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奎[1](2020)在《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盆地与造山带研究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盆地的研究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的重要构造单元,也是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克拉通内含油气叠合盆地。研究四川盆地的内部结构、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与纵向上的叠置关系,对于四川盆地乃至扬子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加快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步伐,拓展四川盆地的勘探新领域,进一步扩大资源规模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的认识已经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基底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重磁电资料的解译,缺乏最新地震剖面的约束;盖层结构的刻画随着盆地资料精度的提高有待细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原型盆地性质需要深化研究;基底对盖层发展演化的影响研究比较薄弱,急需攻关,以提高对盆地的整体认识。因此,论文以四川盆地这一复杂含油气盆地为研究对象,在盆地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盆地内部不同时期的建造与改造进行详细剖析,揭示四川盆地的结构与不同时期发育的盆地原型,建立盆地演化序列及叠合模式,并对盆地叠合演化的动力机制、基底对盖层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探讨。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在基底结构方面,厘定出17条呈“棋盘格式”展布的基底断裂,提出了四川盆地基底具有纵向上的三分性和横向上的三分性。纵向上由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组成,横向上由峨眉-成都-三台、泸州-重庆-开江和广元-南江三个磁性不同的岩块组成。同时将四川盆地基底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川中基底隆起带、川西基底拗陷带和川东基底拗陷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川西南、川西北、川南、川中、川北、川东南和川东北基底构造带)。(2)在盖层结构方面,识别出五个明显的区域不整合面,将盖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构造层(Z-S)、下二叠统-中三叠统构造层(P1l-T2l)、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三段构造层(T3x1-T3x3)、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侏罗系构造层(T3x4-J)、白垩系-第四系构造层(K-Q)。(3)在原型盆地叠合演化方面,提出处于地壳震荡环境下的四川盆地自下而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D-T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3x1-T3x3)、陆相拗陷盆地(T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4)在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方面:(1)认为基底结构及基底深大断裂控制了盆地现今的宏观构造格局。基底在横向上的三分性和“棋盘格式”的基底断裂系统致使现今盆地呈现出具有菱形边框、西部凹陷、中部隆起和东部强烈变形的特征。(2)厘定出基底断裂及基底活动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发育。北东向华蓥山断裂、龙泉-通江断层以及北西向厚坝-蓬安-丰都断裂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形态、展布,基底堑垒式构造差异活动导致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一步抬升剥蚀,古隆起范围扩大。(3)认为基底断裂的分期活动控制了活动时期的沉积格局。早寒武世晚期,华蓥山断裂、齐岳山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南江-通江-开江断裂及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了整个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格局;晚二叠世长兴期,南江-通江-开江断裂与昭化-碧泉-达州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与遂宁-合川断裂为两对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由于基底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在盖层形成北西向展布的开江-梁平海槽与篷溪-武胜台凹,以及相伴的地垒构造,由此形成晚二叠世四川盆地“三隆两凹”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这一时期的沉积格局。
侯章帅[2](2020)在《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南板块二叠纪沉积分异显着,发育多套烃源岩层,古地理面貌较为复杂。本研究在最新的二叠纪综合年代地层框架下厘定了各区域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并基于812条综合长剖面资料重建了目前最高分辨率的古地理图(根据地质年代和重要地质事件恢复18张二叠纪古地理图)。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中期,华南板块以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台地和范围较大的康滇古陆为特征,在亚丁斯克期中晚期海平面达到该时期的最低点,各区域的陆源剥蚀区连成一片,而华南南部和北部边缘仍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2)亚丁斯克期晚期-罗德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华南北部边缘、湘黔桂和下扬子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康滇古陆范围极度萎缩;沃德期-卡匹敦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盆地范围缩减,华夏古陆逐渐扩大,并在西侧形成了浅海碎屑岩沉积体系;到中二叠世末期,华南板块处于晚古生代海平面最低的时期,除桂中、湘南等少数区域外,华南板块主体位于海平面之上,广泛发育沉积间断。(3)吴家坪期-长兴期中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充沛的物源供应和频繁的海平面波动为华南广泛发生的聚煤作用提供了条件;长兴期晚期,华南海平面再次回退,各盆地范围明显缩小;到二叠纪末,华南板块海平面位于该时期最低值。本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古地理变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但东吴上升运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极大地重塑了华南板块晚二叠世古地理格局,并大幅提高了陆源供给量。本研究采用GPlates软件首次精准地恢复原型原位的华南古地理变迁,并讨论了二叠纪华南板块的定量动力学特征。在大数据支撑下,区域高分辨率古地理重建图可用于修正和改良全球古地理重建结果。华南二叠系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层,主要赋存于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等沉积层位。本研究统计并分析各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和牙形类色变指数资料,认为川东-鄂西和下扬子区域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处于有利生烃阶段,而其它区域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总体来看,华南板块二叠系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刘淑文[3](2006)在《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南秦岭成矿带的泥盆系及其中贱金属、贵金属及菱铁矿大型-超大型矿床引世人关注,研究主要从岩石学、地层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等角度对南秦岭成矿带开展了多方位“立体交叉”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地质流体角度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于泥盆系成矿区的典型矿床上。论文工作主要从盆地动力演化出发,把盆地充填分为水成沉积和热水沉积两个序列,以水成沉积为基础,对古生代流体活动的产物-热水沉积岩石/矿石开展系统的研究,查明古生代带盆地演化过程中幕式流体活动过程,从流体活动角度探讨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流体成岩成矿关系,反演盆地流体过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揭示盆地流体活动的成矿效应。通过对“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进展: 1、通过全面整理分析南秦岭区域地质成果资料,从基底特点、沉积纪录、构造作用、岩浆事件、热流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南秦岭古生代流体过程与成矿作用的大陆边缘动力学背景及热水沉积环境。 南秦岭早古生代是扬子陆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伸展背景下东西向裂陷海槽发育;晚古生代因勉略洋打开而从扬子北缘分离成为微板块,受古老隆起、基底断裂、同生断层等伸展构造的影响,成为有多个不同性质二级盆地发育的多岛海域,并且主张应力总体上由南北向转化为东西向。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侵入岩等也很可能进一步指示了该时期南秦岭被动陆缘下的地幔热点活动背景。正是在这种具有地幔热点活动和伸展构造背景的地堑式边缘海盆中出现了明显的热水沉积环境:①海盆正常充填序列中的不同层位发育了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热水沉积岩和同生热水蚀变岩;②海盆内的正常水成沉积物也表现出有机质成熟度(泥盆系青石垭组饱和烃/芳香烃=3.12)、古海水温度(泥盆纪海盆为53.9℃~88.9℃)、盐度(泥盆纪海盆盐度为14wB% NaCl)、以及同位素组成(δ18O值为9.57‰)等方面的异常。 2、在南秦岭旬阳盆地志留系新识别出钠长石岩、硅质岩、铁碳酸盐岩等热水沉积岩,这将南秦岭热水沉积作用推至早古生代,不仅使南秦岭古生代流体活动和热水沉积记录更加全面系统,而且证明了本地区下古生界铅锌矿床属海底热水沉积-改造成因,明确了找矿方向。 产在旬阳盆地志留系铅锌矿集区的钠长石岩、硅质岩、铁碳酸盐岩等热水沉积岩,它们或独立成层产于铅锌硫化物矿层以下层位,或直接作为铅锌硫化物矿层的容矿岩石,与志留系水成沉积岩层整合产出,同步褶皱,但其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的特殊之处表明它们明显有别于正常水成沉积岩石。 钠长石岩产在含矿层以下层位,具厚层块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均粒微细晶结构、内碎屑结构;其化学组成以富含SiO2、Al2O3及Na2O为特征,富Fe、Mn,贫Co、Ni、Cu等微量元素;在Fe-Mn-(Cu+Ni+Co)和P-Y关系图上,均反映为热水沉积成因;钠长石岩与围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但稀土总量较围岩偏低;反映了钠长石岩与下伏地层以及基底岩石之间的密切物质联系。钠长石岩中锆石透射光、反射光图像以及ShirmpU-Pb测年结果均反映出锆石来源于基底岩石中的继承性锆石,进一步证明了钠长石岩是由海水沿同生断裂向下渗透,被加热并和基底富钠质岩石(基底武当群、耀岭河群为一套富钠质的浅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及所流经的地层柱发生面型淋滤,经热液通道喷发出海底,形成了具有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特征的层纹状、层块状、及角砾状钠长石岩。 发育在铅锌含矿层中层状、层纹状硅质岩,主要由微-细晶它形粒状石英镶嵌组成。硅质岩化学组成以SiO2为主,Al、Ti、Mg相对贫乏;Fe/Ti、Al/(Al+Fe+Mn)、(Fe+Mn)/Ti及FeO/Fe2O3比值表明具有热水沉积成因性质。硅质岩中Zn、Pb、As、Sb、Ag等微量元素富集;在
关世桥[4](1989)在《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的发现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了陕南西乡地区下石炭统中新发现的煤系地层木竹坝段,并论述了该煤系化石面貌、沉积特征、对比关系、成煤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关世桥[5](1982)在《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省西乡县东南约50公里木竹坝至下高川一带,石炭纪地层广泛出露。上统为灰色厚层灰岩,中统为乳白或灰白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
二、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叠合盆地研究现状 |
1.2.2 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3 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2.1 前震旦系 |
2.2.2 震旦系 |
2.2.3 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演化 |
2.3.1 扬子克拉通 |
2.3.2 秦岭造山带 |
2.3.3 龙门山构造带 |
2.3.4 松潘-甘孜褶皱带 |
第3章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
3.1 盆地深部结构 |
3.1.1 航磁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
3.1.2 重力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
3.1.3 岩石圈结构 |
3.2 基底断裂分布 |
3.2.1 一级基底断裂 |
3.2.2 二级、三级基底断裂 |
3.3 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
3.3.1 基底的纵向分层结构 |
3.3.2 基底的横向分块结构 |
3.3.3 基底构造单元划分 |
3.4 基底结构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
第4章 四川盆地盖层结构及其叠合特征 |
4.1 地震剖面基本地质特征 |
4.2 不整合面识别与盖层结构 |
4.2.1 关键不整合面识别及其特征 |
4.2.2 构造层划分 |
4.3 不同地质时期盆地原型 |
4.3.1 震旦纪-志留纪(Z-S)盆地原型-克拉通裂陷盆地 |
4.3.2 泥盆纪-中三叠世(D-T2~l)盆地原型-克拉通拗陷盆地 |
4.3.3 晚三叠世早期(T_3x~1-T_3x~3)盆地原型-断陷盆地 |
4.3.4 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T_3x~4-J)盆地原型-拗陷盆地 |
4.3.5 白垩纪-第四纪(K-Q)盆地原型-前陆型盆地 |
4.4 盆地叠合模式 |
第5章 四川盆地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 |
5.1 基底控制盆地后期构造格局 |
5.1.1 基底结构控制现今盆地宏观格局 |
5.1.2 基底断裂活动控制盆内凹陷与隆起的发育 |
5.2 基底控制上覆地层的古构造演化 |
5.3 基底断裂对盖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
5.3.1 基底断裂对龙王庙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
5.3.2 基底断裂对长兴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前沿 |
1.3 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2章 区域地质及地层综述 |
2.1 区域地质演化 |
2.1.1 全球构造背景 |
2.1.2 华南演化历史 |
2.2 地层对比和综述 |
第3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单因子的选取及意义 |
3.2.2 ARCGIS简介 |
3.2.3 GPLATES简介 |
第4章 华南二叠纪古地理重建 |
4.1 阿瑟尔期 |
4.2 萨克马尔期 |
4.3 亚丁斯克期 |
4.4 空谷期 |
4.5 罗德期 |
4.6 沃德期 |
4.7 卡匹敦期 |
4.8 吴家坪期 |
4.9 长兴期 |
第5章 全球框架下的华南古地理动态重建 |
5.1 全球重建模型的选择 |
5.2 原型原位重建 |
5.3 小结 |
第6章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 |
6.1 烃源岩评价指标 |
6.2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类型 |
6.3 各期烃源岩厚度分异 |
6.4 基于牙形类色变指数的烃源岩成熟度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盆地流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盆地流体界定 |
二、地质流体研究-超越板块构造理论的国际地学前缘重大科学问题 |
三、去盆地寻找矿产资源在欧美成为趋势 |
四、国内外流体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
五、研究基础和现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思路与工作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工作方法 |
第五节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六节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南秦岭的大地构造位置 |
第二节 南秦岭地质构造特征 |
一、商丹断裂带 |
二、勉略缝合带 |
三、南秦岭构造带 |
第三节 南秦岭造山带的结构与区域构造演化 |
一、晋宁运动 |
二、震旦纪-早古生代 |
三、晚古生代泥盆纪 |
四、石炭-早中三叠世 |
五、晚三叠世-第四纪 |
六、小结 |
第四节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机制 |
第一节 前寒武基底 |
第二节 震旦系 |
第三节 早古生代 |
一、盆地充填 |
二、早古生代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 |
第四节 泥盆系 |
一、盆地充填 |
二、泥盆纪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 |
第五节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 |
第四章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岩浆活动 |
第一节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
第二节 早古生代岩浆活动 |
第三节 晚古生代岩浆活动 |
第四节 南秦岭古生代区域热演化史 |
第五章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热水沉积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
第一节 南秦岭寒武纪热水沉积与成矿 |
一、寒武纪沉积环境 |
二、热水沉积碳硅质岩 |
三、Au、PGE矿化 |
四、BaSO_4、BaCO_3成矿 |
五、寒武纪成岩成矿流体过程 |
第二节 南秦岭志留纪热水沉积与成矿 |
一、志留纪沉积环境 |
二、旬阳海盆志留系热水沉积钠长石岩、硅质岩 |
(一) 热水沉积钠长石岩 |
(二) 热水沉积硅质岩 |
三、旬阳盆地热水沉积铅锌矿床 |
(一) 矿床地质特征 |
(二) 成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三)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
(四)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五) 矿床成因讨论 |
四、志留纪成岩成矿流体过程 |
第三节 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与成矿 |
一、泥盆纪沉积环境(以山阳-柞水晚古生代盆地为例) |
(一) 山阳-柞水盆地水成沉积和环境 |
(二) 沉积地球化学 |
(三) 山阳-柞水海盆热水沉积环境 |
二、泥盆系中热水沉积岩 |
(一) 泥盆系中不含矿热水蚀变和热水沉积岩 |
(二) 泥盆系Pb-Zn(Au)含矿层中的热水沉积组合及成岩成矿作用 |
三、泥盆纪热水沉积环境及成岩成矿流体过程 |
第六章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幕式流体成矿效应和成矿规律 |
第一节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热水沉积环境 |
一、区域构造背景 |
二、沉积环境 |
三、盆地演化与热水沉积活动时空关系 |
第二节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序列 |
一、南秦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序列 |
二、南秦岭热水沉积岩的总体特征 |
第三节 南秦岭热水沉积成矿效应及成矿规律 |
一、热水沉积成矿效应 |
二、含矿热水沉积岩与不含矿的热水沉积岩的区别 |
三、热水沉积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
第四节 南秦岭热水沉积成矿总体特征 |
一、热水沉积成矿的层控性(时控性) |
二、热水沉积成矿物质来源的统一性 |
三、容矿岩石沉积环境的差异性 |
四、热水沉积含矿建造类型多样性 |
五、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及分带性 |
六、成矿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说明 |
图版 |
四、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D]. 李洪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D]. 侯章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刘淑文. 长安大学, 2006(12)
- [4]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的发现及意义[J]. 关世桥. 中国煤田地质, 1989(03)
- [5]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关世桥. 地质科技情报, 198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