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浑市蝗灾区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鲁浑市蝗灾区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一、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梁玉[1](2019)在《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损失评估与减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多泥沙河流,其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迅速,河势游荡多变,河道排洪能力逐年降低,是着名的地上“悬河”。因此,如何科学评价黄河洪灾损失和提出有效地减灾策略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水灾害的因果关系入手,以GIS技术为支撑构建了一套洪灾损失评估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对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减灾策略。以期为当地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研究流程为:第一,梳理洪水影响范围内的地区在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情况,建立灾害评估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第二,确定评估所遵循的基本标准,利用GIS技术对洪水灾害影响区域进行有效模拟;第三,通过对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构建一套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选择该地区1996年所发生的洪水灾害参数作为样本数据,对当时的损失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将仿真的输出结果与资料记载的实际灾情进行比较分析,对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加以验证;第四,对研究区2020年经济情况进行预估并根据最新(2018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已构建的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将1996年的洪水信息输入,得出本研究区2020年的洪水灾害的损失情况;第五,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洪减灾策略。初步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模拟得到1996年研究区的淹没面积为16.08万公顷,与实际淹没面积16.568万公顷相比相对误差为2.945%。评估测算的淹没耕地面积为190.7万亩,与实际淹没耕地面积196.2万亩相比,其相对误差为2.78%。证明所建模型精度较高。(2)研究区淹没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其次为农村聚落用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较少。(3)洪水灾害损失呈现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黄河左岸受灾较为严重,黄河右岸受灾较轻;范县、武陟、濮阳、原阳、长垣、台前等地受损失较为严重;巩义、开封、荥阳、郑州、兰考、中牟等地区较小,其他区域损失居中。(4)洪水灾害对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损失类型主要以农业经济损失和家庭财产损失为主。通过对2020年的洪灾损失进行预测,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2亿元,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39%;家庭财产损失125.79亿元,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55%。(5)结果表明,建立在GIS技术基础上的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模型评估结果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其对于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防洪防灾策略和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静[2](2011)在《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黄河生产堤是滩区群众为了减少洪水淹没损失而自发修建的,生产堤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中小洪水淹没几率、稳定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积聚了不容忽视的风险。生产堤的存在,减少了洪水漫滩次数,限制了滩槽水沙交换、加重了主槽淤积,导致河道排洪能力降低,洪水威胁增大。生产堤也经历了修—破—修—破的演变过程,至今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对黄河下游滩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对滩区生产堤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生产堤的存在对河道泥沙淤积分布及防洪的影响;分析生产堤对洪水位、洪峰削减、传播时间的影响;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生产堤对河道行洪的影响,模拟不同方案下的洪水过程;对典型滩区“长平滩区”进行专题分析计算,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山东河段滩区生产堤的意见和建议。生产堤既关系到治河防洪,又关系到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在分析研究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山东黄河滩区的实际情况,从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和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发,坚持全面分析、科学论证、远近期结合、可操作性强的思路,对黄河下游的生产堤的治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王胜男[3](2010)在《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印刻上了浓妆重彩的一笔。1988年以来,洛阳市逐渐步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市区人口迅速集聚、建成区用地急速扩张,高速发展的各项建设事业对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影响不容小视。本文以不同时期的洛阳市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资料、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源数据,依托ERDAS8.6、ArcGIS9.3、Fragstats3.3等软件平台,借助Huff模型、空间句法等定量技术手段,以系统论为总原则,在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开放空间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从城镇化进程中的市区用地变化特征、人口增长—用地扩展关系入手,通过对1988-2008年的21年间,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不同类型要素系统的组成结构分析、功能效应评价,剖析城镇化与开放空间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开放空间的变化规律,探寻现存问题的症结所在,设计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案,指导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实践。全文分为基础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等三个部分,包括绪论、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认识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阳市区空间结构演变、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灰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蓝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结语等共九章。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城镇化是推动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内部变革的最根本原因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内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总体格局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以ArcGIS 9.3为技术支撑,运用Fragstats 3.3软件计算得到的多个景观格局指数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变化,充分验证了城镇化对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内部不同类型要素的影响。开放空间系统的内部结构在景观水平上的分布呈现突出的方向性和带状特征,是其对城镇化进程中各项城市发展政策导引的响应。第二,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要素系统对城镇化的响应各不相同城镇化主导了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绿色、灰色、蓝色等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要素系统因其自身属性的差异,对城镇化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响应过程。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内里圈层绿地数量少、面积小,主体圈层的各种类型绿地在内里圈层无法贯通、延伸,外围圈层各类绿地的分布方向性特征明显、整体性较差,结构的失衡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灰色开放空间系统中广场的自身建设、与周边建筑物的围合关系以及广场的周边环境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同广场要素之间的发育情况却极不均衡;市区路网交通体系发展迅速,新区开发既促进了市区路网的结构调整,也加重了跨洛河、跨涧河截面的交通压力,总体来看,洛南城区路网的性能好于整个市区路网,市区路网优于洛北城区。蓝色开放空间系统中的水体要素在市区段内大量接纳沿途的工业排污和生活污水,水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河流水质的严重下降,影响了市区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第三,市区用地扩展研究是开放空间系统分析与优化的基础城镇化最显着的表现是市区人口的快速集聚、建成区用地的急速扩张。洛阳市建成区的快速、粗放扩张引发了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突变,洛南新区的建设更带来了开放空间系统内部的不均衡发展。采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叠加后的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异速生长模型判定洛阳市区非农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相互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伴随人口增长的市区内部用地的演变过程,确定市区非农人口规模增加与建成区用地扩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1988-2008年的21年间,洛阳市建成区的用地扩展速度过快,市区内部的绿色、蓝色开放空间大多被挤压、侵占,割裂了市域—市区—建成区生态环境的结构完整性,削弱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有效性;同时绿地、道路、水体等各类开放空间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建成区周围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洛阳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展明显快于市区非农人口集聚的速度,市区的生长长期处于一种不合理的负异速生长状态。第四,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是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控的前提市区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控优化要体现生态格局优于功能结构、生态模式重于城市形态的思想,就应该更加重视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以开放空间系统内部的布局结构优化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前提。本研究从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格局优化着眼,选择绿心组团模型作为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模型,进而确定洛阳市区内部空间的组成方式为“绿心+环形+放射”结构。从静态布局、动态扩展和功能定位等三个方面出发,理顺市区各功能地域分区的空间关系,设计未来城市的拓展方向和扩展形式,强化各行政分区、功能组团间的联系,进而实现洛阳市区空间布局结构的有序、合理调控。第五,圈层一体化是实现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关键圈层一体化是从不同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实施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调控措施。圈层内部的一体化在于通过调整同一圈层内的绿色、灰色、蓝色等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要素的构成比例和组成方式,完善较小空间尺度上的镶嵌式空间格局,提高内里圈层、主体圈层、外围圈层等不同圈层的整体功效。圈层之间一体化在于通过协调内里圈层、主体圈层、外围圈层等不同圈层之间开放空间要素的联接关系,改善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圈层式空间结构,增强开放空间系统对城市生态系统乃至市区空间结构的调控功能。研究表明:圈层一体化的作用在于完善开放空间系统内部复杂的纵横连接网络结构,是市区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关键环节。第六,要素系统优化是实现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核心开放空间的要素系统优化,着眼于调整绿色、灰色、蓝色等不同类型的要素系统内部不同圈层、不同等级的同类型要素斑块之间的构成比例、布局方式。从最基本、最底层的开放空间组成单元的调控处理入手,针对绿地、广场、道路、河流、滨水地带等每种类型的开放空间要素实施优化设计,从细枝到主干、从末节到中心,把握每一个细节,纵向调整开放空间系统的内部结构,提升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达到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终目标。不同类型要素系统的优化是构建开放空间系统内部网络化结构的必需、促进开放空间系统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石,是实现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核心。第七,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系统论为总原则,在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开放空间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从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入手,通过调节开放空间要素系统的结构,强化开放空间系统的圈层一体化,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科学调控,达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系统生态功能的效果。说明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实现生态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的用地变化特征、人口规模—用地扩展关系入手,依托景观格局分析的数据结果,对1988-2008年的21年间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定量分析、评价的结果,设计了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的优化实施方案。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可以适度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效,进而促进市区空间结构形态的更佳化、生态功能的更优化,逐步达到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尹姗姗[4](2008)在《东亚飞蝗微山湖蝗区生态类型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亚飞蝗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二十年来在我国频繁出现暴发和大发生的局面,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山东省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特别是微山湖蝗区,由于湖水位年际间变化大和诸多因素,是该害虫的滋生地。近年来发生危害严重。为了更好的控制其危害,我们对微山湖区的湖水位和裸滩面积以及东亚飞蝗的发生进行了分析,调查了湖区的植被状况和天敌资源,进行了许多生物杀虫剂的药效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明确了微山湖湖水位的下降,会导致裸滩面积增大,给东亚飞蝗创造了取食、繁殖的滋生地,造成了虫源积累,是近20年微山湖几次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初步弄清了微山湖蝗区的野生植被种类,共有52科、209种。东亚飞蝗的寄主植物有2科、43种,禾本科植物中以芦苇和稗草密度最高,其次是马唐、牛筋草和狗尾草;莎草科中以牛毛毡、香附子和聚穗莎草较高。这些寄主皆为东亚飞蝗的嗜食食料。根据湖水位、植被和天敌类群等特征,将微山湖蝗区分为4个特征明显的类型,即沿湖浅水区、湖滩泛水区、湖滩阶地和堤外洼地。其中,湖滩泛水区植被、天敌种类丰富,是一个明显的生态交错带,也是一个天敌库。查明了微山湖蝗区天敌的种类组成,发现东亚飞蝗天敌有128种,比较重要的有68种,其中,卵期天敌共16种;蝻期和成虫期天敌112种。明确了各个类群的优势种和保护利用对象。4个蝗区生态类型中主要天敌类群数量各有差异,沿湖浅水区以蛙类和鸟类数量大,湖滩泛水区、湖滩阶地和堤外洼地中的蚂蚁类、蜘蛛类和步甲类数量依次递增,而蛙类和鸟类依次减少。针对目前使用的一些生物制剂,进行了东亚飞蝗的生物防治试验,明确了微生物杀虫剂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虫螨克和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苦皮藤素对东亚飞蝗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而对自然天敌无害,与自然控制相协调。苏云金杆菌制剂对东亚飞蝗杀虫效果不理想。

周旭荣[5](2006)在《“中华第一井”遗址工程勘察技术与渗流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华第一井”遗址是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近百年来秦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誉为“进入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然而,遗址自2002年部分发掘以来,改变了原来相对封闭的赋存环境,产生了各种环境地质病害,如渗水、发掘坑壁坍塌等,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对遗址进行保护。同时,酉水河下游距遗址36.77km处碗米坡水库的蓄水,对遗址区存在很不利的影响。若不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一号井将面临着被毁灭的威胁,抢救“中华第一井”刻不容缓。抢救“中华第一井”遗址必须解决防渗防涝问题和井壁、井口坍塌的问题,同时必须防治其它各种环境地质病害。国内外未见其它遗址对文物井的防渗防涝保护研究先例、国内外其它遗址没有变水动力条件下文物防渗防涝保护研究、没有针对动水位下遗址文物的安全发掘深度和发掘方案优化研究。本研究始终遵循文物保护利用的系统工程观念、保护和展示协调一致的观念,主要研究了遗址区工程地质条件、遗址工程的渗流机理、遗址稳定性和遗址保护对策。通过综合勘探,指出了现有的防渗防涝工程是失效的,确定了遗址区护城河及古池塘未发掘部分的空间分布。研究中研制开发了一种取芯轻便触探仪及其工艺,在确定与护城河和古池塘类似的古遗址的位置及深度时,该方法集物探的“保护文物”、钻探的“准确、直观”和轻便触探的“快速、轻便、不受电磁干扰和成本低廉”的优点于一身,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遗址区工程勘察的基础上,首次对碗米坡水库蓄水及水位变化对遗址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影响发掘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安全发掘深度,并对发掘方案进行了优化,评价了遗址发掘过程中护城河的击穿问题,并指出了护城壕和一号古井的危险部位。通过整个遗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详细研究,针对具体条件提出了新的防渗防涝综合对策。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华第一井”遗址的保护、发掘和利用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研究成果和方法对文物保护、防渗防涝、边坡分析、工程勘察、工程物探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雷铁拴,王宏周,周东风[6](2004)在《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损失评估与减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河南省黄河流域的概况
    2.1 基本地理与水系
        2.1.1 地理情况
        2.1.2 水系情况
    2.2 洪灾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2.2.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历史洪灾及目前的防洪措施
3 洪灾损失评估模型构建
    3.1 洪灾损失评估的原则与流程
        3.1.1 洪灾损失评估的原则
        3.1.2 洪灾损失评估的流程
    3.2 洪灾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3.3 洪灾损失评估数据库的建立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的建立
        3.3.3 水利工程数据库的建立
        3.3.4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库的建立
        3.3.5 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立
    3.4 基于GIS的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3.5 洪灾损失的计算
    3.6 洪灾损失率分析
        3.6.1 洪灾损失率
        3.6.2 洪灾损失率与洪水要素的相关关系
        3.6.3 分行业分类别的洪灾损失率分析
4 洪灾损失评估和预测
    4.1 洪灾损失评估与模型检验
        4.1.1 1996 年洪水及其成灾害原因
        4.1.2 1996 年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4.1.3 1996 年洪水淹没情况
        4.1.4 1996 年社会经济指标
        4.1.5 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
        4.1.6 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对比
    4.2 洪灾损失的预测与分析
        4.2.1 洪灾损失预测方法的确定
        4.2.2 社会经济预测
        4.2.3 洪灾损失的预测
        4.2.4 洪灾损失的分析
5 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减灾策略
    5.1 针对家庭财产损失的减灾策略
        5.1.1 滩区居民外迁政策
        5.1.2 建立健全洪涝灾害保险制度
    5.2 针对农林牧渔业损失的减灾策略
        5.2.1 河道改造
        5.2.2 兴建水库
        5.2.3 上下游同治流沙
    5.3 完善非工程手段的减灾措施
        5.3.1 优化各县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5.3.2 注重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水平
    5.4 继续强化GIS地理信息系统在黄河流域的使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和方法
第二章 山东黄河河道及滩区概况
    2.1 山东黄河河道概况
    2.2 山东黄河滩区自然地理概况
    2.3 山东黄河滩区社会经济情况
    2.4 历史洪水漫滩及受灾情况
        2.4.1 菏泽市黄河滩区历史受灾情况
        2.4.2 济南市黄河滩区历史受灾情况
        2.4.3 东营市黄河滩区历史受灾情况
    2.5 山东黄河滩区安全建设情况
    2.6 滩区边界条件的变化
第三章 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历史背景与现状
    3.1 生产堤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3.2 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3.2.1 山东省黄河滩区生产堤现状
        3.2.2 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特点
        3.2.3 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发展趋势
第四章 山东黄河洪水泥沙特点及防洪形势
    4.1 山东黄河来水来沙及其变化分析
        4.1.1 山东黄河来水分析
        4.1.2 山东黄河来沙分析
        4.1.3 山东黄河近年水沙变化特点分析
    4.2 小浪底水库调节对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
    4.3 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第五章 生产堤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及防洪的影响
    5.1 生产堤对洪水过程变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及洪水传播时间的影响
        5.1.1 生产堤大规模建设前典型年洪水情况分析
        5.1.2 生产堤对洪水过程变形的影响
        5.1.3 生产堤对洪水水位的影响
        5.1.4 生产堤对洪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及报汛误差的影响
        5.1.5 生产堤对洪水传播时间的影响
    5.2 生产堤对河道冲淤分布和输沙特性的影响
        5.2.1 生产堤对河道冲淤分布影响
        5.2.2 生产堤对河道输沙特性影响
    5.3 生产堤对"二级悬河"形成、发展及"横河、斜河"发生的影响
        5.3.1 生产堤对"二级悬河"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分析
        5.3.2 生产堤对发生"横河、斜河"的影响分析
        5.3.3 小结
第六章 典型河段(长平滩区)生产堤影响分析
    6.1 长平滩区滞洪、削峰对济南河段洪水位的影响
        6.1.1. 长平滩区漫滩洪水概况
        6.1.2 滩区行洪特点
        6.1.3 生产堤建设对漫滩洪水过程影响的分析
        6.1.4 凌汛期长平滩区的滞洪作用
    6.2 长平滩区生产堤对该河段冲淤分布的影响
第七章 生产堤对河道行洪影响数学模拟分析
    7.1 模型特点
    7.2 模型基本方程
    7.3 模型计算区域和计算网格
    7.4 模型率定验证
    7.5 模型计算结果
    7.6 小结
第八章 现状生产堤利弊分析
    8.1 制约滩槽水沙交换,加重"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
    8.2 致使河道主槽淤积行洪断面缩窄
    8.3 不利于陶城铺以上宽河段削减洪峰与排洪
        8.3.1 滞洪削峰影响
        8.3.2 排洪影响
        8.3.3 对陶城铺以下窄河道的影响
    8.4 对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安全存在不利影响
        8.4.1 增加了堤防溃决的可能性
        8.4.2 影响了河道整治工程的安全,增加了河道整治的难度
    8.5 严重影响洪水传播和洪水的准确预报测报
    8.6 保护了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免于中小洪水漫滩受灾
    8.7 对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的选择
        1.2.1 洛阳市域的自然环境
        1.2.2 洛阳市域的人文社会基础
        1.2.3 建国后的市区建设历程
        1.2.4 洛阳市区的开放空间特征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主要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数据来源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2.1.1 国外对开放空间概念与内涵的认识
        2.1.2 国内开放空间概念体系的建立
    2.2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作用与价值
        2.2.1 开放空间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影响
        2.2.2 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及利用率分析
        2.2.3 开放空间的价值评估
        2.2.4 开放空间的保护
    2.3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方法
        2.3.1 开放空间的更新设计
        2.3.2 城市绿道的调控设计
    2.4 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的进展述评
        2.4.1 研究方向的多元化
        2.4.2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2.4.3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2.4.4 研究范围的广泛化
        2.4.5 研究体系的系统化
第三章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认识论
    3.1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解析
        3.1.1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涵义
        3.1.2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
        3.1.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
        3.1.4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
    3.2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3.2.1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支撑
        3.2.2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依据
        3.2.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内容
        3.2.4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基本框架
    3.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方法论
        3.3.1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研究路径
        3.3.2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基本方法
        3.3.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模型
        3.3.4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
    3.4 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阳市区空间结构演变
    4.1 洛阳市的快速城镇化进程
        4.1.1 人口快速城镇化
        4.1.2 市区用地快速扩展
    4.2 洛阳市区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4.2.1 多中心组团结构形成推进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
        4.2.2 居住区分布变化加剧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
        4.2.3 商业业态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
        4.2.4 城市建设主导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态变化
    4.3 洛阳市区空间扩展的分析与评价
        4.3.1 市区空间的扩展分析
        4.3.2 市区空间扩展的适宜性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5.1 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
        5.1.1 开放空间系统要素分类体系的构建
        5.1.2 开放空间系统格局的分析方法
        5.1.3 不同时期的格局变化
        5.1.4 不同方向的格局变化
        5.1.5 不同梯度的格局变化
        5.1.6 景观水平上的梯度变化
    5.2 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评价
        5.2.1 总体格局评测
        5.2.2 系统功能效应
    5.3 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5.3.1 市区空间布局结构优化
        5.3.2 圈层一体化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6.1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
        6.1.1 系统格局变化
        6.1.2 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梯度变化
    6.2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评价
        6.2.1 系统结构评测
        6.2.2 系统功能效应
    6.3 基于Huff 模型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6.3.1 建模及计算过程
        6.3.2 系统供需关系分析
        6.3.3 系统供需关系评价
    6.4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6.4.1 布局结构设计
        6.4.2 布局层次设计
        6.4.3 基于Huff 模型的系统调控
        6.4.4 构成要素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灰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7.1 灰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
        7.1.1 市区广场的发展变化
        7.1.2 市区道路网系统的变化
    7.2 灰色开放空间系统的评价
        7.2.1 广场要素的评价
        7.2.2 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效应
    7.3 灰色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7.3.1 广场等级结构设计
        7.3.2 广场环境设计
        7.3.3 基于空间句法的道路交通系统调控
        7.3.4 路网构成要素优化
    7.4 小结
第八章 蓝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8.1 蓝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
        8.1.1 系统的自然条件
        8.1.2 系统格局变化
        8.1.3 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梯度变化
    8.2 蓝色开放空间系统的评价
        8.2.1 水环境评测
        8.2.2 系统功能效应
    8.3 蓝色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8.3.1 水环境治理
        8.3.2 水景观设计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的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4)东亚飞蝗微山湖蝗区生态类型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目的意义
    文献综述
        1 东亚飞蝗蝗区的改造
        2 东亚飞蝗天敌的保护与利用
        2.1 寄生性天敌
        2.1.1 寄生蜂类
        2.1.2 寄生性双翅目
        2.1.3 螨类
        2.2 捕食性天敌
        2.2.1 捕食性昆虫
        2.2.2 蜘蛛
        2.2.3 鸟类
        2.2.4 蛙类
        3 蝗虫微孢子虫的应用
        4 绿僵菌的研究与应用
        5 苏云金杆菌的应用
        6 植物杀虫剂的应用
        6.1 印楝素
        6.2 苦参碱
        6.3 苦皮藤
        7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应用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微山湖蝗区生态类型的划分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划分依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湖水位与湖滩裸露面积的关系
        2.2 植被调查
        2.3 微山湖蝗区的生态类型区划
        2.3.1 沿湖浅水区
        2.3.2 湖滩泛水区
        2.3.3 湖滩阶地
        2.3.4 堤外洼地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微山湖蝗区东亚飞蝗天敌资源调查
    1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山湖区东亚飞蝗的天敌组成
        2.1.1 昆虫纲天敌
        2.1.2 蛛形纲天敌
        2.1.3 鸟纲
        2.1.4 蛙类
        2.1.5 爬行纲
        2.1.6 昆虫病原微生物
        2.2 4 种生态类型重要天敌种类数量比较
    3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东亚飞蝗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
    1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东亚飞蝗
        1.1 20%杀蝗绿僵菌油剂防治夏蝗田间试验
        1.1.1 材料与方法
        1.1.2 结果与分析
        1.2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东亚飞蝗试验示范
        1.2.1 材料和方法
        1.2.2 结果与分析
        1.3 虫螨克和苏云金杆菌防治东亚飞蝗试验
        1.3.1 材料与方法
        1.3.2 结果与分析
    2 植物杀虫剂防治东亚飞蝗药效试验
        2.1 0.5%苦参碱水剂的防治效果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1%苦皮藤素防治东亚飞蝗夏秋蝗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和总讨论
    1 结论
    2 总讨论
        2.1 关于东亚飞蝗在微山湖蝗区的发生
        2.2 微山湖蝗区类型划分的意义
        2.3 关于东亚飞蝗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
        2.4 关于微孢子虫控制作用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华第一井”遗址工程勘察技术与渗流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1.1 工程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文物价值和利用
        1.2.2 保护对策
        1.2.3 国内外防渗防涝研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遗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
    2.2 古遗址及地层研究
        2.2.1 勘探方法
        2.2.2 护城河与古池塘定位及遗址区主要地层
    2.3 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
    2.4 水库对水文的影响
    2.5 遗址防护结构条件
        2.5.1 防洪堤
        2.5.2 临时保护棚
        2.5.3 一号古井防护结构
        2.5.4 其它措施
        2.5.5 遗址防护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遗址工程渗流机理
    3.1 突涌稳定性
    3.2 流土稳定性
        3.2.1 20 年一遇回水位现状条件下
        3.2.2 20 年一遇回水位发掘至250.70m 时
        3.2.3 20 年一遇天然水位发掘至249.40m 时
        3.2.4 正常库水位发掘至246.50m 时
    3.3 安全发掘深度及发掘方案优化
    3.4 碗米坡水库对一号古井的影响
        3.4.1 宏观影响
        3.4.2 微观影响
4 “中华第一井”遗址稳定性
    4.1 发掘后护城壕边坡
        4.1.1 碗形护城壕边坡
        4.1.2 上部直立形护城壕边坡
    4.2 一号井井口边坡
        4.2.1 井口西侧边坡
        4.2.2 井口东侧边坡
    4.3 一号井井壁
    4.4 表层土体坍塌
    4.5 本章小结
5 保护对策
    5.1 保护原则
    5.2 保护对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陆浑内涝蝗区的形成
2 内涝蝗区的现状
    2.1 蝗区蝗虫及天敌种类
    2.2 生态条件
    2.3 陆浑蝗区飞蝗发生特点
    2.4 陆浑内涝蝗区种植水平
3 防治对策
    3.1 教育群众,以提高其认识
    3.2 库区上游的治理
    3.3 库区中下游的治理
    3.4 实行责、权、利挂钩
    3.5 通力协作
    3.6 统一药剂防治

四、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洪灾损失评估与减灾策略研究[D]. 李梁玉.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2]山东黄河滩区生产堤问题研究[D]. 王静. 山东大学, 2011(06)
  • [3]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 王胜男. 河南大学, 2010(10)
  • [4]东亚飞蝗微山湖蝗区生态类型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尹姗姗.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5]“中华第一井”遗址工程勘察技术与渗流稳定性研究[D]. 周旭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6]陆浑内涝蝗区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 雷铁拴,王宏周,周东风. 中国农技推广, 2004(S1)

标签:;  ;  ;  ;  

鲁浑市蝗灾区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