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教祭祀剧

古代宗教祭祀剧

一、古代宗教祭祀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冠华[1](2021)在《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文中提出自1896年,《定军山》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电影”这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总是或多或少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之中,戏曲元素对电影叙述的本体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做出了有益的推动和创新。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对于戏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艺术本体、戏曲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以及对华语电影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但是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而存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与电影这样的“西方文明”相结合势必会产生新的艺术火花,这一点并未在学术界有太多的研究凸显。因此,本文在美学这一视域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在电影中出现的戏曲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宏观层面,本文立足于戏曲美学对电影美学的渗透,把握电影中展现戏曲美学元素的方式,对电影中戏曲元素呈现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做出分析;中观层面,研究分析电影中对戏曲观念的接纳与吸收,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意性、虚拟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到电影演员、电影叙事、电影画面中的呈现与表达来分析,探讨戏曲如何呈现古典美学的模式和在电影中对戏曲的舞美、外景刻画、演员的台词、对白这类元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微观层面,将电影中借用戏曲元素的形式进行剖析,并运用气、韵、意、境、真、善、美等美学思想,针对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影视艺术作品单独对戏曲元素加以分析,形成时空、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的基本美学范式,总结提出“戏影互动”的观点以及戏曲装点电影故事片的叙事方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回归到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从美学的视域下研究戏曲对电影艺术的渗透及发展情况,通过内涵与外延发展变迁做出分析梳理;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即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戏曲与电影在表意形式、演员、剧本、艺术叙事、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五、六、七章是第三部分,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电影与戏曲二者互动之后的美学借用,主要涉及时间的压缩、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美学范式,并对戏曲与电影的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动态关系形成总结。

李志远[2](2020)在《祭祀戏剧的美学特征》文中指出祭祀戏剧是指在祭祀空间内以祈福纳吉、逐凶驱邪为目的而进行的兼具仪式性与戏剧性的祭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环节仪式性强些,有的环节戏剧性强些,但整体表现出祭祀神秘性、宗教性的减弱和观众普遍以文艺娱乐心态视之的趋向,其外延主要包括傩戏、目连戏、赛戏等。祭祀戏剧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戏剧类型,有着自身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实用色彩、融仪式性与戏剧性于一体、外在形态上朴拙与雅致共存、表演的原生性与程式性共生和内部结构的延展性五个方面。

刘思齐[3](2019)在《晋南锣鼓杂戏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锣鼓杂戏是流传于晋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曾在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夏县、新绛县的广大乡村流行。锣鼓杂戏来源于民间,依附于当地的祭祀仪式,目的是为了酬神、娱神,祈求神灵消灾除疫,保佑人寿年丰,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锣鼓杂戏的演出形态十分古朴,伴奏乐器以锣、鼓、钹为主,无丝弦乐器,演唱以吟诵为主,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本文以锣鼓杂戏为研究对象,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还原锣鼓杂戏的相关仪式过程,分析锣鼓杂戏的艺术形态,探讨锣鼓杂戏所发生的变迁以及应对变迁所做出的的调适。全文共分为5章,绪论部分将前人对锣鼓杂戏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回顾,归纳出锣鼓杂戏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章从锣鼓杂戏的生存空间入手,分析了锣鼓杂戏流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第2章回顾了锣鼓杂戏产生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对锣鼓杂戏的起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马燧,通过田野调查还原锣鼓杂戏的演出场所——龙岩寺,并解释锣鼓杂戏与唐代变文和唐代军队乐舞的关系;第3章还原了锣鼓杂戏的整个演出过程,并对锣鼓杂戏的文化归属进行界定;第4章从剧本文词和表演形态两个部分对锣鼓杂戏进行艺术形态的分析;第5章对锣鼓杂戏的发展进行历时性回顾,叙述了其当下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促使锣鼓杂戏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

孙丰蕊[4](2019)在《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壮族师公戏是仪式剧,亦属于傩戏之一种。本文以广西壮族师公戏为研究对象,对孕育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起源与形成过程、特殊的演出场域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以四个仪式个案为例,描述了壮族师公戏的展演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壮族师公戏的构成诸要素作了分析,进而概括出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最后讨论了壮族师公戏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传承和转化问题。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四大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等作了介绍,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史梳理。壮族师公戏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广西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滋养。传统社会广西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壮族民间信仰滋生的前提;壮族多样的人生仪礼和节日民俗为师公戏展演准备了广阔的时空;广西深厚的民间口头传统为师公戏提供了艺术的滋养。壮族师公戏的文化源头是上古的巫傩文化。师公戏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萌芽期是师公戏的最初阶段,师公以舞娱神,以歌唱神,富有神秘感;发展期的壮族师公戏叙事内容进一步丰富,有了初步的角色扮演;成熟期的师公戏出现了角色的分化,形成了固定的演出程式,有比较丰富的唱腔。壮族师公戏有其特殊的演出场域。师公戏的演出场域是一种“文化时空”,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壮族师公戏的展演契机集中在民族节庆、神灵诞期、人生仪礼等节点;其展演空间散布于庙宇祠堂、村屯家屋、广场地坪、岭头山地、水塘溪边、墓地灵前等所在,演出舞台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壮族师公戏演出场域的确立,与其娱神的本质属性相关联,昭示着师公演剧的神圣性特点。壮族师公戏的展演穿插于安花架桥仪式、丧场法事、打斋仪式和庙诞神诞祭祀仪式等各类仪式中。仪式性是壮族师公戏的本质特征。壮族师公戏是综合艺术,集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等要素于一体。壮族师公戏诸艺术元素都是服务于仪式叙事的需要,由于仪式叙事关联着民众生活诉求的实现,所以民间对仪式叙事的重视远超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壮族师公戏属于仪式剧、民族戏剧和民间小戏。其演剧过程与仪式叙事相黏连,是仪式过程中的戏剧展演,壮族民间信仰是其产生和传承的社会基础;它主要采用本民族的语言,剧目往往取材于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俗生活,艺术表现形式大量吸收了民族文化元素;演员有多重身份,角色少线索单一,观众和演员的界限有时模糊化,表演上总体呈现出稚拙的特点。壮族师公戏形成之后,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为广西其他民族吸收、借鉴、移植,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师公戏;壮族师公戏的传承势头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冲击其前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的师公戏出现了转化的情况。壮族师公戏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民间信仰的沃土,至今仍在壮族聚居区各地频繁上演。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倡导保护文化多样性,壮族师公戏作为戏剧“活化石”正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显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建立于田野调查的工作之上,在田野方法上一是参与观察、二是深度访谈;同时结合“田野之后的文献阅读”,让文献“活”起来;在对壮族师公戏的探讨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将其与一般戏剧、汉族戏剧、地方大戏的比较,归纳总结出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对各章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就本文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给出了回答:师公展演中的“科仪”部分不是戏,是纯粹的仪式,壮族师公戏仍然是初成阶段的戏剧形态,没有发展为成熟戏剧,它的“成熟阶段”只是作为仪式剧的成熟;壮族师公戏根植于民间信仰,不会发展成为脱离仪式的纯粹戏剧,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仪式的壮族师公戏已经转化,本人认为它不再属于传统的壮族师公戏范畴;只要民间信仰的根基还在,壮族师公戏的仪式演剧传统就将长期保留下去。

周华斌[5](2018)在《祭祀、仪礼、戏剧的学理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读历史上"祭祀""仪礼""戏剧"原本的学理,以及随着历史变化而出现的词义内涵的沿革与转义,强调明代汤显祖《宜黄戏神庙记》中关于戏曲史研究的主要脉络:戏——曲——声——腔。

孟明娟[6](2018)在《明清江南民俗中的戏剧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俗与戏剧同根同源,互相支撑和发展。在一定层面上讲,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及衰微都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民俗文化繁荣发达,各类民俗事象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传统戏剧步入繁荣和成熟。戏剧由南戏到传奇,尤其昆曲的兴盛和折子戏的流行,江南戏剧引领主导了传统戏剧几百年,成就了中国戏剧的辉煌,戏剧的发展变化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江南戏剧剧种的孕育、流布及声腔流源,都受到了民俗氛围和民俗事象的浸润,与戏剧活动相关的民俗事象为戏剧发展变化带来了重要影响。江南戏剧活动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诸多民俗事象,在神灵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俗及游艺宴集等民俗场合,戏剧演出遍及庙宇神祠、庭院厅堂、会馆茶楼、舟楫水畔等场所。不仅如此,在戏剧演出习俗中,诸如信仰与禁忌、开场与点戏、破台与扫台、送客与封箱等细节,也受到民间风俗的影响。本文通过勾勒戏剧演出的诸条民俗线索,深入考察戏剧演出活动的种种变化,阐述了戏剧对民俗事象多方面的应对和承接。傩仪体现了早期民俗与戏剧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揭示民俗与戏剧的同根同源关系及变迁,本文以江南傩仪为案例,考察江南傩的类型、发展及傩戏演出的民俗场景,在对江南地区几种主要的傩戏——淮扬香火戏、南通童子戏、溧阳傩舞等梳理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江南傩的变异,认为江南傩的变异主要存在主题多元化、时间机动化、傩神谱系复杂化、内容娱乐化等特征。民俗与戏剧的关系盘根错节,江南民俗为戏剧的孕育、成熟和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撑。一般认为,在“纯戏剧”之前之后都普遍存在着“泛戏剧”现象,江南民俗中形态多样的“泛戏剧”交杂在民间文化生活之中,体现了民俗与戏剧水乳交融的关系,这不仅满足了民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对于江南诸多剧种的孕育、流布和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江南民俗中的泛戏剧现象为案例考察戏剧活动,可以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探讨民俗事象与戏剧演出的关系。本文将民俗与戏剧置于文化界面进行阐释,以获得民俗事象与戏剧活动的文化观照。从社会文化视角看,民俗与戏剧渊源、民俗氛围与戏剧演出、民俗事象与戏剧演出方式及戏剧形式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民俗对戏剧产生了多重影响;尤其是民俗氛围促进了折子戏的产生,引领了明清江南戏剧的发展。明清江南民俗与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的繁荣和成熟受到了民俗氛围的深刻影响,民俗与戏剧共同构成了江南社会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李志远[7](2017)在《“前海”之宗教祭祀戏剧研究述论》文中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在北京前海西街17号,进入新世纪后才迁至现在的惠新北里甲1号,因前一时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队伍学术成就影响极大,建树极高,因而被学界以其所在地命名,称为"前海学派"。在此,借用"前海"二字,来指称本文所述论的宗教祭祀戏曲研究,仅限于在前海西街17号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就宗教祭祀戏剧所做的研究,超此时限、非此地理位置的研究成果,都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

蔡敏[8](2016)在《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成汤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君权神授”代夏朝天下的帝王,被列入祖先、圣贤崇拜及祀典礼制、极具影响力的圣君之一。他不仅建立商王朝,还在“桑林祷雨”的传说广泛流传中,开创华夏民族传承三千余年的雩祭传统;他以宽治民、广施仁德,故历代贤君臣工频频效仿。当成汤信仰作为特定的仪式一直沿袭后世,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祭祀传统就不断被神化,受到太行地区两侧百姓普遍的尊崇和信奉,并以析城山为中心形成“商汤文化圈”;尤其在农村,农作物的丰歉需要这种对雨水神灵朴素信仰支配下的乡土民俗资源,故而许多村镇、乡里或名山崇岭之间都纷纷建庙景仰;特别是宋金以后,宋徽宗敕封的“嘉润公”、“广渊庙”,确立了成汤不可撼动的正统祭祀地位;民间大量创建的汤帝庙,亦丰富了一系列以取水求雨为主旨的形影相附的赛社演剧活动。时至如今,晋豫两省仍有不少汤庙古建筑、碑刻实物及金石资料保存下来,它们更多地承载了民间原始雩祭仪式的遗风余韵,以及北方民间神庙剧场的演变轨迹。本文将以成汤信仰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舞楼形制和赛社演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探寻成汤信仰及其祭祀仪式的交互影响,揭示民间戏剧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因,以期对具有上古巫术印迹并受宗教影响且颇有太行特色的汤王崇拜,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赛社民俗和戏曲演出,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呈现。

张勇风[9](2015)在《文物开成为剧学——黄竹三教授访谈录》文中认为黄竹三,1938年生,广东省开平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华戏曲》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2013年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教学与研究终身成就奖"。戏曲文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着有《戏曲文物研究散论》、《中国戏曲文物通论》等,主编《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和《六十种曲评注》。本刊特委托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勇风博士采访黄竹三教授,整理出这篇访谈以飨读者。

刘佳丽[10](2015)在《黄竹三戏剧史观述论》文中研究指明黄竹三先生是中国戏曲文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戏剧研究涉及戏曲文本、戏曲文物、祭祀戏剧等,并以其丰硕的成果和研究贡献展现在大家面前。他针对戏剧史中的一些难题,提出了不少自己创见性的思考。他独辟蹊径,实事求是,在研究过程中十分注意把握戏曲研究的新动向,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用翔实可证的戏曲文物资料与文献史料结合来解决问题,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史观,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他的戏曲观念也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本论文对黄竹三先生的主要戏剧史观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述。全文从对黄竹三先生的研究现状开始着手,梳理了黄竹三先生以戏曲文本研究为主的探索、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主的开拓、以祭祀戏剧研究为主的扩展三个时期的学术研究历程。其戏剧史观包括:1、戏曲产生的多元性与演出的多样性;2、城乡演剧的同步性;3、泛戏剧形态;4、“北方有傩”观点的提出及其印证。他的学术研究亦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独辟蹊径;二是实事求是;三是融汇贯通。黄先生戏剧史观的提出建立在大量戏曲文物的研究之上,以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踏实认真的态度,为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令学术界耳目一新,为后学对戏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与借鉴。本论文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国戏剧文化多角度、深层次的关注,旨于为今后研究者提供参考,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戏剧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梳理黄竹三先生的学术研究历程,归纳出他在不同时期研究的不同内容。2、以分列史观的形式探寻黄竹三先生对戏剧发生、发展和戏剧形态的认识。3、运用细读整理、对比分析的方法,厘定出黄竹三先生在戏剧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研究特点。

二、古代宗教祭祀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代宗教祭祀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1)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文献综述
第2章 戏影互动的“外延”与“内涵”
    2.1 电影与戏曲的外延导向
    2.2 电影中戏曲元素的内涵变化
第3章 朴素的根基:表意形式的展现
    3.1 意向性
    3.2 假定性与虚拟性
    3.3 歌舞性
第4章 表现之美:神似的戏曲魅力
    4.1 技术与艺术的荧幕共鉴
    4.2 剧本、演员与电影叙事
        4.2.1 剧本
        4.2.2 演员
        4.2.3 电影叙事
第5章 独舞与共舞:戏曲舞台形象与电影画面
    5.1 戏曲结构
    5.2 电影叙事与戏曲环境
        5.2.1 电影叙事
        5.2.2 戏曲环境
    5.3 人物意象与演员表演
    5.4 演员情感与电影主题
第6章 珠联璧合:美学范式的交融
    6.1 时空压缩之美
    6.2 结构之美
    6.3 角色之美
    6.4 隐喻之美
    6.5 韵味之美
    6.6 音乐之美
第7章 淡妆与浓抹:双生互动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2)祭祀戏剧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烈的实用色彩
二、融仪式性与戏剧性于一体
三、外在形态上朴拙与雅致共存
四、表演的原生性与程式性共生
五、内部结构的延展性

(3)晋南锣鼓杂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直接相关
        (二) 间接相关
        (三) 小结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田野调查概况
第1章 锣鼓杂戏的生存背景
    1.1 自然地理环境
    1.2 文化生态环境
        1.2.1 建置沿革
        1.2.2 经济生产
        1.2.3 宗教信仰
        1.2.4 民间文艺
    1.3 小结
第2章 锣鼓杂戏的历史渊源
    2.1 龙岩寺与锣鼓杂戏
        2.1.1 唐代名将马燧
        2.1.2 龙岩寺概况
    2.2 唐代军旅乐舞与锣鼓杂戏
    2.3 唐代变文与锣鼓杂戏
    2.4 小结
第3章 锣鼓杂戏的文化归属——仪式戏剧
    3.1 锣鼓杂戏演出的相关仪式过程
        3.1.1 “上庙”的仪式过程
        3.1.2 锣鼓杂戏的演出过程
    3.2. 锣鼓杂戏的界定
第4章 锣鼓杂戏的艺术形态
    4.1 剧本文词分析
        4.1.1 剧本数目统计
        4.1.2 剧词分析
    4.2 表演形态分析
        4.2.1 唱腔
        4.2.2 伴奏
        4.2.3 动作
第5章 锣鼓杂戏的文化变迁及调适
    5.1 锣鼓杂戏发展的历时性回顾
    5.2 锣鼓杂戏的变迁及调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四、选题创新之处
    五、与壮族师公戏相关的学术研究小史
    六、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七、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八、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九、研究工作基础
第一章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人文环境
        一、丰富多彩的信仰民俗
        二、人生仪礼与传统节日民俗
        三、民间口头传统
    小结
第二章 壮族师公戏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溯源
        一、师公戏与“尸”和“巫舞”的渊源关系
        二、师公戏与傩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成熟阶段
    小结
第三章 传统壮族师公戏的演出场域
    第一节 场域及相关理论概说
        一、“场域”理论和表演理论
        二、“演述场域”、“表演场合”及“仪式情境”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展演契机
        一、民俗节庆中的师公戏展演
        二、人生仪礼中的师公戏展演
        三、随机性演剧
    第三节 传统壮族师公戏的展演空间
        一、庙宇
        二、村屯或家屋
    小结
第四章 仪式过程中的壮族师公戏展演
    第一节 来宾忻城县安花架桥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第二节 百色平果丧场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第三节 百色平果打斋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第四节 南宁柳沙一带神诞、庙诞祭祀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小结
第五章 壮族师公戏诸要素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剧本
        一、剧本的分类
        二、剧本特色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音乐表达
        一、壮族师公戏的音乐类型
        二、壮族师公戏的词体构成和曲式结构
        三、壮族师公戏的音乐唱腔
        四、壮族师公戏的演唱方式和衬词衬句的使用
        五、壮族师公戏音乐的功能
        六、壮族师公戏音乐的特征
    第三节 壮族师公戏的舞蹈
        一、师公舞概述
        二、师公舞的基本动作和行走舞规
        三、师公舞的功能
        四、师公舞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壮族师公戏的美术元素
        一、面具
        二、服饰
        三、神像图
        四、剪纸
        五、美术元素的特点与功能
    小结
第六章 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作为仪式剧的壮族师公戏
        一、师公演剧与仪式叙事
        二、特殊的演出场域
    第二节 作为民族戏剧的壮族师公戏
        一、主要采用本民族的语言
        二、剧目取材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民俗生活
        三、吸收了本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
    第三节 作为民间小戏的壮族师公戏
        一、演员的多重身份
        二、角色少,线索单一
        三、表演形式的稚拙
        四、演员与观众界限的模糊化
    小结
第七章 壮族师公戏的传承、转化与影响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的传承
        一、壮族师公戏传承的内部机制
        二、壮族师公戏传承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转化
    第三节 壮族师公戏在广西各民族中的影响
        一、其他民族师公戏概貌
        二、壮族师公戏对他民族师公戏的影响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师公戏入选非遗名录情况一览表
    附录2 :田野调查情况简明列表
    附录3 :田野照片
    附录4 :田野考察杂记
        一、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多积屯酬恩还愿仪式田野考察杂记
        二、百色市平果县凤梧镇师公丧场法事的田野考察杂记
        三、南宁市北府庙庙诞田野考察杂记
        四、武宣县桐岭镇禄鸿村安龙仪式田野考察杂记
        五、象州县马坪镇九子娘娘庙会田野考察杂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祭祀、仪礼、戏剧的学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6)明清江南民俗中的戏剧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南民俗与戏剧概说
    第一节 江南戏剧概述
        一、声腔源流
        二、剧种的孕育和流布
    第二节 江南民俗事象概论
        一、古代文献中关于“民俗”一词的表述
        二、江南民俗事象的类别
    第三节 与戏剧相关的江南民俗概说
        一、江南民俗与演艺的伴随关系
        二、与戏剧相关的民俗事象类说
    小结
第二章 江南民俗中的戏剧活动考察
    第一节 民俗场合与戏剧演出
        一、神灵信仰与戏剧演出
        二、岁时节令与戏剧演出
        三、人生礼俗与戏剧演出
        四、游艺宴集与戏剧演出
    第二节 民俗活动中的戏剧演出主体
        一、堂名
        二、家班与职业戏班
        三、曲社
    第三节 戏剧演出地点与民俗场合
        一、庙宇神祠与神灵信仰
        二、庭院厅堂与宴饮雅集
        三、会馆茶楼与商贸交际
        四、舟楫水畔与游艺竞技
    第四节 江南戏班演出习俗
        一、信仰与禁忌
        二、开场戏与点戏习俗
        三、破台与扫台
        四、送客与封箱
    小结
第三章 案例研究之一:江南民俗与江南傩仪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傩的溯源与江南傩的类型
        一、傩的起源与传说
        二、江南傩的发展与类型
    第二节 傩与江南民俗中的仪式戏剧
        一、淮扬香火戏
        二、南通童子戏
        三、溧阳傩舞
    第三节 江南傩的变异
        一、主题多元化
        二、时间机动化
        三、神灵谱系复杂化
        四、内容娱乐化
    小结
第四章 案例研究之二:江南民俗中的泛戏剧活动考察
    第一节 泛戏剧渊源与娱神、娱人民俗
        一、泛戏剧的类型与渊源
        二、泛戏剧与娱神、娱人民俗
    第二节 泛戏剧的实用功能
        一、满足神灵信仰的心理需求
        二、承应岁时节令的时间表达
        三、抒发人生礼俗的仪式情结
    第三节 泛戏剧活动的特征及其审美指向
        一、简单易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二、关切现实,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三、丰富精彩,符合群众审美情趣
        四、扎根民俗,汲取农耕文明养分
    小结
第五章 江南民俗与戏剧关系辨析
    第一节 民俗与戏剧的文化审视
        一、文化视角下的民俗
        二、文化视角下的戏剧
    第二节 江南民俗与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一、民俗与戏剧的关系
        二、戏剧发展的民俗契机
    第三节 江南民俗与明清戏剧的演变
        一、民俗事象与戏剧的类型化、匹配化
        二、民俗对戏剧形式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8)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成汤信仰之渊源考略
    第一节 商朝的政治疆域与古史遗存
        一、商都八迁: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二、四土之内:七十里为政天下者
    第二节 商汤的德政事功与恤民情怀
        一、汤王圣德
        二、辅相贤臣
        三、民众景仰
    第三节 桑林祷雨的相关传说及考证
        一、民间传说
        二、史料考证
第二章 成汤信仰与太行雩祭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帝王崇拜到祈雨传统的演变
        一、慎终追远
        二、雨神演变
    第二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与天为党
        二、靠天吃饭
    第三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人文环境
        一、皇帝敕封:权威性
        二、地方效仿:纪念性与宗教性
        三、民间拜祭:功利性
第三章 汤帝庙的普遍建立与地域流布
    第一节 太行汤王庙的现存情况概述
    第二节 汤王崇拜文化圈的传播特色
第四章 成汤祭赛与民间礼乐
    第一节 汤祀与上古巫觋之关系
        一、祭雨卜辞:敬天思想与自然崇拜
        二、汤乐大濩:祭祀乐舞与帝王崇拜
        三、身为牺牲:人祭仪式与巫觋文化
    第二节 汤祀与雩祭礼乐的发展和规范
        一、先秦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明清时期
第五章 成汤祭赛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太行雩祭传统的民间化进程
        一、蜡祭与汤祀:相互依附
        二、社祀与汤祀:合而为一
    第二节 祭祀与崇拜:民间村社的经济运作模式
        一、商号与汤庙筹资
        二、世家大族与剧场建设
        三、维首发起请会、摇会及水官会、火神会
    第三节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成汤祭赛
第六章 宋金元汤帝庙剧场的建立及其定型
    第一节 宋代汤庙“舞楼”碑刻的发现与宋代舞楼的创立
        一、在汤王庙发现的第一通宋建“舞楼”碑
        二、宋代舞楼、舞宇的横向考察
    第二节 金代汤庙舞楼的实物遗存及其建筑形制
        一、汤王庙金代舞楼的实物考察
        二、金代汤庙舞楼的建筑特征及其创造性探索
        三、元代汤庙舞楼定型与元代剧场的成熟
第七章 明清时期汤庙剧场的延展及其多样化探索
    第一节 明代汤帝庙剧场:继承与延展
    第二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一:单层舞楼
    第三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二:山门舞楼
    第四节 看楼:清代汤庙剧场的标准化配置
第八章 汤帝庙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彩绘艺术
    第二节 雕刻艺术
    第三节 剧场楹联
第九章 汤帝庙演艺:庆典与狂欢
    第一节 祈雨仪式中的祭祀音乐
    第二节 舞台题记中的戏班与剧目单
    第三节 迎神赛社与当代演出遗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太行汤王庙情况一览表
附录B 太行汤王庙碑刻官员名录
附录C 太行汤王庙碑刻辑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9)文物开成为剧学——黄竹三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0)黄竹三戏剧史观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竹三及其学术成果简介
    1.2 黄竹三研究综述
2 学术研究历程
    2.1 探索初期:以戏曲文本研究为中心
    2.2 开拓时期: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中心
    2.3 扩展时期:以祭祀戏剧研究为中心
3 史观一:戏曲产生的多元性与演出的多样性
    3.1 该史观提出的背景
    3.2 该史观的具体内涵
    3.3 该史观的价值与影响
4 史观二:城乡演剧的同步性
    4.1 前人的普遍认识:城市演剧说
    4.2 黄竹三“乡村演剧说”观点的提出
    4.3 黄竹三“城乡演剧同步说”观点的发展
    4.4 该观点的影响
5 史观三:泛戏剧形态
    5.1 “泛戏剧形态”的提出
    5.2 “泛戏剧形态”的价值
    5.3 “泛戏剧形态”观点的影响
6 史观四:“北方有傩”观点的提出及其印证
    6.1 傩的源起与发展
    6.2 北方有傩的印证
    6.3 北方傩研究的兴起
7 学术研究特点
    7.1 独辟蹊径
    7.2 实事求是
    7.3 融汇贯通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古代宗教祭祀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 [1]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 王凯冠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祭祀戏剧的美学特征[J]. 李志远. 中国文学批评, 2020(02)
  • [3]晋南锣鼓杂戏调查研究[D]. 刘思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D]. 孙丰蕊.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祭祀、仪礼、戏剧的学理思考[J]. 周华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02)
  • [6]明清江南民俗中的戏剧活动研究[D]. 孟明娟. 苏州大学, 2018(12)
  • [7]“前海”之宗教祭祀戏剧研究述论[J]. 李志远. 戏曲研究, 2017(01)
  • [8]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D]. 蔡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8)
  • [9]文物开成为剧学——黄竹三教授访谈录[J]. 张勇风. 文艺研究, 2015(05)
  • [10]黄竹三戏剧史观述论[D]. 刘佳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古代宗教祭祀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