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稳压电源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论文文献综述)
曾自强,王玉菡[1](2021)在《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以“电子设备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针对"电子设备调试与维修"课程授课过程中师生交互性较差、灵活性不够、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等问题,文章引入BOPPPS模式,设计六个课堂教学环节形成闭环教学,结合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并以开关电源为例进行说明。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景晓鹃[2](2021)在《油气井下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发展,随钻测井仪器和井下导向控制工具等井下仪器对电源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涡轮发电机能适应井下极端环境、工作寿命长,已成为井下仪器的主要供电设备。但是,钻井工艺所要求的钻井液流量呈大范围波动,使得涡轮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随之宽范围变化,不仅导致供电质量下降甚至会导致井下仪器功能失效,而且一旦涡轮电机故障,就会导致供电中断,影响井下仪器的可靠稳定运行。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油气井下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方案,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与阶段性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由钻井液流量的大范围波动引起的井下电源对宽范围输入电压的适应性问题,对比分析了常用的DC-DC变换器拓扑的稳压特性及适用场合,提出了隔离型SEPIC变换器级联BUCK变换器的两级式DC-DC稳压拓扑结构,在宽范围输入的条件下,最终输出稳定的直流电。2、研究了由井下极端环境、涡轮电机故障等因素引起的井下电源供电可靠性问题;选用锂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基于电源复用器,提出了油气井下主、备两路独立电源的无间断切换控制方法,确保主电源故障时备用电源能够快速投用,提高井下仪器供电可靠性。3、设计了主电路前后级变换器电路,构建了基于峰值电流控制的隔离型SEPIC变换器的控制环路,MATLAB建模仿真研究表明,在15至120伏特的输入电压范围内,SEPIC变换器能保持基本稳定的45伏特的输出电压。建立了BUCK变换器电路的小信号模型,设计了基于单电压控制的BUCK变换器的控制环路及环路补偿网络,可以进一步将45伏特的电压变换为稳定的12伏特的输出电压。4、设计了硬件电路,制作了原理样机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输入电压在15~120伏特范围内变化时,输出电压稳定在12伏特,最大电压纹波为183毫伏;当主电源故障时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供电,切换时间在3.1微秒以内,验证了油气井下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这些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以涡轮发电机为输入的井下电源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张书源[3](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行博[4](2021)在《一种宽输入半桥栅极驱动PWM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控制器作为电子产品的电源管理模块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子产品的连续使用时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控制器型电源管理芯片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效率高等优点,但传统的非对称半桥转换器的应用受限,其输入电压范围一般不宜过大,如何提高芯片的工作电压范围成为电源管理芯片的研究重点。此外,内部集成半桥栅极驱动的控制器提供两个驱动信号,可以减少半桥变换器电路中IC的数量,进而降低成本。本文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提出一种宽输入半桥栅极驱动的PWM控制器结构。宽输入旨在对高输入电压源或会发生高电压瞬变的输入电源进行电压调节,从而更大限度地减少对外部浪涌抑制元件的需求。文章首先基于研究背景以及PWM控制器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对本文设计的意义进行系统阐述,其次阐述开关电源的基本理论知识,接下来阐述控制器组成部分的电路原理和设计参数。基准模块、宽输入启动调节模块、驱动模块及欠压/过压保护电路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包括软启动模块、重启定时模块、过温保护模块等。基于不同子模块所涉及原理的分析进行电路设计,最后通过搭建外围电路对控制器进行芯片级的仿真验证。宽输入表明控制器需要承受较高的输入电压,电路中的预降压处理实现这一要求,具有高压特性的功率器件同时承担耐高压和提供大电流的作用。论文设计基于0.25μm BCD工艺,通过Cadence搭建子模块电路仿真验证。通过仿真验证设计参数,其中对关键电气特性参数进行了不同温度和工艺角下的组合仿真,确保极限情况下电路系统能正常工作。宽输入启动调节模块输出电压7.6V,最小带载电流为25m A。带隙基准电压为1.25V,温漂参数为30ppm/℃,驱动电路产生的栅极控制信号最大为2A。子模块验证后搭建外围电路对控制器进行系统仿真,控制器的应用输入电压范围为14V~85V,输出电压稳定在3.24V左右,在不同输入电压下效率达80%以上,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王兴松[5](2021)在《DX型中波发射机低压电源板工作原理及运行维护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DX型中波发射机中低压电源板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对VICOR电源模块的控制原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主交流故障电位器的设置方法和一些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杨思敏[6](2020)在《基于STM32的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并以电机作为驱动源。而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作为保证动力电池安全可靠运行的控制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高速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制造成本高,功能冗余并不适用于低速电动汽车。针对低速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本文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本文首先对锂电池的工作特性,包括充放电、内阻、温度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锂电池的电化学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两种常用电池模型做了分析对比,选取戴维南等效电路模型做为本设计的锂电池模型。其次针对BMS的主要功能和总体设计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提出的应用需求对符合低速电动汽车成本要求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其中硬件系统采用主从式架构,并对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参数采集电路、通信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进行了设计。软件系统主要采用底层、功能模块层以及应用层的架构方案,对电池参数采集,故障诊断等BMS常用的软件功能进行设计。然后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了电池管理系统中剩余电量的准确估算以及SOC跳变和放电末端SOC不为0%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对比现有的SOC估算算法,本设计选取基于安时积分和开路电压修正的估算方法对SOC进行估算。同时提出了利用动态跟随策略来消除SOC跳变给行车安全带来的危害。针对放电末端SOC不为0%的问题,提出末端校零策略,即通过改变SOC显示值的变化速度解决单体电压达到放电截至电压时SOC不为0%的问题。最后设计了一款简易测试工装和上位机系统对电池管理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指标的验证,结果表明低成本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电池管理系统的充放电管理、故障管理、SOC计算、通信等基本功能要求,并且在实现功能的同时满足了电压采集精度、电流采集精度等性能指标要求。利用Simulink仿真技术对SOC的动态跟随策略和末端校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设计的SOC算法可以解决SOC跳变和放电末端SOC不为0%的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王志海[7](2019)在《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的常见故障与维修》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市面上大多数电子产品的工作电源都是并联型稳压电源,因为开关稳压电源本身的电路就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中会出现一些故障。本文主要介绍了开关电源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几种常见的电路故障进行简单的介绍,根据电路的工作原理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温承鹏[8](2019)在《基于LORA的铁路车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随着铁路车站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除了车站内电梯、扶梯这种对乘客生命安全会造成影响的设备需要重点监测维护外,站内闸机、自动售票机等与乘客息息相关的旅服设备也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出行效率和满意度,所以对这些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准确有效地监测,是很重要的。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监测数据有线传输方式逐渐被更经济实用的无线传输方式所取代。因此,本文针对监测系统中信号采集和信息传输两大关键技术,研究并设计了应用于铁路车站设备状态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侧重于下位机的功能实现,可以完成设备状态信号的精准采集,以及通过LoRa无线技术的可靠传输。首先,本文从铁路车站需要监测的设备和具体场景入手,分析了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对信号检测的方法与监测系统适合采用的无线网络方案进行了分析。其次,设计了可以实现监测系统设备状态信号采集与信息传输功能的硬件系统,其中重点设计了模数转换前端的信号调理电路,并完成了除外接传感器外的整个硬件系统的PCB设计与实现。然后,根据LoRa技术的特点,结合铁路车站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速率的分组式时分多址”无线网络通信策略,并设计了相应的MAC协议,完成了协议移植。最后,分别从硬件系统和LoRa无线传输两方面对监测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硬件系统的性能和LoRa在站内传输的可靠性均满足预期设计。本文设计的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铁路车站设备状态监测的目的,设计的信号调理电路在提高采集微弱信号抗噪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提出的无线网络通信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解庆春[9](2019)在《电机振动监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电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驱动型电力设备,被广泛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电机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故障,但如果在电机故障发生时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可能造成较大的事故。研究表明,电机振动信号中包含了大量电机运行状态的信息。对电机振动进行监测可以有效的判断电机的运行状态,从而实现故障诊断和故障预警,降低电机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根据平行板电容的原理,设计并采用了电容传感器对电机转轴径向振动进行监测的方案。通过加装等位环的方式消除了电容传感器的边缘效应,并使用了不完全驱动电缆技术削弱寄生电容对传感器的影响。此外,利用限幅RC振荡器产生27kHz的激励信号,通过三级运算放大式电容检测电路将振动信号转变为交流电压信号。然后设计了全波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压信号整成直流信号,再经过八阶椭圆型抗混叠滤波电路滤除直流信号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最后通过调零电路对有用振动信号进行提取和单独放大。依据被测振动信号的频率要求和检测电路最终输出电压信号的范围,设计了基于STM32F407微处理器的振动数据采集电路,采用了24位高精度A/D转换芯片AD7734和16位D/A转换芯片DAC8541。设计了变系数惯性滤波算法,主要用于消除振动信号中的随机干扰信号和窄脉冲干扰信号,提高了振动信号的信噪比。利用微处理器对振动数据进行计算和显示,并通过RS-485通信将振动数据传送至上位机。为了提高对振动信号的检测精度,采用了曲线拟合的方式确定了振动量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式。通过Labview编写了电机振动监测软件,可对振动信号波形及其峰峰值变化趋势进行绘图显示,根据其峰峰值的大小实现了对电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或离线判断,并且可根据电机的实际需要人为设定其状态判断阈值。最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本系统在同一振动信号不同判断阈值以及同一判断阈值不同振动信号下均能可靠地判断电机运行状态。
范磊[10](2019)在《基于晶闸管无触点双向稳压电源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一直是电力行业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中,电网末端作为最靠近用户的部分,其电压稳定性直接关乎到用户的用电质量。而电网末端的电压稳定措施中,交流稳压电源作为最直接的电压稳定设备,应用的最为广泛。故为了确保电网末端的电能质量,有必要对交流稳压电源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研究。本文基于自耦补偿型稳压电源,研究设计了基于晶闸管的无触点双向稳压电源。通过分析计算补偿回路取能位置不同时的调压效果,优化了装置的拓扑结构。对装置调压稳压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装置进行了补偿范围区间、补偿变压器变比等基本设计。以不连续控制系统中的切换控制系统为基础,对本装置的调压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了模糊集隶属度的概念方法,对切换系统的切换规则进行了优化,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压精度。同时提出了本系统基于软硬件滤波以及施密特方法的防震荡措施,确保了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而后本文着重对反并联晶闸管的四类故障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反并联晶闸管完全不受控,无法关断或开通的情况,以及其中一只晶闸管不受控而单相导通的情况,文中详尽的从故障机理、判断方法、故障后果以及后续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策略,从故障诊断方向完善了装置的控制策略。最后对装置的硬件进行了选型分析,对软件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对晶闸管故障情况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对其故障现象的推导分析以及故障诊断方法的正确性。搭建了稳压电源的单相仿真模型,进行了装置拓扑以及调压控制策略的仿真验证,证明了所研究的拓扑结构与调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样机实验,验证的设计的调压稳压功能有效性。为后来的研究者对控制系统优化以及故障研究提供了参考思路和研究方向。
二、交流稳压电源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稳压电源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以“电子设备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BOPPPS模式特点 |
2 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设计 |
3 BOPPPS模式实施举例 |
3.1 由线性稳压电源引入 |
3.2 明确学习目标 |
3.3 基于网络平台的前测 |
3.4 互动式参与教学 |
3.5 基于网络平台的后测 |
3.6 总结 |
4 结 论 |
(2)油气井下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范围输入的稳压电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范围输入的稳压电源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宽范围输入的稳压电源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多电源供电切换控制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总体方案 |
2.1 直流稳压电源 |
2.1.1 线性稳压电源 |
2.1.2 开关电源 |
2.2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2.1 功率因数校正方法的选择 |
2.2.2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拓扑的选择 |
2.3 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
2.3.1 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功能要求 |
2.3.2 稳压方案主电路拓扑设计 |
2.3.3 井下主备电源无间断切换控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级变换器一次稳压方案设计 |
3.1 隔离型SEPIC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
3.1.1 SEPIC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
3.1.2 隔离型SEPIC变换器原理 |
3.2 隔离型SEPIC变换器电路参数设计 |
3.2.1 隔离型SEPIC变换器电路设计原则 |
3.2.2 隔离型SEPIC变换器参数设计 |
3.3 隔离型SEPIC变换器控制环路设计 |
3.3.1 控制方式的选取 |
3.3.2 控制环路设计 |
3.4 隔离型SEPIC变换器电路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级变换器二次稳压方案设计 |
4.1 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
4.2 BUCK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
4.3 BUCK变换器电路参数设计 |
4.4 BUCK变换器控制环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源样机研制 |
5.1 电源主电路实现 |
5.2 电源稳压控制电路实现 |
5.2.1 隔离型SEPIC变换器稳压控制电路实现 |
5.2.2 BUCK变换器稳压控制电路实现 |
5.3 主备电源切换控制电路实现 |
5.4 辅助电路设计 |
5.5 电源样机实现与实验测试 |
5.5.1 电源样机实现 |
5.5.2 主电路实验结果分析 |
5.5.3 主备电源切换控制电路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
(3)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4)一种宽输入半桥栅极驱动PWM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开关电源的历史和发展 |
1.3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开关电源的基础理论知识 |
2.1 开关电源工作原理概述 |
2.2 开关电源的结构及分类 |
2.2.1 开关电源的基本结构 |
2.2.2 开关电源的一般分类 |
2.3 降压型开关稳压电源 |
2.3.1 降压型开关电源的电路结构 |
2.3.2 降压型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
2.4 PWM控制电路 |
2.4.1 PWM控制的工作原理 |
2.4.2 PWM控制的类型 |
2.5 半桥式开关稳压电源 |
2.5.1 半桥式开关电源的电路结构 |
2.5.2 半桥式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
2.5.3 半桥式开关电源的特点 |
2.5.4 半桥拓扑的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文PWM控制器的整体架构设计 |
3.1 PWM控制器芯片的架构 |
3.1.1 PWM控制器芯片的系统框图 |
3.1.2 宽输入启动调节模块 |
3.1.3 带隙基准模块 |
3.1.4 软启动模块 |
3.1.5 半桥栅极驱动模块 |
3.2 PWM控制器芯片的设计指标及特色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本文PWM控制器的关键子模块的设计与验证 |
4.1 带隙基准电压源的设计 |
4.1.1 电路原理图 |
4.1.2 带隙基准核心等效架构原理分析 |
4.1.3 仿真结果分析 |
4.2 宽输入启动调节模块的设计 |
4.2.1 电路原理图 |
4.2.2 功能描述及分析 |
4.2.3 仿真结果 |
4.3 欠压/过压保护模块的设计 |
4.3.1 电路原理图 |
4.3.2 功能特性分析 |
4.3.3 仿真结果 |
4.4 软启动模块 |
4.4.1 电路原理图 |
4.4.2 功能分析 |
4.4.3 仿真结果 |
4.5 RAMP模块 |
4.6 电流限制/重启模块 |
4.7 驱动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WM控制器半桥应用的整体仿真 |
5.1 控制器芯片的常见应用 |
5.2 整体电路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5)DX型中波发射机低压电源板工作原理及运行维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 低压电源板工作原理分析 |
2.1 直流-直流转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
2.2 外部主交流监测及故障检测电路分析 |
2.3 输出电压状态监测电路分析 |
3 低压电源板运行维护技巧及常见故障 |
3.1 低压主交流故障电位器R34的设置 |
3.2 常见的几类故障 |
(1)可调电位器R34调整不到位 |
(2)直流输出模式继电器K1接触不良 |
(3)直流-直流转换器故障 |
(4)电源保险熔断 |
4 结束语 |
(6)基于STM32的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 |
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2.2 锂离子电池关键参数 |
2.3 锂离子电池工作特性 |
2.3.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特性 |
2.3.2 锂离子电池温度特性 |
2.3.3 锂离子电池内阻特性 |
2.3.4 锂离子电池一致性 |
2.4 锂离子电池模型分析 |
2.4.1 电化学模型 |
2.4.2 等效电路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池管理系统应用需求和总体设计 |
3.1 电池管理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3.2 电池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 电池管理系统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
4.1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2 从控电路设计 |
4.2.1 模拟前端选择 |
4.2.2 单体电压采集电路 |
4.2.3 单体温度采集电路 |
4.2.4 均衡电路 |
4.2.5 二级过压保护电路 |
4.3 主控电路设计 |
4.3.1 主控MCU选型 |
4.3.2 电源电路 |
4.3.3 继电器控制电路 |
4.3.4 充电电路 |
4.3.5 通信电路 |
4.3.6 总电压采集电路 |
4.3.7 电流采集电路 |
4.3.8 绝缘检测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5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整体框图设计 |
5.2 软件主流程设计 |
5.3 模块设计 |
5.3.1 参数采集模块设计 |
5.3.2 短路模块设计 |
5.3.3 通信模块设计 |
5.3.4 诊断模块设计 |
5.3.5 均衡模块设计 |
5.3.6 继电器控制模块设计 |
5.4 状态机设计 |
5.5 SOC估算 |
5.5.1 开路电压法计算SOC |
5.5.2 安时积分法计算SOC |
5.5.3 动态跟随策略 |
5.5.4 放电末端校零策略 |
5.5.5 SOC算法流程 |
5.6 SOP及 SOH估算策略 |
5.6.1 SOP估算策略 |
5.6.2 SOH估算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6 电池管理系统测试系统设计及测试验证 |
6.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6.2 上位机总体设计 |
6.2.1 上位机开发环境 |
6.2.2 通信卡选择 |
6.2.3 通信协议 |
6.3 前面板设计 |
6.4 后面板设计 |
6.4.1 通信模块初始化 |
6.4.2 发送数据模块 |
6.4.3 数据接收模块 |
6.4.4 后面板总体框图 |
6.5 测试工装设计 |
6.6 系统性能测试验证 |
6.6.1 电压精度测试验证 |
6.6.2 温度精度测试验证 |
6.6.3 电流精度测试验证 |
6.6.4 SOC算法测试验证 |
6.7 系统功能测试验证 |
6.7.1 过压保护功能测试验证 |
6.7.2 欠压保护功能测试验证 |
6.7.3 均衡功能测试验证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的常见故障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并联型开关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 |
2 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基本组成方框图 |
3 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
3.1 保险故障,无电压输出 |
3.2 直流电压输出过高 |
3.3 保险丝完好无直流电输出 |
3.4 直流电压输出但电压低于正常值 |
3.5 电路故障,过流、过电压保护 |
4 结束语 |
(8)基于LORA的铁路车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发展概况 |
1.2.2 LoRa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信号检测方法分析 |
2.2.1 传感器选型分析 |
2.2.2 惠斯通电桥原理分析 |
2.2.3 远端补偿电路设计与验证 |
2.3 系统无线网络分析 |
2.3.1 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选型 |
2.3.2 监测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 |
3.2 电源电路设计 |
3.2.1 电源电路的选型分析 |
3.2.2 各供电单元电路的详细设计 |
3.3 测量电路设计 |
3.3.1 桥式线性温度测量电路 |
3.3.2 湿度测量电路 |
3.3.3 全桥式形变测量电路 |
3.3.4 振动测量电路 |
3.4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4.1 信号放大与共模抑制电路设计 |
3.4.2 滤波电路设计 |
3.5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5.1 ADC驱动电路设计 |
3.5.2 ∑-△型ADC电路设计 |
3.6 控制电路及其它功能电路设计 |
3.6.1 STM32F103RET6主控电路设计 |
3.6.2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
3.6.3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
3.6.4 SWD下载电路设计 |
3.7 LoRa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
3.8 电路板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监测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
4.1 LoRa技术特点分析 |
4.2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的通信研究 |
4.2.1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4.2.2 无线网络通信策略研究 |
4.3 无线网络的通信建立 |
4.3.1 采集节点与汇聚节点通信建立 |
4.3.2 传输超时解决方案 |
4.3.3 CAD检测通信与网络校时 |
4.4 无线传输帧结构设计 |
4.4.1 控制帧格式 |
4.4.2 数据帧格式 |
4.5 协议移植 |
4.5.1 采集节点 |
4.5.2 汇聚节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硬件系统测试 |
5.1.1 电源电路 |
5.1.2 信号调理及ADC转换电路 |
5.1.3 控制电路 |
5.2 收发性能测试 |
5.3 站内LoRa通信距离与可靠性测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LoRa系统电路原理总图 |
附录B 部分核心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重要比赛项目 |
致谢 |
(9)电机振动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电机振动监测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2 电机振动及其检测 |
2.1 影响电机转轴振动的因素 |
2.1.1 电机转子不平衡 |
2.1.2 轴承不对中 |
2.1.3 定转子间的碰磨 |
2.2 电机运行状态的判断标准 |
2.3 电机振动检测原理 |
2.3.1 电涡流传感器测振原理 |
2.3.2 电容式传感器测振原理 |
2.4 电容检测电路的原理 |
2.4.1 充放电式电容检测电路 |
2.4.2 基于交流锁相放大电容检测电路 |
2.4.3 电桥式电容检测电路 |
2.4.4 运算放大式电容检测电路 |
2.5 影响电容测振精度的因素及消除措施 |
2.5.1 电容边缘效应 |
2.5.2 寄生电容 |
2.6 本章小结 |
3 电机振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电路的结构设计 |
3.2 模拟信号电路设计 |
3.2.1 电源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
3.2.2 限幅RC振荡器的设计 |
3.2.3 运算放大式电容检测电路的设计 |
3.2.4 全波整流电路的设计 |
3.2.5 动态滤波电路 |
3.2.6 调零电路的设计 |
3.3 数字信号电路设计 |
3.3.1 MCU最小系统的电路设计 |
3.3.2 A/D转换电路的设计 |
3.3.3 D/A转换电路的设计 |
3.3.4 RS-485通信电路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TM32F407微处理器的程序设计 |
4.1 微处理器的程序结构设计 |
4.2 数字滤波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
4.2.1 算术平均值滤波算法 |
4.2.2 加权平均值滤波算法 |
4.2.3 滑动平均值滤波算法 |
4.2.4 中值滤波算法 |
4.2.5 超值滤波算法 |
4.2.6 惯性滤波法 |
4.2.7 复合数字滤波法 |
4.3 数字滤波算法的改进与编程 |
4.4 A/D转换模块 |
4.5 D/A转换模块 |
4.6 RS-485通信模块 |
4.7 液晶显示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5 电机振动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验 |
5.1 电机振动监测软件的搭建 |
5.1.1 电机运行状态判断方法 |
5.1.2 电机振动监测软件设计 |
5.2 电机振动监测系统标定 |
5.2.1 样本数据的测取 |
5.2.2 曲线拟合 |
5.3 实验验证 |
5.3.1 模拟实验一 |
5.3.2 模拟实验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晶闸管无触点双向稳压电源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稳压电源调压系统方案研究 |
2.1 全功率补偿型稳压电源原理 |
2.1.1 自耦调整型稳压电源原理 |
2.1.2 参数调整型稳压电源原理 |
2.1.3 开关型稳压电源原理 |
2.2 部分功率补偿型稳压电源原理 |
2.2.1 自耦补偿型稳压电源原理 |
2.2.2 动态电压恢复器原理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调压拓扑研究 |
2.3.2 调压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压控制策略研究 |
3.1 不连续控制系统的含义 |
3.2 基于不连续控制的调压控制策略 |
3.3 不连续系统的切换平稳性研究 |
3.4 建模与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故障模态分析及其诊断技术 |
4.1 晶闸管故障模态分析 |
4.1.1 断路故障研究 |
4.1.2 短路故障研究 |
4.1.3 混合故障研究 |
4.2 晶闸管故障诊断技术 |
4.2.1 晶闸管触发脉冲监测技术 |
4.2.2 故障树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稳压电源软硬件设计与样机试验 |
5.1 硬件设计 |
5.1.1 硬件架构设计 |
5.1.2 关重件选型 |
5.2 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模块设计 |
5.2.2 ADC采样模块设计 |
5.2.3 调压控制模块设计 |
5.2.4 通信模块设计 |
5.3 样机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交流稳压电源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以“电子设备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J]. 曾自强,王玉菡. 现代信息科技, 2021(13)
- [2]油气井下宽范围输入的不间断稳压电源研究[D]. 景晓鹃.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一种宽输入半桥栅极驱动PWM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 刘行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DX型中波发射机低压电源板工作原理及运行维护分析[J]. 王兴松. 广播电视信息, 2021(01)
- [6]基于STM32的电池管理系统设计[D]. 杨思敏.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7]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的常见故障与维修[J]. 王志海. 电子制作, 2019(23)
- [8]基于LORA的铁路车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温承鹏.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9]电机振动监测研究[D]. 解庆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晶闸管无触点双向稳压电源控制策略研究[D]. 范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