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卓越 争创中国名牌(论文文献综述)
刘路[1](2018)在《“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价值、制度与行动》文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双一流方案”的实施更是将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国家战略高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需要诸多因素,而基本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具有“一流的治理”。为了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一流治理”的内在生成机理,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聚焦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综合运用统计分组、案例研究、比较分析、规范性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治理的“价值”、“制度”与“行动”三个维度探究其通过“良性治理”实现“一流治理”的关键成因,旨在弄清其权力关系、权利关系与利益关系有效整合、实现大学组织发展最优化目标的机制原理,进而提出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根据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观点,将大学治理视作大学系统中的“行动系统”,结合帕森斯对大学功能的分析,构建了大学治理的行动结构,阐释了大学自身的价值系统、制度系统、权力系统和文化系统在大学治理的过中发挥着重要的A-G-I-L功能的同时与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结构和行动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价值一制度一行动”作为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良性治理”目标运行逻辑的理论依据。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是为满足治理主体需要,有助于指导大学治理活动和一切治理行为以实现“良性治理”目标的理性化思维模式;“制度结构”是维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相关者权、责、利有效统一的内部规则结构方式;“行动模式”是在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三个环节中所形成的有助于实现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良性互动、有效合作和相互制约的行动机制。(2)通过比较ARWU、THE与QS三大排行榜2010-2016年前100名的大学排名结果,遴选出了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样本。研究发现,在过去7年中,始终位居三大排行榜前100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共有45所,这说明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但其中也有一些变动性较大的特殊“个体”,这些大学N年前不在三大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列,而现在却均已进入,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这类大学共有14所。对于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而言,持续保持稳定的经费投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定专项战略规划是其中一些大学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成因。以C9高校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在三大排行中的整体表现进步巨大,特别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排名表现具有“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特征。虽然C9大学整体上与美国、英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双一流方案”的重点支持和大学自身的努力下,C9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在未来预计会继续提高,少数大学有望实现新突破。(3)对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结构和行动模式进行考察,凝练了实现“良性治理”目标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在“价值维度”,构建基于“契约”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共同治理”;完善学术自由权的司法保护与建立完善的学术伦理价值规范体系,维护学术自由精神;培育源于大学精神的平等、自由、协商、民主的治理文化,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治理氛围,是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在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和功能价值三个维度下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取向。此外,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在实践中还通过坚持权力的互补性原则、权力的共享性原则及权力的互动性原则来实现对决策权的协调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在“制度维度”,一些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法人制度具有“法人性质”定位清晰,法人权力较强,政府管控与法人自治权责清晰等特点。在内部治理制度方面,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董事会制度具有成员构成多元、职责权限清晰和运行机制完善的特点;学术委员会制度则体现了成员代表分配均衡、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及职责权限清晰的共性特征。从“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权力机构的互动关系来看,董事会作为“指导核心”位于最顶部行使行政决策权,同时将有关学术事务管理与决策权的权力委托给评议会/学术委员会,把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和执行权交给由校长领导的行政管理团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协调的关系。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学术取向”,其中,教师岗位聘用制度充分体现了合法性、有效性和民主性的特点;教师薪酬管理制度设计秉持着竞争性、公平性和激励性原则;学术评价制度具有注重人性化的制度设计、遵循教学和科研规律的学术评价内容与标准以及灵活的学术评价方式等特征。在“行动”维度,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广泛吸纳普通教师参与决策促进了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决策提升了决策执行的有效性,积极吸纳校外人士参与决策有效缓解了冲突与矛盾。对“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广泛参与及利益兼顾的决策模式成因分析发现,成熟的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科学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以及松散联合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影响这一决策模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决策的有效执行,“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通过精简学校职能机构数量,建立“上窄下宽”式院系结构以及建立矩阵式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等举措对决策执行模式进行了优化,建立起了符合大学治理理念的“大部制”治理框架。“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保障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另一个有效方式,是通过建立包括决策制定过程监督、决策执行过程监督和决策执行效果监督在内的一整套决策监督机制,使多元利益相关者都能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作用。(4)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9所中国一流大学的治理生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究了改进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若干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一流大学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国家“依法治校”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通过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优化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这三个方面。在价值、制度和行动三个维度下,中国一流大学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由唯指标化导致的学术功利化、“人治”观念依然存在及缺乏对先进治理文化的充分关照等问题所引致的“价值取向偏离”问题;由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治理边界比较模糊、内部治理的方式仍以科层制与行政手段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作用还未能完全凸显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价值选择偏离了学术取向等问题所反映出的“制度创新缓慢”问题;由决策辅助和支持机制尚不健全、学术决策机构的工作机制仍比较薄弱、决策制定过程还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所造成的“行动模式滞后”问题。借鉴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经验,获得如下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向利益相关者宣传和灌输以共同治理为核心的大学治理文化,完善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及营造“共同治理”的民主氛围等手段强化大学治理的文化驱动力;二是,通过重塑政府与大学关系格局,更新治理手段与方式,完善董事会制度,强化教师管理制度的学术取向等方式推进大学治理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三是,通过加强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完善学术决策机构的工作机制,强化决策制定过程监督等举措构建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的决策系统。
贾蕊[2](2014)在《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津市自1995年6月9日批转了市经委拟定的《天津市工业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方案》后正式开展了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培育发展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覆盖率大、具有美誉度的名牌产品,经过近20年的推行,天津市名牌工作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天津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10年,天津市308种天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412.86亿元,实现利税165.5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7.3%和12.4%。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天津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培育发展更多的名牌产品,是天津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应用了走访调研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思维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名牌战略、名牌、名牌产品的几百年概念剖析,从根本上理解名牌战略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而后分析了政府在名牌战略中的角色、与企业参与角度的区别以及其参与的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引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名牌战略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并在大量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欧美、日本等国家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和战略举措。汲取他们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上海、浙江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分析在中国这个相同经济体制环境的背景下,先进省市的典型方法予以借鉴。以改革开放、1995年《质量振兴纲要》颁布两个事件为节点,分析了我国名牌战略的发展阶段。并以天津市为例,介绍了天津市在名牌战略中的发展进程、取得的成效。对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剖析。从名牌产品、企业、政府三个方面深层次挖掘了天津市在实施名牌战略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在大量实例经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探究出的问题从树立正确的名牌战略理念、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加大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吕承超[3](2010)在《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间竞争程度不断激烈,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世界各个国家或区域都在寻求一条快速、有效的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各地区资源特色分布存在着相当的不同,各行业发展状态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何通过一条有效的途径来发展本区域的经济已经成为各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的概念论述,论证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名牌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不同论述,提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总结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内外有关区域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区域实施名牌战略的经验分析来研究名牌战略,找到国内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以青岛市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为青岛市今后实施名牌战略提供借鉴,也为其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构建体系,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袁真富[4](2010)在《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商标法上的专业术语,驰名商标意味着可以享有更宽的保护范围、更强的法律效力,甚至更多的行政保护。法律赋予驰名商标更高保护水平的本意,是为了克服普通商标保护不足的局限,从而更好地解决商标注册、商标侵权以及相关不正当竞争等法律争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只是解决法律争议的前提和手段,并不是解决法律争议的目的,更不是授予企业以荣誉称号。然而,中国当下的情形却是,一些企业在观念认识上把驰名商标作为荣誉称号,在宣传使用上把驰名商标作为营销工具,在认定策略上故意寻找甚至制造争议来获得驰名商标。诸如此类的情形,我们称之为驰名商标异化,即在驰名商标认定的目标、路径和结果上,采取各种行动和策略来背离或偏离驰名商标立法目的或权利本质的现象。违背法律本意的驰名商标异化,在中国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国家工商总局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注,并促使其不断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规范。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的视角侧重于从法律层面关注驰名商标的异化问题,探讨驰名商标立法制度上的缺陷、法律执行上的漏洞,并给出制度改革上的解决方案和法律执行上的改进措施。但是,法学研究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作为一种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驰名商标异化活动是如何形成和扩散的,支持驰名商标异化及其扩散的逻辑机制是什么。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实证分析驰名商标的异化及其扩散现象,系统考察和梳理驰名商标异化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消费者、其他企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以及驰名商标认定机构等组织,及其建构、实践的制度、观念或做法,共同构造了驰名商标异化行为的制度环境,并从不同角度激励或促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驰名商标的异化行为。一些企业不仅接受了与制度环境一致的驰名商标符号意义理解,而且采取行动和策略从事驰名商标异化活动,以迎合和满足制度环境的要求或期望。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驰名商标的异化表现为三种类型:围绕认定目标的驰名商标异化、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和围绕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主要通过四种机制来影响驰名商标异化及其制度化扩散:(1)诱致性机制,即制度环境通过自身提供强烈诱惑或激励,可以引发企业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诱致性机制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影响,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驰名商标异化;(2)模仿性机制,即追求、获取和利用驰名商标的企业的数量、特征或效益,可以对其他企业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的产生影响。模仿性机制主要来自其他企业的影响,也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驰名商标异化行为;(3)迎合性机制,即制度环境存在某种认知或期待,可以促使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以迎合社会认知或社会期待。迎合性机制主要来自消费者和媒体的影响,主要解释围绕认定目标与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4)规范性机制,即制度环境中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会运用其专业经验和技巧诱使、推动或协助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规范性机制主要来自中介机构的影响,主要解释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的前述影响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这些企业遵从制度环境的要求、期待或认知,从事驰名商标异化行为能够获得他们需要的资源,包括现金奖励和政策支持等政府资源、消费信任和品牌声誉等社会资源、品牌地位与广告资源等竞争资源,以及融资工具等杠杆资源。如果制度环境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资源,那么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活动的意愿就会降低甚至消失。由此可见,在驰名商标异化的扩散过程中,一方面,制度环境的要求和期待激励、促进了企业从事驰名商标异化;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争取资源的需要,而愿意甚至主动接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因此,单纯规范驰名商标的认定行为,根本无法消除驰名商标异化的行为,惟有消灭或降低制度环境对企业追求驰名商标的影响,尤其是切断制度环境的资源提供,才有可能成功。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5](2010)在《追求卓越 打造品牌 提升企业的质量形象》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扬子石化坚持"铭记社会责任,恪守诚信理念,追求卓越质量,铸就一流品牌"的质量方针,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经营质量,追求卓越绩效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6](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陈会娥[7](2009)在《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广度和力度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名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举足轻重。国内外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实施名牌战略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名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论文以我国企业面临品牌竞争局面实施名牌战略的必要性及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为背景进行探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品牌研究的现状及名牌战略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名牌战略及其实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在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结合名牌战略的相关理论,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的基本策略。21世纪,质量和名牌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名牌涌现。企业在争创名牌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名牌战略实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抚育与呵护名牌,促进名牌的快速发展。
朱景新,黄金晶,陈艳,徐蕾[8](2009)在《以质量兴市为抓手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中提出近年来,南昌市质监局党组带领全市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深入企业抓服务,从产品源头抓质量,以质量立市,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倾心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和生活健康,积极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不断提高全市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 “用质量?
马小平[9](2008)在《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日渐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而加剧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竞争的焦点已由数量转到质量,价格让位于质量,质量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和我们每个消费者追求的对象。本文以江苏为背景,将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具体内容有:第一章概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二章主要从宏观上对我国现行的质量政策与法规进行研究,并对江苏省内几项重要的宏观质量管理实践进行评价和研究;第三章通过构建质量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一个能够客观反映某一地区质量水平的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并且结合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实证详细介绍了指标筛选过程;第四章主要从产业角度构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评价模型,对第三章宏观层面的研究作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延伸。此外,针对服务业的特殊性,从顾客满意度角度来评价服务业质量竞争力,给出了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模型;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界定了宏观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较了我国《产品质量法》与国外《产品责任法》的异同,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性,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2)构建了江苏省质量兴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论述了江苏省名牌发展战略,为推动江苏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3)界定了宏观质量竞争力的涵义,构建了宏观质量竞争力模型,并用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对江苏13个地级市的质量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此外,还分析了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QI与GDP的关系,探求了其统计规律性。实证表明:QI与GDP具有很高的关联性,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走高,可以推动GDP的增长:(4)构建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模型,并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对江苏一千多家制造企业的质量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5)构建了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江苏供电企业的顾客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其结果不仅验证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而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刘文镇,鲍敏玲[10](2007)在《续写名牌辉煌 再谱战略华章——访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序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经济为主题的时代,而品牌则是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品牌为社会创造了利润,品牌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效益,品牌代表质量,品牌代表价值,品牌代表财富,品牌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辉煌。实施名牌战略是福建省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几年来,福建省质监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动名牌发展战略,积极指导、帮助省内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从2001年的"中国名牌"数量名列全国第10位,到2007年数量名列全国第5位,全省共有10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福建省的名牌战略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年,在"质量月"来临之即,我们采访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序和,从黄局长的交谈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福建省加快发展、赶超先进的迫切心情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二、追求卓越 争创中国名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求卓越 争创中国名牌(论文提纲范文)
(1)“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价值、制度与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大学治理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相关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世界一流大学 |
2.1.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 |
2.1.3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治理理论 |
2.2.2 制度理论 |
2.2.3 社会行动理论 |
第3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样本遴选 |
3.1 排行榜的选用 |
3.2 遴选方法 |
3.3 遴选结果 |
第4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 |
4.1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核心价值取向 |
4.1.1 保持政府与大学之间张力的平衡 |
4.1.2 维护学术自由精神 |
4.1.3 营造民主和谐的治理氛围 |
4.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实践原则 |
4.2.1 权力互补性原则 |
4.2.2 权力共享性原则 |
4.2.3 权力互动性原则 |
第5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制度结构 |
5.1 大学治理制度结构的理想框架 |
5.1.1 保障大学自治的法人制度 |
5.1.2 协调权力配置的内部治理制度 |
5.1.3 遵循学术逻辑的内部管理制度 |
5.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法人制度 |
5.2.1 大学法人制度的缘起 |
5.2.2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法人制度的特点 |
5.3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部治理制度 |
5.3.1 董事会制度的现状与特点 |
5.3.2 学术委员会制度 |
5.3.3 权力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
5.4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 |
5.4.1 教师聘用制度 |
5.4.2 教师薪酬管理制度 |
5.4.3 学术评价制度 |
第6章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行动模式 |
6.1 决策制定 |
6.1.1 “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决策模式建立的逻辑起点 |
6.1.2 “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决策模式的特点 |
6.1.3 “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决策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 |
6.2 决策执行 |
6.2.1 学校职能机构数量的精简 |
6.2.2 “上窄下宽”式院系结构的构建 |
6.2.3 矩阵式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建立 |
6.3 决策监督 |
6.3.1 决策制定过程监督 |
6.3.2 决策执行过程监督 |
6.3.3 决策执行效果监督 |
第7章 国外经验对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启示 |
7.1 中国一流大学的治理现状 |
7.1.1 优化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
7.1.2 加强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 |
7.1.3 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
7.2 中国一流大学治理存在的问题 |
7.2.1 价值取向偏离 |
7.2.2 制度创新缓慢 |
7.2.3 行动模式滞后 |
7.3 完善中国一流大学治理的对策建议 |
7.3.1 强化大学治理的文化驱动力 |
7.3.2 推进大学治理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
7.3.3 构建广泛参与和利益兼顾的决策系统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致谢 |
(2)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全球经济化发展 |
1.1.2 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然 |
1.1.3 政策的助推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名牌战略中相关概念综述 |
2.1 名牌的内涵、特征、价值及相似概念的说明 |
2.1.1 名牌的内涵 |
2.1.2 名牌的特征 |
2.1.3 名牌的价值 |
2.1.4 名牌与驰名商标的区别 |
2.2 名牌产品的内涵、特点及评价体系 |
2.2.1 名牌产品的内涵 |
2.2.2 名牌产品的特点 |
2.2.3 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 |
2.3 名牌战略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2.3.1 名牌战略的内涵 |
2.3.2 名牌战略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名牌战略实施中政府的参与 |
3.1 企业与质监部门对质量的关注点不同 |
3.2 质监部门的特殊性 |
3.3 质量监管服务系统的要素 |
3.4 政府参与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情况 |
4.1 美国及欧洲国家的名牌战略举措 |
4.1.1 自由化市场竞争 |
4.1.2 经济策略明晰 |
4.1.3 开放性意识 |
4.1.4 支持性政策 |
4.2 日本的名牌战略举措 |
4.2.1 激励机制 |
4.2.2 引进先进技术 |
4.2.3 发展本国教育 |
4.2.4 鼓励新产品研发 |
4.3 我国部分省市政府的先进经验 |
4.3.1 浙江从无为而治到名牌效应 |
4.3.2 上海市的大名牌战略 |
4.3.3 我国部分省市名牌战略开展的经验 |
第五章 天津市名牌战略实施状况剖析 |
5.1 国家名牌事业发展的阶段 |
5.2 天津市名牌战略发展实施情况 |
5.3 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取得的成果 |
5.4 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将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
5.5 天津市名牌战略工作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 |
5.5.1 企业产品存在的问题 |
5.5.2 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
5.5.3 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政府推进名牌战略工作对策研究 |
6.1 树立名牌战略理念 |
6.2 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 |
6.2.1 清醒的认识 |
6.2.2 明确的目标 |
6.2.3 有力的组织保障 |
6.2.4 健全的工作机制 |
6.2.5 完备的考核机制 |
6.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
6.4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
6.4.1 完善奖励政策 |
6.4.2 出口扶持政策 |
6.4.3 鼓励性政策 |
6.4.4 利用外资政策 |
6.4.5 建立质量诚信体系 |
6.5 提高名牌的保护力度 |
6.5.1 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 |
6.5.2 法制保护平台 |
6.5.3 加强监管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关于名牌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关于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结构图 |
1.6 预期达到研究结果 |
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
2.1 名牌战略的涵义、特征、意义 |
2.1.1 名牌战略的涵义 |
2.1.2 名牌战略的特征 |
2.1.3 名牌战略的意义 |
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
2.2.1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分析 |
2.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分析 |
2.2.3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
3 国内外典型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 |
3.1 国外典型国家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1 美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2 法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3 日本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2 国内典型城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1 厦门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2 大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3 温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4 实证分析——以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为例 |
4.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原因分析 |
4.1.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历程 |
4.1.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原因 |
4.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
4.2.1 青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
4.2.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分析 |
4.3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4.3.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3.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4.4.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名牌的建设 |
4.4.2 完善法规,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
4.4.3 努力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发展的环境 |
4.4.4 形成一批区域名牌,促进各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
4.4.5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名牌的集聚效应 |
5 有效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系构建研究 |
5.1 微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1.1 培育名牌产品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1.2 培育名牌企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 中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2.1 培育名牌工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2 培育名牌农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3 培育名牌服务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3 宏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3.1 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5.3.2 培育名牌城市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4)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
1.1.1 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 |
1.1.2 当下的驰名商标景象 |
1.1.3 驰名商标的社会学问题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驰名商标异化的表现研究 |
1.2.2 驰名商标异化的成因研究 |
1.2.3 驰名商标异化的治理研究 |
1.2.4 驰名商标异化的研究简评 |
1.3 理论思路与研究架构 |
1.3.1 理论工具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架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 |
2.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梳理 |
2.1.1 制度研究的历史脉络 |
2.1.2 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 |
2.2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 |
2.2.1 新制度主义中的制度环境 |
2.2.2 新制度主义中的解释逻辑 |
2.3 国内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研究 |
2.3.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引介 |
2.3.2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运用 |
2.4 现有研究简评及对本文启示 |
2.4.1 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论 |
2.4.2 现有研究对本文启示 |
第3章 驰名商标及其异化解读 |
3.1 驰名商标的本质目的 |
3.1.1 驰名商标的法律进程 |
3.1.2 驰名商标的制度本质 |
3.1.3 驰名商标的法律意义 |
3.2 驰名商标异化的界定 |
3.2.1 异化的渊源及其意义 |
3.2.2 驰名商标异化的内涵 |
3.3 驰名商标异化的类型 |
3.3.1 围绕认定目标的驰名商标异化 |
3.3.2 围绕路径选择的驰名商标异化 |
3.3.3 围绕结果利用的驰名商标异化 |
3.3.4 驰名商标三种异化形式的关系 |
3.4 驰名商标异化背后的符号学分析 |
3.4.1 符号学视野中的商标结构 |
3.4.2 驰名商标意义变迁的符号学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的影响 |
4.1 认定机构的操作实践 |
4.1.1 行政认定的影响 |
4.1.2 司法认定的影响 |
4.2 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 |
4.2.1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目标追逐 |
4.2.2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政策支持 |
4.2.3 地方政府对驰名商标的措施鼓励 |
4.3 其他企业的行为影响 |
4.3.1 其他企业获得优惠的刺激 |
4.3.2 同业者带来的竞争压力 |
4.3.3 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传播 |
4.4 消费者的观念认知 |
4.4.1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认知 |
4.4.2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信任 |
4.4.3 消费者对驰名商标认知的影响 |
4.5 中介机构的业务宣传 |
4.5.1 中介机构的宣传 |
4.5.2 中介机构的合作 |
4.5.3 中介机构的影响 |
4.6 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
4.6.1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
4.6.2 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驰名商标异化:企业的制度适应 |
5.1 驰名商标符号的理解 |
5.1.1 作为社会符号理解的驰名商标 |
5.1.2 企业接受社会符号理解的表现 |
5.2 驰名商标认定的途径 |
5.2.1 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途径分析 |
5.2.2 驰名商标从行政认定转向司法认定 |
5.3 驰名商标认定的策略 |
5.3.1 如何寻找符合条件的驰名商标案件 |
5.3.2 如何选择驰名商标案件的管辖法院 |
5.3.3 驰名商标认定过程的弄虚作假现象 |
5.4 驰名商标真相的遮蔽 |
5.4.1 驰名商标来自司法认定的遮蔽 |
5.4.2 驰名商标认定法律意义的遮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化的逻辑分析 |
6.1 驰名商标异化: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机制 |
6.1.1 制度环境影响组织的几种解释机制 |
6.1.2 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化机制 |
6.2 驰名商标异化:企业的资源获取策略 |
6.2.1 异化驰名商标:对制度环境的反应 |
6.2.2 借助驰名商标异化获取的资源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去制度化: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可能性 |
7.1 制度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 |
7.1.1 来自社会层面的质疑 |
7.1.2 来自政府部门的转变 |
7.1.3 来自司法机关的限制 |
7.2 制度环境的变迁对企业的影响 |
7.2.1 对待驰名商标的态度变化 |
7.2.2 重返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 |
7.3 去制度化: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
7.3.1 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困境 |
7.3.2 驰名商标异化治理的出路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1:驰名商标认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
附录2:消费者的驰名商标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访谈提纲(针对国内企业) |
附录4:访谈提纲(针对跨国企业) |
附录5:访谈提纲(针对政府部门) |
附录6:本文出现的访谈对象 |
附录7:本文出现的商标名称 |
附录8:本文出现的公司名称 |
附录9:本文出现的会议名称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追求卓越 打造品牌 提升企业的质量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
2 大力推进名牌战略, 努力打造质量品牌 |
3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做好用户服务工作 |
4 推行卓越绩效管理, 永续企业进步 |
(7)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名牌战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名牌战略相关概念 |
2.2 名牌战略相关理论 |
3 西安市名牌战略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西安市名牌战略概况 |
3.2 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过程 |
3.3 西安市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 西安市名牌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
4.1 西安市名牌战略的影响因素 |
4.2 西安市名牌战略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4.3 西安市名牌战略解释结构模型结论分析 |
5 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的基本策略 |
5.1 创建企业名牌产品 |
5.2 政府实施名牌工程 |
5.3 市场环境的监管与建设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的课题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
1.2.1 质量与质量竞争力 |
1.2.2 质量要素与质量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3 质量竞争力模型 |
1.2.4 质量竞争力评价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宏观质量管理研究 |
2.1 宏观质量管理的内涵 |
2.2 质量政策与法规研究 |
2.2.1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质量工作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
2.2.2 我国《产品质量法》与国外的《产品责任法》立法现状分析 |
2.2.3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 |
2.2.4《江苏省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条例》立法情况 |
2.3 江苏省质量管理奖评价体系研究 |
2.3.1 前言 |
2.3.2 江苏省质量管理奖评价体系 |
2.3.3 评价标准体系 |
2.3.4 评价反馈体系 |
2.3.5 存在问题 |
2.3.6 对策和建议 |
2.4 江苏省质量兴市实践与研究 |
2.4.1 质量兴市活动的由来 |
2.4.2 质量兴市活动的重要意义 |
2.4.3 质量兴市的内涵 |
2.4.4 江苏省质量兴市活动的历程和现状 |
2.4.5 存在问题和原因 |
2.4.6 对策和建议 |
2.5 江苏省名牌发展战略研究 |
2.5.1 名牌概述 |
2.5.2 名牌战略 |
2.5.3 江苏名牌发展体系 |
2.5.4 江苏名牌战略实践 |
2.5.5 江苏名牌发展面临形势 |
2.5.6 江苏名牌发展对策 |
2.6 小结 |
3 宏观质量竞争力研究 |
3.1 宏观质量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宏观质量竞争力研究的内容 |
3.2.1 宏观质量竞争力的研究对象 |
3.2.2 宏观质量竞争力研究的原则 |
3.2.3 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标体系 |
3.3 宏观质量竞争力统计分析方法 |
3.3.1 因子分析法 |
3.3.2 专家赋权法 |
3.3.3 本文的分析方法选择 |
3.4 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标的筛选 |
3.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3.4.2 指标的第一轮筛选 |
3.4.3 指标的第二轮筛选 |
3.4.4 指标的第三轮筛选 |
3.4.5 指标的第四轮筛选 |
3.4.6 指标的最终确定 |
3.5 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1 因子分析法赋权 |
3.5.2 专家赋权 |
3.5.3 权重最终确定 |
3.6 宏观质量竞争力模型 |
3.6.1 省辖市宏观质量竞争力模型 |
3.6.2 省宏观质量竞争力模型 |
3.7 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QI与GDP的关联分析 |
3.7.1 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QI与GDP的对比分析 |
3.7.2 市QI与GDP的相关分析 |
3.7.3 市QI与GDP的回归分析 |
3.8 小结 |
4 产业质量竞争力研究 |
4.1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研究 |
4.1.1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标体系 |
4.1.2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4.1.3 用因子分析进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4.1.4 结语 |
4.2 服务业质量竞争力——顾客满意度研究 |
4.2.1 引言 |
4.2.2 顾客服务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
4.2.3 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模型分析 |
4.2.4 供电服务满意度应用研究 |
4.3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表1 江苏省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县、区)督查验收细则 |
附表2 江苏省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省辖市)核查细则(试行) |
附表3 2004年江苏省各市宏观质量指标数据汇总表 |
附表4 2005年江苏省各市宏观质量指标数据汇总表 |
附表5 2006年江苏省各市宏观质量指标数据汇总表 |
(10)续写名牌辉煌 再谱战略华章——访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序和(论文提纲范文)
四轮驱动:合力经营名牌战略 |
积聚效应:彰显名牌蓬勃生机 |
正视差距:克服名牌致命硬伤 |
续写辉煌:推动名牌再攀新高 |
四、追求卓越 争创中国名牌(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价值、制度与行动[D]. 刘路.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2]政府在名牌战略实施中作用的研究[D]. 贾蕊. 天津大学, 2014(05)
- [3]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吕承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4]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D]. 袁真富. 上海大学, 2010(01)
- [5]追求卓越 打造品牌 提升企业的质量形象[J].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0(01)
- [6]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7]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D]. 陈会娥.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8]以质量兴市为抓手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N]. 朱景新,黄金晶,陈艳,徐蕾. 南昌日报, 2009
- [9]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马小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续写名牌辉煌 再谱战略华章——访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序和[J]. 刘文镇,鲍敏玲. 中国品牌,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