更长时间进行。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书面语能力建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文研究的广度、深度很有限,有待于今后加倍努力,更期待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专家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二、从一篇作文说起——中学生作文评分标准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篇作文说起——中学生作文评分标准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云南省建水一中概况及作文教学调查 |
一、云南省建水一中概况 |
二、云南省建水一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中学生作文评改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二)中学生课前说话训练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建水一中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
一、作文评改问题 |
二、作文材料的选取问题 |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 |
四、作文教学效率较低 |
第三章 中学生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策略 |
一、提高中学生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
(一)批改作文要把握原则 |
(二)评改作文要关注重点 |
(三)善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评改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二、深入挖掘利用课本中的作文素材 |
(一)挖掘利用课文语言素材 |
(二)挖掘利用课文情节素材 |
(三)挖掘利用课文形象素材 |
(四)挖掘利用课文思想素材 |
(五)挖掘利用课本写作素材 |
三、利用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
(一)进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的好处 |
(二)进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的技巧方法 |
四、多渠道提升中学作文教学效率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以及写作缘起 |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三、本选题的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内在涵义 |
第二节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心理学理论 |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的系统学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作文教学衔接理念的具体体现 |
一、语文课标中有关中小学写作要求的衔接理念的体现 |
二、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写作板块中体现的衔接理念 |
第二章 中小学生作文衔接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生作文衔接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中小学生作文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缺失作文的兴趣和动机 |
二、不清楚中学作文的要求 |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作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数据呈现 |
一、调查设计的意图与目标 |
二、问卷调查的数据呈现 |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理念方面——抱朴守拙,缺乏双向的理解与沟通 |
二、教师教育行为方面——力不从心,缺乏有效的教学措施 |
第四章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构想 |
第一节 关注学生是改善作文教学衔接困境的基础 |
一、写作心理的平稳过渡 |
二、写作习惯的逐步改进 |
三、写作能力的升级训练 |
第二节 关注教师是改善作文教学衔接困境的关键 |
一、对内——加强自我修炼 |
二、对外——具有对话意识 |
第三节 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改善作文教学衔接困境的路径 |
一、从作文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衔接 |
二、从作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衔接 |
三、从作文教学方法方面进行衔接 |
四、从作文教学评改方面进行衔接 |
第四节 作文教学策略尝试:改善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案例 |
一、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学会调整你的写作心态 |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与设计:由表及里认识中学作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作文讲评课总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特点及作用 |
三、常用方式 |
四、实践要求 |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调查 |
一、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三)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二、作文讲评课教学个案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课堂实录:轻重有失衡,操作存误区 |
(三)研讨会示范课:重学生内化吸收引好评,观照现实要反思 |
三、学生作文分析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讲评程序化:修改升格被忽视 |
(三)结果重复:同一习作问题反复出现 |
四、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 |
(二)教师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 |
(三)教师指导具体化与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 |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 |
(五)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 |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成因 |
一、教学视角固化 |
(一)固化于教师视角 |
(二)固化于高考视角 |
(三)固化于优秀作文赏析视角 |
(四)固化于“一次性”短视角 |
二、教学“结论化” |
(一)表扬形式化 |
(二)挑刺简单化 |
(三)指导“结论”化 |
三、主体意识模糊化 |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被忽视 |
(二)学生的读者意识被漠视 |
(三)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忽视 |
四、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 |
(一)全新理念缺失 |
(二)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欠优 |
(三)反思精神缺乏 |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对策 |
一、转换视角,关注“生长” |
(一)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认识写作的新概念和新类型 |
(二)立足学生立场,确定“生长点” |
(三)立足语文素养,勤注“生力水” |
(四)立足整体性、丰富性,增进“生长趣” |
(五)立足发展的视角,构建“生长链” |
二、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
(一)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厘清课堂方向 |
(二)构建作文评价量规,以评促改 |
(三)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 |
(四)搭建学习支架 |
三、“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 |
(一)以核心素养为本,重视“亲历和体验” |
(二)多维互动,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 |
(三)向内对话,培养读者意识 |
(四)“加减乘除”巧修改,多元共生 |
四、“赋能”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
(一)理念赋能,打造全新教育理念 |
(二)专业赋能,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 |
(三)自我赋能,着重落实反思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
1.异军突起(1999-2003) |
2.受到冲击(2004-2008) |
3.遭遇瓶颈(2009-2013) |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
(一)构建分析框架 |
1.思维:强调创造 |
2.表达:追求独特 |
3.体验:拥抱真实 |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现状调查背景 |
一、学生调查部分 |
二、教师调查部分 |
三、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
第二节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果整体分析 |
第二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指导策略 |
第一节 明确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原则 |
一、确定修改的主体 |
二、注意修改的顺序 |
三、兼顾修改的个性 |
第二节 明确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内容与标准 |
一、高中作文自主修改指导内容的确定 |
二、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标准的确定 |
第三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宏观修改为主的修改教学设计 |
一、突出作文的文体 |
二、深化作文的主旨 |
三、变换作文的角度 |
第二节 常规作文的修改教学设计 |
一、材料的修改:量体裁衣 |
二、布局的修改:开合跌宕 |
三、语言的修改:推敲琢磨 |
第四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
第一节 作文自主修改的案例与分析 |
第二节 作文自主修改案例的反思 |
一、作文修改指导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
二、作文修改指导要注意重点和效果 |
三、作文修改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 |
四、作文修改指导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议论文写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方法 |
2 SOLO分类理论与初中议论文的相关性 |
2.1 SOLO分类理论对课标的有益补充 |
2.1.1 课标对初中生的议论文能力要求 |
2.1.2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增加议论文 |
2.1.3 课标对初中议论文评价的指导模糊 |
2.1.4 SOLO分类理论对初中议论文评价的操作性指导 |
2.2 SOLO分类理论与初中议论文的联系 |
2.2.1 注重思维训练 |
2.2.2 倾向开放命题 |
2.3 SOLO分类理论在议论文评价中的价值分析 |
2.3.1 SOLO分类理论对议论文评价的指导价值 |
2.3.2 SOLO分类理论对议论文思维的训练 |
3 基于SOLO分类理论建构初中议论文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
3.1 建构初中议论文评价原则依据 |
3.1.1 写作能力要求 |
3.1.2 写作评价标准 |
3.1.3 写作评价因素 |
3.2 建构初中议论文评价模型的原则 |
3.2.1 层次性原则 |
3.2.2 操作性原则 |
3.2.3 发展性原则 |
3.2.4 过程性原则 |
3.2.5 激励性原则 |
3.2.6 参与性原则 |
3.2.7 一致性原则 |
4 基于SOLO理论的初中议论文评价维度建构 |
4.1 作文评分量表启示 |
4.2 建构知识维度 |
4.2.1 汉语知识 |
4.2.2 文体知识 |
4.2.3 写作知识 |
4.2.4 文学知识 |
4.2.5 语法知识 |
4.3 建构能力维度 |
4.3.1 搜集材料能力 |
4.3.2 组织材料能力 |
4.3.3 概括分析能力 |
4.3.4 谋篇布局能力 |
4.3.5 语言表达能力 |
4.4 建构思维维度 |
4.4.1 线性思维 |
4.4.2 逻辑思维 |
4.4.3 批判思维 |
4.4.4 聚合发散思维 |
4.5 初中议论文评价维度模型 |
4.6 初中议论文的等级评定 |
5 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初中议论文评价维度赋值 |
5.1 设置树状指标变量 |
5.1.1 X—知识变量 |
5.1.2 Y—能力变量 |
5.1.3 Z—思维变量 |
5.1.4 L—对应等级 |
5.2 树状指标赋值 |
5.2.1 X—知识赋值 |
5.2.2 Y—能力赋值 |
5.2.3 Z—思维赋值 |
5.2.4 L—等级赋值 |
6 基于SOLO分类理论建构初中议论文评价模型和评分量表 |
6.1 SOLO分类理论下的初中议论文评价模型 |
6.2 质性描述初中议论文评价模型 |
6.2.1 前结构水平 |
6.2.2 单点结构水平 |
6.2.3 多点结构水平 |
6.2.4 关联结构水平 |
6.2.5 抽象拓展结构水平 |
6.3 SOLO分类理论下的初中议论文评分量表 |
7 基于评分量表评价初中议论文写作案例及建议 |
7.1 基于评分量表评价初中议论文写作案例 |
7.1.1 单点结构水平作文分析 |
7.1.2 多点结构水平作文分析 |
7.1.3 关联结构水平作文分析 |
7.2 基于评分量表分析初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
7.2.1 知识方面的问题 |
7.2.2 能力方面的问题 |
7.2.3 思维方面的问题 |
7.3 基于评分量表对议论文教学提建议 |
7.3.1 积累知识 |
7.3.2 训练能力 |
7.3.3 提升思维 |
7.4 基于评分量表为议论文写作设计教案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初中议论文习作案例 |
(8)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性情况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概述 |
第一节 语言文字规范与语言规范观 |
一、语言文字规范 |
二、语言规范观 |
三、语言文字规范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作文语言文字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
一、落实新课标要求 |
二、契合中考作文考查要求 |
三、践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
第二章 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性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情况概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实施 |
第二节 调查情况综合分析 |
一、作文调查情况分析 |
二、访谈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 |
一、书写形式不规范 |
二、文字运用不规范 |
三、词汇使用不规范 |
四、句子表达不规范 |
五、语段语篇不规范 |
六、标点符号不规范 |
第三章 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因素 |
一、规范用语意识薄弱 |
二、语言学习习惯有待培养 |
三、语言文字知识掌握不足 |
第二节 教师教学因素 |
一、语言基础教学观念淡薄 |
二、语言规范评价的缺失 |
三、教师教学用语不够规范 |
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干扰 |
一、校园规范用语环境的缺失 |
二、社会语言环境的干扰 |
第四章 提高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性的策略 |
第一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规范用语能力 |
一、着眼语言学习促进习惯养成 |
二、立足语言实践加强语言积累 |
第二节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语言规范教学 |
一、更新语言规范教学观念 |
二、重视语言规范教学内容 |
三、采取多样的语言规范训练方法 |
四、完善语言规范评价机制 |
第三节 净化语言环境 促进用语规范 |
一、营造校园规范用语环境 |
二、正确应对社会用语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10)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文献综述 |
二、 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过程及方法 |
三、 本文的材料 |
第一章 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 |
第一节 书面语及其特点 |
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划分 |
二、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概念 |
三、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特点 |
第二节 书面语能力 |
一、 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 |
二、 书面语能力的构成 |
三、 书面语能力的建构 |
第三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
一、 中学时期的书面语能力建构 |
二、 书面语能力建构是终生的事业 |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及主要代表人物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 |
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 |
第二章 词汇教学 |
第一节 词语学习及词汇教学的历史 |
一、 词语的形式、意义及语法功能 |
二、 学校词汇教学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
一、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 |
二、 加强中学词汇教学的意见 |
第三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效果 |
一、 从作文看中学生掌握词语的数量和质量 |
二、 从作文看中学生学习词语的渠道 |
三、 从作文看中学生词语学习的具体效果 |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学习 |
一、 必须注意词汇的学习与规范 |
二、 关于词语理解和使用的几点认识 |
第三章 语法教学 |
第一节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
一、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 |
二、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法能力的建构 |
一、 中学生语法意识的确立和增强 |
二、 从虚词使用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
三、 从句法结构调整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
四、 从句子构造复杂化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
第三节 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 |
一、 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由来 |
二、 淡化语法教学的表现 |
三、 淡化语法教学的后果 |
四、 关于支撑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几种说法的讨论 |
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 |
第四章 作文教学 |
第一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及其建构 |
一、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含义 |
二、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构成 |
三、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建构 |
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 |
一、 中学语文教材关于作文教学的安排 |
二、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三、 升学考试对作文教学环节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 |
一、 作文教学的总体效果 |
二、 作文教学效果的具体评价 |
三、 作文教学现状需要改变 |
第四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
一、 社会人员书面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
二、 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 |
第五章 阅读教学 |
第一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 阅读的功能 |
二、 阅读的目的 |
三、 中学阅读教学要突出语言教学 |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历史经验与基本环节 |
一、 阅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
二、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三、 关于阅读教学理论的评论 |
第三节 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效果 |
一、 中学生阅读现状 |
二、 观察中学阅读教学效果的效度与局限 |
三、 中学阅读教学的效果 |
四、 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评估 |
第四节 阅读是人终生的精神活动 |
一、 社会成员的阅读亟待加强 |
二、 提倡阅读经典 |
三、 提倡读全书、读原着 |
结语 |
一、 从作文看到了书面语教学的成果和问题 |
二、 书面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解决 |
三、 发挥建构主体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四、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四、从一篇作文说起——中学生作文评分标准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D]. 山珊. 西南大学, 2020(05)
- [2]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D]. 陈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海芳.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研究[D]. 彭新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议论文写作评价研究[D]. 罗贵英.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徐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分析与初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闫梦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8]初中生作文语言文字规范性情况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乐山市市中区中学为例[D]. 张祺琦.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10]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D]. 朱晓琴. 苏州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