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区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及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峰[1](2021)在《磁窑沟矿井回风换热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矿井回风作为重要的矿井次生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低温地热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为矿区生产和生活提供热源,对矿区实现清洁供热具有重要意义。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技术经过不断革新,呈现出形式多样,但各自又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状况。本文基于山西河曲晋神磁窑沟煤业有限公司回风余热利用项目进行矿井回风换热系统设计、回风换热器设计、装备研发及工业实验工作,尝试对现有技术弊端进行突破。首先,本文从磁窑沟煤矿实际需要出发,在对现有的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磁窑沟实际需要的新型双级直冷式矿井回风换热系统,其通过耦合低温热泵技术和热管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可行性与保障性。其次,为满足系统需要,本文基于热管换热器设计原理,设计并研发了适用于矿井回风低温、高湿、高煤尘环境的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其利用热管的等温性,克服了常规换热器表面低温环境下易结冰的问题;实现了热管换热技术与热泵技术在矿井回风低温热能开发利用中的耦合,能够满足矿区多种末端用热需求。设备在设计完成后采用了电弧焊、钎焊、二保焊等多种焊接工艺对设备进行加工制造,并应用“气泡法”、“等温实验法”等多种检测方法对设备进行了检验。在设备研发完成后,将其应用于磁窑沟项目现场。最后,为验证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及换热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对其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表明: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单模块换热量达63k W,系统整体换热量达1937.6k W,所设计设备及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回风余热提取工作;设备在整个运行期间未出现结冰现象,说明设备具备良好的防冻效果;换热设备平均流通阻力116.1Pa,低于设计阻力,说明所选风机可以满足设备实际运行需求。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磁窑沟矿井回风余热利用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所设计双级直冷式矿井回风换热系统及研发的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在矿井回风换热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技术发展进行了新的尝试。
高平立[2](2021)在《大屯热电厂供热改造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供暖热负荷逐年升高。大屯热电厂是沛县城区唯一热源,居民供暖季一台350MW机组已不能满足供暖需求,需要2台机组同时运行。大屯热电厂原设计双机最大供热面积为450万平方米,如不对现有供热系统进行改造,至2025年将无法满足城区新增供暖面积约1050万平方米的需要和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本文立足大屯热电厂供热现状,根据沛县十四五供热规划需求,响应国家燃煤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政策要求,在热网增容改造的同时兼顾提高机组供热期深度调峰能力。论文在原有的工业及采暖双抽供热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背压改造技术、光轴供热改造技术、热泵供热改造技术和低压缸零出力改造技术四种方案,对四种不同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电厂供热增容采用低压缸零出力技术改造方案。在此设计方案下,对汽轮机本体进行了改造研究、优化了热力系统布置、同时分析了原辅机系统与改造后热网的适应性,并研究了改造后机组供热期运行的灵活性。低压缸零出力供热技术改造将原低压缸进汽用于抽汽供热,提高了机组供热能力,降低了电厂冷源损失,提高了机组调峰能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缸零出力供热增容改造是安全可行的,在提高供热抽汽能力同时增加了机组负荷调节范围和机组效率,达到了热网增容和机组运行方式灵活性的目的,也为其他机组供热增容和灵活性改造提供借鉴。
曹龙[3](2020)在《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是能源的生产者又是直接的消费者,挖掘利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派生的清洁能源为矿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从而减少煤炭的直接使用,符合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积极推动矿区低碳发展的要求。论文以凉水井煤矿清洁供暖问题为对象,研究了应用热泵的节能原理对煤矿乏风余热、井下水余热及其它热能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矿区进行供暖的系统工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凉水井煤矿矿井各种余热资源进行了分类,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了各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主要用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结合矿井水源热泵技术配套解决凉水井矿区供热问题的初步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法、类比法详细地对凉水井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供热能力进行了计算,对供热系统热用户进行分类,设计出了具体的余热利用方案。同时,对乏风取热设备在矿井通风安全中的影响、井下水质对设备的影响、方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乏风取热箱换热器的风阻为60~80Pa,井下水通过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矿井热源稳定、设备技术可靠,方案能够解决矿井供暖问题。建立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计算分析了传统锅炉系统及余热利用系统的一次性投资概算及年运行成本,计算了方案年空气污染物减排量。结果表明,余热利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远小于传统锅炉系统,且节能减排量大,长期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明显。研究成果对陕北严寒地区煤矿行业在矿井余热利用的推广和应用可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杨宁[4](2020)在《直接空冷凝汽器传热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其换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为了解决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和提升电力工业行业的发展速度,空冷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空冷系统的投运,空冷技术表现出换热效率不高、能耗较大、环境风会导致热风回流会降低空冷系统的换热性能、冬季容易导致管路冻结、夏季影响汽轮机出力等问题。空冷凝汽器的结构也会影响空冷系统的换热效率,直接空冷凝汽器的核心传热元件翅片管的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空冷系统的运行效果。因此,直接空冷凝汽器传热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换热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一套可研究不同结构直接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性能的测试系统。在分析空冷凝汽器换热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空冷凝汽器的换热计算模型;基于相似定律,确定了空冷凝汽器的几何参数和系统运行参数;自行设计和建立了空冷凝汽器传热性能测试系统;以扁平管蛇形翅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空冷凝汽器的传热性能,获得了对流换热的准则方程。本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蒸汽量为0-111.8kg/h,风量为0-2.18m3/s规模的直接空冷凝汽器传热性能测试系统,由蒸汽系统、空气系统、抽真空与凝结水系统以及相应测量系统构成。(2)基于相似原理设计建立了空气侧总换热面积为286.36m2的翅片管束换热器模型。(3)研究了迎风侧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空冷凝汽器整体翅片管间风速分布从翅片管顶端起沿管轴线方向的风速逐渐增加,风速分别从0.77m/s、1.2m/s、1.67m/s、1.83m/s、1.70m/s增加到1.3m/s、1.67m/s、2.0m/s、3.13m/s、4.7m/s。同一水平位置,中间翅片管迎面风速要小于左侧翅片管迎面风速。(4)获得翅片管束背风侧基管壁温的分布规律,同一高度沿横向的基管温度不断升高。当蒸汽未完全凝结时,沿翅片管束管轴线方向底部翅片管束的温度最高,达到59℃。随着风机转速的增加,基管的壁温先趋向均匀,后沿管轴线方向逐渐降低。(5)研究了扁平管蛇形翅片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性能,发现蒸汽压力几乎不影响空冷凝汽器换热效果,提高迎面风速可以提高换热性能。(6)获得管外对流换热系数的关联式,根据试验测量和计算结果获得的关联式为Nu(28)0.063Re0.7。(7)建立的试验系统可以为新型空冷凝汽器的开发和传热性能的优化提供测试平台。
李诚[5](2018)在《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节能节水管控与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炼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节水压力和挑战。中国石油各地区炼化公司节水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在集团公司“十二五”节水目标中,炼化企业承担着4985万立方米的节水任务,约占节水量总目标值的50%,加工吨原油新水耗量要从2010年的0.65m3降至2015年的0.5m3以下;其次,随着企业对节水工作的日益重视,常规的单项节水技术已较为普遍的应用,企业深层次发掘节水潜力变得更加困难;另外,公司位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对水资源的优化使用,有着迫切的需求,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企业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通过水平衡测试能够全面了解用水企业管网状况,各单位(单元)用水现状,画出水平衡图,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节水潜力,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水平。本文完成了水平衡数据拟合与校正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方法与模型,包括考虑水生成/损失的水夹点技术和多目标水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的研究,并将这些技术以软件的形式实现;开发了“水平衡测试与节水优化分析软件”,并将企业的水平衡测试数据在软件中实施;完成了水系统集成优化分析,得到最大的节水潜力。本文在对企业用水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对各类水系统进行优化分析,针对现有装置,新建装置和改建装置中各类水系统分别提出相应改造方案,总结出节水效果。最后将优化的结果进行汇总,全部的节水方案实施后,可节约新鲜水187.8万吨/年,现有运行装置的加工吨油水量可从0.79 t水/t油降至0.50 t水/t油。
李俊[6](2017)在《基于互联网+的凝结水回收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凝结水回收设备控制系统制造成本较高、控制设备体积较大和对水泵工频控制模式,造成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监控过程网络化程度低,不能实现多点凝结水回收设备远程监控与凝结水远程调度,造成现场回收设备监控效率低下。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凝结水回收设备控制系统实现,回收设备多点远程监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应用嵌入式开发模式对凝结水回收控制系统进行电路设计,系统主要包括STM32显示控制器和IAP15W4K58S4数据采集执行器电路,在数据采集器中集成了电机保护电路,使其体积大大减小,同时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完成PCB制板焊接与调试,搭建了凝结水回收设备的硬件平台。(2)采用全波积分算法,实现了对凝结水回收水泵的交流电流信号采集,准确识别电机堵转、过载、缺相等电机故障。在此算法和反时限保护模型基础之上,对不同类型的故障及时采取延时断电保护措施,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实现了安全生产。(3)对凝结水回收水箱进行建模分析,采用PID控制算法,对水泵进行变频控制,从而达到了液位恒值控制,降低了系统能耗。(4)设计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解决了现场凝结水回收设备分散造成控制和巡检的人力和物力耗费。(5)研究了凝结水远程调度锅炉给水问题,建立了线性规划凝结水调度算法,提高了系统效能。(6)对凝结水回收设备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进行了独立和联合试验调试,分析和总结实验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提高了系统工作效率和控制精度及速度,满足了设计需求。
马文君[7](2015)在《中电投准东五彩湾电厂(2×660MW)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开发建设准东五彩湾电厂(2×660MW)项目,不仅符合地方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也符合国家对于能源安全方面战略的需要,同时还符合国家对于工业以及产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发展的相关规划。该项目选用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超节水的节能环保型机组,紧密结合周边煤炭资源,努力打造投入成本低、运行的效率较高、达到效益高收的坑口电厂。项目投产运营后,能够保证地方电力需求,带动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本篇论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背景和项目建设的意义,阐述了项目建设的意义;其次,通过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依据说明研究项目的充分性。第三章对项目的电力市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供电力系统现状、负荷预测以及电力电量平衡等方面。第四章阐述了项目的技术方案选取,介绍了项目建设条件、工程方案以及环保和节能方面的情况。第五章是项目的财务分析,包括工程建设投资估算,资金来源以及融资方案,最后以宏观的角度对项目投资的基础数据加以评价。通过分析表明,该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良好,能够达到预期,发展前景较大,能够顺利实施。
马志刚[8](2015)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推进“低碳”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适应新《环保法》提出的新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山,推动企业绿色环保发展,煤炭企业必须结合矿井实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采取科学有效的保障措施。本文根据我国煤炭企业节能环保工作现状,结合河南能源永煤公司陈四楼煤矿采用的依托科学管理减少"能耗"、开启循环模式避免"浪费"及实施综合整治杜绝"污染"等思路方法,对如何做好低碳环保工作进行了深入阐述,希望能对相关领域企业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杨银仁[9](2015)在《大型煤化工装置全厂蒸汽系统和凝结水系统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某大型煤化工企业全厂蒸汽系统和凝结水回收利用系统复杂、部分能量未得到合理利用、管道材料浪费等问题,提出优化方案,节约工程投资,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李剑峰[10](2013)在《提高热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水平》文中指出针对供热系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运行和控制的经验,制定了改造方案并进行了实施,同时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有效地保障了热力系统的优质运行。
二、矿区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及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区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磁窑沟矿井回风换热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热管换热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3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磁窑沟煤矿矿井回风换热系统设计 |
2.1 工程概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项目背景 |
2.1.3 回风余热资源分析 |
2.2 现有技术分析 |
2.2.1 喷淋式矿井回风换热系统 |
2.2.2 气-气型热管矿井回风换热系统 |
2.2.3 直蒸式矿井回风换热系统 |
2.2.4 直冷式矿井回风换热系统 |
2.3 系统设计 |
2.3.1 设计原理 |
2.3.2 系统特点 |
2.3.3 系统运行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管换热器理论研究 |
3.1 热管理论基础 |
3.1.1 热管结构及原理 |
3.1.2 传热阻力分析 |
3.1.3 传热极限 |
3.2 热管换热器理论基础 |
3.2.1 热管换热器特点 |
3.2.2 热管换热器分类 |
3.3 性能评价指标 |
3.3.1 换热量 |
3.3.2 效能 |
3.3.3 阻力损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设计与研发 |
4.1 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设计 |
4.1.1 热平衡计算 |
4.1.2 工质及管壳材质 |
4.1.3 基管参数 |
4.1.4 翅片材质及参数 |
4.2 气-液型低温热管换热器设计 |
4.2.1 结构设计 |
4.2.2 排列方式 |
4.2.3 翅片强化效果 |
4.2.4 传热系数 |
4.2.5 换热面积及管数 |
4.2.6 阻力计算 |
4.3 设备结构与加工 |
4.3.1 设备结构及原理 |
4.3.2 设备加工流程 |
4.3.3 设备现场加工说明 |
4.4 出厂检测 |
4.4.1 检测目的与标准 |
4.4.2 检测仪器 |
4.4.3 检测方法与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及测试 |
5.1 设备安装 |
5.2 现场测试 |
5.2.1 测试仪器 |
5.2.2 测试方案 |
5.2.3 测点布置 |
5.2.4 测试现场 |
5.3 测试分析 |
5.3.1 风量、风温测试 |
5.3.2 设备性能测试分析 |
5.3.3 系统测试分析 |
5.4 测试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大屯热电厂供热改造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供热改造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小结 |
2 供热现状 |
2.1 机组供热概况 |
2.2 供热负荷 |
2.3 热负荷计算 |
2.4 小结 |
3 供热改造技术路线 |
3.1 引言 |
3.2 高背压供热改造技术 |
3.3 光轴供热改造技术 |
3.4 热泵供热改造技术 |
3.5 低压缸零出力供热改造技术 |
3.6 技术路线比选 |
3.7 小结 |
4 供热改造方案 |
4.1 引言 |
4.2 改造目标 |
4.3 低压缸零出力改造方案可靠性 |
4.4 汽轮机本体改造方案 |
4.5 热力系统改造方案 |
4.6 汽轮机辅机适配性分析 |
4.7 供热系统适配性分析 |
4.8 改造成本与时间 |
4.9 小结 |
5 机组供热能力及经济性分析 |
5.1 机组供热能力分析 |
5.2 改造后运行收益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国内外能源使用现状及前景 |
1.1.2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现状及规划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1 热泵技术的主要原理 |
1.3.2 国外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3.3 我国矿井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煤矿余热资源回收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
2.1.1 空压机运行热量分布 |
2.1.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工作原理分析 |
2.1.3 余热回收技术对空压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
2.2 矿井涌水余热回收技术 |
2.2.1 水源热泵技术原理分析 |
2.2.2 水源热泵的节能原理论证 |
2.2.3 矿井水源热泵技术用于供暖的特点分析 |
2.3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技术 |
2.3.1 矿井回风热来源 |
2.3.2 喷淋式表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
2.3.3 直蒸式浅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
2.3.4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凉水井煤矿余热资源能量匹配性分析 |
3.1 凉水井煤矿概况 |
3.1.1 矿井基本概况 |
3.1.2 矿井自然气候条件 |
3.1.3 现阶段可利用余热资源条件 |
3.2 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
3.2.1 矿区供热负荷计算 |
3.2.2 矿区余热资源热能计算 |
3.2.3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余热资源配置及利用 |
4.1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
4.1.1 热用户分类 |
4.1.2 分类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
4.2 余热资源的利用 |
4.2.1 余热利用供热系统的构建 |
4.2.2 项目工程任务和规模 |
4.2.3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
4.2.4 系统配套方案的设计 |
4.3 余热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乏风取热设备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 |
4.3.2 水源热泵中矿井原水水质对设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余热资源利用经济性、环保性分析 |
5.1 投资、运行费用概算对比 |
5.1.1 一次性投资概算 |
5.1.2 年运行概算 |
5.2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
5.2.1 LCC模型的建立 |
5.2.2 LCC的计算比较 |
5.3 环保效益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直接空冷凝汽器传热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其换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直接空冷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环境条件的影响 |
1.3.2 风机性能的影响 |
1.3.3 运行工况的影响 |
1.3.4 结构参数的影响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
2.1 试验系统设计思路 |
2.1.1 排汽管道 |
2.1.2 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束 |
2.1.3 空气供给系统 |
2.1.4 凝结水系统 |
2.2 换热器计算模型 |
2.3 相似原理 |
2.3.1 相似定律 |
2.3.2 对流换热相似准则的选取 |
2.3.3 对流换热相似准则方程的导出 |
2.3.4 试验模型比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系统设计与建立 |
3.1 系统组成 |
3.2 参数设计 |
3.2.1 物理模型的设计计算 |
3.2.2 其他参数的设计计算 |
3.3 设备参数选择 |
3.3.1 蒸汽系统 |
3.3.2 空气供给系统 |
3.3.3 抽真空系统与凝结水系统 |
3.3.4 测量系统 |
3.4 试验系统布局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系统运行与性能测试 |
4.1 试验系统调试 |
4.1.1 系统运行调试 |
4.1.2 试验操作程序 |
4.2 试验系统误差 |
4.2.1 误差来源 |
4.2.2 误差分析 |
4.3 数据处理 |
4.4 性能测试 |
4.4.1 迎风侧翅片管束风速分布 |
4.4.2 背风侧翅片管束管壁温度分布 |
4.4.3 扁平管蛇形翅片空冷凝汽器的传热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概述 |
1.2 技术现状 |
1.2.1 数据校正技术 |
1.2.2 水夹点法 |
1.2.3 数学规划法 |
第二章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开发 |
2.1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研究与开发 |
2.1.1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研发目的 |
2.1.2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总体结构 |
2.1.3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的功能设计 |
2.1.4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研发的环境 |
2.2 数据校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2.2.1 炼化企业水系统数据特点 |
2.2.2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原理 |
2.2.3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模型建立 |
2.2.4 水平衡测试数据数据校正流程 |
2.2.5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功能设计 |
2.2.6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技术应用案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水平衡测试 |
3.1 某石化公司2013 年夏季水平衡测试结果 |
3.2 某石化2013 年夏季用水技术经济指标及测试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及优化 |
4.1 某石化公司软件优化分析 |
4.1.1 现有运行装置 |
4.1.2 新建装置 |
4.1.3 改建装置 |
4.2 优化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互联网+的凝结水回收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章节主要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2 凝结水回收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凝结水现场回收设备 |
2.1.1 回收设备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水泵功率损失分析 |
2.1.3 回收设备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2.2 凝结水远程监控系统 |
2.2.1 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2.2 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成及介绍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现场回收设备水箱建模及其仿真 |
3.1 回收设备水箱建模 |
3.2 水箱液位PID控制 |
3.2.1 PID控制原理 |
3.2.2 PID参数整定 |
3.3 PID控制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现场回收设备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2 控制电路设计与实现 |
4.2.1 芯片介绍 |
4.2.2 时钟及复位电路 |
4.2.3 通讯接口电路 |
4.2.4 继电器控制电路 |
4.2.5 D/A转换电路 |
4.3 数据采集与 3G模块电路设计 |
4.3.1 传感器选择 |
4.3.2 液位信号采集电路 |
4.3.3 电流信号采集电路 |
4.3.4 温度信号采集电路 |
4.3.5 3G模块电路 |
4.4 STM32控制电路及人机交互电路 |
4.4.1 STM32最小系统电路 |
4.4.2 TFT-LCD接口电路 |
4.4.3 SDIO存储电路 |
4.5 电源模块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5 现场回收设备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总体设计 |
5.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2.1 Modbus- RTU通讯协议的搭建 |
5.2.2 3G通信模块的配置 |
5.3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3.1 液位值数据采集处理 |
5.3.2 电流值数据采集处理 |
5.4 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4.1 PID控制器软件设计 |
5.4.2 控制逻辑的软件设计 |
5.5 电机保护软件设计 |
5.5.1 电机保护电器控制回路介绍 |
5.5.2 电机故障判断 |
5.5.3 电机保护机制 |
5.5.4 电机保护方法设计 |
5.6 本地上位机设计 |
5.6.1 μC/OS-II操作系统与 μC/GUI图形系统移植 |
5.6.2 现场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详细设计及实现 |
6.1 面向对象建模分析 |
6.1.1 系统介绍及用例模型 |
6.1.2 系统对象模型 |
6.1.3 系统动态模型 |
6.1.4 系统功能模型 |
6.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2.1 系统数据库结构及存储分析 |
6.2.2 数据库表设计 |
6.3 系统实现 |
6.3.1 登录模块和用户管理 |
6.3.2 数据采集及存储 |
6.3.3 站点及设备管理 |
6.3.4 数据查询及管理 |
6.3.5 故障查询及管理 |
6.3.6 图形化交互及显示 |
6.3.7 远程凝结水调度 |
6.4 凝结水调度算法原理 |
6.5 本章小结 |
7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7.1 凝结水现场回收控制器测试 |
7.1.1 控制器电源测试 |
7.1.2 控制器数据采集信号测试 |
7.1.3 控制器控制信号测试 |
7.1.4 控制器通讯测试 |
7.2 远程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
7.2.1 服务器监控通讯网络测试 |
7.2.2 凝结水调度测试 |
7.3 现场设备调试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回收设备控制系统主要硬件电路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 |
(7)中电投准东五彩湾电厂(2×660MW)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投资方概况 |
1.3 项目概况 |
1.3.1 研究依据 |
1.3.2 主要技术原则 |
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可行性研究概述 |
2.1.1 产生发展 |
2.1.2 方法内容 |
2.1.3 工作阶段 |
2.2 项目可行性评价 |
2.2.1 评价内容 |
2.2.2 评价标准 |
2.3 可行性研究价值 |
第三章 新疆电力市场分析 |
3.1 电力系统现状 |
3.2 电力负荷预测 |
3.3 电力电量平衡 |
第四章 项目研究方案 |
4.1 项目厂址及建设条件 |
4.1.1 厂址概况 |
4.1.2 交通运输 |
4.1.3 电厂水源 |
4.1.4 厂址地质条件 |
4.2 工程方案选择 |
4.2.1 装机方案 |
4.2.2 主机技术条件 |
4.2.3 热力系统 |
4.2.4 燃烧制粉系统 |
4.2.5 电气部分 |
4.2.6 燃料运输系统 |
4.2.7 除灰渣系统 |
4.2.8 化学水处理系统 |
第五章 社会影响及财务分析 |
5.1 环境影响分析 |
5.1.1 厂址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
5.1.2 环境影响预测 |
5.1.3 防治措施 |
5.1.4 环保投资估算 |
5.2 节能分析 |
5.2.1 节能标准及规范 |
5.2.2 能源来源 |
5.2.3 节能措施和效果 |
5.2.4 主要能耗指标 |
5.2.5 结论及下阶段工作设想 |
5.3 财务分析 |
5.3.1 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
5.3.2 财务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8)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推进“低碳”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托科学管理,减少“能耗” |
1.1 以技术支撑减少水能耗 |
1.2 以装备升级减少电能耗 |
1.3 以考核落实减少油能耗 |
2. 开启循环模式,避免“浪费” |
2.1 “废旧复用”让垃圾变宝贝 |
2.2 “合理置换”让支护不再贵 |
2.3 “蒸汽回收”让点滴成湖海 |
3. 实施综合整治,杜绝“污染” |
3.1 围绕动态达标,杜绝大气污染 |
3.2 突出综合利用,杜绝固体污染 |
3.3 结合安全生产,杜绝环境污染 |
4. 结论 |
(9)大型煤化工装置全厂蒸汽系统和凝结水系统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蒸汽管网等级的确定和用汽供需情况 |
2蒸汽凝结水回收和脱盐水系统 |
3蒸汽系统和凝结水系统的优化 |
3.1蒸汽系统优化 |
3.2凝结水系统优化 |
3.2.1优化后凝结水系统投资和运行费用估算 |
3.2.2优化后脱盐水系统投资和运行费用估算 |
4结束语 |
(10)提高热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工控组态软件网络版在供暖监控系统的应用 |
1.1 MCGS组态软件 |
1.2 MCGS在热交换站供暖监控系统的应用 |
1.2.1 实施方案 |
1.2.2 中心站的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 |
2 计算机管理供暖介质参数 |
2.1 主要组成部分 |
2.2 工作原理 |
2.2.1 蒸汽数据的采集 |
2.2.2 水压数据的采集 |
2.2.3 蒸汽、水温度的采集 |
2.2.4 介质加压循环泵电动机电压和电流的采集 |
2.3 主要优点 |
3 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设计 |
3.1 采暖系统形式 |
3.1.1 水平单管串联式采暖系统 |
3.1.2 水平单管跨越式采暖系统 |
3.1.3 水平放射式采暖系统 |
3.1.4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
3.2 主立管的布置 |
4 水源热泵机组在兖州矿区应用的研究 |
4.1 产品状况 |
4.2 论证 |
4.3 结论 |
5 供热网补水系统技术改造 |
5.1 改变补水泵的补水方式 |
5.2 增加供暖水备用水源, 保证补水量高峰期的需求 |
6 换热站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利用 |
7 换热站换热器技术改造新技术 |
7.1 存在问题 |
7.2 改造方案 |
7.2.1 北区 |
7.2.2 南区 |
7.3 主要性能 |
8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问题及处理 |
8.1 改进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工程做法 |
8.1.1 传统型湿式做法 |
8.1.2 干式做法 |
8.2 优选合格的管材、管件 |
8.2.1 加热管 |
8.2.2 热熔连接 |
8.3 严格控制特别施工程序 |
9 采暖管道除污器的研制 |
9.1 用途及适用范围 |
9.2 结构及工作原理 |
9.2 制作要点 |
9.4 安装要点 |
四、矿区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及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磁窑沟矿井回风换热系统研究与应用[D]. 刘晓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大屯热电厂供热改造分析与研究[D]. 高平立.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D]. 曹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直接空冷凝汽器传热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其换热特性研究[D]. 杨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6]基于互联网+的凝结水回收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俊.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7]中电投准东五彩湾电厂(2×660MW)项目可行性研究[D]. 马文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8]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推进“低碳”发展的探索和实践[A]. 马志刚. 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专题六:煤炭经济、管理、非煤、其它, 2015
- [9]大型煤化工装置全厂蒸汽系统和凝结水系统的优化[J]. 杨银仁. 大氮肥, 2015(03)
- [10]提高热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水平[J]. 李剑峰. 区域供热,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