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屋顶花园建筑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陈格[1](2021)在《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文中指出社区花园起源于欧美,至今依旧流行于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地区,近年来,“社区花园”也逐渐频繁地出现于我国的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中。社区花园从19世纪起发展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是对城市绿地的有效利用,还意味着联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化空间,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词组。论文旨在探讨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其自身实现要素。首先,在梳理中外社区花园文献报道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社区花园是:由一群有组织的、具有某种社会联系的人共有共建的,以公共园艺为特征的绿色空间。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共现关键词聚类图谱研究,以“三生空间”为归纳逻辑,归纳了社区花园的城市生活、生态、生产多元效益,从理论层面论证社区花园的营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当代社区花园成功案例的实例分析与调研走访,本文横向对比了其营造模式,梳理并总结了以充分的社区成员意愿为基础、全周期的管理机制为保障、更灵活的实现形式为途径的社区花园自身实现要素;并由设计者视角出发,提出了降低参与者门槛、健全可持续花园运营机制的营造策略,根据NbS理念推导了社区花园低影响开发、低成本维护、可持续生长、资源循环利用与多功能复合的设计原则。基于上述理论的推导,本文开展了社区花园需求问卷调研,问卷结果肯定了受访者对社区花园的认可与需求,但此需求并不是绝对的;对此,作者于杭州首创并实践了“快闪花园”这一“短平快”的社区花园新形式,尝试降低社区花园的参与门槛,并得到良好反馈;结合杭州未来社区规划,本文对比总结了二者间生态性与教育性、技术性与社区特色风貌、服务性与便利性三方面的适配性。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推导总结了城市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并付诸实践,希望为国内社区花园设计和营建提供借鉴。
张博潇[2](2021)在《基于低碳理念的昆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有限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碳排放超标不仅造成气候危机,还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解决、处理好碳排放超标问题势在必行。屋顶花园具有改善小气候、增加绿量、调节建筑温度等生态功能,可以在减少城市土地利用的同时,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可作为低碳理念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但如何将低碳理念与屋顶花园结合,以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生态效益还有待探索。由此,“低碳”的园林景观建设理念兼具低碳效益的屋顶花园也应运而生。本文以此为契机,梳理了国内外屋顶花园、低碳理念的相关理念,从根源上分析更适合昆明市低碳屋顶花园推进的理论方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典型屋顶花园案例,总结出可借鉴的设计策略;调研了昆明市十个屋顶花园的低碳现状,作为设计策略的补充,并以“低碳理念”为导向,提出既适合昆明本地自然条件,同时又体现低碳效益的设计原则、对策与方法;最后以昆明市瑞鼎城爱琴海屋顶花园为例进行低碳理念下屋顶花园景观设计,试图将屋顶景观和低碳理念相融合,以期为屋顶花园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低碳理念下屋顶花园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理念、可持续的原则,做到设计初期融入“碳主题”、施工中期减少“碳足迹”、管理后期降低“碳成本”。具体的设计方法从“开源”“节流”和“循环”三个方面体现,运用低碳的理念营造了以昆明特色屋顶花园为主,兼具文化展示、生态体验、观光游憩等多功能的城市屋顶花园,并对普通屋顶功能进行延展,实现低碳理念与城市屋顶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2)屋顶花园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场地内雨水和建筑中水的利用,构建水体的循环再利用系统。具体做法上应该采用雨水循环、滴灌结合喷灌、中水循环技术等,实现雨水循环、中水利用与协调人居环境的共同发展。(3)对设计改造前后的场地进行数据对比,发现改造后新增的植物(229.6 m2的地被、灌木和22棵乔木)每年大约提供1392.32 kg的固碳量,改造后的2073.8 m2场地大约增加160.1 m3的有效蓄水量和27.4 m3设计渗透量,每年大约减少约1020.06m3的地表径流量,改造后的场地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低碳效益。
李思琪[3](2021)在《医疗环境下的屋顶疗愈型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潇颖[4](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周洁[5](2020)在《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商业屋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下密集型的信息传递方式促使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组织形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珠三角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导致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演变成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和生产空间,忽略了公共空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空间的使用率上看,大多数现存的城市公共空间早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们日常行为活动需求。公共空间的尺度过大、陈旧的公共景观设施等现状问题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消退。而商业综合体通过增强线下购物体验和个性化服务设计等措施,迅速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更倾向于到商业空间内进行日常交往活动,这种现象广泛出现于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珠三角地区。电商和数字媒体的冲击下,珠三角地区线下消费空间大规模出现,城市商业综合体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之一,并开始提供对公众开放、互动体验、个性化服务等精细化设计策略。在商业综合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强调各种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其中商业屋顶公共空间为挖掘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发展机遇。但目前很多关于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研究都处在传统的景观设计阶段,并没有激活这个空间特有的公共属性和使用价值。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了解屋顶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明确研究对象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对国内外大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实地调研,着重分析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现存问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为有效开发改造商业屋顶的可用空间,以交互思维去理解场地,识别场地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并从空间布局、业态组织、地域文化和互动体验四个景观设计方法上的创新去提出可实施性策略。包括交互思维、需求识别、情感设计、互动设计四大类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的提出,以及创新的景观设计原则,并通过商业屋顶花园方案设计案例来论证交互思维的创新景观设计方法的可实施性,从而展望未来以互动体验为主的景观设计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孙丹婷[6](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刘颖[7](2019)在《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城市极端天气频次上升,内涝积水问题不断,雨洪管理的失调逐渐成为危及人民生产生活和公共事业的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提出更是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屋顶绿化作为一种“生态补偿”手段,较好地缓解了高密度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城市绿地稀缺的矛盾,是城市尤其是老城区应对恶劣人居环境,改善人地矛盾的重要技术措施。西安明城区是西安典型的老旧城区与历史街区,在雨洪问题上一直面临海绵改造困难、可实施空间局促等问题。而占到城市面积约30%的建筑屋顶大量闲置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在老旧城区利用屋顶空间资源作为雨洪问题的对策是极需要解决的。本研究仅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从城市屋顶空间调查以及屋顶绿化的适建性为出发点,探讨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的一环,在雨水管理上可能发挥的作用及其改造做法。本研究以老城区西安明城区的屋顶空间及其绿化的雨洪效益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数字分析、分类归纳、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三个方面的问题:(1)明城区可建屋顶绿化的屋顶空间潜力;(2)现有建筑屋顶空间可建屋顶绿化的模式;(3)改造后屋顶绿化的雨洪效益以及具体的策略做法。本文从4个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总结论述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内容确定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调查研究,运用ArcGIS作为辅助工具,对西安明城区高清遥感影像图进行人工解译,根据建筑屋顶的不同属性建立其属性数据库,并统计不同属性屋顶的比例。第三部分为分类研究和效益推演,按照屋顶绿化的建置条件对建筑屋顶进行分类,并总结筛选明城区内的三类建筑屋顶以及其对应的绿化改造模式,并推演其不同比例、类型屋顶绿化所产生的水文效益,第四部分为不同类型屋顶绿化的改造模式提供策略和相关的技术设计指导,从设计构造、植物选择以及雨水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老旧城区明城区,充分考虑其场地的特殊性,为合理地规划区域屋顶绿化做基础。①在空间数据调查上,使用GIS数字技术对明城区建筑屋顶进行调查,是首次采用人工提取及量化方法研究明城区的屋顶以及屋顶绿化;②分类筛选了明城区可建屋顶绿化的屋顶空间,总结出不上人平屋顶、坡屋顶、上人平屋顶三种形式,并总结其绿化改造的三种模式:轻型屋顶绿化、坡屋顶绿化、屋顶花园;③分析推演了明城区屋顶绿化的雨洪效益并提出具体的雨水利用策略做法。
刘雪梅[8](2019)在《济南市鲁艺“都市田园”屋顶花园设计与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基础建设致使城市绿化用地紧张,屋顶花园作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发展迅速。随着推广建设速度加快,屋顶花园出现使用率较低、管理不善、设计施工不合理等现象。屋顶花园参与性的景观设计十分必要,国内外知名屋顶花园均是依据建筑功能特点,确定主题,从而使设计深受喜爱。济南市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省会,人们对于农业生活有着深厚的田园情节。济南屋顶花园建设推广以来发展较快,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本文以济南市屋顶花园为切入点,探讨屋顶花园设计和营造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析国内外屋顶花园发展优势,针对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研究不同功能建筑类型屋顶花园设计模式,探索“都市田园”主题型屋顶花园在济南设计应用的可行性。文章总体思路如下: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分析——策略研究——案例应用。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及实地调研研究在不同的视角发现新问题,通过对现有屋顶花园利用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趋势,对屋顶花园进行分类,根据观察和己有的调查资料总结设计原则,依据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研究成果,从屋顶花园使用者及开发者的角度对屋顶花园设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屋顶花园模式总结、实地调研分析、具体屋顶设计及营建分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屋顶花园设计理论,为鲁艺“都市田园”设计提供依据。利用文献调查法,深入了解屋顶花园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论含义及研究发展现状,掌握屋顶花园建设发展趋势及设计特点,同时根据国内屋顶花园承载建筑特点和花园功能进行综合分类,分析不同建筑及功能定位模式下的屋顶花园设计要点,梳理设计原则,为屋顶花园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满足不同屋顶花园设计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国内部分屋顶花园经典案例,定位模式,分析设计要点和经验。总结不同模式屋顶花园在设计特点及造景模式上的优势特色,为确立“都市田园”屋顶花园主题提供理论支撑。对济南市屋顶花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现状和不足,以便于在设计应用中取长补短;并通过问卷调查及现场分析,总结人的行为特点及喜好,提出较为科学的设计原则,以便指导设计参与性更高的屋顶花园景观方案。基址选择济南鲁艺片区商业综合体建筑。首先对场地进行实地勘察与测量,根据建筑及适用人群特点进行设计模式定位,针对性地将前期总结出的屋顶花园设计方法与原则运用到鲁艺片区商业综合体屋顶花园景观设计中。同时结合济南市情,确立“都市田园”为鲁艺屋顶花园的设计主题,将农业景观与屋顶花园景观相互结合,融入到案例设计中。此外,通过基层结构的构建、基质选配、种植设计和荷载等技术分析,形成完整的屋顶花园设计营建方案,为相关屋顶花园设计营建提供理论参考。
和晓艳[9](2013)在《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屋顶绿化是一种特殊的园林绿化形式,是城市绿化由地面向立体空间的发展,是拓展绿化空间的一种园林绿化方式。本文正是在全球面临环境、生态问题,提倡生态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提出,以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为研究尺度,从屋顶绿化的生态技术研究和实践为切入点,试图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比较科学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屋顶绿化相关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屋顶绿化在我国的发展,也试图为城市屋顶绿化的建设理论与方法改革提供学术建议和参考。全文共七章。前两章对屋顶、屋顶绿化功能及其相关的技术和一些相关的概念提出了明确的界定。第三章对屋顶绿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论述。第四章回顾了国内外屋顶绿化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的成果,从而获的关于国内外屋顶绿地化发展的整体认知。第五章是文章的核心,在分析了当前屋顶绿化相关技术基础上,对屋顶绿化的节能、生态、绿色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具体论述。第六章是对国内外屋顶绿化的成功案例及其使用得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一章是结语和展望。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1.建立屋顶绿化的生态效应评估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屋顶绿化的生态评估体系共分为三级:目标层是对屋顶绿化生态涉及的各领域进行的综合全方位评估;准则层是分别从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的角度对屋顶绿化的生物圈和屋顶绿化对城市的影响的生态状况进行相关评估;措施层是对准则层各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描述并将其具体评估指标的细化。2.将新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运用于屋顶绿化系统上,并且在屋顶绿化的能源使用上采用了太阳能光电屋面瓦与风能技术一体化,使得屋顶绿化由被动适应城市的扩张到主动引导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付卓群[10](2013)在《垂直花园绿色景观设计初探》文中认为世界屋顶花园的产生和发展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到六本木新城,屋顶花园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屋顶花园即是垂直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主要的变现方式。在城市的第五面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人们活动场所等一系列使用功能。加速发展的城市,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市气候的恶化,绿地面积减少,居住环境质量下降。构建垂直花园城市作为新的要领,在城市规划、转型、建设中,促进城市与自然共存。其核心就是提高绿化覆盖率。如何在现有城市空间创造更多的绿色是城市设计者所要面临的问题。通过在城市的垂直空间上创造更多的绿色不失为很好的解决办法。由此而生垂直花园的设计,拓展到整个城市层面的设计上,需要多方面手段的结合。膨胀的城市,城市人口的爆炸导致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丛生,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地面栽植绿化已经不能单独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打造一个屋顶花园,得到一份绿色,创建一个舒适的地方休息,城市中的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消除疲劳得到休息,这个目标已成为高质量的设计工程项目诸多内容之一,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设计师在景园设计里改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法宝。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中,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能源,改善自然环境和降低生态污染,给予了人们健康舒适、合适且与自然环境共存的生态建筑。立体绿化,可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少空气污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绿色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城市绿量得以提高,城市建设中软化硬质景观比例适当,立体绿化在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生态效应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本文探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通过垂直花园的设计来解决的办法,并且提出垂直花园城市的构想。其次,探讨垂直花园构建的景观手段,如何去创建垂直花园绿色景观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以及屋顶花园、立体绿化与绿色建筑,三个所要论述的手段之间相互联系,并介绍如何在屋顶花园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立体绿化手段、绿色建筑思想,提出三位一体去构建垂直花园城市的设想。
二、推广屋顶花园建筑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屋顶花园建筑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居民结构与需求的变化 |
1.1.2 “三生空间”失衡与“城市双修”微更新 |
1.1.3 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
1.1.4 美丽中国背景下浙江“大花园”建设规划 |
1.1.5 全国范围内“社区花园”建设数量增多 |
1.1.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与案例分析法 |
1.4.2 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文献图谱研究法 |
1.4.3 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法 |
1.4.4 实证研究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社区花园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社区花园概念内涵 |
2.1.2 社区花园形式发展 |
2.1.3 社区花园的界定 |
2.2 社区花园国外研究综述 |
2.2.1 西欧份地花园:由乡村兴起的权利争取有趣实验 |
2.2.2 美国社区花园运动:从社会关怀到自我实现 |
2.2.3 日本都市农园:创新技术与农耕需求的结合 |
2.2.4 新加坡花城建设:社区花园与城市名片打造 |
2.3 社区花园国内研究综述 |
2.4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社区花园营建效益分析 |
3.1 国内社区花园营建热点梳理 |
3.2 国外社区花园营建热点梳理 |
3.3 基于“三生”理论的社区花园效益总结 |
4 国内外社区花园实例分析 |
4.1 国外典型社区花园创新案例 |
4.1.1 伦敦Northfield份地花园 |
4.1.2 圣地亚哥智慧农场与纽约103 街社区花园 |
4.1.3 温哥华东南福溪临时社区花园 |
4.1.4 日本花城建设与东京写字楼花园 |
4.1.5 新加坡绽放社区与自然社区 |
4.2 国内典型社区花园案例调研 |
4.2.1 上海社区花园:社区参与与城市更新 |
4.2.2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公园里的城市 |
4.2.3 杭州自发型社区花园:游击园艺行为 |
4.3 案例小结与归纳 |
5 社区花园要素归纳及设计原则推导 |
5.1 社区花园实践要素归纳 |
5.2 激发公共参与热情 |
5.3 可持续的花园管理与运营 |
5.3.1 多方参与与多方共建 |
5.3.2 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
5.3.3 全年性社区花园运营计划 |
5.4 “自然解决方案”下的花园设计原则 |
5.5 本章小结 |
6 杭州社区花园营建实践 |
6.1 针对上班族与高校学生的社区花园需求问卷调研 |
6.1.1 问卷内容及回收情况描述性统计 |
6.1.2 问卷受访者属性对受访者倾向的影响 |
6.1.3 问卷结果讨论与反思 |
6.2 快闪花园:短平快的社区花园热身 |
6.2.1 项目背景与前期设计 |
6.2.2 项目营造过程 |
6.2.3 项目反思 |
6.3 幼儿园屋顶花园:社区花园与自然教育 |
6.3.1 项目背景与前期设计 |
6.3.2 项目营造过程 |
6.3.3 项目反思 |
6.4 未来社区花园:与杭州未来社区规划适配性 |
6.4.1 疫情中社区花园所受到的影响 |
6.4.2 后疫情时代,杭州未来社区中的社区花园畅想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语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社区花园概念内涵 |
7.1.2 社区花园的营建目的与“三生”效益 |
7.1.3 社区花园的实现要素与设计原则 |
7.1.4 实践反思: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创新 |
7.2.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低碳理念的昆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措施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低碳理念 |
2.1.2 屋顶花园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对屋顶花园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对屋顶花园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外对低碳景观的相关研究 |
2.2.4 国内对低碳景观的相关研究 |
2.3 屋顶花园相关研究 |
2.3.1 屋顶花园的分类 |
2.3.2 屋顶花园结构层次 |
2.3.3 其他与屋顶花园建设情况有直接关系的因素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屋顶花园案例分析 |
3.1 景山学校朝阳分校屋顶花园 |
3.1.1 简介 |
3.1.2 低碳设计 |
3.2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低碳屋顶花园 |
3.2.1 简介 |
3.2.2 低碳设计 |
3.3 The Plus低碳屋顶花园 |
3.3.1 简介 |
3.3.2 低碳设计 |
3.4 伯恩利公共屋顶花园 |
3.4.1 简介 |
3.4.2 低碳设计 |
3.5 沙井科技创新园屋顶花园 |
3.5.1 简介 |
3.5.2 低碳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市屋顶花园调查 |
4.1 调查地概况与调查内容 |
4.1.1 调查地概况 |
4.1.2 调查内容 |
4.2 实地调查 |
4.2.1 美伦花香——春之城屋顶花园 |
4.2.2 美璟欣城屋顶花园 |
4.2.3 东方玫瑰园屋顶花园 |
4.2.4 凯悦时代香舍屋顶花 |
4.2.5 昙小苑屋顶花园 |
4.2.6 同德广场屋顶花园 |
4.2.7 恒隆广场屋顶花园 |
4.2.8 广福路爱琴海屋顶花园 |
4.2.9 新城吾悦广场花园 |
4.2.10 翠明园屋顶花园 |
4.3小结 |
第五章 适合昆明市的低碳屋顶花园设计改造策略 |
5.1 遵循的原则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5.1.2 因地制宜原则 |
5.1.3 生态理念原则 |
5.1.4 可持续原则 |
5.2 昆明市屋顶花园低碳功能实现的对策探讨 |
5.2.1 设计初期,融入“碳主题” |
5.2.2 施工中期,减少“碳足迹” |
5.2.3 管理后期,降低“碳成本” |
5.3 适合昆明市的低碳屋顶花园的设计方法 |
5.3.1“开源” |
5.3.2“节流” |
5.3.3“循环” |
5.4 小结 |
第六章 爱琴海屋顶花园改造设计 |
6.1 爱琴海屋顶花园概况 |
6.2 爱琴海屋顶花园现状条件分析 |
6.2.1 周边分析 |
6.2.2 地形分析 |
6.2.3 气象分析 |
6.2.4 植物景观分析 |
6.2.5 构筑物分析 |
6.2.6 用地现状 |
6.3 爱琴海屋顶花园功能定位和主题设定 |
6.4 爱琴海屋顶花园景观结构布置 |
6.5 爱琴海屋顶花园排水设计 |
6.6 爱琴海屋顶花园植物设计 |
6.6.1 植物种植原则 |
6.6.2 植物种植分区 |
6.7 爱琴海屋顶花园渗透设施设计 |
6.8 爱琴海屋顶花园景观分区设计 |
6.8.1 田野拾趣 |
6.8.2 茅舍炊烟 |
6.8.3 果林幽境 |
6.8.4“谷场”抒阳 |
6.8.5 麦浪踏春 |
6.8.6 芙蕖探溪 |
6.8.7 低碳展示区 |
6.8.8 儿童活动区 |
6.9 爱琴海设计改造前后低碳效益对比 |
6.9.1 模型建立 |
6.9.2 固碳量对比 |
6.9.3 有效蓄水量对比 |
6.9.4 设计渗透量对比 |
6.9.5 地表径流量对比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
1.1.4 小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社区 |
1.3.2 社区农园 |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
5.1.1 北京育园 |
5.1.2 上海创智农园 |
5.1.3 深圳馨月园 |
5.1.4 上海梅园 |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
5.2.3 融入社区公园 |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
5.4.4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
6.5.1 国家层面 |
6.5.2 地方层面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附录 H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商业屋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研究概念分析 |
1.4.1 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模式 |
1.4.2 商业屋顶的公共性界定 |
1.4.3 交互思维的转变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发展 |
2.1 商业综合体概念 |
2.1.1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2.1.2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2.2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 |
2.2.1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 |
2.2.2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景观类型 |
2.2.3 交互思维下商业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
2.2.4 我国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的发展潜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案例研究 |
3.1 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
3.1.1 “深业上城”(Upper Hills)的屋顶小镇 |
3.1.2 珠三角地区现有商业屋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3.2 优秀商业综合体屋顶花园设计案例调研分析 |
3.2.1 新加坡“樟宜机场”(JEWEL)调研分析 |
3.2.2 曼谷“暹罗天地”(ICONSIAM)调研分析 |
3.2.3 调研汇总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交互思维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
4.1 公共生活对商业公共空间的需求 |
4.1.1 景观设计中的需求识别 |
4.1.2 珠三角地区公共空间行为活动分析 |
4.1.3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 |
4.2 传统景观设计和交互思维下景观设计的异同 |
4.3 交互思维下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
4.3.1 复合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
4.3.2 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原则 |
4.3.3 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原则 |
4.3.4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原则 |
4.4 交互思维下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 |
4.4.1 空间布局 |
4.4.2 业态组织 |
4.4.3 地域特色 |
4.4.4 互动体验 |
4.5 交互思维下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要点 |
4.5.1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的娱乐性创造 |
4.5.2 商业屋顶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情感创新 |
4.5.3 促进互动行为的景观设计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5.1 场地现状分析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实践设计场地概况 |
5.2 万象天地屋顶空间方案设计 |
5.2.1 设计理念 |
5.2.2 总体设计 |
5.2.3 最终展示与说明 |
5.3 设计思考 |
5.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
2.1.1 成长环境 |
2.1.2 教育经历 |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
3.1 建造观念 |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
3.2 建造体系 |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
3.2.3 “新建筑五原则” |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
3.3 建造方式 |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
3.4 创作实践 |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
3.4.2 马赛公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
4.2.1 空间构成 |
4.2.2 建筑漫步 |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
4.4 创作实践 |
4.4.1 朗香圣母教堂 |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
5.1.1 几何秩序 |
5.1.2 功能秩序 |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
5.2.1 物质环境 |
5.2.2 人文环境 |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
5.3.1 “瓦赞规划” |
5.3.2 “光辉城市” |
5.4 创作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
6.2.1 对CIAM的影响 |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
6.3.1 日本 |
6.3.2 美国 |
6.3.3 欧洲 |
6.3.4 南美 |
6.3.5 印度 |
6.3.6 中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
7.2.1 艺术的融合 |
7.2.2 .思想的融合 |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
7.3.1 建筑师的职责 |
7.3.2 建筑形式之源 |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
(7)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老城区雨洪内涝问题的严峻 |
1.1.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视 |
1.1.3 屋顶绿化雨洪调节作用的广泛认可 |
1.1.4 数字化调查城市建筑信息的推进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与建筑屋顶有关的概念界定 |
2.1.2 与屋顶绿化有关的概念界定 |
2.1.3 与雨洪水文有关的概念界定 |
2.2 西安明城区现状分析 |
2.2.1 研究范围 |
2.2.2 自然历史概况 |
2.2.3 绿地建设状况 |
2.2.4 防洪排涝现状 |
2.3 屋顶绿化及其相关综述 |
2.3.1 屋顶绿化及其发展现状 |
2.3.2 屋顶空间及其绿化调查方法 |
2.3.3 屋顶绿化雨洪管理效益分析 |
2.3.4 西安市屋顶绿化研究进展 |
2.4 小结 |
3 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与分析 |
3.1 屋顶空间数据调查方法 |
3.1.1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3.1.2 研究步骤 |
3.1.3 数据的分类和补充 |
3.2 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分析 |
3.2.1 建筑屋顶基本情况 |
3.2.2 按建筑屋顶形式分类 |
3.2.3 按建筑屋顶高度分类 |
3.2.4 按建筑屋顶年代分类 |
3.2.5 按建筑屋顶承载力分类 |
3.3 明城区屋顶绿化特质总结 |
3.3.1 明城区屋顶绿化建设概况 |
3.3.2 不同建筑要素下的屋顶绿化分析 |
3.4 小结 |
4 明城区屋顶绿化改造策略及形式选定 |
4.1 明城区屋顶空间绿化改造策略 |
4.1.1 结合建筑条件的屋顶绿化改建 |
4.1.2 结合海绵城市的屋顶绿化改建 |
4.1.3 结合雨水景观的屋顶绿化改建 |
4.2 明城区屋顶空间绿化适建所需条件及分类 |
4.2.1 屋顶绿化建设所需条件确定 |
4.2.2 明城区适建建筑屋顶选定 |
4.2.3 明城区适建建筑屋顶分类 |
4.3 适建屋顶绿化形式的选定 |
4.3.1 不上人平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
4.3.2 坡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
4.3.3 上人平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
4.4 小结 |
5 基于雨水利用的屋顶绿化改造研究和效益 |
5.1 适建广泛的轻型屋顶绿化 |
5.1.1 轻型屋顶绿化结构技术 |
5.1.2 轻型屋顶绿化种植系统 |
5.1.3 轻型屋顶绿化雨水管理 |
5.2 注重雨水传输的坡屋顶绿化 |
5.2.1 坡屋顶绿化结构技术 |
5.2.2 坡屋顶绿化种植系统 |
5.2.3 坡屋顶绿化雨水管理 |
5.3 注重雨水回用的屋顶花园 |
5.3.1 屋顶花园结构技术 |
5.3.2 屋顶花园种植系统 |
5.3.3 屋顶花园雨水管理 |
5.3.4 屋顶花园雨水造景 |
5.4 明城区屋顶绿化截蓄雨水效益及其推演 |
5.4.1 典型屋顶绿化单元雨水截蓄分析 |
5.4.2 明城区屋顶绿化雨水截蓄量推演 |
5.5 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果及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8)济南市鲁艺“都市田园”屋顶花园设计与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1.4 济南市屋顶花园设计营建的功能性及可行性 |
1.5 屋顶花园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案例分析及模式总结研究 |
2.1 济南市屋顶花园现状研究 |
2.2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 |
2.3 综合分析 |
2.4 模式总结 |
2.5 小结 |
第3章 济南市“都市田园”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
3.1 场地分析 |
3.2 屋顶花园设计规范 |
3.3 设计定位及功能分析 |
3.4 构思与总体设计 |
3.5 分区设计 |
3.6 主要节点设计 |
3.7 专项详细设计 |
3.8 经济技术指标 |
第4章 济南市“都市田园”屋顶花园营建 |
4.1 基层结构构建 |
4.2 基质选配 |
4.3 荷载控制 |
4.4 防水设计 |
第5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2. 屋顶绿化综述 |
2.1 屋顶绿化的概念 |
2.1.1 屋顶绿化的概念 |
2.1.2 其它相关概念 |
2.2 屋顶绿化的类型 |
2.2.1 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划分 |
2.2.2 按建筑高度划分 |
2.2.3 按开敞程度划分 |
2.2.4 按最终使用的目的来划分 |
2.2.5 按建筑屋顶荷载能力划分 |
2.2.6 按屋顶构造划分 |
2.2.7 按所有性质划分 |
2.2.8 按绿化布局形式划分 |
2.3 屋顶绿化的功能 |
2.3.1 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 |
2.3.2 屋顶绿化的经济效益 |
2.3.3 屋顶绿化的社会效益 |
2.3.4 屋顶绿化的人文效益 |
2.4 本章小结 |
3. 屋顶绿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
3.1 屋顶绿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
3.1.1 国内外城市热岛效应和研究现状 |
3.1.2 屋顶绿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
3.2 屋顶绿化对节能降耗的影响 |
3.2.1 屋顶绿化对建筑外周围环境的影响 |
3.2.2 屋顶绿化对建筑内环境影响 |
3.2.3 屋顶绿化对建筑使用寿命的影响 |
3.3 屋顶绿化对地表雨水径流的影响 |
3.3.1 屋顶绿化对雨水的截流、缓排作用 |
3.3.2 屋顶绿化对雨水的净化处理 |
3.3.3 屋顶绿化栽培基质对雨水的负面影响 |
3.4 屋顶绿化的其它生态效应研究 |
3.4.1 屋顶绿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3.4.2 屋顶绿化对城空气的净化及对城市小气候的改善 |
3.4.3 屋顶绿化对噪音的减弱 |
3.5 屋顶绿化的生态效应评估 |
3.5.1 屋顶绿化生态效应评估方法探索 |
3.5.2 评估体系 |
3.5.3 实施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对屋顶绿化及相关技术研究 |
4.1 我国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 |
4.1.1 北京 |
4.1.2 上海 |
4.1.3 国内屋顶绿化相关技术总体状况分析 |
4.2 国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与实践 |
4.2.1 德国 |
4.2.2 日本 |
4.2.3 美国 |
4.3 本章小结 |
4.3.1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迫在眉捷 |
4.3.2 注重轻型屋顶绿化的推广建设 |
4.3.3 加强我国屋顶绿化系统的技术研发,创立本土品牌 |
5. 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研究 |
5.1 屋顶绿化防水技术 |
5.1.1 防水层的种类 |
5.1.2 防水材料的选择 |
5.1.3 防水层施工技术要点 |
5.1.4 耐根系穿刺防水层 |
5.2 排蓄水技术 |
5.2.1 排水系统的类型及要求 |
5.2.2 排水系统施工技术要点 |
5.3 栽培基质 |
5.3.1 栽培基质的理化性状要求 |
5.3.2 栽培基质的主要种类 |
5.3.3 栽培基质的配制 |
5.3.4 栽培基质的选择 |
5.3.5 栽培基质的施工技术 |
5.4 植物种植技术 |
5.4.1 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 |
5.4.2 屋顶绿化植物的种植技术 |
5.5 屋顶绿化的管理养护技术 |
5.5.1 植物的管理与养护 |
5.5.2 屋顶结构与景观设施的管理与养护 |
5.6 屋顶绿化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
5.6.1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
5.6.2 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
5.6.3 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 |
5.6.4 国内外屋顶绿化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
5.7 屋顶自动灌溉技术 |
5.7.1 屋顶绿化灌溉方式 |
5.7.2 屋顶绿化灌溉制度 |
5.7.3 灌溉水源 |
5.7.4 屋顶绿化灌溉系统工作原理 |
5.7.5 太阳能技术在屋顶绿化灌溉系统中的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6. 屋顶绿化实例分析与新技术运用 |
6.1 国外实例与新技术 |
6.1.1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建筑 |
6.1.2 英国通讯总部中心花园 |
6.1.3 芝加哥市政厅植被屋面 |
6.1.4 自然绿色的屋顶花园 |
6.1.5 美国纽约高盛总部屋顶绿化 |
6.1.6 华盛顿州州立学院会议楼 |
6.1.7 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 |
6.1.8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总部屋顶花园 |
6.1.9 瑞典奥古斯特堡屋顶绿化 |
6.1.10 新西兰斜坡屋顶花园 |
6.2 国内实例与新技术 |
6.2.1 科技部建筑节能示范楼屋顶绿化 |
6.2.2 北京红桥市场屋顶绿化 |
6.2.3 北京奥运村 |
6.2.4 上海地铁蒲汇塘路基地屋顶绿化 |
6.2.5 成都天府汇城屋顶花园 |
6.2.6 上海某屋顶绿化工程(团粒喷播在斜面屋顶绿化上的应用) |
6.2.7 节能技术在屋顶绿化中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垂直花园绿色景观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垂直花园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垂直花园景观设计发展 |
1.2.2 国内垂直花园景观设计发展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垂直花园相关概念及发展方向 |
2.1 垂直花园的概念 |
2.2 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的认知 |
2.3 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垂直花园城市的构想 |
2.3.1 垂直花园城市的概念 |
2.3.2 勒·柯布西耶与垂直花园城市 |
2.4 小结 |
第三章 垂直花园的绿色景观构建手段 |
3.1 屋顶花园 |
3.1.1 屋顶花园的概念 |
3.1.2 屋顶花园的分类 |
3.1.3 屋顶花园在垂直花园城市中的效益以及功能分析 |
3.1.4 屋顶花园在垂直花园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
3.1.5 垂直花园城市中的屋顶花园营造案例 |
3.2 立体绿化 |
3.2.1 立体绿化的概念 |
3.2.2 立体绿化的发展趋势 |
3.2.3 垂直花园城市中立体绿化设计的技术手段 |
3.2.4 现代垂直花园景观设计与立体绿化案例 |
3.3 绿色建筑 |
3.3.1 绿色建筑的概念 |
3.3.2 绿色建筑和生态技术 |
3.3.3 绿色建筑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
3.3.4 绿色建筑与垂直花园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现状调查及案例研究分析 |
4.1 北京市垂直花园现状调查研究 |
4.1.1 CBD 现代艺术中心公园 |
4.1.2 清华科技园屋顶花园 |
4.1.3 华联商厦屋顶花园 |
4.1.4 北京市篱院书屋调查研究 |
4.1.5 北京垂直花园调查小结 |
4.2 广州市垂直花园现状调查研究 |
4.2.1 广州市江南小区垂直花园调查研究 |
4.2.3 广州垂直花园调查小结 |
4.3 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ARK Hills) |
4.3.1 项目背景简介 |
4.3.2 Ark Hills 的方式 |
4.3.3 案例小结 |
4.4 日本大阪难波公园(Namba Park) |
4.4.1 项目背景 |
4.4.2 规划设计理念:场所理念 |
4.4.3 设计灵感:人造峡谷 |
4.4.4 景观园林 |
4.4.5 案例小结 |
4.5 芝加哥的屋顶花园:都市农业的避风港 |
4.5.1 项目介绍 |
4.5.2 案例小结 |
4.6 国内外垂直花园案例及调查研究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垂直花园的景观设计从技术层面有以下几个设计要点 |
5.1.2 垂直花园的景观设计从理念层面有以下几个设计要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四、推广屋顶花园建筑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D]. 陈格.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低碳理念的昆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D]. 张博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医疗环境下的屋顶疗愈型景观设计研究[D]. 李思琪. 西安美术学院, 2021
- [4]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5]珠三角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商业屋顶为例[D]. 周洁.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7]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D]. 刘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济南市鲁艺“都市田园”屋顶花园设计与营建研究[D]. 刘雪梅.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9]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研究[D]. 和晓艳.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10]垂直花园绿色景观设计初探[D]. 付卓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