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饭店体验服务产品及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晶晶[1](2020)在《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楼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是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幕的掀开,文化旅游成为热点,文化底蕴深厚的永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土楼遗址开发的成功经验也为永定进一步开发其他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经验指示,良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实现永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永定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更有效地科学保护并开发永定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永定区的文化旅游开发的探索研究对永定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原真性理论进行概述和总结,将客家文化、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其次对福建永定区现阶段的文化旅游开发条件以及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ASEB分析,再结合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进而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永定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永定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客家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但这些资源存在着文旅资源开发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同时开发规模较大的景区存在着保护开发意识不强、产品吸引力度不大、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在确保文化遗址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前提下,找出一条合理有效的开发路径。通过调查数据和分析的结果,结合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和原真性理论,基于永定区的实际情况,本文确立了原真性保护融合开发、多产业融合开发等指导原则;提出了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开发,客家文化与养生文化融合开发等开发模式和完善内部交通和加强整合联动等优化开发策略,以此更好地实现永定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程曼[2](2019)在《民宿主客互动、顾客体验与顾客再消费意愿研究 ——基于浙江省民宿的实证》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宿的需求逐渐朝着个性化和体验化的方向发展,传统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已经很难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民宿等非标准化服务的住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信赖,截止2017年底,浙江省登记在册的民宿超16000家,总营业收入53.5亿元,直接就业人数9.8万人,浙江省民宿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一批民宿集聚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莫干山民宿、西塘民宿等等,但目前民宿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民宿与酒店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情化、特色化的体验”,给顾客以“家的温暖”,而这些正需要民宿主人的参与,民宿主人与游客的互动怎样影响民宿顾客的体验,从而影响到顾客再消费意愿?本文从民宿的主客互动入手,构建主客互动、顾客体验、顾客再消费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以期为民宿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建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民宿、主客互动、顾客体验及再消费意愿等概念进行研究综述,然后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社会交换理论、S-O-R模式搭建了以民宿主客互动为自变量,顾客体验为中介变量,顾客再消费意愿为因变量,个人统计学特征为控制变量的理论模型。结合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将民宿中的主客互动划分为信息互动、服务互动和人际互动三个维度,将顾客体验划分为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和社会体验三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主客互动、顾客体验与顾客再消费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研究成果,以浙江省民宿的消费者为调研对象,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随后运用SPSS 20.0和AMOS 23.0等软件进行样本的数据分析,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各个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论表明:在浙江省民宿的情境下,除人际互动对顾客再消费意愿没有显着影响外,消费者与民宿主人的信息互动、服务互动及顾客体验的三个维度均对顾客再消费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民宿的信息互动、服务互动、人际互动对顾客体验的三个维度也有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体验在人际互动与顾客再消费意愿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在信息互动、服务互动与顾客再消费意愿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不同个体特征对于理论模型中各因子部分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后,针对民宿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如下的建议:促进人文关怀,为顾客打造舒心的居住环境;提升主人(管家)素质,为游客提供特色的温情服务;创造交流空间,为主客互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张杰[3](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黄思诗[4](2018)在《三亚滨海度假酒店亲子主题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以来,“亲子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二胎的开放更是促使亲子游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旅游行业整体形势的变化,酒店中的亲子空间成为了当下酒店行业激烈竞争的一个突破口,它既顺应了市场的需要,也丰富了酒店业态。三亚滨海度假酒店凭借其优质大南海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家庭游客群体,在这种趋势之下,三亚的酒店正面临着来自时代的变化与机遇。如何设计出合理且受儿童欢迎的亲子空间,成为考验设计、学术界智慧的新课题。本文针对三亚地区的滨海度假酒店中亲子空间营造思路以及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系统阐述其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利用,从而为日后国内其他的滨海酒店项目,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见和建议。论文以亲子空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景观的视角对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依照提出问题、确立对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和思路进行阐述。第一,提出问题。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针对三亚滨海度假酒店的整体现状做出了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概念,并简单概括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整体框架。第二,分析问题。介绍亲子空间的基本认知,通过主体研究,对儿童生理心理以及行为认知等内容有一定了解,并对作为载体的亲子空间及度假酒店进行探讨,得出儿童活动内容和特点以及度假酒店中亲子空间的类型和特点,梳理出现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已整理的理论资料,得出了影响度假酒店中亲子活动空间构建的七大因素。第三,解决问题。提出亲子主题空间的设计原则,分析构成亲子主题空间的元素、布局方式。最后,根据三亚地区度假酒店中亲子空间相关实践的分析、总结,得出度假酒店中主题特色设计营造以及空间优化对策。第五章作为本篇文章的末尾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对三亚滨海度假酒店亲子活动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畅想。
舒雅[5](2018)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一带一路”到十九大的各项有关旅游议题的提出,新疆虽以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地缘占据优势,但也因旅游+新时代的到来导致旅游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旅游体验式营销的风靡、新疆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缺乏当地特色、同质化商品较多、商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带来的挑战,而传统的旅游商品营销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随着VR技术的成熟,国内外相关营销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旅游消费者需求日趋显着,将此技术融入到新疆旅游商品营销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给新疆旅游商品的推广提供了新方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来新疆的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其对新疆旅游商品的感知度进行问卷调查,首先,利用SPSS20.0,根据价格、携带便利性、产品信息获取等变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Logistic分析,建立并验证了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3个假设,得出价格(价格接受范围、旅费占比)、商品携带便利性、产品信息获取等3类5个变量对旅游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本研究继续选取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的不足之处、质量满意度等因素,进行了Logistic分析,建立并验证了关于消费者对商品感知度的2个假设,得出质量满意度、服务重要性能够对线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以旅游消费者购买需求为导向,构建新疆旅游商品VR体验式营销模式(售前宣传旅游商品运用故事营销、热点营销等方式实现内容的差异化从而解决同质化的困扰;售中重商品质量体验;售后服务更优化;借助VR技术不断提升新疆旅游商品的衍生服务水平,确保营销渠道多样化。具体对策如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提供应用建议,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传统旅游营销现状进行梳理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旅游商品营销中的成功案例进行了研究,从技术保障、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分析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新疆旅游商品营销中的可行性。(2)通过对来疆游客的旅游商品购买行为以及对商品感知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价格、携带便利性、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线上质量满意度以及服务的重要性等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旅游商品意愿的主要因素,给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营销模式的构建带来指导意义。(3)初步建立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模式并绘制了关系结构图。(4)引入了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等,让新疆旅游商品的营销平台实现了产品质量体验服务、产品定制服务、订单管理服务以及产品配送及售后服务等全面的衍生服务体系,再加上多样化的商品体验以及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使得VR技术下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模式不断的完善。
蔡晓芳[6](2016)在《结合乡村旅游的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齐家坪遗址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镇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出于实现遗址的积极利用和社会价值的目的,地方政府提出了对齐家坪遗址进行展示利用的要求,但同大多数乡村地区史前遗址一样,齐家坪遗址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大的历史价值,但是遗址的可读性、可视性较差,遗址自身实现展示利用的困难很大。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黄金期已经到来,这开启了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的新机遇。本论文以齐家坪遗址为对象,探讨结合遗址周边地区乡村旅游进行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的方法,希望找到能够实现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的方式方法,促进史前遗址保护与乡村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采用现场调研、对比分析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分别对齐家坪遗址自身的展示利用困境、遗址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乡村旅游的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方法,即借助遗址周边地区,建立乡村环境下的考古遗址公园,发展休闲农业和文化展示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游”。在功能定位上,齐家坪遗址在乡村旅游中的角色与功能主要为推广公众考古、普及历史文化教育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空间格局上,将包含齐家坪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个规划范围划分为齐家坪遗址公园、园子坪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园、综合陈列区和综合服务区四部分,并设计参观路线,对齐家坪遗址的历史格局、文化内涵、发展历程和生产生活方式方法进行展示,使人们了解齐家文化;在展示方法上,齐家坪遗址的展示利用方式分别为寓教于乐的陈列展示、强调体验参与的模拟展示、结合休闲农业的遗址格局展示和反映齐家文化特征的展示服务设施设计。希望以此实现遗址的积极利用,促进遗址的积极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
齐程程[7](2016)在《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体验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森林游憩已成为颇受亲睐的旅游活动,目前学者对森林游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游憩体验、森林公园规划、森林旅游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等方面,而森林游憩住宿产品的研究相对较少。森林游憩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强调游憩活动要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原则。而住宿是森林游憩的一个重要环节,森林游憩旅游住宿产品的发展,不仅能引导游客在森林游憩中的住宿投入,还能极大减少旅游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查阅相关文献,通过问卷调查,对森林游憩游客的基本情况,出游情况、信度和效度、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体验满意度、游客住宿选择指标的重要性、游客住宿选择差异性相关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被调查的游客对于张家界森林游憩住宿产品体验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在餐饮、服务品质质量、软件设施这几方面还有待改善和加强。在选择住宿产品时,游客在环境、客房、餐饮、住宿服务方面都比较看重。游客在年龄、性别、职业这几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外部公共设施、建筑设施、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上。针对以上结论,从规划发展多样化的森林游憩住宿类型、提升森林游憩住宿产品质量、提高餐饮质量关注早晚餐、提高服务质量创建住宿品牌四个方面提出提高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需求建议。
裴一蕾,薛万欣,李丹丹[8](2016)在《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顾客体验视角研究物流企业绩效,构建了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对181名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主管及其顾客的问卷调查,验证了理论假设。研究发现: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顾客忠诚对企业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了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张睿芷[9](2015)在《花园国际酒店餐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逐年攀升,餐饮业做为服务行业的重要部分之一,也在随之壮大。这一机遇酒店改如何把握,关键是要全方位提升酒店的综合实力。菜式价格波动非常大、更新速度非常快、折扣优惠灵活以及统计报表的需求较为复杂是餐饮业非常突出的特点。因此酒店要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获得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酒店餐饮消费管理系统能够为酒店提高竞争力取得重要的成效。它不仅可以为餐馆节省经济成本,降低人力资源的支出,而且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使酒店迎来更多的食客,同时为客人提供超值服务,使自身在酒店领域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Delphi、SQL技术的介绍、技术发展过程、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了探讨,同时对C/S框架模型锦绣路深入分析,并对酒店餐饮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模型制定了一个映射。从而为酒店餐饮管理实现自动化而设计,它将会取代酒店餐饮管理用人工处理的工作方式,以先进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来实现酒店餐饮管理的日常用作,并且能够避免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疏忽以及管理问题所造成的各种失误,能够及时、准确、高效的完成酒店餐饮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管理手段。在满足酒店管理人员和酒店操作人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酒店利益最大化,从而为,酒店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更多的人员实现就业机会。
封雪韵[10](2014)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能够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低碳产业,在当前资源和环境受到巨大威胁的形势下,日益受到各国政界、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林业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因此,探索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厘清其作用机制对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早日实现而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论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把握。然后基于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的概念模型。本论文认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工作参与群体及其相互关系和所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此外,本论文还在研究中借鉴了生态位理论,认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参与主体作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中的单元,具备着各自不同的开发位,且开发系统的开发效果会因为参与主体开发位相对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体现。然后,本论文从游客满意度的角度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从资源因素、主体因素、市场因素以及宏观因素的角度探索了能够影响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各方面因素。进而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构建了由以各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际表现为形式的景点开发现状和以游客满意度为表现形式的景点开发现状等两方面构成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并基于河北省境内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的实地调研数据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显示主体因素对于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着,以下依次是市场因素、资源因素和宏观因素;此外还应关注游客体验、游客期望的中介作用以及直接开发者的调节作用。最后,本论文根据经验研究的结论就优化河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试论饭店体验服务产品及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饭店体验服务产品及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政策推动文化旅游 |
1.1.2 市场趋势选择文化旅游 |
1.1.3 旅游研究关注开发利用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
1.3.1.1 国外研究进展 |
1.3.1.2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重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重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实地考察法 |
1.6.4 问卷调查法 |
1.6.5 ASEB栅格分析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文化旅游 |
2.1.2 客家文化 |
2.1.3 文化旅游开发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原真性理论 |
第3章 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3.1 永定区基本概况 |
3.2 永定区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
3.2.1 客家历史文化资源 |
3.2.2 红色文化资源 |
3.2.3 养生文化资源 |
3.2.4 饮食文化资源 |
3.2.5 宗教文化资源 |
3.2.6 永定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
第4章 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现状ASEB分析 |
4.1 永定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现状 |
4.2 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现状ASEB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遇 |
4.2.4 威胁 |
第5章 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游客调查分析 |
5.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5.2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
5.3 问卷数据描述性分析 |
5.4 存在问题与分析 |
第6章 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
6.1 确立开发指导原则 |
6.1.1 原真性保护开发原则 |
6.1.2 多产业融合开发原则 |
6.1.3 资源集群整合开发原则 |
6.2 优化融合开发模式 |
6.2.1 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开发模式 |
6.2.2 客家文化与养生文化融合开发模式 |
6.2.3 多需求体验融合开发模式 |
6.3 开发优化策略 |
6.3.1 完善内部交通加强整合联动 |
6.3.2 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商品 |
6.3.3 扩宽渠道增体验提升服务水平 |
6.3.4 加强原真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民宿主客互动、顾客体验与顾客再消费意愿研究 ——基于浙江省民宿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3.1 以游客为视角,拓宽了“主客互动”的效应研究 |
1.3.2 .拓展了旅游情境下东道主与游客互动微观过程及量化研究 |
2 相关文献回顾 |
2.1 民宿相关研究 |
2.1.1 国外民宿研究 |
2.1.2 国内民宿相关研究 |
2.2 主客互动相关研究 |
2.2.1 主客互动的定义及其关系研究 |
2.2.2 主客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3 主客互动产生效应研究 |
2.2.4 主客互动划分维度研究 |
2.3 顾客体验相关研究 |
2.3.1 顾客体验内涵 |
2.3.2 顾客体验的维度研究 |
2.4 顾客再消费意愿相关研究 |
2.4.1 再消费意愿的含义 |
2.4.2 再消费意愿的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3 再消费意愿的维度及测量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S-O-R模式 |
2.5.2 社会交换理论 |
2.6 文献述评 |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模型构建 |
3.2 研究假设 |
3.2.1 主客互动与顾客体验关系的假设 |
3.2.2 主客互动与再次购买意愿的关系 |
3.2.3 顾客体验与再消费意愿关系的假设 |
4 研究设计及预调研 |
4.1 实证研究设计的基础 |
4.2 变量定义及测量 |
4.2.1 民宿主客互动变量定义和测量 |
4.2.2 顾客体验变量定义及测量 |
4.2.3 顾客再消费意愿变量定义及测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问卷设计 |
4.4 专家、顾客访谈及预调研 |
4.4.1 专家、顾客访谈 |
4.4.2 预调研 |
4.4.3 信度分析 |
4.4.4 效度分析 |
4.5 正式问卷收集与处理 |
4.5.1 问卷发放与收集 |
4.5.2 数据分析方法 |
5.实证研究分析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样本人口学统计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5.1.2 样本参与民宿入住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5.1.3 各个变量的测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样本信度分析 |
5.2.1 主客互动信度分析 |
5.2.2 顾客体验信度分析 |
5.2.3 顾客再消费意愿信度分析 |
5.3 因子分析 |
5.3.1 收敛效度 |
5.3.2 区别效度 |
5.4 模型检验与修正 |
5.4.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4.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5.4.3 中介效应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假设检验及模型修正 |
6.2 研究结论分析 |
6.2.1 民宿主客互动对顾客体验的影响 |
6.2.2 主客互动对顾客再消费意愿的影响 |
6.2.3 顾客体验与再消费意愿的关系 |
6.2.4 顾客体验的中介作用 |
6.2.5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及行为特征 |
6.3 管理实践启示 |
6.3.1 促进人文关怀,为顾客打造舒心的居住环境 |
6.3.2 提升主人素质,为游客提供特色的温情服务 |
6.3.3 创造交流空间,为主客互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6.4.1 研究的局限性 |
6.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3)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引领 |
二、现实需要 |
三、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竞争力理论 |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体验经济理论 |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
一、依据来源 |
二、概念内涵 |
三、养生目的 |
四、养生原则 |
五、养生方法 |
六、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一、政策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
一、优势(S)分析 |
二、劣势(W)分析 |
三、机遇(O)分析 |
四、挑战(T)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
一、森林小镇 |
二、森林养生基地 |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一、政策规划 |
二、人才培养 |
三、融资模式 |
四、营销推广 |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4)三亚滨海度假酒店亲子主题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对象以及涵义 |
1.4.1 酒店 |
1.4.2 滨海度假酒店 |
1.4.3 亲子游 |
1.4.4 亲子空间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框架 |
2 亲子空间的基本认知 |
2.1 主体研究 |
2.1.1 儿童基本生理特点 |
2.1.2 儿童身体尺度 |
2.1.3 儿童的性别划分 |
2.1.4 儿童心理认知发展 |
2.1.5 儿童行为特点 |
2.1.6 儿童行为分类 |
2.1.7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活动种类的选择 |
2.1.8 不同年龄段家长的心理行为 |
2.2 载体研究 |
2.2.1 儿童活动空间分类 |
2.2.2 儿童活动场所类型 |
2.3 构建亲子空间的重要意义 |
2.3.1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
2.3.2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
2.3.3 使得家长获得童心 |
2.4 本章小结 |
3 滨海度假酒店亲子空间概况 |
3.1 研究地概况 |
3.1.1 海南省整体概况 |
3.1.2 海南滨海度假酒店建设现状 |
3.1.3 海南滨海度假酒店的地理位置 |
3.1.4 三亚滨海度假酒店的分布 |
3.2 滨海度假酒店亲子空间现况 |
3.2.1 滨海度假酒店的划分 |
3.2.2 度假酒店中儿童活动内容 |
3.2.3 度假酒店儿童活动特点 |
3.2.4 度假酒店亲子空间类型 |
3.2.5 度假酒店亲子空间特点 |
3.2.6 现状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4 滨海度假酒店亲子空间设计探讨 |
4.1 影响亲子空间设计的因素 |
4.1.1 酒店地理位置 |
4.1.2 酒店区位 |
4.1.3 酒店类型 |
4.1.4 酒店的规模 |
4.1.5 酒店的档次 |
4.1.6 酒店布局 |
4.1.7 酒店主题 |
4.2 设计原则 |
4.3 滨海酒店建筑功能设计因素分析 |
4.3.1 入口 |
4.3.2 大堂 |
4.3.3 餐厅 |
4.3.4 客房 |
4.3.5 室内外游乐园 |
4.3.6 儿童泳池和水上乐园 |
4.3.7 亲子俱乐部 |
4.4 滨海酒店景观功能设计要素分析 |
4.4.1 自然元素 |
4.4.2 光线强弱 |
4.4.3 光和影的交融 |
4.4.4 色彩的变换 |
4.4.5 材质 |
4.4.6 铺装 |
4.4.7 小品 |
4.5 滨海酒店亲子主题活动中个性化服务分析 |
4.5.1 感官体验服务产品 |
4.5.2 感受体验服务产品 |
4.5.3 主观思维体验服务产品 |
4.6 空间结构布局 |
4.7 酒店亲子空间设计的优化对策 |
4.7.1 以趣味感知为基点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
4.7.2 加强酒店亲子空间安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
4.7.3 邀请忠诚客人的参与并提供体验消费机会 |
4.7.4 亲子主题下的酒店空间创新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新业态发展改变了旅游及其衍生产业的消费结构 |
1.1.2 新疆旅游商品的营销模式的滞后制约其产业的发展水平 |
1.1.3 旅游VR体验式营销已经成为旅游及其衍生商品消费的新导向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旅游商品 |
1.3.2 VR+旅游 |
1.3.3 VR+营销 |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旅游商品相关概念 |
2.1.1 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分类 |
2.1.2 旅游商品的基本特点 |
2.2 VR技术相关概念 |
2.2.1 VR技术 |
2.2.2 VR技术的特征 |
2.2.3 VR体验 |
2.3 相关理论 |
2.3.1 体验式营销理论 |
2.3.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3 新疆旅游商品营销现状特征分析 |
3.1 新疆旅游商品营销现状 |
3.1.1 新疆旅游商品市场分析 |
3.1.1.1 区位优势 |
3.1.1.2 消费者资源优势 |
3.1.2 新疆旅游商品主要类型 |
3.2 新疆旅游商品营销现状特征 |
3.2.1 旅游商品传统店铺营销 |
3.2.2 旅游商品“前店后厂”的营销 |
3.2.3 旅游商品的口碑营销 |
3.2.4 旅游商品的网络营销 |
3.3 新疆旅游商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线下投入成本较高 |
3.3.2 线上推广效率低成果差 |
3.3.3 营销市场混乱 |
3.3.4 营销人才缺乏 |
3.3.5 配送能力较弱 |
3.3.6 传播范围的局限性 |
3.3.7 观念落后资金不足 |
3.4 VR技术在新疆旅游商品营销中应用的可行性 |
3.4.1 技术保障 |
3.4.2 消费者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VR技术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模式构建与应用对策 |
4.1 构建目标 |
4.2 构建原则 |
4.2.1 市场导向原则 |
4.2.2 便捷性原则 |
4.2.3 创新原则 |
4.2.4 配套开发原则 |
4.3 问卷设计 |
4.4 问卷数据收集与处理 |
4.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1 游客基本信息 |
4.5.2 游客购物行为分析 |
4.5.2.1 假设的建立 |
4.5.2.2 模型的构建 |
4.5.3 商品感知程度分析 |
4.5.3.1 假设建立 |
4.5.3.2 模型的构建 |
4.6 问卷分析结论 |
4.7 营销模式构建及应用对策 |
4.7.1 营销关系结构图 |
4.7.2 深耕旅游地文化,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品差异化策略 |
4.7.3 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完成对商品的VR展现 |
4.7.4 借助VR技术提升衍生服务水平 |
4.7.5 线上重VR展示,线下重VR体验,确保实现渠道多元化营销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结合乡村旅游的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史前遗址展示利用研究现状 |
1.3.2 齐家坪遗址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齐家坪遗址概况与展示利用面临的困难 |
2.1 齐家坪遗址概况 |
2.1.1 齐家坪遗址区位分析 |
2.1.2 齐家坪遗址考古发掘历程 |
2.1.3 齐家坪遗址遗存内容 |
2.1.4 齐家坪遗址的价值 |
2.1.5 《齐家坪遗址保护规划》中提出的遗址保护对策 |
2.2 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条件分析 |
2.2.1 遗存具有代表性、唯一性,但遗址现状可视性较差 |
2.2.2 考古信息蕴含量大,但考古发掘欠缺 |
2.2.3 区位交通和旅游环境良好 |
2.3 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面临的困难 |
2.3.1 地方政府的展示利用要求 |
2.3.2 史前文化遗址的展示利用困境 |
2.4 本章小结 |
3 齐家坪遗址周边环境现状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性 |
3.1 我国乡村旅游的的发展概况 |
3.1.1 乡村旅游的起源、载体与活动时空特征 |
3.1.2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
3.1.3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 |
3.1.4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
3.2 齐家坪遗址周边环境现状 |
3.2.1 社会经济环境 |
3.2.2 土地利用现状 |
3.2.3 道路交通现状 |
3.2.4 村镇建设现状 |
3.3 齐家坪遗址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分析 |
3.3.1 旅游资源——乡土文化景观丰富 |
3.3.2 乡村旅游发展的可依托城市——兰州 |
3.3.3 区位——处于兰州市1-2小时都市经济圈内 |
3.3.4 客源——客源储备充足且客源组织分配潜力大 |
3.4 本章小结 |
4 结合乡村旅游的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方法 |
4.1 齐家坪遗址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 |
4.1.1 发展乡村休闲和文化展示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游” |
4.1.2 齐家坪遗址在乡村旅游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
4.2 空间总体布局 |
4.2.1 功能分区 |
4.2.2 路线组织 |
4.3 齐家坪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法 |
4.3.1 寓教于乐的陈列展示 |
4.3.2 强调参与体验的模拟展示 |
4.3.3 结合休闲农业的遗址格局展示 |
4.3.4 反映齐家文化特征的展示服务设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体验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森林游憩住宿产品研究 |
1.3.2 森林游憩游客体验研究 |
1.3.3 森林游憩游客需求研究 |
1.3.4 游憩住宿产品体验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森林游憩 |
2.1.2 森林游憩住宿产品 |
2.1.3 游憩体验 |
2.1.4 游憩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游憩体验 |
2.2.2 游憩需求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地概况 |
3.2 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体验评价因子的确定 |
3.3 问卷设计与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调查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游客样本描述性分析 |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游客住宿基本情况 |
4.3.1 游客森林游憩过夜情况统计 |
4.3.2 游客喜爱的森林游憩住宿类型统计 |
4.3.3 游客喜爱的森林游憩餐饮类型分析 |
4.4 游客住宿体验满意度分析 |
4.5 游客住宿选择指标重要性分析 |
4.6 游客住宿选择差异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 |
2.1 顾客体验 |
2.2 企业绩效 |
2.3 顾客感知价值 |
2.4 顾客满意 |
2.5 顾客忠诚 |
3 关系假设与模型构建 |
4 实证研究 |
4.1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
4.2 信度效度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
4.3 模型检验 |
5 结论与启示 |
(9)花园国际酒店餐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酒店餐饮管理信息化概述 |
1.1 酒店餐饮管理的选题背景 |
1.2 传统酒店行业餐饮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
1.3 酒店餐饮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2 酒店餐饮管理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DELPHI 2010简介 |
2.2 SQL Server 2005 Express Edition简介 |
2.3 C/S结构技术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3 酒店餐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初步调查 |
3.1.1 酒店的基本情况 |
3.1.2 酒店基本人员素质和工作方式 |
3.1.3 开发新系统各类人员的态度 |
3.2 系统分析 |
3.2.1 可行性分析 |
3.2.2 结论 |
3.3 酒店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的概述 |
3.3.1 管理系统功能组成 |
3.3.2 功能需求描述 |
3.3.3 数据流程图分析 |
4 酒店餐饮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维护模块业务流程 |
4.2 系统维护的功能分析 |
4.3 酒店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分析 |
4.4 酒店管理系统的数据词典设计 |
4.5 餐饮管理系统的设计 |
4.5.1 系统框架结构 |
4.5.2 初期模块设置的功能设计 |
4.5.3 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挖掘 |
4.6 餐饮管理系统的代码设计 |
4.7 餐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8 餐饮管理系统的数据挖掘技术 |
4.9 餐饮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 |
5 酒店餐饮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
5.1 数据库设计 |
5.1.1 数据库的具体功能实现 |
5.1.2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
5.2 系统框架设计 |
5.2.1 开发模式 |
5.2.2 系统功能 |
5.3 系统的详细设计 |
5.3.1 显示功能模块 |
5.3.2 添加功能模块 |
5.3.3 修改功能模块 |
5.3.4 删除功能模块 |
5.3.5 用户资料功能模块 |
5.3.6 点菜功能模块 |
5.3.7 统计功能模块 |
5.4 系统测试结果 |
5.4.1 功能测试结果 |
5.4.2 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测试结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
1.1.1.2 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要求 |
1.1.1.3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要求 |
1.1.1.4 改善粗放开发模式的要求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1.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 |
1.3.1.2 理论研究与实际验证相结合 |
1.3.1.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1.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 |
1.4.1.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概念模型 |
1.4.1.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1.4.1.4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评价模型 |
1.4.1.5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作用机制研究 |
1.4.1.6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
1.4.2 主要创新点 |
1.4.2.1 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概念模型 |
1.4.2.2 分析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的开发效果会因为参与群体开发位的相对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
1.4.2.3 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 |
1.4.2.4 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结果支持了大部分研究假设的成立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 |
2.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 |
2.1.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
2.1.1.1 森林生态旅游概念界定 |
2.1.1.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
2.1.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质量 |
2.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2.2.1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研究 |
2.2.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模式 |
2.2.2.1 开发原则 |
2.2.2.2 开发模式 |
2.2.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2.2.3.1 开发条件评价 |
2.2.3.2 开发现状评价 |
2.2.3.3 开发潜力评价 |
2.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评价 |
2.3.1 游客满意度相关研究 |
2.3.1.1 游客满意度理论基础 |
2.3.1.2 游客满意度概念研究 |
2.3.1.3 游客满意度研究进展 |
2.3.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益评价研究 |
2.3.2.1 经济效益评价 |
2.3.2.2 社会效益评价 |
2.3.2.3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
2.4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4.1 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构成 |
2.4.2 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2.4.3 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
3.1.1.1 生态系统理论 |
3.1.1.2 生态位理论 |
3.1.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2 生态系统视角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的适用分析 |
3.1.2.1 两系统具有重叠之处 |
3.1.2.2 开发系统具备生态系统属性 |
3.1.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的概念界定 |
3.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3.2.1 构成要素 |
3.2.1.1 开发环境 |
3.2.1.2 开发实践参与群体 |
3.2.2 要素间相互关系 |
3.2.2.1 同群落要素间的竞争关系 |
3.2.2.2 不同群落要素间的合作关系 |
3.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模型研究 |
3.3.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模型构建 |
3.3.1.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特点 |
3.3.1.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模型提出 |
3.3.1.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功能分析 |
3.3.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模型的生态位分析 |
3.3.2.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位的内涵 |
3.3.2.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位的特点 |
3.3.2.3 基于开发位变动视角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发展研究 |
3.3.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3.3.1 利益相关者构成分析 |
3.3.3.2 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分析 |
3.3.3.3 利益相关者成本利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评价指标的建立 |
4.1 森林生态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理论模型 |
4.1.1 理论探讨 |
4.1.2 模型构建 |
4.2 森林生态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森林生态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4.3 森林生态旅游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4.3.1 问卷结构设计 |
4.3.2 问卷题项说明 |
4.3.3 问卷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初选 |
5.1.1 文献回顾 |
5.1.2 专家访谈 |
5.1.2.1 访谈目的明确 |
5.1.2.2 访谈提纲设定 |
5.1.2.3 访谈对象甄选 |
5.1.2.4 访谈内容提取 |
5.1.3 因素初选 |
5.1.3.1 文献梳理 |
5.1.3.2 访谈归纳 |
5.1.3.3 影响因素初选 |
5.2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
5.2.1 问卷结构设计 |
5.2.2 问卷题项编制 |
5.2.2.1 基本情况题项 |
5.2.2.2 影响因素题项 |
5.2.3 具体问卷确定 |
5.2.4 调查对象确定 |
5.2.5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3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问卷测量 |
5.3.1 数据分析方法 |
5.3.2 项目分析 |
5.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4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
5.3.4.1 影响因素各题项的重要性程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检验 |
5.3.4.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答卷者在不同条款重要性的评分是否存在差异 |
5.4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确定 |
5.5 指标解释及分析 |
5.5.1 资源因素 |
5.5.2 主体因素 |
5.5.3 市场因素 |
5.5.4 宏观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作用机制 |
6.1 模型构建 |
6.1.1 模型构建思路 |
6.1.2 模型构建过程 |
6.2 研究假设 |
6.2.1 游客感知价值 |
6.2.2 游客体验 |
6.2.3 游客期望 |
6.2.4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影响因素 |
6.2.4.1 宏观因素 |
6.2.4.2 资源因素 |
6.2.4.3 主体因素 |
6.2.4.4 市场因素 |
6.3 模型验证 |
6.3.1 数据收集及初步分析 |
6.3.1.1 数据收集 |
6.3.1.2 数据初步分析 |
6.3.2 模型验证思路 |
6.3.3 模型验证方法 |
6.3.3.1 回归分析方法 |
6.3.3.2 中介作用检验方法 |
6.3.3.3 调节作用检验方法 |
6.3.4 模型验证过程 |
6.3.4.1 模型影响作用验证 |
6.3.4.2 模型中介作用验证 |
6.3.4.3 直接开发者对资源因素和游客体验关系的调节作用验证 |
6.3.4.4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的作用力程度 |
6.4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归纳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优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政府的各项支持力度 |
7.1.1 政策支持力度 |
7.1.2 资金扶持力度 |
7.1.3 规划调控力度 |
7.1.4 法律保障力度 |
7.2 完善部门的管理制度体系 |
7.3 加强景点的市场重视程度 |
7.3.1 丰富供给组合 |
7.3.2 明确自身定位 |
7.3.3 升级道路交通 |
7.3.4 重视品牌宣传 |
7.4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
7.4.1 开发商控制过度开发 |
7.4.2 投资者重视环保投资 |
7.4.3 旅游服务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
7.5 提升游客的生态保护理念 |
7.6 提高居民的开发参与水平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结论 |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8.2.1 本研究的不足 |
8.2.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试论饭店体验服务产品及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永定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陈晶晶. 湘潭大学, 2020(02)
- [2]民宿主客互动、顾客体验与顾客再消费意愿研究 ——基于浙江省民宿的实证[D]. 程曼.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6)
- [3]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三亚滨海度假酒店亲子主题空间设计研究[D]. 黄思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疆旅游商品营销模式研究[D]. 舒雅.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6]结合乡村旅游的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展示利用研究[D]. 蔡晓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6)
- [7]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体验与需求研究[D]. 齐程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8]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裴一蕾,薛万欣,李丹丹. 物流技术, 2016(03)
- [9]花园国际酒店餐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张睿芷.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10]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封雪韵.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