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一、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炯烽,金一丰,秦飞,郏超伟[1](2020)在《高酯化率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磷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NPEO-9)和P2O5等为原料,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磷酸酯。以反应体系的酯化率、磷酸单酯含量、无机磷酸含量等为指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的工艺条件:在亚磷酸存在的情况下,n(NPEO-9)∶n(P2O5)=2.4∶1.0,通过分步升温(60℃反应1 h, 70℃反应1 h, 90℃真空脱水反应2 h)的方式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结束后,加入1%的水进行水解,得到NPEO-9残留量低于2%,无机磷酸低于2%的浅色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磷酸酯。

方艮辉[2](2020)在《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十二烷基磷酸酯钾(MAPK)是一种绿色温和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丰富的泡沫性、良好的洗净力、低脱脂力和低刺激性,因而广泛应用于个人清洁护理用品中。然而它们的钠盐形式水溶性差,且几乎不耐硬水,因而应用范围受限。经聚氧乙烯化改性的单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钠(MAEPNa)的水溶性和抗硬水性均较好,可是引入聚氧乙烯醚(PEO)砌块会产生致癌性二恶烷,因此急需解决MAPK的绿色替代问题。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引入聚氧丙烯(PPO)砌块不产生致癌性二恶烷,因此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钠的环境友好性可能优于MAEPNa;Cc PpP中PPO砌块提供动态双亲性以及CcPpP在界面上可能形成的橄榄球状结构将赋予其乳化、润湿和去污等优异性能;此外,CcPpP在低刺激性等独特的性能上能否保持甚至优于MAPK尚需进一步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拟开展以天然脂肪醇为原料,经丙氧基化反应合成系列烷基聚氧丙烯醚(CcPp,c=12、14、16和18,p=3、6和9),再与焦磷酸反应合成系列单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钠(MCcPp P),用FT-IR、ESI-MS、1H-NMR和31P-NMR表征其结构。测定其克拉夫特点、表面张力、泡沫性、乳化力、润湿力、耐电解质性、钙皂分散力、去污力、刺激性以及初级生物降解性等一系列物化性质和应用性能,并与传统表面活性剂(c-表面活性剂)MAPK、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3-硫酸钠(SLE3S)进行对比,以此深入研究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五氧化二磷为磷酸化试剂合成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CcPpP),为性能优异的CcPpP产业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以KOH为催化剂,通过脂肪醇和环氧丙烷的丙氧基化反应制备了系列CcPp,再与焦磷酸进行磷酸酯化反应,经中和后合成了系列MCcPp P。由MCc PpP的1H-NMR中活泼氢积分值推算出实际PO加成数(p)与CcPp的羟值计算出的平均相对分子量的结果吻合;由溴甲酚绿-酚酞双指示剂法测得Cc PpP为单烷基磷酸酯,且与31P-NMR中仅有单磷酸酯的化学位移结果吻合,表明CcPp与焦磷酸反应的产物为MCcPp P。MCc PpP的结构经FT-IR和ESI-MS等进一步证实。(2)系列MCcPpP的Krafft点均小于0℃,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低温水溶性;MCcPpP耐电解质性显着优于MAPK,且随烷基碳链数(c)以及p的减少而增强,其中MC12PpP良好的耐硬水能力使其可能单独用于日用化学品配方,杰出的耐盐性显示其特殊的应用潜能。系列MCcPp P的表面张力(γcmc)均小于MAPK,且随着c的增加而降低;MCc PpP的cmc均低于三种c-表面活性剂MAPK、SDS和SLE3S,且低1~3个数量级,表明MCc PpP更易于胶束化;MCcPp P的pC20和cmc/C20均高于三种c表面活性剂MAPK、SDS和SLE3S,表明相比于在溶液中胶束化,MCcPpP更倾向于吸附在气液界面上;MCc PpP的形状因子(S)值均大于5,表明其也具有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独特的橄榄球状结构。MCcPpP的泡沫性、乳化力和润湿力等综合性能也显着优于MAPK,特别是MC12P3P具有中等泡沫性、低刺激性以及优异的乳化力等综合优异性能,因此MCcPpP可替代MAPK成为一种可用于个人清洁和护理领域的新型绿色温和表面活性剂。此外,MCcPpP对硅油、霍霍巴油和辛癸酸三甘油酯等化妆品常用油相组分的乳化性好,表明其具有用作新型绿色温和化妆品乳化剂的潜力。(3)设计了两步加水合成高MCcPpP含量的CcPpP的方法。结果表明两步加水法合成高MCcPpP含量的CcPpP的优化条件为,n(C12P3):n(P2O5):n(H2O)为2:1:0.7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8 h,水解加水量为4 wt.%,水解温度90℃,水解时间12 h。在优化反应条件下的结果为产物中MC12P3P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7.4 wt.%,双十二烷基聚氧丙烯醚-3磷酸酯(DC12P3P)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2.9 wt.%,磷酸(PA)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5 wt.%,C12P3醇醚转化率为91.3%。

刘毅[3](2018)在《河口稠油化学吞吐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口地区稠油资源丰富,但部分区块由于存在边底水、隔夹层发育不完整等原因,常规热采时热量损失严重,部分低效热采井由于成本原因难以维持开发。在此情况下,研究化学吞吐技术,实现河口稠油的冷采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化学吞吐技术开发稠油时,通常要求吞吐液具备较强的乳化降粘能力和洗油能力,但单一的表面活性剂往往难以兼具高乳化性能与强洗油能力,一般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来达到目的。本论文合成了乳化能力强、耐温耐盐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4(NPS-4),形成高乳化性能体系,质量分数为0.15%的NPS-4在65℃、油水体积比7:3条件下,对河口稠油的降粘率达到95.2%;筛选出质量分数为0.05%的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OAB),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并通过NPS-4与OAB的复配得到兼具高乳化性能与超低界面张力的化学吞吐体系,实验发现体系“0.15%NPS-4+(0.030.05%)OAB”既能与河口稠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对其乳化降粘率超过96%。由于河口地区油藏多边底水、且地层非均质性严重,单独使用化学吞吐技术时开发效果仍然欠佳,因此需设计一种封堵体系配合化学吞吐体系使用。本论文以软化点55℃、真密度1.09g/cm3的改性沥青粉颗粒为基础,通过研究颗粒的悬浮稳定性,得到悬浮性能良好的堵剂体系“5%改性沥青粉+0.05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0.036%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该体系1h分水率为9%,2h分水率为25%。考察了该体系的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当填砂管孔径与颗粒粒径之比大于1.89时,注入性能良好,对渗透率分别为1224mD、2560mD、4988mD、7135mD的填砂管模型的封堵率均超过85%,孔径与粒径之比接近4:1时,封堵率最高,达到91.8%。并联双管实验表明该封堵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层间非均质性。为了检验不同体系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体系“0.15%NPS-4”的室内采收率增值为12.15%;体系“0.05%OAB”的室内采收率增值为8.23%;体系“0.15%NPS-4+0.03%OAB”的室内采收率增值为16.13%;体系“0.15%NPS-4+0.05%OAB”的室内采收率增值为17.26%。而化学吞吐体系“0.15%NPS-4+0.05%OAB”与封堵体系“5%改性沥青粉+0.054%SDBS+0.036%HPAM”配合使用时,采收率增值可以达到24.96%,因此推荐该化学吞吐体系与封堵体系配合使用进行河口稠油的开发。

牛瑞霞[4](2016)在《弱碱驱油用酚衍芳基烷基磺酸盐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芳基烷基磺酸盐是磺酸基团连接在烷基链上的新型含芳基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活性以及弱碱、无碱驱油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因其结构与烷基苯磺酸盐相似,可与油田在用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产生良好配伍性能,有利于提高HABS的弱碱适用性。本文以α-烯烃为原料,合成了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Cn-NPAS,n=8,10,12,14,16),考察优化了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条件,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电喷雾质谱(ESI-MS)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研究了Cn-NPAS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表/界面活性、吸附性能、泡沫性能以及乳化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分子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对系列Cn-NPAS进行了弱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室内模拟驱油实验;探索了C12-NPAS与HABS的复配作用规律。(1)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及结构表征中间体烯基磺酸的适宜合成条件为:氮气稀释SO3半间歇磺化α-烯烃,SO3/α-烯烃摩尔比=1.15:1,稀释SO3气体浓度5%,反应温度30℃,此时烯基磺酸收率可达30.85%;目标产物壬基酚基取代烷基磺酸盐的适宜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3.5h,壬基酚/烯基磺酸摩尔比=2:1,此时目标产物收率可达93.74%。FT-IR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品中含有目标产物应有的磺酸基团和芳环结构,说明成功地将壬基酚基引入烯烃磺酸分子中,得到了目标产物;核磁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表明,合成产品的纯度及分子结构与预期设计目标产物相一致。(2)壬基酚基取代烷基磺酸盐的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采用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和稳态荧光探针法研究了Cn-NPAS的胶束化行为,结果表明,Cn-NPAS的Γmax值均低于烯基磺酸盐(AOS),Amin值均高于AOS;随着磺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a)临界胶束浓度值(CMC)降低,胶束化能力增加;(b)γCMC先减小后增大,且除C16-NPAS外,γCMC值均低于AOS;(c)吸附效率p C20线性增加。胶束化热力学分析表明,Cn-NPAS胶束表面反离子的结合是一个放热过程,相同温度下,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胶束反离子结合度β值略微下降;Cn-NPAS胶束的形成属于自发过程放热过程,且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有利于表面活性剂聚集成胶束,温度升高致使CMC有所升高;(35)Sqmic均为正值,胶束化过程使溶液体系的无序度增加;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过程。采用乳化力法、乳状液稳定性以及微乳液法研究了Cn-NPAS对原油的乳化性能,结果表明,由于Cn-NPAS具有类似支状的“拟双子”双烷基双亲水基结构,使其对原油模拟油的乳化力优于AOS和HABS,而乳状液稳定性不如HABS,随着磺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力先增大后减小,而乳状液稳定性先减小后增大;确定了制备正辛烷微乳液的条件,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微乳区域面积增大,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最佳含盐度范围变窄,耐盐性下降。采用改进Ross-Miles法研究了Cn-NPAS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Cn-NPAS浓度增大,起泡性能增强,泡沫半衰期先急剧减小后增加,最终达到稳定值;温度升高,初始泡沫体积增大,泡沫半衰期逐渐降低;当矿化度<700mg/L时,矿化度增加对泡沫性能影响不显着,但矿化度过高,初始泡沫体积和半衰期明显下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n-NPAS的耐盐性能,结果表明,Cn-NPAS的对Na Cl容忍度(>30g/L)高于石油磺酸盐(14g/L)和重烷基苯磺酸盐(25g/L),但对Ca Cl2和Mg Cl2的容忍度则高于石油磺酸盐而低于HABS;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对Na Cl容忍度下降,而对Ca Cl2和Mg Cl2的容忍度没有明显影响。采用接触角法研究了Cn-NPAS在石蜡疏水表面的润湿性能,结果表明,Cn-NPAS可使石蜡表面发生适度润湿反转,在所测浓度范围内,可使润湿角降至60o以下;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润湿性增强;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对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先增加后降低。采用旋转滴界面张力法研究了弱碱Cn-NPAS体系与系列正构烷烃、原油间的界面活性规律,结果表明,Cn-NPAS的最小烷烃碳数(nmin)范围为1214,随着磺烷基链长增加,nmin增大;碱浓度的增加影响Cn-NPAS的烷烃选择性,nmin有降低趋势;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先下降后升高,较低浓度(0.05wt%)下Cn-NPAS弱碱水溶液与正构烷烃间的最低界面张力可降至2.67×10-2 m N/m,较同等烷烃-烷基苯磺酸盐体系低一个数量级;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0.4wt%范围内,通过调节Na2CO3浓度(0.6%1.6%),可使Cn-NPAS弱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0-3m N/m),弱碱界面活性范围较宽。石英砂/油砂上的吸附实验研究表明,增加Cn-NPAS、Na Cl及Na OH浓度,吸附量逐渐增加,增加Na2CO3浓度,吸附量逐渐减小;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吸附量增加;Cn-NPAS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高于油砂。(3)系列Cn-NPAS表面活性剂的弱碱三元复合驱室内驱油实验室内模拟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在弱碱条件下具有优异的驱油性能。C10、C12、C14和C16-NPAS表面活性剂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均比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25.0%以上,且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驱油效率先增加后减小,C14-NPAS体系高达29.6%;与油田在用的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强碱三元复合驱体系的采收率(22.4%)相比,C14-NPAS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的采收率高出7.2%,表明C14-NPAS的弱碱驱油性能优于HABS强碱驱油性能。(4)Cn-NPAS与HABS复配性能及其弱碱三元复合驱室内驱油实验与HABS的复配性能研究表明,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与HABS具有良好的配伍性。C12-NPAS与HABS复配后,能够提高HABS的乳化能力,提高C12-NPAS的乳状液稳定性,当C12-NPAS/HABS复配比为1:1时,复配体系的乳化力最大,达到25.4%;C12-NPAS/HABS复配体系可以显着提高单剂的润湿性能和稳泡性能,复配比为7:3时泡沫性能最佳,复配比为2:8时油湿性最好;C12-NPAS与HABS复配比为2:8时,HABS的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驱油效率得到改善,比单独应用HABS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的采收率高出9.5%,说明二者复配可以有效改善HABS的弱碱适应性。

徐玉龙[5](2016)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以及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农药的主要应用剂型是乳油,甲苯为主要溶剂。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有甲苯等有机物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主要污染的物质除了甲苯等有机物之外,难于降解的表面活性剂也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难于降解的表面活性剂进入到土壤中,破坏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最近几年,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逐渐担忧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研发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在农药水乳剂中,成了农药领域的热点课题。本论文研究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并将合成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应用在15 wt%三唑磷和15 wt%毒死蜱水乳剂中,并对其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和15 wt%毒死蜱水乳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首先,论文的第2章以多聚磷酸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反应物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条件进行考察,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单酯的含量最高为指标,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多聚磷酸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80 oC,反应时间为4 h,水解量为5 wt%,水解时间为60 min。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制得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电位滴定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具有较高的单酯含量。然后,在上一章实验的基础上,第3章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法制备15 wt%三唑磷水乳剂,并对15 wt%三唑磷水乳剂的配方进行优化和筛选,主要考察了复合乳化剂用量(8 wt%,9 wt%,10 wt%,11 wt%,12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与Tween80、Span80的复配比例(1:1:8,2:2:6,3:3:4,4:4:2,5:5:0,5:0:5)、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 wt%,0.3 wt%,0.5 wt%,0.8 wt%,1.0 wt%)和物理稳定剂(碳酸钙、粘土、淀粉)对15 wt%三唑磷水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得到实验条件下15 wt%三唑磷水乳剂的最佳配方为:复合乳化剂用量为10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的复配比例4:4:2;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5 wt%;物理稳定剂为粘土。对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进行常温(25 oC)、高温(52±2 oC)和低温(0-3 oC)贮存。考察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的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所制得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性能优异。最后,采用和第三章一样的实验方法制备15 wt%毒死蜱水乳剂,对影响15wt%毒死蜱水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复合乳化剂用量(8 wt%,9 wt%,10 wt%,11wt%,12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与Tween80、Span80的复配比例(1:1:8,2:2:6,3:3:4,5:5:0,5:0:5)、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 wt%,0.3 wt%,0.5 wt%,0.8 wt%,1.0 wt%)和物理稳定剂(碳酸钙、粘土、淀粉)进行研究,得到了制备15 wt%毒死蜱水乳剂的最佳实验条件:复合乳化剂用量为9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的复配比例3:3:4、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5 wt%、物理稳定剂为CaCO3。对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 wt%毒死蜱水乳剂进行常温(25oC)、高温(52±2 oC)和低温(0-3 oC)贮存,考察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wt%毒死蜱水乳剂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所制得的15 wt%毒死蜱水乳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性能优异。

毛建明[6](2015)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合成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一种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应用。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n,n=4,6,7,9)和氨基磺酸为原料,合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NPE4SA)和钠盐(NPEn S,n=4,6,7,9),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摩尔比n(NPE4):n(氨基磺酸)=1:1.20,催化剂用量1.5%(以醇醚和氨基磺酸总质量计),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h,此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转化率可达98.89%。通过活性物含量、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对提纯后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用滴体积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Na Cl浓度下NPE4SA的表面张力,计算其表面化学参数。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在一定的Na Cl浓度下,随着温度的上升,γcmc和Γmax逐渐减小,cmc和Amin逐渐增大;在一定的温度下,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cmc和γcmc逐渐减小,Γmax略微增大。计算了其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胶束的形成过程是自发的熵驱动过程。通过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NPE4SA的胶束聚集数和微极性。用滴体积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NPEn S的表面张力,计算出表面化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温度下,随着乙氧基数的增加,γcmc和Amin逐渐增大,cmc和p C20逐渐减小;对同一NPEn S,当温度逐渐升高时,γcmc和Γmax逐渐降低,cmc和Amin逐渐增大。研究了产品的润湿、乳化、增溶、泡沫和吸附等应用性能。结果表明,NPEn S随着聚氧乙烯链长度的增加,润湿力、钙皂分散力逐渐增强,乳化力、增溶能力逐渐减弱。在高硬度和高盐度条件下,NPE4S都保持高泡沫性,并优于AES,而其他聚氧乙烯链产物泡沫高度下降明显。在一定的温度下,随着Na Cl浓度的升高,NPE4S在二氧化硅表面上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在一定量Na Cl浓度下,NPE4S在45℃时的吸附量要略小于在25℃时的吸附量。以商业出售的NPE4SA样品为参照对象,将自制的NPE4SA应用于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中,并研究了自制的NPE4SA在不同添加量下对所得乳液性能的影响,乳液聚合后的胶膜通过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自制产品与商业出售的产品应用于乳液聚合后所得乳液及胶膜性能相差较小,得到的乳液粒径较小。随着自制产品加入量增大,乳液的固含量、粘度和离子稳定性逐渐增加,平均粒径和耐水性下降,胶膜的玻璃化温度逐渐上升。

王姗姗[7](2014)在《长碳链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性能接近天然磷脂,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润湿及发泡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了长碳链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及应用性能。首先,以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1)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合成了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经氢氧化钾中和后得到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P2O5与AEO1的酸醇摩尔比、酯化温度和酯化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MAP/DAP比值和低磷酸含量为参考指标,得出最优合成条件为:AEO1和P2O5的摩尔比为1:1,酯化温度75℃,酯化时间5h。采用红外光谱和31P–NMR波谱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最佳条件下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盐进行表面张力、泡沫高度及刺激性测试,结果显示其表面张力较低,发泡能力强、稳泡性能佳、刺激性低。此外,对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盐进行复配实验,结果得出其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且配方稳定性良好,发泡细腻、稳定。在研究以月桂醇聚氧乙烯醚为原料合成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基础上,选用C22醇为原料,与五氧化二磷反应得到C22醇烷基磷酸酯,采用正交实验考察C22醇和P2O5的投料摩尔比、酯化温度以及酯化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得出的最佳条件为:C22醇和P2O5的投料摩尔比为5:1,酯化温度为85℃,酯化时间为6h。采用红外光谱和31P–NMR对C22醇烷基磷酸酯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对C22醇烷基磷酸酯进行乳化性能测试,结果显示C22醇烷基磷酸酯与油脂相容性好,可以乳化不同极性的油脂,且乳化油脂能力强、稳定性佳。pH对乳化性能影响结果得出,使乳化体系稳定的最佳pH为67。粘度测试结果表明,pH、乳酸和电解质都会对乳化体的粘度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采用偏光显微镜表征了乳化体系的液晶结构,激光粒径分析仪得乳化体系的粒径分布均匀。

陈玲[8](2012)在《异构脂肪醇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了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表面化学性能及应用性能,并将其衍生成异构脂肪醇硫酸盐、异构脂肪醇醚硫酸盐和异构脂肪醇醚磷酸酯盐三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这三者的表面化学性质、应用性能及聚集体系等。25℃下,用滴体积法测得了一系列异构醇醚(碳链长度主要是10碳和13碳)的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表面张力,并计算得到最大吸附量和最小吸附面积,表现出良好的表面化学性质。同时,测得了异构醇醚的应用性能,以润湿效果最佳,高EO的醇醚泡沫较丰富但不稳定。分别以异构10碳醇、13碳醇为原料,与氯磺酸反应并提纯得到异构脂肪醇硫酸盐,其中磺化摩尔比为ROH:ClSO3H=1:1.05,30℃下反应1h。利用IR进行表征,两相滴定法测得活性物含量分别为98.08%和97.82%。测定了产品的Krafft点、表面化学性能及应用性能,并与直链脂肪醇硫酸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支链脂肪醇硫酸盐的性能不如直链型产品。以异构10碳醇醚、13碳醇醚(EO数为3)为原料,按上述合成方法得到醇醚硫酸盐,用IR进行结构鉴定,测得其活性物含量分别为97.30%和98.20%。将性能结果与直链醇醚硫酸盐进行比较显示,其表面化学性质及应用性能均很好。异构醇醚硫酸盐胶束内核的微极性在无机盐环境中大于直链产品,测得临界胶束聚集数为22,偏小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同样以异构脂肪醇醚为原料,与五氧化二磷通过酯化反应得到醇醚磷酸酯盐,其中原料与五氧化二磷摩尔比为1.6:1,70℃下反应3.5h后再在60℃下水解1.5h,加水量为2%,对产品进行IR表征并测定单、双酯含量。醇醚磷酸酯盐的临界胶束浓度比普通表面活性剂低了一个数量级,支链醇醚磷酸酯盐有着比直链产品更优越的润湿性和乳化性能,但是泡沫性能和增溶性能略逊于直链产品。,胶束内核的微极性变化规律与醇醚硫酸盐类似。

安同艳,尹树花[9](2011)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及其在金属切削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与五氧化二磷(P2O5)反应,制备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采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n(NP-10):n(P2O5):n(H2O)=2.4:1:1,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5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3%以上。将产物用于金属切削液配方中,加量3%时,10%切削液水溶液的最大无卡咬负荷由88N提高到212N,5%切削液水溶液的缓蚀性能及其他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

曹素珍[10](2011)在《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生物降解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新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兼具有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的优良特性,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塑料,日用化学品等领域。随着表面活性剂行业的发展,传统型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和健康问题的不断暴露,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新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类助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型助剂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合成工艺,产品分离纯化,性状改进等方面,对其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性尚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首先采用改进的硫氰酸钴法(CTAS),对几种典型的传统型OP系列助剂与本实验室自制的新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型助剂06301进行初级生物降解性和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对比分析,然后对新型的醇醚磷酸酯型助剂进行好氧和厌氧的生物降解性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生物降解途径,最后随机采集了全国三个省市地区无醇醚磷酸酯型助剂使用记录的大田土壤,进行培养驯化后,分离出3株具有高效优势降解醇醚磷酸酯性能的菌种,采用16S rDNA的方法初步分析了菌种类型,并对菌株降解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影响因素进了探讨。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对新型醇醚磷酸酯型助剂和典型传统型助剂的初级生物降解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设置15℃,25℃,30℃实验温度对比研究温度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X-1005的降解速率最慢,OP-25的降解速率最快,06301有较好且稳定的初级降解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OP系列传统型助剂的初级生物降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各温度条件下06301的初级生物降解度差异不明显,说明06301在自然环境中其初级生物降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有较好较稳定的初级生物降解度。2.在10℃、20℃、30℃条件下,采用密闭瓶法对比研究新型醇醚磷酸酯型助剂和典型传统型助剂的快速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代表性的酚环传统型OP系列助剂其BOD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温度的上升呈现增大的趋势,而06301的BOD值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其BOD值6 d内基本维持在92mg/L左右。由此说明,相比传统型助剂而言,06301生物降解速度较快,在培养期内随着温度的上升, 06301的生物降解速率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在水环境中具有稳定的快速生物降解性。3.对新型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好氧和厌氧生物降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好氧培养体系的温度为25℃,pH为6.0±0.15;保持厌氧培养体系的温度为35℃,pH为6.5±0.2,二者具有相同生物活性时,06301均容易被降解。降解8 d后,06301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率分别为97.11%和98.13%,但是厌氧条件下06301的生物降解率要稍高于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率。4.对新型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生物降解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06301的中间降解产物主要是短链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EO链末端及碳链末端的羧酸化产物、以及少量的脂肪醇,由此推断,06301的好氧降解过程发生了EO链及碳链末端的ω/β-氧化途径。5.从大豆,水稻和蔬菜三种不同作物的大田土壤中复筛选出3株高效优势降解菌,并分析菌株降解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鉴定3株菌分别为Brevibacillus sp.,Microbacterium sp.和Bacillus sp.菌属,结果表明,环境pH、温度、接菌量和底物浓度因素对菌株的降解效果有显着的影响,且从蔬菜大田土壤中筛选出的菌株在相同条件下,对06301的生物降解性相对最好。

二、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酯化率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磷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2.1 合成路线
    2.2 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步骤
    2.4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磷酸化过程投料比对产品的影响
    3.2 磷酸化温度对产品的影响
    3.3 磷酸化时间对产品的影响
    3.4 磷酸化过程脱水条件对产品的影响
    3.5 水解过程加水量对产品的影响
    3.6 水解温度对产品的影响
    3.7 水解时间对产品的影响
    3.8 产品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 结论

(2)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表
分子式及中英文名称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1.1.1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1.2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
        1.1.3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潜在应用
    1.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2.1 五氧化二磷法
        1.2.2 磷酸法
        1.2.3 聚磷酸法
        1.2.4 三氯氧磷
        1.2.5 三氯化磷
    1.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质和性能
        1.3.1 溶解性
        1.3.2 表面张力
        1.3.3 泡沫性能
        1.3.4 去污力
        1.3.5 刺激性
    1.4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1 个人护理用品及化妆品
        1.4.2 纺织工业
        1.4.3 农药及造纸工业
        1.4.4 皮革工业
        1.4.5 涂料及冶金工业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酸酯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_cP_p的合成
        2.3.2 MC_cP_pP的合成
        2.3.3 单十二烷基磷酸酯钾的制备
        2.3.4 C_cP_p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2.3.5 C_cP_pP组成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醇醚C_cP_p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4.2 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结构鉴定
        2.4.3 C_cP_pP的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Krafft点
        3.3.2 表面张力
        3.3.3 泡沫性
        3.3.4 乳化力
        3.3.5 润湿力
        3.3.6 钙离子稳定性
        3.3.7 耐NaCl能力
        3.3.8 钙皂分散力
        3.3.9 去污力
        3.3.10 刺激性体外试验
        3.3.11 初级生物降解性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MC_cP_pP的气/液表面性质
        3.4.2 MC_cP_pP的油/水界面性质
        3.4.3 MC_cP_pP的固/液界面性质
        3.4.4 MC_cP_pP的胶束表面性质
        3.4.5 MC_cP_pP的个人清洁/护理用品的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_2O_5法合成磷酸单酯型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磷酸酯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4.3.2 产物的分析方法
        4.3.3 两步加水法合成磷酸酯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合成方法的选择
        4.4.2 分析方法的选择
        4.4.3 加水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4 反应温度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5 水解时间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6 反应条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7 水解条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4.4.8 最优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4.5 本章小结
全文主要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附图

(3)河口稠油化学吞吐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稠油油藏开发现状
        1.2.1 稠油开采的主要技术
        1.2.2 稠油开采中常用表面活性剂
    1.3 稠油化学吞吐技术发展现状
        1.3.1 稠油化学吞吐技术类型
        1.3.2 稠油化学吞吐技术问题
    1.4 油井堵水技术发展现状
        1.4.1 油田开发常用堵剂
        1.4.2 颗粒堵剂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稠油化学吞吐体系研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基本实验方法
    2.2 高乳化性能吞吐体系研制
        2.2.1 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降粘效果评价
        2.2.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合成与基本性能
        2.2.3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乳化降粘性能研究
    2.3 低界面张力吞吐体系研制
        2.3.1 NPS-4 油水界面张力考察
        2.3.2 单一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考察
        2.3.3 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评价
    2.4 低界面张力高乳化性能吞吐体系研制
        2.4.1 主要研制方法
        2.4.2 NPS-4/OAB复配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考察
        2.4.3 NPS-4/OAB复配体系乳化降粘效果考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吞吐配套封堵体系研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2 基本实验方法
    3.2 改性沥青粉基本理化性能
        3.2.1 粒度分布与水化情况
        3.2.2 溶解性能测定
        3.2.3 真密度测定
        3.2.4 颗粒类型判定
        3.2.5 颗粒带电性分析
    3.3 改性沥青粉悬浮体系研制
        3.3.1 模拟地层水中的悬浮情况
        3.3.2 表面活性剂悬浮体系
        3.3.3 聚合物悬浮体系
        3.3.4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混合悬浮体系
    3.4 改性沥青粉悬浮体系封堵性能评价
        3.4.1 注入性能
        3.4.2 封堵能力
        3.4.3 选择封堵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稠油化学吞吐物理模拟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2 基本实验方法
    4.2 化学吞吐体系物理模拟实验
        4.2.1 化学吞吐体系与填砂管模型参数
        4.2.2 不同性能化学吞吐体系物理模拟评价
    4.3 化学吞吐与油井堵水结合技术物理模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弱碱驱油用酚衍芳基烷基磺酸盐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化学驱油技术及驱油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
        1.1.1 三次采油技术简介
        1.1.2 ASP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概况
        1.1.3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适用于弱碱三元复合驱的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2.1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醇(酚)聚氧烯基醚磺酸盐
        1.2.2 α-烯基磺酸盐及其芳基取代产物
        1.2.3 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背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反应装置图
        2.2.3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2.4 合成反应过程监测方法
        2.2.5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收率计算分析
        2.2.6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光谱表征
    2.3 中间体烯基磺酸的合成条件优化
        2.3.1 物料配比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3 SO_3气体体积浓度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4 碳链长度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确定烯基磺酸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2.4 目标产物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合成条件优化
        2.4.1 催化剂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2 加热对烯烃磺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5 芳烃/烯基磺酸投料比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6 正交试验确定烷基化反应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2.5 系列烯基磺酸及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的合成结果分析
    2.6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2.6.1 系列中间体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6.2 系列中间体及产物紫外光谱分析
        2.6.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核磁氢谱分析
        2.6.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质谱分析
        2.6.5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元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基本理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3.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Krafft温度
    3.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3.4.1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表面张力法
        3.4.2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稳态荧光探针法
        3.4.3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电导率法
        3.4.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热力学分析
    3.5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化性能
        3.5.1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化力
        3.5.2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状液稳定性
        3.5.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微乳液相行为
    3.6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泡沫性能
        3.6.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起泡体积和半衰期的影响
        3.6.2 温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6.3 矿化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6.4 极性物质正丁醇浓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6.5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7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抗盐性能的影响
    3.8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润湿性能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界面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与烷烃间的界面活性规律研究
        4.3.1 表面活性剂分子量与最小烷烃数(nmin)的关系分布特征
        4.3.2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
        4.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动态界面张力变化的影响
        4.3.5 Na_2CO_3浓度对C_n-NPAS烷烃选择性的影响
        4.3.6 Na_2CO_3浓度对最低/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4.3.7 油相烷烃种类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
    4.4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活性规律
        4.4.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原油-弱碱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4.2 Na_2CO_3浓度对原油-弱碱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4.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原油-弱碱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4.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活性图
    4.5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在石英砂/大庆油砂上的吸附规律研究
        4.5.1 砂粒成分分析
        4.5.2 吸附时间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3 液固比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5 电解质浓度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6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岩心驱替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5.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钠的驱油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与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复配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6.3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自组装行为研究
    6.4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对模拟油乳化力的测定
    6.5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乳状液稳定性能研究
        6.5.1 稳定乳状液体系中HABS浓度的确定
        6.5.2 稳定乳状液体系中Na_2CO_3浓度的确定
        6.5.3 聚合物对复配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6.5.4 C_(12)-NPAS/HABS复配表面活性剂乳状液稳定性能的研究
    6.6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研究
    6.7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的润湿性能研究
    6.8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钠与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驱油性能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以及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1.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介绍
        1.3.1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简介
        1.3.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物理特性
        1.3.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水乳剂简述
        1.4.1 水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4.2 水乳剂的优点
    1.5 三唑磷水乳剂和毒死蜱水乳剂的剂型加工
        1.5.1 关于三唑磷和毒死蜱
        1.5.2 三唑磷制剂的开发应用情况
        1.5.3 毒死蜱制剂的开发应用情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意义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内容
        1.6.3 本论文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合成条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
        2.2.3 检测方法
    2.3 不同因素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1 多聚磷酸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不同摩尔比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4 水解量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5 水解时间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5 wt%三唑磷水乳剂配方的实验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15 wt%三唑磷水乳剂配方条件的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方中复合乳化剂用量的考察
        3.3.2 配方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之间复配比例的考察
        3.3.3 配方中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的考察
        3.3.4 配方中物理稳定剂的考察
        3.3.5 环境温度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5wt%毒死蜱水乳剂配方的实验条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3 15wt%毒死蜱水乳剂配方条件的考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配方中复合乳化剂用量的考察
        4.4.2 配方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之间复配比例的考察
        4.4.3 配方中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考察
        4.4.4 配方中物理稳定剂的考察
        4.4.5 环境温度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2.1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简介
        1.2.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结构与性能
        1.2.3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合成
    1.3 泡沫驱油与表面活性剂
    1.4 乳液聚合与表面活性剂
    1.5 选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及机理
        2.2.3 实验方法
        2.2.4 原料羟值的测定
        2.2.5 产品中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2.2.6 优化实验设计
    2.3 最终产品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平均分子量的确定
        2.4.2 产物的结构分析及其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表面化学性能及胶束聚集数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产物克拉夫特点的测定
        3.2.3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2.4 胶束聚集体系的研究
        3.2.5 胶束化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Krafft点
        3.3.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的表面化学性能
        3.3.3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函数
        3.3.4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的胶束内核微极性
        3.3.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铵盐的胶束聚集数
        3.3.6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盐的表面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应用性能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润湿性能
        4.3.2 乳化性能
        4.3.3 钙皂分散力及增溶性能
        4.3.4 泡沫性能
        4.3.5 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2 聚醋酸乙烯酯粘合剂的合成
        5.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5.2.4 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胶膜的红外分析
        5.3.2 固含量和粘度的测定
        5.3.3 粒径的测定
        5.3.4 玻璃化温度的测定
        5.3.5 吸水率的测定
        5.3.6 胶乳离子稳定性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合成与表征
    6.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表面化学性能及胶束聚集数的研究
    6.3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性能研究
    6.4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6.5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长碳链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简介
    1.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1.2.1 五氧化二磷法
        1.2.2 磷酸法
        1.2.3 聚磷酸法
        1.2.4 混合磷酸化试剂法
        1.2.5 三氯氧磷法
        1.2.6 三氯化磷法
    1.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测定
        1.3.1 电位滴定法
        1.3.2 混合指示剂法
        1.3.3 ~(31)P-NMR 波普法
    1.4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1 个人护理品及化妆品
        1.4.2 纺织工业
        1.4.3 皮革工业
        1.4.4 塑料工业
        1.4.5 涂料和冶金工业
        1.4.6 其他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状况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2 课题创新点及意义
第二章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盐(MAEPK)制备工艺
        2.2.2 MAEP 组成的测定
        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2.2.4 泡沫高度的测定
        2.2.5 刺激性测试
        2.2.6 配方稳定性测试
        2.2.7 配方泡沫高度的测试
    2.3 MAEP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各因素对 PA 含量的影响
        2.3.2 各因素对 DAP 含量的影响
        2.3.3 各因素对 MAP 含量的影响
        2.3.4 各因素对 MAP/DAP 的影响
        2.3.5 最优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2.4 MAEPK 结构表征
        2.4.1 红外光谱
        2.4.2 ~(31)P –NMR
    2.5 MAEPK 表面性能研究
        2.5.1 表面张力
        2.5.2 泡沫高度
        2.5.3 刺激性实验测试
    2.6 MAEPK 复配性能研究
        2.6.1 MAEPK 复配稳定性
        2.6.2 MAEPK 复配泡沫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_(22)醇烷基磷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C_(22)醇烷基磷酸酯制备方法
        3.3.2 C_(22)醇烷基磷酸酯组成的测定
        3.3.3 乳化体系的制备工艺
        3.3.4 乳化性能测试方法(浑浊度法)
        3.3.5 乳化体系稳定性测试
        3.3.6 乳化体系液晶结构观察
        3.3.7 乳化体系粒径测试
    3.4 C_(22)醇烷基磷酸酯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各因素对 C_(22)DAP 含量的影响
        3.4.2 各因素对 C_(22)MAP 含量的影响
        3.4.3 各因素对 PA 含量的影响
        3.4.4 最优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3.5 C_(22)醇烷基磷酸酯结构鉴定
        3.5.1 红外光谱
        3.5.2 ~(31)P –NMR
    3.6 C_(22)醇烷基磷酸酯的性能测试
        3.6.1 乳化性能测试
        3.6.2 pH 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3.6.3 影响乳化体系粘度的因素研究
    3.7 乳化体系结构形态表征
        3.7.1 液晶结构表征
        3.7.2 乳化体系粒径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8)异构脂肪醇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1.2.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
        1.2.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表面化学性能
        1.2.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生产现状及应用
    1.3 脂肪醇硫酸盐
        1.3.1 脂肪醇硫酸盐的概述
        1.3.2 脂肪醇硫酸盐的合成
        1.3.3 脂肪醇硫酸盐的性能及用途
    1.4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1.4.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概述
        1.4.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合成
        1.4.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的性能及用途
    1.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
        1.5.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的概述
        1.5.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的合成
        1.5.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的性能及应用
    1.6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性能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组成研究
        2.2.3 异构醇醚的性能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浊点(T_P)
        2.3.2 表面张力
        2.3.3 泡沫性能
        2.3.4 润湿、乳化和去污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异构脂肪醇硫酸钠的合成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脂肪醇硫酸钠的合成
        3.2.3 脂肪醇硫酸钠的表征及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谱图分析
        3.3.2 脂肪醇硫酸钠的活性物含量和Krafft 点
        3.3.3 脂肪醇硫酸钠的表面张力
        3.3.4 脂肪醇硫酸钠的应用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合成和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醇醚硫酸钠的合成方法
        4.2.3 醇醚硫酸钠的表征及性能测定
        4.2.4 醇醚硫酸钠的聚集体系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谱图分析
        4.3.2 醇醚硫酸钠的活性物含量和Krafft 点
        4.3.3 醇醚硫酸钠的表面张力
        4.3.4 醇醚硫酸钠的应用性能
        4.3.5 醇醚硫酸钠胶束内核的微极性
        4.3.6 醇醚硫酸钠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4.4 小结
第五章 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盐的合成和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醇醚磷酸酯钾盐的合成方法
        5.2.3 醇醚磷酸酯钾盐的表征及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谱图分析
        5.3.2 醇醚磷酸酯钾盐的Krafft 点和活性物含量
        5.3.3 醇醚磷酸酯钾盐的表面张力
        5.3.4 醇醚磷酸酯钾盐的应用性能
        5.3.5 醇醚磷酸酯钾盐胶束内核的微极性
    5.4 小结
第六章 总论
    6.1 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性能测定
    6.2 异构脂肪醇硫酸钠的合成和性能
    6.3 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合成和性能
    6.4 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盐的合成和性能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生物降解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与传统型助剂的简介
        1.2.1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简介
        1.2.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型助剂简介
    1.3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与传统型助剂的理化性能
        1.3.1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理化性能
        1.3.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助剂的理化性能
    1.4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与传统型助剂的应用
        1.4.1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应用
        1.4.2 传统型助剂的应用
    1.5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与传统型助剂的环境行为
        1.5.1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环境行为
        1.5.2 传统型助剂的环境行为
    1.6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与传统型助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6.1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6.2 传统型助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初级生物降解度测定—硫氰酸钴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新型国标硫氰酸钴法的改进
        2.2.2 各助剂的工作曲线
        2.2.3 硫氰酸钴法测定各助剂的初级生物降解度
        2.2.4 温度对助剂的初级生物降解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快速生物降解性研究—密闭瓶法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试验程序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各助剂的工作曲线
        3.3.2 温度对助剂的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好氧生物降解性与厌氧生物降解性研究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06301 的工作曲线
        4.2.2 假降解率时间的设定
        4.2.3 以改进的硫氰酸钴法测定06301 的好氧和厌氧生物降解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的好氧生物降解途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标样的蒸发光检测色谱图
        5.2.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样品的蒸发光检测色谱图
        5.2.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醇醚磷酸酯型助剂在农田土壤中的降解及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6.1 试验部分
        6.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土壤理化性质
        6.2.2 06301 助剂在大田土壤中生物降解能力
        6.2.3 优势降解菌的初筛与复筛
        6.2.4 优势降解菌的鉴定
        6.2.5 主要因子对06301 降解效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酯化率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磷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J]. 赵炯烽,金一丰,秦飞,郏超伟.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20(06)
  • [2]延展型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方艮辉. 江南大学, 2020(01)
  • [3]河口稠油化学吞吐体系研究[D]. 刘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弱碱驱油用酚衍芳基烷基磺酸盐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D]. 牛瑞霞.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以及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研究[D]. 徐玉龙. 吉林大学, 2016(09)
  • [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的合成与性能[D]. 毛建明. 江南大学, 2015(12)
  • [7]长碳链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姗姗. 南华大学, 2014(02)
  • [8]异构脂肪醇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陈玲. 江南大学, 2012(07)
  • [9]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及其在金属切削液中的应用[J]. 安同艳,尹树花.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1(07)
  • [10]醇醚磷酸酯型助剂生物降解性的研究[D]. 曹素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电位滴定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