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会计准则的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帆[1](2021)在《租赁会计准则改革对中百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租赁是企业取得资产使用权的一种常见方式。旧租赁会计准则对经营性质的租赁和融资性质的租赁采用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给企业利用租赁业务进行表外融资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会计信息透明度不足而饱受报告使用者的诟病。为解决旧租赁会计准则的缺陷,我国财政部2018年12月发布修订后的新租赁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承租人将租赁业务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而是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式。然而,租赁准则的变化也将给相关行业尤其是零售行业中的企业在会计处理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选取零售行业中租赁业务比重大、租赁价值高的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百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新租赁会计准则实施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具体而言,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新租赁会计准则为主线,结合租赁会计准则修订的理论依据及发展历程,对租赁会计准则修订的原因和变化进行了梳理。然后,根据新租赁会计准则的规定,重述中百集团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比较中百集团实施新租赁会计准则前后关键财务指标的变化,分析新租赁会计准则对中百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发现,在租赁期内新租赁会计准则给零售企业财务报表带来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租赁业务处理更复杂、企业资产负债规模大幅上升、租赁前期利润下降、现金流量总额虽然不变但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等方面。此外,财务报表的变化也使零售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出现恶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新租赁准则虽然更加真实的反映了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也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对零售企业的评价下降,给零售企业融资和门店扩张增加了难度。最后,针对零售企业如何适应和平稳过渡到新租赁会计准则,本文提出应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完善信息系统、调整经营扩张战略、积极与报表使用人沟通和发展线上零售等措施,以减少租赁会计准则修订带来的影响。
王伟帆[2](2021)在《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及影响研究 ——以中国银行永续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永续债、优先股等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由于它们兼具“债权”和“股权”的双重性质,这便导致它们的会计处理与划分工作日趋复杂。尤其是在当前“去杠杆、稳杠杆”的大背景下,金融工具不同的划分结果将会对于企业的杠杆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项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被划分为金融负债将会导致企业杠杆率上升;反之,则会起到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加之顺应当前“去杠杆,稳杠杆”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发行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并将其划分为权益工具从而在筹集资金的同时满足降杠杆、稳杠杆的要求。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相当部分的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实质上属于金融负债却被划分为了权益工具,表面上满足了企业“降杠杆”的需求,但加剧了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研究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的划分问题对于分析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明晰企业自身的杠杆率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主要研究有关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区分的准则变革、永续债的会计属性和特征并讨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与影响。面对类型众多的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本文旨在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为分析对象,在保证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上又能够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之所以选择永续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当前我国永续债发行规模逐年扩大,所发行永续债类型涉及多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永续债进行融资;第二,由于永续债兼具“股性”和“债性”的双重性质,这使得发行主体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倾向于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从而既能够融通资金又不增加自身的财务负担,但这一会计处理往往与实际经济情况不符,相当一部分企业发行的永续债实质上仍然属于负债,这就导致了永续债会计处理结果不符合实际经济情况的问题。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原因,本文认为有必要选择永续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的相关研究。在进行具体案例研究之前,本文首先整理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从多个理论角度讨论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区分基础并对所有权理论、剩余权益理论、实体理论以及企业理论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有关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会计处理准则进行了梳理汇总,并且引入了讨论稿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理论充实。除此之外,本文还引入了“损失吸收法”这一理论作为对照,从而增强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划分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明确好理论基础之后,本文梳理了我国永续债当前的发行规模等具体情况并对于永续债合同条款的一般性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于中国银行永续债进行了细致研究,按照中国银行永续债的合同条款的相关规定细致分析其该分类为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在完成合同条款层面分析工作之后,本文着眼于中国银行发行该项永续债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实质的角度分析该项永续债是划分为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在分析过程中,本文汇总形成了中国银行永续债处理过程存在的两大问题——利息派发问题以及利率与风险问题。从这两大问题入手,本文认为一方面,中国银行永续债并未完全无条件地避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现时义务;另一方面,由于央行票据互换工具的存在,该项永续债自身流动性风险的降低,其到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正式基于对上述两大问题的考虑,本文认为中国银行永续债理由被分类为金融负债。在讨论完划分结果之后,本文对于不同划分结果对于中国银行资产表、资本结构及杠杆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汇总总结。本文的最后针对永续债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参考IASB讨论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1)参照讨论稿相关内容,引入新的分类维度,改进划分方法。(2)以讨论稿为指导,改进有关准则规定,提高金融工具列报信息的质量。(3)借鉴讨论稿中的探索经验,强化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4)发行主体需要遵循准则规定,合理使用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
胡宇虹[3](2021)在《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资产因其所具有的自身特性,成为区别于企业其他资产的“独特的存在”,理论界对生物资产计量问题的探讨也纷至沓来。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即IAS41);2006年,我国也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即CAS5)以对生物资产确认、计量、披露等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规定。在针对生物资产这一特殊种类资产到底采用何种计量模式的问题上,国际准则与我国相关准则规定大有不同。IAS41认为,生物资产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CAS5在充分考虑国内农业发展情况后提出,我国生物资产计量应秉承谨慎性、可靠性原则,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当农业市场发展稳定成熟,其他条件得以满足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CAS5发布以来已经过去14年,14年内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已经迈步进入新常态。农业,特别是养殖行业始终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国家自2008年提出“奶业振兴计划”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措施进行奶业产业帮扶,旨在推动奶牛养殖业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下,我国市场发展程度已然出现变化,以奶牛为代表的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是否应顺势而变呢?这一问题仍需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奶牛作为养殖企业的重要资产,既具有一般生物资产共有的特点,还拥有价值自然转化等区别于其他生物资产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奶牛资产的计量问题在研究生物资产计量问题时很具有代表意义。因此本文在充分阅读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后,选取X奶牛养殖企业实际发生业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X奶牛养殖企业作为河北省极具代表性的奶牛养殖企业,实力雄厚、前景广阔。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对X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对X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X奶牛养殖企业现今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已经不能准确计量奶牛生物资产的价值。因此本文针对X企业现行的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提出了优化方案,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和国内交易市场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应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进行奶牛资产的计量,并阐述了优化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X企业生物资产计量模式优化后,又对前后两种不同计量模式下X企业2017年—2020年所发生的与奶牛生物资产相关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保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顺利推行的相关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对X奶牛养殖企业中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的研究,对我国生物资产的计量问题研究、奶业的高水平发展提供薄弱的力量。
李晓亮[4](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我国多依赖刚性的督察等环境政策手段,在取得显着政策效果同时,也存在诸如经济、社会和行政成本高、代价大等问题,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必须也将会更多依靠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社会认同度特性的环境信息政策工具,并且已经明确在2020年底前完成建立所有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系统。保障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是环境信息手段发挥实际效用的基础和关键,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环保信息公开、证券环境信息披露两套制度体系及相应技术规范体系,对企业环境信披行为起到“全程质保”作用。我国上述两个领域两套制度,制度系统性、标准清晰性、执行保障性均全面缺乏,如何在目前制度体系有显着缺陷、披露模式由自愿性向强制性披露过渡、企业实际披露状况普遍较差背景下,提出能够反映我国该领域制度现状与趋势、在现有整体披露水平下具有较高区分度的披露质量评估方法,是亟待解决、也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合规性”概念和“先合规、后好坏”思路用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领域,建立了适用所有环境行为特性企业、适用强制性和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包括形式合规性、全面性、规范性和真实性四方面的“广义合规性”评估框架,并分别针对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两类主体分别构建了量化评估方法;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三种方法,对影响两类主体信披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2017和2018年两类主体实际披露情况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上呈现主体和内容双“排浪式(梯次性)”提升形势。从主体讲,呈现“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其他制造业类上市公司-房地产业类上市公司-其他服务业类上市公司”的梯次性,从内容讲,呈现从“形式合规-全面-规范-真实”的梯次性。在“排浪式”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提升趋势下,处在不同披露水平和不同特性的上市公司,影响其环境信披水平的主要因素差异显着。属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其要求最高、总体披露水平最好,影响其环境信披水平的主要是上市交易所、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等核心“硬因素”;对房地产这类在现有环保压力不大且非监管重点的公司,主要影响主要因素仍旧是公司规模、股权性质、盈利能力、两职合一等企业自身“软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提升全部和部分披露水平提升明显缓慢的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建议(1)2020年底前按期出台覆盖全部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政策,继续通过硬性政策全面提升所有主体披露水平;(2)出台服务于强批要求的技术细则,为各类上市公司提升信披水平提供可供模拟攀爬的参考标准;(3)重点针对披露水平较低且提升缓慢的企业群体进行专门督促,在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方面,关注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全部完全解所代表公司,②在上交所上市、高负债率的上市公司,③在低位和中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在高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民营上市公司;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方面,关注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四类有效简约解所代表公司,②在低位和中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小规模房地产公司,在高位披露水平,另外关注小规模、两职合一的房地产公司。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研究层面,完善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评估分析的框架、视角和方法,针对属重点排污单位和房地产等环境行为特性差异较大、现有信披要求差异也较大的两类上市公司,建立统一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为评估披露质量提供“基准”。从实践和政策角度,系统评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真实信披状况、识别各类各细分群体上市公司主要影响因素,为证监和环境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
王一珍[5](2020)在《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日益活跃,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成为一种常态,而商誉作为并购重组之下的产物,已发展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我国信息化、科技化程度的显着提升,5G技术领跑全球,居民的物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上升,文化消费结构显着升级,文化传媒企业在我国市场方兴未艾。鉴于文化传媒企业本身“轻资产”的属性,其并购普遍存在着“高估值、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现象,并购形成高额商誉已成为该行业新的发展态势。但是,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下滑和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逐步到期,产生的减值风险也随着商誉的累计不断增加,多数企业受到巨额商誉减值的影响。根据2019年4月30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大量企业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业绩下滑乃至亏损,而其中轻资产的文化传媒企业尤为突出,行业内“业绩变脸”等乱象频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文化传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了高额的商誉之外,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也未有效地促使企业正确且相对合理地反映商誉的真实数额。因此,对于商誉规模不断累积的文化传媒企业来说,针对其并购形成高额商誉的原因以及高额商誉已形成之后的后续计量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基于商誉形成原因及后续计量两个角度对巨额商誉产生的源头以及后续如何消化巨额商誉进行全面剖析。结合慈文传媒收购赞成科技形成高额商誉后又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导致企业巨额亏损的典型案例,探究文化传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高额商誉的原因,并在高额商誉形成之后进一步探究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综合对比分析减值测试、系统摊销以及减值与摊销并行三种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揭示不同的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分析得出高额商誉的形成以及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会给企业积累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并且研究发现商誉减值测试法的使用会间接导致高额商誉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避免形成高额商誉即降低并购过程中的商誉数额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而对于如何化解已经形成的高额商誉,则要从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上进行思考,从改进现行商誉后续计量减值测试法以及采用摊销与减值测试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丛笑雨[6](2020)在《新收入准则背景下对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的研究 ——以J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之后,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网络游戏发展迅猛,截至2019年,我国游戏收入达到2308.8亿元。网络游戏公司由于其商品的独特性,因而其交易模式相较于常规交易特殊又复杂,这就意味着网游公司会计信息的取得比一般公司要难得多。然而网游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又直接关乎市场的有序发展,其中收入相关科目提供的信息是反映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从《2015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报告》来看,游戏公司对于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与计量存在不一致。另外,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7月颁布了新修订的收入准则,并要求国内上市的公司在2020年开始应用新收入准则,对新准则的使用势在必行。《2018年度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报告》中显示,新收入准则颁布以来,上市公司运用新收入准则存在一定的问题。新收入准则相较于旧准则的变动为根本性思路的改变,整体变动较大,其对游戏行业这类新兴产业的收入确认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结合公司具体业务应用新准则进行正确的收入确认是游戏公司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两种方法,运用会计学相关理论与新收入准则作为理论基础,并归纳整理我国目前上市游戏公司收入确认概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收入特点与行业内规出发,结合具有代表性网络游戏公司——J公司,根据J公司的收入确认原则,发现目前案例公司存在以下问题:采用基于物品(道具)的模型,易进行盈余操纵;联合运营过程中收入确认不够合理;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度低;对于长期未上线玩家未消耗游戏币以及促销活动的处理未有明确披露;游戏二级市场的存在影响对生命周期的判断。针对以上几点,研究基于新准则要求,并结合整个行业特点,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一,根据公司特性或者产品特性选择模型来进行收入的确认;第二,结合新准则确认联合运营总额法或净额法的运用;第三,采用在更广范围内配比的方式增强收入成本的配比度;第四,结合玩家生命周期解决沉淀收入问题;第五,提高系统分析与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利用效率,使公司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具体业务高效率地运用新收入准则。现有文献在研究收入确认时往往忽视了公司外部因素,因此文章在研究中也将外部因素考虑进来,在研究运用新准则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准则中可能影响收入准确性的问题。所以研究在最后还会对新收入准则与相关监管部门提出建议,以完善收入准则,提高准则的实用性,以便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贾旭[7](2020)在《LNS公司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强调了农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从会计角度来看,重视农业就是重视其生物资产的核算,然而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将会披露出不同的生物资产信息,因此研究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以来,由于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价格产生巨大变化。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具有一定公司规模,并且该公司生物资产以生猪为主,受疫情影响公司生物资产收益变化较为明显,因此,选取该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LNS公司生物资产计量现状的分析,发现LNS公司目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体现生物资产价值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生物资产在成长过程中的增值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采用混合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提出采用混合计量模式的解决方案,即对生物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结合CAS39会计准则,在对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时,分别选用净现值模型、历史成本加自然增值模型两种计量方法。进而,通过比较两种计量模式结果,分析得出混合计量模式较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存在能够体现生物资产自然增长性以及对生物资产价格变动敏感等特性,并提出实施的相关保障措施。
徐迎港[8](2020)在《传媒行业并购商誉泡沫成因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2016年是中国并购市场井喷式发展时期,文化传媒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并购对象,跨界并购高潮迭起,A股市场也在这场并购热潮中累积了巨额的商誉规模。而近几年,由于国内游戏业务竞争压力加剧,生存空间缩小,企业景气度下行,传媒行业整体进入影视“寒冬期”,行业运营成本上升,并购企业收入下滑。因此,传媒企业纷纷在年底宣布预亏。而在众多的企业业绩变脸背后,商誉减值成为击垮企业净利润的重要杀手。根据Wind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19年3季报,A股市场仍有111家上市企业的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50%,46家企业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70%,12家企业的比例超过100%。尽管之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出现了商誉暴雷情况,但目前商誉泡沫风险仍然不可小觑,商誉减值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再加上传媒行业自身轻资产的特殊性,商誉减值风险更甚,因此对传媒行业商誉泡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商誉的理论研究,中西方的学者各自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商誉理论体系。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首先对商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概述了中外准则对商誉的规定,以及商誉的确认、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研究。然后对传媒行业的并购商誉现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再采用案例研究法,以2018年商誉减值数额高达8.66亿的慈文传媒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公司的商誉泡沫情况,同时基于我国制度环境、行业特征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公司商誉泡沫的形成原因。在我国制度环境方面,宽松的并购政策以及商誉后续计量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商誉泡沫堆积;在行业特征方面,并购当时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布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和传媒行业普遍的轻资产特性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并购溢价高估从而产生高额商誉;在企业自身原因方面,初始计量时企业盲目追求并购转型,在评估并购标的价值时估值过于乐观,在商誉后续计量时企业商誉减值不合理都造成了企业商誉泡沫没有被及时抑制。最后本文就该公司商誉泡沫形成的原因,得出一些针对传媒行业商誉泡沫风险防范的普遍启示。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应该加强商誉的宏观制度监管,改进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同时传媒行业可以建立商誉的行业内部自律监管机制;从微观层面来说,企业应该审慎选择并购标的方,强化其内部控制建设,同时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增强商誉信息披露的责任与意识。
廖志昊[9](2020)在《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以温氏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我国的经济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更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生态、环保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热门方向,加上供给侧改革、政策扶持及国内外贸易愈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上市作为一种提升企业声望、募集资金的有效手段,许多农业公司都选择了上市以增强自身实力、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上市公司由于代表着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农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在资本市场上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加之“绿色经济”概念的推广,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上市公司与普通上市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业务围绕着农业展开,而农业与其他制造业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了其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通常以其种植或养殖的植物或动物为主,为了便于核算该类产品,在会计准则中设置了“生物资产”科目。生物资产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为其最主要的经营对象,其会计核算的规范愈发得到重视。生物资产是农业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不同环境下创造的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受自然环境、动物疫病的影响甚大,使得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较普通资产更为复杂。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导致在会计实务界很难形成一套适用于所有农业上市公司对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体系。同时,由于当下的生物资产准则为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到现在已经沿用十年有余。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准则中的许多规定已经难以满足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需求。近年来,不少别有用心的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就利用了生物资产特殊性以及准则中的漏洞实施财务造假,严重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引起了社会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广泛关注。大众对于生物资产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诉求越发强烈,有关于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研究亟待完善。本文以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为研究方向,从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出发,引出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中四个最为重要方面的研究: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与分类、计量模式的选择、后续计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上述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四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了其核心观点,分析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每个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详细阐述了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特性及其会计核算的难点后,引出温氏股份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现状并找出其问题所在。随后针对所发现的公司在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从生物资产的分类、计量属性、折旧方式、减值计提和会计信息披露五个方面进行原因的剖析。随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从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外部监管、企业内部管理三个层面对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会计准则层面从分类标准、计量属性、折旧方式、减值认定与信息披露给予启示,外部监管层面从外部审计、培养公司信息披露意识与建立市场约束机制提出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从判断减值金额与增加信息披露类别给出意见。经济越发展,农业越重要;公司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对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所提的相关对策,可以对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从而有助于监管机构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并使得投资者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更有信心、对我国的农业产业更有信心!
黄晓旭[10](2020)在《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研究 ——以獐子岛为例》文中提出农业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的代表,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在此类上市公司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证监会的公布的财务造假案例中也常常有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身影。从盈余管理到财务舞弊,生物资产是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事故多发地。因其特殊性,生物资产的计量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减值的计提等方面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难题。獐子岛集团曾经是农业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在辉煌时期被称为海上大寨。近年来却多次发生生物资产大额减值的情况,扇贝不断的逃跑、饿死和集体覆灭。这些事件的背后是獐子岛公司在生物资产计量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獐子岛进行深入分析,从计量方法选择、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减值计提几个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獐子岛的生物资产计量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很好的体现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化;在初始计量中,苗种费等成本的可靠性差;在后续计量中,海域成本的摊销不客观;生物资产减值的计提中,存在诸多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出现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从市场到内部控制再到监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也正是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方面的问题重重。主要包括:第一,生物资产市场活跃度低,使公允价值计量难以发挥优势。第二,存货管理不完善,导致企业存在大额减值的风险。第三,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第四,生物资产异常的价值变动。第五,各部门的监管不足,使企业在生物资产计量方面有漏洞可循。通过本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的生物资产计量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资产计量情况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的进行改善,包括计量模式的选择、计量过程中的控制,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以及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计量过程中适当使用公允价计量以体现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其次,在计量过程中要注意成本的分配合理性;另外,在企业内部要注意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对生物资产计量的专业能力和公允价值模式的学习;最后,完善生物资产方面的内部控制,从源头上规范生物资产计量。
二、试论会计准则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会计准则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租赁会计准则改革对中百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营租赁资本化 |
1.2.2 旧租赁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
1.2.3 租赁会计准则改革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租赁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化 |
2.1 相关概念 |
2.1.1 融资租赁 |
2.1.2 经营租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租赁权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理论 |
2.3 租赁准则发展历程 |
2.3.1 国际租赁准则 |
2.3.2 我国租赁准则 |
2.4 我国租赁准则改革变化分析 |
2.4.1 租赁范围变化 |
2.4.2 租赁识别、分拆和合并的变化 |
2.4.3 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变化 |
2.4.4 出租方会计处理的变化 |
2.4.5 列报和信息披露的变化 |
2.4.6 新租赁准则变化总结 |
3 中百集团简介及租赁业务情况分析 |
3.1 零售业现状 |
3.1.1 零售市场稳中有升 |
3.1.2 线上零售加速发展 |
3.1.3 经营租赁价值高周期长 |
3.2 中百集团概况 |
3.2.1 中百集团简介 |
3.2.2 中百集团的租赁情况 |
4 实施新租赁准则对中百集团的影响 |
4.1 重述会计处理 |
4.1.1 租赁定义 |
4.1.2 确认与计量 |
4.2 重述财务报表 |
4.2.1 重述资产负债表 |
4.2.2 重述利润表 |
4.2.3 重述现金流量表 |
4.3 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
4.3.1 资本结构变差 |
4.3.2 费用有所增加 |
4.3.3 偿债能力恶化 |
4.3.4 营运能力下降 |
4.3.5 盈利能力下降 |
4.4 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
4.4.1 融资难度增加 |
4.4.2 门店扩张更谨慎 |
4.4.3 租赁业务核算更复杂 |
4.4.4 报表使用人获得更真实的会计信息 |
5 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
5.2.2 建立或完善租赁业务信息系统 |
5.2.3 调整门店扩张战略 |
5.2.4 积极与关键报表使用人沟通 |
5.2.5 大力发展线上零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及影响研究 ——以中国银行永续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划分的理论基础 |
2.1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界定 |
2.1.1 负债的定义 |
2.1.2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
2.2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区分的理论基础 |
2.2.1 所有权理论 |
2.2.2 剩余权益理论 |
2.2.3 实体理论 |
2.2.4 企业理论 |
第3章 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标准分析 |
3.1 国际会计准则的划分标准 |
3.1.1 国际会计准则的演进与现行规定 |
3.1.2 IASB对于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区分方法的探索 |
3.2 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的划分标准——损失吸收法 |
3.2.1 损失的定义 |
3.2.2 损失吸收法的划分标准 |
3.2.3 损失吸收法的划分视角 |
3.3 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规定与损失吸收法的比较 |
3.3.1 IAS32与损失吸收法的比较 |
3.3.2 讨论稿与损失吸收法的比较 |
第4章 我国永续债发行现状及其合同特征 |
4.1 我国永续债发行现状分析 |
4.1.1 我国永续债发行规模 |
4.1.2 我国永续债的行业分布情况 |
4.1.3 我国永续债的信用评级情况 |
4.2 永续债相关概念解析 |
4.2.1 永续债的概念及其特征 |
4.2.2 永续债的发行目的 |
4.3 永续债合同特征分析 |
4.3.1 续期选择权条款分析 |
4.3.2 赎回条款和回售条款 |
4.3.3 利息条款 |
4.3.4 或有结算条款 |
4.4 永续债分类问题的判断流程 |
第5章 中国银行永续债案例分析 |
5.1 发行动机分析 |
5.2 基于永续债主要合同条款的会计处理分析 |
5.2.1 发行期限 |
5.2.2 有条件赎回条款 |
5.2.3 清偿顺序 |
5.2.4 票面利率 |
5.2.5 利息发放条件 |
5.2.6 回售条款 |
5.3 基于永续债发行主体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分析 |
5.3.1 中国银行永续债的利息派发问题 |
5.3.2 中国银行永续债的利率与风险问题 |
5.3.3 中国银行永续债案例问题汇总 |
5.4 不同会计处理结果的影响 |
5.4.1 分类为权益工具 |
5.4.2 分类为金融负债 |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对策与建议 |
6.1 关于中国银行永续债会计处理分析的结论 |
6.2 相关对策和建议 |
6.2.1 参照讨论稿相关内容,引入新的分类维度,改进划分方法 |
6.2.2 以讨论稿为指导,改进有关准则规定,提高金融工具列报信息的质量 |
6.2.3 借鉴讨论稿中的探索经验,强化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 |
6.2.4 发行主体需要遵循准则规定,合理使用创新型复合金融工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综述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 |
2.1.1 生物资产的概念 |
2.1.2 生物资产的特点 |
2.1.3 奶牛生物资产的特性 |
2.2 计量属性的相关概念 |
2.2.1 历史成本 |
2.2.2 公允价值 |
2.2.4 两种计量属性的适合情况分析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资产负债观 |
2.3.2 决策有用观 |
3 X奶牛养殖企业计量现状——历史成本 |
3.1 企业简介 |
3.1.1 X企业经营状况简介 |
3.1.2 X公司生物资产现状简介 |
3.2 X企业实际发生业务 |
3.2.1 犊牛业务 |
3.2.2 育成牛业务 |
3.2.3 青年牛业务 |
3.2.4 泌乳牛业务 |
3.2.5 淘汰牛业务 |
3.3 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计量现状 |
3.3.1 犊牛历史成本计量 |
3.3.2 育成牛历史成本计量 |
3.3.3 青年牛历史成本计量 |
3.3.4 泌乳牛历史成本计量 |
3.3.5 淘汰牛历史成本计量 |
3.4 X企业当前奶牛生物资产计量的缺陷 |
3.4.1 未能体现奶牛生物资产的特性 |
3.4.2 影响企业资产价值状况 |
3.4.3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 |
4 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计量属性优化 |
4.1 X企业计量属性优化的必要性 |
4.1.1 契合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特性 |
4.1.2 反映市场变动,提升X企业应对能力 |
4.1.3 提升X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 |
4.2 X企业优化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的可行性分析 |
4.3 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计量属性优化方案 |
4.3.1 犊牛公允价值计量 |
4.3.2 育成牛及青年牛公允价值计量 |
4.3.3 泌乳牛公允价值计量 |
4.3.4 淘汰牛公允价值计量 |
4.4 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具体应用 |
4.4.1 犊牛生物资产计量 |
4.4.2 育成牛生物资产计量 |
4.4.3 青年牛生物资产计量 |
4.4.4 泌乳牛生物资产计量 |
4.4.5 淘汰牛生物资产计量 |
4.5 不同计量属性所造成的经济后果的分析 |
4.5.1 生物资产价值方面 |
4.5.2 企业状况方面 |
5 X企业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保障措施 |
5.1 提升X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财务人员职业能力 |
5.2 政府部门应发挥监督作用,构建大数据交易平台 |
5.3 发挥行业协调作用,完善奶牛交易信息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环境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总体情况 |
1.2.1 国外制度总体情况 |
1.2.2 国内制度总体情况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2.1.1 环保相关理论 |
2.1.2 证券(财务)相关理论 |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环境信息披露的概念、内容与形式 |
2.2.2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 |
2.2.3 披露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2.2.4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
2.2.5 文献述评 |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3 上市公司环境信披合规度评估及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框架 |
3.1 信披合规度评估方法框架设计 |
3.1.1 理论框架构建 |
3.1.2 评估方法框架构建 |
3.2 环境信披水平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构建 |
3.2.1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
3.2.2 影响因素选取 |
4 属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数据来源 |
4.1.3 属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与构建 |
4.2 合规性评估结果 |
4.2.1 整体结果 |
4.2.2 分指标得分情况 |
4.2.3 分地域得分情况 |
4.2.4 分交易所得分情况 |
4.2.5 分行业得分情况 |
4.2.6 分公司规模得分情况 |
4.2.7 分盈利能力得分情况 |
4.2.8 是否两职合一得分情况 |
4.2.9 分股权性质得分情况 |
4.2.10 评估小结 |
4.3 基于回归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研究思路设定 |
4.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3 研究设计 |
4.3.4 实证检验 |
4.3.5 小结 |
4.4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模糊集建立 |
4.4.2 计算与结果分析 |
4.4.3 “分位数”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4.4.4 低信息披露水平分析 |
4.4.5 小节 |
4.5 结论 |
5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 |
5.1.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5.1.2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细化与构建 |
5.2 评估结果 |
5.2.1 整体结果 |
5.2.2 分项及分指标得分情况 |
5.2.3 分地域与交易所得分情况 |
5.2.4 分业务板块得分情况 |
5.2.5 是否属重点排污单位得分情况 |
5.2.6 分公司规模得分情况 |
5.2.7 分盈利能力得分情况 |
5.2.8 是否两职合一得分情况 |
5.2.9 评估小节 |
5.3 基于回归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研究思路设定 |
5.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3 研究设计 |
5.3.4 实证检验 |
5.3.5 小结 |
5.4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1 模糊集建立 |
5.4.2 计算与结果分析 |
5.4.3 低信息披露水平分析 |
5.4.4 小节 |
5.5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属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名单 |
附录2 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名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文化传媒企业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商誉本质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商誉形成的文献综述 |
1.2.4 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文献综述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誉概念与特点 |
2.1.2 商誉后续计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并购价值评估理论 |
2.2.3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概述 |
3.1 文化传媒行业背景及并购概况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并购概况 |
3.2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现状及形成因素 |
3.2.1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现状 |
3.2.2 商誉形成因素分析 |
3.3 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后续计量现状 |
第4章 慈文传媒商誉形成原因分析 |
4.1 案例概况 |
4.1.1 并购双方简介 |
4.1.2 合并商誉的产生 |
4.2 高额商誉的形成原因 |
4.2.1 行业环境促生高溢价动机 |
4.2.2 获取并购协同效应 |
4.2.3 高附加值的特性 |
4.2.4 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2.5 业绩承诺条款的支撑 |
第5章 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分析 |
5.1 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现状 |
5.2 系统摊销法下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 |
5.3 减值与摊销并行法下慈文传媒商誉后续计量 |
5.4 不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比较评析 |
5.4.1 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对比 |
5.4.2 经济效果对比 |
5.4.3 综合对比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商誉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
6.1.2 高额商誉积累商誉减值风险 |
6.1.3 减值摊销并行可抑制高额商誉形成 |
6.2 降低并购过程商誉的建议 |
6.2.1 利用尽职调查全面评价目标企业 |
6.2.2 改进文化类企业会计准则 |
6.2.3 改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
6.2.4 优化现有业绩承诺机制 |
6.3 针对商誉后续计量的建议 |
6.3.1 提高商誉减值会计可操作性 |
6.3.2 采用摊销法与减值测试法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收入准则背景下对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的研究 ——以J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收入准则相关研究 |
2.1.2 收入确认的相关研究 |
2.1.3 虚拟商品与网络游戏收入确认相关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收入确认相关理论 |
2.2.1 收入的定义 |
2.2.2 收入的配比原则 |
2.3 新收入准则 |
2.3.1 五步法模型 |
2.3.2 总额法与净额法 |
3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概况 |
3.1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来源 |
3.1.1 游戏时长收费收入 |
3.1.2 中段收费收入 |
3.1.3 道具收入 |
3.1.4 游戏授权费收入 |
3.1.5 广告收入 |
3.1.6 文化产品收入 |
3.2 游戏收入确认行业内规则 |
3.2.1 基于游戏的模型(GBRM) |
3.2.2 基于用户的模型(UBRM) |
3.2.3 基于物品的模型(IBRM) |
3.2.4 三种类型对比 |
3.2.5 行业内规则的局限性 |
3.3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模式 |
3.4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特点总结 |
3.4.1 独有且虚拟的商品难以定价 |
3.4.2 收入来源与模式多样使收入确认复杂 |
3.4.3 奖赠活动依靠会计人员识别 |
3.4.4 控制权转移时点确认困难 |
3.4.5 玩家生命周期预测难 |
3.4.6 长期未使用游戏币产生沉淀 |
3.4.7 涉及收入确认的关键事项披露不完全 |
4 J公司案例概况 |
4.1 公司简介与案例选择 |
4.2 J公司收入确认原则 |
4.2.1 自主运营收入 |
4.2.2 授权运营收入 |
4.2.3 联合运营收入 |
5 J公司收入确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解构 |
5.1 J公司收入确认存在的问题 |
5.1.1 利用IBRM对道具的收入处理易进行盈余操纵 |
5.1.2 联合运营收入确认存在问题 |
5.1.3 收入与费用配比度低 |
5.1.4 二级市场的存在影响对玩家生命周期的预测 |
5.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物品模型优势的吸引 |
5.2.2 联合运营收入数据获取存在问题 |
5.2.3 游戏行业特点使得收入成本难配比 |
5.2.4 内部系统的局限性与外部指引的缺乏 |
6 游戏公司收入确认实施的建议 |
6.1 根据产品本身特性选择模型 |
6.2 结合新准则选择联合收入确认方法 |
6.3 扩大配比范围增加收入成本的配比度 |
6.4 结合玩家生命周期解决沉淀收入 |
6.5 综合提高系统分析与处理能力 |
6.6 对准则的建议 |
6.6.1 针对游戏行业提出收入指南 |
6.6.2 对会计估计进行规范 |
6.7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LNS公司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物资产 |
2.1.2 会计计量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全面收益理论 |
2.2.2 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LNS公司生物资产的计量现状 |
3.1 LNS公司概况 |
3.2 LNS公司生物资产计量的现状 |
3.2.1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计量 |
3.2.2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量 |
3.3 LNS公司生物资产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生产性生物资产自然增值无法计量 |
3.3.2 会计信息相关性受到影响 |
3.3.3 生物资产价值变动对企业价值影响无法体现 |
3.4 本章小结 |
4 LNS公司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 |
4.1 LNS公司选择计量模式的影响因素 |
4.1.1 内部公司计量要求 |
4.1.2 外部经济环境要求 |
4.2 LNS公司混合计量模式的选择 |
4.2.1 混合计量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
4.2.2 混合计量模式选择的可行性 |
4.3 本章小结 |
5 LNS公司混合计量模式的应用及保障措施 |
5.1 LNS公司生物资产混合计量模式的应用 |
5.1.1 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 |
5.1.2 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 |
5.2 两种计量模式对LNS公司生物资产计量结果的对比 |
5.2.1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对比 |
5.2.2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对比 |
5.2.3 两种计量模式结果对比 |
5.3 LNS公司实施混合计量模式的保障措施 |
5.3.1 增强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
5.3.2 重视混合计量模式的实践应用 |
5.3.3 考虑突发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传媒行业并购商誉泡沫成因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誉的确认 |
1.2.2 商誉的初始计量 |
1.2.3 商誉的后续计量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传媒行业 |
2.1.2 企业并购 |
2.1.3 商誉泡沫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3 传媒行业并购商誉现状 |
3.1 传媒行业发展介绍 |
3.1.1 传媒行业发展历程 |
3.1.2 传媒行业的商业模式 |
3.1.3 传媒行业的盈利状况 |
3.2 传媒行业并购商誉分析 |
3.2.1 传媒行业的并购商誉概况 |
3.2.2 传媒行业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概况 |
3.2.3 传媒行业并购商誉呈现的特点 |
4 慈文传媒并购商誉泡沫介绍 |
4.1 慈文传媒并购商誉相关背景介绍 |
4.1.1 并购双方简介 |
4.1.2 并购过程介绍 |
4.1.3 并购动机分析 |
4.2 慈文传媒并购商誉泡沫的表现及影响 |
4.2.1 慈文传媒的并购商誉概况 |
4.2.2 慈文传媒与同行业并购商誉对比分析 |
4.2.3 慈文传媒并购商誉泡沫的影响 |
5 慈文传媒并购商誉泡沫成因分析 |
5.1 基于我国制度环境原因 |
5.1.1 宽松并购政策助力企业并购热潮 |
5.1.2 商誉后续计量制度可操作性差 |
5.2 基于行业特征原因 |
5.2.1 产业利好政策促进行业投资过热 |
5.2.2 轻资产特性导致并购商誉较高 |
5.3 基于企业自身原因 |
5.3.1 企业盲目追求并购转型 |
5.3.2 评估并购标的时估值过于乐观 |
5.3.3 企业商誉减值不合理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宏观层面启示 |
6.2.2 微观层面启示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以温氏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确认与分类的研究 |
1.2.2 关于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研究 |
1.2.3 关于生物资产后续计量的研究 |
1.2.4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农业类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概述 |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
2.1.1 生物资产概念 |
2.1.2 生物资产分类 |
2.2 农业类生物资产的特性 |
2.2.1 自然增值性 |
2.2.2 提供副产品特性 |
2.2.3 兼具流动性资产与非流动性资产特性 |
2.2.4 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 |
2.3 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难点 |
2.3.1 会计核算对象复杂 |
2.3.2 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 |
2.3.3 直线折旧法无法反映真实价值 |
2.3.4 减值计提主观性较强 |
2.3.5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
2.4 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
2.4.1 劳动价值理论 |
2.4.2 互惠效应价值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3 温氏股份生物资产案例介绍 |
3.1 温氏股份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生物资产构成 |
3.1.3 生物资产经营特点 |
3.2 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现状 |
3.2.1 生物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
3.2.2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 |
3.2.3 生物资产的折旧处理 |
3.2.4 生物资产的减值计提 |
3.2.5 生物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 |
3.3 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
3.3.1 分类项目简单、准则适用范围小 |
3.3.2 现行计量模式无法体现真实价值 |
3.3.3 折旧方式与各成长期间价值不匹配 |
3.3.4 减值存在利润操作空间 |
3.3.5 会计信息披露的项目不具体 |
4 温氏股份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生物资产分类方面 |
4.1.1 准则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未区分生长阶段 |
4.1.2 生物资产生物属性及其种类的复杂性增加了分类难度 |
4.2 生物资产计量属性方面 |
4.2.1 准则主张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
4.2.2 不同生长周期经济价值差异大 |
4.2.3 肉类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 |
4.3 生物资产折旧方式方面 |
4.3.1 准则供选择的折旧方法单一 |
4.3.2 准则关于折旧要素的规定抽象 |
4.3.3 产生的经济利益与生长年限呈非线性关系 |
4.4 生物资产减值计提方面 |
4.4.1 准则有关减值计提的规定较笼统 |
4.4.2 畜牧盘点困难 |
4.4.3 易受动物疫病、自然灾害影响 |
4.5 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
4.5.1 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规定不明确 |
4.5.2 企业对生物资产信息披露未予以重视 |
4.5.3 生物资产交易的特殊性增加披露难度 |
5 完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建议 |
5.1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层面 |
5.1.1 充实生物资产分类、规范分类依据 |
5.1.2 推广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
5.1.3 改进生物资产折旧方式 |
5.1.4 细化对生物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 |
5.1.5 构建统一的生物资产信息披露体系 |
5.2 外部监督层面 |
5.2.1 强化审计手段 |
5.2.2 培养企业自愿信息披露意识 |
5.2.3 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
5.3 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
5.3.1 使用合理方法测定减值金额 |
5.3.2 丰富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类别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研究 ——以獐子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境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框架 |
1.3.3 创新点 |
2 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生物资产概念及特征 |
2.1.1 生物资产概念 |
2.1.2 生物资产特征 |
2.2 生物资产计量规定与现况 |
2.2.1 生物资产计量相关规定 |
2.2.2 我国生物资产计量现况 |
2.3 相关理论 |
2.3.1 会计目标理论 |
2.3.2 会计计量理论 |
2.3.3 会计信息理论 |
3 案例介绍 |
3.1 公司介绍 |
3.2 獐子岛经营情况 |
3.3 獐子岛主要生物资产 |
3.4 獐子岛生物资产计量 |
4 案例分析 |
4.1 生物资产计量问题分析 |
4.1.1 计量方法没有体现生物资产价值变化 |
4.1.2 初始计量可靠性差 |
4.1.3 后续计量海域使用成本的摊销不客观 |
4.1.4 减值计提不合理 |
4.2 生物资产计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
4.2.1 生物资产特性和缺乏活跃市场 |
4.2.2 监管不到位 |
4.2.3 盈余管理动机 |
4.2.4 内部控制不完善 |
5 对策建议 |
5.1 根据生物资产类型选择计量模式 |
5.2 计量过程中保障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5.3 提高财务人员对生物资产的计量能力 |
5.4 完善公司对生物资产的内部控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试论会计准则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租赁会计准则改革对中百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D]. 李帆.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2]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及影响研究 ——以中国银行永续债为例[D]. 王伟帆.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X企业奶牛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研究[D]. 胡宇虹.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合规度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晓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5]文化传媒企业商誉形成及后续计量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D]. 王一珍.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新收入准则背景下对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的研究 ——以J公司为例[D]. 丛笑雨. 山东大学, 2020(12)
- [7]LNS公司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D]. 贾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8]传媒行业并购商誉泡沫成因研究 ——以慈文传媒为例[D]. 徐迎港.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以温氏股份为例[D]. 廖志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10]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研究 ——以獐子岛为例[D]. 黄晓旭. 河南大学, 2020(02)