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水中微量酚的气相色谱法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双颖[1](2020)在《氨和甲胺类工业废气的治理优化和监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胺类产品(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其工艺主要是以液氨和甲醇为原料,在催化作用下,通过加压精馏分离得到。在大量生产甲胺类产品的同时,工业废气排放是一个重要的控制部分。本论文研究了生产甲胺类产品的化工厂面临的尾气治理问题,对含氨和甲胺类有机胺废气排放进行治理改造优化和监测技术的研究讨论。本文讨论的治理工艺优化是在现有治理工艺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首先对现有治理系统进行效率评估,采集各级水洗吸收塔和总排口废气,通过监测分析,得到各级洗涤塔出口气体组成和浓度。经效率计算,评价现有治理系统对各组分(氨、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的去除率以及总排口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本文通过一系列监测方法研究,确立了离子色谱法对大量样品进行各组分定量分析。离子色谱法具有检测限低的特点,且单一方法就能对四个组分同时定量,铵离子的定量限为0.1mg/L,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的定量限为0.05mg/L。根据分析数据和计算,在现有治理工艺(三级水洗洗涤塔吸收)下,进口气体(洗涤塔之前)各组分浓度分别为51692mg/Nm3氨、22269mg/Nm3一甲胺、3215mg/Nm3二甲胺和6774mg/Nm3三甲胺。经过三级水洗洗涤塔吸收后,出口气体(洗涤塔后)各组分浓度分别为3189mg/Nm3氨和691mg/Nm3三甲胺,一甲胺和二甲胺均未检出。工厂现有洗涤塔治理系统对废气各组分的去除率分别为94.3%氨,100%一甲胺,100%二甲胺,90.7%三甲胺。经三级水洗吸收后出口气体平均排放量为0.051kg/h氨和0.011kg/h三甲胺,小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规定的限值(4.9kg/h氨,0.54kg/h三甲胺),符合排放标准。为了进一步减少氨和三甲胺的排放量,有效降低因工厂废气排放导致的厂区及周边环境臭气异味影响,本文进行了在现有治理工艺基础上的工艺优化,在三级水洗洗涤塔尾端增加一级酸洗洗涤塔吸收。经工艺优化后(三级水洗加一级酸洗洗涤塔吸收),出口气体氨的排放浓度由3189mg/Nm3降至9.2mg/Nm3,出口气体三甲胺的排放浓度由691mg/Nm3降至16.1mg/Nm3,出口废气的氨和三甲胺排放量均小于0.001kg/h,与优化前的治理工艺对比,去除率大于99.5%。新增一级酸洗涤吸收后,大大减少了工厂废气排放对厂区和周边环境的气味影响,达到了治理工艺优化的目的,新增的酸洗洗涤塔同时也可为前三级水洗洗涤塔的不足进行补充。
唐访良,张明,徐建芬[2](2019)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5种含氮化合物》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丙烯腈、乙腈、吡啶、N,N-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等5种含氮化合物的含量。5种含氮化合物用DB-FFAP色谱柱(30 m×0.53mm,1.5μm)分离,氮磷检测器检测。5种含氮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4~0.005mg·L-1。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为92.9%~110%,回收量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1.0%~6.2%。
逯通[3](2019)在《基于离子液体的两种新型吸附剂对环境中酚类和头孢噻呋钠的去除净化》文中提出吸附是一种常用的环境污染物质去除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吸附效果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分离、富集、固相萃取等多个领域。传统的吸附剂如活性炭、硅胶等对环境中的物质具有广谱吸附性能,且再生循环使用效果不佳。但是,环境中具有高危险性的污染物质需要有针对性地高效去除,因此合成特异性吸附能力强、且能够有效循环利用的新型吸附剂成为一个挑战。离子液体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有机熔融盐,由于具有难氧化、难挥发、溶解性和热稳定性良好和结构可设计等优点,在材料合成与分离等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利用离子液体合成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具有特异识别能力强、吸附量大、再生性能好等优点,因而成为吸附剂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分别以两种咪唑类离子液体(溴化-1-丁基-3-乙烯基咪唑和溴化-1-烯丙基-3-乙烯基咪唑)作为反应单体,在绿色水相介质中合成了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和头孢噻呋钠印迹聚合物);通过多种手段对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平衡吸附实验,对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考察;将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制成固相萃取微柱,分别用于实际样品中酚类和头孢噻呋钠的分离和去除。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利用两种咪唑类离子液体(溴化1-丁基-3-乙烯基咪唑和溴化1-烯丙基-3-乙烯基咪唑),在绿色水相介质中合成了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和头孢噻呋钠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红外光谱扫描和综合热分析等手段对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和头孢噻呋钠印迹聚合物吸附剂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子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2.通过平衡吸附实验,对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在三个温度(25°C、35°C、45°C)条件下的吸附等温曲线、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选择性吸附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剂材料对2,4-二氯酚(2,4-DCP)、双酚A(BPA)、2,4-二硝基酚(2,4-DNP)和2-萘酚(2-NP)有很强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且吸附量分别为:48.33 mg g-1、40.38 mg g-1、38.31 mg g-1和36.96 mg g-1;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剂材料对2,4-二氯酚、2-萘酚和双酚A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而对2,4-二硝基酚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剂材料对2,4-二氯酚和双酚A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而对2,4-二硝基酚和2-奈酚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剂材料对2,4-二氯酚、双酚A、2,4-二硝基酚和2-萘酚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平衡时间分别为15 min、20 min、40 min和25 min;(2)头孢噻呋钠印迹聚合物吸附剂材料(MIPCTFS)在四种物质(头孢噻呋钠、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钠、甲硝唑)共存时对模板分子(头孢噻呋钠)的吸附量最大(2.98 mg g-1),且分配系数最高(0.06 L g-1);头孢噻呋钠印迹(MIPCTFS)和非印迹(NIPCTFS)聚合物吸附剂材料对头孢噻呋钠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且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MIPCTFS和NIPCTFS吸附头孢噻呋钠时的平衡时间分别为30 min和10 min,此时的吸附量分别为5.24 mg g-1和2.24 mg g-1;MIPCTFS和NIPCTFS对头孢噻呋钠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3.将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用于动态柱实验,并在最优条件下,用于实际样品中酚类和头孢噻呋钠的分离与净化。结果表明,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和头孢噻呋钠印迹聚合物)分别对四种酚类(2,4-二硝基酚、2-萘酚、双酚A和2,4-二氯酚)和头孢噻呋钠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分离和去除能力,且回收率均能够达到85%以上;两种吸附剂经过30次的再生循环后,对四种酚类和头孢噻呋钠的回收率均无明显降低,表明本论文合成的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对环境中痕量的酚类污染物和头孢噻呋钠具有良好的去除净化能力。
曾琦斐,陈科[4](2018)在《水中苯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有毒物质。直接排放含苯酚的污水将对土壤、水造成严重污染,准确测定水中苯酚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水中苯酚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水中苯酚测定方法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蓝路梅[5](2017)在《实验室废水中七种苯系物的测定及甲苯的去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检验部门、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在进行生产、科研、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水,废水以有机物、重金属和强酸性物质为主,尤其是有机污染危害大、难治理。但是,目前有些单位还未高度重视对实验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废水中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1,3,5-三甲苯及1,2,4-三甲苯7种苯系物建立了样品预处理技术及测定方法,并以甲苯为对象进行去除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有:1.采用正己烷为萃取剂,乙腈为乳化剂,建立了超声辅助-乳化液液微萃取(USA-ELLME)检测废水中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1,3,5-三甲苯,1,2,4-三甲苯的预处理技术。当萃取剂正己烷为150μL,乳化剂乙腈为400μL,超声时间为12 min时,50.00 mL水溶液中苯系物被成功萃取到正己烷中,理论富集倍数达到333倍。2.建立了超声辅助-乳化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法(USA-ELLME-GC)检测废水中上述7种苯系物的分析方法。在优化的萃取和色谱条件下,7种苯系物在0.08-1.0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8,方法检出限为0.005-0.01μg/mL,质量浓度均为0.10μg/mL的苯系物混合液经过7次前处理及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4.7%。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成都理工大学砚湖水和测试楼综合实验室437废水中7种苯系物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86.5%-110.4%,测定结果满足分析化学痕量分析要求。3.为进一步降低测定方法的检出限,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建立了超声辅助-乳化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SA-ELLME-GC/MS)检测废水中上述7种苯系物的分析方法。在最佳分析条件下,上述7种苯系物在0.5-10 n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0。对质量浓度均为1 ng/mL的7种苯系物混合液进行5次前处理及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9.9%,检出限为0.02-0.06 ng/mL。该法成功应用于成都理工大学测试楼311实验室(药物制剂分析实验室)废水和周边东风渠河水中上述7种苯系物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室废水中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浓度均超出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东风渠河水中除甲苯超出国标排放标准外,其它苯系物均在允许浓度范围内。4.以六水合硝酸镁[Mg(NO3)2·6H2O]和九水合硝酸铝[Al(NO3)3·9H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层状镁铝双金属化合物;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插层改性剂,分别采用离子交换法、共沉淀法及焙烧还原法插层改性制得Mg/Al-SDS-LDHs和Mg/Al-SDBS-LDHs,探讨制备条件(温度、时间、SDS和SDBS的用量)对水中甲苯吸附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还原法插层改性方法制得的材料最佳;Mg/Al-SDS-LDHs插层改性最佳工艺为:当焙烧后的镁铝双金属氧化物(Mg/Al-LDOs)质量为1.000 g时,改性剂SDS用量0.500 g,改性温度150°C,改性时间1.5 h;Mg/Al-SDBS-LDHs插层改性最佳工艺为:当Mg/Al-LDOs质量为1.000 g时,加入0.075 g的SDBS,在150°C下反应1 h。最佳改性条件下,Mg/Al-SDS-LDHs、Mg/Al-SDBS-LDHs对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00 mg/g、250 mg/g。5.为进一步研究废水中甲苯的去除,建立了Mg/Al-SDS-LDHs用量(y1)与废水中甲苯浓度(x1)的模型曲线:y1=0.0011x14-0.0078x13+0.0242x12+0.0353x1-0.0028,相关系数R2=0.9999;Mg/Al-SDBS-LDHs用量(y2)与废水中甲苯浓度(x2)的模型曲线:y2=-0.0008x23+0.0068x22+0.0675x2-0.0047,相关系数R2=1。理论模型应用于含甲苯废水的实际处理效果良好,经Mg/Al-SDS-LDHs和Mg/Al-SDBS-LDHs一次处理,废水中甲苯浓度低于国家综合污水一级排放标准[GB 8978-1996]规定的限值0.1μg/mL。
李易,陆锐,沈锦优,韩卫清,孙秀云,李健生,王连军[6](2016)在《废水中硝基芳香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持续增加,严格施行废水排放标准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迅速准确地测定废水中有害污染物含量至关重要.硝基化合物作为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组分,具有生物毒性强、可生化性差、稳定性高等特点,若进入环境将会造成极大危害.灵敏地识别污染组分中的目标分子是其检测的关键,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增强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方面,针对硝基芳香化合物的检测限已经扩展至了阿克水平,同时检测设备也日趋小型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废水中硝基化合物检测常用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如色谱法、光学分析法、电化学法等,并对各方法、优缺点、适用条件、检测限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为废水中硝基芳香化合物的检测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卞玉倩,魏祥甲,乔瑞平,李海涛,王洋,韩芳,张伦梁[7](2016)在《气相色谱法在煤化工废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解决煤化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问题,为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经过调查研究总结,阐述了煤化工废水的水质特点以及将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分析煤化工废水的优势,并列举了对废水中几种常见有机物的分析检测应用实例,如酚类、苯系物、脂肪酸、多环芳烃等。同时介绍了气相色谱应用于煤化工废水中的条件选择,如前处理方法、色谱柱和柱温选择等。最后提出了气相色谱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分析中的发展趋势。
郭亚萍,王青青,魏敏,林春绵[8](2014)在《水样中丙烯腈(酸)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检测水中丙烯腈(酸)浓度的分析方法对丙烯腈的降解研究非常重要.分别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和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GC)两种方法来检测生物降解水样中的丙烯腈和产物丙烯酸的浓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HP—FFAP毛细管柱为分析柱、直接自动进样检测的气相色谱法3 min内可同时准确定量测定丙烯腈和丙烯酸的浓度,线性相关系数>0.99,且准确度和精细度都较好,适用于生物降解实验中大量样品的快速定量检测.
邵燕,张炎,何亮亮,黄春梅[9](2014)在《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盐酸废水中的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盐酸废水中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采用二硫化碳萃取含盐酸废水中的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氯化苄,待测物质经30QC3/AC20(30 m×0.32mm×0.50μm)毛细管柱气相分离。采用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的质量浓度在0.2100.0 mg/L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9,0.12,0.13,0.10 mg/L。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加标回收率在96.4%101.0%之间。
翟建[10](2012)在《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气相色谱是一种新型、高效分离、分析技术。文章在系统地介绍气相色谱的发展、原理、结构、应用范围、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气相色谱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预测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废水中微量酚的气相色谱法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水中微量酚的气相色谱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氨和甲胺类工业废气的治理优化和监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工厂甲胺生产工艺的简单介绍 |
1.3 现有废气治理工艺设备介绍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氨及甲胺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2.1.1 氨的性质及危害 |
2.1.2 甲胺的性质及危害 |
2.1.3 本研究课题污染源的来源 |
2.2 国内外对氨及甲胺类废气的治理进展 |
2.2.1 对含氨废气的治理进展 |
2.2.2 对甲胺类废气的治理进展 |
2.3 氨及甲胺的监测技术进展 |
2.3.1 分光光度法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3.3 离子色谱法 |
2.3.4 气相色谱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气采样方法建立及监测方法研究 |
3.1 废气采样方案 |
3.1.1 采样方法 |
3.1.2 出口气体取样装置介绍 |
3.2 氨及有机胺吸收液的监测技术的研究 |
3.2.1 气相色谱法 |
3.2.2 核磁共振法 |
3.2.3 铵离子测定-铵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
3.2.4 离子色谱法 |
3.2.5 分析方法研究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吸收塔效率评估结果讨论 |
4.1 洗涤塔吸收量计算 |
4.1.1 单个洗涤塔累积浓度 |
4.1.2 单个洗涤塔累积吸收量 |
4.1.3 洗涤塔累积吸收总和 |
4.1.4 洗涤塔吸收气体成分组成 |
4.1.5 三个洗涤塔累积吸收量 |
4.1.6 三个洗涤塔净吸收量 |
4.2 出口气体排放结果讨论 |
4.3 入口气体量计算 |
4.4 洗涤塔效率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艺优化及结果讨论 |
5.1 废气排气管优化 |
5.2 废气吸收治理工艺优化 |
5.3 工艺优化后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5种含氮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行为 |
2.2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
2.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2.4 精密度和回收试验 |
2.5 样品分析 |
(3)基于离子液体的两种新型吸附剂对环境中酚类和头孢噻呋钠的去除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酚类化合物 |
1.1.1 酚类化合物的概述 |
1.1.2 酚类的检测分析方法 |
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1.2.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概述 |
1.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检测分析方法 |
1.3 酚类化合物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分离方法 |
1.3.1 分离方法的概述 |
1.3.2 固相萃取法 |
1.3.3 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1.3.4 聚合物吸附剂概述 |
1.4 离子液体 |
1.4.1 离子液体的概述 |
1.4.2 离子液体在吸附剂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两种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两种新型吸附剂的合成 |
2.2.3 聚合条件的优化 |
2.2.4 新型吸附剂材料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条件的优化 |
2.3.2 两种新型吸附剂材料的表征 |
2.4 结论 |
第三章 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固相萃取分离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吸附选择性实验 |
3.2.2平衡吸附实验 |
3.2.3固相萃取实验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吸附选择性 |
3.3.2平衡吸附实验 |
3.3.3 固相萃取性能 |
3.3.4 选择性色谱评价 |
3.3.5 环境样品的固相萃取分离 |
3.3.6 再生循环实验 |
3.4 结论 |
第四章 头孢噻呋钠印迹聚合物吸附剂的特异吸附性能及固相萃取分离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头孢噻呋钠标准曲线 |
4.2.2 平衡吸附实验 |
4.2.3 固相萃取实验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MIPCTFS和 NIPCTFS对头孢噻呋钠的结合特性 |
4.3.2 MIPCTFS的固相萃取性能 |
4.3.3 环境样品的固相萃取分离 |
4.3.4 再生循环实验 |
4.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水中苯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光光度法 |
1.1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1.3 催化光度法 |
1.4 流动注射光度法 |
2 荧光光度法 |
3 色谱法 |
3.1 气相色谱法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 化学发光法 |
5 电化学分析法 |
6 展望 |
(5)实验室废水中七种苯系物的测定及甲苯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1 苯系物的基本性质 |
1.1.2 苯系物的来源 |
1.1.3 苯系物的危害 |
1.1.4 实验室废水中苯系物 |
1.2 苯系物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样品预处理技术 |
1.2.2 检测方法 |
1.3 甲苯的去除研究进展 |
1.4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研究现状 |
1.4.1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及改性 |
1.4.2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储备液的配制 |
2.2 苯系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超声辅助-乳化液液微萃取(USA-ELLME) |
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2.2.3 气相色谱法 |
2.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3 Mg/Al-LDHs的制备方法 |
2.4 甲苯的吸附实验方法 |
2.5 Mg/Al-LDHs插层改性方法 |
2.5.1 焙烧还原法 |
2.5.2 共沉淀法 |
2.5.3 离子交换法 |
2.6 样品表征 |
2.6.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6.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6.3 热重(TG-DTA)分析 |
2.6.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2.6.5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7 处理模型的建立 |
第3章 苯系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USA-ELLME萃取七种苯系物的条件选择 |
3.1.1 萃取剂和乳化剂优化组合选择 |
3.1.2 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
3.1.3 乳化剂用量的选择 |
3.1.4 超声萃取时间的选择 |
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苯 |
3.2.1 吸收曲线 |
3.2.2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3.3 气相色谱法测定七种苯系物 |
3.3.1 色谱柱的选择 |
3.3.2 进样口温度的选择 |
3.3.3 升温程序的选择 |
3.3.4 进样模式及分流比的选择 |
3.3.5 七种苯系物的分离情况 |
3.3.6 方法的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3.3.7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结果 |
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七种苯系物 |
3.4.1 溶剂延迟的选择 |
3.4.2 分流比的选择 |
3.4.3 七种苯系物的分离情况 |
3.4.4 方法的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3.4.5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室废水中甲苯的去除研究 |
4.1 Mg/Al-LDOs对甲苯的吸附条件研究 |
4.1.1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
4.1.2 pH的影响 |
4.1.3 振荡时间的影响 |
4.2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SDS插层改性工艺 |
4.2.1 焙烧还原法改性工艺研究 |
4.2.2 共沉淀法改性工艺研究 |
4.2.3 离子交换法改性工艺研究 |
4.3 Mg/Al-LDHs和Mg/Al-SDS-LDHs对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实验 |
4.4 SDS插层改性层状氢氧化镁铝的表征 |
4.4.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4.4.2 FT-IR分析 |
4.4.3 TG-DTG图谱 |
4.4.4 ~1HNMR图谱 |
4.4.5 SEM表征分析 |
4.5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SDBS插层改性工艺 |
4.5.1 焙烧还原法改性工艺研究 |
4.5.2 共沉淀法改性工艺研究 |
4.5.3 离子交换法改性工艺研究 |
4.6 Mg/Al-LDHs和Mg/Al-SDBS-LDHs对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实验 |
4.7 SDBS插层改性层状氢氧化镁铝的表征 |
4.7.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4.7.2 FT-IR分析 |
4.7.3 TG-DTG图谱 |
4.7.4 ~1HNMR图谱 |
4.7.5 SEM表征分析 |
4.8 Mg/Al-SDS-LDHs和Mg/Al-SDBS-LDHs的实际应用 |
4.8.1 处理模型的建立 |
4.8.2 实际含甲苯废水的处理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废水中硝基芳香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分析法 |
1.1 气相色谱 |
1.2 高效液相色谱 |
2 光学分析法 |
2.1 荧光分析 |
2.2 拉曼光谱 |
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3 电化学分析法 |
4 其他方法 |
5 研究展望 |
(7)气相色谱法在煤化工废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化工废水特点 |
2 气相色谱法特点及优势 |
3 气相色谱法在煤化工废水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
3.1 气相色谱法用于酚类的测定 |
3.2 气相色谱法用于苯系物类的测定 |
3.3 气相色谱用于脂肪酸类的测定 |
3.4 气相色谱法对多环芳烃类的测定 |
4 气相色谱法应用于煤化工废水中的条件选择 |
4.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4.1.1 纯化、浓缩、富集技术 |
4.1.2 衍生化技术 |
4.2 色谱柱的选择 |
4.3 柱温的选择 |
4.4 检测器的选择 |
5 气相色谱应用于煤化工废水的发展趋势 |
6 结语 |
(8)水样中丙烯腈(酸)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标准样品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降解水样 |
2.1.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1.2 顶空条件的优化 |
2.1.3 技术指标分析 |
2.2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降解水样 |
2.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2 技术指标分析 |
2.3 不同检测方法的对比 |
3 结论 |
(9)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盐酸废水中的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
1.2.2 二硫化碳萃取 |
1.3 分析方法 |
1.3.1 色谱操作条件 |
1.3.2 定性分析 |
1.3.3 定量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2.1.1 萃取剂种类 |
2.1.2 萃取剂加入量 |
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1 色谱柱 |
2.2.2 柱温 |
2.2.3 小结 |
2.3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2.4 精密度与加标回收率 |
2.5 水样的测定 |
3 结论 |
(10)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相色谱发展历程 |
2 气相色谱法简介 |
2.1 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 |
2.2 气相色谱的基本构造 |
2.3 气相色谱的特点 |
2.4 气相色谱的应用范围 |
3 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3.1 气相色谱法在水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3.2 气相色谱法在大气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3.3 气相色谱法在固相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4 气相色谱技术展望 |
4.1 仪器方面 |
4.2 同质谱联用方面 |
四、废水中微量酚的气相色谱法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和甲胺类工业废气的治理优化和监测方法的研究[D]. 张双颖.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5种含氮化合物[J]. 唐访良,张明,徐建芬.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9(05)
- [3]基于离子液体的两种新型吸附剂对环境中酚类和头孢噻呋钠的去除净化[D]. 逯通.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水中苯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曾琦斐,陈科. 辽宁化工, 2018(01)
- [5]实验室废水中七种苯系物的测定及甲苯的去除研究[D]. 蓝路梅.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6]废水中硝基芳香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李易,陆锐,沈锦优,韩卫清,孙秀云,李健生,王连军. 环境化学, 2016(07)
- [7]气相色谱法在煤化工废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卞玉倩,魏祥甲,乔瑞平,李海涛,王洋,韩芳,张伦梁. 能源环境保护, 2016(03)
- [8]水样中丙烯腈(酸)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J]. 郭亚萍,王青青,魏敏,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4(06)
- [9]二硫化碳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盐酸废水中的甲苯、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和氯化苄[J]. 邵燕,张炎,何亮亮,黄春梅. 化工环保, 2014(06)
- [10]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 翟建. 广州化工, 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