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素和免疫系统

瘦素和免疫系统

一、Leptin与免疫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索,马孔阳,刘冬舟[1](2021)在《瘦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瘦素是主要由脂肪细胞合成的一种激素/细胞因子,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抗肥胖激素,后来证明其在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瘦素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功能,主要起促炎作用。瘦素在调节自身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SLE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较正常人更高,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病和维持。本文就瘦素的功能作用及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展开讨论,进而阐述瘦素在SLE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张明玥[2](2020)在《左归丸调控Leptin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左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清Leptin、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浓度,及下丘脑中Leptin,胫骨中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K-κB ligand,RANKL)基因(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探析左归丸通过干预Leptin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与药效机制,为左归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将50只SD系SPF级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去卵巢法将造模组建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建模完成后常规饲养1周,根据大鼠存活情况,将饲养成功的36只去卵巢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雌二醇(estradiol,E2)干预组、左归丸低剂量干预组和左归丸高剂量干预组4组。连续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股骨BMD;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股骨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Leptin、β-CTX及BALP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Leptin,胫骨β2-AR、OPG及RANKL 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Leptin,胫骨平台β2-AR、OPG及RANK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骨密度水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E2干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升高(P<0.01),药物干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骨组织形态学: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骨小梁明显稀疏,间距变宽,数量减少,体积变细,结构呈被破坏状,有大量空骨陷窝,排列不均匀。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和E2干预组大鼠骨小梁明显紧密,间距更窄,数量增多,体积增宽,结构更完整,空骨陷窝少,排列均匀。(3)血清指标浓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β-CTX浓度明显升高,而Leptin和BALP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低、高剂量组和E2干预组大鼠血清β-CTX浓度显着降低,而Leptin和BALP浓度显着升高(P<0.01);干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Leptin,胫骨平台β2-AR和RANKL mRNA表达升高(P<0.01),而胫骨平台OPG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低、高剂量组和E2干预组大鼠下丘脑Leptin,胫骨平台β2-AR和RANKL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胫骨平台OPG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E2干预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胫骨平台β2-AR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左归丸低剂量组胫骨平台OPG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余干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Leptin,胫骨平台β2-AR、RANKL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胫骨平台OP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低、高剂量组和E2干预组大鼠下丘脑Leptin,胫骨平台β2-AR、RANKL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而胫骨平台OPG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E2干预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下丘脑Leptin,胫骨平台β32-AR、RANKL、OP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左归丸能调控骨转换标志物β-CTX、BALP,并作用于OPG/RANKL/RANK系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去卵巢大鼠BMD,通过血清及下丘脑Leptin的两条途径,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上调血清中Leptin水平,直接作用于OPG/RANKL/RANK系统,提高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比例,可能是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3)降低下丘脑中的Leptin水平,进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骨β2-AR活性,从而影响OPG/RANKL/RANK系统,调控骨代谢,可能是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4)左归丸能调控Leptin,通过补肾健脾,填精益髓法改善围绝经期阴虚症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岳峰[3](2020)在《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对小鼠瘦素的调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肥胖患者的急剧增多,与之相关的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患者不断增加,这也使得肥胖成为覆盖全球的重大健康难题。研究表明,肥胖的产生与肥胖基因(ob)编码的瘦素蛋白(leptin)水平的失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瘦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控制食物摄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鉴于此研究,开始探索利用瘦素治疗肥胖的可能性,然而瘦素抵抗现象的存在使得瘦素在临床治疗中并没有效果,只对少部分基因突变的缺乏瘦素的肥胖个体有效果。而新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注射中性瘦素抗体能够与血液中的循环瘦素发生免疫反应,瘦素抗体与血液中的循环瘦素结合,中和抵消血液中的瘦素进而恢复瘦素的敏感性,使得正常肥胖患者体内的瘦素可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酿酒酵母能够刺激树突状细胞(DCs)发生免疫反应,之后围绕着树突状细胞以及酵母互作开发的免疫疗法逐渐取得世人的关注。从最初的蛋白表达系统到表面展示系统,再到之后的DNA/m RNA/sh RNA等核酸系统,该系统的免疫效果逐步优化增强。本研究将ob基因与重组酵母系统相结合,开发一种针对瘦素调控的ob基因重组酵母,并利用活体实验验证了在不同饮食条件(高脂组、正常组)该ob基因重组酵母效果。本文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两种不同的ob基因重组酵母:JMB84-CMV-OVA-ob、JMB84-CMV-ob。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等技术,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真核表达质粒,以及细胞水平上验证载体JMB84-CMV-OVA-ob-T2A-GFP-poly A表达盒的成功表达;之后以JMY31酵母菌为基础,构建了两种不同ob基因重组酵母。2.构建了ob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进行ob基因的原核诱导表达,并将ob基因原核表达的重组瘦素蛋白纯化作为后续抗体检测实验的抗原。3.在活体水平上对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进行性能评价。本研究通过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高脂诱导、正常饮食),利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实验方法对不同实验组的瘦素抗体进行验证,筛选出效果较好的重组酵母;此外,通过实验检测发现,该重组酵母系统能够降低血液中的循环瘦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动物的采食量并减少体重的增加。尤其是对于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饲喂该重组酵母系统后能够有效地降低肝脏组织脂肪病变中的脂滴的大小。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两种针对瘦素调控的重组酵母菌株:JMB84-CMV-OVA-ob和JMB84-CMV-ob。随后利用重组酵母系统实现了对机体瘦素抵抗进行调节,并对两种不同的重组酵母系统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评估,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重组酵母系统JMB84-CMV-OVA-ob,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瘦素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动物的采食量、减少体重的获得以及有效地降低肝脏组织脂肪病变中的脂滴的大小,这也为未来利用瘦素抵抗原理治疗肥胖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邱文琪[4](2020)在《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及逍遥散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背景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中医证候,此证多因情志过极伤肝,肝气郁结,脾土受侮,肝脾同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胁肋部胀痛,情绪抑郁不舒,纳差食少,大便溏泻,脉弦缓,舌胖大,苔腻。肝郁脾虚证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诸多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因此,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对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逍遥散最早记载于宋代官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中药组成,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现代临床进一步拓宽了该方的应用领域,可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症。课题组前期开展了大量逍遥散的实验研究工作,发现逍遥散的药味、配伍与肝郁脾虚证的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之间高度关联和对应。因此,逍遥散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有效治疗方剂用以实验研究。目前中医实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主要为三种:中医疾病模型、中医证候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其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病因病机理论,在动物上实现人类临床疾病的证候特征模拟复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系统生物学是从系统层面研究生物体组成成分(DNA、mRNA、蛋白质、代谢物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主要技术手段为高通量组学研究。系统生物学具有复杂性、整合性、信息化的特点,这与中医证候整体性、时相性、复杂性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在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系统生物学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录组学研究可反映基因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外界应激下的表达情况。启动子的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转录,抑制基因表达。目前对中医证候的研究中,高通量组学技术应用逐年增多,两种组学的联合测序分析对于揭示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下丘脑是生理调节的重要中枢之一,调节摄食、体温、内分泌、情绪反应、认知、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过程。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存在着高甲基化状态,提示下丘脑脑区在肝郁脾虚证中的重要意义。本实验前期利用转录组和甲基化联合测序技术,筛选出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靶基因——Lmna。Lmna基因编码核纤层蛋白Lamin A/C,是核纤层的主要组成成分。Lmna介导的Leptin信号通路参与肝郁脾虚证能量摄入等的发生发展,因此推断,Leptin信号可能是Lmna参与肝郁脾虚证的关键调控节点。综上所述,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丘脑弓状核Lmna介导Leptin信号通路是肝郁脾虚证的内在机制和逍遥散调控的关键通路”的假说。本课题首先复制稳定的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脑区选定下丘脑弓状核,通过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和甲基化联合测序)技术,探究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和逍遥散的作用机制。2方法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雄性SD大鼠共80只,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每组20只雄性SD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造模共持续6周时间。造模同时,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灌服逍遥散(2.224 g/kg/d)和氟西汀(2.0 mg/kg/d)进行治疗。造模及给药6周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评价模型。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采用转录组和甲基化联合测序技术,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三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mRNA和甲基化差异表达的基因。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对筛选基因Lmna及其介导的Leptin信号通路进行验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 Lmna、LepR、Jak2、STAT3、IRS-1、PI3 K、AKT、POMC、AGRP和NPY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Leptin水平。3结果实验一:CUMS造模6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摄食量减少,在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抑郁行为;逍遥散、氟西汀治疗后体重、摄食量无明显差异,糖水偏好实验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旷场实验中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实验二:采用转录组学技术获得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差异mRNA,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筛选得到的差异mRNA共439个,逍遥散组相较于模型组筛选得到的差异mRNA共328个。结合前期WGBS筛选得到的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联合分析,模型组与正常组联合分析筛选出Fam111a、Myo5c、Dtx2、Abcc5、Cfb、Rnaset2、Lmna共7个靶基因,逍遥散组与模型组联合分析筛选出Abcc5、Lmna、Cfb、Clic5、Dnah6、Eln、Fam111a、Mtr、Slc44a4、Tmem51、Vsig10共11个靶基因。这些基因与DNA复制、ATP结合、Notch信号通路、ATP酶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瘦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相关,可能是肝郁脾虚证发病机制和逍遥散调控的靶基因。实验三:WB和qRT-PCR示模型组Lmna的表达减少,逍遥散可以逆转这一变化。ELISA示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显着升高,WB和qRT-PCR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的LepR-STAT3信号通路激活,JAK2和STAT3表达均上调,此外,CUMS对PI3K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qRT-PCR示控制食欲的POMC、NPY和AgRP的表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呈现抑制食欲的状态。逍遥散治疗后,LepR-STAT3信号通路及PI3K通路的部分节点发生逆转,对LepR-STAT3和PI3K信号通路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逍遥散还可以逆转POMC、NPY和AgRP的变化。4结论通过6周CUMS造模方式建立了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并通过体重、摄食量、行为学等方式评价此模型,证明了 6周CUMS造模建立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肝郁脾虚证,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动物模型进行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在成功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应用转录组学和甲基化联合分析,在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区域筛选鉴定出Fam111a、Myo5c、Dtx2、Abcc5、Cfb、Rnaset2、Lmna、Clic5、Dnah6、Eln、Mtr、Slc44a4、Tmem51、Vsig10共14个靶基因。这些基因与DNA复制、ATP结合、Notch信号通路、ATP酶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瘦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相关,可能是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和逍遥散调控的目标基因。进一步研究结果示,下丘脑弓状核Lmna介导Leptin信号通路可能是肝郁脾虚证的内在机制和逍遥调控的关键通路。

刘陈龙[5](2020)在《Leptin通过促进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5表达调节断奶仔猪脂代谢和能量代谢》文中研究指明瘦素(Leptin)是由ob基因编码、在脂肪组织中生成的一种脂肪代谢调控产物,Leptin可有效调控个人机体脂质正常沉积以及个人体重异常变化。Leptin因此被广泛作为一种治疗肥胖以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和药物。Leptin在机体内可以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Leptin受体信号分子传导途径完成;Plin5在机体内同时参与了脂解与脂合成过程;Leptin可直接导致PPAR家族相关分子表达发生变化,同时Plin家族基因表达也会直接受到PPARγ、PPARα等调控;有研究发现Leptin在体内可导致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FTO)表达上调,FTO除了可调节体内脂肪代谢外,还会抑制机体内m6A(N6-甲基腺嘌呤)甲基化修饰,它可介导m6A去甲基化过程。而目前关于Leptin及FTO是否能够有效调控Plin5表达还未见到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q 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m6A-IP等方法,探究Leptin通过FTO降低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5的m6A甲基化,进而促进Perilipin5表达并促进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Leptin与Perilipin5互作关系以及防止肥胖造成断奶仔猪脂肪代谢疾病提供证据。本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 Leptin促进仔猪脂解并上调Plin5及下游基因表达。Leptin显着降低仔猪体增重、体脂率及血脂相关指标(P<0.05),高密度脂蛋白和体温显着升高(P<0.05)。Leptin处理断奶仔猪显着增加皮下脂肪组织Leptin和Lep R(P<0.05)表达水平;白脂中Plin5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其下游基因HSL、ATGL、LPL、ABHD5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脂合成基因Acc1、Fasn m 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线粒体氧化基因和复合体基因m RNA水平显着上调(P<0.05);脂肪细胞体积和脂滴数量显着减小(P<0.05);说明Leptin促进Plin5及其下游脂解基因和线粒体功能基因表达。2. Leptin通过上调脂肪细胞中FTO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Leptin处理显着上调FTO和甲基化过程识别酶Ythdf2的m RNA水平(P<0.05);Dot Blot和总m6A甲基化水平测定显示细胞总RNA m6A甲基化水平显着下调(P<0.05),m6A-IP检测Plin5 m6A水平显着下调(P<0.05);超表达FTO(pc-FTO)显着降低(P<0.05)Plin5的m6A甲基化水平,FTO干扰片段(si-FTO)则逆转这种作用(P<0.05);Leptin和pc-FTO共同处理会加剧总m R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P<0.05),而si-FTO则逆转m6A甲基化(P<0.05)的降低;Plin5的m6A甲基化也与总m6A甲基化水平(P<0.05)变化一致。以上结果表明Leptin处理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水平,并且这种作用是由FTO上调造成。3. FTO通过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上调Plin5蛋白水平。pc-FTO极显着上调Plin5的蛋白水平,但Plin5的m RNA水平没有显着变化(P>0.05),Plin5 m RNA的m6A甲基化水平也显着降低(P<0.05);甲基化抑制剂环亮氨酸(Cycloleucine,CL)显着降低Plin5 m RNA的m6A甲基化水平(P<0.05),甲基化激动剂甜菜碱(Betaine,Bet)极显着提高Plin5 m RNA的m6A甲基化水平(P<0.01),同时Plin5 m RNA水平(P>0.05)无显着变化;CL显着提高Plin5的蛋白水平(P<0.05);甲基化位点突变后,pc-FTO对Plin5 m RNA的m6A甲基化水平(P>0.05)的影响不显着,Plin5的m RNA水平(P>0.05)和蛋白水平(P>0.05)变化也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FTO通过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上调其蛋白表达水平。4. Plin5在基础状态下促进脂滴降解,提高下游脂解基因和线粒体功能基因的表达。基础状态下成熟脂肪细胞超表达Plin5(pc-Plin5)后,脂滴的尺寸大小(P<0.05)显着降低,脂解相关基因如LPL、CPT1a和Plin5下游ATGL、HSL、ADBH5的m RNA(P<0.05)和蛋白水平(P<0.05)显着的上调,产热功能基因Pgc1a、Ucp1、Atp5a1的m RNA(P<0.05)和蛋白水平(P<0.05)显着上调,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Tfam、NDUFB8、SDHB、UQCRC2、COX4I1 m RNA(P<0.05)和蛋白水平(P<0.05)以及下游ATP的生成也都显着的上调(P<0.05),NAD+/NADH比值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Plin5的上调可以促进脂滴表面脂解酶的作用,加速脂滴的分解,促进脂滴内甘油三酯的分解和线粒体呼吸链的运作,增加产热和能量代谢。5. 脂毒性状态下Plin5促进脂合成代谢和脂肪酸β-氧化并加速游离脂肪酸消耗。首先构建脂肪酸脂毒性模型,棕榈酸钠对细胞内Caspase-3、Caspase-9、Bax、Bcl-2等与凋亡细胞相关基因的m RNA含量水平都与对照组无显着的差异(P>0.05),凋亡细胞数量增加量不显着(P>0.05),细胞中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脂滴蓄积显着增加(P<0.05),说明模型构建成功;pc-Plin5显着降低细胞内FFA含量(P<0.05),且β-氧化限速酶ACSL2以及甘油三酯合成酶DGAT2、FASN、ACC1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线粒体复合体基因水平也显着上调(P<0.05),NADP+/NADPH比值也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Plin5可以缓解游离脂肪酸过多造成的代谢紊乱,加速游离脂肪酸消耗;在脂毒性状态下Plin5可以促进脂合成代谢并增强线粒体β-氧化。本试验结果证明Leptin通过上调FTO表达抑制Plin5m6A甲基化水平,进而上调Plin5表达;Plin5在基础状态下可通过激活下游脂解基因表达上调导致脂滴分解,进而促进产热;而在脂毒性状态下可增加游离脂肪酸消耗,保护机体脂质代谢平衡。本试验初步揭示了Leptin在Plin5调控和维持机体脂质代谢和能量消耗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肥胖及脂肪代谢异常综合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洋[6](2020)在《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白质完整性与血浆瘦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和精神分裂症遗传高危(Genetically High Risk for Schizophrenia,GHR-SZ)中均观察到大脑白质完整性的异常,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瘦素(Leptin)作为大脑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分子信使,与大脑的神经发育密切相关。新的证据表明脑白质完整性和血浆leptin水平的异常与SZ的发病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和Luminex平台液相芯片多因子检测Bioplex技术,在神经影像层次和分子层次对SZ和GHR-SZ进行研究,探讨脑白质完整性和血浆l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而完善对SZ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为SZ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年龄13岁至30岁的126名SZ、99名GHR-SZ和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130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在研究开始前获得本人的知情同意书。所有的受试者进行人口学资料和临床信息采集,临床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定,并且所有参与者都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的磁共振扫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其中113名受试者(34名SZ患者、34名GHR-SZ和45名HC)在24小时内采集血液样本。根据收集到的人口学资料、临床量表、磁共振及血液样本数据应用SPSS 22.0和Matlab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步骤如下:(1)根据收集到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量表,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其差异性;(2)DTI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用SPM8软件对三组进行以年龄、性别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显着阈值设定为P<0.001,55个体素,采用的是高斯随机场(Gaussian Random Field,GRF)校正,然后对三组间有显着性差异的脑区提值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进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校正检验水准为0.05/3=0.017,即P<0.017有统计学差异;(3)采用以年龄、性别为协变量的ANCOVA比较三组的血浆leptin水平,然后进行事后两两比较(P<0.017,Bonferroni校正);(4)将SZ、GHR-SZ组ANCOVA结果显示有显着性差异的脑区的FA值与血浆leptin水平进行偏相关分析(P<0.05)。结果:1、白质完整性分析结果:ANCOVA结果显示,SZ、GHR-SZ、HC三组之间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左/右侧前放射冠、左/右侧后放射冠、左/右侧内囊前肢、左/右侧丘脑后辐射、左/右侧外囊、左侧上额枕束、右侧内囊后肢、穹窿的FA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GRF校正)。事后分析显示,相比HC组和GHR-SZ组,在SZ组中观察到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左/右侧前放射冠、左/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内囊后肢、左侧上额枕束、左/右侧外囊及穹窿FA值显着降低(P<0.017,Bonferroni校正);与HC组相比,在SZ组和GHR-SZ组的胼胝体压部、左/右侧后放射冠和左/右侧丘脑后辐射FA值降低(P<0.017,Bonferroni校正)。2、血浆leptin水平分析结果:ANCOVA结果显示,SZ、GHR-SZ、HC三组之间在血浆leptin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事后分析结果表明相比HC组,SZ、GHRSZ组的血浆leptin水平显着升高(P<0.017,Bonferroni校正);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SZ组和GHR-SZ组,左/右侧后放射冠、左/右侧丘脑后辐射、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血浆leptin水平呈负相关(r=-0.296,P=0.016)(r=-0.265,P=0.032)。结论:1、仅在SZ组中观察到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等脑区的白质完整性改变,证明了SZ存在特异性脑改变,这部分脑区可能与SZ的发生和状态有关。2、SZ组和GHR-SZ组均观察到胼胝体压部等脑区的白质完整性改变,说明SZ存在素质性脑改变,这部分脑区可能与SZ的遗传性有关。3、SZ组和GHR-SZ组存在血浆leptin水平增高,且血浆leptin水平的改变与素质性脑区存在相互作用,提示leptin在SZ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叶芸杉[7](2020)在《瘦素通过促进糖酵解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瘦素(Leptin)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大量研究发现Leptin受体在各类免疫细胞上均有表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Leptin可促进DC成熟,上调DC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但Leptin对DC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并不清楚。DC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通过摄取抗原、提呈抗原肽给T细胞并活化初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DC的活化过程中糖酵解能力的重要作用,糖酵解速率的增强可为DC活化提供能量和物质,当糖酵解过程被抑制,DC的活化将受到抑制。Leptin是否通过促进DC糖酵解能力增强DC免疫功能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Leptin对DC免疫功能的增强是否具有糖酵解依赖性以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一)Leptin(100 ng/ml)刺激DC 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RT-PCR检测DC炎性细胞因子m 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与DC共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增殖水平。(二)PBMC与Leptin处理后的DC共培养3天,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Treg细胞所占百分比。(三)Leptin刺激DC 6 h,收集无菌细胞培养上清液,酶标仪检测葡萄糖浓度和乳酸浓度;RT-PCR检测DC糖酵解关键酶m RNA水平。(四)2-脱氧-D葡萄糖(2-deoxy-D glucose,2-DG)抑制糖酵解后,流式细胞仪检测Leptin刺激前后DC表面蛋白CD80,CD86的表达,与DC共培养PBMC中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以及PBMC的增殖水平。(五)流式细胞仪检测Leptin刺激后DC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a)表达水平。AKT及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预先作用DC 2 h,Leptin继续刺激DC 6 h后RT-PCR检测己糖激酶2(Hexokinase,HK)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一)与Leptin未刺激组相比,Leptin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及CD86表达增高(11.79%±0.9599%vs.18.25%±1.028%),(7.570%±0.8596%vs.13.58%±1.438%)。细胞因子IL-6,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增高(0.1306±0.02736 vs.0.6322±0.05646),(0.2029±0.02884 vs.00.3926±0.05946),(0.07425±0.01055 vs.0.1321±0.006071);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及IL-1β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C共培养的PBMC增殖水平上调(15.16%±2.217%vs.19.92%±1.971%)。(二)与Leptin未刺激组相比,Leptin刺激的DC与PBMC共培养,Treg细胞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h17细胞比例增高(2.793%±0.1417%vs.5.363%±0.4775%)。(三)与Leptin未刺激组相比,Leptin刺激组葡萄糖摄取量升高(4.866 ug/ml/106cells±1.095 ug/ml/106cells vs.32.66 ug/ml/106cells±5.159 ug/ml/106cells);乳酸产生增多(3.681 m M±0.8132 m M vs.8.825 m M±1.614 m M)。糖酵解限速酶HK2 m RNA表达水平上调(0.2565±0.06396 vs.0.5156±0.08368);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GLUT),丙酮酸激酶M型(pyruvate kinase,PKM1/2),乳酸脱氢酶(dehydrogenase,LDHA)m 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2-DG预先抑制糖酵解2 h,Leptin继续刺激DC 12 h。与Control组相比较,Leptin组CD80及CD86表达上调(5.823%±0.8494%vs.11.83%±0.5808%),(7.483%±0.6201%vs.13.14%±0.8884%);与Leptin组比较,2-DG+Leptin组CD80及CD86表达下降(11.83%±0.5808%vs.4.073%±0.5959%),(13.14%±0.8884%vs.7.320%±0.5506%);Control组与2-DG组相比较,CD80及CD86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Control组相比较,Leptin组与DC共培养的PBMC增殖水平上调(14.64%±0.4106%vs.19.70%±0.9586%);与Leptin组比较,2-DG+Leptin组PBMC增殖水平下降(19.70%±0.9586%vs.11.39%±1.264%);Control组与2-DG组相比较PBMC增殖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Control组相比较,Leptin组与DC共培养的PBMC中Th17百分比上调(3.464%±0.5415%vs.5.106%±0.5612%);与Leptin组比较,2-DG+Leptin组Th17百分比下调(5.106%±0.5612%vs.2.912%±0.5961%);Control组与2-DG组相比较Th17百分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五)与Leptin未刺激组相比较,Leptin刺激组HIF-1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ontrol组相比,Leptin组HK2 m RNA表达水平上调(0.8991±0.04840 vs.2.087±0.1836);与Leptin刺激组相比,LY294002+Leptin组HK2 m 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SC74859+Leptin组HK2 m RNA表达水平下调(2.087±0.1836 vs.1.253±0.1444);与Control组相比,LY294002组及NSC74859组HK2 m 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ptin可通过促进DC糖酵解增强DC功能;Leptin能够通过Leptin-STAT3信号通路上调DC糖酵解限速酶HK2的表达。

郑桂华[8](2019)在《瘦素、CD4+/CD8+比值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瘦素、CD4+/CD8+比值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型的关系,为RA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按照2010年EULAR/ACR提出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纳入RA患者199例,选取45例体检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制订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尫痹的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诊断学》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的虚实判定标准,将RA患者分为实痹(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虚痹(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虚实两大证、6个具体证型。收集体检正常者及RA患者空腹血清进行瘦素、CD4+/CD8+比值检测并记录结果,并收集RA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RA组与正常组之间血清瘦素水平、CD4+/CD8+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A组血清瘦素水平、CD4+/CD8+比值高于正常组。(2)实痹与虚痹之间血清瘦素水平、CD4+/CD8+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痹血清瘦素水平、CD4+/CD8+比值高于虚痹。(3)RA组各证型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痰瘀痹阻证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其他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A组各证型血清CD4+/CD8+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湿热痹阻证血清CD4+/CD8+比值高于其他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RA组血清瘦素与DAS28评分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6)RA组血清CD4+/CD8+比值与DAS28评分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7)RA组血清瘦素与CD4+/CD8+比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论(1)在RA的6个中医证型中,痰瘀痹阻证血清瘦素水平最高,提示血清瘦素水平可能是RA痰瘀痹阻证的参考指标之一。湿热痹阻证血清CD4+/CD8+比值最高,提示血清CD4+/CD8+比值可能是RA湿热痹阻证的参考指标之一。(2)实痹血清瘦素水平、CD4+/CD8+比值高于虚痹,提示血清瘦素水平、CD4+/CD8+比值可能是中医邪实的分子生物学、免疫细胞学基础。(3)RA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CD4+/CD8+比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瘦素代谢与细胞免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王春艳[9](2019)在《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自然流产是临床上育龄妇女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近些年的研究显示,RSA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RSA病因复杂,涉及到遗传、生殖道结构、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微小RNA(microRNA 和瘦素(Leptin)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表明microRNA和Leptin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迄今为止,鲜有研究报道Leptin与不孕之间的关系,关于复发性流产(RSA)与miRNA-27a和Leptin基因的多态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根据既往研究资料显示miRNA-27ars895819A/G及Leptin rs779039 G/A位点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本次研究选取上述基因位点突变,拟探索miRNA-27a rs895819A/G及Leptin rs779903G/A基因的多态性对复发性流产(RSA)发病风险的影响,揭示miRNA-27ars895819A/G及Leptn rs7799039 G/A基因多态性对RSA的作用和意义。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38名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作为RSA组,并收集同时期来我院诊治的142名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取5ml外周静脉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血清miRNA-27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研究中的所有基因型的测定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进行。研究中的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对于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用百分比或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率的差别。本研究中通过χ2检验来鉴定两组样本是否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向前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比值比(OR值)以及它的95%可信区间(95%CI),从而估计复发性流产与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RSA组与对照组间miRNA-27ars895819A/G及Leptinrs7799039 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无差异,说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2.在miRNA-27ars895819 A/G的多态性中,RSA 组的 GG 型、AG+GG 型以及G等位基因型均高于对照组;在Leptin rs7799039 G/A的多态性中,RSA组的AA型、GA+AA型以及A等位基因型均高于对照组。3.miRNA-27a基因 rs895819 A/G 的多态性和 Leptin基因 rs7799039 G/A 的多态性能够增加RSA的发病风险。4.对miRNA-27a rs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 的基因组合与 RSA间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携带GG-AA和AG-AA基因型的人群较AA-GG基因型的人群其发生RSA的风险显着增高。5.在miRNA-27ars895819 A/G方面,RSA患者中具有G等位基因和非G等位基因的患者间的临床表现不同;在Leptin rs779039 G/A方面,RSA患者中具有A等位基因和非A等位基因的患者间的临床表现不同。6.在miRNA-27ars895819 A/G多态性的AA型和AG+GG型的人群中,对照组与病例组总的表达量间具有差异;在Leptin rs7799039 G/A多态性的GG型和GA+AA型的人群中,对照组与病例组总的表达量间具有差异。研究结论:1.miRNA-27a rs895819 A/G的G 基因突变和Leptin rs7799039 G/A的A 基因突变可以增加RSA的发病风险。2.与具有miRNA-27a rs895819 A/G位点和Leptin rs7799039 G/A 位点的AA-GG基因型个体相比,具有GG-AA和AG-AA组合基因的个体其RSA的发病风险更高。

于婉晨[10](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使用右归丸、左归丸“以方测证”,论证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表达的高低变化决定虚寒、虚热证寒热倾向的科学假说,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对虚寒、虚热证大鼠一般状态、相关宏观指标及血清学(细胞因子网络及激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创新性使用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虚寒证、虚热证中显着性变化的差异基因、蛋白,根据其表达变化及GO功能改变,通过KEGG富集通路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围绕IL-1与Lipin-1,多层面的论证虚寒、虚热证的分子机制。q RT-PCR及Western Blot法定量0预测靶标蛋白变化并验证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结果可靠性,论证假说,拓展前期研究成果。根据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佐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及病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并为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经典虚寒及虚热证模型复制方法,采用大剂量的苦寒中药“生石膏、龙胆草、黄柏、知母”组方,按照2:1.2:1:1.5的比例进行虚寒证动物模型构建;应用大剂量的具有辛温大热药性的中药“熟附子、肉桂、干姜”,按照“1:1:1”灌胃给药14天,建立虚热证动物模型。运用PLS回归方程通过对大鼠体重、自主活动、寒热趋向、舌象、爪象、温度变化、肛温、趾温、基础代谢及一般状态观测结果进行评分,评价模型大鼠虚寒(0-0.5)、虚热(0.5-1)状态判断模型复制成功,筛选成功复制的模型大鼠进行后续研究。2观察大鼠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采集下腔静脉血)检测IL-1β、IL-4、IL-6、TNF-α、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等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及T3、T4、TSH、TRH、GH、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内分泌激素代谢相关指标于虚寒、虚热证大鼠血清中含量变化,及给予右归丸、左归丸进行干预后的变化情况,讨论其差异及发生机制。3使用转录组测序结合差异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对病证微观分子层面的变化进行筛测:对显着性差异基因及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推导虚寒证、虚热证发生机制中关键差异蛋白(基因),及其(磷酸化、氧化、乙酰化等)翻译后修饰其功能变化与机制间关系,以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右归丸、左归丸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4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总RNA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Hspb1、Ecm1、Ifit1、Acpp、Insig1等主要相关基因表达,对转录组测序基因结果可靠性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法)检测肝组织总蛋白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等主要相关蛋白表达,验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结果。结果:1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表征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研究1.1一般状况观察发现,虚寒模型大鼠出现嗜睡蜷卧、饮食、饮水减少、体重减轻、大便溏薄、唇及趾掌颜色偏青白、毛发杂乱、枯槁、小便清长等表现;虚热证模型大鼠出现体型瘦削,体重减轻、饮水增加,毛发杂乱、光泽度差,烦躁不安,睡眠减少、尿黄、便干等特征性症状表现。1.2虚寒证模型大鼠喜温恶寒、自主活动减少、基础代谢、整体温度及肛温、趾温均出现显着性下调,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机能降低(P<0.05);虚热证模型大鼠喜寒恶热、自主活动、基础代谢显着性升高(P<0.05);整体温度、肛温、趾温明显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紊乱性降低,能量代谢病理性升高(P<0.05)。1.3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4、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IL-6、TNF-α明显升高;T3、T4、TSH、TRH、GH明显降低(P<0.05)。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指标于虚寒证中明显降低(P<0.05),虚热证证显着性升高(P<0.05)。1.4转录组学结合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虚寒模型组筛选出显着性差异基因323条,虚热模型组检测出显着性差异基因共166条。蛋白质组学虚寒证筛选出显着性差异蛋白58个(上调26个,下调32个),虚热证76个(其中显着性上调蛋白52个,显着性下调蛋白24个)。其显着性差异功能主要集中富集在刺激应答、防御反应、氧化还原为主的免疫反应及以脂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及类固醇的生成分解、脂肪的生成及分解等生物过程等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虚寒证模型组显着性变化通路集中在视黄醇代谢、线粒体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胆汁分泌、初级胆汁酸合成、Jak-STAT、AMPK、PPAR信号通路、P450药物代谢、亚油酸、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等以脂代谢为代表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及ABC转运、NF-κB、炎症介导的TRP信号通路等免疫调控信号通路。1.5 qRT-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肝组织)免疫及代谢关键基因m RNA表达,虚寒、虚热证大鼠IL-1β及IL-1R及NF-κB(P<0.05)表达均明显下调;虚寒证TGF-β1、FABP4、Lipin-1、AP-1有下调趋势。虚热证Lipin-1、PPARγ、FABP4、FFA有明显升高(P<0.05)与基因组学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1.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对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代谢、免疫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Lipin-1、IL-1β、IL-1R2、IL-1Ra、14-3-3tau蛋白表达出现显着下降(P<0.05*);Smad2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1**)。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IL-1Ra升高(P<0.05*),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一致,证实其检测结果真实可靠。2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对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代谢、自主活动、温度等有明显调整作用,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右归丸治疗后,(GO)分类标准进行功能注释,内分泌及精氨酸、丝氨酸、花生四烯酸、脂代谢、脂肪的生物合成及分解,糖代谢、类固醇及氨基酸代谢等物质及能量代谢方面缓解虚寒证出现的代谢抑制情况,IL-1、NF-κB、PPAR信号通路激活,调控机体的代谢及免疫改变。实时荧光PCR验证检测基因表达量与测序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蛋白组学检测,进一步缩小范围得出,其变化主要涉及细胞组织与生物发生、生物过程的调控、对刺激的反应、代谢过程、戊糖与葡萄糖醛酸盐的相互转化、赖氨酸退化;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糖酵解和糖质新生、脂肪酸降解、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褪黑素代谢、线粒体代谢、LPS/IL-1、丙酮酸代谢、Glycerolipid新陈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代谢功能及通过调控TNF、PI3K-Akt、MAPK、p38、及免疫应答IL-1、IL-6及TNF分泌等功能及通路,改善虚寒、虚热证紊乱的免疫机能。WB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其数据表达具有一致性,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真实可靠。IL-1与Lipin-1是机体组织细胞功能代谢调节、免疫应答、应激等重要调节细胞因子,是机体细胞信号网络的关键节点。本实验以IL-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主要切入点,宏观数据及微观组学结果表明,虚寒模型组出现以IL-1、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显着性降低,其中CPT1、Lipin-1、FABP4、leptin-1、LEPR、Lbp(LPS)、Vnn1、Il33等代谢、免疫主管蛋白表达降低。虚热证以CPT1、FABP4、Lipin-1、LEPR、Ache、Leprot为代表的基因表达病理性升高,共同激活AMPK(rno04152)、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其中,褪黑素信号通路显着性升高及降低可能是造成虚热证烦躁不安、虚寒证嗜睡蜷卧、易疲劳症状出现的关键病机。结论:论证了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证、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在虚热证模型组中表达明显升高,于虚寒证模型组中表达降低,证实其高低变化是产生虚寒证、虚热证差异的关键这一科学假说。并拓展了Leptin、LEPR及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等信号通路作为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关键通路,Leptin及LEPR是虚寒证、虚热证的潜在靶标。为后续对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二、Leptin与免疫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ptin与免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瘦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瘦素介绍
2 瘦素与免疫系统
    2.1 瘦素能够影响固有免疫
    2.2 瘦素对适应性免疫的影响
3 瘦素与SLE
    3.1 瘦素与SLE相关性的研究
    3.2 瘦素可能通过抑制Tregs功能促进SLE发病
    3.3 瘦素通过诱导Th17活化促进SLE发病
    3.4 在SLE中瘦素的其他致病机理及相关性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2)左归丸调控Leptin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骨代谢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1.1 骨代谢的基本过程
    1.2 OPG/RANKL/RANK系统对骨代谢的调控
    1.3 影响OPG/RANKL/RANK系统的因素
2 Lepti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形成的影响
    2.1 Leptin的来源与功能
    2.2 血清Leptin对骨代谢的影响
    2.3 Leptin调控交感神经系统影响骨代谢
3 中医理论探讨Leptin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3.1 肾精与天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3.2 Leptin与肾虚骨痿相关
4 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4.1 填精生髓益癸壮骨
    4.2 健脾柔肝宁心壮骨
5 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药物制备
        5.1.3 仪器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模型建立
        5.2.2 实验分组
        5.2.3 指标检测
        5.2.4 统计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对PMOP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5.3.2 对PMOP模型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
        5.3.3 对PMOP模型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5.3.4 对PMOP模型大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5.3.5 对PMOP模型大鼠胫骨及下丘脑mRNA表达的影响
        5.3.6 对PMOP模型大鼠胫骨及下丘脑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对小鼠瘦素的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肥胖基因与瘦素
        1.1.1 肥胖基因
        1.1.2 瘦素
    1.2 leptin与瘦素受体(Lep R)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2.1 leptin的基本结构
        1.2.2 瘦素受体(LepR)的基本结构
        1.2.3 leptin的功能
    1.3 瘦素抵抗及选择性瘦素抵抗及其机制
        1.3.1 瘦素抵抗及其机制
        1.3.2 选择性瘦素及其抵抗机制
    1.4 瘦素抵抗的治疗靶标
    1.5 口服疫苗技术
        1.5.1 口服疫苗技术原理
        1.5.2 口服疫苗技术优缺点
    1.6 酵母与免疫的研究
    1.7 重组酿酒酵母介导的免疫
        1.7.1 重组酵母介导的口服蛋白疫苗
        1.7.2 重组酵母介导的口服DNA/RNA疫苗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ob基因重组酵母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及质粒
        2.1.2 试剂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引物
        2.1.5 试剂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ob基因的扩增及JMB84-CMV-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JMB84-CMV-OVA-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JMB84-CMV-OVA-ob-T2A-GFP-poly 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细胞表达
        2.2.4 ob基因重组酵母的鉴定及制备
        2.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重组leptin蛋白的纯化
    2.3 试验结果
        2.3.1 ob基因的扩增及JMB84-CMV-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2 JMB84-CMV-OVA-ob-poly 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3 JMB84-CMV-OVA-ob-T2A-GFP-poly 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细胞表达
        2.3.4 ob基因重组酵母的鉴定及制备
        2.3.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重组leptin蛋白的纯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ob基因重组酵母的活体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重组酵母
        3.1.2 实验动物
        3.1.3 试剂
        3.1.4 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动物的免疫程序
        3.2.3 实验动物体重及采食量分析
        3.2.4 实验动物血液以及组织样品采集
        3.2.5 血液中leptin抗体鉴定以及抗体效价比较
        3.2.6 血液中leptin含量测定
        3.2.7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3.2.8 肝脏组织学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正常组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的验证
        3.3.2 高脂组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的验证
        3.3.3 高脂-正常组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的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及逍遥散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第二节 转录组学及其在证候研究中的进展
    第三节 Lmna及其介导的Leptin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一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二 肝郁脾虚证大鼠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三 肝郁脾虚证大鼠弓状核Lmna介导的Lepr-STAT3信号通路及逍遥散的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Leptin通过促进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5表达调节断奶仔猪脂代谢和能量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Leptin研究进展
        1.1 Leptin与肥胖
        1.1.1 Leptin简介
        1.1.2 Leptin分泌,循环水平及影响因素
        1.2 Leptin受体信号转导
        1.3 功能
        1.3.1 调节饮食和能量代谢
        1.3.2 调节糖脂代谢
        1.3.3 调节生殖功能
        1.3.4 调节免疫功能
        1.4 Leptin抵抗
    第二章 脂滴与Plin5研究进展
        2.1 脂滴研究进展
        2.1.1 脂滴简介
        2.1.2 脂滴的蛋白组学及其功能
        2.1.3 脂滴在膜间脂质运输中的作用
        2.1.4 脂滴与脂类代谢
        2.1.5 脂滴与其他细胞器的相互作用及能量关系
        2.1.5 脂滴在其他领域新功能的研究进展
        2.2 Plin5研究进展
        2.2.1 Plin5调节脂质代谢平衡
        2.2.2 Plin5在脂滴与线粒体互作的中的作用
试验研究
    前言
    第三章 Leptin促进仔猪脂解并上调Plin5 及下游基因表达
        3.1 材料
        3.1.1 试验猪
        3.1.2 细胞
        3.1.3 试剂与设备仪器
        3.2 方法
        3.2.1 猪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中RNA蛋白提取
        3.2.2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
        3.2.3 猪原代脂肪细胞的培养与诱导分化
        3.2.4 实时定量PCR
        3.2.5 Western Blot
        3.2.6 免疫荧光
        3.2.7 免疫组化
        3.2.8 油红O染色
        3.2.9 BODIPY染色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eptin对断奶仔猪体脂指标的影响
        3.3.2 Leptin对仔猪Plin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3 Leptin上调仔猪脂肪组织中Plin5 相关基因水平
        3.3.4 Leptin上调猪脂肪细胞中Plin5 相关基因水平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Leptin通过上调FTO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
        4.1 材料
        4.1.1 质粒与细胞
        4.1.2 试剂与设备仪器
        4.2 方法
        4.2.1 猪脂肪细胞中RNA的提取
        4.2.2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
        4.2.3 猪原代脂肪细胞的培养与诱导分化
        4.2.4 实时定量PCR
        4.2.5 m~6A-IP
        4.2.6 Dot Blot
        4.2.7 总RNAm~6A甲基化水平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eptin促进FTO表达并抑制m~6A甲基化
        4.3.2 Leptin通过FTO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FTO通过抑制Plin5的m~6A甲基化上调Plin5 表达
        5.1 材料
        5.1.1 细胞
        5.1.2 试剂与设备仪器
        5.2 方法
        5.2.1 猪脂肪细胞中RNA蛋白提取
        5.2.2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
        5.2.3 猪原代脂肪细胞的培养与诱导分化
        5.2.4 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
        5.2.5 m~6A-IP、Dot Blot、总m~6A甲基化水平测定
        5.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FTO上调Plin5 的蛋白表达
        5.3.2 Plin5 m RNA的 m~6A甲基化调控其蛋白表达
        5.3.3 Plin5 m~6A甲基化位点突变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Plin5通过脂滴调控脂代谢和能量代谢
        6.1 材料
        6.1.1 质粒与细胞
        6.1.2 试剂与设备仪器
        6.2 方法
        6.2.1 猪脂肪细胞中RNA蛋白提取
        6.2.2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
        6.2.3 猪原代脂肪细胞的培养与诱导分化
        6.2.4 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
        6.2.5 Tunel染色
        6.2.6 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
        6.2.7 脂滴的分离提纯及鉴定
        6.2.8 Plin5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6.2.9 脂肪酸肥大模型构建
        6.2.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lin5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6.3.2 Plin5通过促进脂滴分解提高脂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6.3.3 Plin5在脂毒性状态下促进脂合成代谢并增强线粒体β-氧化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创新点以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1 结论
    2 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白质完整性与血浆瘦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的白质完整性研究
    1.3 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1.4 研究设计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临床评定
    2.3 数据采集
        2.3.1 影像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2.3.2 血液样本采集和处理
    2.4 统计分析
        2.4.1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量表统计分析
        2.4.2 影像学数据统计分析
        2.4.3 血液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2.4.4 相关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量表分析结果
    3.2 SZ组、GHR-SZ组和HC组的白质完整性分析结果
    3.3 SZ组、GHR-SZ组和HC组的血浆Leptin水平分析结果
    3.4 白质异常FA值与Leptin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白质完整性的改变
    4.2 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血浆 Leptin 水平变化
    4.3 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白质完整性改变与 Leptin 的关系
    4.4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瘦素通过促进糖酵解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对象与材料
        1.1 实验对象及使用细胞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和刺激
        2.2 RT-PCR实验
        2.3 分离健康人PBMC
        2.4 DC与 PBMC共培养
        2.5 PBMC增值实验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
        2.7 细胞培养上清液葡萄糖检测
        2.8 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检测
        2.9 提取细胞总蛋白
        2.10 测定蛋白浓度
        2.11 Western blot
    3.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1.Leptin可以促进DC成熟表型形成并增强DC功能
        1.1 人DC细胞系表达Leptin受体
        1.2 Leptin促进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
        1.3 Leptin促进DC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1.4 Leptin刺激的DC促进PBMC增殖
    2.Leptin刺激的DC与 PBMC共培养上调Th17 比例
    3.Leptin增强DC糖酵解能力
        3.1 Leptin促进DC摄取葡萄糖生成乳酸
        3.2 Leptin促进DC糖酵解限速酶HK2的表达
    4.Leptin通过促进DC糖酵解增强DC的功能
        4.1 Leptin通过促进DC糖酵解促进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4.2 Leptin通过促进DC糖酵解增强DC对 PBMC的作用
    5.Leptin通过Leptin-STAT3 信号通路上调DC己糖激酶表达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树突状细胞亚型分类与代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瘦素、CD4+/CD8+比值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査、指标检测、记录数据
        3.2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RA组性别、年龄的分布
        1.2 RA组各证型性别、年龄的分布
        1.3 RA组各证型病程、DAS28评分的分布
        1.4 RA组各证型CRP、ESR的分布
    2 RA组与正常组瘦素、CD4+/CD8+比值的分布
    3 实痹与虚痹瘦素、CD4+/CD8+比值的分布
    4 RA组各证型瘦素的分布
    5 RA组各证型CD4+/CD8+比值的分布
    6 RA组瘦素与DAS28评分的关系
    7 RA组CD4+/CD8+比值与DAS28评分的关系
    8 RA组瘦素与CD4+/CD8+比值的关系
讨论与分析
    1 RA流行病学特征
    2 瘦素
    3 RA与瘦素
    4 RA与CD4+/CD8+比值
    5 RA瘦素与CD4+/CD8+比值
    6 RA中医病因病机
        6.1 RA与正虚
        6.2 RA与六淫邪气
        6.3 RA与痰瘀
    7 RA各证型年龄、性别、病程、DAS28评分、CRP、ESR的分布特点
        7.1 RA各证型年龄的分布特点
        7.2 RA各证型性别的分布特点
        7.3 RA各证型病程的分布特点
        7.4 RA各证型DAS28评分、CRP、ESR的分布特点
    8 RA各证型瘦素的分布特点
    9 RA各证型CD4+/CD8+比值的分布特点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二 miRNA与复发性流产
    三 Leptin与复发性流产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
    1.4 实验仪器和试剂及其产地
    1.5 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1.6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
    2.2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多态性与RSA间的发病风险
    2.3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组合与RSA间的发病风险
    2.4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多态性与RSA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2.5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中miRNA-27a和Leptin的表达水平
第三章 讨论
    3.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及其治疗方法分析
    3.2 miRNA-27a与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模型建立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虚寒、虚热证PLS模型评价
        3.2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体温变化
        3.3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内分泌激素及代谢相关指标改变
        3.4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指标改变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方测证”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用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药品制备
        2.3 实验给药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的影响
        3.2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温度指标的影响
        3.3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脾及胸腺指数的影响
        3.4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代谢内分泌激素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3.5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IL-1β等细胞因子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治疗给药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RNA提取及质检
        2.5 转录组测序方法步骤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样本总RNA质检结果
        3.2 转录组测序各组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对比用基因库及其链接
        1.2 基因表达水平(数据可靠性)分析
    2 数据分析方法
        2.1 差异基因及其聚类分析
        2.2 基因功能分析(GO Analysis)
        2.3 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KEGG pathway)
        2.4 可变剪切分析
        2.5 SNP/INDEL分析
        2.6 基因结构注释优化
    3 实验分析结果
        3.1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GO功能分析
        3.2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
    4 小结
第五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及数据可靠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提取
        2.2 引物设计
        2.3 荧光定量PCR实验步骤
    3 数据处理
    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性结果
        4.1 基因扩增曲线
        4.2 基因熔解曲线
        4.3 实时荧光PCR数据结果
    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虚寒证模型组及右归丸治疗后虚寒证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影响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左归丸治疗后虚热证模型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变化
    7 小结
第六部分 TMT联合NanoLC-LTQ-Orbitrap技术分析虚寒、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组大鼠肝差异表达蛋白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治疗给药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组织样本前处理
        2.5 肽段提取及标记
        2.5.1 肽段提取
        2.5.2 同位素标记
        2.6 标记后样品预分离
        2.6.1 流动相A、B配置方法
        2.6.2 HPLC预分离梯度设置
        2.7 差异蛋白质组学实验步骤
        2.7.1 蛋白组学实验流程
        2.7.2 Orbitrap Fusion Lumos MS/MS分析测量方法设置
        2.8 差异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及分析
        2.8.1 数据处理使用软件
        2.8.2 软件分析及数据处理内容
    3 实验结果
        3.1 虚寒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3.2 虚热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第七部分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分析方法
    2 分析结果
        2.1 虚寒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改变
        2.2 虚热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表达比较
        2.3 右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性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2.4 右归丸治疗后与虚寒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2.5 左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3 小结
第八部分 Western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表达及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数据可靠性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抗体选用及前处理
        2.1 抗体选择
        2.2 样品前处理
    3 实验流程
    4 数据处理
    5 统计分析
        5.1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5.2 条带
        5.3 灰度分析
        5.4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寒证模型组、右归丸治疗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热证模型组、左归丸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5.6 数据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虚寒、虚热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方法
    2 IL-1、Lipin-1 在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中的地位及作用
    3 中医对虚寒证、虚热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建立依据
    5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发生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6 现代技术手段在虚寒证、虚热证病证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7 虚寒证、虚热证治疗药物治疗选用依据
    8 右归丸对虚寒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9 左归丸对虚热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10 实验结果讨论
    11 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论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四、Leptin与免疫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瘦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J]. 张索,马孔阳,刘冬舟.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05)
  • [2]左归丸调控Leptin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D]. 张明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饲喂ob基因重组酵母对小鼠瘦素的调节研究[D]. 岳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及逍遥散的调控[D]. 邱文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Leptin通过促进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5表达调节断奶仔猪脂代谢和能量代谢[D]. 刘陈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白质完整性与血浆瘦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王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2)
  • [7]瘦素通过促进糖酵解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叶芸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瘦素、CD4+/CD8+比值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D]. 郑桂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D]. 王春艳.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10]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D]. 于婉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瘦素和免疫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