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花江下游相应水位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文[1](2021)在《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干流是中俄重要的国际界河,也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区河流。春季开河期大量流冰汇入河槽,河道特征特殊河段易导致冰凌堆积,壅高河槽水位,引发冰凌洪水。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干流区和松花江区、结雅河区等支流水系分区,其中黑龙江干流区是中俄重要的经济贸易区,发生大规模凌汛洪水时对沿江中俄两国居民造成巨大的危害。从河流地学背景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河道地质条件,分析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影响因素,构建凌汛洪水地学因子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江段为例验证其合理性及科学性,为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及借鉴。经分析研究,得出3条结论:(1)从地表水系因素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23个水系分区;从行政区划角度,整理黑龙江干流区涉及的9个行政区划分区;从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5个地质构造分区以及6个地形地貌分区;按裂隙水、孔隙水和裂隙孔隙3类地下水赋存类型划分出12个区划;按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划分为6个区域。(2)从黑龙江干流区地学角度分析,凌汛洪水多发生于上游江段,属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河道两侧山高林密,太阳热辐射量少,封冻日期长,河道特征复杂,更易引发凌汛洪水;中、下游江段主要流经结-布-逊平原和黑龙江(阿穆尔河)中下游平原,属太平洋外带构造域和东部陆缘裂谷带构造域,河道条件良好,不易形成冰坝凌汛。(3)从河流地学角度出发,析出河流纬度差异、河道蜿蜒度、河道比降等6个河流地学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干流连崟至欧浦江段为典型江段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较为合理。
朱春苗[2](2021)在《松花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潜在预报因子的选取是将数据驱动的径流预报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学者多聚焦于预报模型的优化与改进、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的研究和不同预报模型、不同参数优化方式的对比分析,而对于因子优选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及其适用性的研究较少。为提取更多有效的预报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本文引入74项大气环流指数,与流域代表站点的降水、径流水文序列一同参与径流预报输入因子的优选,以相关分析法(CA)、基于相关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CA-PCA)、互信息法(MI)及基于互信息的主成分分析法(MI-PCA)4种因子优选方案下不同筛选结果作为多元线性回归法(MLR)、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BP神经网络模型(B P)的输入,对松花江流域佳木斯水文站的月平均流量进行预报,得出适用于松花江流域径流预报的潜在影响因子筛选方案与预报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在松花江流域上,径流与大气环流指标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其相关性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前滞期为1个月时的大气环流指标、上游三站(扶余站、大赉站及哈尔滨站)月平均径流量和佳木斯站月平均降雨量与佳木斯月平均径流量相关性最大,确定大气环流指标和水文影响因子的最佳预报前滞期均为一个月。(2)在MLR模型下,预报效果MLR-CA-PCA>MLR-CA>MLR-MI-PCA>MLR-MI。CA方案中,预报效果MLR-CA7>MLR-CA4>MLR-CA3,但合格率均未达到丙等水平,整体效果并不理想;CA-PCA方案中,MLR-CA-PCA4拟合效果最优,MLR-CA-PCA3与MLR-CA-PCA7拟合曲线基本重合,三组方案预报结果达到了丙级预报水平;MI与MI-PCA效果较差。在SVR模型下,预报效果SVR-CA-PCA>SVR-CA>SVR-MI-PCA>S VR-MI。CA方案中,SVR-CA7>SVR-CA3>SVR-CA4,其中SVR-CA7的QR为71.67%,达到乙等水平;CA-PCA方案中,SVR-CA-PCA7>SVR-CA-PCA4>SVR-CA-PCA3,其中SVR-CA-PCA7的QR为73.33%,达到乙等水平,相较于其它两种方案明显变好;MI与MI-PCA效果也较差。在BP神经网络模型下,预报效果BP-CA-PCA>BP-CA>BP-MI-PCA和BP-MI。CA方案中,BP-CA3>BP-CA7>BP-CA4;CA-PCA方案中,BP-CA-PCA7>BP-CA-PCA4>BP-CA-PCA3,其中BP-CA-PCA7的RMSE为827.58m3/s,R2为0.81,Q R为78.33%。MI与MI-PCA效果同样较差。(3)CA优选因子方案,在SVR模型的拟合下取得了最好的预报效果,其次为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为MLR模型。CA-PCA优选因子方案,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下取得了最好的预报效果,其次为SVR模型,最后为MLR模型。CA与CA-PCA最佳拟合方案均为输入因子为7项时的因子组合。MI与MI-PCA两种因子优选方案选出的因子组合在三种径流预报模型的拟合下,拟合效果均不理想。(4)得到最优预报结果的模型为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因子组合为CA-PCA7。其次为输入因子组合为CA-PCA7的SVR模型。
张雪竹[3](2020)在《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文中指出洪水在我国的历史中最早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距今已有4000年,我国频繁遭受洪水灾害,近年,利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热门课题,进行洪水分析发挥蓄滞洪区防洪减灾的作用关乎民生与国家发展,是实现区域防洪规划与经济合理的必然需求,加强我国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作为非工程措施之一的洪水风险研究,可以有效地为防汛指挥、避险转移和灾情评估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月亮泡蓄滞洪区的水文流域特性,确定洪水分析工况,依据月亮泡防洪调度实施方案分五种洪水工况,制定洪水计算方案,建立了蓄滞洪区一、二维水动力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精度,使用1998年黑帝庙水文站。白沙滩水文站洪水资料进行模拟实验计算并不断进行参数调试,确定模型的主要参数。应用该模型进行防洪评价研究,进行了洪水演进分析,初步绘制了月亮泡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图,得出洪水到达时间,淹没水深等致灾特性指标,进行了洪水影响分析。结论得出哈尔滨控制200年一遇洪水的方案蓄滞洪区淹没面积680.36km2,蓄滞洪区内最高水位134.50m,蓄水23.71亿m3,受洪水影响最为严重,其他方案的影响程度受嫩江影响较为明显。月亮泡蓄滞洪区内和镇赉段溃口的设置,起到了错峰削量作用,进一步减轻嫩江干流防洪压力,也为周围居民的撤离提供了时间。
李宝玉[4](2020)在《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保证吉林市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化的管理该地区的地下水,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并研究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过程,探讨地下水水位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吉林市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方案,文章结论如下。根据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吉林市城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基本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除地下水开采区外)。地下水的年内动态变化类型有四种,大气降水入渗—蒸发型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排泄方式则以蒸发为主;入渗—径流型降水入渗是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侧向径流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入渗—开采型人工开采是主要排泄方式;水文型地下水主要受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区内地下水水位随时间演化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动态特征划分为2000年以前、2000-2010年、2010-2016年三个时间阶段类型。在2000年以前,由于人工开采程度较低,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少水年份,地下水位略有下降,丰水年份地下水能够获得很好的补给。地下水位变幅较小,多年地下水位变幅1-2m,开采没有对地下水造成较大的影响。2000-2010年,人工开采量相对增加,地下水位在少水年份有明显的下降,在丰水年得到相应的补充,地下水得到较好的补给,总的来看没有造成水位持续下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但地下水位变幅较大,多年地下水变幅3-5m,开采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遇到连续枯水年份,会使地下水持续下降。2010-2016年,地下水开采量较大,虽然有丰水年份地下水得到补偿,但过量开采使得丰水年地下水位恢复幅度较小,甚至在2010年这样的丰水年地下水位也在下降,地下水位多年变幅在5m以上。但此类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布地段较少。吉林市整体上地下水由各五级流域由松花江干流两侧向中间汇入,鳌龙河流域、温德河流域地下水由西南流向东北,牤牛河流域、团山子河流域地下水由东南流向西北,之后地下水整体由东南流向西北。在研究区内的平原区,由于受到开采、灌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桦皮厂镇—孤店子镇—乌拉街满族镇—大口钦满族镇一带,地下水存在降落漏斗。河谷平原区地表河流对潜水水位埋深影响较大,变化幅度为0-5m,近河流处水位埋深值较小,在河间地块或分水岭处,水位埋深值较大。台地阶地潜水水位埋深受地貌类型和地下水流场的控制,地下水水位埋深值较大。对研究区内的长系列长观井地下水水位埋资料、年降水量资料、蒸发资料及开采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对研究区期内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的因素为上月水位值、上月降水量、当月降水量,开采量及蒸发量。综上所述,影响水位最大的因素是其上个月的水位,其次是降水量,最后是蒸发量和开采量。本文对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因素进行计算分析,首先利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结论,对研究区期内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的因素为上月水位值、上月降水量、当月降水量。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到各个因素对水位影响的权重,可以得到对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于地下水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其上个月的水位,其次是降水量,最后是蒸发量和开采量。最后使用相关关系法分析出降水量、开采量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根据吉林市区地下水资源条件,将吉林市区划分成12个管理分区,通过经验值法、历史资料法、相关关系法确定了各分区的地下水水位上限值和下限值,并根据管理需求,将河湾子低山丘陵区、缸窑槽地丘陵区、石砬子低山丘陵区、锅底山低山丘陵区、杨木河谷平原区、建成区河谷平原区等6个分区划分为地下水水位稳定型管理分区,将桦皮厂河谷平原区、孤店子河谷平原区、乌拉街河谷平原区、大屯河谷平原区、朱雀山低山丘陵区、旺起低山区等6个分区划分为下降型管理分区,根据各个分区现状水位,控制性水位以及预测5年后水位下限值,提出稳定型应维持开发利用现状,适当加大开采,下降型控制开采,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特别是孤店子-桦皮厂镇灌区,应该采取引用地表水灌溉,减少地下水灌溉用水量,逐渐回复降深漏斗区正常水位。
杨皖龙[5](2020)在《冰块运动分析与融冰期流量研究》文中提出冬季寒冷地区的河流普遍存在冰凌问题,初冬时期,由于气温持续下降,河流中由冰花组成的漂移质、大尺寸浮冰块等随着水流向下游漂移,在河道断面收缩处易发生冰块卡封,随着上游浮冰不断地向下游输移,进一步发展成为冰塞、冰坝,从而导致上游水位急剧上升引发凌洪灾害,对水工建筑物及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冰块卡封是冰块下潜的前置条件,冰块在冰盖前缘处下潜易形成冰塞、冰坝,融冰时期冰塞、冰坝的溃散又是产生凌洪灾害的原因。因此分析冰块运动的机理、融冰期流量过程对防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冰块下潜研究考虑了冰块旋转角度的影响,以冰块旋转且受最大抗倾覆力矩时所处位置为前提,通过力矩平衡法,提出了冰块部分翻转下潜的判断准则;将水平状态冰块所受力矩与最大抗倾覆力矩关联,提出了冰块大量翻转下潜的判断准则。与试验实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所得临界下潜流速与试验结果相符。在冰块卡封研究中,基于离散元与水动力学耦合的方法,三维数值模拟了冰块卡封的现象,通过改变冰块尺寸和冰块生成率,获得了冰块卡封的临界流凌密度。与试验实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所得冰块卡封临界流凌密度与试验结果相符。在融冰期流量演算模型研究中,开河期冰盖融化使槽蓄水增量急剧释放从而导致下游流量增加,将融冰期增加的水量部分作为旁侧入流考虑,建立融冰期流量演算模型,演算河道下游断面流量过程。利用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融冰期模型能够较好地进行流量演算。
王志兴,管功勋,王天祎,丁昌春[6](2019)在《胖头泡蓄滞洪区老龙口分洪闸泄洪能力分析》文中认为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哈尔滨市上游嫩江干流、松花江干流及第二松花江交汇处,可减轻三江洪水对哈尔滨市的防洪压力。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老龙口分洪闸的泄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嫩江干流河道的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同时为实体模型提供上下游边界条件;实体模型用于研究不同方案下分洪闸的过流能力。结果表明,老龙口分洪闸的泄流能力主要取决于嫩江干流水位和分洪通道的水位,而且对二者水位差的变化非常敏感。分洪闸过流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嫩江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分洪流量、洪水类型及行洪流路走向等。嫩江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小,对干流水位基本不产生影响;分洪流量对嫩江干流水位影响比较明显,最大分洪流量时水位降幅达0.70 m。嫩江干流与第二松花江共发型洪水分洪对蓄滞洪区水位的减小幅度大于嫩江干流型洪水;蓄滞洪区内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分洪通道对分洪闸闸下水位影响显着,是泄洪闸过流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蓄滞洪区内设置能快速分散蓄滞洪水的分洪通道非常必要。
李小韵,郝振纯,鞠琴,刘文斌[7](2017)在《混合门限回归模型在河道水位预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松花江干流汛期洪水的特点以及松花江流域防洪减灾的需求,采用多元门限回归模型建立了松花江干流肇源、三家子、涝洲、木兰、富锦5个水位站的水位预报模型;在多元门限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混合门限回归模型,并以此建立松花江干流5个站的水位预报模型。两种模型的预报因子均通过AIC准则和DW检验法筛选确定,并用最小二乘法估算模型的参数。选取各水位站2008—2012年汛期的水位资料分别率定相应的水位预报模型,选取2013年汛期的水位资料对各个率定的模型进行验证。率定和验证的结果表明:多元门限回归模型的预报精度偏低,而混合门限回归模型的预报精度高,且有一定的通用性,适用于水位预报。
姚力玮[8](2017)在《基于MIKE11的嫩江干流水环境容量模型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不仅在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人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离不开水资源。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方面用水量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引起的水环境问题显着,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嫩江流域污染源多、水质已严重污染的现状与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嫩江干流水环境特性,分析嫩江干流水质现状,选定研究区域,基于河段水文条件、水质条件等开发水环境容量模型改进研究、河流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关键技术,实现区域水质安全与水生态安全以及为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首先根据嫩江干流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调查情况进行嫩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情况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定进一步模型构建的研究区域为三岔河口附近的嫩江干流段和第二松花江段。然后搜集整理研究河段河网信息、河床断面形状、滩区地形资和模型边界处水文测量资料等,建立河网文件、断面文件、边界文件、时间序列文件和参数文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模拟文件中构建水动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设置AD参数文件和水质边界条件,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最后全面分析水环境容量计算中的不利因素,引入河段水质达标率和混合过程段不均匀系数对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基于MIKE11的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和算法计算得到:(1)符合水动力条件的糙率值,嫩江取0.026,第二松花江取0.021,水质模型中COD降解系数为0.08-0.12/d、NH3-N降解系数为0.06-0.10/d;(2)改进方法计算得到的COD的水环境容量18209.5 t/a是传统算法计算结果23154.35 t/a的78%,NH3-N改进得到的678.96 t/a则为978.79 t/a的69%,同时不同水期的水环境容量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安全性更高,可以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污染物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和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黄鹤[9](2016)在《吉林地区地下水时空演化及多元控制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地区已划定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水源,其质量和贫富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近年来,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引发了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水量匮乏等水环境问题。为科学认识地下水的演化规律,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进行地下水的时空演化及控制管理研究。本文在系统分析地下水长期实测数据基础上,探讨了吉林地区地下水的动态特征、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对影响地下水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讨论,在地下水综合安全预警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域纳污能力的多元控制管理策略,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地下水水位及水资源量演化特征研究基于区域地下水监测现状和水位统计分析结果,绘制水位动态过程线和埋深分区图,研究地下水水位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潜水水位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规律,整体为下降趋势,降幅多在3m以内,水位下降区多集中在鳌龙河流域桦皮厂镇至孤店子镇、第二松花江流域金珠乡和卡岔河流域法特镇等地;承压水水位变动幅度明显大于潜水,在鳌龙河流域桦皮厂镇和卡岔河流域法特镇已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区埋深30m以上。通过对吉林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市区和蛟河市地下水资源量模数高于区域平均值,舒兰市和磐石市资源量模数较低,各行政区地下水资源量多为随时间推移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人工开采已成为吉林地区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目前,吉林市区地下水多处于采补平衡状态,桦甸市部分年份也表现为采补平衡状态,其他县市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2)地下水水质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根据地下水水化学统计特征分析结果,研究区地下水除2002年和2014年出现小面积的微咸水外,其他年份均以淡水为主。总硬度空间分布稳定,但呈现逐渐升高趋势。HCO3-是地下水中含量较稳定的主要阴离子,Cl-和SO42-是造成阴离子水化学类型演变的主要变量;Ca2+的浓度均值普遍高于其他阳离子,在多数流域中作为主要阳离子;Durov图解也揭示了区内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Ca、HCO3·SO4-Ca、HCO3-Ca·Mg和HCO3-Ca·Na型为主。三氮为区域地下水主要污染物,在不同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NH4+在1990年超标严重,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现状超标情况已得到缓解;NO2-和NO3-的超标问题却呈加剧趋势,现状地下水中有41%的潜水存在NO3-浓度超标,承压水相对较少,超标比例为17%;NO2-在潜水和承压水中超标比例均在52%以上;三氮超标严重地区多为鳌龙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农业灌溉集中区。此外,总铁在鳌龙河、辉发河和蛟河流域超标,F-仅存在个别超标,耗氧量在第二松花江和蛟河流域有少量超标。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理论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第二松花江和鳌龙河流域的潜水在各年均有IV类超标情况,承压水水质具有明显的转好趋势;细鳞河流域潜水水质有转好趋势,而承压水水质则由III类水变为IV类较差水;辉发河流域、蛟河流域和饮马河流域潜水的水质出现下降趋势,到2014年,流域内大多地区呈现IV类较差水,水质正在逐渐恶化。(3)地下水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小波分析对影响地下水演化过程的自然因素如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进行周期性分析,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种因素与水位和水质的关联程度,探索影响地下水时空演化的主要外界因素。自然因素中,降水量和蒸发量对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均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流域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降水量对水位的影响较大,蒸发量对三氮浓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人为因素中,灌溉水渗漏量对西北部农耕面积大的第二松花江、鳌龙河、卡岔河流域影响较显着,不仅抬升了灌溉期水位,带入的含氮污染物对水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工开采对水位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开采期地下水水位出现大幅下降。(4)地下水安全预警及多元控制管理研究以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前述研究结果,确定吉林市区地下水水位、水质和水量警戒线,对地下水环境现状和未来的警戒情况做出综合判断,采用水量均衡法和线性规划法,分别以水位和水域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讨论适合吉林市区的用水量,提出地下水多元控制管理方案。预警结果表明,吉林市区警情范围有扩大趋势,五年后全区重警范围扩大15%,轻警区也有扩张趋势,尤其是鳌龙河流域,流域内现状警情的面积超过85%。在水位一般控制程度时,土城子乡南至孤店子镇、牤牛河一带为二级用水量调节区,需要根据控制方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将用水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而鳌龙河流域皮厂镇至大绥河镇、搜登站镇、第二松花江流域九站乡、乌拉街镇北、江北乡一带出现超采,为用水量一级调节区,亟需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持续超采造成环境地质问题。当采用水位严格程度来控制时,大绥河镇东部和金珠乡由三级调节变为二级用水量调节,白山乡由二级调节变为一级用水量调节区。
李峰平[10](2015)在《变化环境下松花江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响应研究》文中认为松花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松花江流域水文过程与水资源时空分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采用长期实测历史数据对过去50年松花江流域水文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通过径流对降水和蒸散发的敏感性方法定量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利用构建的流域SWAT模型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文过程进行预测,揭示了变化环境下松花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响应机制,提出了应对变化环境的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对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合理调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过去50年松花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等方法对松花江流域内37个气象站和33个水文站1960200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为3.48℃,整体上以0.41℃/10a的速率显着上升;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2.9mm,年代际上表现出减小-增大-减小的波动变化,整体上以5.8 mm/10a的速率减少;松花江流域内多数水文站点的年径流和最大、最小月径流在过去50年中呈现减少的趋势,空间上,松花江干流区的下降趋势较为显着;季节而言,春季径流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与1990年前相比,松花江流域年径流减少,径流年内不均匀性增加;干流水文站点的流量历时曲线表明,1990年后,多数站点高水减少、低水增加;由于流域内降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月份,因此,年径流与夏、秋季的降水量的正相关性更大。(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结合滑动t检验和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的结果,判定1974年为松花江流域径流变化的突变年份,因此,将研究时段分为两个时期:19601974,人类活动影响很小的天然时期;19752009,大规模土地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发生的人类影响期。径流对降水和蒸散发敏感性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19751989年第二松花江上游和松花江干流区径流减少(63%65%)和19901999年嫩江流域径流增加(85%86%)的主要原因,其他时期则主要是人类活动起到了主导作用;空间上,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在下游区更大,且上游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少作用在过去20年有所增加。(3)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析-以嫩江为例选取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嫩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林地、草地和沼泽。总体上,19751986年和1996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明显。不同情景下径流特征有所差异。地表径流在旱地情景下最大、林地或沼泽情景下较小;地下径流量的规律为:林地>草地>旱地>沼泽和水田。土地利用恢复到1975年、1986年和1996年状态下,各月平均流量均有所增加;各极端情景下径流年内分配差异较大。流域全为湿地时不同历时条件下的径流均最小;其他四种情景下,丰水期流量耕地(旱地和水田)>草地>林地;枯水期,林地>旱地和草地>水田。湿地具有一定的径流调节作用,随着湿地面积的萎缩、水位的下降,湿地调节径流的作用下降,流域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增加。(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松花江流域径流预估未来气候情景下,20202049年流域平均气温较基准期有所增加,且RCP8.5情景升温幅度更明显;空间上,以嫩江和松花江干流区的升温幅度更大。温度在未来30年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且RCP4.5情景下增加速率更大;空间上,以嫩江流域增温最快。与基准期相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嫩江降水少量减少、第二松花江有所增加,而松花江干流在RCP4.5情景下少量减少,RCP8.5情景下少量增加;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在20202049年呈下降趋势,而不同子流域内变化趋势不同。径流模拟结果显示,大赉、扶余和佳木斯水文站年平均流量在未来30年呈下降趋势,径流深年代间逐渐减少。与基准期相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嫩江流域、松花江下游控制水文站年径流量分别减少33%38%和16%24%,而第二松花江年径流量增加了17.7%和9.7%。最后,针对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现状以及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变化环境下的松花江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
二、松花江下游相应水位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花江下游相应水位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项目支撑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理论研究 |
1.2.2 现象与规律 |
1.2.3 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趋势 |
1.3 主要内容及主要工作 |
1.3.1 主要内容 |
1.3.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黑龙江干流区的选定 |
2.1 黑龙江流域 |
2.2 黑龙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
2.2.1 水文与气候 |
2.2.2 地形与地貌 |
2.3 研究区的选定 |
2.3.1 黑龙江干流区 |
2.3.2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寒区河流凌汛洪水及其影响因素 |
3.1 寒区河流及凌汛 |
3.1.1 寒区河流 |
3.1.2 开河与凌汛 |
3.2 冰塞、冰坝与凌汛洪水 |
3.2.1 冰塞及分类 |
3.2.2 冰坝及分类 |
3.2.3 凌汛洪水 |
3.3 冰坝凌汛影响因素 |
3.3.1 热力因素 |
3.3.2 动力因素 |
3.3.3 河道特征因素 |
3.3.4 支流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热力和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黑龙江干流凌汛及其特征 |
4.1.1 历史凌汛洪水 |
4.1.2 凌汛洪水特征 |
4.2 凌汛洪水可变影响因素 |
4.2.1 热力因素 |
4.2.2 动力因素 |
4.3 凌汛洪水热力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管理单元分析 |
4.3.2 地表水条件分析 |
4.3.3 热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
4.4 凌汛洪水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地下水条件分析 |
4.4.2 降水条件分析 |
4.4.3 动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及支流影响因素分析 |
5.1 凌汛洪水不可变影响因素 |
5.1.1 河道特征因素 |
5.1.2 支流影响因素 |
5.2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地质构造分析 |
5.2.2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
5.2.3 河道特征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
5.3 河道特征及支流因素影响分析 |
5.3.1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
5.3.2 七大支流对黑龙江干流影响 |
5.4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分析 |
5.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4.2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
5.4.3 凌汛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
(2)松花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进展 |
1.2.2 预报因子选择 |
1.2.3 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相关系数法 |
2.3.2 互信息法 |
2.3.3 主成分分析法 |
2.3.4 多元线性回归(MLR) |
2.3.5 SVM模型 |
2.3.6 BP神经网络模型 |
2.3.7 模型评价指标 |
第三章 预报因子分析与筛选 |
3.1 预报因子前滞期分析 |
3.1.1 大气环流指标与流域径流相关性时空变化分析 |
3.1.2 水文影响因子与流域径流相关性时间变化分析 |
3.2 相关分析及基于相关分析的主成分分析 |
3.2.1 相关分析 |
3.2.2 基于相关分析的主成分分析 |
3.3 互信息法及基于互信息的主成分分析 |
3.3.1 互信息计算 |
3.3.2 基于互信息法的主成分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预报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径流拟合 |
4.1.2 基于MLR的不同预报因子拟合结果对比 |
4.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
4.2.1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径流拟合 |
4.2.2 基于SVR的不同预报因子拟合结果对比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 |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径流拟合 |
4.3.2 基于BP的不同预报因子拟合结果对比 |
4.4 不同预报模型预报结果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2.2 蓄滞洪区风险图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分析 |
2.1 项目区概况 |
2.2 流域概况 |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4 水文特性 |
2.4.1 暴雨特性 |
2.4.2 洪水特性 |
2.4.3 洪涝灾害 |
2.5 区域防洪建筑物建设情况 |
2.5.1 水库工程 |
2.5.2 堤防工程 |
第3章 模型理论基础 |
3.1 模型构建思路及建模范围 |
3.2 一维河道数值模型 |
3.3 二维水动力模型 |
3.4 一维、二位耦合动力学模型 |
3.5 网格剖分 |
第4章 模型构建与验证 |
4.1 计算分区划分方案 |
4.2 洪水来源及组合方案 |
4.3 溃口设置方案 |
4.3.1 溃口(分洪口)设置方案 |
4.3.2 溃口方式和形态的确定 |
4.3.3 溃决(分洪)时机 |
4.4 计算方案 |
4.5 工程调度 |
4.6 模型建立 |
4.6.1 MIKE11一维河道水动力学模型 |
4.6.2 MIKE21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
4.6.3 MIKE FLOOD一、二维耦合动力学模型 |
4.6.4 模型糙率确定 |
4.7 模型参数选取与率定 |
4.8 模型验证 |
第5章 洪水计算成果与风险要素分析 |
5.1 洪水计算方案集和边界条件 |
5.1.1 洪水计算方案汇总 |
5.1.2 边界条件 |
5.2 洪水计算成果 |
5.2.1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1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100年一遇洪水 |
5.2.2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1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
5.2.3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100年一遇洪水 |
5.2.4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
5.2.5 哈尔滨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
5.3 溃口洪水组合方案计算结果合理性评价 |
5.3.1 5号坝分洪口 |
5.3.2 6号坝分洪口 |
5.3.3 镇赉围堤段溃口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4)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吉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水利工程 |
2.3 区域水资源 |
2.4 社会经济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3.1 区域地质条件 |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四章 地下水水位随时间演化过程 |
4.1 地下水监测现状 |
4.2 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
4.3 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特征 |
第五章 地下水水位空间变化过程 |
5.1 山丘区 |
5.2 山丘区河谷 |
5.3 二松干流河谷平原 |
5.4 伊舒盆地 |
第六章 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分析 |
6.1 降水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6.2 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6.3 蒸发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6.4 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 |
6.5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的权重 |
6.6 相关关系法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七章 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确定 |
7.1 地下水位管理分区的划分 |
7.2 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确定 |
7.3 地下水位预测 |
7.4 地下水位控制管理方案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5)冰块运动分析与融冰期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江河冰凌问题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冰盖前缘处冰块下潜力学分析 |
2.1 冰块下潜状态 |
2.2 有转角状态下的冰块力矩分析 |
2.2.1 作用力矩的计算 |
2.2.2 最大抗倾覆力矩 |
2.2.3 临界流速计算 |
2.2.4 计算结果验证 |
2.3 冰块大量下潜临界流速 |
2.4 动能作用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冰块卡封数值模拟 |
3.1 模型简介 |
3.2 双桥墩卡封模型建立 |
3.2.1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材料参数 |
3.2.2 块体冰颗粒建模 |
3.2.3 参数标定 |
3.2.4 颗粒工厂设置 |
3.2.5 计算结果验证 |
3.3 冰块尺寸对河道卡封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融冰期河道流量演算模型研究 |
4.1 融冰期流量过程 |
4.2 马斯京根法基本原理 |
4.3 融冰期模型建立 |
4.3.1 融冰期模型 |
4.3.2 参数意义 |
4.3.3 参数率定方法 |
4.3.4 模型实例应用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果与讨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胖头泡蓄滞洪区老龙口分洪闸泄洪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胖头泡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
1.1 蓄滞洪区概况 |
1.2 老龙口分洪口概况 |
2 嫩江干流老龙口河段的河道特性 |
3 老龙口分洪闸泄洪能力分析 |
4 分洪闸泄流能力的影响因素 |
4.1 嫩江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 |
4.2 分洪流量对嫩江干流水位的影响 |
4.3 分洪流路对泄洪闸下游水位的影响 |
4.4 泄洪闸分洪局部水位变化对断面水位的影响 |
4.5 不同洪峰类型对分洪的影响 |
5 结 语 |
(7)混合门限回归模型在河道水位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门限回归模型 |
2.1 多元门限回归 |
2.2 混合门限回归 |
3 预报模型建立 |
4 预报精度评定与比较 |
5 结语 |
(8)基于MIKE11的嫩江干流水环境容量模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1.3.2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水环境现状分析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区域气候条件 |
2.1.4 嫩江干流水文特征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人口概况 |
2.2.2 经济概况 |
2.2.3 农业概况 |
2.3 嫩江干流水环境现状分析 |
2.3.1 嫩江干流水质现状 |
2.3.2 嫩江干流水环境质量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建立 |
3.1 MIKE11模型 |
3.1.1 MIKE11模型简介 |
3.1.2 MIKE11水动力模块 |
3.1.3 MIKE11水质模块 |
3.2 水动力模型的建立 |
3.2.1 模拟河段水动力现状分析 |
3.2.2 模拟河段水动力模型建立 |
3.2.3 模型率定和验证 |
3.3 水质模型的建立 |
3.3.1 污染源概化 |
3.3.2 模拟河段水质模型建立 |
3.3.3 模型率定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拟河段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研究 |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不利因素分析 |
4.1.1 不利因素含义 |
4.1.2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不利因素分析 |
4.1.3 传统一维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改进 |
4.2.1 控制断面位置设定 |
4.2.2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改进 |
4.3 基于MIKE11的模拟河段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建立 |
4.3.1 基于MIKE11的水环境容量改进模型构建思路 |
4.3.2 设计条件及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
4.3.3 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吉林地区地下水时空演化及多元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时空演化研究 |
1.2.2 地下水管理研究 |
1.2.3 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 |
1.2.4 地下水安全预警研究 |
1.2.5 研究区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吉林地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 |
2.1.3 水文 |
2.2 地质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地质构造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下水类型与分布规律 |
2.3.2 含水层结构及特征 |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第3章 地下水水位及水资源量演化特征 |
3.1 地下水监测现状 |
3.1.1 监测井分布 |
3.1.2 监测项目 |
3.2 特征点地下水水位变化 |
3.2.1 地下水水位统计分析 |
3.2.2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
3.3 区域地下水位时空演化 |
3.3.1 地下水水位空间分布特征 |
3.3.2 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 |
3.4 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
3.4.1 计算区划分 |
3.4.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3.4.3 地下水资源计算 |
3.4.4 地下水开采量 |
3.4.5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 |
3.4.6 地下水资源量趋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水水质时空演化规律 |
4.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4.1.1 潜水水化学统计分析 |
4.1.2 承压水水化学统计分析 |
4.1.3 水化学类型 |
4.2 主要水化学组分时空演化 |
4.2.1 TDS时空分布特征 |
4.2.2 总硬度时空分布特征 |
4.2.3 三氮时空分布特征 |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时空演化 |
4.3.1 水质评价因子及标准 |
4.3.2 水质评价方法 |
4.3.3 基于粗糙集的支持向量机水质评价 |
4.3.4 水质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5 地下水质量时空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下水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
5.1 自然因素 |
5.1.1 气温变化 |
5.1.2 降水量变化 |
5.1.3 蒸发量变化 |
5.1.4 河川径流量变化 |
5.2 人为因素 |
5.2.1 灌溉水渗漏 |
5.2.2 地下水人工开采 |
5.3 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
5.3.1 灰色关联分析 |
5.3.2 影响因素与水位关联度 |
5.3.3 影响因素与综合水质关联度 |
5.3.4 影响因素与污染因子关联度 |
5.3.5 影响因素对地下水的综合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下水多元控制管理 |
6.1 地下水多元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
6.2 地下水安全预警 |
6.2.1 地下水水位预警 |
6.2.2 地下水水质预警 |
6.2.3 地下水水量预警 |
6.2.4 地下水综合预警 |
6.3 多元控制原理 |
6.3.1 水量均衡法 |
6.3.2 线性规划法 |
6.4 地下水多元控制管理模式 |
6.4.1 基于水位的用水量控制 |
6.4.2 基于水域纳污能力的用水量控制 |
6.4.3 地下水多元控制管理方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变化环境下松花江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 |
二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
三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预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技术路线 |
三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一 研究区范围 |
二 自然地理条件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节 水资源概况及存在问题 |
一 水资源概况 |
二 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花江流域历史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
第一节 数据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松花江流域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
第三节 松花江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 |
一 松花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
二 松花江流域径流年内变化特征 |
三 松花江流域径流机制变化分析 |
第四节 松花江流域径流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
第一节 研究区及数据选取 |
第二节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量化方法 |
一 天然时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时期的划分 |
二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推求方法 |
第三节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区分 |
一 降水和潜在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
二 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分析 |
三 不同时期降水、潜在蒸散发和径流的相对变化 |
四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
第四节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
一 气候变化对松花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 |
二 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域SWAT水文模型构建及适用性分析 |
第一节 SWAT结构及原理 |
一 SWAT模型的结构 |
二 SWAT模型基本原理 |
第二节 SWAT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一 气象数据 |
二 土地利用数据 |
三 土壤数据库 |
第三节 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 |
一 SWAT模型构建方法 |
二 SWAT模型敏感性分析和参数率定 |
第四节 SWAT模型径流模拟效果与评价 |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 |
二 模拟结果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以嫩江流域为例 |
第一节 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一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 |
二 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第二节 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构建 |
第三节 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 |
第四节 嫩江流域湿地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
一 嫩江流域湿地面积变化 |
二 嫩江流域湿地变化情景设置 |
三 不同湿地情景下径流的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未来气候情景下松花江流域径流预估 |
第一节 气候变化情景数据预处理 |
一 气候变化情景介绍及模式的选择 |
二 气候变化情景数据的修正 |
第二节 未来气温变化特征 |
一 未来气温变化幅度 |
二 未来气温变化趋势 |
第三节 未来降水量变化特征 |
一 未来降水变化幅度 |
二 未来降水变化趋势 |
第四节 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径流预估 |
一 未来气候情景下径流变化趋势 |
二 未来径流空间分布特征 |
三 未来气候情景下水资源量预估 |
第五节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
一 气候情景的设置 |
二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
第六节 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预测研究的不确定性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松花江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松花江下游相应水位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D]. 张凯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松花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D]. 朱春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D]. 张雪竹.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1)
- [4]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D]. 李宝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5]冰块运动分析与融冰期流量研究[D]. 杨皖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胖头泡蓄滞洪区老龙口分洪闸泄洪能力分析[J]. 王志兴,管功勋,王天祎,丁昌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9(03)
- [7]混合门限回归模型在河道水位预报中的应用[J]. 李小韵,郝振纯,鞠琴,刘文斌. 人民黄河, 2017(05)
- [8]基于MIKE11的嫩江干流水环境容量模型改进研究[D]. 姚力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9]吉林地区地下水时空演化及多元控制管理研究[D]. 黄鹤. 吉林大学, 2016(08)
- [10]变化环境下松花江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响应研究[D]. 李峰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