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有事——民政部官员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村民自治”的提问

农民自有事——民政部官员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村民自治”的提问

一、农民能管好自己的事——民政部官员就“村民自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论文文献综述)

廖业扬[1](2013)在《当代中国乡村治道变革论 ——基于社会转型风险治理的视界》文中认为自古以来,中国每当遇到社会大变迁之际,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大变迁与以往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迁都有着质的区别。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在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集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多种现代性要素共同推动下的整体性的社会转型。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异常复杂、不解定性因素骤增,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问题大增、社会矛盾突出,各类社会转型风险大量出现,这表明,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因此,社会转型风险治理成为国家治理包括乡村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适时地和因地制宜的变革乡村治道以适应乡村社会转型及其风险治理要求,已经成为关系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的治理问题。在吸收借鉴学界已有相关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并致力于揭示乡村社会转型风险及其治理与乡村治道及其变革的内在关联性,从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视角探讨乡村治道变革的内在逻辑。其研究意义在于,(1)理论意义。助推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在中国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度结合,进而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拓展和丰富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内容、议题和分析框架;深入地探讨了乡村社会转型风险与基层政府治理模式、政府职能变革与乡村治道变革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从乡村治道的分析途径剖析了乡村社会转型风险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也从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的内在要求,说明当代中国乡村治道变革的逻辑依据。(2)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危机意识与防控社会转型风险的自觉性;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建设新农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发展基层民主提供有益的对策性参考;为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和加速服务型政府尤其是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路和建议。这一研究主题与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也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是一个议题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学者云集,成果丰富。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已有学者论及了乡村社会风险治理问题,但是,系统地研究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与乡村治道变革内在关联的成果并不多见;学界对当下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所建构的分析概念和分析框架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空间;社会转型固然是乡村社会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但相比较而言,当代中国乡村治道的滞后与僵化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据此,本研究试图着重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第一,较为系统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风险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描述了在社会转型和风险社会背景下,农村及农民所面对的主要风险。第二,借鉴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侧重从乡村治道的维度来剖析乡村社会转型风险的成因,为此建构了“乡村威权型治道”、“公司化威权型基层政府”的分析概念和分析框架。第三,结合对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调查,初步总结和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乡村治道变革的主要得失及其根源,从中得出了需要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推动乡村治道变革的基本结论。第四,根据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的内在要求,提出了乡村社会转型治理的基本思路、途径和对策。为此建构了“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的分析概念和分析框架,提出了建立健全“乡村民主治理体制与机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对策。总之,本研究侧重于从变革乡村治道以求解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之道的探讨;基本结论是:变革威权型治道,走乡村民主治理之道是降解和化解乡村社会转型风险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主要创新点,(1)研究视角有所创新。以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为视角,较全面地概括了乡村社会转型风险的主要类型,并建构了相关的分析概念和分析模式,剖析了这些风险产生与存在的治道根源。(2)分析概念和分析框架有所创新。建构了“社会转型风险”、“乡村威权型治道”、“公司化威权型基层政府”、“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等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成的问题分析框架。(3)本研究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特色内容,提出了借鉴和吸取民族民间社会管理的地方性知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本研究不足之处,(1)本研究侧重于探讨通过变革乡村治道的途径来求解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之道,提出的是较为宏观的、方向性的对策建议,没有重视社会风险治理的技术流程设计和可操作的制度设计;(2)比较研究不足。缺乏不同性质模式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3)没有深入探讨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包括国家治理转型与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关联等研究,这些都有待于后续研究的拓展、提高与完善。

操家齐[2](2012)在《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公民权的实现问题。本文主要以历史制度主义和冲突与回应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实证调研、文献分析为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国家与农民之间半个多世纪来的互动关系,跟踪中国逐步走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国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他们既有紧密合作的一面,也有冲突和博弈的一面,合作促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冲突和博弈也同样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国家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同样,占中国人口主体的广大农民也从传统的农民,开始向一个现代公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可以说,农民工争取自己的权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争取平等公民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现代国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农民改变了国家,国家同样也改造了农民,“国民同构”,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本文以农民工的公民权为具体研究视角,先从国家出于快速建设一个现代国家的目的,为稳定农业生产,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通过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限制农民的自由迁徙,使农民无法自己把握经济自由、人身自由谈起,而农民通过争取“包产到户”为手段,顽强争取经济权利,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包产到户”,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从而在经济上实现独立,人身上重新获得自由。从而也为“农民工”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农民成为农民工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曲折,为争取合法打工的权利,实现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通过努力,农民工的身份终于得到认可,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的主体。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然而,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依然不能得到平等的保障,在本文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具体分析、描述了农民工各项权利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近年来农民工争取权利、维护权益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与过去相比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本文通过富士康事件、增城事件、本田罢工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把握其中显示出的新趋向。这些事件说明解决农民工公民权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也说明如果引导得法,将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农民的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共同成长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可以说,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成长与发育。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与回应的过程。农民在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中,一直是在扮演着传统不合理制度框架的冲撞者的角色,国家也不断为此调整着既有的制度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双方不断磨合、调适,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公民权取得的过程是一个宪政赋权、行政赋权、市场赋权、社会赋权、外力赋权、自力赋权合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总体来看当今农民工公民权的进步主要还是来自市场赋权,但长远来看更需要国家主动赋权而不能过分寄希望于市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进步将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农民工在现在和过去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农民工关注的焦点从经济权利向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转移,必将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带来了社会的分化,使人们由于身份的不同、财富的多寡而出现社会地位的参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使平等、人权、公民、法治等现代性意识深入人心。农民工一方面多数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城市生活的熏陶下,其权利意识又得以普遍增强,同时维护自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也得到提高。农民工公民权的回归过程与现代国家的成型过程是同步的,农民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之日,也将是中国完成现代国家建设之时。可以说,在今日中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农民的权益保障的不完善是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的不完善,当农民工公民权得以平等实现之时,也就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

张珺[3](2008)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效率低、负担欠公平等问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4至2008年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有效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农村社会转型、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为研究背景,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和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和阐述,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从定量角度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和效益进行定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并用此模型分析了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消费,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在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下,我国目前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严重不足,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得出财政支农资金至少要在近几年内达到一万亿人民币才能弥补目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不足的现状。本文除了对供给资金进行定量分析外,对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过程中供给不足与供给相对过剩并存、供给中存在区域差别、供给效率低以及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定性角度较为全面地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演变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和分析现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农民自我供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并没有因改革开放而得到改善,相反的却陷入了困境,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出现了更大的缺口,已经发展到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本文对产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村的汲取多,给予少,这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长期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供给权责不清,“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长期以来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在供给过程中较少的考虑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农民不需要的公共产品却存在着相对过剩,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使有限的公共资金还未能从分发挥作用,表现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本文在借鉴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坚持“多予少取”和公平的原则,继续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急农民之所急,构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为农民提供满意公共产品和服务。

郎友兴[4](2007)在《政治精英与《村委会组织法》的起草、颁布和实施之过程:一个博弈的视角》文中指出《村委会组织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生活为在农村的900万中国人的民主法治建设打下了基础,通过行使他们手中的选票行使其民主权利,同时让他们看到了通过选举产生村庄领导人所带来的好处和意义。本文试图以说《村委会组织法》(试行)通过的过程,从博弈的视角,探讨明政治精英的行动策略对中国乡村民主所作贡献与意义。

刘健,罗新宇[5](2000)在《农民能管好自己的事——民政部官员就“村民自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媒体连续报道了村民自治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日前,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就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问:现在一些干部、包括一些学者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太低,还不适应民主建设的要求。他们?..

二、农民能管好自己的事——民政部官员就“村民自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能管好自己的事——民政部官员就“村民自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乡村治道变革论 ——基于社会转型风险治理的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缘起
        二、本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治道与乡村治道
        二、治道变革与乡村治道变革
        三、社会转型风险与乡村社会转型风险
    第四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型中国乡村治道变革研究进路
    第一节 治理和地方治理理论
        一、治理和地方治理理论内涵
        二、治理和地方治理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三、治理和地方治理理论在乡村治道变革中的应用
    第二节 政府再造和社区再造理论
        一、政府再造和社区再造理论内涵
        二、政府再造与社区再造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三、政府再造与社区再造理论在乡村治道变革中的应用
    第三节 社群主义与协商民主理论
        一、社群主义与协商民主理论内涵
        二、社群主义与协商民主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三、社群主义与协商民主理论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节 整体性治理与风险社会理论
        一、整体性治理与风险社会理论内涵
        二、整体性治理和风险社会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三、整体性治理和风险社会理论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社会转型风险诸面相
    第一节 乡村突发公共事件剧增
        一、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
        二、乡村公共卫生事件频现
        三、乡村事故灾难事件增多
        四、乡村社会治安事态严峻
    第二节 乡村社会结构失衡
        一、乡村人口结构失衡
        二、乡村利益结构失衡
        三、农民就业结构失衡
    第三节 乡村文化与精神危机
        一、乡村信仰危机
        二、乡村伦理危机
        三、乡村社会信任危机
        四、乡村居民心理困顿
    第四节 乡村发展遭遇多重困境
        一、乡村债务风险上升
        二、乡村生态环境恶化
        三、乡村政治风险增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成因的治道探析
    第一节 乡村威权型治道界说
        一、乡村威权型治道之内涵
        二、转型期乡村威权型治道成因论析
        三、乡村威权治道的效应特征
    第二节 乡村威权型治道基本架构
        一、乡村威权型治道之理念
        二、乡村威权型治道之体制和机制
        三、公司化威权型基层政府
        四、威权化村治
    第三节 乡村威权型治道的主要风险
        一、乡村威权治理观之风险
        二、乡村威权型治理体制之风险
        三、村治威权化之风险
    第四节 后农业税时代乡村治理新困局
        一、税改后乡村治理新困境
        二、税改后乡村治理制度创新遇尴尬
        三、“悬浮型”政权的合法性难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中国乡村治道变革之得失检视
    第一节 乡村治道变革得失的评判
        一、乡村治道变革得失评判之标准
        二、乡村治道变革得失评判之维度
        三、乡村治道变革得失评判之原则
    第二节 转型期乡村治道变革的得与失
        一、乡村治道变革之所得
        二、乡村治道变革之所失
        三、乡村治道变革得失的根源与启示
    第三节 乡村治理若干重要关系之省思
        一、中央和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
        二、静态稳定与动态稳定关系
        三、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关系
        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关系
        五、民主与民生关系
        六、乡村治理之共性与多样性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型中国乡村治道变革新逻辑
    第一节 乡村治理合法性嬗变与乡村治道变革
        一、乡村治理合法性的界定
        二、转型期乡村治理合法性之嬗变
        三、乡村治理合法性困局促发乡村治道变革
    第二节 转型期农民权利新境遇与乡村治道变革
        一、中国语境下的农民权利
        二、转型中国农民权利新境况
        三、农民的权利诉求推动着乡村治道变革
    第三节 农民的需要变化与乡村治道变革
        一、农民的需要之意涵
        二、转型中国农民的需要新变化
        三、农民的需要新变化对乡村治道变革的推动
    第四节 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一、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二、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与基层政府职能重心转移
        三、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需要政府的职能回归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再发现与启示
    第一节 合寨村村民自治缘起的再认识
        一、村民“自由”后的新遭遇:“吃得饱,睡不好”
        二、村域公共安全与秩序再造
        三、合寨村村民自治成因探源:基于地方性知识的析解
    第二节 合寨村村民自治制度与运行
        一、合寨村村民自治基本制度架构
        二、网络化社会管理
        三、村治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合寨村村民自治特色、绩效与与启示
        一、合寨村村民自治的特色
        二、合寨村村民自治的绩效
        三、合寨村村民自治的启示
    第四节 合寨村村民自治:问题、风险与治理前瞻
        一、合寨村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
        二、合寨村村民自治的治理风险
        三、合寨村村民自治面临新挑战
        四、超越村治局限:一个整体性治理前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之道
    第一节 重塑乡村治理观念体系
        一、增强忧患、风险与危机意识
        二、培育和弘扬公共精神
        三、提升公共责任意识
        四、树立以人为本治理理念与价值观
    第二节 建设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
        一、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的界说
        二、建设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的理由
        三、建设民生服务型基层政府的途径
    第三节 建立健全乡村民主治理体制与机制
        一、提升乡村民主治理的制度化水平
        二、健全乡村民主治理体制
        三、完善乡村民主治理机制
        四、变革县政威权制,推动县政民主化
    第四节 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界定
        二、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三、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四、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途径
    本章小结
余论:乡村民主治理:何以可欲,何以可能?
    一、民主治理的内涵
    二、乡村民主治理:何以可欲,何以可能?
    三、推进乡村民主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对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治理状况调查方案
    附录2: 广西合寨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3: 乡村实地调查照片选录
    附录4: 对《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西江村村规民约》的一个简评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国家的规制与农民的回应
    一、缘起:正视“熟悉的陌生人”
    二、意义:农民与国家的现代化
    三、文献综述
        (一) 公民权
        (二) 农民公民权
        (三) 农民工公民权
        (四) 问题的根源
        (五) 解决之道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理论方法
        (二) 实证方法
第二章 不屈的抗争:包产到户的实现与自由身份的获得
    一、弱者的武器:农民“反行为”
    二、把颠倒的颠倒过来:包产到户的顽强回归
    三、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民自由身份的初步恢复
第三章 遏制与突破:农民工流动大潮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农民工政策的演进
    二、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兴起
        (一) 清退“盲流”
        (二) 离土不离乡
        (三) 离土又离乡
        (四) 阻遏中的前行
        (五) 拐点:孙志刚事件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第四章 中国奇迹的创造者与“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农民工的贡献
    二、“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 政治权利
        (二) 经济权利
        (三) 社会权利
第五章 抗争的新趋势——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无望弃世与消极抗争:富士康跳楼事件剖析
        (一) 恐怖的“十连跳”与“富士康”代工王国
        (二) 泰勒制流水线下的三重“异化”悲剧
        (三) 各方回应与富士康后危机时代的“围城困境”解析
    二、失范性抗争:“砍手党”案例剖析
        (一) 黑道乡村:砍手党的家族背景
        (二) 堕落渊薮:砍手党在城市的聚居区
        (三) 从受辱者到抢劫犯:几位主犯的人生曲线
        (四) 原因透析
    三、暴力型集体抗争的典型范本:潮州事件及增城事件
        (一) 不应发生的“雄起”
        (二) 非典型维权
        (三) 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回应与反思
    四、新生代农民工理性集体抗争:本田罢工样本
        (一) 劳资理性互动
        (二) 意义:现行制度框架内的维权样本
        (三) 标志:新兴产业工人阶级的崛起
第六章 合力赋权:农民工公民权实现路径
    一、宪政赋权:道义的高度与事实的限度
    二、外力赋权:全球化的力量
    三、行政赋权:责任与利益的博弈
    四、市场赋权:权利的现实来源
    五、社会赋权:成长的力量
    六、自力赋权:以公民的名义
第七章 基本结论
附录一:农民工访谈笔记选登
附录二:农民工诗人杨成军诗两首
附录三:一位农民工的返乡过年日记
附录四:农民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经济和财政发展的形势较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1.1.2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1.1.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1.1 早期的公共产品的思想萌芽时期
        2.1.2 近代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1.3 现代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 国内研究动态
        2.2.1 关于公共产品的研究
        2.2.2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的研究
        2.2.3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分类的研究
        2.2.4 关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状况
    3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基本框架
    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公共产品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与作用
    1 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公共产品的概念
        1.2 公共产品的分类
        1.3 公共产品的特性
    2 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2.1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分析
        2.1.1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受技术的影响
        2.1.2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受到消费者数量的影响
        2.1.3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受到需求弹性的影响
        2.1.4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其外部性强弱有关
        2.1.5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社会组织形式有关
        2.1.6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关
        2.2 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与其供给的联系的分析
    3 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内涵
        3.1 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3.2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性
        3.3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3.3.1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性质,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3.3.2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的公共产品
        3.3.3 按供给资金来源分,可分为制度内与制度外农村公共产品
        3.3.4 按农村公共产品受益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地域性和非地域性的公共产品
        3.3.5 按照人的需求层次分,可以分为生存类、发展类和奢侈类的公共产品
        3.3.6 按照农村公共产品的用途分可以分为生产类和生活类的农村公共产品
        3.4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作用
        3.4.1 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社会
        3.4.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3.4.3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3.4.4 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和农村私人生产活动的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分析
    1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1.1 供给主体单一
        1.2 生产方式呈现村民自我生产的特点
        1.3 缺乏需求表达机制,没有需求的差异
        1.4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1.5 两种供给筹资渠道
        1.6 供给的内容主要是改善农村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的纯公共产品
    2 改革开放后至2004年之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1 该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环境
        2.2 该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特征
        2.2.1 供给主体逐渐多元化
        2.2.2 制度外供给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筹资机制
        2.2.3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2.2.4 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差异性
    3 2004年以来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3.1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环境
        3.2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3.2.1 以政府供给为主的多元供给方式
        3.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渠道的变化较大
        3.2.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有创新
        3.2.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重点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
        3.2.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1.1 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1.1.1 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比重不高
        1.1.2 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的绝对量不足
        1.2 地方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调
        2.1 关系农业生产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1.1 农业基本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2.1.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2.2 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3 关系农民基本人权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2.3.1 农村教育不容乐观
        2.3.2 农村医疗保健水平落后
        2.3.3 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不足
        2.3.4 农村公共文化薄弱
        2.4 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2.4.1 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类公共产品缺失
        2.4.2 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不健全
        2.5 关系政治利益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
        2.5.1 农村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层出不穷
        2.5.2 政府职能部门机构臃肿
        2.5.3 政府的管制政策供给过剩
    3 城乡供给有别,存在不公平现象
        3.1 城乡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差距大
        3.2 城乡公共卫生医疗差距大
        3.3 城乡社会保障不平等
        3.4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4 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不高,供给与农民的需求不相宜
第五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解析
    1 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影响
        1.1 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削弱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1.2 公共产品二元供给体制,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1.3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金本能的流出农村
    2 各级政府权责不清,基层政府无力供给农村公共产品
        2.1 中央政府承担的供给责任不足
        2.2 地方政府将部分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下移给村集体组织
        2.3 乡镇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持续提供公共产品
        2.3.1 分税制造成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脱节
        2.3.2 税费改革,乡镇收入骤减,财政陷入困境
        2.3.3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乡镇政府的收入增加
        2.3.4 乡镇政府机构膨胀、冗员过多也导致无力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2.4 乡镇债务大,难以提供公共产品
    3 农村公共产品的集体供给能力不足
    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资金流失,未形成有效公共产品
        4.1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挤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
        4.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行为以追求部门或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
        4.3 村级农村公共产品融资监管不规范
        4.4 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资金漏损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5 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5.1 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导致需求方缺位,农民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不高
        5.2 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执行偏差与成本都较高
第六章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借鉴
    1 典型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经验
        1.1 美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1.1 美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政策
        1.1.2 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各级政府职责分明,相对独立
        1.1.3 美国公共产品供给形式
        1.1.4 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2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2.1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历程
        1.2.2 日本农业财政支出政策
        1.2.3 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1.3 德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3.1 德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历程
        1.3.2 德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内容
        1.3.3 德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1.4 澳大利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2 发展中国家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经验
        2.1 韩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2.2 印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2.1 印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筹措方式
        2.2.2 印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监督机制
        2.2.3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内容
        2.3 泰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3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共同点及其经验借鉴
        3.1 对农业实行支持和保护政策的一般规律
        3.2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借鉴
        3.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在工业化中后期以政府为主
        3.2.2 在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提下,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
        3.2.3 明确各级政府责权,规范政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行为
        3.2.4 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重视农民的需求与参与
        3.2.5 政府所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第七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策略分析
    1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原则
        1.1 兼顾公平与效率
        1.2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1 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资力度
        2.2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疏通和规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主渠道
    3 明确各级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事权与财权,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权与事权划分的依据
        3.2 按事权决定财权的原则,构建财权与事权相适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3.2.1 财权适当下放,事权适当上移
        3.2.2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
        3.3 转变政府职能,确保农村公共资金的有效使用
    4 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多主体供给体系
        4.1 农村公共产品多主体供给的理论依据
        4.2 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
        4.2.1 拓宽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渠道
        4.2.2 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提供农村公共物品
        4.2.3 明晰产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自己提供公共物品
        4.2.4 利用慈善资金来供给农村公共产品
        4.2.5 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国外资金
        4.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构成及其供给领域
        4.3.1 充分发挥政府核心作用,充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键主体
        4.3.2 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主体
        4.3.3 大力发展与扶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非营利组织供给主体
        4.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间的协作关系
        4.5 多主体供给体系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方式
        4.5.1 政府投资并管理
        4.5.2 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4.5.3 政府管制下私人资本经营
        4.5.4 在政府资助下的民间资本经营
        4.5.5 非营利组织提供
    5 构建以农民需求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5.1 构建畅通的农民需求表达渠道
        5.1.1 构建农村公民社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
        5.1.2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5.1.3 探索农民需求的表达方式,拓宽农民需求表达的路子,使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
        5.2 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披露机制,使决策公开透明,知民且使民知之
        5.3 构建适合国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结合的科学化、民主化的供给决策机制
    6 科学地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6.1 从时间上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步战略
        6.2 按照政府目前财力,根据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农民需求的层次来提供公共产品
        6.3 针对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导致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内容
        6.4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7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监督保障措施
        7.1 加强立法,依法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7.2 建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事权划分的监督体制
        7.3 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全程监督和管理
        7.4 引导农民建立保护其合法利益的常设性组织,加强农民对公共产品供给过程的监督
        7.5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四、农民能管好自己的事——民政部官员就“村民自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乡村治道变革论 ——基于社会转型风险治理的视界[D]. 廖业扬. 南京大学, 2013(04)
  • [2]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D]. 操家齐.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3]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张珺.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4]政治精英与《村委会组织法》的起草、颁布和实施之过程:一个博弈的视角[A]. 郎友兴. 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5]农民能管好自己的事——民政部官员就“村民自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J]. 刘健,罗新宇. 农村发展论丛, 2000(01)

标签:;  ;  ;  ;  ;  

农民自有事——民政部官员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村民自治”的提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