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图书出纳员素质的自我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兰[1](2009)在《百年高校建筑文化动态分析 ——以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大学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解体和清末西方文化的侵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由书院向学堂转变,我国近代高等学校由此形成。20世纪初,在中西方建筑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势下,中国近代高校出现了各种形态的中西交汇的学校建筑。随着时间的发展,受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教育制度及建筑思潮等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建筑在20世纪中期和21世纪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征。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在这百年时期内究竟发展如何及其建筑特征的动态变化情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校建设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为前提,分析不同时期的办学特点、学科设置和学校规模,为学校校舍建设分析做铺垫。接着从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对百年高校建筑的发展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特征归纳,并从规划和建筑特色两方面梳理其动态特征。我国高校发展共分为创立阶段、奠基阶段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创立阶段受传统书院和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书院特征和中西交融的学校特色,规划上都采取了中轴对称形式,建筑风格上差异较大,有传统的坡屋顶木结构建筑,也有西洋式建筑。第二阶段:奠基阶段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其办学模式及建校风格均学自苏联,同时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这时期得学校建筑表现为很浓的“苏式”特色,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复古主义学院派和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同时,学校开始注重营造绿化环境,出现了一些学校园林。第三阶段:发展阶段受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及一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表现为多样化的建筑类型及风格,同时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并且随着高校的发展,学校对于绿化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区的建设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由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到太原理工大学,其一百多年的历史见证着我国高校建设的动态变化,为研究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及其特征和山西的学校建筑提供了参考。
胡依慧,潘美蓉,江云[2](2009)在《浅谈儿童文学在推广未成年人阅读活动中的作用》文中指出文章以儿童文学主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阐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儿童文学,引导未成年人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李智霞[3](2005)在《浅议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文中指出阐述了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重点论述了加强图书馆馆员素质教育的途径.
柳树红[4](2002)在《论图书出纳员素质的自我调节》文中提出
郭丽华[5](2002)在《谈图书借阅人员与读者的角色互动关系》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的图书馆借阅工作,提出了在这种借阅过程中存在着图书出纳员与读者的角色互动关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协调,才能做好图书馆的读者借阅工作
朱铮[6](1992)在《读者辅导员建制畅想》文中研究说明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输了大量图书资料,滋润了大批社会人心。但应当看到新的历史形势也对图书馆读者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读者辅导工作如何抓?作为社会教育文化机关的图书馆,不能不引起重视。可是,从事读者工作的人员,在读者服务活动中占什么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是图书出纳兼阅读辅导,抑或二者各司其职,明确分工?
王星麟[7](1988)在《组织管理职能与高校图书馆工作》文中提出 所谓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就是指遵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高等教育的实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寻求最佳工作效果的整个活动过程。
甘铁生[8](1985)在《都市的眼睛》文中研究指明 0 “还没听出我是谁?喂……”分明是个陌生姑娘的声音。但她在电话中的口吻,简直象和你结识了多年。“说实在的,我猜不出你是谁。”袁毅尽量把责备的口吻压下去“喂,您是不是也该亮亮相了?”“真是贵人多忘事儿。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七个白天和夜晚,还在以后的日子里打过一个照面。你再想想。嘻。”真要命。这简直是候宝林的相声《打电话》的续集:一对男女在电话里贫嘴贫舌,车轱辘话无休无尽
二、论图书出纳员素质的自我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图书出纳员素质的自我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高校建筑文化动态分析 ——以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大学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的结构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
2.1 创立阶段(19 世纪末—20 世纪中期) |
2.1.1 书院改学堂的历史背景 |
2.1.1.1 改革书院之必然 |
2.1.1.2 “戊戌变法”、“庚子赔款”与山西大学堂的成立 |
2.1.2 清末高等教育 |
2.1.2.1 中斋教育特征分析——中斋承旧制 |
2.1.2.2 西斋教育特征分析——西斋采新法 |
2.1.3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
2.2 奠基阶段(20 世纪中期—21 世纪末) |
2.2.1 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院系调整”、发展工科院校 |
2.2.2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高等教育 |
2.2.2.1 大发展时期——教学、实验、科研为主 |
2.2.2.2 大跃进时期——生产为主、轻视教学研究 |
2.2.2.3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发展受阻,停止招生 |
2.2.2.4 拨乱反正时期——恢复高校建设 |
2.3 发展阶段(21 世纪末—21 世纪初) |
2.3.1 20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末——高校改造与整治 |
2.3.2 20 世纪末至今——合并院校,发展综合大学 |
第三章 创立阶段高校建筑特征分析(20 世纪初~20 世纪中期) |
3.1 高校建设的主要类型 |
3.1.1 书院式学校的延续——沿用、扩建、改建 |
3.1.2 新式学堂 |
3.2 书院式高校建筑特征分析 |
3.2.1 传统书院的建筑特征分析 |
3.2.1.1 书院选址及书院布局特点 |
3.2.1.2 传统书院的建筑艺术形式 |
3.2.2 扩建、改建后书院的建筑特征 |
3.2.2.1 改进讲堂,增设教室、学舍 |
3.2.2.2 藏书楼转变为近代图书馆、祭祀建筑改作它用 |
3.2.2.3 新建操场 |
3.3 新式高校建筑特征分析 |
3.3.1 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
3.3.1.1 欧美式布局的本土化——轴线对称的分散式布局 |
3.3.1.2 简单、明确的功能分区 |
3.3.2 单体建筑特征分析 |
3.3.2.1 传统建筑风格 |
3.3.2.2 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形式 |
第四章 奠基阶段的高校建筑特征分析(20 世纪中期~20 世纪末) |
4.1 规划研究 |
4.1.1 选址研究 |
4.1.2 中轴对称为主、次轴对称为辅的分散式布局 |
4.1.3 功能分区更明确、功能区建筑更系统 |
4.2 单体建筑特征分析 |
4.2.1 单体建筑的类型及其功能 |
4.2.1.1 教学楼、图书馆 |
4.2.1.2 实习工厂、实验室 |
4.2.1.3 宿舍区 |
4.2.1.4 附属建筑的逐步出现 |
4.2.2 建筑的艺术形式 |
4.2.2.1 “西”式建筑的延续 |
4.2.2.2 苏式复古主义建筑 |
4.2.2.3 现代主义建筑 |
4.3 校园环境及景点设计 |
4.3.1 校园大门设计 |
4.3.2 校园重要景点设计——智林花园 |
第五章 发展阶段高校建筑特征分析(20 世纪末至今) |
5.1 规划研究 |
5.1.1 多校址并存 |
5.1.2 轴线对称式、分散与聚合相结合的格局 |
5.1.2.1 分散式布局 |
5.1.2.2 聚合式布局 |
5.1.3 独立化的功能分区 |
5.2 单体建筑特征分析 |
5.2.1 单体建筑的类型及功能 |
5.2.1.1 教学建筑及实验建筑的多功能化 |
5.2.1.2 实习工厂 |
5.2.1.3 体育场、娱乐馆类建筑 |
5.2.1.4 学生宿舍楼设计 |
5.2.2 建筑的艺术形式 |
5.2.2.1 多风格的融合 |
5.2.2.2 高层建筑的出现 |
5.3 校园环境及景点设计 |
5.3.1 南校门设计 |
5.3.2 清泽园和中心广场 |
结束语: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太原理工大学历年招生、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
附录2 1932 年山西大学校舍情况统计表 |
图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浅议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1.1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 |
1.2 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
1.3 具有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
1.4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
1.5 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
1.6 具有开拓进取精神 |
1.7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
2 加强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的途径 |
2.1 加强对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
2.2 加强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
2.3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
2.4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
2.5 抓好馆风建设 |
四、论图书出纳员素质的自我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高校建筑文化动态分析 ——以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大学堂)为例[D]. 刘金兰.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2]浅谈儿童文学在推广未成年人阅读活动中的作用[J]. 胡依慧,潘美蓉,江云.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9(01)
- [3]浅议信息化社会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J]. 李智霞. 天中学刊, 2005(02)
- [4]论图书出纳员素质的自我调节[J]. 柳树红. 图书馆学刊, 2002(S1)
- [5]谈图书借阅人员与读者的角色互动关系[J]. 郭丽华. 图书馆学研究, 2002(02)
- [6]读者辅导员建制畅想[J]. 朱铮.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2(06)
- [7]组织管理职能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 王星麟.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8(03)
- [8]都市的眼睛[J]. 甘铁生. 中国作家, 19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