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昌黎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杰,王艺伟,王晓蒙[1](2014)在《伊川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认为调查了伊川县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做好观念启动、政策推动、引资驱动、项目带动、加工拉动、服务助动等方面的工作。
王幸丽,王艺伟,王庆伟,王晓蒙[2](2014)在《伊川县林业转换机制深化改革举措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伊川县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创新营林机制,实施拍卖承包、招标造林、以工哺林、社会共建、专业队造林等举措,加快了林业发展,产生了林业投入增加、造林质量提高、管护成效明显、发展林业积极性增强等良好效果,开创了林业工作新局面。
艾新军[3](2011)在《1959-1961年间唐山地区救灾渡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59—1961年的大灾荒,历年来被史学工作者及一部分经济学、社会学工作者所广泛关注。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灾荒的严重程度及造成灾荒的原因两个方面,对于灾荒的救助则鲜有人研究。本文借助历史学、社会保障学、社会救助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理论,对1959—1961年间唐山地区的救灾渡荒问题进行全面探究。本文从灾情的历史回放、成因分析、应对举措、成绩与不足、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全面考察了1959—1961年间唐山地区的救灾渡荒工作,勾勒出了唐山地区灾荒的全貌,指出此次灾荒是在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城镇和农村救灾渡荒工作的考察,认为此次救灾虽然省级政府反应有些迟缓,但由于唐山地区各级政府的积极领导与高度重视,加之前期的各类防灾措施的有效落实,使得救灾渡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避免了大规模社会动乱的发生,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到1961年底,唐山地区灾荒得到基本遏制。唐山地区在救灾渡荒工作中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范川,李贤伟,胡庭兴,袁渭阳,袁军,陈友根[4](2008)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探析——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文中指出非公有制林业是中国林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针对具体地域,进行高产、优质和高效经营模式的探索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在对四川省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该县现有不同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了制约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因素。根据该县三个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选择或提出新的适合这三个不同地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期为本地区和其他具有相似地域特点地区的林业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赵会芝,任树梅[5](2007)在《昌黎县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昌黎县的自然、地理及水资源概况,分析了昌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具体策略,即:节约用水、进一步退耕还林、提高区域供水能力及加强管理与保护。
李瀚[6](2007)在《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大通县位于西宁市的西北部,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大通县生态建设是实现西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该在整个湟水河流域乃至黄河流域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屏障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客观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运用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学等诸多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措施和配套适用技术及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探讨,提出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相应的对策及措施:(1)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及保护;(2)加快生态旅游业、花卉业、林下资源开发以及种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3)建立建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适用林业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4)加强全县林政管理体系、护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大通县境内森林植被划分中增加了干旱稀疏灌木植被带;(2)总结了过去林业分类管理的基本成果和经验,提出县级林业实施分类经营的原则、类型划分及措施;(3)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森林的冻害、水灾纳入森林灾害控制管理的范围,用新的管理理念预防森林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森林的破坏;(4)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的目标基础确定在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上。因此,作为以生态建设为根本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在途径选择上,应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和建立最优的生态结构及适宜当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林业产业,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
刘常玲[7](2007)在《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虽然不是林业大省,但是由于地处环京津和环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肩负维护京津生态建设和安全的历史使命,所以改善环京津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在眉睫,也因此决定其发展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林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林业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河北林业建设提供了可能。到2001年底,全省非公有制林业面积达到179万hm2,占有林地总面积438万hm2的40.8%,2001-2003年,全省民营造林99万hm2,占同期全省造林总面积的76%。全省造林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大户达10767户,其中,66.67hm2以上的大户有712户。根据河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汇总结果,到2005年底,全省非公有制林面积154.53万hm2,占35.59%。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领跑着河北的林业建设。但是,非公有制林业在河北的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资金筹措困难、林地流转渠道不畅、产权制度不完善、采伐限额政策的限制、税费负担过重、科技水平低、筹集资金困难、林业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等等。全国各省市地区的专家学者对非公有制林业做了理论分析、涵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我国以及各地区的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及建议。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学术界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文献研究,对国内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的对比,对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介绍,分析了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经营形式、特点、发展迅猛的原因以及主要经验和体会,并指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林业发展的特点,本文重点阐述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1)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给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2)非公有制林业政策改革包括:①投融资政策改革;②采伐限额政策改革;③税费政策改革。(3)非公有制林业制度改革包括:①林业产权制度改革;②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③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建立。(4)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提出了建立非公有生态公益林的国家收购制度,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河北具有建立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小环境,国家政府采购公益林制度的内涵,以及建立国家收购非公有公益林的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现实困难及建议等。
肖艳[8](2007)在《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东北国有林区林业所有制形式单一,造成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可采资源枯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林业应运而生,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实践证明,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举措。然而,现阶段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其中,制度障碍最为关键。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制度运行保障,对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界定的非公有制林业是指从产权角度出发,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林地使用权期限内,依法对林木资源享有所有权的一种林业所有制形式,即以是否拥有林木资源采伐权为标准来判断林业所有制形式。国有林区包括国家直属森工企业和地方政府所属市、县地方林业。由于东北国有林区国有森工企业,以林木资源采伐权为主要标志的林权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系东北国有林区地方林业系统,即吉林省、黑龙江省林业厅所辖市、县地方林业系统的非公有制林业。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变迁等为理论支撑,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剖析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期为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首先,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查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林权纠纷较多、合理采伐权受限、税费负担重、融资困难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等方面。其次,创新性的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构建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制度体系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产权、采伐限额、税费等制度因素。在定量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阐述了制度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度体系运行的外部保障。最后,构建了以林权制度为核心,采伐申报制度、税费制度、融资制度和监督制度为保障的制度体系。在剖析现行林权等制度缺陷及成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产权明晰化为基础、以产权安全性为保障、以产权市场化为关键的林权制度;从森林采伐申报、审批和验收等环节构建了森林采伐报审制度;从税费项目和税率水平等角度构建了轻税赋多扶持的税费制度;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角度构建了融资制度;从监督立法、监督机构、监督方式以及监督队伍等方面构建了监督制度。并分别阐述了实施各项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总之,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的科学持续发展有赖于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其中,明晰、安全和市场化的林权制度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核心,实施森林采伐报审制度是落实处置权的关键,实行轻税赋多扶持的税费制度是落实收益权的保证,建立多渠道筹资的融资制度是增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后劲的有力支撑,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督制度是其他各项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保障。
田瑞[9](2006)在《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对于推进林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林产品的需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广大农村和林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蓬勃发展,显示出不可挡的趋势,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然而,由于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经济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与发达国家和国内非公有制林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在非公有制林业的税收、信贷、基础设施建设、林木采伐管理、产权保护等具体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林业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林业产权制度等理论,通过对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背景、历史沿革和现状的回顾和总结,采用综合分析和归纳等方法,对陕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我省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由8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的必要性,界定了研究范围。第二章,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及背景。本章主要阐述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介绍了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背景,理论基础和法律基础,说明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三章,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本章主要阐述了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历史、现状,非公有制造林的主要形式,说明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意义和采取的措施。第四章,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主要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局限性两方面阐明了我省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第五章,典型案例分析。本章以我省非公有制造林大户石光银为例,阐述了石光银荒沙治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国外私有制林业发展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阐述了美国、日本、瑞典、德国、芬兰等私有林发达国家发展私有林的经验,提出世界私有林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在促进私有林发展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法律保护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两方面。第七章,解决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本章从优化外部环境和加强非公有制林业自身发展能力两方面阐述了解决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第八章,结论和建议。本章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由林业部门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我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建议。
周建宏[10](2005)在《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战略目标,非公有制林业作为加快林业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口,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力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有利于推进湖南省林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林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不但实现了林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为林业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且非公有制林业具有关系明晰、利益直接等特点,因此非公有制林业适应了林业发展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在湖南省获得了蓬勃发展,并成为促进湖南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方式之一。但是非公有制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却受到许多问题的层层困扰,限制它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制度性障碍是关键。主要体现在林业采伐限额政策的限制、产权制度不完善、税费负担过重、发展水平较低、筹集资金困难等问题。这些特点大都是政府制度安排的结果,所以针对制度性障碍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促进非公有制林业良性发展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本文通过阐述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和发展背景,深入分析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现行规模、结构、效益和投入等,分析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运用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从而为省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林业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二、昌黎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黎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伊川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伊川县非公有制林业分析 |
2.1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2.2 民营林业投资的主要形式 |
3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取得的成效 |
3.1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辟了脱贫致富新途径 |
3.2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
3.3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
3.4 增加了森林资源, 改善了生态环境 |
3.5 加强和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
4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对策及建议 |
5.1 观念启动 |
5.2 政策推动 |
5.3 引资驱动 |
5.4 项目带动 |
5.5 加工拉动 |
5.6 服务助动 |
(2)伊川县林业转换机制深化改革举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改革措施 |
2.1 多策并举, 营造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
2.2 创新营林机制, 增强造林绿化活力 |
2.3 转换营林机制, 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 |
(3)1959-1961年间唐山地区救灾渡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本文所考察的唐山地区的地域范围 |
三、相关资料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唐山地区灾情的历史回放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灾情的历史回放及影响 |
一、灾情回放 |
二、灾情所带来的影响 |
第二节 灾荒成因分析 |
一、自然原因 |
二、人为原因 |
第二章 唐山地区应对灾荒的举措 |
第一节 城镇救灾渡荒工作的开展 |
一、整顿市镇粮食供应和开展节约粮食运动 |
二、大量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 |
三、生产自救,大搞“瓜菜豆代” |
四、开展防病、灭病工作 |
第二节 农村救灾渡荒工作的开展 |
一、政府救援 |
二、灾民自救 |
第三章 唐山地区救灾渡荒的评价 |
第一节 唐山地区救灾渡荒的成绩与不足 |
一、救灾渡荒的成绩 |
二、救灾渡荒的不足 |
第二节 唐山地区救灾渡荒的经验教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一:1949—1962 年唐山市总人口 |
附录二:1949—1962 年唐山市死亡人口 |
后记 |
(4)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探析——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旺苍县简况 |
2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2.1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模式发展现状 |
2.2非公有制林业不同经营模式效益比较 |
2.2.1不同经营模式生态效益比较 |
2.2.2不同经营模式社会效益比较 |
2.2.3不同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
3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3.1林地经营管理有待改进 |
3.2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优势不明显 |
3.3税费负担过重企业和个人资产保障等服务不到位 |
3.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3.5资金林地分离 |
3.6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
4旺苍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建议 |
4.1适宜腹部走廊区的经营模式 |
4.1.1积极吸引外资建立龙头企业 |
4.1.2打造有实力的股份制和私营林业公司 |
4.1.3开展“支部+协会”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业 |
4.1.4走联户经营新形式创林业收入新增长 |
4.2适宜南部低山区的经营模式 |
4.2.1开展分收育林的合作造林经营模式搞活林区经济 |
4.2.2鼓励有财力的农户承包经营开展短周期工业用材林营造 |
4.2.3保证家庭经营继续坚持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
4.2.4鼓励进行联户经营开展商品林建设 |
4.3适宜北部中山区的经营模式 |
4.3.1巩固家庭经营推动北部中山区生态体系建设 |
4.3.2加强站村联营和国社联营不断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
(5)昌黎县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水资源置及构成 |
2.1 地表水资源 |
2.2 地下水资源 |
2.3 客水资源 |
2.4 水资潭总置 |
3 水资潭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水资潭开发利用现状 |
3.1.1 水利工程设施及供水现状 |
3.1.2 用水现状 |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水资源量短缺 |
3.2.2 水浪费现象严重 |
3.2.3 地表水、地下水及客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
3.2.4 水环境恶化 |
4 昌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策略 |
4.1 节约用水 |
4.2 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
4.3 提高区域供水能力 |
4.4 加强管理与保护 |
5 结语 |
(6)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1.1.1 可持续性的定义 |
1.1.2 可持续发展概念 |
1.1.3 可持续发展特征认识 |
1.2 我国21 世纪议程的战略目标和要点 |
1.3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1.3.1 研究成果简述 |
1.3.2 林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
1.4 县级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状况 |
1.5 研究可持续发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1.5.1 社会历史的继承性 |
1.5.2 现实社会的非持续性 |
1.6 本次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
2.1 大通县自然经济状况概述 |
2.1.1 自然状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1.3 大通县主要生态问题 |
2.2 森林资源 |
2.2.1 面积与蓄积 |
2.2.2 分布 |
2.2.3 森林资源基本评价 |
2.3 林业不可持续性问题及分析 |
2.3.1 问题 |
2.3.2 林业的不可持续性的原因解析 |
第三章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及途径 |
3.1 指导思想 |
3.2 基本原则 |
3.2.1 坚持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加快发展森林资源 |
3.2.2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
3.2.3 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治理的原则 |
3.2.4 强化基础,改善经营条件 |
3.2.5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
3.2.6 建立林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渠道投资林业建设的运行机制 |
3.2.7 坚持深化改革,科教兴林,依法治林 |
3.2.8 围绕重点工程抓项目,围绕项目搞建设的原则 |
3.3 奋斗目标 |
3.3.1 资源目标 |
3.3.2 可持续经营状况 |
3.3.3 生态环境目标 |
3.3.4 经济发展目标 |
3.3.5 社会效益目标 |
3.3.6 林业科技发展目标 |
3.4 发展布局 |
3.5 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 |
3.5.1 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及保护 |
3.5.2 林产业建设 |
3.5.3 种苗发展 |
3.5.4 科技建设 |
3.5.5 林政资源管理 |
3.5.6 林业组织建设 |
3.6 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
3.6.1 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
3.6.2 发展途径选择 |
第四章 林业重点领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4.1 森林可持续经营 |
4.1.1 森林区域化经营 |
4.1.2 林业分类经营 |
4.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 |
4.2 生态恢复工程 |
4.2.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4.2.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
4.2.3 退耕还林(草)工程 |
4.3 自然保护区建设 |
4.3.1 规划布局 |
4.3.2 保护管理 |
4.4 产业建设 |
4.4.1 大通县生态旅游发展设想 |
4.4.2 花卉业 |
4.4.3 林下资源开发利用 |
4.4.4 林木资源开发 |
4.5 科技创新建设 |
4.5.1 科技创新的领域及发展方向 |
4.5.2 科技全面支撑林业发展 |
4.6 森林灾害控制 |
4.6.1 森林火灾 |
4.6.2 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
4.6.3 其他灾害控制 |
4.7 种苗建设 |
4.7.1 优良树种的快速繁育及新品种引进 |
4.7.2 良种基地建设 |
4.7.3 种苗质量管理系统建设 |
第五章 林业体制改革与建设 |
5.1 国有林场的发展 |
5.2 乡镇林业站建设 |
5.2.1 明确乡镇林业站承担的职责与任务 |
5.2.2 加强基层林业站队伍建设 |
5.2.3 乡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 |
5.3 农村林业经营组织建设 |
5.3.1 乡村集体林业建设 |
5.3.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
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学术界对非公有制林业研究现状 |
2 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 |
3 国内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状况 |
3.1 国外林业发达国家私有林发展状况 |
3.2 国内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3.3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4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主要经营形式 |
4.1 承包制 |
4.1.1 家庭承包 |
4.1.2 大户承包 |
4.1.3 联户承包 |
4.1.4 单位+农户联合承包 |
4.2 拍卖制 |
4.3 股份合作制 |
4.4 返租倒包 |
4.5 租赁制 |
4.6 其他形式 |
4.6.1 村投户管 |
4.6.2 企业+农户 |
4.6.3 个人经营、国家补助 |
4.6.4 庄园林业 |
5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特点 |
5.1 投资主体多元化 |
5.2 组织管理现代化 |
5.3 依托技术高新化 |
5.4 生产经营集约化 |
6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
6.1 多种经营、以短养长是非公有制林业积累发展的基础 |
6.2 政策引导是活水之源 |
6.3 物质利益原则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加速器 |
7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
7.1 解放思想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前提 |
7.2 政策创新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动力 |
7.3 依靠群众是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基础 |
7.4 科技创新是增强非公有制林业竞争力的支撑 |
7.5 管理创新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保障 |
7.6 优化环境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关键 |
8 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8.1 对非公有制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严重滞后 |
8.2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应有地位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
8.3 部分林业政策制约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
8.3.1 林业税费政策不够合理,税费征收标准过高 |
8.3.2 现行采伐限额管理政策不灵活 |
8.3.3 现行投融资政策中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
8.4 非公有制林业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
8.5 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
8.5.1 政府服务体系不到位 |
8.5.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
8.6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自身也存在缺陷 |
8.6.1 技术水平低级化 |
8.6.2 经营模式家族化 |
8.6.3 产业结构趋同化 |
8.6.4 用人机制本土化 |
9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
9.1.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认识 |
9.1.2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浓厚氛围 |
9.1.3 确立非公有制林业的政治地位 |
9.1.4 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林业的准入领域 |
9.2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的政策改革 |
9.2.1 投融资政策改革 |
9.2.2 采伐限额政策改革 |
9.2.3 税费政策改革 |
9.3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的制度改革 |
9.3.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
9.3.2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
9.3.3 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建立 |
9.4 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9.4.1 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 |
9.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9.4.3 加强科技服务和人才培训 |
9.4.4 加强信息和市场服务 |
9.4.5 大力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中介机构和组织体系 |
9.4.6 搞好法律保障服务 |
9.4.7 创设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 |
9.5 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
9.5.1 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以发展生态与经济兼用型和经济效益型为主 |
9.5.2 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努力实施可持续经营措施 |
9.5.3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
9.5.4 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
9.5.5 加快非公有制林业企业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
10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之处 |
2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2.5 寻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东北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状况 |
3.1.1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历程 |
3.1.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3.1.3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3.2.1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影响因素的选择 |
3.2.2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影响因素的界定 |
3.3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3.3.1 AHP法的基本原理 |
3.3.2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影响因素排序 |
3.3.3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影响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框架构建 |
4.1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4.1.1 制度体系构建的目标 |
4.1.2 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4.2.1 制度体系构成要素 |
4.2.2 制度体系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4.3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构建的外部保障 |
4.3.1 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 |
4.3.2 以双重机制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林权制度 |
5.1 现行林权制度缺陷及成因剖析 |
5.1.1 林权界定尚不明晰 |
5.1.2 林权缺乏安全性 |
5.1.3 林权市场化运作受阻 |
5.2 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林权明晰化 |
5.2.1 明确林权主体 |
5.2.2 界定林权主体之间的权力和义务 |
5.2.3 加强林权证管理 |
5.3 林权制度改革的保障——林权安全性 |
5.3.1 健全保护林权安全的法律法规 |
5.3.2 强化林业行政执法 |
5.4 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林权市场化 |
5.4.1 培育和规范林业要素市场 |
5.4.2 建立健全中介组织 |
5.4.3 加快非公有制林业信息化建设 |
5.4.4 完善森林保险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6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森林采伐报审制度 |
6.1 非公有制林业森林采伐报审制度需求 |
6.1.1 现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缺陷 |
6.1.2 环境变化引发森林采伐报审制度需求 |
6.2 构建非公有制林业森林采伐报审制度 |
6.2.1 森林采伐申报制度 |
6.2.2 森林采伐审批制度 |
6.2.3 森林采伐验收制度 |
6.3 森林采伐报审制度的实施保障 |
6.3.1 建立健全限制采伐的规章制度 |
6.3.2 创立非公有制林业森林经营方案审批制度 |
6.3.3 完善森林采伐监督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7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税费制度 |
7.1 林业税费重的成因分析 |
7.1.1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偏差 |
7.1.2 林业市场化改革滞后 |
7.1.3 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的不完善 |
7.1.4 地方财政对林业税费的强依赖 |
7.2 税费重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影响 |
7.2.1 税费重对非公有制林业生产领域的影响 |
7.2.2 税费重对非公有制林业流通领域的影响 |
7.3 构建非公有制林业税费制度 |
7.3.1 调整税率水平 |
7.3.2 规范税费项目 |
7.4 非公有制林业税费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 |
7.4.1 改革现行林业行政管理体制 |
7.4.2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7.4.3 加强税费管理法制建设 |
7.5 本章小结 |
8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融资制度 |
8.1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成因剖析 |
8.1.1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内部成因 |
8.1.2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外部成因 |
8.2 构建非公有制林业直接融资制度 |
8.2.1 推行股份合作制 |
8.2.2 发展林业托管制 |
8.2.3 发行林业公司债券或股票 |
8.3 构建非公有制林业间接融资制度 |
8.3.1 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
8.3.2 健全林业基金制度 |
8.3.3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
8.4 非公有制林业融资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 |
8.4.1 转变政府职能以优化投资环境 |
8.4.2 建立和健全融资法律法规 |
8.4.3 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9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监督制度 |
9.1 现行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
9.1.1 现行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
9.1.2 现行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
9.2 构建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
9.2.1 健全林业行政执法监督立法 |
9.2.2 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
9.2.3 创建多种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方式 |
9.2.4 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监督队伍 |
9.3 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 |
9.3.1 优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环境 |
9.3.2 发挥监督网络的整体效能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及背景 |
2.1 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 |
2.2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背景 |
2.3 非公有制林业的理论与法律基础 |
2.3.1 非公有制林业的理论基础 |
2.3.2 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基础 |
2.3.3 非公有制林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2.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2.5.1 研究的方法 |
第三章 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3.1 部分发达国家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3.2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现状 |
3.2.1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现状 |
3.2.2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3.3 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3.4 陕西省非公有制造林的发展历程 |
3.5 陕西省非公有制造林的主要形式 |
3.6 非公有制林业对陕西省林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
3.7 陕西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措施 |
第四章 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非公有制发展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4.1.1 思想仍不够解放 |
4.1.2 林地使用制度不完善,产权不完整 |
4.1.3 税费制度仍需完善 |
4.1.4 活立木市场尚未形成 |
4.1.5 资金投入不足 |
4.1.6 鼓励措施不到位 |
4.1.7 基础建设滞后 |
4.1.8 商品林资源管的过死 |
4.1.9 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 非公有制林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典型案例分析—石光银治沙公司承包造林模式分析 |
5.1 石光银治沙公司基本情况 |
5.2 石光银治沙公司存在的问题 |
5.2.1 治理的成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5.2.2 国家林业政策难以配套到位 |
5.2.3 沉重的债务负担致使治沙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
5.2.4 公司经营管理粗放 |
5.2.5 公司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偏低 |
第六章 国外私有制林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 法律是政府管理私有林的基础和依据 |
6.1.1 对私有林权给予充分而完整的保障 |
6.1.2 对私有林木的采伐和经营只在宏观上要求和规定 |
6.1.3 对育林生产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及规范 |
6.1.4 在保持法规延续性的同时,根据私有林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修正相关法律 |
6.1.5 注重法律的宣传、执行与执法监督 |
6.2 政府对私有林发展的扶持政策 |
6.2.1 经济政策扶持 |
6.2.2 科研技术上的支持 |
6.2.3 社会服务体系 |
第七章 解决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
7.1 优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7.1.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给非公有制林业应有的政治地位 |
7.1.2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使用制度 |
7.1.3 进一步完善林业税费制度 |
7.1.4 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 |
7.1.5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7.1.6 落实相关鼓励措施 |
7.1.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1.8 改革采伐限额管理办法 |
7.1.9 完善林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7.2 加强非公有制林业自身发展能力 |
7.2.1 非公有制林业必须采取规模化经营的方式 |
7.2.2 非公有制林业必须走企业化生产经营的路子 |
7.2.3 非公有制林业必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
7.2.4 非公有制林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
7.2.5 非公有制林业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非公有制林业内涵和发展背景 |
2.2 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过程 |
2.3 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
2.4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约因素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外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
3.1 国内部分地区发展经验和模式 |
3.2 国外部分国家发展经验和模式 |
3.3 主要启示 |
第四章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 SWOT 分析 |
4.1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优势 |
4.2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劣势 |
4.3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机遇 |
4.4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威胁 |
4.5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 |
第五章 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对策研究 |
5.1 适当调整森林采伐限额政策 |
5.2 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化水平 |
5.3 政府引导和加强服务,创造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良好环境 |
5.4 对非公有制林业实行减免的税费优惠政策 |
5.5 拓宽非公有制林业融资渠道 |
第六章 沅江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实践案例研究 |
6.1 沅江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特点 |
6.2 沅江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措施 |
6.3 沅江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效果 |
6.4 沅江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问题 |
6.5 沅江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评述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四、昌黎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伊川县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李少杰,王艺伟,王晓蒙. 绿色科技, 2014(09)
- [2]伊川县林业转换机制深化改革举措分析[J]. 王幸丽,王艺伟,王庆伟,王晓蒙. 绿色科技, 2014(08)
- [3]1959-1961年间唐山地区救灾渡荒研究[D]. 艾新军. 苏州大学, 2011(06)
- [4]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探析——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J]. 范川,李贤伟,胡庭兴,袁渭阳,袁军,陈友根. 林业资源管理, 2008(05)
- [5]昌黎县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J]. 赵会芝,任树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5)
- [6]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李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7]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常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8]东北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度体系研究[D]. 肖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9]陕西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田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10]湖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建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