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庆大霉素与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94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远方[1](2020)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着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着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杜婷[2](2019)在《胃溃疡胃镜下征象、H.pylori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导师指导下及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胃镜下胃溃疡征象,分析总结其及H.pylori感染与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使临床诊断更加快速、准确。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本病时,充分的发挥中医特色,更加全面的的得出诊断。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60例胃溃疡患者在副主任及以上的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各证型与其胃镜下溃疡征象的相关性,又将各证型与H.pylori感染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的160例胃溃疡活动期(A期)和愈合期(H期)患者中,脾胃湿热型所占比例最大,胃络瘀阻型所占比例最小,按构成比依次是:脾胃湿热型(25.6%)>肝胃郁热型(21.9%)>肝胃不和型(18.8%)>脾胃虚弱(寒)型(15.0%)>胃阴不足型(10.6%)>胃络瘀阻型(8.1%)。(2)胃镜下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有101例,无充血水肿59例;伴有胃黏膜糜烂有79例,不伴有胃黏膜糜烂有81例;结果示各证型在溃疡周围充血水肿、糜烂中的分布差异上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即中医各证型在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及胃黏膜糜烂中具有相关性,且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其他四型多见。胃镜下溃疡苔色黄有47例,苔色白有113例;合并胆汁反流有36例,不合并胆汁反流有124例;结果示各证型在溃疡苔色、是否合并胆汁反流中的分布差异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活动期96例,愈合期64例,各证型在胃镜下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的分布对比,结果示中医各证型在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上的分布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活动期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其他四型多见,愈合期脾胃虚弱(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其他三型多见。(4)本研究所选样本中,H.pylori阳性有117例,其中合并胆汁反流有19例,无胆汁反流98例;H.pylori阴性有43例,其中合并胆汁反流有17例,无胆汁反流的26例,将两组数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示H.pylori感染与是否合并胆汁反流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H.pylori阳性中以无胆汁反流较多见,可知H.pylori与胆汁反流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5)胃镜下胃溃疡H.pylori阳性有117例,H.pylori阴性有43例,各证型在H.pylori感染中的分布对比,结果示各证型胃溃疡在是否有H.pylori感染分布差异上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H.pylori阳性中以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多见。结论:(1)胃溃疡的总病机是本虚标实,活动期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湿热、肝胃郁热,以邪实为主;愈合期的基本病机是虚实夹杂,即在活动期邪实的基础上暴露出脾胃虚弱的本虚。(2)胃溃疡胃镜下充血水肿、黏膜糜烂、H.pylori感染阳性及活动期在各中医证型中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均以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为常见,可间接得出H.pylori感染与溃疡活动期呈一定相关性,也是溃疡充血水肿、黏膜糜烂的主要原因,这正符合现代医学研究。(3)H.pylori与脾胃湿热型及肝胃郁热型关系显着,临床上胃溃疡辨证为此二型患者应积极进行H.pylori感染的检查。(4)推测H.pylori属外来“热邪”范畴,可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3](2015)在《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累,再加上药物临床注册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相对滞后,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临床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也会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与其他类药物相比,抗菌药物用于敏感细菌的超适应证用法或用于不够敏感细菌的超剂量用法更普遍、更常见。文献报道,在25个研究共7亿2千余万处方中,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处方占19%43%,普通门诊也占23%[1]。可见抗菌药物
叶晓露,郑国荣,张俊君[4](2014)在《康复新液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美洲大蠊俗称蟑螂、菜婆虫,是传统的中药材,常以干燥或鲜成虫入药,其性寒味辛咸,有毒,具有解毒、散瘀、消积、利水消肿等功效。康复新液主要成分为多元醇类及肽类活性物质,含有18种氨基酸[1]。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新液具有抗炎、消肿,促进细胞增殖和新生肉芽组织增长,加速病损组织修复,加快坏死组织脱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2]。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康复新液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
周锋[5](2013)在《含铋剂四联方案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深入探讨本地区HP根除现状将十分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建立新型高效廉价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是临床工作的当务之急。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统计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病理类型、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PI)种类、不同抗生素组合的10天含铋剂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及分析其社会经济价值,揭示本地区HP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提出最有效最经济的根除方案。研究方法:287例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使用10天含铋剂四联方案治疗的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初治者纳入回顾性观察研究,其中消化性溃疡病73例,其具体分组如下:A组:埃索美拉唑20mg+呋喃唑酮0.1g+阿莫西林1g+果胶铋0.2g;B组:兰索拉唑30mg+呋喃唑酮0.1g+阿莫西林1g+果胶铋0.2g;C组: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g+果胶铋0.2g;D组: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呋喃唑酮0.1g+果胶铋0.2g,以上药物早晚各服用1次,疗程为10天。疗程结束至少4周后采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疗效。按意向治疗(ITT)分析和按治疗方案(PP)分析统计根治率,并计算成本效果比。研究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根除率分别为81.5%(154/189)、75.8%(47/62),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理示慢性黏膜炎、萎缩、肠化的患者的HP根除率分别为78.7%(144/183)、92.3%(36/39)、72.4%(21/29),萎缩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四联方案的HP根除率分别为83.1%(69/83)、74.4%(32/43)、84.1%(53/63)、75.8%(47/62),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23、5.22、8.17、8.35。研究结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HP根除率无显着性差异。病理类型示萎缩性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慢性黏膜炎和肠化病人。含埃索美拉唑或兰索拉唑的四联方案,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两两组合抗生素的四联方案的HP根除率均无明显差异。但是含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果胶铋的10天四联方案医疗成本低,更适合临床大范围推广。
蔡妍阳[6](2012)在《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H. 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均密切相关。目前全球平均感染率已大于50%,但各地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H.pylori感染者大多无症状,细菌的自发性清除也很少见,所有H. pylori感染者最终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少于1%的患者会发展成胃癌,但存在地区差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中H. pylori检出率分别为50%-70%、70%-80%、90%。西药根除H.pylori目前主要有一线疗法、二线疗法、三线疗法和序贯疗法四种治疗方案,标准三联疗法的清除率可达到80%左右。但其耐药性、毒副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复发率高等问题是临床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促使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许多学者在H. pylori感染的中医病机证候、中医治疗、舌象、中药实验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医病机证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 pylori属中医“邪气”范畴,脾胃虚弱是H. pylori感染并引起疾病的前提之一,H. pylori感染,导致机体发生气滞、郁热、血瘀等病理变化,相应的表现出各种证型。早期以邪实为主,故多见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等,随着病情发展,病邪深入,正气损伤,脾虚不运,湿浊中阻,证型以脾虚湿热、脾胃虚寒、寒热夹杂多见,到后期热伤胃阴,久病人络则以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为主。多数研究表明,H. pylori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慢性胃病患者实证、热证的H.pylori感染率要高于虚证、寒证。中医治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H. pylori感染手段多样,疗效明显,主要有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成药、辩证论治、专家经验、针刺、注射、中西医结合等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不仅能提高疗效,治疗耐药菌株感染,还可以迅速改善症状,降低副反应。中药治疗H.pylori感染应以辩证论治为主。中医舌象:与证候相对应,多数研究结果证实H.pylori感染多见红、暗舌,黄腻苔,故观察幽门螺杆菌作用于人体后的舌色、舌苔,可为H.pylori感染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宏观依据。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淡舌H. pylori感染率高。实验研究:大量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部分中药及复方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中药治疗H. pylori感染的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中药治疗H. pylori感染疗效不如西药,但整体症状改善比西药明显。这提示中药不仅能对H.pylori有直接抑杀作用,还可能通过调整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对细菌抵抗能力,达到辅助杀菌并改变H. pylori寄居环境,使之不利于定居或繁殖。本文通过对H.pylori发现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医有关H. pylori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较为系统的认识了H. pylori感染的中医研究进展,从中发现现阶段中医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努力方向。
郝峰[7](2012)在《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文中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中医内科疾病,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可增加部分患者消化道上皮组织恶变几率,且消化性溃疡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因此本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报道频繁见诸期刊文献。目前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肯定,且中医中药在本疾病的预防复发及溃疡愈合质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本病的证候分型、治疗原则及方法还有中医中药遣方用药等方面,都还没有十分统一的认识,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现有的消化性溃疡临床报道多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前提下进行辨证分型。且消化性溃疡的证候研究尚未见有十分权威的分型,得出的结论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并不严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辨证体系,是目前中医证候规范化的一个新方法,强调将证候降维为有最小单位意义的证候要素,然后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应证组合规律进行升阶。本研究通过收集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提取有效信息,采用了证素辨证体系中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作用靶位部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尝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间提取证候分布的规律,并研究证候要素及靶位与文献中报道的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之间的联系,探索建立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前期文献收集及整理的基础上,对消化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梳理了现代文献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3个研究进行。1消化性溃疡文献计量学研究及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有关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进行整理,尝试通过文献出版年代、文献出版地、文献中涉及的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剂型以及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初步描绘出近15年来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的成果图,为本论文后述研究作铺垫工作。方法:收集纳入研究范围的文献。并从其中筛选出只涉及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收集文献中的信息数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对文献出版地,文献出版年代,中医中药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剂型、常用药物和所涉及消化性溃疡的证型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消化性溃疡中医中药治疗文献共计493篇,其中单纯中医专方治疗的文献218篇。493篇文献来源于除西藏、海南外的个省区,且十五年来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有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趋势与之相同。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有不少非汤液剂型,但仍以汤液为主要剂型,消化性溃疡涉及证型多样,占所有证候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弱、瘀血阻络、肝气郁滞、脾胃虚寒和肝气犯胃。使用药物达到186味,其中使用频次前15位的中药是甘草、白芨、白芍、延胡索、白术、黄芪、党参、丹参、蒲公英、黄精、三七、海螵蛸、柴胡、茯苓、半夏。同时可以发现尚有约83味中药在全部218篇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中,仅出现1至2次。由此可见中医专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辨证多样,使用药物亦较繁杂,因此研究如何从诸多信息中理清重点,把握辨证规律和用药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的消化性溃疡证候研究目的:通过对493篇文献中涉及症状描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所有涉及消化性溃疡症状描述的文献,进行遴选,并对其中的证候分布、症状以及拆解后的证候要素进行频数统计。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症状以及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进行研究,结果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特征。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症状临床表现可以分成4个组,组1是以肝郁气滞化热的特征症状为主的症状集合;组2则是有明显的气滞的表现,兼见血瘀内阻的症状群;组3为脾虚寒的表现群。组4为聚类意义不明确。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作用靶位则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分为4组,组1是肝胃郁热证,组2是脾胃虚寒证,组3是瘀血气滞阻滞经络证,亦即气滞血瘀证,组份4则是没有明确意义的阴性结果组份群。这两个结果,都与目前文献报道的消化性溃疡临床多见证型相符。由此可以认为消化性溃疡临床最易见到肝胃郁热、脾胃虚寒以及气滞血瘀三个证型。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中药使用规律研究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中的用药情况与所涉及证候类型的证候要素及靶位进行研究,希望得出有关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与消化性溃疡文献报道用药及常用中药的使用规律。方法:对全部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型进行频数统计,然后就全部文献的中医证型进行拆解,得到各条记录涉及中医证型的证候要素和靶位。对全部文献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按照中药频数排列选取前50位药物,同时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将全部240味中药按照药性分为8组,分别为:补益组、行气组、活血化瘀组、凉血止血组、清热组、祛湿化痰组、温阳散寒组、消食组。以此为基础使用SPSS软件对每一个证候要素与相对应的中药组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每一个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与高频药物进行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尝试应用SPSS软件对研究2聚类后消化性溃疡三大证型进行所使用中药的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证候要素血虚与黄芪、人参、阿胶、当归、熟地相关性较大;证候证候要素气虚与大枣、黄精、黄芪、麦冬、沙参、石斛相关性较大;证候要素阴虚与知母、乌梅、石斛、生地、沙参、麦冬、黄精相关性较大,而阳虚组未分析出相关性较大的数据;证候要素气郁与行气组中药枳实、三棱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气滞与行气组佛手、柴胡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气逆与行气组药物与莪术、没药、紫苏梗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内湿与化湿祛痰药物陈皮、枳壳、海蛤壳、栀子、猪苓的相关性密切;证候要素血瘀与活血化瘀组药物血竭、蒲黄、五灵脂、桃仁、三七、丹参、败酱草相关性紧密;证候要素内热与栀子、茵陈、蒲公英、牡丹皮、芦根、黄芩、黄连、滑石这些清热药物有密切关联;证候要素内寒主要与生姜、吴茱萸、高良姜、肉桂、附子、荜拨等温阳散寒药物相关联;而证候要素外寒主要与高良姜及紫苏两味药相关性紧密;证候要素食积主要与鸡内金、莱菔子、谷芽麦芽、三棱、山楂与神曲相关性密切;败酱草、滑石、柴胡、青黛、蒲公英及山慈姑与证候要素毒邪相关性紧密。与证候要素作用靶位关系密切的中药没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与药物的归经无明显联系,更多的是与药物的主治有关。而通过聚类而得的肝胃郁热证、脾虚寒证以及气滞血瘀证,将它们包含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的作用靶位所使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分析,最后统计各个证型的高频次中药使用情况,得出相应的应用中药组份。经统计发现,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白芍、甘草、海螵蛸、黄连、延胡索、白芨以及蒲公英可以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三个证型的共用药组。临床医家可以在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消化性溃疡的具体辨证分型,在共用药组的基础上酌加药物,准确辨证施治。
李斌[8](2011)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75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和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组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对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王春花,齐洪军[9](2011)在《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HP)自发现20多年以来,针对其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已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明确HP是胃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
王永宁[10](2010)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医学界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PAG)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对HPAG的发病因素、病因病机、证型分布及证侯学特点进行研究,以求能为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为两篇,第一篇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主要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文献探讨HPAG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并揭示了目前本病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第二篇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主要探讨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目前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及现状不足几个方面。临床研究部分,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对HPA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运用频数分析、χ2检验、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HPAG患者的发病因素、症状分布、证型分布及证侯学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发病在性别、年龄上有显着性差异,在职业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诱发因素主要以饮食不节和情志不畅为首,经常外出就餐者较易发生本病。临床表现以胃脘胀满最为常见,常伴有失眠,脉象以弦脉、滑脉和数脉、红舌、黄、厚腻苔为主,胃镜诊断以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者最多,各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证侯特点以以邪实最为多见,主要是湿热,病位在肝、脾、胃,涉及于心;虚实夹杂证亦有出现,邪实为肝火、胃火、湿热,正虚为阴伤,病位在肝、胃;虚证则较为少见。病机主要为湿热、气滞,兼有气虚、阴虚。结论:1.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发病与性别、年龄有关,女性为多,中年多见,外出就餐可明显提高本病的患病率。2.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症状群分布,主要集中于脾胃症状,亦有肝胆症状和心经症状,口腔症状和舌脉表现较为突出,在辨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3.本病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和情志不畅,病机主要为湿热、气滞,兼有气虚、阴虚。4.本病的证候特点以邪实为主,亦可见虚实夹杂证,虚证少见,病位主要在肝脾胃,涉及心肾。脾胃湿热证是本病最多见的证型。
二、庆大霉素与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94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大霉素与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94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胃炎西医研究概况 |
一、病因 |
二、临床症状 |
三、诊断方法 |
四、治疗方法 |
第二节 HP耐药情况及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
一、Hp耐药情况 |
二、Hp的耐药机制 |
三、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
第三节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一、中医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研究 |
三、辨证分型研究 |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 |
第四节 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一、数据库技术在古籍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二、数据库技术在现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三、数据库技术名医经验总结、传承中的应用 |
四、数据库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五、小结 |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建立 |
二、数据库功能介绍 |
三、数据库基本内容介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知识图谱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病案一般信息 |
二、处方用药信息 |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 |
四、诊疗知识图谱 |
第三节 讨论 |
一、病案一般情况 |
二、高频用药规律分析 |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分析 |
四、诊疗知识图谱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二: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临床资料收集 |
六、质量控制 |
七、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
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三、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
四、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
二、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胃溃疡胃镜下征象、H.pylori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1.3 研究方案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胃溃疡的中医证型分布 |
2.2 胃溃疡胃镜下征象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 |
2.3 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比较 |
2.4 胆汁反流与H.pylori的关系 |
2.5 H.pylori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H.pylori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H.pylori的基础认识 |
1.2 H.pylori的检测 |
1.3 西医对H.pylori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H.pylori的认识 |
2.1 中医对H.pylori的基础认识 |
2.2 中医对H.pylori的治疗 |
3 胃镜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
4 胃溃疡的整体观念与中医辨证思维 |
4.1 中医各证型的分析 |
4.2 整体辨证与局部辨病分析 |
5 胃镜下胃溃疡征象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
5.1 胃溃疡的中医证型分布 |
5.2 胃镜下胃溃疡苔色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5.3 胃镜下胃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5.4 胃镜下胃黏膜糜烂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5.5 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比较 |
6 胆汁反流与H.pylori感染及胃溃疡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1 胆汁反流与胃溃疡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6.2 胆汁反流与H.pylori的关系 |
7 H.pylori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
(4)康复新液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食管反流病 |
2 糜烂性胃炎 |
3 慢性萎缩性胃炎 |
4 消化性溃疡 |
5 上消化道出血 |
6 溃疡性结肠炎 |
7 放射性食管炎或肠炎 |
8 胃黏膜切除术后 |
9 门脉高压性胃病 |
(5)含铋剂四联方案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简述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与证候 |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 |
4.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象的相关性 |
5. 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实验研究 |
6. 问题与展望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1 综述1 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
1.1 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情况 |
1.2 溃疡复发与溃疡愈合质量的现代医学研究 |
1.3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1.4. 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参考文献 |
2 综述2 消化性溃疡中医研究进展 |
2.1 现代消化性溃疡中医的研究情况 |
2.2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
2.3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
2.4 心理治疗 |
2.5 现阶段消化性溃疡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成果和不足 |
2.6 展望 |
参考文献 |
3 综述3 文献、文献学基本定义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方法综述 |
3.1 文献及文献学的基本定义 |
3.2 中医临床文献学研究方法 |
3.3 关于研究中存在不足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部分 |
研究1 近15年期刊文献中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文献计量学研究及中药专方治疗研究 |
1 研究方法及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不足与存在问题 |
7 引出问题 |
参考文献 |
研究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证候要素理论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研究 |
1 数据挖掘技术简单介绍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和潜在问题 |
6 引出问题 |
参考文献 |
研究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消化性溃疡证候要素与中药使用规律初步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与对象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文献中所记载症状表现情况 |
(10)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HP相关慢性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研究 |
2. 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诊疗进展 |
3. 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侯学研究 |
前言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庆大霉素与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94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陈远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胃溃疡胃镜下征象、H.pylori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杜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06)
- [4]康复新液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 叶晓露,郑国荣,张俊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4(06)
- [5]含铋剂四联方案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D]. 周锋. 浙江大学, 2013(03)
- [6]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D]. 蔡妍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消化性溃疡近15年中医文献研究[D]. 郝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8]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75例疗效观察[J]. 李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11(21)
- [9]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研究进展[J]. 王春花,齐洪军. 陕西中医, 2011(06)
- [10]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侯学研究[D]. 王永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中医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论文; 慢性胃溃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