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对WTO的农产品贸易承诺(论文文献综述)
曹亮,直银苹,谭智,余乐芬[1](2022)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BACI数据库,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背景下中国2005—2010年对东盟国家的关税削减计划为依据,以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企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考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且这一影响在逐步加入其他可能影响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因素后依旧稳健。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会因为企业所有制、贸易方式及所在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施锦芳,赵雪婷[2](2022)在《RCEP关税减让对中日韩经贸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日韩三国经贸往来密切,但因多种原因,三国间尚未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为中日韩经贸合作打开了新局面。本文以中日韩三国经贸往来数据为基础,具体论述了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中日韩之间的关税承诺,分析了关税减让对三国经贸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使关税减让力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有利于加强中日韩的经贸合作,对中日韩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应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的契机,改善贸易结构,扩大与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往来,特别是加强与日本和韩国在高端产业链的合作,为下一步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做好充分准备及奠定良好基础。
全银华,IM Jeongbin[3](2021)在《中国“入世”20年农产品贸易概况及农业谈判之变革动向》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回顾中国20年来农产品贸易概况,比较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乌拉圭回合和多哈回合中的主要农业议题变化,重点分析中国在多边贸易框架下面临的潜在挑战。最后,展望疫情下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同时,对中国农业政策分别提出相关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在WTO坚定发展中成员立场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各种潜在可能性带来的影响。对内方面:优化农产品进出口关税结构;提高农产品非关税措施的实施能力;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扩大内需的同时,打开国际市场;加快推动农产品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对外方面:坚持恪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同时,也积极参与WTO的改革;增强区域贸易合作,进一步拓展区域贸易战略伙伴;加强国际间农业合作,扩大境外农业投资;提高疫情下贸易相关措施的监测力度以保证透明度原则。
韩杨[4](2021)在《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文中认为中美两国农业支持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在WTO 《农业协定》生效后,既要受协定中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等规则条款的约束,也要结合各自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国内农业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本文系统对比分析中美适用WTO 《农业协定》规则及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和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并认为未来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应当根据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战略需要,在全球视角下充分考虑中美农业差异,审慎完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一是加快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统筹衔接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投资政策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明确不同阶段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目标,积极拓展、创新绿箱政策工具,在国家财力承受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业支持水平;三是逐渐推进农业国内支持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渐调整"黄转绿、黄转蓝"政策转箱,统筹用好、用足黄箱,利用黄箱政策空间集中精准地支持特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品种,扩大非特定产品支持规模;四是加快推进WTO农业领域规则向更公平、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向改革,各成员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应当与其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
乔翠霞,王潇成,宁静波[5](2021)在《RCEP框架下的农业规则: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CEP自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业规则的设计关系各国的基础利益。因此,其农业规则呈现出对高度多样化主体诉求的兼容性以及试图对接高标准规则的创新性特点。RCEP农业规则包括农产品市场开放规则、农业市场准入便利化规则和农业深度保障规则三类,上述规则虽然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国内外供应链安全性,扩大农业对外投资,但同时也将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农民利益、产业竞争力带来冲击。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对接RCEP规则,加快推进国内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吴改[6](2021)在《分歧与共识——WTO改革中的中印合作路径探析》文中认为当前,WTO面临来自美国单边主义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中、印两国作为WTO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其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在WTO改革倡议中,中、印两国在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上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某些具体行动领域的改革方向上,中、印双方出现了部分分歧。研究发现,中印之间的分歧是两国的次要矛盾,而非主要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双方在WTO改革问题上的合作。展望未来,中、印两国在WTO改革中的合作可以从紧迫性问题出发,打开合作大门;进而在共识度较高的领域开展合作,夯实合作基础;最后定期交流,建立互助平台,逐步弥合分歧。
徐乾宇[7](2021)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WTO不同经济体成员国的发展诉求,WTO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特殊与差别待遇等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议不断。主要的争议点集中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适用性、适用对象,以及如何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WTO框架内,把自我认定(self-declaration)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方式是存在质疑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部分国家借由自我认定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利用这一地位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这种自我认定方式可能造成滥用,使得发达国家面临不公平竞争,也使得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难以顺利进行。其中备受指责的是中国。美国认为,中国不应继续被认定为发展中国家。WTO应该明确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所能享受的对象,不能允许部分国家借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在贸易、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自入世以来,确实取得了卓越的经济成就,但是,在其它一些指标上,仍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技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与发达成员的经济发展鸿沟,仍然悬殊。因此,美国选择性的使用个别总体指标夸大发展水平,并借此反对中国运用SDT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看法是存在偏颇的。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回应欧美发达国家的质疑,是本文期望解答的问题之一。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在面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问题时,是否有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避开争论不休又无法短期内有结论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是否能够在WTO谈判中提出更切实的、更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方案,为中国乃至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可行的解决设想?这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现有的文献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都有所论述及研究,但是在解答特殊与差别待遇是否合理性上的观点较为模糊,且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Ornelas,2016)。那么,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基础仍需进一步的梳理。此外,作为中美关于WTO改革中较为聚焦的发展中国家身份问题以及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范围等,有关文献都有所提及,但没有清晰阐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依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存在质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再的重申中方立场:“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那么,阐释清楚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及适用性等内容,则显得十分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迫切性。自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质疑中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权利,那究其根本,中国是否确因此权利而受益,就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从协议利用率角度指出,中国主要在农业协定下使用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但诸如此类的宽泛表达,并未涉及具体的产品层面。也就是,中国究竟在哪些产品上使用了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尚不明确。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相关研究也非常缺乏。为此,本文拟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农产品部门和非农产品部门下不同产品的出口水平,从而探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对中国的实际受益情况。本文主要包含了七章节内容。在第一章绪论部分,本文提出待研究的议题,分析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述了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梳理了已有的针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问题的研究文献。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有限性和反面作用以及其更新与完善三方面对文献进行评述,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待研究议题。第三章通过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介绍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并阐释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适用基础及其存在的争议。第四章从理论上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并分析其理论逻辑脉络,再借由Saggi和Sengul(2009)构建的博弈模型,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及世界的意义。第五章分析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使用情况,介绍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分类、总体使用情况以及WTO部分协定中的SDT条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定位。第六章介绍了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以及总体增长趋势,针对中国在特殊与差别待遇中的受益情况予以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在哪些产品、部门享有了 SDT。根据实证结果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中国SDT受益情况的总体分析。第七章依据SDT的改革困境和各国主张,提出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意义,并提出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进而合理回应了发达国家的诉求。本文基于现实背景和以往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在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是有其适用基础,继续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是发展权,发展中成员适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基础仍未改变,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适用上,应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同时积极推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毕业”条款的制定,并且积极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此外,本文还指出:中国在WTO中的身份应该是超大型新兴经济体,但由于存在地区和部门的差异性,这一特性进而决定了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与角色。因此为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可考虑放弃或减少一些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中国应该把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维持WTO发展中国家地位视为两回事,也就是,由于中国发展差异性特性的存在,在具体的WTO谈判中,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策略,具体化为在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范围上构建产品差异性,从而形成产品差异化特殊与差别待遇的谈判策略,这是更为现实的做法。进一步的,中国应从一般意义上的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转变为争取各个产品下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性的谈判差异化目标。显然,这一实证结论应该也可以拓展到区域、双边和多边协定谈判中;通过测量产品的关税敏感性等,构建从产品角度出发的差异化谈判目标。中国作为WTO核心大国,积极推动SDT改革,将有利于打破WTO改革僵局,从而令这一贸易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沈丁心[8](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陈天[9](2021)在《日本大米保护主义政策研究 ——以乌拉圭大米谈判为案例》文中指出世界粮食对外贸易一直面临着严重贸易壁垒问题。日本大米进口贸易也设有极高的保护壁垒,高价国产大米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可以不受廉价进口米的冲击而存续到现在。就日本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而言,日本耕地稀少,而日本农地法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发展又将有限的耕地分散到了小户农家的手中,这导致日本米农无法大规模进行集约化大农业生产。日本大米生产的基本格局为: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化小型农机为辅助、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精耕细作型,成本相对较高的大米生产;从农政运动的视角来看,日本政党的轮选非常依赖农村,人口占少数农民的支持却对于议员来说至关重要,农民群体和政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政党会不断为农民或农业利益游说,另一方面,农民群体会在全国农协统一组织下为互利的政党或政客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选举的支持也包括大量的舆论媒体支持;因此日本大米问题页逐渐产生了负外部性:大米的生产、供给、定价牵涉到农民利益、政治利益,故最终消费者在保护壁垒的笼罩下,基本无法选择低价进口米,只能购买高价本土大米,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日本米农在享受着政府的高额补贴,而消费者承担着高昂的消费负担。日本大米的进出口贸易受到日本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补贴、农政运动、贸易谈判压力等要素的制约,总的看来日本大米贸易呈现程度极深的保护主义态势,大米进口量始终维持在最低水平,且绝大部分进口大米通过各种海关检疫、流通、行政手段被分流出真正的消费市场而成为了对外援助用米、政府储备米、饲料用米。本文采用了双重博弈理论将日本乌拉圭会谈判过程分解为国内层次博弈和国际层次博弈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有其各自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模式。而决策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博弈结果找到最终的最优解。双重博弈理论视角下的谈判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国内国外不同利益集团的立场、分歧和诉求,也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日本大米保护主义背后的逻辑与斗争。
程恩富,罗玉辉[10](2021)在《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写在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文中提出本文分阶段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分项分析了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大豆、棉花、猪肉等农产品,而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贸易情况;分析当前贸易摩擦背景下中美几项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变动。在此基础上,从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出发,对未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利有弊,中国会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力度和规模。面对美国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需有序加强国内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中国对WTO的农产品贸易承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对WTO的农产品贸易承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 |
2.计量模型 |
(二)主要变量测度 |
1.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2.企业层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 |
3.控制变量说明 |
4.数据说明 |
四、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1.变量描述性统计 |
2.相关性分析 |
(二)基准回归 |
(三)稳健性检验 |
1.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估计 |
2.排除其他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措施的影响 |
3.未经质量调整的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
4.聚类稳健标准误 |
(四)异质性分析 |
1.企业所有制的异质性影响 |
2.贸易模式的异质性影响 |
3.地区差异的异质性影响 |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
(2)RCEP关税减让对中日韩经贸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RCEP的重要特征和RCEP与CPTPP的比较 |
(一)RCEP的重要特征 |
1.涵盖议题全面 |
2. 经贸规则先进 |
3. 包容且灵活 |
4. 国家间互惠互利 |
(二)RCEP与CPTPP的比较 |
1.成员国发展水平 |
2.规则条款及先进性 |
3. 内涵及开放程度 |
二、中日韩三国双边贸易现状及特征 |
(一)贸易规模 |
(二)贸易结构 |
(三)贸易方式 |
三、RCEP框架下中日韩三国关税减让承诺 |
(一)中日韩相互关税承诺 |
1.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关税承诺 |
2. 中国和韩国对日本的关税承诺 |
3. 中国和日本对韩国的关税承诺 |
(二)RCEP框架下中日韩三国关税的减让 |
四、RCEP框架下关税减让对中日韩经济的影响 |
(一)对中国的影响 |
(二)对日本的影响 |
(三)对韩国的影响 |
(四)对中日韩三国的影响 |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
(3)中国“入世”20年农产品贸易概况及农业谈判之变革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入世2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概况 |
(一)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 |
(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种类 |
(三)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主要贸易伙伴 |
三、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变革动向及中国发展中成员地位受到挑战 |
(一)发达成员VS.发展中成员 |
(二)乌拉圭回合 VS.多哈回合 |
1.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 |
2.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 |
四、中国应对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对策建议 |
(一)对内方面 |
(二)对外方面 |
五、结语 |
(4)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WTO《农业协定》生效及中美适用规则对比 |
WTO对中美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
(一)从中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地位看贸易格局变化 |
(二)从中美农产品市场准入看WTO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
WTO对中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 |
(一)从中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支持结构看国内支持政策变化 |
(二)从中美农业黄箱支持政策看WTO《农业协定》的影响 |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
(一)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 |
(二)中国农业支持政策面临的挑战 |
结语与建议 |
(5)RCEP框架下的农业规则: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RCEP签订的背景 |
(一)后WTO时代下自贸协定的盛行 |
(二)TPP对东盟的冲击 |
二、RCEP框架下农业规则的基本特征:兼容与创新 |
(一)对高度多样性主体诉求的兼容 |
(二)对标高标准的谨慎创新 |
三、RCEP农业规则的分类解读 |
(一)RCEP农产品市场开放规则 |
1.货物贸易条款 |
2.服务贸易条款 |
3.投资条款 |
4.原产地规则条款 |
5.自然人临时流动条款 |
(二)农业市场准入便利化规则 |
1.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条款 |
2.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条款 |
3.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条款 |
(三)农业深度保障规则 |
1.知识产权条款 |
2.电子商务条款 |
3.竞争条款 |
4.贸易救济条款 |
四、RCEP农业规则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一)机遇 |
1.RCEP能够促进中国与成员国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 |
2.RCEP能够降低贸易不确定性,提高农产品国内外供应链安全性 |
3.RCEP能够促进中国农业扩大对外投资 |
(二)挑战 |
1.农产品失去关税保护,农业生产面临挑战 |
2.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对国内产业格局造成冲击 |
3.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对农业技术创新造成压力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积极对接RCEP规则,切实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 |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
(三)提高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7)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本文主要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 |
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有限性和反面作用 |
2.3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更新与完善 |
2.4 现有文献的不足和本文待研究议题 |
3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
3.1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含义 |
3.1.1 对发展中国家无专门明确规定:1947-1954年 |
3.1.2 对发展中国家概念有了初步界定:1954-1985年 |
3.1.3 发展中国家区别的引入:1986-1994年 |
3.1.4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1995-2008年 |
3.1.5 发展中国家的再界定:2009年 |
3.2 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认定模式 |
3.2.1 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 |
3.2.2 自我认定的适用基础 |
3.2.3 自我认定方式的争议 |
3.3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含义及渊源 |
3.3.1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
3.3.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沿革 |
3.3.3 特殊与差别待遇内容 |
4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依据 |
4.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
4.1.1 SDT的适用对象:发展中国家 |
4.1.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
4.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逻辑脉络 |
4.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意义 |
4.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内涵 |
4.3 理论模型构建 |
4.3.1 开放会员的MFN俱乐部(Open membership,OM博弈) |
4.3.2 排他性MFN俱乐部(Exclusive membership, EM博弈) |
4.3.3 将关税优惠纳入模型中 |
4.3.4 模型结论 |
5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
5.1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分类 |
5.1.1 特殊与差别条款具体分类 |
5.1.2 类别简介 |
5.1.3 简单评价 |
5.1.4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使用总体分析 |
5.2 WTO协定具体使用分析 |
5.2.1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
5.2.2 《服务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
5.2.3 《贸易便利化协定》SDT条款分析 |
5.2.4 农业协定SDT条款分析 |
5.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分析 |
5.3.1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5.3.2 中国入世的承诺水平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 |
5.3.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情况 |
6 中国因特殊与差别待遇受益的实证分析 |
6.1 背景 |
6.2 贸易特征性事实 |
6.2.1 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 |
6.2.2 中国部分产品的总体增长分析 |
6.3 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说 |
6.4 实证方法和数据说明 |
6.4.1 计量模型设定 |
6.4.2 数据处理 |
6.5 实证结果分析 |
6.5.1 单变量分析 |
6.5.2 DID估计结果:基准回归 |
6.5.3 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 |
6.6 稳健性检验 |
6.6.1 平行趋势检验 |
6.6.2 安慰剂检验 |
6.7 扩展性分析 |
6.7.1 考虑出口国所在洲 |
6.7.2 考虑产品组影响程度差异 |
6.8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受益情况分析 |
6.8.1 SDT受益规模较小 |
6.8.2 SDT受益结构不均衡 |
6.8.3 可考虑“毕业”条款 |
6.9 中国受益产品的个别分析 |
6.10 实证分析意义 |
7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研究 |
7.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改革困境 |
7.1.1 如何界定“特殊性” |
7.1.2 如何界定“差异性” |
7.1.3 特殊与差别待遇具体问题 |
7.2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和各国主张 |
7.2.1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 |
7.2.2 发达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看法 |
7.2.3 发展中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立场 |
7.3 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理由 |
7.3.1 SDT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
7.3.2 SDT对发达国家的重要性 |
7.3.3 SDT对世界贸易水平的重要性 |
7.4 科学合理应对发达国家诉求 |
7.4.1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不应采取自我认定的方式 |
7.4.2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应该取消特殊与差别待遇 |
7.4.3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被滥用 |
7.5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 |
7.5.1 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 |
7.5.2 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 |
7.5.3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7.5.4 鼓励非线性的评估,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 |
7.5.5 “毕业”的主动承诺 |
7.5.6 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实际享受的SDT条款细则 |
附录2 WTO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
附录3 贸易便利化协定承诺情况 |
附录4 农业协定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
附录5 水果组产品代号说明 |
附录6 寡头垄断贸易模式的关税建立 |
附录7 特殊与差别待遇效应的实证分析 |
1. 背景 |
2. 对发展中国家的效应模型 |
2.1 模型说明 |
2.2 计量模型设定 |
2.3 数据说明 |
3. 实证分析及检验 |
3.1 回归结果分析 |
3.2 识别假设检验 |
3.3 稳定性检验 |
3.4 结论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日本大米保护主义政策研究 ——以乌拉圭大米谈判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以及主要研究方向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一)理论的选择:双重博弈理论 |
(二)文献梳理 |
第三节 选题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双重博弈与日本大米进口政策 |
第一节 双重博弈理论 |
(一)双重博弈理论 |
(二)双重博弈的要素 |
第二节 日本在大米进口问题上的国内决策机制 |
(一)主要行为体 |
(二)决策过程 |
第三节 国际大米贸易的国际谈判机制 |
(一)日本的主要谈判对象 |
(二)谈判平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乌拉圭回合前的日本国内博弈 |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前日本的进口限制措施 |
第二节 开放市场压力下的国内博弈 |
(一)国内主要利益集团 |
(二)政府谈判策略的制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乌拉圭回合大米谈判中的国际力量博弈 |
第一节 谈判各方的态度与立场 |
(一)日本的主要盟友 |
(二)日本的主要对手 |
第二节 乌拉圭回合的日本谈判过程 |
第三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日本的得与失 |
(一)收益 |
(二)损失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乌拉圭回合后国际大米市场的发展与动态 |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对日本国内大米市场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国内利益集团的新发展与新诉求 |
第三节 国际大米市场的格局走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写在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
(一)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分析 |
1.初步建立期(1979—2000年)。 |
2.快速发展期(2001—2012年)。 |
3.稳定繁荣期(2013年至今)。 |
(二)改革开放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分项情况分析 |
1.中国进口美国的主要农产品及情况分析。 |
2.美国进口中国的主要农产品及情况分析。 |
二、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两国农业状况分析 |
(一)贸易摩擦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
1.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美国豆农“难以承受关税之重”。 |
2.美国对中国的棉花出口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将由棉纺织品生产者买单。 |
3.美国对中国的猪肉及其副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难以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市场。 |
4.美国对中国的玉米出口持续低迷。 |
(二)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
1.中国苹果汁在美国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竞争对手会利用价格优势夺走相当一部分市场。 |
2.中国大蒜在美国市场的领先优势难以撼动,尽管贸易摩擦使中国大蒜竞争力受到一定削弱,但相对其他国家的大蒜而言仍有较大优势。 |
三、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两国农产品贸易趋势预测 |
(一)今后五年两国农业经贸发展趋势预测 |
1.美国玉米难以重现在中国玉米进口市场中的主要来源国地位。 |
2.中国大豆依赖进口的局面将持续,但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对美大豆的依赖度。 |
3.为履行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中国市场将加大美棉的购买规模。 |
4.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美国猪肉及其副产品将在短期内重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
(二)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对中国农业及需求市场的影响 |
四、余论 |
四、中国对WTO的农产品贸易承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间品关税减让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J]. 曹亮,直银苹,谭智,余乐芬. 宏观经济研究, 2022(01)
- [2]RCEP关税减让对中日韩经贸关系的影响研究[J]. 施锦芳,赵雪婷. 财经问题研究, 2022
- [3]中国“入世”20年农产品贸易概况及农业谈判之变革动向[J]. 全银华,IM Jeongbin.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06)
- [4]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J]. 韩杨. 国际经济评论, 2021(06)
- [5]RCEP框架下的农业规则:机遇与挑战[J]. 乔翠霞,王潇成,宁静波. 学习与探索, 2021(09)
- [6]分歧与共识——WTO改革中的中印合作路径探析[J]. 吴改.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1(04)
- [7]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D]. 徐乾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
- [8]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9]日本大米保护主义政策研究 ——以乌拉圭大米谈判为案例[D]. 陈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4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写在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J]. 程恩富,罗玉辉. 经济纵横, 2021(03)
标签:wto论文; rcep论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