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洛地区鞣料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薛靖晨[1](2021)在《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文中认为山茱萸是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重要中药材,不同产地的山茱萸在生长状况、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全面考虑光、温、水、土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情况,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山茱萸药材生长、品质、产量的众多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筛选出11个主导山茱萸生长的环境因子和9个主导山茱萸品质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气候数据曲面拟合专用软件ANUSPLIN进行气象要素的精确化空间插值,使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确定陕西秦巴山区不同区域山茱萸生长和品质的适宜性等级并进行精细区划,并对其生长适宜条件下的伴生植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山茱萸生长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占总面积的19.45%,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安康市中部和商洛市中南部,占总面积的44.28%,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安康市北部和商洛市西北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9.1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7.14%。(2)山茱萸品质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4.66%,适宜区分布与高度适宜区相类似,占总面积的31.34%,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和北部、安康市南北两端和商洛市西部,占总面积的25.4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18.57%。结论:(1)研究区不同生长适宜类型区呈块状或条状特征,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北部和西部区域,生长的适宜性程度南北方向变化趋势明显;(2)研究区不同品质适宜类型区呈碎片状特征,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品质的适宜性程度东西方向变化趋势明显;(3)在山茱萸适生地,其伴生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境条件下有所不同。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山茱萸的产量和品质、开展区域特色医药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对完善中药品质生态学基础理论、指导秦巴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现实指导意义。
何海棠[2](2018)在《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地球表层位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湿地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之一,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背景下,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成为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湿地公园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承载体。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洛河河谷地段,占地2129.48公顷。湿地公园以保护和恢复秦岭东部洛河流域的山地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展现其山地河流湿地独特的景观,宣传汉字故里、华夏摇篮、河洛文化、农耕文化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西部湿地生态教育示范基地。本文围绕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进行深入的探讨:1.明确了湿地及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并对湿地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类、总结,同时分析了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2.对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综合阐述。分析大量数据、文献,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天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措施,分析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资源现状问题及其成因。结合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相关规定和理论知识,提出适合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和措施。3.通过深入研究,评析了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对环境的影响,总结湿地公园的建立在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效益并对其进行评价。4.通过对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技术线路、战略控制和保护利用措施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在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平衡问题上提出一些建议,为今后开展同类型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代光辉[3](2018)在《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文中指出林业生物柴油因其易转化利用和“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发展林业生物柴油需要选择适宜的区域。而木本油料树种生长期和结果期长,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其现在适宜分布区,还应考虑气候变化下规划区是否仍然适宜。同时,一些木本油料树种具有环境适应性强、能产生大量繁殖体的特点,在大规模种植时需考虑其对敏感生态系统的潜在入侵可能性。忽视这些问题会增加林业生物柴油发展的风险,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冲击。本研究首先选择了适用的物种分布模型,并用其预测了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和RCP8.5)下气候变化对《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七种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的影响,并分析了规划中所指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合理性,此外还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入侵可能性并预测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模拟气候影响的模型选择上,除SRE模型外,其余九种模型对七种树种的模拟表现均很好(AUC值高于0.9,TSS值高于0.8),但是10种算法预测的树种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分布区边缘地区。集合模型的模拟精度(AUC值0.989-0.996,TSS 值 0.882-0.958)高于单独的模型算法(AUC 值 0.762-0.991,TSS 值 0.624-0.948),故选择集合模型对树种未来分布进行模拟。(2)未来气候变化下,七种树种的分布范围均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排放情景下其移动距离(33 km-195 km)高于低排放情景(31 km-100 k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 haw)、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六种树种潜在分布南界均有缩减,但其往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范围抵消了这种减少,整体而言,这六种树种潜在分布面积增加,范围在0.3%-12.9%之间。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Wanger.)Sojak)虽然其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散,但分布南界缩减范围大于其扩散范围,净潜在分布面积缩减10%-34%。(3)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麻疯树四个树种预测的未来潜在分布区与《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的重合率达到80%以上,其中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的重合率达93%,说明对于这四个树种的规划是合理的。文冠果预测的潜在分布区与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合率低于75%。因此,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发展区域于未来气候条件下该树种的适宜性。(4)七个树种中麻疯树具有潜在的入侵可能性,在2050s和2070s两个时期,其在低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对11和14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即可能新扩散到这些保护区,受影响面积分别为2329 km2和2333 km2,将分别对七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高排放情景则可分别对15和20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受影响面积分别为3312 km2和3453 km2,并将分别对八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和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
王一凡[4](2016)在《丹江流域生态农业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研究 ——以丹凤县何家店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向前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对于产业发展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开发第二三产业的同时,合理利用乡土地域文化景观塑造的设计手法进行整合性规划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生态农业开发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论文以生态农业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为切入点,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立足于陕南地区生态农业,采用多学科相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索如何将地域文化体现在乡村景观设计与生态农业发展之中。研究认为在现代乡村景观改造规划中应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百姓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在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周边环境,利用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从地域文化保护的层次上寻找创作因子,更多地反应地域特色。通过景观规划布局,结合旅游观光业等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产业品牌、质量,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达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解决自然村落布局散乱无章,建设规划滞后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实践案例研究部分,论文通过对何家店村现有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丹江流域环境保护开发,进行规划设计。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明确了规划思路、设计方法与营造策略。通过实践研究,为丹江流域的生态农业发展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高之奇,白雪,白重炎[5](2015)在《陕西子午岭野生鞣料植物资源调查》文中提出为促进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地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民间走访、资料考证,对保护区野生鞣料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有野生鞣料植物34科58属76种;对其利用部位、鞣质含量、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出37种可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尹艺凝[6](2014)在《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带性植被主要建群种,也是重要的栲胶资源树种。为了阐明栓皮栎不同天然类型栲胶含量及其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通过沿环境梯度(秦岭南坡、秦岭北坡和黄土高原)设置样地,采集样品,室内实验系统分析了厚皮深裂、厚皮浅裂、薄皮深裂、薄皮浅裂四种类型栓皮栎不同径级(年龄)各个器官栲胶含量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优化栓皮栎橡碗单宁的乙醇提取工艺;提出了栓皮栎栲胶利用对策,为栓皮栎栲胶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以厚皮深裂型栓皮栎橡碗为对象提取栲胶,提取溶剂以乙醇为最佳;栲胶最佳提取适宜工艺为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15,在80℃条件下提取4h。在影响提取栲胶工艺中,温度对栓皮栎橡碗单宁提取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单宁的提取的影响程度最小。2.秦岭南坡四种类型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根、主干木材、叶片、枝条和树皮单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2.64%3.02%、1.74%2.02%、6.63%7.21%、4.69%5.10%、8.87%9.46%,叶片、枝条和树皮均可以作为栲胶生产主要原材料。不同类型各器官单宁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四种类型的树皮、叶片、枝条单宁含量表现为:厚皮深裂型>厚皮浅裂型>薄皮深裂型>薄皮浅裂型;根部和主干木材在四种类型间单宁含量表现为:薄皮深裂型>薄皮浅裂型>厚皮深裂型>厚皮浅裂型,厚皮深裂类型是提取栲胶的最佳类型。3.四种类型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与胸径呈显着正相关,各器官单宁含量随着栓皮栎胸径增大而增多,并最终趋于稳定,在第IV径级(胸径20.125cm)最大。栲胶生产可以高效利用第IV径级及其以上径级的栓皮栎,并对第IV径级以下栓皮栎进行定向培育和重点保护。4.秦岭南坡、秦岭北坡和黄土高原的3个分布区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高低为:秦岭南坡>秦岭北坡>黄土高原,秦岭南坡栓皮栎是生产栲胶的最适林地,各地区均为橡碗单宁含量最高,其次是树皮、叶片、枝条,根部和主干木材单宁含量最低。5.以秦岭南坡、秦岭北坡和黄土高原3个地区6个采样地点栓皮栎各器官为对象,分析影响栓皮栎栲胶含量的主导生态因子,得出土壤速效P、土壤速效N和土壤速效K是影响栓皮栎各个器官单宁含量的主导土壤因子,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栓皮栎各个器官单宁含量的重要土壤因子,且均与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呈正相关。无霜期、年日照时数、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栓皮栎各个器官单宁含量的主导气候因子,其中无霜期和年均降水量与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其呈负相关;以上指标可以作为选择栓皮栎适生基地的参考指标,在无霜期高、降水量较高、日照时数较低、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是栓皮栎栲胶高产优先培育区域。
周继洲[7](2014)在《基于GIS的陕西省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区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生态因子影响着作物的整体分布。烟草作物一种经济作物也符合这个规律。优质烟叶的种植与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烟草种植区划》(2009)中指出,长江中上游种植区、黄淮种植区和北方烟草种植区三个一级种植区在陕西省都有分布,而环秦岭地区又是陕西省烟草的主要种植区。环秦岭生态烟区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44.88万亩,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91.23%。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全国的烟草种植区划已不能有效指导现今环秦岭生态烟区的烟叶生产布局。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环秦岭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环秦岭生态烟区的气象、土壤、地形地貌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的生态特点,应用GIS技术实现了烤烟种植生态适宜性精细区划。本研究通过对环秦岭生态烟区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收集,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烟叶生产现状,环秦岭生态烟区的烟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的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遭遇这严峻的挑战。还详细对比了环秦岭生态烟区与国内外优质烟区的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环秦岭生态烟区烤烟大田生育期≥10℃活动积温、大田期降雨量以及土壤养分等特征都基本符合优质烟叶生长的条件,有些甚至还要优于国内外其他烟区;构建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种植区生态适宜性区域划分,把环秦岭生态烟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四种类型。本研究对因地制宜的布局烟叶种植,提高烟叶质量,提升陕西烟草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增加烟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月清[8](2013)在《秦巴山区主要野生植物调查与观赏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但迄今为止,就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很少,因此,对于秦巴山区野生花卉资源状况还尚未充分了解。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结合,对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结果表明了秦巴山区主要的野生植物有206种,隶属于49科133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4属4种,单子叶植物有6科16属23种,双子叶植物有40科113属179种。共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蕨类和竹类5种生活型,其中草本类植物最多,乔木:灌木:草本为16:26:50。在这些野生观赏植物中,蔷薇科包含的属最多,其他为毛茛科、百合科、唇形科、木犀科、罂粟科等。根据观赏部位将木本观赏植物分为观姿类、观花类、观果类、观花观果类;将草本观赏植物分为观叶类、观花类、观花观叶类、观花观果类。其中野生木本植物观花类资源有18科32属54种。主要集中在蔷薇科(13种)、杜鹃花科(6种)、忍冬科(6种)。观姿类植物共有9科11属12种植物。野生观花、观果类植物5科15属23种。草本观赏植物中观花类植物有23科68属95种,主要以毛茛科(13种)、菊科(9种)、报春花科(7种)、唇形科(7种)、罂粟科(7种)、旋花科(6种)、兰科(5种)、龙胆科(4种)、百合科(4种)占优势。观花、观叶类植物有5科5属10种,其中以蔷薇科(4种)占优势。观果、观花类草本植物资源较少。综合考虑观赏植物花、果、叶和生态学特征等因素,建立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观赏性评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该区151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观赏性评价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级的野生植物共有34种,其中包括10种木本类观花植物和14种草本类观花植物。主要的木本观花植物有臭牡丹、珍珠梅、巴东醉鱼草、腊莲八仙花等,草本类的观花植物有鸢尾、华北耧斗菜、曼陀罗等植物;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I级的野生植物共有53种,其观赏植物主要有观花类草本、观花类木本、观花观果类木本三部分构成;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II级的野生植物共有37种;观赏性综合评价等级为IV级的野生植物共有16种。在秦巴山区主要的野生观赏植物中,优势科有蔷薇科、毛茛科、木犀科、忍冬科、百合科、唇形科等,优势科植物占总调查植物资源总数的一半之多,达55.82%。优势属为报春花属、委陵菜属、荚蒾属、绣线菊属、翠雀花属、蔷薇属、女贞属等,优势属植物占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总种数的51.46%。根据对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生态适应性分析可知,分布在5002000m的植物种类数最多达50%,其次是海拔12002000m的为41种,占调查总数的19.90%;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植物种类为33种,占调查总数的16.02%;分布在5001200m以上的最少仅为22种,占到10.68%。秦巴山区野生植物34.47%分布范围较广;分布较广和一般的植物分别占调查资源总数的20.87%和27.67%,分布较窄的植物相对来说最少,仅占16.99%。灌木丛为集中分布生境,分布的种数最多达到85种,占调查总数的41.26%,主要分布有木犀科、蔷薇科、忍冬科等科。以忍冬科、十字花科、茜草科等为主的57种植物分布在林下,占调查总数的27.67%;在荒坡路旁分布的植物占31.67%;分布在沟谷边的植物占全部的18.44%;以草地为主要分布生境的植物有56种,主要为一些报春花科、蔷薇科、毛茛科等植物。
白重炎,张咏梅[9](2011)在《延安蔷薇科鞣料植物野生资源调查》文中指出通过对延安地区蔷薇科野生鞣料植物资源状况进行野外调查,初步统计出该地区现有鞣料植物9属10种,对其利用部位、分布地区、生境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蔷薇科野生鞣料植物资源的建议,旨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刘丽丽,王立宁,王璐思,关洪斌[10](2010)在《昆嵛山鞣料植物资源调查》文中提出调查了昆嵛山共36科71种鞣料植物,并对该鞣料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建议,以加强对昆嵛山鞣料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
二、商洛地区鞣料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洛地区鞣料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山茱萸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其药效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3.2 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1.3.3 空间信息技术在适宜性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
1.3.4 山茱萸及其伴生植物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水文及自然资源 |
2.4 土壤特征 |
2.5 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气象数据 |
3.1.2 土壤及植被数据 |
3.1.3 地形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 |
3.2.2 层次分析法(AHP) |
3.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3.2.4 气象数据拟合插值 |
3.2.5 GIS空间分析 |
3.2.6 气候相似性原理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
4.1 生长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GIS叠置分析形成适宜性分区结果 |
4.4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1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气候适宜性因子分析 |
4.4.2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土壤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4.4.3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地形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4.4.4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植被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4.4.5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综合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第五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
5.1 品质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GIS叠置分析形成适宜性分区结果 |
5.4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5.4.1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气候适宜性因子分析 |
5.4.2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土壤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5.4.3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地形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5.4.4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综合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第六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伴生植物的种类研究 |
6.1 山茱萸及生态位相近植物生物学参数比较 |
6.2 山茱萸可能伴生植物类型及汇总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2.1 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
2.1.1 湿地的定义 |
2.1.2 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 |
2.1.3 湿地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 |
2.2 理论研究 |
2.2.1 湿地的分类 |
2.2.2 湿地的功能 |
2.2.3 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
第三章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
3.1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条件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质地貌 |
3.1.3 土壤 |
3.1.4 气候 |
3.1.5 水文 |
3.2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社会经济情况 |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
3.2.2 社会经济 |
3.2.3 交通设施 |
3.2.4 文化艺术 |
3.3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 |
3.3.1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
3.3.2 湿地生物多样性 |
3.3.2.1 动物 |
3.3.2.2 植物 |
3.3.3 湿地景观与人文资源 |
3.3.3.1 湿地景观 |
3.3.3.2 人文资源 |
3.3.4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评价 |
3.4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布局 |
3.4.1 湿地公园范围 |
3.4.2 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 |
3.4.3 规划指导思想 |
3.4.4 规划原则 |
3.4.5 规划依据 |
3.4.6 规划总目标与期限 |
3.4.7 功能区划 |
3.4.8 公园分区建设与发展 |
3.4.8.1 湿地保育区 |
3.4.8.2 恢复重建区 |
3.4.8.3 宣教展示区 |
3.4.8.4 合理利用区 |
3.4.8.5 管理服务区 |
3.4.9 保护等级及保护措施 |
3.4.9.1 保护等级 |
3.4.9.2 保护措施 |
第四章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分析 |
4.1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规划原则 |
4.2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水体修复分析 |
4.2.1 水文联系恢复与水环境整治分析 |
4.2.2 恢复重建湿地水环境保育分析 |
4.3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栖息地(生境)恢复分析 |
4.3.1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与重建分析 |
4.3.2 水禽栖息地恢复分析 |
第五章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分析 |
5.1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规划原则 |
5.2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资源合理利用方式 |
5.3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测算 |
5.3.1 环境容量确定原则 |
5.3.2 环境容量测算 |
5.4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客源市场与游客规模分析 |
5.4.1 商洛市近年来游客人数及分析 |
5.4.2 客源市场分析 |
5.4.3 客源市场定位 |
5.4.4 游客规模分析 |
5.5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规划 |
5.5.1 旅游景区规划 |
5.5.2 旅游项目规划 |
5.6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游览线路规划 |
5.7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游设施规划 |
第六章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 |
6.1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影响分析 |
6.1.1 湿地公园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6.1.2 湿地公园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
6.2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环保对策与措施 |
6.2.1 湿地公园施工期防治措施 |
6.2.2 湿地公园运行期间防治措施 |
6.3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6.3.1 环境影响因素分类 |
6.3.2 影响环境因素评价 |
第七章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效益评析 |
7.1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效益分析 |
7.2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社会效益分析 |
7.3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经济效益分析 |
7.4 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项目风险评价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研究现状 |
1.2.2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的影响研究 |
1.2.3 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研究 |
1.2.4 林业生物柴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或挑战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3.1 预测模型比较选择 |
2.3.2 气候变化对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
2.3.3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合理性分析 |
2.3.4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评价及其可能影响分析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数据来源 |
2.5.2 模型建立 |
2.5.3 未来气候条件下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区域变化分析 |
2.5.4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适宜性评估 |
2.5.5 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及其影响分析 |
3 预测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物种分布模型比较选择 |
3.1 光皮树模型比较选择 |
3.1.1 模型精度评估 |
3.1.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2 麻疯树模型比较选择 |
3.2.1 模型精度评估 |
3.2.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3 黄连木模型比较选择 |
3.3.1 模型精度评估 |
3.3.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4 文冠果模型比较选择 |
3.4.1 模型精度评估 |
3.4.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5 无患子模型比较选择 |
3.5.1 模型精度评估 |
3.5.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6 乌桕模型比较选择 |
3.6.1 模型精度评估 |
3.6.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7 油桐模型比较选择 |
3.7.1 模型精度评估 |
3.7.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3.8 讨论 |
3.9 小结 |
4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
4.1 集成模型的精度 |
4.1.1 基于理论方法验证的模型精度 |
4.1.2 基于独立数据验证的模型精度 |
4.1.3 实地调查 |
4.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 |
4.2.1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面积 |
4.2.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的空间特征 |
4.3 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域变化 |
4.3.1 空间分布位置的变化 |
4.3.2 迁移距离的变化 |
4.3.3 面积的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规划种植区域的适宜性 |
5.1 空间区域分析 |
5.2 规划区域与预测潜在分布区的重合率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可能性及其影响分析 |
6.1 筛选的具入侵性木本油料树种 |
6.2 对保护区的影响 |
6.2.1 对保护区总体影响 |
6.2.2 受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范围 |
6.2.3 受影响的树种和生态系统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7.3 论文的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查询树种分布参考文献 |
附录2 环境变量对初始模型的贡献率 |
附录3 WEED RISK ASS ESSMENT评分系统 |
附录4 筛选出来的267个保护区 |
(4)丹江流域生态农业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研究 ——以丹凤县何家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 |
1.4.2 国外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 |
1.6.2 案例分析 |
1.6.3 实地调研 |
1.7 研究框架 |
2.生态农业与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生态农业 |
2.1.1 生态农业的含义、特征 |
2.1.2 生态农业研究的必要性 |
2.1.3 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原则 |
2.1.4 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保护措施 |
2.1.5 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观 |
2.2 地域文化景观 |
2.2.1 地域文化景观的含义、特征 |
2.2.2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
2.2.3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理论 |
2.2.4 地域文化景观的经济利用 |
2.3 生态农业开发中的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利用 |
2.3.1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 |
2.3.2 地域文化景观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运用 |
2.3.3 生态旅游产业中的地域文化景观 |
3.相关设计案例研究 |
3.1 陕西省商洛市竹林关镇 |
3.1.1 区位概况 |
3.1.2 基础资源及产业概况 |
3.1.3 设计规划特点 |
3.2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黄家河坝、柑竹坝 |
3.2.1 基本概况 |
3.2.2 主体特点 |
3.2.3 设计特点 |
4.何家店村现状调研分析 |
4.1 何家店村基本概况 |
4.1.1 区位概况 |
4.1.2 自然地理环境 |
4.1.3 历史文化 |
4.1.4 民俗文化 |
4.2 何家店村现状 |
4.2.1 基础设施建设 |
4.2.2 规划布局 |
4.2.3 环境保护措施 |
4.2.4 民居现状 |
4.3 何家店村生态农业概况 |
4.3.1 产业结构 |
4.3.2 发展趋势 |
5.何家店村实践设计方案 |
5.1 何家店村规划设计 |
5.1.1 规划设计的理论政策支撑 |
5.1.2 规划的设计思路 |
5.1.3 规划设计所要到达的目标 |
5.2 何家店村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5.2.1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布局 |
5.2.2 规划中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利用措施 |
5.2.3 河道的整治与保护措施 |
5.2.4 生态农业和相关二、三产业的开发 |
5.2.5 未来长效管理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5)陕西子午岭野生鞣料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野生鞣料植物 见表1。 |
2.2 结果分析 |
2.2.1 野生鞣料植物的利用部位 见表2。 |
2.2.2 野生植物鞣质的含量 见表3。 |
2.2.3 野生鞣料植物的生物学性状 见表4。 |
2.2.4 野生鞣料植物的分布 见表5。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6)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栓皮栎栲胶的必要性 |
1.1.2 研究栓皮栎栲胶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栎属植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栓皮栎研究现状 |
1.2.3 栲胶研究进展 |
1.2.4 生态因子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
2.1.2 土壤条件和林下植被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品采集方法 |
2.2.2 土样采集方法 |
2.2.3 栓皮栎栲胶的测定 |
2.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5 气象因子调查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栓皮栎橡碗栲胶提取技术优化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栓皮栎橡碗栲胶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3.2.2 栓皮栎橡碗单宁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四种类型栓皮栎单宁含量差异 |
4.2.2 栓皮栎不同器官单宁含量差异 |
4.3 讨论 |
4.3.1 四种类型栓皮栎优良性 |
4.3.2 栓皮栎不同器官单宁含量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径级栓皮栎不同器官栲胶含量差异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栓皮栎不同径级植株中单宁含量的比较 |
5.2.2 栓皮栎不同器官单宁含量与树体生长的相关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区域栓皮栎栲胶含量差异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分布区栓皮栎各器官单宁含量 |
6.2.2 不同分布区生态因子 |
6.2.3 生态因子与栓皮栎单宁含量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 |
6.3 讨论 |
6.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6.3.2 生态因子与栓皮栎单宁含量灰色关联分析 |
6.3.3 不同分布区栓皮栎单宁品质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GIS的陕西省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烟草主产国)烟草种植区划影响因素 |
1.2.2 我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
1.2.3 陕西省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叶生产概况 |
2.1 环秦岭生态烟区范围界定 |
2.2 环秦岭生态烟区自然资源概况 |
2.2.1 气候资源 |
2.2.2 水文资源 |
2.2.3 耕地资源 |
2.3 环秦岭生态烟区社会资源概况 |
2.3.1 劳动力资源状况 |
2.3.2 基础设施状况 |
2.4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叶生产 SWOT 分析 |
2.4.1 优势(Strength)分析 |
2.4.2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2.4.3 挑战(Threat)分析 |
2.4.4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三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影响烤烟生长的生态环境要素特征及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对比 |
3.1 环秦岭生态烟区影响烤烟生长的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
3.1.1 温度特征 |
3.1.2 降水特征 |
3.1.3 光照特征 |
3.1.4 海拔特征 |
3.1.5 土壤特征 |
3.2 环秦岭生态烟区与国内外其它优质烟区生态要素比较 |
3.2.1 温度条件比较 |
3.2.2 光照条件比较 |
3.2.3 降水条件比较 |
3.2.4 土壤条件比较 |
3.2.5 地貌海拔条件比较 |
第四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筛选与权重确定 |
4.1.1 参评因子的选取 |
4.1.2 权重确定 |
4.2 烟草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 |
4.2.1 各参评因子隶属函数的建立 |
4.2.2 烟草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 |
第五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分区 |
5.1 最适宜区 |
5.2 适宜区 |
5.2.1 区域范围 |
5.2.2 地形地貌 |
5.2.3 气候 |
5.2.4 土壤 |
5.3 次适宜区 |
5.3.1 区域范围 |
5.3.2 地形地貌 |
5.3.3 气候 |
5.3.4 土壤 |
5.4 不适宜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秦巴山区主要野生植物调查与观赏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
1.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
1.3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
1.4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状况分析 |
2.1 地理位置 |
2.2 植被状况 |
2.3 土壤条件 |
2.4 气候条件 |
第三章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
3.1 调查地点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指标 |
3.4 调查结果 |
3.4.1 蕨类观赏植物 |
3.4.2 攀援类观赏植物 |
3.4.3 竹类观赏植物 |
3.4.4 木本类观赏植物 |
3.4.5 草本类观赏植物 |
第四章 野生植物观赏性状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APH)的概述 |
4.2 野生植物观赏价值评价体系指标因素的确定 |
4.3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标准层(P)相对于目标层(A)总权重的确定 |
4.5 评分标准 |
4.6 秦巴山区主要野生观赏植物观赏价值等级评价 |
第五章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分析 |
5.1.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 |
5.1.1.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度分析 |
5.1.2.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优势科分析 |
5.1.3.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优势属的分析 |
5.2 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生态适应性分析 |
5.2.1 垂直分布特点分析 |
5.2.2 水平分布特点分析 |
5.2.3 生境分布特点分析 |
第六章 秦巴山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
6.1 保护与利用现状 |
6.2 主要问题 |
6.3 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商洛地区鞣料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D]. 薛靖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陕西洛南洛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D]. 何海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3]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D]. 代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丹江流域生态农业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研究 ——以丹凤县何家店村为例[D]. 王一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3)
- [5]陕西子午岭野生鞣料植物资源调查[J]. 高之奇,白雪,白重炎. 陕西农业科学, 2015(03)
- [6]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研究[D]. 尹艺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7]基于GIS的陕西省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区划[D]. 周继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8]秦巴山区主要野生植物调查与观赏性评价[D]. 王月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延安蔷薇科鞣料植物野生资源调查[J]. 白重炎,张咏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
- [10]昆嵛山鞣料植物资源调查[J]. 刘丽丽,王立宁,王璐思,关洪斌. 北方园艺,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